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句的語法結構是什麼?

補充:突然在想,這是一組動賓還是主謂抑或都不是呢? 請教了。


單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句來看,主謂和動賓(意動)都有可能。

不過聯繫全文: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可以發現,下文還有「君不君」的用法,而這明顯是主謂短語。
所以我傾向於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每兩個字之間也是主謂關係。

當然,不排除有可能孔子說的是動賓,齊景公誤解成了主謂……


動賓關係
前一個字是名詞用作動詞,後一個字是名詞。每一個片語都包含兩重意思。
君君:用君的禮節對待君,同時讓君用君的禮節要求自己。
臣臣:用臣的禮節對待臣,同時讓臣用臣的禮節要求自己。
父父,子子,以此類推。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權利義務的統一。
沒有主語,這樣一組動賓結構可以表達兩重意思。漢語的精妙在此。


翻譯成白話:
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父要有父的樣子,子要有子的樣子。

顯而易見,這是詞的活用,意思是「要有什麼什麼的樣子」。明顯是名詞用作動詞,那肯定是主謂結構呀。

不過,你也可以奇葩一點,這麼來理解:
(臣)要以對待君的方式來對待君,(君)要以對待臣的方式來對待臣,(子)要以對待父的方式來對待父,(父)要以對待子的方式來對待子。
這樣就是動賓式的了。


這個翻譯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的啊,反正孔子本人已經掛了那麼久了
問題不是這麼簡單啊,引用一段淚痕的回答,我覺得解釋得很不錯,原文自己看
完整原文鏈接:笑評唯心史觀 之 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割線================================

孔子說:君君臣臣。這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好像直到今天,也沒有爭出個結果。因為,不同的人,解釋出來的意思是不同的,而且大家的解釋,都好像很有道理。

  現在吹捧孔子的人,大約是這樣解釋這句話的。
  君主必須得有君主的樣,必須得時刻注意履行君主的責任;否則,就應該、就會下台的。
  官員必須得有官員的樣,必須得時刻履行官員的責任,否則隨時就會被雙規的。
  老百姓必須得有老百姓的樣,必須得時刻履行老百姓的責任,否則就會受到官府的拘留。

  這樣一解釋,君君臣臣這四個字,自然是非常高大上了。問題是,如果孔子的信徒,當年就這樣和漢武帝解釋這四個字。漢武帝肯定會賞他一刀的,重則會割下他的大頭,輕則會割下他的小頭。甚至而言,給他們全家賞一刀,也是有可能的。因為,這不是公然宣揚造反有理、革命無罪嗎?

  更主要的是,這樣一解釋,儒家估計就會變成禁書了。這樣一來,皇帝以後開科考試時,也不會考大家儒家思想了。因為,天天讓大家學這種東西,考這種東西,所謂的一世二世三世,其它合法性、合理性,又在哪裡呢?
 現在痛罵孔子的人說,君君臣臣的意思就是說。君主再怎麼樣,也是君主;臣子再怎麼樣,也是臣子,總而言之,不論什麼理由,也不能成為臣子背叛君主的理由。
  問題是,孔子當說的是這個意思嗎?好像是,好像也不是。問題是,孔子當年說的是什麼意思,並不重要,重要的擁有解釋權的人,是怎麼解釋它的。

