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為什麼建築繪圖這麼厲害?
「最好看的圖紙一定是國外學生畫的。你們和國外學生要拼概念,拼基礎,千萬不要拼圖紙。」這是我聽過其中一個老師的印象深刻的話。他說國外的建築本科有專門的建築繪圖課,我想問下有國外留學經歷的建築同胞可以講解下人家的繪圖課的內容嗎?
承蒙各位捧場。諸位皆忙,未免浪費大家寶貴時間,先總結論點。
- 關於技術,在建築繪圖領域,當代製圖技術的進步已經快速填平了初學者與功力深厚的專業人士間的巨大鴻溝,縮小了起步較晚的「中國」與積澱深厚的「外國」的差距;
- 關於實際應用,建築繪圖工作,不論是方案圖,施工圖還是效果圖,都是可以分拆外包的「工種」;在全球化語境中,中國在建築繪圖領域的優秀從業人士目前與國外並無明顯差距;
- 關於教育,建築繪圖最重要的是「畫對」;中國是這麼教,外國也是這麼教;
- 建築繪圖沒有速成法,就是練。在中國外國都一樣,都要練。
眼界促狹,觀點難免偏頗。不喜或反對者,煩請另開答案。評論質疑恕不能一一答覆。謝謝。
----------------------------------------------------
謝邀。
就讓作為職業選手的我,向尚在學校襁褓中的學生朋友們,透露一點關於真實的世界的樣子吧。
在我工作室的書架上,一直放著一本書。藍色封面,購於我本科二年級的時候,花了我180元。在那個月生活費只需要300元的年代裡,對於一介書生,這無疑是極其貴重的資料了,以至於我不得不把它小心翼翼的收在枕頭下面,生怕被不相熟的人拿去亂翻。因為整棟宿舍樓都是建築系的學生,大家都認得這本書。
不,不是那本辛普森家族漫畫手繪教材,不是那本美國研究生論文寫作技法。是那本 "The Art of Architectural Illustration『 ,有個行內默認的非常通俗的中文名:《美國建築畫》
我們那時候每天拿著這本書,不停的翻,不停的看。裡面每一張畫,即使邊邊角角那些只佔很小篇幅的小畫,也沒有放過。而即使有心臨摹,由於功底實在差得太遠太遠,只能挑那些看起來比較簡單的鋼筆淡彩勉力模仿。可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不要說神韻,連塑形的邊都沾不到。於是總會望畫興嘆:這到底是一些什麼樣的牛人,才能把建築表現做到這種程度?
就因為這一本書,美國的建築表現,在我們那一代建築學子心中,成為了一個高不可攀的神話般的存在。
應該就是在買這本書10年後,我在美國的建築事務所里,畫建築渲染成了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工作之餘,也能接到些私活,幫補一下家用。就這樣,我也成了「美國建築畫」這個行業裡面其中的一員。
這10年,還不足以讓我在繪畫上的技術有脫胎換骨的飛躍。這本書里的畫,我依然覺得高不可攀。我能夠進入這個門檻,僅僅是因為——得益於計算機輔助渲染技術的進步,在很短時間裡給建築表現領域帶來了跨越時代的變革,大大拉近了普通從業者與功力深厚的專業畫者之間的距離,讓彼此間的鴻溝不再那麼令人生畏。
《美國建築畫》出版於90年代初,收錄的絕大部分畫作,都是手繪。僅有的一兩幅計算機製圖,採用的技術仍然比較原始,類似於ACAD建模上色消隱直接出圖,以今天的標準簡直無法直視,但仍被編輯進去,認為是與其他畫作同等地位的作品。在那個年代,能夠做到這種程度,就已經會被認為是具有「高技術」含量的作品。
我們那一代學生,本科讀建築學的五年,正好經歷了即使在人類歷史上也非常罕有的應用技術變革:
我們從入學時候沒有個人電腦,學計算機要去學校機房,Windows才剛剛發布了新一代的系統Win95;到畢業的時候人手一台PC聯網玩Quake3 和 CS;畢業留言簿上所有人都會留下了自己的Q號,大多是5、6位數字,完全沒意識到在今天會被人當古董;
入學時候還會寫信給遠方的親友,或者聽候宿舍樓下傳達室阿伯的大聲嘶吼飛奔下樓接唯一的那台固定電話;過了幾年,則是拿著BB機衝去小賣部復來電;到了畢業設計的時候,連每晚蹲在宿舍樓門口擺攤賣米粉的大叔之間,也開始用手機相互傳遞商業情報了;
入學的時候,我看到師兄們躲在繪圖室一角,用噴筆畫渲染圖賺外快,一張畫作竟然能頂一個學期的學費,便也打起來小算盤,暗自籌劃想攢點錢買一套工具;到了大四,沒有人再使用噴筆手繪做渲染了;那些紅極一時的氣泵、噴筆,如何折價賤賣,也沒有人再有興趣;
技術的進步,極大的提高了商業應用型建築表現的出圖效率,令工業化"生產"商業表現成為了可能,並直接催生了中國建築設計圈中一個專門的細分行業:效果圖公司。而在此之前,整個行業里,所有的效果圖繪製基本上都是有職業建築師(或出來接私活的建築系學生)完成。
在手繪圖年代,一張效果圖的價錢可以說是天價。本科實習的設計院室主任,曾經有地產老闆3萬元買他一張手繪的小區鳥瞰效果圖,並且直接把現金放在辦公桌上,人就在房間外面等圖。與之相比較,當時廣州市中心或者北京三環內,商品房一平方不到3000元;
