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巴托克的音樂?
巴托克·貝拉
有沒有真正喜歡他的音樂的朋友講講,他的哪些作品「好聽」,這些好聽的地方,有哪些好的演奏版本,好在哪裡?聽巴托克·貝拉音樂應該追求的精妙之處是什麼?你為什麼喜歡他超過喜歡莫扎特?
(應該找喜歡他勝於莫扎特的人來答)
計劃寫這個答案很久了~中途搬運了好幾次東西...終於抽出了一整個上午的時間最後修改了一下~
本答案有點長,如果考慮看完附上的視頻部分,閱讀時間大概為1-2小時,請先做好時間規劃 :)
本文重點部分會加粗或下劃線標出,非必須但建議閱讀的拓展部分會以斜體標出
首先我們來審個題~
巴托克是一名偏向近現代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可能會有點「難聽懂」...所以我猜測題主以及本問題的潛在讀者有一定的音樂素養,對自巴洛克到浪漫主義的古典音樂有較深入的接觸...~因此,本答案主要涵蓋對於欣賞者較易接受的作品,而且如果您接觸古典音樂不久,那暫時不太建議過早接觸巴托克的作品~
關於巴托克的生平梗概,維基百科(wikipedia)上講得比較清楚,先將相關文段貼上:
巴托克出生於匈牙利東部的一個小鎮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一所農業學校的校長,但酷愛音樂,喜愛鋼琴、大提琴,客串樂隊指揮,還嘗試音樂創作。母親是一名優秀的鋼琴教師,。自幼跟隨母親學習鋼琴,少年時隨作曲家費倫茨·埃凱爾的兒子學習作曲。8歲時,父親去世。10歲首次登台演出,1899年進入李斯特音樂學院(又稱布達佩斯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四年後畢業,1907年任該院鋼琴教授。
畢業後,巴托克結識了作曲家佐爾坦·科達伊 ;並且從1905年開始對於民間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收集匈牙利民歌。之後,他的採樣範圍擴大到東歐各國、埃及和土耳其。對於他所收集來的數量眾多的民間音樂,巴托克作了科學的比較,分析它們的結構來源以及變遷,並寫了三部論著和數篇文章。這些研究對他後來的音樂創作有著很深的影響,一方面作曲家又受著現代音樂的衝擊,他逐漸形成了一種充滿了活力的新鮮的作曲風格,即融合了古樸的民間音樂因素,反映了宏偉博大的民族意識,也包含著現代音樂的多變與個性。他的作曲風格也由此遠離了浪漫主義風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民族樂派作曲家。
1909年,巴托克與瑪塔·齊格勒結婚,此後他的音樂地位在國際上愈加穩固。巴托克的治學態度樸素嚴謹,在布達佩斯音樂學院任教30年期間,達到了他音樂創作的顛峰。隨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公開反對法西斯而被迫流亡美國,雖然受聘於哈佛大學,整理民間音樂,生活卻缺乏保障。他的作品很少演出,也沒人請他演奏,加上他母親去世的雙重打擊,在異鄉的生活十分孤獨貧困,疾病纏身,最終因白血病逝於紐約。在他逝世後,他的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世界各地廣泛上演。
---------------------------------------------------------------------------
這裡講的第一個重點是民間音樂元素的應用
我們先來個熱身吧~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對這些作曲家所寫出的「中國元素」有什麼看法呢?
