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在局部中認為梵高早期作品《海邊漁夫》十分優秀,請問好在哪裡?

請拋開對陳丹青這人的成見,我們就只談論藝術。一看就只是初學者的作品,為什麼被說的那麼神奇。


謝邀
就我個人的對於梵高時代的藝術思潮變革的理解,我覺得可以做一個類比。
後印象派三傑——梵高、高更、塞尚基本處於一個變革時代,西方藝術在他們之後進入了現代的範疇,他們則為後來的藝術家們起到了啟蒙的作用。這個時代其實很像中國的宋代,在宋代中國畫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文人畫起來了,其實類比這兩個時代,雖然時間相差將近千年,但就藝術的發展與轉型上來說是非常相似的。
關於中國文人畫在這裡不做過多贅述,大家有興趣可以詳見蔣勛先生的中國美術史課堂錄音關於宋代文人畫那段,還是非常通俗的。這裡稍微說一點,文人畫的主要倡導者和最早這個概念的提出者是蘇東坡,首先他不是一個畫家,甚至和一些專業的院體畫師相比,他可以說是不會畫畫的。而後來大部分文人畫畫家,嚴格來說都差不多,他們是文人而不是單純的畫家,這和西方式大相徑庭的。而人文畫所最反對的就是畫院體制內的畫,我們俗稱「工匠畫」或者是「行畫」。(其實今天我們也用這兩個詞來貶低那些畫得不太好的畫。)人文畫所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其實是文人自己的自覺性,是文人自己的精神追求。所以才有所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
而後印象派其實在當時也並不是主流藝術流派(包括印象派),當時的主流還是以巴黎美術學院為首的新古典主義、巴黎學院派等這些「根紅苗正」的正經專業畫家們。與中國的文人類似的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那些後印象派大師們其實並不為學院藝術家們所接受,在他們眼裡高更、塞尚之流基本也屬於不會畫畫的。
後印象派以及後來的現代藝術與文人畫有共同的特點在於,他們都試圖提出一種新的藝術主張,來打破原有的所謂」工匠式「的嚴格再現現實視覺印象的藝術。這就是為什麼後印象派的作品與它之前的作品這麼大相徑庭,以至後來引發了藝術上的革命。

我們回到陳丹青。其實縱觀陳丹青的《局部》我們從他描述藝術作品或者是評價藝術作品時所用的一些辭彙,比如「元氣伶俐」,「逸筆草草」,基本也是中國人文畫評價體系中的所使用的辭彙。這說明了什麼呢,基本上可以看出陳丹青在做這檔節目時對於藝術品的賞讀,首先不是純粹美術史學層面上的。他除非必要否則不太會列舉一些在美術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其次,其評價也並不是主要出於繪畫技巧,至少技巧在他這裡不是主要的論賞對象。從這兩點來看,他把節目取名為《局部》確實還蠻貼切的,他品賞的也都是藝術或是美術上的局部。陳丹青在節目中其實是用了很多中國美學的觀念來評賞西方藝術作品,這不是什麼錯,美學的價值在某種層面上是共同的,只是出發點不同。
那麼現在再來看看梵高《海邊漁夫》。作為任何一個受過傳統的專業美術訓練的人一定不會認為這幅畫在技巧上是出色的,陳丹青本人也不會這麼認為,甚至我可以說梵高自己在畫這幅畫的時候也一定不會認為這是張怎麼了不起的畫,估計連像樣也稱不上。陳丹青在評價這幅畫的時候,基本上也用了「逸筆草草」來形容。首先,這絕對不是一種普世的評價。其實他想要表達的一種觀念就是他認為梵高這幅畫所表達出來的是一種「拙」、一種「笨」。這就像中國美學中所描述的「大巧不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那麼梵高是不是達到了這種境界,我不知道,也不討論,但至少陳丹青覺得它達到了,所以他做出了這麼一個所謂「非普世」的評價。
其實在美術鑒賞力,很多拙樸的作品很有意思。我經常會有這樣的經驗,許多技術出色的作品乍看之下賞心悅目,但看多了很容易「膩」,而這時候如果出現一種非常風格迥異的作品,可能是沒有那麼工整的,可能是充滿畫面衝突的,也可能是非常拙樸的。往往這些作品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會非常顯眼,你會覺得它很耐看。也許這裡面有審美疲勞的成分,也一定有其美學價值的成分。所以我覺得美術欣賞是很個人的事兒,對於自己找到那個自己最喜歡的就好。
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拋開陳丹青對於作品個人評價。在那幾期節目中他有提到中國的專業美術教育,類比了我們的學生與梵高。其實我們也能將陳丹青的言論當成一種警醒。就像當年蘇東坡在警醒世人,畫畫不一定要那麼在意形似、那麼在意技巧一樣。學畫畫不是為了要通過考試,人的美術創作作品是非常誠實的,它可以真實反映一個人的內心狀態。有的人也許技巧非常好,但當他為了某些功利性的目的來創作的時候,我想估計那些作品也不會是什麼「氣韻生動」的作品。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會把《海邊漁夫》看成是一個誠實的初學者對自己最誠實的創作,不帶有任何技巧的表現所體現的人的執著。