本科三年級的時候,聽說在北京出現了一家非常牛逼的專業效果圖公司——水晶石。他們的作品集迅速在學生當中傳播,並紛紛引起效仿和鑽研。隨後,效果圖公司便如雨後春筍般,迅猛發展,呈現多極分化,不再是水晶石一家獨大。我的幾位小有名氣的師兄,也直接放棄了建築師這個職業方向,扯起大旗,開了一家叫做「三川田」的公司(現在已轉去做遊戲了)。與此同時,效果圖的價格也呈現自由落體的架勢,直砸地板。在今天,一張普通建築低點透視的價格,換不來北京三環內板磚大小的地兒。
這種現象的出現,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誘因是:盜版軟體泛濫。AutoCAD, 3DSMAX,Photoshop,俗稱效果圖製作的三大件,其實僅需要掌握他們強大功能中的極少部分命令,就已足夠應付基本的建築製圖和渲染應用要求。對於專業人士而言,軟體界面清晰易懂,上手極快。接受過基本美術原理訓練的年輕的學生們,在金錢利潤的驅使下,或者憑著自身濃烈的興趣,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自學;掌握這些最基本的技術以後,再通過市場的磨礪,或隨波逐流掙個塊錢,或進一步完善技法,提高水平。原本,這些軟體售價極其高昂,並不是普通人能夠輕易使用的工具,但在中國,規則完全背離,軟體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缺乏商業操守,有違知識版權法規,但不得不承認,如此龐大的「群眾基礎」,確實推動了國內建築繪圖和建築表現技術的進步。依靠行業整體的繁榮,積累了足夠多的實踐案例,擁有著極其低廉的人工成本和龐大的流水作業線,中國的建築表現行業在商用領域逐漸積累起了國際競爭力。
大五那年,德國GMP事務所老大到我的學校開講座,展示其剛剛中標的杭州歌劇院方案。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標書裡面要求必須提供動畫,而他在歐洲卻從來沒有聽說過要給一個建築投標方案提供動畫的要求。這讓他感到無比為難,不得不求助於事務所里的一些年輕的實習生。最後的成果,是一個「Flash」 動畫,把效果圖局部放大拖動,配上文字和音樂。雖然背景鋼琴曲很優雅,觀眾也禮節性的給予了掌聲。可是,我想,這並不是甲方官員們所習慣性期待的那種「動畫」,而只是另一種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投標專用產品:「多媒體演示」。
要知道,在2000年代初,隨便一個小區樓盤的宣傳廣告里,具有路徑漫遊的3維渲染動畫也已經成為標配。效果圖公司之間的慘烈競爭,把動畫渲染單幀製作費壓到巔峰時期的百分之一不到,是足以讓普通的建築項目也能應用的價格水平。
不僅是渲染和繪圖本身,連標書的裝幀也讓那些剛進入中國市場試水的建築師們目瞪口呆:跟線裝書一樣的內頁製作,配合VI的雕版封面,令人難以置信的出版速度和可以忽略不計的價錢。
沒過多久,所有到中國來一(feng)展(kuang)才(quan)華(qian)的設計大師們,已經無比熟諳中國特色的甲方領導套路,哪裡還會傻不楞登的找本國那些又貴又慢的插圖師們做表現,全都是聘用中國本土效果圖公司為其服務。動畫什麼的更是早已不在話下。
他們還快速學會了投機取巧的中國式套路。比如GMP當時在中國連做了幾個體育中心的投標。繼08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競賽未能獲勝之後,又接著投廣東某市中心體育場的競標。學校設計院是其合作單位,這令我有幸參與了後者的文書整理工作。在校對時,我便發現中英文內容上的不匹配:英文部分修改了,而中文未及時更新,還殘留著「北京」字樣。這分明就是同一套方案和文本,僅僅修改一下關鍵字眼,便用來打兩個不同的標。
商業是具有時效性的。
在所身處的時間節點,人總會被各種新鮮感所迷惑。《美國建築畫》裡面的那幾張粗陋的,看著與其他作品完全不在一個藝術級別的最原始的計算機渲染圖,依然能夠與手繪經典平起平坐。而在建築表現的商業應用層面上,具有路徑漫遊功能的動畫,相較於單幀建築效果圖渲染,是又一個層級的飛躍。就像杜甫一樣,哪怕是再粗糙的,在今天看似無比生硬的動畫,只要他」能動「,在甲方和指揮著製圖員的老大們眼裡,就具有莫大的價值,遠勝於一張照片級別的渲染圖。
然而,大浪淘沙以後,那些經典的手繪,已足夠升華成為藝術品。而技術性嘗鮮的最初作品,在新鮮感消失以後似乎只剩下粗陋的實驗意義和歷史性的憑弔價值。僅從藝術角度去看,能夠超越技術層面最終沉澱下來的作品,並不多,至少其比例遠遠小於手繪的年代。而話音未落之時,便會有應用更為簡便,效率更高,效果也更為極致的新一代技術,撲面而至。比如虛擬實現,或者更進一步的,配合可穿戴設備的沉浸式虛擬實現技術,等等。相比之下,假如僅僅是滿足於取悅觀眾,寄托在二維載體上的建築繪圖,那點表現力,哪裡夠看呢?
