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建築史有什麼作用?


美國經濟學巨匠托斯丹·邦德凡勃侖在《有閑階級》(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1899)一書里唱到「制度經濟學」,為「制度」(institutions)做了一個至今影響人們看到社會文化結構的定義:制度不只是權力分配和組織的結構,而是大多數人所共有的一些「固定的思維習慣」。他們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占統治地位的一些「固定做法,習慣,行為準則,權利與財產原則」。···對組織僅僅描述是不夠的,還需要對組織的一些基本社會和文化形態及其進化有所分析。腐敗是一種社會和文化的基本形態,它需要一種歷史的分析,而不僅僅是描述。

-《閱讀經典-美國大學的人文教育》

我認為在這裡,將「制度」替換成為「通常的建築做法」,「腐敗」替換成迂腐的建築定式,意思仍然是成立的。對於建築而言,建築規範和一些慣常的設計手法, 原則,就是「大多數人所共有的一些『固定的思維習慣』」。這些思維定式的東西往往在最開始是為了應付一些實際的情況和需求而出現的,自然也會帶上那個情景和時代的印記。但久而久之,這些東西成為了人們的固定的思維習慣,人們知道他們,但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出現的。但如果當需求和環境變化了,我們想要創造出新的東西,對於不讀歷史的人而言,這些限制僅僅是限制,創新很有可能落入為了反對而反對的陷阱。只有當懂得了這些思維定式所應對的真正需求,或是規範限制背後的文化和歷史原因,才能結合當前的情景和需求,創造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東西。


相關問題:
之前從建築學習方面回答過這個問題呢,建築史在建築學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重要? - 人則水州的回答


知乎首答,這個問題實在是令人手癢。【長文預警】

非常推崇 @野渡 君的回答,但是可能因為讀起來有點玄而受眾偏窄,於是想著寫個好讀一點的版本。但是他提出的每一點都很重要。
個人同樣是初窺門徑,但是因為有一個好的領路人——我導師, 所以很多正當的基本問題已經被導師普及過一遍。而本題正是當時研究生考試面試的時候,導師問我的第一個專業問題,並在之後的交流中又一再說明了他的答案的一個「首要」問題。【用這麼堂皇的借口挖出這麼老的坑,其實根本就是拖延症不願意寫正事。。。】

首先,題主的問題缺一個賓語,是想問對「誰」有什麼用?在這裡只提兩種最基本的假設:
1.學習建築史對以成為建築師為目標的建築系學生,或是任何仍保持學習的建築從業者有什麼用?
2.建築史(/理論/研究)的學習(/學科發展)究竟對建築實踐有什麼用?

對於第一個問題,從我個人經驗來說
①可以幫助你在分析案例時更加敏銳,更懂得大師作品的價值所在

我印象最深的囧境之一,是有一次去柏林,拉了學汽車的小夥伴特意去看波茨坦廣場那邊的密斯60年代做的柏林國家美術館。一個非常透的方盒子在地上半層,八根碩大的鋼柱。小夥伴瞄了一眼,看完了。我很興奮的拉著他里里外外看了好幾圈,出來之後他非常的疑惑不解:這有什麼好看的。指著隔壁漢斯夏隆的音樂廳說,我覺得那個還可以,這個就算了。言外之意,一個方盒子,有什麼做不出來的。彼時,我也只是一個純粹的標題黨,掛著密斯名號的東西就是好就是好。其實並說不出來個一二三。於是最終也沒能為密斯老佛爺正名,估計那小夥伴到現在都覺得學建築的好奇怪,都是些獃子。現在看來,其實可以說的很多,比如密斯對建築功能自由平面的理解,對新古典主義的回歸,運用現代的材料來營造紀念性的嘗試。
最主要的是,學了建築史你可以理直氣壯的聲稱「這才是老祖宗,其他都是他的子子孫孫!」【哦我指的是巴塞羅那德國館】——如果讓我繼續扯的話,可以扯到什麼是媚俗,以及本雅明所謂的光暈,以及類型學的淵源,但考慮篇幅問題我還是打住。