對於丹青先生,我無意抬高他或者貶低他,對於一個前輩,我對他還是心懷敬意的,我也很同意他的一些觀點。雖然他的言論有時會讓人覺得有些偏激,但我覺得,至少有傾向的主張要比那些所謂正確的廢話來的有價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這才有討論進步的空間。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供題主參考。


陳丹青提到劉小東看到這張畫說,草,畫的真好。我聽到這句話我就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意思。你可以看看劉小東的畫,再看看這張畫,你就知道,劉小東為什麼這麼說。其中深意,自己體會。學過畫的,考美院和讀過美院的估計很快就能理解。


前段時間看陳丹青的《局部》,他花三集時間講了梵高的一幅未完成的畫——《海邊漁夫》,可惜沒講懂,我也聽得迷迷糊糊的。後來我想,或許藝術就是這樣,永遠無法琢磨,世界上很多藝術作品我們都未必看得懂,想得明白,至於這幅畫的魅力,想必也是他個人喜歡問題。


但問題既已出現,我刨根的興趣就沒辦法落下。這是個不好的習慣,越想明白的事情,就越要想辦法弄明白。

因為個人興趣愛好的轉變,這段時間我在學學畫。可等到正規學習時,我才發現各種不舒服的地方。說個最簡單的,畫方體和球體。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我開始是畫球體,後來把這些畫拍個照,發朋友圈,學美術的朋友告訴我,說應該先畫方體,再畫球體。


於是我又重新學起,在我看來,學美術究竟是圖個樂趣,好玩兒,當然也想去畫好,比如我想畫桌面上的檯燈,或者筆筒,如果不經過正規學習,畫不出來。這就像我想寫詩一樣,寫不出來,沒有感覺。但是畫畫和寫作不一樣,畫畫是一門只要經過系統學習就能達到的手藝,當然,如果想成為如梵高、莫奈、雷諾阿這些大師一樣,這或許就不是手藝那麼簡單。


畫畫原本是一件有樂趣的事情,可當我系統學習時,就感覺到各種不便。如果沒學過畫畫的,看著方體擺在紙上,會覺得很簡單。我沒畫的時候也是這樣。有些事確實是看著容易做著難,拿畫畫來說,畫方體,要去學透視、滅點這些知識,一點透視、兩點透視、三點透視、滅點等知識,只有先有理論,搞清楚這些問題,再用手上的技巧不斷向方體靠近,這才算完成。這是一個繪畫的過程,學畫畫的人基本上都會經歷。

方體透視關係


在畫畫的這段時間裡,我順便在看陳丹青的《退步集》,書裡面也談到我們國家的教育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國家在學美術的學生,都是用照片在畫畫,那這是在「利用照片」,還是在「畫照片」?書里舉了個例子,比如庫爾貝《畫室》中的裸女,畫家把她置身於照片中,這是在「利用照片」,而我們的學生是怎麼畫的,原原本本比對著照片畫。這樣的結果會影響到畫畫的本質,也就是所謂的「畫照片」。