在「全球化」已經是老掉牙的辭彙的今天,所有與建築設計相關的專業,其分工日益細化,並由全世界各專業人士通過網路平台協同作業,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一個伊斯坦布爾的項目,來自東京的設計師指揮著紐約的事務所製作施工圖,在廣州聘請效果圖公司跟進動畫和平面渲染,類似這樣的案例,在你閱讀這篇答案的時候,每分每秒都在進行之中。
在我回到廣州開設自己的設計工作室的時候,為了生計,在早期依然會接一些來自紐約和洛杉磯的繪製效果圖的單子。紐約的建築師事務所遠涉重洋用電子郵件追蹤而來找我畫圖,純粹就是因為:質量保證,而成本僅需二分之一(他們原來聘用的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兼職,後來覺得太特么不靠譜了)。他們在曼哈頓上班,而我在廣州西關。彼此還能在工作之餘,愉快的去各自辦公室附近喝杯咖啡。雙贏。
也許,被奉為經典的,並藉此用以鄙視國內建築師設計水準和製圖水平的那些具有「傳奇性色彩「的建築方案,裡面那張「外國建築圖」,只是前兩天某大學校門外科技樓里那家效果圖公司接的上千張外單裡面平淡無奇的一張而已。類似扎哈等等仍算當紅的設計師,委任中國公司製圖打歐洲項目的競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沒有人會有興趣拿來當新聞話題。
脫離時代的語境,抱守著上一代人的固有觀念,空泛的討論什麼「外國的建築繪圖」,只會被人覺得眼界過於狹窄,坐井觀天。這真的是憑著臆想和信口開河去揣度外面那個世界,而完全不知道,在真正的專業領域圈裡,你身邊的事物早已跟整個世界捆綁在一起,處在瘋狂的運轉之中。
所以,請不必在這個年代再去迷信「國外」。
「國外」,不是什麼定義狹窄的抽象辭彙,它指代著一個極其寬泛的地域。「國外」也有很土的項目,俗氣的甲方,很多很多;並且,也有著很多同樣很土的建築師在為他們服務。在美國從業的時候,我沒怎麼花力氣做的極其簡單的渲染草圖,以我的角度來看,遠遠未達照片級渲染的標準,也會被不少美國客戶誤認為是「照片」——因為他們就真的是沒有見過電腦渲染圖。
「國外」,不是只有大師,不是只有明星事務所,那裡生存著一大群草根事務所和草根設計師,其年薪還達不到當地居民收入平均線。他們其實非常羨慕中國同業者的項目密度,以及中國極其發達而廉價的建築效果圖表現工業。
並且,無論何時,也請不要輕視中國人。因為在這個世界最龐大體量的人類群體裡面,永遠不乏天才。即使不靠天才,在建築繪圖這個「工業製造」領域裡面,那個龐大的參與人員基數背後,有著數不清的靠著自身努力鑽研而登上業內高點的人。那些人,其實也足夠我們膜拜很久了。
假如你只覺得國外的畫得好,而藉此貶低中國在這個領域的水準,那很可能只是你在尋找一個理由,將所有的在學習上的不適一股腦的歸咎於大環境;或者,也只是因為你的眼界和資歷尚未能讓你接觸到國內頂級人士。僅此而已。
說完大環境,再來講講關於教育的問題。
我本人沒有在國外接受過建築學本科教育。我以在中國獲得的本科學歷,申請了UCLA的建築學碩士學位入學資格,並獲得了獎學金。建築學申請美國的學位,決定性的評判材料是個人作品集Portfolio, 裡面集中展示了申請者本人自覺最能體現其專業素養的作品。因此當然可以認為,美國頂級建築學系對於我在國內所取得的建築學專業背景表示了認可,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對於我的建築學基礎性表達技巧和繪圖能力的肯定。
在我求學於UCLA的時期,我的繪圖技巧從未妨礙我獲取更高層次專業認知的步伐。UCLA的建築碩士教育,是不會再多費時間教學生如何繪圖的。選修課程裡面包括了到藝術繫上視覺表現專業的輔修內容,但所學並不能用於計算達成學位的積點分數,只能視作錦上添花的興趣類課程吧。而拜國內大環境所賜,來自中國的我有著美國本土學生所不大可能具備的天量實戰經驗,因此在掌握應用軟體和計算機圖形輔助編程方面,有著較高的效率。比如MAYA,FormZ什麼的軟體,一晚上學完,Processing編程好像用的時間稍久,摸了小半個星期吧。這一切技術儲備,作為如何自學的能力的養成,其實在國內本科大三的時候大概就已經基本完成了。
以上,並不是要顯擺我有多麼牛X。我,僅僅只是一個就讀於國內建築學院的普通學子而已。但我能確定的是,國內建築學系所教授的製圖基礎課程,裡面已經涵蓋了所有的最基本的知識點。如果把應該掌握的基本功銘記在心,好好練習,那麼,在建築繪圖方面,是足夠支撐你去國外深造的了(僅指繪圖技巧,不包括專業技能)。
這裡所指的基本技巧課程,包括以下這些:建築製圖原理,畫法幾何,素描,色彩,鋼筆畫,AutoCAD製圖及簡單的Script編程原理。
求學期間,我曾前往Pasadena調研一棟地方法院大樓的設計。在一位法官的書桌背後,掛著一張Morphosis出品的建築圖。那是三藩市州巡迴法庭新址的方案圖。A0的排版中涵蓋了平面和剖面,略帶有構成主義的味道。法官甚是喜歡,視為藝術品,還特意向我們這群來自UCLA的學生們展示。看著似乎很酷,但我知道,之所以酷,絕對不是因為繪圖,而源自其方案本身的獨特性。那些看似張牙舞爪的軸線和線條,每一根都有著無可辯駁的邏輯依據。
我之所以這麼肯定,是因為Morphosis的老大Thom Mayne,不知怎的竟然就是我畢業設計的指導教授。我這弔兒郎當慵懶無比的做派,隔三差五的就會被他鞭打一番。
我記得有一次他問我剖面圖上的一條曲線是怎麼來的,我說是計算機算出來的結果.......當場鴉雀無聲,其他同學用眼神提醒:「警報!警報!Wrong answer! 趕緊改口啊! 」 可是已經來不及,被當作典型端出來批鬥了長達半小時。特么的UCLA的評圖室還是個開放空間,全系的人都可以趴在二樓走廊觀摩,剛好又是大牛的設計組......
總之,我竟然還未放棄設計圈,絕對是個奇蹟。
很多人還真的就是搞不明白——建築繪圖,最重要的不是畫得有多漂亮,而是在於要畫對!畫準確!你所畫下的每一筆,都必須符合建築學的邏輯。有些人連"準確表達"這一條最基本的標準都遠未符合,就已經迫不及待的開始討論起圖面效果來。他們似乎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討論分析圖的填色問題,討論各個部分的排版問題,卻不願在其一知半解的構造節點上做任何深入細緻的推敲和研究。這簡直是本末倒置!
就在前幾個月,有幸受母校華南理工的邀請,為華工與伯克利加大的一個城市設計聯合工作坊擔任終審評委。現在的學生,相比於我們那一批,已經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他們擁有了我們當年難以想像的便利資源和技術輔助裝備。只需隨便拿出手機,關註上幾個專業性的微博和公眾號,就能輕而易舉的獲得我們當年在圖書館資料室浸泡一整天也未必能找對口的資料。在外語口語的表達能力方面,大家體現的整體水準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在一些方面,該犯的低級錯誤一個不會少。
呵呵,熬了這麼多年,我也終於等到這一天了!吧扎黑。
某一組學生,他們分派的課題是地段的交通分析和重整規劃。陳述完畢後,我提了一個問題:很好的製圖,然而比例尺在哪裡?沒有比例尺作為依據,你讓我們如何評判你劃分的道路網格是否合理呢?
