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藝術家草間彌生?
第一次在知乎提問,有點緊張呢。上次去上海當代藝術館,看了草間彌生的展覽。她的作品主要是以波點為主,而且很密集。會使有密集恐懼症的朋友感到不舒服。本人對藝術也不是很懂,就想問問知乎的朋友們到底如何評價她和她作品中的美感。
蔡康永在一篇博文中這樣寫道:「草間彌生不知是在哪面牆上鑽了一個洞,窺知了造物者的某個手勢或背影,她從此寄居於這面牆上,在兩個世界間來回顧盼。」
這位日本國寶級藝術家的名字一出現,就常常引發各種膜拜和追捧,關於她的藝術衍生品更是在世界範圍內熱賣,一個被稱為「怪婆婆」的女人到底為何有如此魅力?
非常有名,但絕不是一夜成名
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的一個富裕家庭,但她從小性情陰鬱。10歲那年,她患上了神經性視聽障礙,經她的主治醫師診斷還伴隨著精神分裂症。
小時候就不愛笑的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看到的世界彷彿隔著一層斑點狀的網,同時她也被大量幻覺困擾,因而常常有自殺衝動。於是,她開始用繪畫釋放恐懼,試著用重複的圓點把自己的幻覺表現出來並沉迷其中。
草間彌生當時為母親畫的鉛筆畫已充滿了小圓點。這些小圓點被當作是她與世界溝通的途徑,她偏執地畫下自己畏懼的東西,使之成為常態,從而進行自我治療。
草間彌生的母親專心於家族生意,對女兒的疾病一無所知。她認為草間彌生應該成為「收藏藝術品的富家女」而非食不果腹的藝術家。於是,母親便毀掉了女兒的畫布,罰她和工人們一起幹活,還經常把她關起來打罵,強烈的恐懼感讓草間彌生的精神瀕臨崩潰。
現代藝術之母:喬治亞·歐姬芙與她的天價作品。
1955年,26歲的草間彌生在書店裡發現了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的作品。通過一位懂英文的堂兄幫助,她寫信給歐姬芙:「雖然我在遠方,雖然我在藝術上的道路上才剛剛起步,我還是懇請您為我指路……」深受感動的歐姬芙回信給草間彌生,表示願意在美國推薦她的作品。
雖然童年記憶不盡美好,卻極大地激發了草間彌生的創造力。她不但做出了幻覺中那些張牙舞爪跟她說話的花卉植物,還把它們做得越來越龐大,花與植物成為草間彌生後來知名的創作主題之一。
1957年,草間彌生拿到了去美國的簽證。離開之前,母親給了草間彌生100萬日元,並告訴她永遠不要踏入家門。臨走時,草間彌生在家外的河堤上毀掉了數千件作品,表達對母親的憤怒,並決心徹底捨棄過去。
多年以後,草間彌生回憶:我當時非常清楚,如果想在藝術上走得更遠,必須逃離日本這個封閉的地方,必須越過家鄉這座高山去觸摸外面的世界。
草間彌生在日後的小說《中央公園的毛地黃》中展現了自己的早年經歷:孤獨潦倒,身無分文。她夾著自己的畫在城市中的畫廊間穿梭;在租住的公寓里,半夜會被凍醒,一直畫畫到天亮;從街邊的垃圾籃中拾起魚頭和被丟棄的爛菜葉,並用這些材料熬一碗熱湯。
草間彌生1959年的作品。在她看來,波點是來自宇宙和自然的信號,地球不過是百萬個波點中的一個。
1959年,隻身抵達紐約18個月後,草間彌生的5件作品參加了第10街布拉塔美術館的一次年輕藝術家群展。每件作品都是在一個稍暗的灰白色背景上繪滿網狀圖案,她的圓點引起了紐約知名評論家的注意。
草間彌生組織的「千船會」展覽,《紐約時報》這樣評價她60年代的作品:她的作品完全排除個人情緒,以一種偏執的重複令人感到困惑。
1964年,草間彌生組織了名為「千船會」的展覽,她把陰莖模樣的軟雕塑塞進船里,擺滿了整個房間,房間的周圍都是這些作品的圖片。那些突出的陰莖從牆壁上的印刷品中得到回應,所有人都感覺被淹沒其中。由於受精神疾病的影響,草間彌生還將極度重複擴展到雕塑和裝置藝術領域。
在草間彌生「千船會」展覽的開幕式上,安迪·沃霍爾帶著極震驚的表情觀賞且對其完美表現大加稱讚。相同時間段,安迪·沃霍爾就像經營模仿品的批發店般不斷吸收周圍的一切元素。
三年後,安迪·沃霍爾在個展上所展示「牛首交錯」的作品,可以看出受到了草間彌生的影響。
有趣的是,1966年,安迪·沃霍爾的展覽「牛首交錯」和「千船會」形式相似。草間彌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多次指出包括安迪·沃霍爾在內的美國藝術家曾經借鑒過自己的想法,而這些人在美國功成名就。
即便是在舉辦轟動一時的「千船會」展覽後,草間彌生還是不被紐約主流藝術圈所認可,甚至總在財務上深陷困境。
1966年,她在威尼斯雙年展時的戶外裝置藝術,是以兩美元一顆的價格直接銷售展出的銀球作品,她試圖以這個舉動來批判當局反對藝術家出售自己的作品。
1967年草間彌生的作品
1967年,當得知無法獲得預期的展出機會時,她開始自己演出。草間彌生的標誌性圓點蔓延到千奇百怪的物體表面之後,又鋪到了現場行為表演的裸體之上。
她在受邀的眾多模特身上裝飾出了無數的波點,並稱其為「人體嘉年華」。後來,一名波蘭學生報了警,活動因此中斷。
1968年,草間彌生瘋狂組織「人體炸裂」的系列裸體集會後,迅速成為美國媒體追逐的對象。她化著濃妝、披著長發、穿著自己改制的奇裝異服,依傍「自由女神」像或在中央公園的「仙女愛麗絲」雕像處恣意地表演。人潮從四面湧來,每個觀眾需要付兩美元「門票」。藉此行為藝術,草間彌生終於獲得了不錯的收入。
「人體炸裂」系列裸體集會
1969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一次展覽之後,這個日本女人成為《紐約時報》的封面人物,其頭版圖片的副標題卻是:「但,這是藝術嗎?」
草間彌生內斂而安靜,年輕東方女性的面孔在紐約藝術界非常新鮮。而在行為表演中,她瘋狂且投入,徹底釋放甚至裸露登場。她的一些老朋友開始疏遠她,認為草間彌生為求成名已經把自己降格到非藝術家行列。遠在日本的草間彌生家人得知她在公共場合的放蕩言行後深感恐懼,徹底終止了和她的聯繫。
到20世紀70年代初時,草間彌生迎來了她在紐約最輝煌的時期。當時的波普明星安迪·沃霍爾在他的工廠養著各式各樣的嬉皮士、吸毒者和同性戀演員。同樣,草間彌生身邊隨時都簇擁著一群嬉皮士,保護她不受各種社會保守人士威脅恐嚇。
她還擁有一個名為「草間舞蹈團」的裸體舞蹈團,團員都是16至20歲的美少年同志,她把這些美少年安頓在紐約東村的工作室裡面,而她本人則常常在背後冷靜地看著這些美少年毫無禁忌地瘋狂派對。
在草間一生的創作當中,「性」是重要的主題,她通過不斷地描繪性、推動瘋狂的性解放,在視覺上用性暴力來消解她內心的創傷。她在自傳中提及:「我從童年到青春期的成長環境和經驗,可能是我厭惡它的根源。我討厭男性性徵,也討厭女性性徵,這兩者對我來說,都是我恐懼的對象。因此我拚命做那些厭惡的、不喜歡的、可怕的形體,然後超越它們」。
1971年以後,草間彌生逐漸把注意力轉向小說創作,並停止了自己的激進行為。這位藝術女王還把她的圓點延伸到其他創作上,建築、時裝、靠墊、手機、汽車等都在熱賣,昔日紐約轟轟烈烈的「前衛女王」至今依然引領時尚。
重複的波點,不僅是時尚或者裝飾,這種具有強烈風格的標誌性的元素,無時無刻不強調著無限的永恆和延續性精神。
