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新歷史主義?


謝謝 @雞蛋殼 推薦這本書

唔,先說許傑的答案,主要問題是堆積了大量的名詞,並沒有對新歷史主義給出比較公允的評價。歷史的規律性和科學性是什麼鬼,馬哲的思路么。

新歷史主義僅僅是認為歷史是文化批評當中的一個重要實踐領域,我們需要懸置自身的價值判斷和主觀偏見,抱有懷疑的態度質疑那些看似不可動搖的真理和定則,深入分析歷史當中的話語模式生產。新歷史主義的嘗試並不僅僅是從歷史這一學科跳到了文學這一學科,新歷史主義跨學科的野心很大。文化詩學的本質是一種人類學,如果知道康德本人亦是在構築一門人類學的體系的話,就知道新歷史主義力圖澄清和解釋的問題要廣泛地多,絕非是在一門專業分類當中進行促狹的研究。

新歷史主義之所以稱之為新歷史主義,是為了同歷史主義進行切割,針對詮釋學的語境依賴進行批評。按照詮釋學的觀點來講,我們對於文本的理解依賴於前見和作者的意圖,(所謂的前見指的是我們默認在一個穩定的社會共同體當中,存在著某種公共而默認的意見/知識代代相傳,構成了我們理解文本的基礎。)只有超脫我們自身的歷史視域,才能與作者或者與公共意見達成一致,形成正確的理解。新歷史主義質疑歷史主義的這種解釋方法的有效性,所謂的前見/作者意圖可能僅僅是當下的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我們並不一定能夠超出我們自身去理解18世紀的社會風俗或者是伏爾泰的意見。新歷史主義承認這種認識論上的不可能,對理解的前提和基礎持審慎的態度,認為經驗自身存在著合理邊界和基本的話語類型,關鍵是要理解背後的話語生產模式。

新歷史主義整體來說並不是一個嚴密的理論流派(類似法蘭克福/伯明翰),更多地是在政治立場和研究目標上存在著不謀而合的一致性。大部分新歷史主義的參與者都曾參與或與六七十年代的工人運動有關,故而新歷史主義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理解資本主義社會。這是為什麼資本主義會在新歷史主義的分析批評當中,成為一個消極語彙。

新歷史主義自身的理論主要受惠於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分析範式。詹姆森在《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主義》當中提及,馬克思主義為新歷史主義提供了理解的核心符碼————生產模式。不同於傳統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方法,新歷史主義繞開了通過階級鬥爭等社會基本運動理解社會組織的傳統思路,力主通過對於話語的生產來理解意識形態背後的符碼系統,理解資本主義文化的內部邏輯。後結構主義的共時模式的分析為新歷史主義提供了擺脫目的論和本原論的理論工具。單就目的論而言,一種意見認為帶有進步觀點的歷史觀屬於資本主義特有的歷史分析敘事模式(與技術對人類的改善具有緊密聯繫),認為資本主義本身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有效率和自我維護能力最完善的社會組織方式,已經為了人類不斷地自我改善提供了最大的可能;相應地,資本主義將成為歷史的終結,不再有更加完滿的社會組織方式替代資本主義社會(這種錯覺主要是在福利國家模式完善的階段,和冷戰結束的階段)。歷史存在著特定的目的和終點。西馬對於這種歷史觀持批評態度,所謂福利國家模式的建立和文化工業的出現並不是人類實現自身幸福的終點,反而是對於人自身奴役的進一步升級。諸如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批判所指出的資本主義社會損傷了人自身的主體性,繼而生產平庸的原子化個人的觀點被新歷史主義所繼承。單就本原論而言,詹姆森在《馬克思主義與歷史主義》當中特別之處,對於這種本原論的批判並不等同對於形而上學傳統的整體反思。(邏各斯主義是現代性災難的源頭這個觀點我忘了是誰的了)本原論的觀點仍然是一種資本主義歷史敘事的自我辯護,通過對塑造前資本主義時期的文明模式與資本主義的文明之間的對立,來說明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存在著基本的合理性。新歷史主義依照結構主義的基本影響,避免將不同的歷史模式的分析視為「不合理—合理」的轉變,而力圖理解不同的結構類型之間的差別。