在另外的工作坊設計方案評審中,來自日本的建築師也提出了相似質疑:你的分析圖做的非常好,方案陳述也很華麗,可是,為什麼你不直接繪製一張剖面圖呢?一張準確表達的剖面圖,勝過千言萬語。我們可以不必聽你的口頭陳述,只需要閱讀剖面圖就能了解你的設計,感受到其中的空間關係。
請不要做多餘的東西,請首先力求準確清晰的表達。這才是建築繪圖的本質。
作為專業人士,我們所呈現的圖紙,並不是為了以圖面效果打動甲方為第一要務的。準確,精確,把每一根線畫好,不多,不少,這聽起來似乎並不難,可是有些人覺得這也太簡單了,國外一定不是這樣的吧?
不,負責任的告訴你,是中國的老師太疼愛你了。「國外」的老師如果看見你把一個剖面的結構部分僅僅用單線表達出來而缺乏厚度構造信息的話,超過2次,你就不需要再呆在系裡了,直接退學算了。對於這個專業缺乏尊重的這份態度,是不足以支撐他們在這個低薪高強度行業里生存下去的。
而要做到「準確」二字,既關乎基本的製圖規則,也關乎你對於建築學的知識有多深入的了解,你的專業技術儲備是否足夠支撐你去解釋你畫下的每一根線條,每一個節點部位。如果你覺得這超出了你目前擁有的能力,那還等什麼呢?趕緊去用心鑽研,去啃書,去Google,去查閱資料,像脫韁的野狗一樣去瘋狂放大樣......總之,別僅僅是坐在那裡,毫無意義的討論「國外」如何如何。
IKEA宜家的每一份產品,都會附帶一份產品安裝說明書,它通過標誌性的卡通人物和產品圖像,將整個安裝過程向非專業人群解釋清楚。在我看來,這些說明書都是非常值得我們虛心學習的製圖範例。
假如,你確實準備把設計師當作可以付出一生的職業,那還有一點你是必須記住的:
建築繪圖,根本不是設計的目的。它只是設計表達的載體。你真正要關心的是,永遠是如何讓你的設計變成實物,讓設計落地。當然,你可以有志於建築繪圖這個領域,並成為建築表現領域的專業人士,因為這個領域同樣很需要優秀的人才;但假如你仍有作為設計師的夢想,那麼如何落實你的設計,永遠比如何把圖紙畫漂亮重要的多。
學校學習的這個過程,僅僅只是你漫長的設計師生涯的開始。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不論你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不要指望在學校那點有限時間,就可以給你完成技能訓練,達到職業水準。它需要的絕對不是3年,5年。它需要你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長的磨練。在學校那短暫的時間裡面,最重要的是學會「自我學習」,學會「獨立思考」。所有學校教你的東西,終將過時,只有知道如何自我學習和獨立思考,才有可能在這個行業裡面真正立足。
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技能,要達到登峰造極,是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的。不要覺得完成了課程,拿到了學分,交完了作業,就可以一勞永逸了。世界上哪裡有這麼便宜的買賣?設計是如此,繪圖當然也是如此。什麼天賦決定論,什麼外國成長史?你看到的,是打動你的繪圖,你看不到的,是其背後,日復一日的,年復一年,不知疲倦的練習。
很多人大概從知乎里看過我在咖啡館裡的塗鴉。雖然畫得很爛,其實我已經畫了20多年的畫。
我的美術老師,絕對不會認為我是一個具有天賦的學生;我在學校里的繪畫成績從來就不突出。但我緊緊記住了基本功的訓練方法。在這20年,不論遇到何種奔波坎坷,對於手繪基本功的訓練,從未放棄。
一路走來,到了今天,至少有兩點我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我應該已經比一些當年美術成績高過我的同學畫得好一些了,因為他們並沒有執著的堅持下來;二是我再去看那本《美國建築畫》,以及像Micheal Heckett這些大師的畫作,雖然我依然還遠未達到那個水平,但至少今天的我,已經不再心生畏懼,如學生時代那般感到絕望了。
啊,對了,之所以能夠堅持下來,還有個微不足道的理由:我確實非常喜歡畫畫。
日常徒手練習:芝加哥LOOP。寫生,圓珠筆於A4素描紙上。
日常徒手練習:西雅圖海邊公園。寫生,圓珠筆於A4素描紙上。
----------
PS:
應詢,附過程圖。
PS2:
幾張本人10年前所繪的圖紙。沒啥新鮮的東西,使用路人軟體3DSMAX , Maya, Rihnocero,渲染器為Vray,照片中的模型為3D Print。
手法老舊,技藝粗糙,應該是入不得國際先進人士的法眼了,徒增笑爾。
轉載無需私信,請註明出處和作者即可。
「最好看的圖紙」我在這裡理解成國外學生圖紙的representation吧,因為有朋友提出如果把建築繪圖理解為建築製圖的話,國內的建築學中的製圖是不輸國外教育的。
那麼建築繪圖主體的部分無非就是Rendering, Diagram, Plan Section Detail Drawing 等等的representation。談到國外建築院校專門的繪圖課,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樣子的:
四張圖分別是Rendering, Detail, Section, Diagram,每張都是A0,牛X嗎?當然牛X。原作業是8張A0圖,為了不太佔地方,我只挑了四張。 這是ETH一位中國學生的作業,我們再看看他的同學們的作業和他的對比:
上圖分別出自4位不同的學生之手,他們有專門的課訓練過嗎?我覺得當然有,至少有重點強調過最後的圖要出成什麼樣。不光這些rendering,其實最後所有的圖紙都幾乎是一個風格,你甚至會覺得完全是出自一個學生之手。人人上有幾個相冊,是好幾年ETH畢設的圖紙的照片,那些圖不僅圖紙幾乎一樣,設計風格也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我不是在諷刺,你能看出來每個作品都是非常有考究非常精緻的高水平作業,我本科的時候也會經常去學習他們的圖面表達。至於他們在設計概念上的差異我認為需要更細心點,或者說站在更高的一個層面上去審視。在ETH這種教育體制下,最後培訓出來的是一名名高質量的精工。難怪說,德國人誰都不服,但不得不服瑞士人。
感謝 @bingyi li 指正,真相是ETH並沒有專門的繪圖培訓,具體這些圖是怎麼出成這樣的可以參考她的回答:
ETH的那種真實的渲染技巧(包括剖面渲染)究竟是如何做出來的呢? - bingyi li 的回答
ETH建築學的出圖風格是用什麼軟體(其他手法)做到的? - bingyi li 的回答
以上圖片出自 跟sik學建築第二季,《蘇黎世長頸鹿館》期末評圖及其他