Tchaikovsky - Chinese Dance - The Nutcracker Suite - YouTube (360p)視頻這是柴可夫斯基的茶仙子-中國舞曲,選自歌劇《胡桃夾子》(Щелкунчик)
Fritz Kreisler - Tambourin chinois for violin and piano (audio sheet music) -視頻這是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的 《中國手鼓》(Tambourin chinois)
對,你可能會覺得這兩首曲子很優美、寫得很棒、有些「異國情調」,但你絕對不會覺得這些是原汁原味的「中國民間音樂」。
實際上,從巴洛克到中早期浪漫主義時期,西方作曲家描述某種「異國情調」的時候,往往就是憑著自己的一些印象與想像力完成創作的。於是經常會出現莫扎特貝多芬的《土耳其進行曲》不「土耳其」、海頓的《吉普賽迴旋曲》不「吉普賽」...這種情況,但畢竟是藝術創作嘛,那個時候的作曲家們也沒有繼續往深挖掘。
巴托克與之前的大部分作曲家不同。巴托克本人也是一名傑出的民族音樂學家(Ethnomusicologist),這意味著他會用科學的手段採集、記錄與研究民間音樂。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裡「民間音樂」元素十分純正,也因此有著獨特的學術與藝術價值。
關於巴托克的民族音樂學研究,可以翻閱他的論文集獲取更多信息,鏈接: http://pan.baidu.com/s/1c2ftLy4 密碼: cn5g
(總覺得自己像是街頭貼小廣告的QAQ)
先上一段真正的保加利亞民間音樂作為參考素材吧~
Bulgarian Folk Dance Music視頻保加利亞音樂是巴托克重點研究的民間音樂之一。它可能是全歐洲最鬼畜的音樂風格了...節奏怪異,旋律乖張,調式使用上也與歐洲其他地方有明顯不同。這個視頻只聽前面10分鐘就可以了,留個印象...這個視頻有點長,但卻是很體現保加利亞民間音樂特色,建議有時間可以聽完。
我們再對比一下巴托克是怎樣依據這些素材創作的~下面是他的六首《保加利亞節奏舞曲》(Six Dances in Bulgarian Rhythm)
Bartók plays Bartók Six Dances in Bulgarian Rhythm (from Mikrokosmos)視頻能聽出裡面的保加利亞風味嗎?
我做了一個播單,裡面放了這六首保加利亞節奏舞曲的帶譜視頻,歡迎參考:Bulgarian - 播單
可以仔細留意裡面的奇怪節奏~第一首是 (4+2+3/8) 拍,第二首是 (2+2+3/8) 拍,第三首是 (5/8) 或者 (2+3/8) 拍,第四首是 (3+2+3/8) 拍,第五首是 (2+2+2+3/8) 拍,第六首是 (3+3+2/8) 拍。這裡留個印象就好...下面的例子里還會用到的~
這種對民族音樂的深刻了解也融入了巴托克的嚴肅音樂創作之中。這裡選擇巴托克第五弦樂四重奏的第三樂章作為例子:
Bartók String Quartet No.5, BB 110, Sz.102 - 3. Scherzo. Alla bulgarese視頻很明顯,這一樂章的名字就叫做Scherzo - Alla bulgarese(保加利亞風格諧謔曲),它使用了大小調體系以外、在民間音樂出現頻率相對較高的Dorian。同時它的節奏也同樣古怪,大家能聽出是什麼嗎?
這個可能有些難,它的前半部分是 (4+2+3/8) 拍,後半部分是 (3+2+2+3/8) 拍,還是熟悉的、久違的保加利亞鬼畜節奏。
會有現代派愛好者覺得這個節奏不鬼畜嗎~?竟然有啊,來,你過來,我們打個賭,我跳一首華爾茲,你跳一首保加利亞舞曲,看看誰先倒下,吼不吼~?