在日本,年輕人穿著的服飾中,帶有圓點圖案的服飾約佔30%左右。草間彌生10歲就開始運用非對稱的半身紅半身白的毛衣裝飾自己。至今為止,她的服裝全部是由自己設計。波點和她的精神病一樣,成為她身上最深的印記。
草間彌生自己的裝扮與她的作品常常有很強的同質性。
柏拉圖之戀
1962年,33歲的草間彌生已經成為了小有名氣的前衛藝術家。一天,草間的經紀人對她說:「這兩天我們會去見一個奇人,不過,記得穿上你最漂亮的衣服。」草間彌生還不知道,她的經紀人要帶她去見的是傳奇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他生性孤僻,不會把作品賣給陌生人。但是,傳說只要帶漂亮的女生上門拜訪,他就會把作品賣給對方。就這樣,草間彌生穿上她的和服、繫上銀帶,和她的經紀人一起去拜訪這位神秘的藝術家。
美國傳奇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
當草間彌生和經紀人推開這位藝術家的門時,她才發現,這位男子的作品曾經三個月前與她的作品共同展出。約瑟夫·康奈爾對草間彌生一見鍾情,以至當場賣出一件「盒子」作品給這位經紀人,經紀人如獲至寶。
約瑟夫·康奈爾的盒子系列作品,具有強烈的懷舊氣質。
約瑟夫直言不諱地對草間表達:「我從來都沒有見過像你這樣可愛又漂亮的女生」。從他們見面的第二天開始,草間就開始收到對方情意綿綿的詩。幾乎每天,約瑟夫都會把草間的信箱塞爆。並且每天都會接到約瑟夫的電話,有時候一通電話長達五六個小時,甚至已經影響了草間的日常生活。這種情信與電話持續了十年,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純潔和神聖的關係。
草間彌生與約瑟夫·康奈爾的甜蜜合影
在這段關係里,約瑟夫的母親扮演了十分畸形的角色。有一次,草間與約瑟夫在自家草坪上接吻,被約瑟夫的母親看見,後者盛怒之下提了滿滿一桶水從他們兩個人頭上澆下去,並威脅約瑟夫:「不可以碰女人。我不是已經跟你說很多次了,女人很臟,是梅毒和淋病的巢穴!」草間彌生不能忍受這樣的待遇,她曾經提出要離開,但也經不起約瑟夫的苦苦哀求。
草間彌生與約瑟夫·康奈爾的甜蜜合影
當時的紐約,見過約瑟夫真面目的人屈指可數。約瑟夫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並且在母親的影響下對女性有嚴重的心理障礙,但同時也在感情上產生了扭曲的依賴。儘管草間和約瑟夫相互欣賞對方的才華,但約瑟夫的佔有慾和他的母親都讓草間感到厭煩。可是,只要約瑟夫給草間打電話,她就會乖乖地去找他。
約瑟夫·康奈爾的盒子系列作品,他是微型裝置藝術的奠基人。
約瑟夫有時候會買草間的作品,並且明確地告訴她這張作品可以在什麼畫廊賣到什麼價錢。他們在交往期間,草間彌生還跟超現實主義的大師薩爾瓦多·達利走得很近。
有一次,他們正在喝酒的時候,草間給約瑟夫打電話:「達利想要見我的時候,都會叫勞斯萊斯來接我。你也應該對你最心愛的情人表現一下啊。」結果不到五分鐘,就有一位年長的女性給草間打電話:「草間,我會陪你一起去約瑟夫·康奈爾那邊。」這位女藏家過了一會兒,開著賓士把草間帶到約瑟夫家裡。
約瑟夫·康奈爾送給草間彌生的作品
草間彌生和約瑟夫的藝術理念相距甚遠,約瑟夫的作品是維多利亞式的內斂、理性甚至充滿童真。而草間彌生在紐約時期的創作大膽而瘋狂,似乎為了擺脫她過去在日本以及童年時期的所有壓抑。1967年,38歲的草間彌生腦子裡瘋狂的想法和當時紐約社會瀰漫的嬉皮風不謀而合。這一年,草間成了媒體記者的追蹤對象。
約瑟夫·康奈爾的「草間彌生的裸體盒子」
約瑟夫去世之時,草間恰好回了東京,他們最後一段對話是約瑟夫請求草間不要離開他去東京,還有他念念不忘要完成的作品「草間彌生的裸體盒子」。自從約瑟夫去世之後,草間的精神狀態日益惡化。次年春天,她身體第三種病狀發作,她回到東京接受手術治療。此後,草間在東京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草間彌生還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張巨大的捕捉網,代表了她的生命。
草間彌生在自傳中回憶約瑟夫:「我從約瑟夫身上學到很多。他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譬如說,那種基於侍奉神的立場進行創作的態度。他不是為了自己、名譽或金錢,而是為了親近神才創作。沒有比他更純粹的人了,在我所有創作藝術的朋友當中,他是最偉大的。」
住在精神療養院的藝術天后
約瑟夫·康奈爾去世的第二年,草間彌生從紐約回到東京。離開藝術家與評論家,逃出媒體視野,在精神療養院生活,一住就是40年,她的後半生從這裡起步。
每天白天,她到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晚上又回到療養院,一邊就醫、一邊看書。她很少會見客人,不逛百貨商店,不用電腦和手機,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
在這裡,草間彌生唯一要做的,就是創作。其餘的事情,助手們都會幫她處理好。有人形容,這些伴其左右數十年的助手們,就像一層又一層的棉花,保護草間彌生這個易碎品免受傷害。她強調:「我的一生,我活著的每一個日子,都必須與藝術相關。要是人可以有來世,我還想再做藝術家。無論生與死,藝術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切。」
世人給她貼上了很多標籤:波點女王、和荒木經惟齊名的日本壞品位、世界上身價最貴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但在草間彌生的眼裡,自己或許只是一個「停止創作就會自殺」的精神病人。
精神療養院的生活打磨掉了草間彌生的叛逆,她的作品回歸到了繪畫和雕塑,布滿圓點的南瓜系列成為了經典。
在療養院附近的工作室里,她每天創作8小時以上,依然覺得「停下來就會頭疼」,完成了包括巨型南瓜在內的數千件作品。同時,她還發表了十幾本小說和詩集。
草間彌生的近作中鮮艷的平面圖案是詭詐的,持久凝視其作品,它們即刻將你催眠進入她熟悉的黑暗裡和令人眩目的深淵中。草間彌生為自己荒誕的幻想賦予了一個明確的形式,她再一次證明,創造力足以戰勝自我的退化。
直至今日,草間彌生仍然有看報紙的習慣,而且往往是從政治部分開始,她始終以藝術家的眼光在觀察這個世界,她用半個世紀不斷地藝術創作來證明自己;她和安迪·沃霍爾、小野洋子等先鋒藝術家共同見證了當代藝術史。2009年底,英國《泰晤士報》公布20世紀最偉大的200名藝術家的調查結果, 草間彌生和畢加索、塞尚、村上隆等名列其中。
談及那些風雲人物時,她特別可愛地強調:「我始終前衛。我跟別的老人不一樣,我從幾十年前開始就是前衛藝術家,現在我還是。其他人要不是死了,要不是老了,但我永遠是前衛藝術家 。我是最有才華的,而且我一心工作。你記住啊,我不是波普藝術家,我是前衛藝術家,這個不能再寫錯了。」
閱讀更多原創內容請訂閱微信公眾號「芭莎藝術」(ID:bazaarartchina)
小花最愛的日本老太太!!!