我自己讀Master的學校,並沒有專門的繪圖課程。但是授課的老師確實會經常強調graphic的表達。舉個有關diagram的例子。本科在國內的時候,自己和身邊的同學都是挺忽略diagram的表達的,覺得這個應該就是整個圖紙表達中最次要的部分,一般也是在最後時間隨意找個模板,依葫蘆畫瓢。在美國的時候,有一個學期的studio中的一個小階段,關於設計一個board game,除了設計本身,這個階段對於diagram的訓練也是強調特別多。具體要求不詳細說了,都是具體方案具體建議的,但是幾點比較一般性的要求無非是注重顏色,填充,線型,抽象概念等要求,或者說少,精且清晰。比方自己當時畫的其中一組diagram,是一個五子棋升級版的board game的說明書一樣的東西。都是先在Rhino中畫線,再導入AI改線型,填充顏色,填充Pattern,調透明度等等。
不說設計本身,這組diagram最後畫成這樣也是老師一再強調的,顏色要少,diagram裡面不能出現具象的數字,文字等東西。game的單一規則需要用單一的圖面表達來表示,就是說,你不能對同一個變數既賦予不同的線型,又給定不同的顏色,這樣會表達不明。
我們學校本科生繪圖技巧的學習,我也有所了解,基本上就是本科Studio課程中的助教們會全程負責軟體和繪圖的指導,當然因為學生和助教兩方面的因素,並不能保證每一屆都能教很多有用的東西。但是這種模式體系是固定成型的,每個學期的Studio課都會招助教,他們都是主要講繪圖和軟體。
但是並不是每個學校每個Studio都會教你怎麼圖面表達,如之前答案所說,通過一些visual study的課,亦或是自學,其實我覺得老外學生們有個優勢在於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東西對於審美的培養還是有點幫助的,特別是在歐洲,不多說了,出門左轉梵高博物館。
我覺得自學是個挺好的途徑,相信大家絕大多數的技能都是通過自學習得的。所以學習資源也是挺重要的,先推薦幾個我看過,學過並覺得很有幫助的資源。
Rendering
1. AH Gallery | Visualizing Architecture
Rendering Tutorial
Elevation Drawing Tutorial
Alex Hogrefe的教程,絕對業界良心,手把手一步一步教你怎麼從零基礎到掌握中高水平效果圖表達。我一大半的Photoshop技巧都在這上面學的,本科的時候就常常和同學吹牛B說畢業之後要開效果圖公司。
2. Work / Mir - Bergen, Norway
SOM
Sn?hetta
在逐漸掌握Vray和PS的主要技巧之後,如果還想讓rendering變得更好,大力推薦學習一下Mir的作品,作為渲染界的標杆,Mir的渲染作品在材質,素材,尤其是光感方面好得一塌糊塗。當然,大可不必達到這種高度,不然真的美夢成真可以開效果圖公司了。
Plan Section Drawing
其實這塊兒真沒太多說的,平立剖主要還是看設計,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出好圖改好線型,該標註的標註,層次一多看起來就非常豐富了。不過還是推薦幾個比較有特點的。
1. Atelier Bow-Wow 犬吠工作室 (塚本由晴 Yoshiharu Tsukamoto + 貝島桃代 Momoyo Kaijima)
Section Perspective
2. JONES,PARTNERS:ARCHITECTURE
Section
3. Preliminary Research Office 基礎研究所
Section
王耀華把Surface Normal Value用在了Section Drawing上,非常適合他擅長的複雜的形,2D的圖瞬間在腦中呈現出建築形體的3D效果,做法:Vray的option里VFB channels 中增選Normal。
Diagram
1. JAMES LENG
Point Cloud Diagram
不光Diagram了,James Leng基本上圖面表達碾壓級別的,他的每一個Project每一張圖都值得好好學習研究一下。
2. OMA- Projects
CCTV
3. Prince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11 Thesis: Christine Chang
有時候喜歡翻翻各高校的學生作業,比如Princeton的MArch作業就有非常多特別好的project,理論神校的神人們的思考角度是非常值得學習的,而Diagram起到了用最直接美觀的圖示語言闡明各種奇思妙想的作用。我挑了個表達很漂亮,角度很新穎,信息量貌似也很大的diagram舉例。
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案,不同的角度,Diagram都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表達方法,不一一列舉了。
Pinterest
其實平時想找點reference還是推薦直接用Pinterest。
---------------------------------------------------------------------------------------------------------------------------------
其他
InstagramSCI-Arc Inside
SCI-Arc作業的Instagram,裡面大多數的作業都很不錯
不妨先看看程大錦的Drawing: A Creative Process和Architectural Graphics,再看看自己被教授的表現課程,應該能讓你對建築表現方面的國內外教學理念差異有個大概的了解。另外,圖紙表現最終還是為設計本身服務的。
多圖預警,流量慎點
筆者在Cornell,現在剛開始讀大三。暑假在中國實習的事務所里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專業朋友,相互聊了很多後發現確實,美國,特別是我們學校,非常注重representation。覺得有一定的好的地方,對於喜歡做很好看的圖的人來說,然而有時過度重視了,很多時候一個概念和設計本身不是很強,但是因為作者畫圖技術很好,審美也很好,在班上的比賽里就就能拿獎,平時review也能獲得很多好評。
不少我們學校畢業的前輩都轉行了,很多轉型去做藝術家,渲染師,插畫師等等,甚至還有Party Planner?
然而仔細想想老師們應該不是故意強調representation的,人的眼睛是很容易被欺騙的,如果兩個project擺在面前,idea和細化程度也許是A更強,但是B的視覺做的非常搶眼,這種時候,尤其是比賽時,判斷時間很短,往往評委選擇B勝出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者也可以這樣想,如果視覺不夠吸引人,往往連讓人仔細解讀的慾望都勾不起來,方案做的再好不也可惜了嗎?