相對來說,我們國家學習美術的學生,很少能看見過真傢伙,能去真真切切感受到一幅畫的魅力所在,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其實是一副很小的畫,但通過各種複印技術,有的已失去本真(陳丹青說畫過了,如果不去看原作,怎麼能判斷出來?)。還有就是《受胎告知》,我們在電腦上直接觀看,沒有什麼感覺。可面對面觀看這幅畫時,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手的距離和桌子的位置,會有一定的變化。這些都是我們通過照片無法看出來的。

依照陳丹青的觀點,我們國家的美術在教育上是有問題的,按照他的理想化來說,歐美各個國家的城市都有美術館,學生們接受美育教育,都會拉到各大美術館去上課。「美術館最要緊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會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中活生生的作用,美術館,是一本活的大百科全書,因為美術館的對象不僅僅是藝術家,而是所有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會聽到,一些畫家不遠萬里,跑到某地去看一幅畫。只有近距離開眼,才能感受到畫的魅力所在。

世界十大美術館,亞洲這麼大,一座都沒有。

從教育上來說,陳丹青認為我們國家的美術教育,是很有問題的。因為國情問題,無法滿足他的要求,因為他喜歡的學生,永遠考不進清華美院。


話說回來,陳丹青之所以喜歡梵高《海邊漁夫》,在他的《局部》里,其實隱隱有答案,比如他講未完成的畫作時,講到畢加索為格特魯德·斯坦畫了一幅畫,等到畢加索畫好後,格特魯德說這幅畫為什麼不像她,畢加索則回答道:「太太,我是在畫畫。你到時候會像這幅畫的。」要知道,畢加索從小接受的都是最正規的繪畫教育,可他畢生最大的心愿是:能像孩子一樣畫一幅畫。可惜這個願望實現不了。

陳丹青也一樣,在《退步集》的一段訪談里,記者問陳丹青,最喜歡自己哪個時候的畫作,他指了指牆上,說最喜歡一開始學畫時的那些畫,可惜現在畫不成了。


或許,在陳丹青看來,所謂的畫畫,是隨心所欲的畫,畫不畫完並不重要,畫的像不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梵高的《海邊漁夫》體現出來的笨拙、憨厚、純粹和隨心所欲的那種心態打動了他。


畢竟,那曾是他最美好的回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這裡打個廣告

http://weixin.qq.com/r/xkNWU_fEMS9NKKMwbxZC (二維碼自動識別)


哇,一看就是初學者的作品。


新鮮 誠實 恰當 美。

想了半天,總結出這四個詞。


什麼都想摻和 什麼都不真明白那種


有種賈樟柯《小武》的的感覺,不是嗎?甚至好法也和《小武》的好法好的一樣——糙拙。

梵高早期很同情下層人的,這個畫也有類似感覺


個人理解是:藝術的本質是創新,其作用在表達。而藝術/繪畫是你表達的一種方式、一套形式,重點在於表達。最淺的層次是「表達你所見的感受」,其次是「表達你內心的感受」,再來是表達「你個人的特質」,最後是表達「你對世界、對一切、對你之所以為你的表達」。

這樣的處理方式並不僅僅在於藝術,也在於科學、在武學,在哲學。例如,李小龍的武術,是牢牢依託於他對其哲學的理解,並認為武術也好、哲學也好,都僅僅是媒介,其目的在於認識自己、表達自己。他那句最著名的

「對截拳道最好的比喻,就象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千萬不要誤將手指當成月亮,更不可專註於手指而忽視天空其他美景。」

說的就是這樣的情況。你的目的,是藉助於武學去表達什麼是你自己,而不是為了讓你自己變成武學。所以在截拳道里,重點在於了解自己的特性,並以此為基礎去重新設計自己的招式,再在招式中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如此往複,不斷地去加深對自己的理解和對世界的了解。

而藝術,恰好就是對上述過程的極端追求,以「表達自己」作為其天職。所謂自己,包括了,或者說其根本就是,在於你對世界的偏見、你對世界的解讀、你對世界的反應。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們畢竟同屬一個叫做「人類」的物種,我們的共性是很多的。那什麼是你本質上區別於其他人的東西呢?其實就是在於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本性」,在於其他人口中所說的「瞧你那臭脾氣」的「臭脾氣」。這些「稜角」對於一般社會的運轉來說,是負擔,是需要你抹平的廢料。而藝術,恰好和這個相反,藝術想要追求的,恰好就是這份原生態,這份其他人都無法替代你去表現出來的「稜角」,也就是丹青老師所謂的「無知」。在無知的情況下,你所流露出來的「你之所以為你」的那份純粹,就是丹青老師所說的藝術的最高追求。

好,如果理解了上述的觀點,那麼再去欣賞和比較同為初學作品的《海邊漁夫》和《局部》中放映的各大牛X美院的考試作品,我們來看看他們有何不同?