關鍵詞一:精神病人
草間彌生小時候,被診斷為所謂的精神分裂症。但倒不如說是她精神世界的回歸更為貼切,這種回歸使她通達了對世界的認知、通曉了宇宙的本源。
草間彌生的藝術極度追求自我個性,表達對世界的情感認知,草間彌生說過,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早就自殺了。她是一個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活的人。
草間彌生具有一個獨立於世外的精神世界。她從不關心別人的藝術,也從不學習藝術史;她只會做她自己,而且總是做足她自己,完全無視世人的眼光。也正因此,草間彌生的藝術作品才具有了獨特的表現語言。
關鍵詞二:圓點女王
草間彌生曾說:「地球也不過只是百萬個圓點中的一個,畫好了圓點,就畫好了宇宙、畫好了世態人生。」她作品中那些大大小小不斷的圓點像是細胞、種族、分子,是生命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生命的本源。
關鍵詞三:無限
草間彌生的藝術表現語言可以說是來自宇宙和自然。草間彌生用無數的點來改變固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事物之間刻意地製造連續性,營造一種無限延伸的空間;置身其中的觀眾無法確定真實世界與幻境之間的邊界,而這種虛幻意識正是來自世界的本質。這種世界本質的意識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捕捉網,她則不斷地編織著這個網進行簡單的重複、無限的延伸。她那些具有無限張力的作品,將觀眾帶進了一個無限延伸的空間。
正是她不厭其煩重複的圓點,影響了當代的波普藝術,樹立了她在世界當代藝術界的崇高地位,成為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
1965年,作品《無限鏡屋》在紐約展出時,就受到相當大的關注。1966年的作品《無限的愛》中,她用許多小圓燈泡和大面鏡子製作出無限反射的空間裝置,這是草間彌生當年的成名之作。
在美國的數十年間,草間彌生利用鏡面的反射、炫目的波點,讓包裹其中的觀眾體驗藝術家創造的「自我消融的旅程」。
草間彌生的藝術和她所有的衍生產品如此迷人,是因為採用了充滿活力的混合色彩。布滿無限延伸的圓點、網線等圖案,色彩、空間的交相輝映充分體現了人們對無限空間精神世界的需求。草間彌生式的圖案活靈活現,總是把人帶入一個美妙的奇幻世界。幻覺擴散,使你感覺身在圖案之中而失去了重心,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草間彌生視自己的生命為「迷失在無數圓點之中的一個」。
草間彌生的圓點,是人類的原動力。每一天,她都用一個新的圓點紀錄自己的觀察和思考。草間彌生曾談道:「我認為宇宙的起源就來自圓點,我自己也是一個圓點,地球、月亮、太陽都是圓點,我從中聽到來自宇宙的召喚。」
日本《產經新聞》稱,她猶如一位超現實主義作家,在沒有理性介入的無意識狀態下,用繪畫釋放出如泉涌般的靈感。這就是草間彌生創作的本質。
我對於草間彌生的了解,最開始起源於買衣服時各種圓點圖案,後來學設計以後在書中才看到草間彌生對於圓點的使用與熱愛。
直到2014年草間彌生來上海進行「我的一個夢」設計展,我就專程去上海,原來是想去看一下的,結果排隊排太久沒進得去。。。。如果直面看很多草間彌生的作品,或許會更深理解「圓點女王」對於圓點的偏執與熱愛所帶來的震撼程度。
草間彌生應該算日本活著的國寶級大師,同時也是圓點女王和前衛大師,具體詳細個人情況百度百科都可以查到,我最開始好奇的是,「圓點」所成為她的標誌和給她帶來的深深烙印,設計師不會隨便選擇一樣東西來代表自己,就像《Criminal Minds》里對於連環殺手會有自己獨特標記一樣,都是有深刻的來源和重要意義的,我對她為什麼選擇「圓點」進行創作設計很感興趣。
在書里寫,草間彌生小時候她有先天性遺傳神經性視聽障礙,她有如隔了一層圓點狀的網,模模糊糊地看世界,小時候她就動筆把這些不停地畫下來了,我想可能這就是她對於「圓點」的來源,也是她不同於常人的地方,甚至可以說「老天給她關閉了一扇門,但為她打開了另一扇窗。」
同時她的作品中,「南瓜」也是重要標誌物,因為草間彌生經歷過二戰時期的饑荒年代,那時南瓜是非常重要的口糧,走過那段貧苦的日子,南瓜幫助她們活過來。
經歷過精神病痛、眼病折磨和飢餓苦難等等,她的生活經歷被以呈現給大家的前衛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加上她本身所具有的天賦,就形成了草間彌生這樣一位「怪婆婆」吧,
我想重複性的這樣的圓點和標誌,對於我們來說這是她一種跟世界交流與溝通的手段,通過這個去懂她的精神世界,對於她自己來說,應該也是一種治療吧。
比較統一的評價是草間彌生的各類作品,所帶來的是自傳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內容。(—《百度百科》),其實她的有些作品題主說密集恐懼症看了會覺得不舒服,我想她的房間裝飾設計,當平面變成立體三維,就算普通人住進去也會覺得眼暈吧。但起碼在我了解一些草間彌生的成長經歷和創作手法之後,對於她的作品所帶來的張力和衝擊反而覺得很喜歡,我個人覺得這是一種癮,她會深入你內心。讓你有種不能自拔,總會想到的感覺,用小波點的變化卻形成那麼多美麗而前衛的圖片,我覺得是一件很屌炸天的事。
PS: 沒能看到「我的一個夢」展覽,絕對是我2014年遺憾榜top3。。。。
說到草間婆婆,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人們總說自己有密集恐懼症,說草間婆婆的作品太密集,可她一旦跑到哪個城市辦展,大家一定會蜂擁著乖乖去排隊。沒辦法,草間婆婆就是有這種迷之魅力。
今年2月23日至5月14日,草間彌生在華盛頓第一次舉辦了大型個展《草間彌生:無限鏡屋(Yayoi Kusama: Infinity Mirrors)》,並就此開啟了她的北美巡展。華盛頓人民激動壞了!終於能親眼看到波點大南瓜了!
圖 Hirshhorn instagram
特朗普的女兒、被稱為「美國第一千金」的伊萬卡·特朗普(Ivanka Trump)在instagram上po了一張「消融之屋」的照片,已經收穫了超過14萬個贊。可以說,整個北美的社交圈都沸騰了~
不只是伊萬卡,據統計,三個月內共有近50萬遊客來看了草間婆婆在華盛頓舉行的展,34,000張照片被分享到了instagram上。
圖 Hirshhorn instagram
而要說最大贏家,除了草間婆婆本人,要數舉辦這次展覽的華盛頓赫希洪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它的平均觀展人數不光相比去年翻了一倍,且一舉破了自己歷史上的春季展覽訪問記錄。
隨之而來的還有大筆收入。為了觀展體驗,草間婆婆最有名也最適合拍照的「無限鏡屋(Infinity Mirror Rooms)」,每次只限2-4人進入,每人限30秒,排的隊有多長可想而知......
最受歡迎的無限鏡屋 | 圖 layneedell77 instagram
如果你想擁有更多時長,可以去赫希洪博物館的網站上購買「不限時票」,不過呢,這種票基本開售一分鐘就「秒沒」。也有些饑渴且不差錢的觀眾會直接充50美刀成為赫希洪的年度會員,這樣就可以不用排隊,但據說這個會員制度沒開放多久直接被擠爆(也就是說已經達到了他們預估的人數上限),於是被迫暫停了。
對,不要懷疑,草間婆婆就是這麼火。
圖 artnet
但草間婆婆到底為什麼這麼火?她的大南瓜和無限鏡屋除了給人拍照的衝動外,背後還有什麼獨特的寓意?