同樣也是實習時的經驗,做好一個方案如果需要100%的投入,想出這個idea也許只需要5-10%,然而為了讓這個idea成功表達出來,可能需要60%的投入。因為畫圖的過程本來就是個用二維媒介解釋三維的東西,中間的需要的投入和思考很大的,而且在畫圖解釋概念的過程中反而也會幫助自己對於方案的理解,甚至促進方案的發展。這段筆者想說的是雖然idea是一個project的靈魂,但是沒有一個健全漂亮的肉體和骨架來承載,這個靈魂的價值也發揮不出來,representation是project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再說說我們學校本科的畫圖的課。一年級第一學期完全手繪,手做模型。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有必修課叫Digital Representation,開始教用Rhino還有Illustrator。最後這門課和Studio同步,課的final就是Studio的渲染圖。
這是第一個assignment,用Rhino建模導出線稿,然後在illustrator里調線型。
這是筆者以及大部分同學第一次用電腦軟體畫圖
第二個assignment
用Rhino做的曲面分析
還有一系列的練習,筆者放在自己的網站上了:
http://www.jingredients.com
這是第一次做渲染的練習
V-Ray加PS
上這個課很辛苦啊,大家都是每次交作業做到凌晨三四五點。你說這樣教的學生畫圖能不好看嗎?
這學digital representation前手畫的的圖
高二的intro to architecture summer program
大一
SANAA森山邸的case study
New Orleans Shotgun House study
現在大三,畫的分析圖是這樣的
Yokohama Apartment
Worm-eye Axon (蟲眼視角?)
單元分析圖
然後這是前幾天第一次贏比賽的
axon大圖
again, 如果想看其他的作品可以去筆者的個人website
http://www.jingredients.com
最後想說,題主老師說的不無道理,但是這不是放棄做出好的圖面的理由,正如在美國學習的學生不應該自滿與酷炫的representation,而更多注重對於建築本質的思考一樣,國內的學生也是不應該放棄對於表達方式的努力和提高。
先寫結論,因為落後的教育方法和硬體限制最終導致了想法的缺失。
很多建築院校過度強調了手繪的訓練,忽略了對於建築設計本身的思維訓練。
最後出來的圖既沒有表現,也沒有思想。
手繪的練習是必要的(國外也有手繪訓練,基本是在一年級),但是花費大量時間的追求手繪的表達而忽略了設計本身是得不償失的。建築學不是純粹的美學。
既然有了更先進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效率,為什麼還要固步自封,別人都在用編程輔助解決數學模型了,你還在手開平方根,美其名曰訓練基礎。順便還鄙視下用計算機的徒手開方速度不如你。
這就是評論區某些人的邏輯。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手繪一個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平立剖好不好。你覺得這個大概需要多久,能畫多准?
回頭正好看到這個問題,真是不吐不快。
學校雖不是老八校,但是好歹也算是個不錯的一本。
結果大二下了,整個學院裡面還在要求大家必須用純手繪來畫圖。
於是你就看到一群大二的小朋友們通宵的在工作室裡面熬夜,就為了把什麼線條畫的更直一些,把草地畫的更細緻一些。
我當時看到了以後就一個想法,你TM在逗我?
這都是2015年,居然還有人拿著15年前的方法教學,並且奉為聖經。
我一直以為說我們學校機房裡那上百台電腦給學生用是標配,哪怕用不了最好的workstation,好歹你給配一個普通的也行。
但是原來現在還有學校會把機房鎖起來,只有教軟體的時候才允許用。
這種情況下教出來的學生,別說想著怎麼去表現了,能把平立剖用勾線筆畫完的就算了不起了。
你這讓他們跟從大一開始就用電腦出圖的外國人去比?怎麼比?
哪怕自己有電腦的,你想開個VRAY渲染個圖很可能電腦就直接卡死了,怎麼辦?加錢上外星人?
在這種客觀條件限制下,
別人用PS筆刷隨便刷個什麼東西,你用ROTRING得畫一天。
我CAD隨便HATCH(一開始打成了patch也是醉了)一下,你得用尺子比著畫兩千條線。
沒有3D的visualization,你想做點複雜的異型建築怎麼做?切模型?那結構呢,剖面呢?你把你的模型再給切了?所以你就看到,他們大多數的思考其實都停留在最基本最淺顯的找型階段。一個平面翻來覆去的畫,結果立面和剖面都是完全一片空白,沒有任何思考。因為想不出來啊。
沒有時間,沒有硬體,這種時候你談什麼建築繪圖呢。
等你大三開始接觸SU的時候別人都開始參數化了。
這種落後的教學方法不改革,只能一輩子跟別人後面吃灰。
當然了,你要是跟人比手繪,估計能爆掉大多數外國學生,
蓋里的那手繪跟小學生似的。所以齊康遠大於蓋里。
底下有人說蓋里有好多手模,你可知道別人的手模很多是3D列印+激光雕刻或者精密車床車出來的,這跟你徒手切木板是一回事兒嗎?