再來看看Van Gogh的初習作品

在美院的考試作品中,你會發現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其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感受是乾癟、目光是空洞的。其整體感受,就類似於最新的美劇WestWorld里的AI人物。它是一堆精細的「物品」,可以被賦予任何的情感和故事,因為它是空的。它可以是被灌輸進任何的想法和見解,可就是看不見作者的意見。看不出作者對這個世界的訴求、不滿、滿意、喜愛。你看不見作者對這個世界的主張和理解,因為裡面沒有任何的理解。

所以在這樣的作品中,它沒有半點藝術所要追求的新鮮感,沒有半點藝術的使命「你的自我表達」,裡面甚至沒有表達任何的東西。如果借用李小龍的比喻來說就是,這些畫是在追求「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因為我看不見任何的「你」,你的偏見、你的脾性、你的情緒、你對世界的感表情。我看不見那些讓你成其為你的「缺點」和「偏見」。

而再看看Van Gogh的這幅作品,且不說其作這幅畫別後的動人故事,你單單是看畫作本身,你是可以感受到其溫度和脾性的。如同丹青老師所指出的,單是看這個畫作,你會對細節非常莫名其妙,沒有五官的臉、沒有任何技巧的歪歪扭扭的上身、褲腿和鞋子。按常理說,這些都應該是畫作的死穴。可是(我的個人理解),它的牛X之處就在於這些缺陷非常神奇地表現出了這個混小子的「性格」和情緒。那種對世界的不是太有所謂,對生活的質樸和憨厚,對生活的順應和一點點的犯渾,以及對自身的樸素的滿意。你或許會說,有這麼神奇么?為什麼缺陷會被當做是優點?能夠這樣么?我的回答是,可以,因為這就Van Gogh的特質,這就是Van Gogh對世界的理解,以及自己對世界的表現。他之所以能夠優雅地組合這些「缺陷」碎片進入到畫作中,並形成一個精密的、不煩亂的整體,是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這樣去生活的,他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就是這樣的。比較「憨」,比較善良,對生活比較「熱忱」。

這幅作品的好,恰恰就就在於當它的技巧的還很拙劣的時候,依舊可以如此飽滿地去表現自己的性格,表現自己的理解,對於一切的「缺陷」並不是加以抹殺和拒絕的,而是真心誠意地去接受:這就是我的「畫技」,這就是我目前的實力和狀態,但這些粗糙的東西依舊出自於這個質樸的、這個有愛心的「我」,這個熱愛生活的「我」。那麼既然都是從這些東西里生長出來的,那麼,就回歸於我最原始的狀態,讓自己的本能去作畫。用最真實的缺陷和特質去告知他人,這就是我,這還是我。

從這個角度來講,通過這幅畫作,其實是可以了解到現代教育的其中一個畸形處,即抹殺性格、毫不留情地將所有人變成同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教育產品。我猜測,丹青老師之所以這麼喜愛這幅畫,是源自於他對「自我」的診視(從他之前對清華美院的辭職信和批判就可以看出來)。你可以說一個人不好、不對、臭脾氣,可是,誰又是一個完美的人呢?我們總是在拒絕這些本來就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是去好好診視它、運用好它,而是想盡辦法去扔掉它、去改變它。是,我們是還要進取,需要改正缺點保持優點。可是,越往後,你越會發現,這種東西就是一套騙人的把戲,一碗麻醉自我的雞湯。因為,什麼叫做好,什麼叫做壞?