下面我們就跟著草間婆婆的軌跡,一邊看她在世界各地留下的轟動展覽,一邊探究她作品背後的故事。
南瓜系列 Pumpkin
曾有人說草間彌生是個矛盾的藝術家。因為儘管她名聲震天,還曾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但除了在社交圈裡發發她的照片外,卻很少有人會繼續探究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
大南瓜就是其中的典型。靜靜地坐在日本直島海邊的那一顆,大概是受到了最多人寵愛的一顆南瓜吧?
圖 shih0107 Instagram
圖 annahallys instagram
儘管很多人不明白,一隻南瓜有什麼好沉迷的,但草間婆婆卻很可愛地說道:「南瓜是蔬菜里最幽默的,它們總是能讓我微笑。雖然南瓜不能激發很多注意力,但它們充滿魅力又媚人的樣子很迷人。」
圖 tes
南瓜形象不斷出現在草間婆婆的各種作品中,矮胖的、高瘦的、立體的、平面的、暗黑的、五彩的......
圖 universotokyo
圖 it"s a heart heart season - blogger
南瓜國際象棋,旗子都是高矮胖瘦不同的南瓜們 | 圖 artnet
這次來到華盛頓,也是一隻大南瓜先聲奪人地出現在了廣場上,在媒體上掀起一股小高潮。總之南瓜就像一個狂熱的符號,哪裡有南瓜,草間婆婆就要在哪裡駕到啦。
華盛頓的南瓜 | 圖 hirshhorn
千萬不要小瞧這些南瓜,2015年,一隻4英尺高的南瓜雕塑拍出了78萬美元(約人民幣540萬元)。在這次華盛頓展覽的「無限鏡屋」中,一個觀眾自拍時太忘我,一不小心弄壞了一個南瓜...... 好在博物館和草間婆婆溝通後表示,由於鏡屋裡的南瓜是以群體形式展出,單個南瓜不具有特殊意義,替換一個就好了。真是替這位觀眾長舒一口氣......
無限鏡屋 Infinity Mirror Rooms
這次華盛頓的展覽中,最吸引人的一大亮點,就是草間婆婆超級有名的無限鏡屋一次性亮相了6個!是有史以來一次性展出最多鏡屋的場合。
2009年的鏡屋《永恆消失的結果》 | 圖 Ota Fine Arts
所謂無限鏡屋,就是在一個四面都是鏡子的小空間里置入各種元素,從而達到一種無邊無際、無限重複的幻境效果。參觀者置身其中,也會被複制出無數個。
圖 http://hirshhorn.si.edu
草間婆婆第一次製作的鏡屋是1965年的《陽具原野》。對,那些布滿紅白點點的東西並不是觸角,而是陽具......
圖 Hirshhorn instagram
草間婆婆的童年很不幸,媽媽虐待她,父親到處沾花惹草,而媽媽則會派草間作為「間諜」去跟蹤她爸爸和情人...... 這些扭曲甚至變態的經歷,導致草間一直對性懷有既恐懼又沉迷的複雜態度。在製作完《陽具原野》鏡屋後,當時還年輕的草間穿著紅色連體衣躺倒在陽具中,也顯示了要突破自我的決心和勇氣。
圖 http://hirshhorn.si.edu
另一個有名的鏡屋就是《波點執念》,空間中一片暗紅,充滿了各種大大小小帶黑色點點的圓球。這個鏡屋這次也來到了北美,掀起了一波拍照小高潮。
圖 http://hirshhorn.si.edu
圖 hirshhorn instagram
波點的全稱叫做「波爾卡圓點」。草間婆婆曾這樣解釋過她對於波爾卡圓點的迷戀:「月亮是波爾卡圓點,太陽是波爾卡圓點,我們生活的地球也是波爾卡圓點。」也許在草間婆婆的世界中,萬事萬物都可以用波爾卡圓點來概括。
圖 http://hirshhorn.si.edu
消融之屋 the Obliteration Room
終於說到了開頭伊萬卡拍照的屋子~ 就是草間婆婆首創於2002年的「消融之屋」。
圖 hirshhorn instagram
消融之屋的概念還是與波點有關(對,草間婆婆就是如此執迷於波點)。展覽開始前會設置一間純白的屋子,屋內擺滿純白的傢具,一眼望去就是白茫茫一片。而隨著參觀者進入屋子,把手中的彩色波點隨意貼到傢具或牆壁上,整個房間會慢慢變成一片五彩的波點海洋,原有的物品似乎都「消融」在了波點中。
圖 hirshhorn instagram
圖 designboom
華盛頓的展覽結束後,草間婆婆將正式開啟她的北美巡展~
附上時間表,有旅行計劃的同學可以順道去看看草間婆婆!
2017年6月30日-9月10日:西雅圖藝術博物館 Seattle Art Museum
2017年10月21日-2018年1月1日:洛杉磯 The Broad
2018年3月3日-5月27日:多倫多安大略美術館 Art Gallery of Ontario
2018年7月9日-9月30日:克利夫蘭美術館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2018年11月18日-2019年2月17日:亞特蘭大高等藝術博物館 High Museum of Art
看看大家怎麼說:
@king king:密集恐懼症不忍直視啊,頭皮發麻。
@Fox:14年來上海的?跟男朋友一起去看的,wow,是前男友了。
@Letica:去過直島的我一點也不羨慕北美人民。
@咩咩:剛在東京看完,也就排了三四個小時吧!
@請叫我大哥:直島沒有人排隊,抱著南瓜隨便拍!
→這裡是@窮游網(wx:qyer2012)的知乎官方賬號,作為國內最大的出境游一站式服務平台,我們會將及時準確的旅行信息、生動有趣的旅行故事在知乎與大家分享。歡迎行走世界的旅行者和對世界上癮的你關注我們,和我們一起互動:) Journey never ends!