新歷史主義採取的研究策略是發掘邊緣化的話語,來反對單一的中心敘事,試圖對歷史進行重構。但是在有些批評者眼中,這一努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顯著的成效。在布魯克 托馬斯《新歷史主義與其他過時話題》中,布魯克 托馬斯指明有時候新歷史主義的批評模式僅僅使用一個女人代替了白人男人所在的位置,並沒有徹底反思原有的文學批評模式的內在邏輯,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新奇事物商品化的崇拜。這一點雖然並不一定公允,但確實指明新歷史主義的一些缺陷,如何超越舊有的歷史書寫,重新確立歷史評估模式要比不停地為了新奇而研究要重要的多;同時新歷史主義為了摧毀固有的成見而做出的努力,並沒有使新歷史批評給出的研究成果更具有說服力,什麼才是歷史研究正確性和有效性的標準,也成為了新歷史主義自身的難題。

針對第一篇文章,非常有趣地分析了新歷史主義研究對象和現代性之間的關係。

就像馬歇爾 伯在《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當中描繪的那樣:資本主義所產生的現代性始終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結構之中,沒有什麼因素是可以被確定下來的。消費形成的慾望裹挾了資本主義的大部分人,生產性需求使現代性的價值始終處於急劇的變化之中。永不滿足的慾望和衝動同永不滿足的破壞,生活的碎裂互相衝突。

第一篇文章正是試圖指出詹姆森和列奧塔正好把握了資本主義的兩個極性因素,從不同側面勾勒出了資本主義的話語輪廓。一方面,資本主義試圖確立不同的話語分區,把幻想限制在一個私人的,非政治的領域,使我們與我們的想像分離。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又企圖通過抹消差異性來確定資本主義一元意識形態的絕對地位,獨白的話語讓其他的聲音都付諸緘默。

「資本主義已經確立在不同話語領域與消解這些話語領域之間成功而有效地振擺。」


謝邀。樓上的都講得很詳細,很專業了,我就通俗點好了吧。
1、新歷史主義是為了反撥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強調文學本體論的,以研究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文本的歷史內涵為切入視角。
2、1982年,Stephen Greenblatt提出「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在90年代後有衰微之勢。

長得還是不錯的,啦啦啦~~~
3、重點關注」歷史「是如何被重建或創造的,對傳統歷史觀念體系的質疑;西馬也對新歷史主義產生了影響的,因為Greenblatt本人曾經教授過馬克思的美學、還有福柯對它的影響也是不能被忽視的,體現了後現代性,所以表現出來就是有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性,有對文學的解構功能。
4、理論方面,文學與權力的關係、政治意識形態、歷史觀念的小寫複數化和偶然即興化等。
有一些批評方法,比如借鑒文化人類學的」厚描「法啊;」逸聞「主義啊,都還是比較獨特的吧。
5、另外,新歷史主義強調文學的社會意識形態功能、文學與文化成分的互動、關注被主流歷史掩蓋的邊緣性文本等,這點要注意。
參考的書,可以看看張京媛的《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海登·懷特(Hayden White)的《後現代歷史敘事學》(抱歉,我沒找到此書的英文標題)
我的回答內容大致就這樣吧,深入部分題主可自行查閱研究,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謝謝。O(∩_∩)O~~


謝自己邀。
一、提出
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編選一本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和文化論集時,稱之為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但是新歷史主義內部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Greenblatt1986年發表<通向一種文化詩學>,作出聲明:一,將新歷史主義正名為"文化詩學"。二,文化詩學是一種實踐。
新歷史主義在對特定時期文化的研究中,採用跨學科整體性的方式,將重點放在社會文化關係網上,以文本歷史化和歷史文本化為原則,實現了對形式主義、結構主義的超越。簡單地說,新歷史主義的含義就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現存歷史都充滿了人為的痕迹,新歷史主義就是要"遏制和顛覆",要探尋歷史建構過程背後被忽視的那部分。

二、理論背景
1. 歷史淵源,新歷史主義受到俄國文論家巴赫金的影響,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緊密相連,以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批判和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唯物主義"作為自身策略,但更重視分析文化中的語言敘述與表徵。
2. 批評方法,借用文化人類學理論。新歷史主義研究文藝復興,並非考古式,而是將文本置於歷史語境,通過闡釋進行考察。提出文本歷史性和歷史文本性,一方面文本不局限在自身,還包括廣泛的文化語境和書寫傳播歷史,另一方面歷史並不是真實全面的,存在許多闡釋的空白。所以,在新歷史主義者這裡,大寫的歷史History變成了小寫的複數歷史histories。
3. 理論資源,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批評家Lentrichia<福柯的遺產:一種新歷史主義>中認為新歷史主義處於馬克思和福柯之間,並且以福柯作為支配的一方。
4.文化觀念,與"新左派"的文化觀念相承續(表徵、霸權、再馬克思化等問題的看法)。

