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感受蒙克的《吶喊》,梵高的《向日葵》這些畫的魅力?


臨摹一下就知道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圖片是躺著的)


其實你已經自己已經說出來了,這類畫強調的就是極端的個人感受.不用去想那麼多複雜的美學理論只要去感受就好


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吧。
首先,放眼畫作的整體,看畫作帶給你的色彩的感受,比如《吶喊》和《向日葵》中都有鮮明強烈的顏色。 以《吶喊》為例:血紅色的天空、灰暗的人物的面龐、深藍色的海,這些顏色之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天的火紅似生命的花火、燃燒的慾望,而扭曲的面龐卻是人物驚恐失措的內心寫照。
整體上還可以看畫面的構圖,像是:「三分」「三角」「十字」「黃金比例」……

(此圖來自微信公眾號「RomanBath」/「羅馬浴室」,上面正好有畫作《吶喊》及其簡介)

仍以《吶喊》為例,假設畫布上有一個十字,則《吶喊》的人物主體(那個抽搐跟幽靈似的人)基本處於「十字」下面的那個短豎(如圖),在畫面的最最中央,賞畫時,人物形象強烈地映入眼帘。左邊的兩個行人大致在十字橫線以上,與主體人物相分隔開。遠處的地平線,則大致是「三分線」的位置(圖中沒標)。
(像「三分線構圖」是攝影繪畫中很常用的一種構圖手法,其優點和詳情可以百度。)

其次,你可以關注畫面的細節,對畫面做進一步思考。
比如:《吶喊》左邊的的行人的存在對主體人物有什麼影響?遠處那片黃色是土地還是海洋?上面好像有人在划船?……
一般興趣性的欣賞足矣。

如果還想在深入欣賞(偏專業一些),可以了解一下名畫繪畫的材料啊技法啊,還有畫作的歷史詳情。
比如這幅《吶喊》是用油彩、膠化顏料、粉蠟筆、紙板畫的,所以不完全算油畫,光看的話也有些蠟筆畫的感覺。
還有蒙克其實畫了不止一幅《吶喊》,而是好幾幅……

(截圖來自英文維基百科)

最後如果你還想深入更多,你可以了解一下畫家生平,看看畫家的人物傳記。比如《吶喊》的作者愛德華?蒙克就有一本傳記,就叫《愛德華?蒙克 》,作者Thomas M. Messer 。

總之,欣賞一幅作品有多種角度,並沒有絕對的標準。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畫作的欣賞亦是如此。

哈哈這是我在知乎的第一次答題,願題主滿意~

P.S.:推薦一下「RomanBath」這個公眾號,裡面有一些畫作欣賞,還有對西方美術史的介紹~對於畫作的欣賞可以與後台探討。

這個號里的圖我還覺得不錯

(以上兩圖來自微信公眾號「羅馬浴室」)


畫的本質在於沉默
每個人對其感知都不同,
當產生有「感知」的感覺時,也是對畫作的良好評價呀
(換成 音樂、文學作品等也都適用)

奉為經典的作品
意義可能如下
1.少數人的審美影響了大眾
2.時間的推移使大眾有了共鳴

PS:
蒙克的《吶喊》出現在我小學美術課本里,以前的理解焦點是集中
在不似人形的人物身上,驚恐的表情,雙手捂住耳朵想要屏蔽外界的一切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今年,無意重新欣賞原畫本身,令人感動
這幅畫的精華在於 吶喊來自何處?吶喊的原因是什麼?
解釋就是我注意到畫作剛開始的版本(蠟筆、蛋彩、粉彩、油畫)後面有兩個和天空模糊一起的兩個人影(看不見臉,呈現一種漠不關心的狀態)
景色是流動的,每個版本色調是不一樣,模糊了背景,有種壓抑無助的感覺
說明了 吶喊來自於四周,吶喊的原因是某些原因影響到了不似人形的男人
導致他身形也隨著周圍彎曲,他臉上五官被扭曲,模糊的還是能感受到想要釋放自己的心情。
再加上了解了畫者的生平背景,產生共鳴。

樓主舉的兩個畫家都是比較大眾普及的,梵高、蒙克都是非專業人士最欣賞的畫家呢~


其實美不存在於畫 也不存在於任何事物
只是對於一個你所看到的物體 在你和他產生聯繫的那一刻 勾起了你內心一種情感 一種感覺
於是 你便會覺得美
如果你想去尋找美 那麼 就去豐富自己的人生吧!


吶喊 用繪畫心理學分析 就是一個典型帶精神分裂抑鬱症的患者的自白。

另外
當你覺得精神非常糟糕的時候會有感覺自己身處類似的環境,這樣的無邊無際的空間,扭曲的自己也普通沒有細節的這種「人」。非常無助,有意識卻毫無辦法。

挺多患者畫的畫也有類似的圖。(但是沒有色彩)他們之前也沒有看過蒙克的畫。

我有時候懷疑,當時蒙克,也只是把自己所經歷感受的,眼前的畫下來。

所以推論,個人主觀推斷他可能有精神障礙。


推薦一本書《如何看一幅畫》 中信出版社的有1、2兩冊。裡面有很多畫,第一張就講了上面的拉斐爾的《巴爾達塞雷 卡斯蒂利奧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QQ空間里出現的古風繪畫?

TAG:藝術 | 繪畫 | 梵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