更進一步說,在你看懂了大師和他們的問題之後,就離自己動手做出一個好設計更近了一步。你會發現西扎有西扎的問題,筱原有筱原的問題。當年柯布的新建築五點也是建立在機器美學與普世價值的基礎上。那麼給你的這塊基地,你的基本問題是什麼呢? 心中一旦有了個合理的答案,你可千萬要守住了這個出發點,任是之後被修改的再離譜,也要時常回過頭來反思一下,我的方案是否還是基於最早的那個問題。

②如果你是一個對歷史感興趣的同學,那麼學習建築史是一個很好的幫助你提高對建築的理解的方法。
學了建築史之後才發現,很多當年老師對你評圖說的話,尤其是那些你覺得高深不能理解和操作的,其實是一些歷史問題。

比如說常常提到公共性與私密性的區分,這時應該想到,法國古典主義時是沒有這種區分的,房間連著房間,辦個晚宴整個建築直通到底。什麼時候有了呢?工藝美術運動。怎麼做到的呢?交通系統疊加在使用空間上,於是有了大廳-走廊-盡端-卧室等等流線概念。這麼一想就懂了,所謂公共性與私密性其實就是可達性(accessibility)嘛,包括交通上、及視線上。知道了前因後果,才知道問題出在哪。
再比如老師常常讓你自己去想像一下,走在你的設計中的感受。這其實提到的是現象學+闡釋學的觀點。具體解釋起來又是一大堆。簡單說來,就是現象學反對的是現代科學哲學中的元素孤立論,現象是一個總和並不能被拆分成很多的獨立元素,闡釋學是一種對他者的深入理解和想像,以及對個人局限的超越。有了這樣的知識,你在做設計的時候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工作並不是畫幾條線讓一個建築可以蓋起來就完活,而是要營造一個在使用中創造空間品質的氛圍。那麼窗子是不是不能隨便畫,而應該精確到對景和眼睛的高度呢?材料是不是不能隨便填充,而是要考慮它的細膩或粗糙的手感呢? 有了這樣的理論意識,自然以後不用老師的反覆提醒,做什麼設計都會想到這些方面的問題。

當然,通過學建築史來找到對建築學的熱情也僅僅是方法中的一種,而不是什麼必須。有熱愛手繪排版的小夥伴,最後也找到了通向形式審美的正路。有愛打遊戲操作感的同學,最後也成了一系列軟體大神。當然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做的出方案排的好文本、出能彙報過硬勝話嘮、入能建模迅速不加班的十項全能小能手,對!不!對! 所以說建築史總是要了解一點的,否則跟甲方談Art-deco的利與弊都兩眼一抹黑對不對?!

那麼,終於可以談到第二個問題了【學理論真的會變話嘮!是真的!!】
即,建築理論的學習,或者說學科發展,對建築實踐究竟有什麼用?

不啰嗦的完整版本是這樣的:沒有直接作用!但實踐對理論研究有幫助!

這麼一說,很多人直接傻了,沒有用還搞什麼學科建設!且聽我澄清兩個問題。
①建築史與建築實踐的關係,草率一點,可以直接放大為歷史學與當今社會發展的關係。

沒聽說歷史學對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政策制定有什麼直接的幫助,但是歷史的影響是絕不可以剔除在外的。因此建築學的最終目的當然也並不僅僅落在建築實踐,包括對已有實踐的價值判斷等,都要通過非實踐性的其他教育來完成。否則怎樣去評價既有的建築實踐?如果連這個都不重要,那麼大家都回老家糊水泥蓋房子去吧,反正並沒有標準不是么。而這些其他的「非實踐相關」的教育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所謂的建築理論。
另外不管怎麼說,有一點理論思維總不是壞事。在實踐需要判斷問題解決問題時,理論思維還是可以幫上很大的忙的。

②沒有所謂「歷史真相」,我們所知道的、所留存的一切歷史都是寫作出來的。

這個問題,是一個歷史學的基本問題。告訴我們的是,讀到的一切理論寫作,都是在作者本人的牽引之下完成的。個中作者發動了多少借力,是要讀者自己判斷的,別看到什麼說什麼,要有自己的反思。塔夫里批判一種「操作性(operative)敘史」,就是提醒我們要看到位於理論系統背後的意識形態系統。看到更多理論的時候,應該在自己腦子裡完成一個二次批判。自勉之。