三、文化詩學
文化詩學與新歷史主義相伴而生一同發展,在九十年代以後,美國文化詩學逐漸被文化研究合併。但中國文化詩學在九十年代逐漸興起,不過不再以新歷史主義作為自身邏輯。另外不能忽視俄蘇文化詩學(尤其是巴赫金)在時間上最早,實際上還是新歷史主義和中國文化詩學的重要傳統。


首先雞蛋殼同學的理解簡單明了靠譜,建議大家多看原版,二手貨難免各種問題。比如『簡單地說,新歷史主義的含義就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現存歷史都充滿了人為的痕迹』。這句話估計和新歷史主義扯上關係的大部分文學批評家都會不贊同。我補充一點自己的理解:

1. 新歷史主義爭論到最後,如果算已經結束了爭論的話,也沒有一個基本概念。目前國外批評家廣泛接受的是Harold Veeser提出的新歷史主義的五大設想,請原諒我的渣翻譯。即:1. 每種表達行為都是融合在物質實踐的網路之中;2. 任何一種揭示,批評,反對的行為仍然使用的是它所痛恨的那種形式的工具。(啊,真的不會翻譯啊);3. 文學文本和非文學文本是不可分割地的循環著的,(這個在於Green Blatt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概念『circulation of social energy』); 4.任何一種敘事,無論是想像的還是檔案記錄的,都不可能完全還原百分百的歷史真實;5. 文學創作與資本主義是密不可分的。參考書 Harold Veeser 主編 The New Historicism

2. 對新歷史主義的理論體系的形成來講,集成的最多的應該是馬克思主義和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material pratices物質的實踐行為對文學本身的強大影響,得到了新歷史主義的廣泛確認,無論是Greenblatt, Montrose, Gallagher, Amstrong還是英國的姐妹流派文化唯物主義都可以找到大量證據支持這一點。但解構主義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這也是為啥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很難接受新歷史主義的地方。文學在新歷史主義看來始終還是一種resistance,一種對權威,權力體系的反抗。所以新歷史批評家喜歡找未被廣泛認可的文學作品,以及我們所熟悉的野史anecdote來入手闡述。Greenblatt是個天才型的批評家,他對於莎士比亞作品的解讀賦予了作品的全新的生命力。在新歷史主義之前,大家都覺得好像已經把莎士比亞都研究透了一樣。這正是新歷史主義的強大魅力所在。

3. 因為缺乏一個靠譜統一的範式paradigm,所以使用新歷史主義去做文學批評似乎也沒有啥有規律可循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y。Greenblatt和Montrose等人採用的Geertz的厚描手法(thick description)固然看起來很帥,但是這樣的研究方法,要求做研究的人不僅對文學作品,也要對這一文學作品誕生的歷史背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換句話說,這個跨學科,需要文學歷史兩方面的素養,一知半解就瞎扯淡是行不通的。

最後呢就是基本Greenblatt的書感興趣的可以繼續找來研究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Learning to Curse; Shakespeare Negeotiations: the Circulation of Social Energy in Renaissance England. 以上僅是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一種全新的扯淡信仰


怎樣理解歷史,怎樣理解歷史與當代的關係?研究歷史不是最終目的。人們多半不是為了研究歷史而研究歷史,總是想通過研究歷史而有助於當代歷史的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歷史只不過是今天的過去時,而今天只不過是歷史的現在時。當代只不過是歷史的延續、活化和不斷生成。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黑格爾指出,一切歷史都具有當代性。久遠而厚重的歷史積澱著豐富而寶貴的人類的族群經驗和集體智慧。新歷史主義代表 Greenblatt認為歷史是一種語詞建構起來的文本,是一種「文學虛構的歷史文本」,是一種具有文學性的歷史文本,是一種「敘事」的「話語」文本,從而把「史學」變成了「詩學」。後現代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學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詩學,是一種「語言的虛構」,從根本上否定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規律性和科學性。


推薦閱讀:

古代失意文人為什麼沒有可能是自己能力不足?
如何評價呂布?
蒙古帝國曾經有過哪些逆天的戰術?
姜維如果成功了會怎麼樣?

TAG:歷史 | 哲學 | 理論 | 文藝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