最初,她不在乎認同,無所謂對錯,不去迎合誰,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不料,世界認可了這個女病人的堅持,大家爭相付費,只為一睹她的夢境。
我感覺她和她的作品,都很牛,值得付費去看去感受。至於舒服與否,認同與否並不重要,因為藝術,尤其是裝置藝術,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理解。它們存在本身,足以說明世界的包容和多樣性。
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她對自己的解讀。
我之前也專門去看過,挺好的,值得一看。就是一定要早去,周六日會提前一小時入場。上帝為她關上一扇門 卻幫她打開一扇大大的窗
用繁雜波點改變空間關係,使得立體的東西平面化;還有就是運用鏡面反射改變空間關係. 作為一個業餘攝影師,我覺得很贊
感受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可以看報道,也可以不看,全憑自己親見。
儘管草間彌生與波點被捆綁在一起,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她那些如同冥界一般的作品。詭異的深藍色,妖異的魚眼,斷裂的碎片。
今年春天的國立新美術館的展覽中,包括了她各個階段的作品,影像部分如同巫術,部分繪畫作品看上去像深海底的水草或者水母。這給我的感受是,某個意義上,草間彌生也並不重要,她是被另外一個世界被選中,將那個浩瀚宇宙投射到人間的使者。
展館不能拍照,那些作品也並非是她最被人熟知的波點,但它們深深刻在我的心裡,時不時跳出來,提醒我現世的喧囂之外,有另外浩瀚寧靜的空間。
2012年在某個海島上的路易威登店裡,巨大的魷魚須帶著血紅的觸角,色彩火辣,氣息卻安詳。當時我以為是當地特色,直到很久以後,我才領悟,那是草間彌生。即使在紅塵中以最張揚的面目出現,也會在多年以後卓然於眾生心中。
生平大家都熟悉了,就不多講了,只講講感受,16年4月拜訪草間彌生工作室,同行的人很多,大家都比較興奮,因為此行涉及草間都一個在中國的雕塑作品落戶廣州,現在已經落成了,發些圖出來也不怕了。
和畫廊人員、項目方代表討論方案
因為剛剛過完生日,所以我們帶了蛋糕過去
我的助手在自拍,還拿了簽名的書
終於揭幕了
前邊 @陳劍青說的那句,作為符號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她還是運營的非常成功的。 表示贊同。
藝術的門外漢上周一跑去上海看了草間彌生和莫奈兩個展,風格差異巨大但也沒感覺到任何不適。
先說草間彌生的展給我的感受。。我是很喜歡無限鏡屋營造出來的空間感和感官刺激,好像走進了小時候一直在玩的萬花筒里(想吐槽一下這真的是差不多的手法嘛 說她的關鍵詞是圓點,但我覺得倒不如說是重複,重複的圓點、重複的線條+圓點組合、重複的人像側臉、重複的觸手、重複的X器官構成的船……她不斷用重複的手法來強化印象,說白了就是強迫症,企圖用圓點或線條或其他填滿這個世界,以此來獲得心靈的安寧。這位奇怪的老奶奶非常反戰,但奇怪的是搜到的新聞都沒太提及這點,很想知道二戰期間發生了什麼事對她後來的創作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她是二戰後才前往美國的。她相信如果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原話記不太清了,大意是這樣的 並且她希望年輕人可以以此為目標,讓宇宙真的和平。。我只能說理想主義者活得都不輕鬆。。
也同樣喜歡莫奈的系列畫,節奏太快新鮮事物又太多,導致生活的無比粗糙,喪失了觀察身邊事物細緻變化的能力和耐心,莫奈的展給我最大的啟發大概是這個,雖然此次展覽系列畫很少。。。
有一部分藝術家是有自己強烈的個人風格在的。提到草間彌生就會想到波點,安藤忠雄就是清水混凝土,荒木經惟是用照片對性進行個人角度的詮釋。簡單的符號化和標籤化會讓人覺得,不就是這麼回事兒嘛,有什麼了不起的。可是當這些人能以這個最簡單的東西為基礎,表現和詮釋其他一切有形的物體或無形的精神和情感,並打開你的部分感知,讓你能以另外的一個角度去感受那些你覺得日復一日司空見慣的日常,他和他的作品對你來說就是有意義的。
作為門外漢完全無法提供什麼有價值的參考,都只是自己的看法。也是因為題主問的是個人看法,才敢來回答這個問題。以上。蜘蛛,超大的蜘蛛,超大的金屬蜘蛛,超大的扭曲的金屬蜘蛛
點,很多點,強烈的顏色組成的很多點。
藝術不舒服。
藝術讓人思考。
你是瘋子,我是瘋子,瘋子讓人思考。
草間彌生,以前沒有跨入設計深坑的時候也曾多次的聽到她的名字,最初聽到她的名字還以為是清新田園風格的小小女子,而後就風中凌亂了……
看過一個關於草間彌生的中國紀錄片,那個耀眼頭髮奇奇怪怪的老婆婆一下子就讓人的眼球離不開她。 那個紀錄片整體的音樂是活潑的,正如草間彌生永遠活躍的思維和她的生命。而後紀錄片給她打上了現代梵高的標籤,她患有精神病,現在療養院,在療養院的旁邊她買下了一棟樓,取名為草間之家,上面有人說到「一個可憐的被旁人利用天才來賺錢的患有精神病的老婦人。題主可以看看她的採訪 你會發現她在某種程度上是被逼著創作的 她的創作室對面就是精神病院 助理說這樣比較「方便」 犯病就送去 好了再接回來繼續畫 在她這種年紀平常老太都是享天倫之樂 而她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 由親人助理照料生活 都是毫不思考地憑本能畫圖 產量很高有天才很難得 但被人利用而無法擺脫 只能說是天才藝術家的悲哀」我並不認同。
草間彌生曾說她想去談一場精彩的戀愛,她是不老的永遠青春的。她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創作她的青春都沉浸在藝術里。看著她抱著南瓜的照片像極了宮崎駿創作出來的怪婆婆,她的那種眼神,原諒我找不到詞語去形容,給我的感覺就是個沉浸在遊戲中的孩子。
(只找到 這張圖不好意思 )
看她的作品,有人評價她是極其耐心的,的確,那麼大的畫作,那樣多的創作與重複,細節周到……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草間彌生,而她的畫作在我眼中則是驚嘆,圓點線條也可以如此多樣,不同於視覺衝擊的那種,是一種很舒適彷彿真正帶你進入童話世界的那種舒服。看她的言行其實是很謙卑的,她低頭彎腰說話,80歲的老頭頭還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卻也完全看不出當年在美國裸奔的氣概,與她的明麗的作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彷彿她把所有的生命力注入她的作品,所以她的作品才那麼打動人吧。
她的一首詩很打動人,如同她自己一樣。
《嗨你好 》 草間彌生
青春正撲面而來
你們知道了這個天大的消息嗎
青春
它雙手牽著生和死
躡手躡腳地站到了你的身後
捨棄黑暗的前生
我現在重生
靜靜的接受命運的安排
從心底唱出讚美的歌
我手中滿滿地捧著藝術的片段
嗨你好嗎
他們溫柔的向我低語
人世間的入口處
青春的身影正在晃動
他把重要的命題交到我手上
這時
未知的恐懼和不安
開始了生死之戰
今晚
讓我在無盡的夢裡
看清這結果吧題外話說一下,那個中國紀錄片裡頭還有草間彌生對於中國的話語,說二戰日本對中國怎樣怎樣,她還道歉神馬的,當時看到只覺得搞笑。其一草間彌生是個精神病人,這樣是在打臉么其二把一個藝術家牽扯入政治中來對藝術家真是不尊敬,雖然說藝術無國界藝術家有,於是就可以回到第一條了。感覺那個紀錄片就那一小段毀了。
草間彌生的前衛一生
說點題外話,年輕時候的草間我覺得是很MAN的,看那時候的照片就看得出,而且裸體啊什麼出格行為也做得出來,個人感覺是很有野心和狠勁的。
老了卻變得孩子氣和卡哇伊了。這可能是她現在更受歡迎的原因。但這種變化也讓我好奇。
關於作品和他的經歷,我都看得差不多了,翻來覆去就那麼些內容,這也是我對她有點疲倦的原因。我難於吸收到新的東西了。不知其他人是不是這樣。「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在藝術家這個群體里,草間彌生並不能完全算作一個另類。?
在她之前,受困於、也受益於精神狀態和視覺幻覺的還有我們更加熟悉的、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文森特梵高。
頂尖水平的藝術創作往往伴隨著巨大的痛苦,是作者對於自己靈魂和思想的剖析、展示,如同我們看到凝結糾纏的油彩就會想到梵高一樣,看到富有震撼力的密集波點就會想到草間彌生。
差別在於,梵高一生窮困潦倒,過世之後藝術價值才被大家認可;而草間婆婆是當代超一流的波普大師、是現在身價最高的仍在世的女藝術家。
1.
「當太陽的紅色光芒往宇宙的盡頭探索,
最後的化身,
就是直島的紅南瓜。」
——草間彌生
紅南瓜是草間婆婆的代表作之一,坐落在日本瀨戶內海的直島宮浦港口,可以從洞口進入南瓜內部,看到不遠處的海。
這樣置身其中的體驗,大概也是當代藝術最棒的地方,以往的藝術創作往往高居廟堂之上,而當我們進入草間彌生的波點南瓜內部,這種近距離的觸碰和觀望,也許會帶來許多不同維度的思考。
另一方面,這種接觸本身也是一種藝術。
瀨戶內海位於日本本州、四國和九州之間,這片海域星羅棋布地分布著3000多座小島。直島是其中最出名的島嶼之一,英國著名旅遊雜誌《Traveler》(旅行家)曾評選直島為「世界上最值得旅遊的7個文化名勝」之一。
島上有著名設計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地中美術館、安藤美術館、Benesse House、李禹煥博物館等藝術愛好者朝拜的聖地,更為有趣的是,島上的很多舊房子、工廠、學校,也是藝術家們的作品。
瀨戶內海風光?