先說這麼多,讀過的一句話作結:
歷史學的功能,不是用來敘事,也不是用來證明,而是用來回答處在當前社會的眼光所觀照下的關於過去的問題。 ——瑟諾博司 轉引自《歷史學十二講》


————————————評論被刷沒好累心的分界線——————————————————

好認真的妹子~ 最近剛好也在讀關於現象學的事情,所以可以說的多一點。建築理論與現象學發生關聯是很早的事情,早期可以去看舒爾茨的 場所精神,國內前段時間彭怒老師編過一本《現象學與建築的對話》,發言的多是哲學與理論界的大牛,前因後果說的很明白可以參看。當然最好讀的還是卒姆托的兩本,是可以很迅速的翻完,但回味深長的建築師散文。當下的很多研究都有關於建築現象學的討論,但已經不太提到現象學這個詞了,可見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性的大前提。

個人概括的現象學是反對現代科學以來的元素孤立論,提倡具體的知覺感知以及一種「本質直觀」。再具體解釋下,在通常的建築學教育開始時,我們常常被教去抄繪平面或者翻閱國外期刊的建築案例,這種時候我們一般只能看到好的形式或者功能排布,更多的也許是材料或者表皮。如果加入一些現象學的視角,則可以看到更多的整體關係,比如窗與院子的關係,街道與門的關係,台階或牆壁與身體的關係等等。你會發現在平面上畫的每一條線、每一個尺寸事實上都不僅僅是代表他自己。

這又涉及到一個建築師視角的問題, 現代主義的問題之一,就是建築師過於追求理性與想當然,范斯沃斯是最直觀的一個例子。可是你要知道,建築遠在建築師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呀。這裡涉及的就是闡釋學(hermeneutics)對自身經驗的超越,對他者的深入描繪與想像。這個方向我也說不深入,但筆記人老師曾經有一篇關於伽達默爾的演講的文章舊文 迦達默爾94歲時談論兩種認識世界的方式,講的非常清楚。推薦推薦。


問問你,

當你只有樹杈和石塊,5個人,沒有任何工具,你怎麼造個建築?

40萬年前,就是這群人在土耳其造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棟建築。

當你有了鐵器,以及無窮多的人力財力,讓你造個離天最近的建築,要存留萬年,你會怎麼造?

埃及人一點點嘗試出用大石頭造金字塔的方法,讓世界最高建築的記錄保持了超過4000年。

中國人用木頭造塔禮佛,大多數倒了,還剩下的最高的應縣木塔,已存千年,世界木結構最高。

當你有了燒磚、和泥的技術,讓你做個跨度最大的空間,建築保存持久,屋頂還需要有光,你會有什麼辦法?

羅馬萬神廟用4500噸羅馬混凝土做出了43m直徑的空間和穹頂的開窗。

土耳其的索菲亞大教堂則做出了55m高,30多米直徑,被窗戶圍繞的神奇空間。

當你要防禦外敵入侵,且擁有強大的人力財力,你會有什麼辦法?

山上建個堡壘,能保一個家族。

護城河+內外城+天守,能保一座小城。

長城,能保富饒中原免遭善戰的游牧民族劫掠(雖然也不是每次管用)。

當你有幾百年的時間,讓你做一棟建築,侍奉神明,怎麼在你有限的生命里控制施工質量,又怎麼去一邊施工一邊產生價值?

高迪去世已久,而聖家堂還有十年才能建成,這不妨礙它成為全球著名的旅遊勝地,他在生前為了給後人留下更多資料參考,狂建了一堆模型,畫了一堆圖紙,結果工作坊還是在內戰時候被人打雜搶燒了。可是,後人還是可以從被打成碎渣中的模型里拼湊出這個傳世之作啊。

當你有機會在一個展覽上宣傳一個工程新技術和隨之帶來的設計理念,給你一小塊地,一個建造臨時建築的權利,你打算怎麼做?