這裡是第五弦四的帶譜視頻,第三樂章從14:18開始,可以照此對照一下調式和節拍:
Be?la Barto?k - String Quartet No. 5—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第五弦四的部分介紹來自於柯蒂斯音樂學院在Coursera上開設的公開課《The World of the String Quartet》, Coursera站點視頻見:coursera.org 的頁面,以及Curtis在校網上也掛了部分拓展閱讀:World of the String Quartet
---------------------------------------------------------------------------
下面是第二個重點,近現代技法
說是近現代技法,但巴托克的技法實在太多了,很難講得完...這裡只討論他的其中一種較易理解和總結的技法:調式變換
為了避免辭彙的混淆,這裡稍微講解一下調性與調式的區別,如果可以分辨,請跳過這部分~
先引用一下維基百科(wikipedia.org 的頁面):
調式是若干個具有不同音高的音的集合,這些音互相之間具有某種特定的音程關係,並在調式中擔任不同的角色。調式是決定音樂風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調式和調性結合,決定了該段音樂所用的調。
比如我們平時說的C大調、F Dorian...等,這裡的C大調和F Dorian中的字母代表著不同的主音,也就是不同的調性中心;而C大調與F Dorian代表不同的調式,因為「大調」與「小調」各自代表了某種特定的音程關係的集合。
因此,從C大調變成F大調屬於調性變化,而從C大調變成C Dorian屬於調式變化
旋法調里講到的教會調式就包含這幾種:
大調(Ionian):1 2 3 4 5 6 7
Dorian:2 3 4 5 6 7 1(或1 2 b3 4 5 6 b7)
Phrygian:3 4 5 6 7 1 2(或1 b2 b3 4 5 b6 b7)
Lydian:4 5 6 7 1 2 3(或1 2 3 #4 5 6 7)
Mixolydian:5 6 7 1 2 3 4(或1 2 3 4 5 6 b7)
小調(Aeolian):6 7 1 2 3 4 5(或1 2 b3 4 5 b6 b7)
Locrian:7 1 2 3 4 5 6(或1 b2 b3 4 b5 b6 b7)
由於經常遇到有朋友記不住,因此先全部列出,不熟悉的朋友待會可能需要用來對照
好了,我們繼續~
我們回憶一下在上一節所聽到的保加利亞節奏舞曲吧~
六首保加利亞舞曲其實是巴托克的鋼琴組曲《小宇宙》(Mikrokosmos)裡面的最後六首。《小宇宙》作為給小孩初步接觸鋼琴所用的練習曲,簡直重口至極。大量技法,諸如倒影,以及我們現在討論的調式變換等,都在《小宇宙》里大量出現過,如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我做了一個播單,裡面是《小宇宙》全集:Bela Bartok - Mikrokosmos
譜例的話,可以參見這裡,鏈接: http://pan.baidu.com/s/1nu9nv3j 密碼: knuf
其中的第一首就是調式變化的範例~我們來溫習一下:
Be?la Barto?k - Six Dances in Bulgarian Rhythm [1_6]—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樂曲的最開頭是個大三和弦調性,因為出現了七音與降七音,可以理解為E大調(Ionian)與Mixolydian的混合,按照譜面標記更傾向是大調
到了24秒左右,出現了C Lydian 與C Lydian b7(或者叫Lydian Dominant,也就是Lydian音階再降7音)的混合
C Lydian b7是旋律小調(1 2 b3 4 5 6 7或6 7 1 2 3 #4 #5)的轉位,大家可以試著推一下~由於過於離題,此處一筆帶過,以後有必要再更新
30秒變成了A Lydian
這裡大概可以看出發展這首曲子的方法~通過改變調式增加動力,且逐漸扭曲原有主題~後面的許多不那麼明顯的地方就暫且略過了...
調式變換的主題背後有個很深的故事的~中世紀的時候七種教會調式都有人用,後來因為某些教會調式的不便使用(如Locrian的主屬關係為減五度,和聲價值低)、某些教會調式需要加強傾向(比如升高Mixolydian的降七而進一步增加回到主音的傾向性,於是變成了大調),以及大小調式在和聲功能上的優越性(大小調式在I, IV, V級上的三和弦性質一致,這對賦格的答題、奏鳴曲呈示部到再現部的移位等有著很大幫助),最後音樂的功能性得到強化,教會調式被大小調式所代替。到了浪漫主義時期,因為越來越重視色彩性,許多作曲家又通過採用教會調式的方式增加音樂的色彩...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坑而且有點離題...這裡先開第一個坑,如果這帖子有人看的話,這段再慢慢更新...