不過,比起這一顆紅色的南瓜,同樣位於直島的另一顆黃南瓜可能更為大家所熟悉。?
這顆黃色南瓜,被多數藝術家和策展人評價為直島上最好的戶外當代藝術作品。?
它在延伸至大海中的道路的盡頭靜靜佇立,如果剛巧遊人稀少,靜靜觀望和體會,也許可以體會到藝術家想表達的「擁抱世界盡頭」之意。
需要提示的是,如果想拍照,最好上午早些出發,下午拍照可能會逆光,影響效果。
對人類命運、對一切生命、對宇宙,草間彌生總是懷抱無限的慈悲和敬畏。
在她的藝術世界裡,波點常常作為表達媒介,重複的圖像構成看似虛化了作品題材,但這種在重複中營造的空虛感最終又物化成作品本身,向觀者展現著極簡與極多、紛繁與複雜、單純與慾望、有限空間和無限宇宙的對照。
黃南瓜這樣的室外藝術作品,在自然的環境中,更容易給觀者帶來一種超脫現實的存在感。
旅行達人貓力在直島黃南瓜拍攝的照片?
2.
「我要以我的藝術填滿億萬光年的浩瀚宇宙,
我要讓地球上所有的人都看到我的作品;
懷著這樣的希望,我的心在燃燒。」
——草間彌生
13年,上海當代藝術館曾舉辦過主題為「我的一個夢」的草間彌生展覽,囊括了她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近些年的新作,已是耄耋之年的草間婆婆,卻仍然保持著十分旺盛的創作力。
今年,2月22日,日本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為草間彌生舉辦了她有史以來最高級別的個展,主題為「我永恆的靈魂」。展覽包括她從初期到現今的約90件代表作,更有130幅來自繪畫系列「我永恆的靈魂」的作品,此前,這些作品從未在日本公開展出過。
畫面上抽象和具象交織著、任意轉換著,她曾多次表達,如果不是對藝術的執著,她早己自殺,而她對藝術究竟有多熱愛、對哲學究竟有多深刻的思索,大概這句「我永恆的靈魂」就是答案吧。
草間彌生 我永恆的靈魂系列作品
最近,她的展覽在美國華盛頓州幾個城市巡迴展出,受到了社會名流和各界人士的熱捧。據統計,三個月內共有近50萬遊客來看了草間婆婆在華盛頓舉行的展。
川普的女兒伊萬卡第一時間就去打卡了,這個屋子叫做消融之屋。波點也是最基礎的元素。
在草間彌生的作品中還有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代表作——無限鏡屋。
草間彌生在她的無限鏡屋中
看似無限的迷幻空間,其實是在一個四面都是鏡子的小空間里置入各種元素,從而達到一種無邊緣感的幻境效果。觀者進入其中,也會看到被複制出的無窮多個自己。
華盛頓的展覽已經結束,從6月30號到9月10號,可以在西雅圖藝術博物館 (Seattle Art Museum)看到草間婆婆的作品展。?
17-19展覽概況:
3.
「孩提時代起,
我就一直在思考"死"的問題。
父母間的不和使我產生了精神上的不安全感。」
——草間彌生
不過,現在成就巨大、粉絲眾多的草間彌生,雖然看起來天分異於常人,一路走來,卻也並非坦途。
1929年,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一個富人家庭。
幼年時,父母爭吵不斷,草間的媽媽作為女強人,把家裡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條,卻對自己的女兒疏於關注。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天性本就敏感內向的她,逐漸變得愈發的封閉、孤僻。?
十歲那年,她被診斷為神經性視覺障礙,並伴有精神分裂。
她看到「桌子上鋪著一條紅花桌布,然後環視四周,發現屋頂、窗戶及柱子上都是同樣顏色的花。整個房間、整個身體都淹沒在這些花色之中,自我完全消失殆盡」。
這是上帝的涼薄,也是上帝的饋贈。
她說,「繪畫就如同走上絕路的自己的熱情,基本上是從與藝術毫不相干的地方,原始地、本能地開始的。」
年幼的她,在脆弱又絕望的情境下,拿起了畫筆對抗生命的絕望與空洞,在創作中,她找到了自己「心靈休憩的場所」。
幼年的草間彌生,眼神純澈堅定。?
4.?
「我們必須借圓點紋飾以忘記自己的存在。
將自己委身於不斷前進的、永遠的時光之流中,
必須喪失自我的存在。」
——《草間彌生Driving Image》
1957年,她不滿於日本壓抑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氛圍,也由於家庭生活的諸多問題,和富有的家庭決裂,毅然走向了前衛藝術正蓬勃發展的美國。
有人說,那時候的紐約,是藝術最好的時代。
那一年傑克凱魯亞克發表了他的小說《在路上》,成為了「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波普藝術的領軍人物安迪沃霍爾也正處於創作的上升期。
但對於草間彌生而言,擺在她面前的並非是通往夢想之地的光明大道——白人男性為主導的紐約主流藝術圈,並不認可來自東方的她。
除此之外,她要面對的還有精神疾病帶來的困擾和囊中羞澀帶來的饑寒交迫,在肉體和精神都極致孤獨的時光里,她醉心於藝術創作。
藝術就是她的嗎啡。
1966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不被認可的她並沒有收到策展方的邀請。她在展館外布置自己的鏡球並以大約2美元的價格出售。越戰期間,反戰的她在街頭,在自己和志願者的裸體畫她標誌性的波點。
不過這一系列反主流藝術圈的行為,卻讓她的藝術創作逐漸獲得了認可和尊重。70年代,她迎來了創作的黃金時期。
5.?
「我死後,
也請大家把跟著我想像製作的繪畫作品
和我對藝術的熱情一起發揚傳遞下去。」
——草間彌生
七十年代,由於精神病惡化,草間彌生返回東京,住進了精神病院。
醫院對面就是她的工作室,她每天要去那裡創作8小時以上,那個時候的她開始嘗試不同媒介的藝術表達,除了視覺藝術,詩歌和小說也成為她表達的媒介,直到現在,她仍未停止她在藝術世界前進的腳步。
路易威登(LV)和草間彌生合作的概念店
有媒體評論草間彌生的藝術魅力在於:
「我們無論是在看小小水彩畫中高密度描繪著的、頗具幻覺性的細微形象時,還是被布滿鏡子的房間里那些無限反覆的、色彩鮮艷的巨大圓點包圍時,感覺都是相同的。觀眾完全沉浸於作品之中,可以將自己從日常的繁瑣中解脫出來。這才是藝術家給予觀眾最好的禮物。」
草間彌生說,「我覺得地球就是一個圓點,月亮是一個圓點,太陽是一個圓點,我們人都是宇宙中的微型圓點,如果你想像一下我們的一生的可能已經有了萬年的旅程,但我們僅是其中微小的圓點。這就是我們的生命,也是我希望每一個人能感受到的。」
對於她來說,她所繪的波點,可以是細胞,是雨滴,也可以是人,是地球,這些圓點是她所接收到的來自自然和宇宙的訊號。藝術讓她看到世界,也讓世界看到了她。
正如她所言,我們的人生只有幾十年那麼長,看似短暫,但是可能跨越很遙遠的距離才來到此地,這種平凡和不平凡的對照,可能也是她想傳遞給我們的訊息之一——塵埃也該有自己堂堂正正的姿態。
「一旦有某個人決定了自我前行的道路,我希望他能一心一意地沿著這條道路前進。即便遭遇了艱難困苦,我也希望他不要中途而廢,不要屈服於別人的反對,向前行進——我對年輕人也懷有這樣的期望。」
——草間彌生
與所有在堅持自己夢想的朋友共勉。
輔助閱讀:
《圓點女王,草間彌生》作者:草間彌生(日本)
文 | 無二之旅
圖 | 網路
——————————————————廣告分割線————————————————————
我們可以做小眾的日本定製自由行!