密斯用一個臨時性的建築巴塞羅那德國館,講清楚了少即是多,也講清楚了未來建築可以用鋼結構支撐,平面自由了的願景。影響了一代建築師。

當你成為了建築師,你會面臨著什麼樣的項目?約莫一定是有限的造價,有限的工期,已經選定的施工隊和造價所限的材料,紅線,工程目的,項目容積率,需要服務的結果。

你所面臨的問題,想要達成的目標,並不比古人,那些建出傳世之作的古人簡單。而你的智慧,拋開不斷進化的科技不談,也不一定在這些大師之上。

歷史的智慧,是在告訴我們,面對時代的局限和條件的限制,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做出優秀的建築的。

歷史的智慧,也是在告訴我們,作為藝術的建築,如何站在巨人們的文化肩膀上思考,傳承,以及創新。

學校里學的各種風格,各種編年,各種大師生平有用么?基本沒有,那是教育的悲哀。

對於一位設計師,建築史有用么?不能更有用。


然後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學習建築史,請看我的回答:

建築學外國建築史怎麼學? - 知乎

關於建築史,我也開了個LIVE,想給大家一個讀建築史的框架,也同時讓這個本不該枯燥的學問有趣起來。

一小時讀懂世界建築史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預先感謝大家捧場啦!


學外建史的時候老師給的十六字箴言:明辨流派,習其精華,忘記流派,自在而為。


引用一位女建築師的話:

建築史的用處就是,無論你做什麼,在畢業後的數十年里,你的腳步會遍布磧口、永定、薊縣、應縣、雅典、羅馬、威尼斯、巴黎、昌迪加爾.....吃著油潑面、肯著窩頭、咬著pizza、自帶著老乾媽.....用一生的時間奔赴這書中的一個個巧奪天工而去。

謹以此祝福我的外建史模型順利完工


(1)「報案」vs.「偵探」:我們眼前看到的建築史,好像原原本本一板一眼歷來就在那,其實不是的。這厚厚的「案卷」,其實也都是一代代的建築史家「探案」所得。你如果看到這一層,那就有意思多了。
(2)「死者」vs.「幽靈」:老處女馬普爾小姐,從家長里短的閑聊和各人耳目的觀察中,品出了某些蛛絲馬跡,再默默一扯,竟越扯越深,終於扯出了沉睡多年的一樁謀殺案!沉睡多年,物是人非,人會問了:who cares?Well,the deceased deserves.
(3)「History」vs.「Historiography」:人為何寫史?所以鑒往事,知來者?這都已經 out。理解自己需要完整的事實材料,面對未來需要清晰的角色設定,這都自然而然的需要去歷史中找(照)。歷史就是history;找(照)什麼、怎麼去找(照),就是historiography。如果你看到這一層,對建築史也就有抱負多了。
(4)不過最後還是加一句實在話:建築史再有趣有大用,也不見得是誰人都離不開它。我現在很怵有些言必稱希臘羅馬,談建築史走火入魔的老師。設計如同解題,始終首先面對現場:如能很好的把握現場,就等於創造了歷史;而毋需回到過去找reference,來給自己背書。一句話,歷史先是用於指引自己的,而非說服別人。有用但低調深沉。


嗯……資歷尚淺對建築史也沒有什麼研究,那就讓我來答一個非主流一點的答案吧。

談談我在學西方建築史的時候,老師除了講歷史還給我講了什麼。下面奉上我精心收集的男神老師的語錄,我覺得總有一條會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的。


1.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重要,仇恨對創作慾望是有很強大作用的。

《伯拉孟特》篇

2.建築和錢向來脫不了干係,看看文藝復興時期的基本上所有的建築行為都和教皇、紅衣主教有關就明白了。

《伯拉孟特》篇

3.計劃一下,像帕拉迪奧一樣,三十歲以前也有一張專業旅行地圖。自我修鍊之旅,這是成為一個偉大建築師的基礎。

《帕拉迪奧》

4.就是要比,自己的作品總有好過他人的地方,不比你就輸了。

《米開朗基羅》

5.研究建築是一個人的研究,像古人一樣,帶上本子、筆、捲尺。不要帶相機,很不好,想拍回去慢慢研究,鬼才去研究。

《帕拉迪奧》

6.嚴肅對待每一張原材料,節約是建築的第一要素。

《帕拉迪奧》

7.心態對於建築師很重要,沒有大房子就做小房子,沒有小房子就等著。

現實永遠都是無聊並且殘酷的,玩得有趣,好心態就總會有項目。

《帕拉迪奧》


男神總說要把那些高高在上的古代的大師拉下神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從他們身上,汲取,規避。

