漢獻帝陵墓碑為什麼用簡體字「獻」?

「獻」不看作簡體字的話,也是個俗字,在古代用的很多嗎?當地政府立這個碑為什麼用俗字?繁簡混雜是為了什麼?


我們很容易看出來石碑立於1965年。

漢字簡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能全國六億人一夜之間突然全部從繁體字改成簡化字,在簡化字公布時,到90年代全國處在一種繁簡二簡混用的階段,沒有太標準的規定。《現代漢語詞典》封面上的題字就是力證。老師教學也不規範,甚至當時初中生的作業本上,一頁紙上出現三個標準的漢字(繁簡二簡),那個時候漢字標準就是沒有標準。

當然,到了九十年代時候漢字使用規範了很多,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在混用。

2001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正式生效,從法律上規定了出版物發行應當用規範漢字,這才算徹底解決繁簡混用的狀況。

漢字簡化初期的報紙,1956年的人民日報,可以看到大體處於繁簡各半的狀況,總體趨勢是草書楷化的字用繁體字的多,俗字取正用簡化字的多。


《宋元以來俗字譜》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1930年出版的一部異體字字典,由劉復、李家瑞主編。

本書將《古列女傳》、《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京本通俗小說》、《古今雜劇三十種》、《全相三國志平話》、《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嬌紅記》、《薛仁貴跨海征東白袍記》、《岳飛破虜東窗記》、《目連記彈詞》、《金瓶梅奇書前後部》、《嶺南逸史》共12作品的刊本中使用的簡體字集合成了一覽表,是對字體研究重要的資料之一。

本書收載的漢字中有不少與今日的中文簡化字、日本新字體一致,從中可窺見俗字的來歷。


這本書我手頭沒有。
不過我有個日本人出的 宋元以來俗字補

可以看到很多簡化字實際上已經用了幾百年了。1956年第一次公布簡化字方案,1964年剛頒布了簡化字總表,1965年立的碑民間使用不規範也不稀奇。


題主你不能把圖片看仔細一點再問嗎?都寫著"一九六五"了,你還在描述里問古代的情況!


顯然,這是新中國後產物,這玩意兒就和魯迅課文一樣,放清末民國叫先創,擱現代回爐再造時,至少小學老師得多布置作業矯正矯正。


護、單、禪、縣、會、布也用了簡體字。
這是現代立的碑。


這塊碑本身不是文物,而是介紹文物的一塊招牌,所以其上相應的用字涉及到當時社會背景及書寫者個人的喜好。


首先,這碑是解放後立的,人家愛用什麼字用什麼字;
其次,「獻」的筆畫太密集,若是把筆畫刻的那麼粗,不太放得下。


建國後立的用簡體很正常啊,一簡其實不是建國後生編的,都是社會上有共識的俗字,最早民國政府就想簡化漢字,後來是于右任求老蔣,給中華文化留點骨血(類似這個意思啊),民國政府才沒改。二簡是文革時候生造的,所以文革結束後就廢了


推薦閱讀:

TAG:漢字 | 漢語 | 文字 | 碑文 | 俗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