調式變換部分就講到這裡為止,這些理論都會在下一節用到。
---------------------------------------------------------------------------
於是我們來到了最後一個重點:巴托克的民族意識
要全面地理解這種「民族意識」的背景,就必須對當時的歷史有所了解。這又是第二個天坑,還是看有多少人看再考慮更新吧...這裡先簡單說幾句~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強制解體,當時在神聖羅馬帝國內佔主導地位的奧地利恐成最大輸家。1848-1849年,當時的奧地利帝國發生了匈牙利革命,但旋即被鎮壓。奧地利又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大敗,結果是普魯士王國取得了德意志地區的主導權,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戰敗後的奧地利對於原來佔領的國土控制力也下降,最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只能在1867年與帝國的第二大民族匈牙利人妥協,被稱為「奧匈和解」,和解的結果是奧地利與匈牙利構成了一個二元帝國(也就是奧匈帝國),這一妥協為奧地利王室又續了大半世紀,帝國直到一戰以後才真正解體。
然而,無論怎樣續,奧匈帝國終究無法在歷史洪流面前螳臂當車。這本身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帝國,講究貴族血統與君權神授...哈布斯堡家族通過子宮戰術,在最全盛的時期佔據了半個歐洲。而到十九世紀中期,奧匈帝國雖是歐洲第二大國,但民族、宗教矛盾極其尖銳(下面會解釋),更糟糕的是,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的鐵蹄帶來了自由民主的思想,民族主義、民族國家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而奧匈帝國的多民族屬性成為了最大的定時炸彈。
(圖為奧匈帝國的民族分布)
(這是奧匈帝國的宗教分布,跟民族情況一樣複雜,因此巴爾幹地區到現在還是火藥桶)
作為一個簡短的結論,巴托克是一個進步的作曲家,這體現在他的思想上與藝術觀念上。他反對哈布斯堡家族對匈牙利的統治,支持匈牙利民族為擺脫奴役而進行獨立戰爭,本答案只會對這部分內容做一些必要的說明,更多解釋請參考本人的這篇文章 -&> 民族、種族與達爾文主義?--且談巴托克的音樂觀
1903年,當時僅22歲的巴托克創作了交響詩《科蘇特》(Kossuth)。而科蘇特,就是1848-1849年匈牙利革命的首領,匈牙利的民族英雄。由於中文維基條目過短,以下部分摘自百度百科:
科蘇特·拉約什(Kossuth Lajos)
1849年匈牙利共和國元首。早年從事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宣傳活動。後被選為匈牙利議會議員。匈牙利一八四八年革命初期,任匈牙利新政府財政部長。奧軍入侵時,任國防委員會主席,積極組織力量將其趕出匈牙利國境。1849年匈牙利宣布脫離奧地利帝國獨立,任國家元首。由於未能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和團結非匈牙利民族,在俄國,奧地利聯軍侵入和反動軍官叛變下,被迫辭職。革命失敗後,流亡國外。堅決反對1867年《奧匈協定》,後死於義大利。
在介紹交響詩《科蘇特》之前,還有一個背景知識需要交代,那就是奧匈帝國的國歌。
奧匈帝國的國歌《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來自於海頓C大調「皇帝」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in C major, Op.76 No.3, Hob.III.77 "Emperor")的第二樂章。該旋律影響力很大,現在德國的國歌《Das Deutschlandlied》依然沿用這個旋律。
另外一提,關於海頓的弦樂四重奏,我在另一個回答裡面貼過資料,可供參考:弦樂四重奏該如何欣賞? - 半璧的回答
下面是奧匈帝國國歌版本:
National Anthem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 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視頻這裡是弦樂四重奏版本的樂譜,第二樂章從12頁開始,鏈接: http://pan.baidu.com/s/1c280chi 密碼: y573
請記住國歌的這個旋律,它在之後的音樂中會連續出現:
下面是《科蘇特》的第八樂章:
Kossuth - szimfóniai k?ltemény DD 75a, BB 31 (cím nélkül)視頻大家聽出了什麼了?沒錯,巴托克醜化了奧匈帝國國歌的旋律。這段音樂某種意義上很「難聽」,但我相信你可以理解這種「審丑」~
究竟巴托克是如何醜化奧匈帝國國歌旋律的呢?因為我找不到帶譜視頻,所以這回只能靠聽著音樂看著總譜分析了。剛開始嘗試讀總譜會非常艱難,但這卻是以後長足進步所必需的技能。
這裡給出總譜,第八樂章在第58頁,鏈接: http://pan.baidu.com/s/1bpjz8cf 密碼: y82d
剛才講到的調式變換可以拿出來現炒現賣了。最開始的旋律是將原國歌旋律的節奏改了(四附+八+四+四變成4*四),並且從大調改成小調,移到了低音區,有一條副旋律音高一致但慢半拍出現
第二次國歌高了五度、並在小節的第三拍插入
第三次國歌回到原位
第四、第五次,旋律突然在第七級里跳出來,然後再上升四度並在小節的第二拍突然進入
然後第一次扭曲,變成了類似減音階的色彩,拉動樂曲進入下一段
旋律後半段突然變調,然後再次變調,做出較強烈的色彩變化
56秒後,旋律出現在原調,時值增長一倍
1:12,時值與前面一致,但上升了一個增二度(小三度)
1:28,時值變回最開始的情況,但這裡將國歌扭曲成了全音階,而且兩條旋律相差兩拍、音高相差一個增五度(小六度)。大家應該知道,全音階因為每個音級之間音程關係相等,因此調性中心不明確,調性感更弱;又因為全音階裡面天然存在三對增四度,因此不和諧感也增加了。換句話說,巴托克將旋律扭曲成全音階之後,國歌旋律顯得更「丑」了。
經過一大段抒情旋律以後(其實那是科蘇特的主旋律,待會講),國歌變奏再次在3:35出現,但這次國歌又進行了扭曲(紅圈部分往上拉了一個小二度),且整個旋律一直上移,做出了游移調性的整體效果
旋律後半句停在同一音高重複數次,這應該算是動機發展的一種方式~
然後...
4:01處再次扭曲成全音階且齊奏,從而到達曲子的高潮部分~
旋律後半句再次重複數次
抽出前兩音,時值加快一倍並反覆...~
這裡的分析還是比較不詳細...只能大概將「巴托克如何用100種方式醜化了奧匈帝國國歌」講得差不多。更多細節沒有精力分析也難以一一概括了...比如本樂章出現過的科蘇特主題與戰鬥主題,其實在前面樂章都有交代過,再比如裡面也有用到類似匈牙利民歌的旋律等......有興趣的話可以對著上面給出的譜子、論文集,以及下面的《科蘇特》完整版視頻一一尋找~
Bartók Kossuth ? hr-Sinfonieorchester ? Andrés Orozco-Estrada視頻作為小結,欣賞巴托克的音樂可以從之前概括的三個角度作為出發點:民間音樂元素、近現代技法(這裡以調式變換作為例子)以及民族意識。其中民間音樂元素可以通過對比欣賞以及研讀相關論文(巴托克本人的以及後人研究巴托克的)深入探討;近現代技法可以通過譜面分析和對比來逐漸了解;民族意識可以通過了解同時代的歷史、了解巴托克的作品創作背景、以及尋找更多第一手資料(比如巴托克的書信集、好友柯達伊的著作等)等方式加深認識...希望這樣的總結能對題主和其他讀者有所幫助~ :)
這裡也補兩本關於巴托克音樂的介紹性書籍,閱讀難度比較低,推薦了解一下,鏈接: http://pan.baidu.com/s/1nuIH0pF 密碼: 6kft
---------------------------------------------------------------------------
恭喜你們看到最後~這裡附送彩蛋部分:巴托克的嘲諷技巧
Béla Bartók - Concerto for Orchestra—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這是巴托克的樂隊協奏曲(Concerto for Orchestra)
說來,以前也提問過關於巴托克樂隊協奏曲的問題,回答的幾乎都是大觸,大家也可以參考該問題去加深對「樂隊協奏曲」體裁的理解,如果有更多疑問,也建議跟問題里的大觸留言~鏈接地址:巴托克「樂隊協奏曲」的協奏曲性質體現在哪裡?與交響曲有何異同?