所以

密斯在20歲前是個溫柔敦厚的小胖子~~


好吧 我承認自己有點言不對題,大家就權當樂一樂吧。


我只看一堆人長篇大論的說著一些無所謂的話 很簡單地告訴你 如果你在中國做一個建築師 建築史除了增加知識深度 完全沒用


一個學建築但沒做建築的人回答一下。
當出門在外有人問你學的什麼專業,你說學的建築學,然後如果人家再問你,某某某風格某某某大師的時候,你卻一臉懵逼的看著人家,這個時候就覺得當初還是應該多學點建築史。


往小了說,能知道大師作品牛在哪。往大了說,梳理思維邏輯,建立合理的建築審美傾向,理解正確的設計評價體系。
先佔個坑,過兩天加完班來答


有建築史,你看一個東西(建築)才能知道它的前世今生。比如你現在看到你所在城市的建築,你可能會問,它是怎麼來的?建築史給你這方面的答案。


《亞洲的嶺南》。
嶺南建築學派(ol)博物館1889-1989即將上線,
敬請期待。
………………
前言


就像古希臘人凝神於雅典娜神廟的石柱一樣,我們同樣有使命去認知現代物質世界中許多事物存在的意義、存在的形式以及他們存在於現代文明中的目的。不論是以建築理論為科研方向,還是以設計和實踐為立業之本,學習建築史都是建築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行業素養。並且從今天的建築行業來看,哪怕是一個最簡單的事物,對於我們來說,能把握他確切的意義和形式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而你擁有的歷史樣本越多,對人類設計的演化進程了解得越詳盡,自然對設計的理解和把握就越準確。


我認為學習建築史是加快對建築入門的一個好辦法。可以先從現代史開始看,當你了解了為什麼西方建築會從繁複的古典主義建築(可簡單理解為在歐洲城市中的教堂等建築風格)變成了四四方方的方盒子,再到現在的日趨複雜的建築;當你了解了四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思想和作品之後,你對建築也會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了。 知道了這些,在我看來是 你做建築設計時會有了底氣,你會知道我做一個四四方方的方盒子是有什麼根據,我做成純白建築是有什麼來源。這就叫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這個基礎上去不斷豐富設計思想和實踐應該回事半功倍


俄亥俄州立大學公開課:建築史
看完就懂了。比你想像的重要。
建築史不但是人文,歷史,而且還是設計。


中建史結課老師給我們的寄語,引自梁思成先生


1.以史帶論:以歷史為線索學習建築理論及其學術成果的演進,關注建築學本身的變化,建築學科的體系建構與時代、傳統的淵源關係。
2.解讀源自歷史的設計經驗:基於對歷史的階段特徵或發展規律的認識之上,關注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細節,全面具體地認識歷史時代的豐富性和深刻性。
3.吸取多元多視野的對於建築的看法思想和研究成果:基於史實,歷史仍然充滿了主觀性、片面性,建築歷史理論充滿了多樣化的解說和標準。
4.學習批判性地認識歷史的能力和思維架構,獲取解讀建築的方式看待歷史現象,促成對於當代建築的識別和評述。


當你和朋友出去玩的時候,你朋友指著說:你看這個,它造的好漂亮啊


你心裡微微一笑,心想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於是故作淡定的說:
這個啊,是北宋末年的建築,距今已經有xx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個xx的建築,它採用了xx的建築結構,它的斗拱,額枋,xxxxxxxxx,誒,別走,我還沒說完

可惜我現在都忘了當時學的什麼


不學建築史不深挖建築史,你沒辦法讀懂現代作品的內涵,更沒辦法對其作出專業的評論,因為你根本就搞不懂其用了什麼歷史經驗而化用在其作品中,你看到的只是皮毛評論的只是膚淺


讀史明志。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班牙殖民城市的中心普遍都有一個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
因為戰爭而被破壞或遺失的繪畫、雕像、建築等藝術品有哪些?
仇英畫中,紅珊瑚插在(仿)古禮器里是何用意?
有哪些建築在建造完成後,其投入使用的功能和最開始設計的目的大相徑庭?

TAG:建築 | 建築史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