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人轉會給人「俗」的感覺?

首先聲明沒有貶低二人轉的意思。
聽黃梅戲、越劇等就沒有這種感覺。


以前我也不喜歡二人轉,但現在我很喜歡聽二人轉,最近一直在聽不同人唱的《大西廂》我並沒覺得哪裡俗。。。很好聽,很好聽。


知乎首答

正經八百的二人轉絕不是內容低俗的表演。常陪家人看一些二人轉節目,裡面的服裝、台詞、唱腔,都沒有給人以俗的感覺。
其實很多觀眾沒心思去更深地了解經典的二人轉,而是更喜歡停留在膚淺粗俗的男扮女裝、下跪磕頭一類的戲碼上。一些演員為了生計也就隨著觀眾興趣走,這樣就使得經典的二人轉無人知曉,反而是一些糟粕越來越受歡迎。這樣二人轉就進入了「俗」的死循環。


謝邀。

藝術里有一個說法,叫「陌生化」。「陌生化」,通俗地說就是拉開人與作品的距離,讓作品高大上起來。

比如:
草莓不叫草莓,偏偏叫士多啤梨。

是不是瞬間高大上了?

原因在於陌生化了,我們對不熟悉的東西不敢妄加評論,又帶有美好的期待與幻想。於是這東西本身也就高大上了起來。

說回黃梅戲和二人轉的區別。前者陌生化程度比後者要高很多。無論是唱詞還是表演都比較難懂。因此看上去就陌生了,有距離感了,高大上了。

人有一種不好的習慣,貶斥自己理解懂的東西,崇拜自己不理解的東西。前者就是俗,後者便是雅。事實上,都是自己的自尊心在作祟。


推薦王肯先生的著作《土野的美學》。。。完美解決你這個疑問。。。


東北人來答。

誰說二人轉俗我都瞧不起你,二人轉明明是「低俗」好不好!

這裡低俗不是貶義,二人轉的誕生和發展,就是迎合最底層民眾最基本口味,就是低俗。不低俗的都是所謂改良二人轉,那個不正宗。


二人轉一度接近滅亡,如果沒有趙本山,二人轉當前的處境只會比當年更糟糕。不過趙本山也是把雙刃劍,他喜劇演員的身份決定了,在他推廣二人轉的過程中,喜劇性必然是最重要的方面。現在,全國人民都知道了二人轉,而過於誇張的表現形式——惡丑的扮相、粗鄙的語言、幾個空翻下來褲子掉了之類的梗,也讓觀眾產生了「二人轉=低俗」的印象。
二人轉畢竟是起源於田間地頭的文化(或藝術),大學室友曾經說過:「農民兄弟邊在地里幹活邊開玩笑的東西,就像我們熄燈後在寢室聊的東西一樣,怎麼可能不低俗?」(這句話也經過了修飾,略去了原來不高雅的詞語)

PS:二人轉也有《包公鍘侄》、《包公哭嫂》、《馮魁賣妻》,也有爛大街的《小拜年》(實際上最早是民歌,二人轉演員唱的多了稀里糊塗成了二人轉的代表),這些,並不低俗。

利益相關:東北人,非二人轉愛好者,中二歲月里曾不遺餘力黑劉老根大舞台的「低俗表演」。


本來就低俗,因為觀眾的低俗。


歪帽 花襖 綠頭巾
調戲 下跪 亂認親
粗口 對罵 爭鈔票
結巴 傻子 少根筋


千古良緣,美好的的姻緣,王二姐張庭秀把那佳話千古傳。
閆學晶唱的《回杯記》算不算是二人轉?我是個外行不太懂。
但是我覺得不俗啊?


因為你根本沒聽過二人轉...你看那個叫小品 二人轉很多曲目現在估計只活在磁帶里了 京劇評劇起碼還有人在唱... 二人轉真是快消亡了 其實像你看的劉能趙四什麼的都是二人轉演員出身 唱功都很好的 但問題是 唱那玩意沒當演員掙錢啊...