「你要按部就班,腳踏實地;你不要總是教條,要靈活處理」

」你要有雄心壯志,用好你的膽識,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應該小心謹慎,不要浮躁冒進「

」你要多與人交流、多掌握些信息,不斷地更新自我,不要閉門造車啊;你要守住自我,不要盲目地追求新鮮,好好地攻取一點,要有坐得下冷板凳的耐性啊「

有太多太多這樣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例子了。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是一些人的成功秘訣,同時也是一些人失敗的教訓。我的理解是,你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會不斷老去的人。你總是會有缺點的,你總是會有不足的,最終也總是會失誤和死亡的,你不可能避免掉所有的陷阱。人立於世,要能夠找到你無可替代的價值和資本。而對每個人來講,那份最重要的價值就是「我之所以是我」,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你去做到的事情,也是你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的最大的價值。在這麼多矛盾的、既能夠讓你成功又能夠讓你失敗的忠告建議之下,頂頂要緊的是成為你自己,因為這是你可以做得最好、也只有你可以做到最好的事情。接受自己的一切,哪怕是缺點。或者應該這樣說,正是因為這些其他人眼中視為缺點的東西,讓你成為了你自己。

所以轉回到藝術這個話題,它最最看重和追求的,就是要追求探索你的內心,表達出你自己,讓大家在作品中看到你對這個世界的解讀,讓大家通過你的作品,能夠更深入地認識你。如果你的作品無法直指你的內心,無法讓人看到那個隱藏在背後的你,你的這幅作品其實沒有任何的價值。因為一旦沒有了「你」,那麼它就可以是其他人、可以是其他的常識,可以是一些普遍的規律性和訓練的結果,甚至它可以是機器執行固定程序的結果。那麼這樣的、抽離了「你自己」這個最核心的東西的作品,還剩下什麼「價值」了呢?nothing!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科技進步所引導的照片的出現、攝像的出現、VR的出現,會讓「畫技」慢慢地消失、變得來沒有價值。可這些科技,卻永遠無法讓藝術消失、無法讓畫作的「表達」消失。因為我們是一個個不同的個體,我們需要表達,需要表達的方式,需要有表達的形式。如果我們表達不出自己的東西,那麼你這份「特質」就會永遠地消失掉。而藝術,就是探索這些表達、探索你內心特質的領域。

所以,「月亮」就是你,而不是指向它的「形式」。所以,為什麼這幅《海邊漁夫》好?因為可以在裡面看到最純粹的Van Gogh,可以看到只屬於Van Gogh的表述、探索和追求。這就是藝術,而不是抹殺掉自我特性的反藝術。


我認為陳老師感動的是梵高內心的純真,感嘆(程度強烈到需要用髒話)的是竟有一雙手能把這純真傳神的表現出來。

梵高式的表現力,我認為有四點核心要素:
1)具備基本的繪畫技能;
2)內心純真的像個孩子;
3)擁有悟性/天分用簡單的筆畫表達自己的感情;
4)技巧不宜多,即畫不能太滿;