錯過了展,還可以去直島看草間彌生的大南瓜!
相信看完草間彌生對自我的剖析,應該會對她所謂原點的來源和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有一些了解。
以下是草間彌生在《藝術生活》1975年11月號中發表的文章:
我的靈魂的遍歷和戰鬥
從我懂事開始,自然界、宇宙、人、血、花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東西都作為一種不可思議的、恐懼的、神秘的東西在我的視覺、聽覺和心靈上留下了強烈的烙印,它們毫不鬆手地俘虜了我的整個生命。隱蔽在這些體征不明的靈魂背後的恐怖東西如同怨念一樣與我糾纏不休,常常追逼著我,使我長年都陷於半狂亂之中。從這裡逃脫出去的唯一方法就是對那個「迷亂的」、閃爍著的、沉入到黑暗深海里去的、讓我的血騷動的、嗾使惡狗向著憤怒的破壞方向去的東西,問它們到底是什麼,並把這個疑問用鉛筆或顏料視覺性地再現在紙上,或把它們回憶出來畫下來,以此來控制我的狀況那個時侯精神科醫生不像現在這麼流行,我每天都害怕我的秘密被暴露,這個秘密只有自己知道,那是煩惱我的、時時襲擊我的幻想、幻覺的、損壞了我一部分聽覺的秘密。由於與外界的這種緊迫感而發作的哮喘也找不到人可以諮詢,男女之事也是禁句,人類世界的事情都裹在迷里,父母親、社會和自己斷絕的關係令人發狂似的憤怒,這是永不休止的事情。比如,對自己的周圍和自己的一切我在我母親的子宮裡就已感到了絕望吧。讓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方法幾乎沒有。所以對我來說畫畫兒是一種急迫的像自己發出熱氣一樣的東西。它是在藝術很遠的地方,在那個原始的地方本能地開始的。
有一天,幼小的我在突然降臨的湧出物的正中間全身恐懼戰粟。我被數百的紫羅蘭田所包圍,花朵們帶著怪異的表情,就像一個個人一樣騷動,和我做靈魂上的交流。看著看著我被對話吸引,被吞沒於來自現實世界的錯覺的惶惑之中這不是幻想,是這個現實的世界。我的肌膚起了雞皮疙瘩,我的腳在顫抖,想要逃回家,心已不在,腳也像是別人的樣完全動不了。我錯亂了的全身心都被吸入未知的世界中。鑽進壁櫥里,「太恐怖了」,我暗自說,並非自己的錯覺,我的聲音怎麼聽都是狗的聲音。為了確認,我朝狗說話我驚奇我真的成了狗。
在沒有聲音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歸於安靜的暗淡的水池邊,在那綠藻下面出現了誘出我靈魂的人影。在我不可思議的記憶里我的靈魂多次次被拖出,最後踏入到水池裡差點被溺死那是我的靈魂正在從肉體脫出時的瞬間寧靜吧。我的半生就是如此無休止地被迫彷徨於生死間的時間和空間。
有一天,我看到桌上的紅色花朵紋樣桌布後,眼睛朝上看窗玻璃、柱子,所有都被同樣的紅花的形粘住,屋子、身體、全宇宙都被掩沒了,我終於自我毀滅了,回歸到了永遠時間的無限和空間的絕對中,我被還原了。這不是幻象是現實。我感到驚愕。不從這裡逃走的話就會受到花的詛咒生命會被奪走。我只能拚命在階梯上奔走。但朝下看,我的腳被一級一級粉碎解體狀態下的台階絆住,從上面摔下來,腳也摔扭了。解體與集聚,增殖與分離,粒子的消滅感和看不見的宇宙之聲。那是什麼?還有,常常令我煩惱的是我周圍被不確定的灰色薄絹的帳子所圍住。這樣的日子裡,人都退到了遠處,看上去漸遠漸小。與人對話也完全不解其意。發作的時候,我一外出就忘記了回家的路,只能在路頭彷徨,一直到想起了回家的路為止,我一晚上都蹲在人家的屋檐下。我在黑暗裡多次僵凝。我失去了時間和速度以及距離感,失去了與人的會話,躲在房間里,我更加變成了一個不可救藥的「沒用的孩子」。
在這樣來往於未知世界與現實世界之中,我總是生病,成為了創作的囚犯。或在紙、畫布上畫畫兒,或做出一些些形體不明的物體,就這樣我在漸漸喚起和拉回自己心靈場所的作業之中往複。這種多次的經驗不是那種臨場藝術家的行為也不是像變色龍那樣追隨流行的臨時磨槍式的藝術,而是我自身內部溢出的必然性,以此為基礎的創造性的企圖和事業。
在我這裡,一個個圓點(水珠)的負像組成網,這個網的網眼如同一個量子的集聚,在自己的位置上希望對無窮的宇宙作出預言和預測。何等神秘深度的無限才能是宇宙彼岸的無限呢?通過感知這些東西來看一個圓點(水珠)的自我生命存在。圓點(水珠)也就是百萬粒子中的一個點,它就是我的生命。由圓點(水珠)的天文學式的集聚結成了白色虛無的網,通過這個網去消除自己、他人以及整個宇宙。這樣的宣言我是在1959年發表的。用這個白色的網去包住存在於無的背後的黑暗、死寂的黑圓點(水珠)為此我從早畫到晚。最後發展成33英尺的大畫布,還超越畫布充滿了我的整個房間,成為總結我的一切的「修行」。圓點(水珠)和網眼的詛咒以看不見的不可思議的力量把我裹在魔術的幕布里。
無論我自己希望主望還是不希望,到我生涯結束為止,我要把所有的感覺和幻想化為慾望,同時準備繼續逃亡。我無法停止我的生存也無法逃離死亡。維持生存的意識有時把我逼瘋。創作前後我都生病,我不知是從我的內部還是從外部爬到我身體里的強迫觀念在威脅著我。我在現實和非現實的感覺之間彷徨。
全程快感MAX的展覽。
碰巧展覽期間被莫名其妙帶去了當代藝術館,我這個平時根本沒有什麼藝術追求的人回來之後開始大量搜集和關注藝術領域的東西。原因當然是被這位強迫症嚴重發色奇怪的老太太深深地震撼了。
請允許我憑印象文藝一次吧。
一進去就看到紅色的巨大球體。紅色是慾望的顏色,膨脹的顏色,球形和圓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紅色的球體則是膨脹再膨脹的慾望。開場就把人的血脈擴張開來。
除此之外,整個展覽都圍繞著的重複,密集,鮮艷的色彩,令人眩暈的變幻,對感官的刺激加上對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或強烈或隱秘或微妙的意識流的體悟,都能夠誘發身體內部某一處或幾處的共振。我不知道別人的感覺如何,但我自己是完全投降了。
無限鏡屋,讓我想到宇宙。天知道我有多愛宇宙。無限本身就帶著玄妙之感,整個人淪陷其中,陶醉不可自拔。彷彿被隔離到了另一個時空,而這種抽離感甚至能被轉換為快感,哪怕只有短暫的幾十秒鐘。
潔凈之屋,參觀者會拿到一些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波點貼片,然後把整個潔白的房間牆壁和潔白的床、椅子、書櫃、沙發、地燈,甚至自己身上都貼上,肆意妄為的快感。而屋子的名稱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也著實令人興奮。這是人性本身純凈,之後被慢慢沾染各種色彩,還是即便繁彩墨點加身也依舊不改本性的象徵呢。當然,就算不去想不去了解其中隱喻,僅僅是每個人都能夠憑著自己的想法去「創作」,也足夠愉快了。
最喜歡的是那個觸手群!觸手控看著紅艷艷扭動著且密集的觸手簡直不能更愉快!……咳我冷靜一下。包括充滿了X殖器的船,還有那些帶有象徵意義的觸手一樣的存在,都是源自草間彌生自身對性的恐懼。了解到這一點之後我對她的喜愛又多了一層。一方面是因為我曾經也有過類似的恐懼,另一方面是佩服她能夠表達,因為我對恐懼的事物通常只能夠採取逃避措施。能夠把自己的強迫症和恐懼表達出來,確實是一種偉大。而對於一些藝術家來說,這種勇氣和執念甚至是靈感的來源。
想到很多藝術家的靈感會被耗盡,有的卻會一直新生。草間彌生幼年起就開始以波點為元素作畫,不斷創作至今,這種熱情和生命力也令人欽佩。
另外在樓上看到了採訪草間彌生的錄像,說太快沒聽太懂,但確實體現了她的反戰思想,對曾經的戰爭歷史也以誠切的態度道了歉。深悉人性者愛人。