Dmitri 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 7 Leningrad—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這是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我們要注意的是第一樂章,也就是這個視頻的大約前半個小時
這個樂隊協奏曲的「間奏曲」(intermezzo)樂章嘲諷了肖斯塔科維奇的列寧格勒交響曲~請問,你能找出巴托克是如何嘲諷的嗎?歡迎留言~
提示:間奏曲部分從24:05分開始
(終於寫得差不多了,累哭了QAQ)
謝邀!真不曉得你是怎麼知道我對巴托克的音樂有特別深入的了解的。
問題下已經有一些基礎的答案了,可以參考。
我只說一些提綱挈領的,可以讓讀者茅塞頓開的。當然前提是研究生以上的學歷。
我一直給研究生開設《巴托克音樂專題研究》這門課,從理論到分析實踐全面深入地探討巴托克的作曲技術與創作風格。
認識巴托克的音樂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他很好滴把真正的民間音樂與高超的現代音樂創作技巧結合起來。他繼承了巴赫的復調技巧、貝多芬的主題發展與結構組織技巧和印象派的音色思維,將它們融會貫通,提煉發展,形成了自己的創作個性。
真正理解巴托克首先要能看明白下面幾個圖表:
一、多調式半音體系
巴托克的音樂有一些是高度半音化的,但這些音不是調式變音,而是屬於不同調式的自然音。如上圖的半音階就是同主音的利底亞與弗里吉亞調式的結合,每個音都是調式自然音。
二、拓展到極致的和聲功能體系
上圖中主功能包括:c、降e、a、升f。CEG這個和弦與ace這個屬於主功能,學過和聲都可以理解。降eg降b這個和弦也屬於主功能,這是同主音小調的關係大調主和弦。#fa#c這個和弦也是主功能,它是關係小調的同名大調的關係小調的同名大調主和弦,也是主功能,與主和弦相距三全音關係,被稱為極音關係。至此,調式的所有和弦都納入功能和聲體系。
三、神奇的菲波那茨數列
?1、1、2、3、5、8、13、21、34、55……
這個神奇的數列中任意前兩個數相加等於後面的數。相鄰數的比例越往後差不多越接近黃金界標。
這個數列被巴托克用到音樂的和弦結構與曲式結構中。
如黃金界標比例結構和弦。假如半音為1,那用數列的前4個就可以構成c、#c、d、e,這樣的音簇,用2-5的比例可以構成c、#c、#d、#f這樣的和弦。
黃金界標比例句法、曲式
比如5+8的句法。比如55小節的作品高潮的區域在34小節左右。
四、鏡像對稱
巴托克的作品中有很多對稱的組織,比如著名的「巴托克和弦」e、g、c、降e這個和弦結構就是小三度、純四度加小三度的鏡像對稱模式組織起來的。
再如曲式結構上的鏡像對稱曲式:a b c d e d c b a。
就說一點基礎、核心、不可繞過的吧,估計知乎也沒幾個人能看懂。
我雖然沒那麼喜歡巴托克,但是絕對勝過喜歡莫扎特。巴托克是創作各個時期風格變化很劇烈的作曲家,搞過浪漫主義,匈牙利民間音樂,也搞過音高對稱黃金分割啥的,後者的美學不在於音樂本身,所以比較難聽。
除去浪漫派和匈牙利民間音樂之外,他自己搞的一套作曲方法,唯一好聽的地方可能就是因為用了八聲音階吧;另外就是複雜復調手法了。後浪漫時期功能和聲已經解放了,作曲家們的心思又回到了復調和曲式上。他本人是鋼琴家,但是弦樂四重奏和一些樂隊作品也是很好聽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肖斯塔科維奇完成第九交響曲後,去世的是斯大林,遺體上還披了紅色黨旗?
※如何喜歡上布魯克納的音樂?
※郎朗為什麼只彈琴不作曲?中國有世界級的作曲家嗎?
※莫扎特安魂曲到底偉大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