作為觀眾,若要欣賞梵高的作品,也需要一個條件,即對真善美的嚮往。


「八大菜系吃膩了,覺得窩窩頭最好。 」
借中國畫論,有「神妙能逸」說。逸品不拘常法,梵高該作當居此列,技術欠佳但真摯耐看。陳丹青本人畫畫是能手妙手,西藏組畫和一些速寫借著年輕的懵懂衝動有些神品意味(在國內尺度上)。但大概越是這種熟巧好手,見多識廣之人,越對這種誠實、天真、稚拙、樸素之作抱有喜愛。不是管這叫「返璞歸真」么?介紹該畫也算是陳丹青夾帶私貨吧。
但作為普及性的節目,面對「能妙神」尚欣賞無力的大眾,直接給人講逸品,就有點像是一個美食家對你說法餐沒啥意思,窩頭野菜最有純真野趣………·
~~~~~ 你特么倒是讓我先嘗過法餐再說呀!
嗯,所以別拿局部當真理,更何況那只是陳丹青一個人的「局部」。


藝術是人意識層面的一件事。梵高這個海邊的漁夫,筆觸顏色以及造型構圖不參照任何既定的 已有的( )一個詞.僅僅憑藉自己對對像的觀察 甚至是直覺, 暗的地方微微偏紅的綠色,陽光下的膚色 整個色調,如此,引人入勝,我叫這樣的畫為看的進去的畫。這是畫家吧自己眼中的事物通過 大腦內複雜的化學反應 再通過手弄到畫布上,每一筆都是誠實的漁夫,「那就是我看到的漁夫」自信坦然甚至衝動的。梵高會不滿意他這副畫,有點粗糙混亂。陳丹青的一個詞 大拙若巧,這裡面充滿了強烈的感知力, 梵高的畫彰顯了一個人意識 下的理智與情感的完美誠實。且一個藝術家僅僅誠實是不夠的,有的東西,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不要太過糾結,你認為它不好,也不用找理由來相信他就是好的。這樣反而是把自己關起來啦。


對於一個藝術作品的評價,特別是並不是傳統寫實派的,往往需要結合作品本身的背景和畫家意圖來分析。

但是就我個人的理解,雖然我是梵高的粉絲,但是這幅畫絕對不能說是梵高的佳作,畫面太臟,用筆也沒有中後期的精到,《叼煙捲的骷髏》比它畫功紮實,《吃土豆的人》和《放風》比它樸拙,《星月夜》的用色比它更有滲透力,《烏鴉飛過的麥田》比它更能傳遞給觀賞者以畫家本身的情感。真要說這幅畫有什麼可取之處,或許真得就如本人所說,來自於畫面本身的「誠實」,漁夫簡陋的衣著與漫不經心的動態或許是神來之筆,但是要說這只是梵高的試作,或許也可以說得通。

《海邊的漁夫》這幅畫創作的時候,還是梵高的早期,梵高是後印象派先驅,這時候的作品還有些許印象派的痕迹,漁夫的形象之模糊,「印象」之精妙,在重視色彩的印象派里絕對是一副「形狀好看的污布」,或許如果他堅持,最後會和莫奈一樣成為受人追捧炙手可熱的大師,但是最終的結局表明,很顯然他只忠於他自己的激情。

陳丹青老師雖然是大家,但是他在鑒賞大多數西方畫作的時候往往佔據的還是東方的審美觀點,而且也往往是脫離了畫家本身單獨談論畫作,雖然我也拜讀了他不少大作,對裡面的不少觀點很是推崇,但是在這方面,我只能投反對票。


我沒有看過陳丹青的點評,準備去看。
單從這幅畫本身來看,它的構圖中規中矩,且偏飽滿,背景的橫線和主體(人物)的豎線構成簡單明了,卻不單調。用色也是協調中有變化,而且很沉穩。在造型上,也有塑造體積的意識。人物動態上有點拙,但不是弄巧成拙,而是很平實的,並且使人印象深刻。即使是早期作品,也已經揭示出梵高的天賦。


我想關於這張畫的鑒賞 所能講的他都已在幾期節目中講過了
他自己的答案是 他也實在說不出哪裡好 但就是知道

其實就是 審美
審美是一種能力 需要訓練的 並且不容易
人都說的出美女好看
是個男的就喜歡美女 難道是個男人就有審美?


說個經歷,幾年前我在電影學院進修,老師說,有個老教授講視聽語言,其中一個片子有幾場戲充斥著紅色,他就開始解讀這個紅色的隱喻,意義等等等等,學術上還是很有成就的,他基本這麼講了大半輩子了。等到光碟開始進入國內後,大家看光碟,一切都正常,就是錄像帶出了毛病。


藝術評論這種東西,多數情況下都是借他人的酒,澆自己的塊壘罷了。


不知道為什麼,我看著難受,心裡難受


陳sir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好在「憨」。個人認為好的藝術都應該是一種生理性的呈現。換句話說,你看到什麼畫出什麼不是取決於你的眼睛和技巧,而是取決於你的思維和性格,好的繪畫你是怎樣的人就畫出怎樣的畫。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如果不是梵高畫的還說好,就服他。


這個就是一種感悟問題,他能從梵高的這張小畫里看出一種特別珍貴的淳樸,與技法無關。


推薦閱讀:

TAG:藝術 | 陳丹青 | 梵高 | 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