  當然了,把孔子這種偉大思想(當然是皇權經過強化的君君臣臣),毫無遺漏貫徹到底的人,好像就是岳飛。與岳飛一比,關羽、諸葛亮都弱暴了。
  據說,岳飛的主子是一個漢奸賣國賊;因為,岳飛這個主子,最害怕的事,竟然就是北復中原。
  據說,如果岳飛不忠於他的主子,大漢民族早就崛起了。因為,據說,只要岳飛不忠於這個主子,馬上就可以直搗黃龍了。
  當然了,更據說,岳飛明明有機會取代他的主子,卻是心甘情願的讓自己主子虐殺了。
  面對如此偉大的儒家模範人物,整個歷史都感動的哭了。
 岳飛這樣的人,是不是應該受到社會尊敬?
  據說,有一個帝國,曾展開一場儒家思想大辯論;皇帝當主持人。有一個人就是這樣解釋君君臣臣。總而言之,君主再怎麼樣,也是君主;臣子再怎麼樣,也是臣子;所以不論因為什麼原因,臣子也不能造君主的反。
  總而言之,只有岳飛那種為了忠君,不惜讓大漢民族永遠受人欺負的臣子;為了忠君,不惜讓天下百姓,一直受昏君、奸臣、異族奴役的臣子,才是人們心中的道德楷模。

  大家一聽這種話,自然都是熱血沸騰;總而言之,你說得太有道理了。因為,聽到這種話題,誰敢說它沒有道理?
  面對這種大家都熱血沸騰的場面,這個學者突然一時嘴上沒把門的。就把周武王也罵了個狗血噴頭。總而言之,紂王再壞,也是君主啊;周武王再怎麼,也是是臣子啊。周武王怎麼能造君主的反啊。所以,周武王是亂臣賊子。

  本來呢,反對派不知該怎麼反駁他了。現在,一看這個學者說得越來越沒邊沒沿,於是就說,你說的很有道理。只是有一個問題,不知當講不講。
  當年我武皇帝,振臂一呼、救民於水火之中、、、。這個嘛,你懂得!
  這一反駁,嚇得對方,自然不敢再接話了。主持辯論的皇帝馬上就說,這場辯論太精彩了。換下一個話題。
  因為,你這樣痛斥周武王,你這樣痛罵別朝皇帝,置我們的武皇帝於何地呢?因為,我朝皇帝,當年也是別人的臣子啊。
  關鍵是,一個君君臣臣,你們扯得無邊無沿,很容易讓刁民利用的。因為,讓你這麼一扯,哪個王朝,好像也是亂臣賊子開創的。
  爭論到此,主持辯論的皇帝,自然只能叫停了


名詞意動。
名詞作意動詞,表示「以…」的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即:「以君為君,以臣為臣,以父為父,以子為子。」說白了就是國家上下各安其位,才能太平無事。
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孔子告誡齊景公的箴言。而孔子警告的四個施政綱領,齊景公一個也沒有做到。
首先說「以君為君」。齊景公是權臣崔杼殺其兄庄公所立,得位不正,可謂「以非君而君」。
其次是「以臣為臣」。齊景公即位之初,朝政由權臣崔杼、慶封把持,形同傀儡,享國日久,又任用寵臣梁丘據,肆意享樂,到死那天,百姓拍手稱快,可謂「以不臣而臣」。


因為下文有「君不君」的用法,所以肯定是主謂了,即 「君主要像君主那樣行事」
如果單看這句可以有另外的解釋,動賓式的,類似「老吾老」這樣的用法,即第一個君是動詞直譯為「用對待君主的方式來對待」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句話主謂短語、省略句皆可說通。
1.以主謂短語為準:以第一句為例,第一個「君」它作為名詞,意思為「君主」,第二個則是名詞作動詞,意思是「做得像君主的樣子」。含義即不言而喻。
2.以省略句為準:「君君」可看作是「君為君」,第一個「君」仍是名詞,第二個「君」為賓語,意思「像君主樣子」。
文言文的學習更多的是按照習慣法來,事實上並沒有特別嚴格的語法要求。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代中國「曜日」改成「星期」,「昨天」「今天」「明天」比「昨日」「今日」「明日」用得更為普遍?
李白說出「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難道不會被古代主流(儒家)的知識分子抨擊嗎?
為什麼父親的哥哥叫「伯伯」,弟弟卻叫「叔叔」而不叫「仲仲」?
「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言雖美,無後可守」是什麼意思?
「才(纔)」的虛詞用法何時出現?

TAG:古漢語 |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