……
我一沒什麼文化的人從展廳出來以後,覺得世界頓時性感了好幾個數量級。這大概也是藝術給世界帶來的巨大價值中小小的一部分吧。
感謝草間彌生。
(其實一點都不文藝嘛……)
老太婆今年八十好幾了吧,波普藝術早過氣了,可她從沒怠邂自己所熱愛的東西。生活啊,就是打敗不了這種人。
這是一個微信公眾號很詳盡的介紹草間彌生,希望能夠幫到你。
As usual, 普及一下生平:
奶奶英文名Yayoi Kusama,據說是在1929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英國《泰晤士報》公布20世紀最為的200名藝術家中,畢加索第一,塞尚第二,身材矮小,稍微駝背的草間奶奶就在這名單中。作為美國波普藝術發展的見證者,奶奶與安迪·沃霍爾等可以說是齊名的。總的來說,提到奶奶必須要說的就兩件事:波點和精神病。
奶奶親自鎮樓
據說奶奶從小就被大量幻覺困擾,常有自殺的企圖。10歲的時候給媽媽的畫中就已經充滿了圓點。按照她自己的描述:「某日我觀看著紅色桌布上的花紋,並開始在周圍尋找是不是有同樣的花紋,從天花板、窗戶、牆壁到屋子裡的各個角落,最後是我的身體、宇宙。在尋找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被磨滅、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轉著,我變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untitled 1939
她所看到的世界,像是蒙著一張巨大的網,她不斷的繪畫,試著用重複的圓點把自己的幻覺表達出來。1973年從紐約回到東京後,奶奶就一直居住在療養院中,遠離公眾視野。直到1993年才出現在威尼斯雙年展,重出江湖。「精神病藝術家」草間彌生如是描述自己。
初到紐約,奶奶布滿整面牆體的斑點開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而並不被權威藝術圈認可。
Infinity net painting 1961
Manhattan and nets painting 1961
Yayoi Kusama in studio, NY, 1963
Infinity mirror room 1965
Love forever 1966
1966年,草間彌生「非法」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她未經同意就帶著作品《那克索斯的花園》(Narcissus Garden) 出現在綠園中央的義大利館前面,1500個金色鏡球( 內部是塑膠制) 構成的裝置,醒目突出,她本人穿著金色和服端坐其中。並立牌告示:一個金球價格2美元,強調藝術品可以像熱狗一樣叫賣。在被雙年展組委會請出去之後,她穿著猩紅色的緊身衣攤開雙臂躺在鏡球中間,風頭超過所有參展藝術家。
Narcissus Garden 1966, Venice, Italy
「在華爾街的紐約證交所旁,四個裸女正隨著鼓手敲出來的節奏扭動著,而草間彌生在她的律師陪同下,正向她們裸露的身體上噴著藍色的波爾卡圓點。警察迅速驅散了們。」1968年的華爾街人體炸裂行為藝術之後,草間奶奶開始受到大量媒體的追捧。1969年,奶奶成為了《紐約時報》的封面人物,但標題是「這是藝術嗎?」
happening 1968
1973年,奶奶從紐約移居回東京,並長期居住在療養院中。遠離大眾的視野,這期間沒有人指導奶奶的消息。
A gateway to hell 1974
直到1993年,奶奶代表日本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重出江湖。日本政府還特意為奶奶設置了獨立的場館。
Pumpkin 1994
Dots obsession 1999
Flowers of Shangri-la 2000
2001年的時候,奶奶與可口可樂合作推出了no reason art project系列作品。將紅底白點的波點圖案布滿了可口可樂標誌性的瓶身、販售機。
Coca cola no reason art project 2001
High heel 2001
2002年起,奶奶的作品開始蔓延到產品領域,推出了一系列波點的傢具作品,相關的周邊產生也開始銷售。
Furniture 2002
2012年,奶奶與著名奢侈品品牌驢牌合作設計紐約第五大道的旗艦店。櫥窗里、店面牆上到處放置了由奶奶自己設計的草間彌生小手辦,很嚇人的說。
Louis Vuitton retailer 5
th
avenue NY 2012
用奶奶的話做結語吧:
「如果你一定要問我從什麼時候開始藝術創作的,我可以告訴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時候。我的一生,我活著的每一個日子,都與藝術相關。要是人可以有來世,我還想再做藝術家。無論生與死,藝術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切。」
最後,你敢跟奶奶對視一會嗎?(尿)
Yayoi Kusama in her mirror room 2004
圖片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站。
歡迎關注
張力製造學
當年在電視上看了她一個訪談,主題是執著的藝術家。其中一個鏡頭印象很深,她跪在地上認真的畫著一個個小的碎片。我覺得宏觀來講,日本的藝術家們都有一種日本匠人的精髓在身上,或許這個民族本如此。他們對於世界藝術的接納以及再創作的能力讓人嘆服,草間亦如是。
回過來講,現在國內的市場似乎復甦了,但是藝術也愈加的商業化了。草間老奶奶的這個展,可能離我預想的太遠了。就好比荒木老頭,若干年前在淮海路上德展覽幾乎無人問津,我去的時候只有我和朋友兩人,去年浦東那次感傷之旅絕對是打著名號的消遣。
跑偏了。對於草間,個人覺得她比安迪之流更像是藝術家,把自己人生的恍惚表達出來,不管是幻覺也罷,商業也罷,風浪過後我們至少能看到草間彌生這個符號留在很多人心中和相機里。略微知道一點當代藝術的人大概都知道她~草間彌生。我知道她很晚,是在紐約的蘇富比秋拍上,那次是看到她的南瓜,其實說看到不如說被吸引,是那麼多展品中一眼就看到的~她的作品吸引我的是它讓我萌生了安全感~她的多品種充斥著重複,覆蓋,包裹~我基本不敢看國內的對他作品的標籤~全是精神病,圓點女王這樣的概括~挺無奈的~~~在我看來她的作品就是在塑造一個純粹、絕對、童幻的安全感的空間和世界~當一個世界變成單一絕對的時候,就是極限的安全,沒有突變,無需防禦~有時候都是重複,但是藝術語言則是完全不同的~看藝術作品包括電影這一類,真的要用心感受創作者的感知點~說到這突然想起多年前我專門因《色戒》寫過一篇東西,起因僅僅是實在看不下去大眾傳媒的話鋒~其實對於作品評說,無關乎專業,但也絕不能視角太粗俗鄙陋~藝術的意義應該是引導大眾用心看世界
推薦閱讀:
※如果名畫和贗品沒有區別會怎麼樣?
※Robert Ryman 的空白畫作 Untitled(《無題》)好在哪裡?為什麼估價高達 2000 萬美元?
※如何從藝術的角度鑒賞這幾幅畫?
※想進藝術品拍賣行工作,應具備哪些能力?大學時應選擇什麼專業?
※對於相似的藝術品,在博物館是免費的,而在拍賣行畫廊價值千金,你還有什麼想法?
TAG:藝術 | 藝術家 | 藝術品 | 藝術設計 | 草間彌生YayoiKus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