以傳統為名而固步自封,是不可取的。
ETH的出圖風格固然有套路,
但是你還應該看到的是一個具有豐富內容的建築視圖背後的思考。
如果沒有那些思考,那些東西也只是炫技而已。
一個設計一學期或者半個學期,你拿了一半的時間用來畫陰影,我不覺得會有什麼時間去思考你的設計邏輯,方法和概念。
我倒是真覺得基礎和概念才是當下學生們最缺乏的。
畢竟技巧性的東西就是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一個BIG的分析圖也不過是需要V-RAY SU/RHINO AI PS四個軟體互導一下就好,雖然你手繪一輩子也不會有那種效果。難者不會,會者不難。
國外沒有什麼建築繪圖排版技巧課,不要自我安慰了。就是你們努力錯了方向。
最後:
任何的技術,包括參數化,包括PS,包括BIG或者OMA的分析圖,包括手繪,他們只是一個工具,一種表達方式,是用來給你的內容提供一個恰當的輸出渠道的。不可捨本逐末。合理的利用工具可以極大的提高設計的效率,這是符合三個代表要求的。
而且我不覺得中國最好的學生和國外最好的學生在建築繪圖的表達水準上有什麼差異,更多的差異體現在中等學校的對比上。
1.國外大學教育哪有專門的繪圖課……
2.頂級院校的學生,應該都形成了各自的表現風格,未必以圖面取勝。
3.據說GSD里平均圖面水平最高的是東亞學生,尤其是熬夜畫圖最恨的韓國學生,熬夜次狠的中國學生。
4.本土學生大多畫圖隨意,少數畫圖瘋狂。當然也有的本地學生以一張大白線條圖加牛逼的設計思想,輕鬆秒殺圖面有餘思想不足的人而贏得老師讚譽。曾有認識的建築師工作20年以上經驗,感慨出國的感受,看到別人的設計你基本就連畫圖的想法都沒有了,直接秒殺好吧?沒事隨便看下Behance上別人的習作~
美國建築本科。
開學時也以為學校會教些軟體和畫圖技巧,實際上最後都是自學的。直到現在只有開學第一天老師在lab屏幕上演示過兩個小時,就靠著這兩個小時,大家互相拼湊記憶請教高年級的才慢慢搞懂,第二天出圖和模型。
老師在學校一般不會花任何時間教畫圖技巧。只有當他看到成品,才能針對你做的項目分析你手頭這張圖的問題。但是你要有問題問,他也樂意解答。
其實每個國家和每所學校出圖風格和效果區別都很大。比如我知道的義大利主要是靠photoshop修後期和手繪,英國線圖相對比美國少,而美國的學校之間也不同。比如我們學校幾乎完全不用autoCAD(我現在都不知道怎麼用…),出圖主要靠ai,渲染之類的vray和maxwell屬於輔助。
圖的質量也是看人的。
學校里圖畫得最好的永遠是睡覺最少的人。我沒見過一個人僅憑自己電腦技術好或是智商高就能短時間畫出好圖的,這個質量只能和時間死磕。所以很多學霸型的外國學生基本完全不用睡覺,中國學生在體力方面反而差出很多。當然學渣也有,所以不是說所有外國學生都畫得好。
畫圖這件事,投入時間和產出完完全全成正比。一張圖可以無止境地修改,永遠都有的改,可以一直改到期末的前一秒。所以只有一點點摳細節,把睡眠時間擠出去一些,重複返工。假設一個學期里全年級每天只睡兩小時,在畫圖上投入同樣多的時間,那質量最高的也許會是更有天賦的同學。學會把自己的概念用圖表達出來才是難點。
———————更新一下——————
突然想起來我們有節課叫visual study是貫穿整個五年的(因為這學期一直翹課所以都忘了&>_&<),可能比較符合題主「繪圖課」的描述?大一rhino建模畫了些奇怪的東西,grasahopper改變螺旋樓梯軸心和燈泡形狀之類的,大二maya做了些更奇怪的東西。這節課每次畫圖都會尤其注重線重——沒錯,【線重】大概是美國學生出圖的關鍵詞了。所以一幅好圖一定要調整每一根線的粗細,眼睛也就是這麼瞎的。
———————再更一下——————
還有一點忘了提:專業課的時長!這點大概對改圖頻率也影響比較大。國內不清楚,觀察了一下歐洲和美國東西岸,歐洲和美東一些學校專業課在每周一、周四,所以和導師每次見面相隔兩天。我們是一三五studio,每次五小時,好像時常上學校各有不同。和老師見面頻繁可以敦促出圖速度,修正更多細節,發現新的問題。至於項目數量,有時是一學期三四個有時兩個,而一些學校一學期結一個,更有甚者英國同僚們一年只上兩個月的課,我相信掌故的東西和精度還是相差甚遠的……
你們老師見識短,估計也教不出什麼好學生。
國外的學生入學了天天跟著老師長見識,歐美各種藝術與實用的歷史建築,各種高新科技材料,你讓國內的學生去哪裡接觸?
國內的學生天天跟著老師背課本,考證湊學分,聽某些混混老師扯犢子。如果沒條件的話,真正入行是畢業後了。某些學校老師本身就不是建築師,你讓他怎麼教畫圖?
另外整個建築行業也是國外走在前方。差距不只幾十年那麼簡單。整個中科院搞建築學的都是海歸。所以如果真心愛這個,還是出國吧
如果不能,那勸你考個建築五大校的研究生。裡面優秀的人有的是,全家從老到小都是建築師你遇到過沒。
建築學想成為大師,最主要的就是見識。
你所謂的圖紙,繪圖軟體如果用心,不過是分分鐘的事。
建築行業有好多培訓三個月就去做設計的咩。滿大街的裝修公司施工圖效果圖一天一套。
概念和基礎也不見得能比過人家啊。。。
別的學校不知道,但本校並沒有專門的建築繪圖課。(不過出圖不好看的話會被要求重畫)
學校對線寬要求很高,0.15和0.25在他們看來是有大差別的。
如果說圖紙好看的話,大概是因為同學們的圖紙都很好看,所以大家都想畫的更好看一點吧。
1、「國外的」建築繪圖是個好大的範圍,能傳播到你這裡的,必定是大浪淘沙精挑細選出來的。這就跟為什麼古典音樂聽起來很美很舒服是一樣的道理,難聽的不會流傳下來。
2、繪圖作為一種技能,除了個體努力以外就主要是傳承。不得不承認中國傳統建築是要比西方傳統建築弱,現代建築學術更是建立在西方(風格流派)為主的系統上。老一輩比如梁思成先生就是通過在西方受建築學教育,才為中國建築(考古)做了奠基。而且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幾十年中,任何跟美感有關的事業也沒有得到發展。所以我們追趕的時間比較短。
3、因為高校經歷過擴招等原因,現在建築學,設計專業實在太泛濫了,師資水平被稀釋,入學門檻降低,一個班的人數太多,這些都會造成教學質量下降。
4、軟體水平和協作水平。主流的繪圖軟體我們並不是第一手開發並使用的,時間上都有滯後性。提到協作水平,也就是組織管理水平,主流管理課程基本都是以西方的管理理論為基礎的。而我們從小所受的主流教育,也主要告訴我們要服從上級,要遵從紀律。而有關創新的,需要探索的,反傳統思維方式的團隊合作方面的學習和訓練機會很少,特別是脫離權威者的指導自發的協作。
我上的本科四年制,大二上才教畫圖都是三視圖透視圖,純手繪。不用電腦,
大二下我們開始用su,ai來做diagram,很簡單的線圖,參考了ikea 的傢具組裝因為當時設計了一個小懸挑結構需要步驟圖,我現在很後知後覺因為畢竟是學渣,沒有領會diagram的generalization,和abstract,這和花cad不一樣,某種線條的表達可以讓人一目了然有些就會混淆我覺得這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練出來,需要看很多很多,然後看好了照著畫,打出來改。電腦線性和print差別很大。
大三我上了一學期的繪畫課,純手繪但是重點放在視覺效果和不同media的technique,比如用鋼筆畫如何表現texture,鉛筆怎樣,我從來沒學過watercolor有些遺憾。碳筆是後來看別的人畫自己揣摩的,所以入門水平平時自己畫著玩。
後來去了歐洲交流,高手如雲頓時感覺被秒虐,設計學院出來的學生畫東西有種特殊的味道,要長期練習,不停sketch。
現在urbandesign老師是gsd畢業的,對顏色和列印有著非常嚴苛的標準,每次上課總覺得自己畫的比上次好,結果跟三十幾個人在一起的大課一比就不忍直視...