有意思的是,一些老傳統的低俗,往往可以借年長的長輩權威之風,變成所謂經典。
個人狹隘 見識不多的理解,但給普通大眾的確容易留下這種印象


1.首先,我部分贊同樓上看法,的確陌生化會讓人產生部分高大上之感,但並非絕對。叫一個從小聽越劇、黃梅戲長大的人去聽二人轉,我想他也不會產生多少的高大上之感,反而會抬高對本土文化的認同。
2.我認為二人轉被人認為「俗」在於他題材和表現形式,二人轉固然不乏好題材,但是在大部分傳播途徑中,例如東北的某些劇場和製作成光碟在大客車上播放的片子,許多內容已經脫離了正常趣味,故而造成了惡俗的先入為主的印象;表現形式更喜歡大聲、和觀眾互動,消除了神秘感和距離感,因此相較於羞答答的黃梅戲、越劇會不那麼讓人產生推崇感;化妝超誇張啊。。。如果花旦臉上兩坨紅胭脂。。。也沒人覺得美了吧。。。
3追求目的不同,從前二者都是平時里消遣用的,但是現代二人轉越來越注重"笑果",而黃梅戲、越劇更加.注重"美"的形式,自然帶來感受也不同
4.和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也有一定關係,為什麼士多啤梨高大上?因為源自粵語的洋涇浜語,語言是非常勢力的。但是在藝術領域,個人覺得這種情況稍好。但是東北經濟稍弱,可能會加重對二人轉藝術形式的輕視


打情罵俏,穿著裸露,難登大雅之堂


因為本來是俗,感覺沒錯,之前洗澡堂里,桑拿,路邊啤酒攤都有人唱二人轉,怎麼黃怎麼搞笑怎麼唱,你說呢?


你可以看二人轉正戲 還有你看了圖後還覺得俗嗎?


二人轉有大量的"殘障人士、脫衣脫褲動作、黃色笑話、髒字"。 俗的內容多了,自然對這個劇種有類似的認知。


調子就很俗,像大花布,大紅配大綠的氣質,換成什麼詞都聽著俗。二人轉不是正規戲曲也無法和戲曲對比。
若說戲曲,我的感受是 黃梅戲豫劇通俗。豫劇通俗中加一點土氣。越劇小資情調,很唯美,但有點點的小氣。 京劇華麗大氣。 秦腔滄桑。崑曲古樸。 一方水土養一方戲,氣質和發源地很像的。
關於京韻大鼓等曲藝,無感,也不是很喜歡聽,也沒感覺有多俗。
聽起來感覺土的就是豫劇,不過不排斥,土土更健康。
聽起來就感覺俗的就是二人轉了,聽到或看到扮丑形式的二人轉,我生理排斥,就是感覺反胃。第一次知道會這樣是多年前坐長途車,小電視放的這種二人轉,聲音還超級大,尼瑪我差點吐了,用耳機塞耳朵都不行。
不扮丑的正八經的那種,不至於反胃。
僅代表個人審美,不喜勿噴。
國色天香里丫蛋在比賽最後唱了幾個正經二人轉,比那些扮丑二人轉好一點,內容不低俗,但唱腔聽起來依然俗,俗就是俗,不是通俗,曲調風格和內容低俗的那種沒啥區別,就那唱腔換啥詞都俗。
以前對二人轉雖然很反感還不至於那麼憤青式噁心,看了國色天香後果斷黑轉黢黑。不能接受那樣的國色天香。趙大叔面子還是很大的,勢力也不容小覷,簡直就是強推。好在第二季想推也推不了。
對丫蛋沒那麼反感,在那樣的節目明明可以唱戲也很好聽而且很有優勢,王小利唱京劇太棒了,他讓兒子學的也是京劇,他倆卻都選擇唱二人轉,這樣的情況只有一種可能,是老趙讓他們這麼乾的,聽師父的話罷了。這種節目唱了太多二人轉,從此也對丫蛋路轉黑了。
別說什麼陌生化,家裡老人聽了幾十年豫劇,幾乎天天聽,我沒覺得低俗和俗,只是那調子的確土氣,可能是因為豫劇唱起來是地方口音的原因。
你們說的那種不低俗的傳統二人轉才陌生化,然而調子還是俗,不管是多悲傷感人,脫離了低俗脫離不了俗。最重要的是,一個地方特色的民間小調非往全國推!


推薦閱讀:

怎樣欣賞京劇?
電影中的燈光設計和舞台劇中的有何區別?
如何在國內推廣音樂劇?
集體舞如何編排?
青春版牡丹亭與其他崑曲差異何在?

TAG:戲劇 | 二人轉 | 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