take away 就是:有條件就在交作業之前多打幾張,portfolio試打,顏色校準什麼的。很重要。當你畫了無數次, critic別人的畫無數次,你就會慢慢有感覺,都是磨時間的活兒。
嗯,最後我是學渣所以不好意思給你看 example。
國外工程師的地位很高的,不像中國,在中國做設計只能按中國的來,分享些乾貨給你們
幫頂上去,乾貨來了!趕緊拿上紙筆記錄下來
【甲級設計院不會外傳的專業資料!趕緊收藏】——建築篇
此文是本公號將要發表「工程設計專業建設專題」系列文章中的第三篇——建築篇。「工程設計專業建設專題」共八篇文章,由十五位專業工程師編製整理完成。此文獻給工程同仁們,希望此系列文章能為大家的學習和工作提供幫助。
工業建築專業
未完
設計手冊
專業網站
職稱評定
專業技能........
因為這篇太多了就不一一發出來了,都是專業工程師整理的乾貨有興趣可以看看我以前發的文章,原創文章,辛苦整理,禁止轉載哦,版權歸原公號公司所有。
如果想看原文完整回答可以關注公眾號 LBT-ZH
【甲級設計院不會外傳的專業資料!趕緊收藏】——建築篇
本系列專題中第一篇:
【甲級設計院不會外傳的專業資料!趕緊收藏】——工藝篇
本系列專題中第二篇:
【甲級設計院不會外傳的專業資料!趕緊收藏】——電氣篇
首先擺觀點: 現在國內的建築學生在繪圖方面一點不差,出國讀研後很大程度上碾壓同studio老外(當然老外里還是有一些超級大神的),而且越新一屆的做得越好,長江後浪推前浪
究其原因我覺得還是因為早年互聯網沒有現在那麼發達,獲得信息的渠道比較少,而國內的大部分老師知識體系又比較僵化,教學從不涉及實用的軟體技術和繪圖技巧,導致前些年國內的建築學生看到國外學生的圖紙時,總會自愧不如但又覺得無從學起。就我個人經歷而言,08年剛上本科的時候大部分資料的獲取都只能是去圖書館,而裡面很多書還停留在現代主義四大始祖以及貝聿銘,邁耶,安騰這樣的老一代,教授軟體和繪圖的書都只有3DMAX,su和autocad。這種信息的滯後和局限導致國內學生曾經設計上和繪圖上的局限是很自然的事。
但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完全打破了國內和國外的知識壁壘,國內的建築學生也可以輕鬆的從archdaily,gooood,pinterest上獲得最新的建築諮詢,也能在淘寶上以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各種軟體教程,再加上出國的學長以及海歸的老師越來越多,曾經那些高大上的繪圖技巧也變得不是那麼神秘。當掃除了這些技術門檻,再加上中國學生天然的努力,畫好圖也自然不是什麼難事。
我一直都很費解,花這麼多時間花這麼多精力出效果圖的意義何在?
1,各位確定最後建造的成果果真可以如效果圖表現一般嗎?如果不可以那不是過度的美化和一定的欺騙嗎?
2,如果對於立面/形體等的表達可以通過找示例圖及簡單的效果圖勾勒來達到,那麼花那麼大力氣做效果圖的意義何在?
套用句娘娘的話,有這會兒子渲染P圖的功夫,還不如多看兩本Detail, 好好學一學建造的本事。瀉藥
首先我們沒有繪圖課,都是studio老師隔三差五上課佔十或十五分鐘提點的
問過老師為啥我們沒有專門的繪圖課因為覺得那樣教會集中效率高,但老師說學習繪圖是會集中沒錯,但是這樣也會讓學習的時候變成死風格,或者很多人會盲目模仿老師的風格,就沒有個性了。
老師會鼓勵你搞自己的風格,這次藝術性太強沒啥事,下次改回來,慢慢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課下也會推薦很多書可以自己啃的(此處主要說elevation 或rendering 或perspective...plan, section啥的基本不會差太多)
然後,個人感覺也不是每個人都很好。。。總有水的圖水的學生。。。但是大神們也是真的牛逼,主要也是靠課下自己摹圖,或者大量閱讀。
順便,水的圖也傳不到別的地方,只有神圖才能廣流傳,所以不必太覺得國外繪圖好。
共勉。
1.ETa作為老牌名校固然有相對的炫技模式,而且已成為模塊化標準化的審美觀。
2.國內建築學的教育素養和體制。
3.你懂得。
發現知乎真是個閑人聚集的地方,看了幾個回答居然都有時間碼那麼多字。其實這個問題說起來很簡單。
如果論忽悠甲方的表現圖,國人全球第一。
如果論專業圖紙的水平,倒數排的上。
深層次的原因就不說了,太多說不完。不是國外溜,是因為國外軟體推廣進度好,設計周期長,設計費高,能不好么?如果國內設計師們有這樣的條件畫圖絕對爆國外10條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