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將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表現得非常好的小提琴演奏家?

如題,或者說,哪些演奏家的處理"比較巴赫"呢?


一位朋友,當年介紹我,買她拉的巴赫小無,丟下了這句話:

"小無各版本,一般人認為較好的謝霖 ,能做到,虔誠地聆聽上帝的聲音,而她,能和上帝對話?"

說實話,我並沒有完全理解上面那句話?歡迎大家補充?

上面13CD,每曲都精彩,但我最喜歡的,是她拉的巴赫小無?

在《天道》電視劇或原小說《遙遠的救世主》里,丁元英對"流浪者之歌"三個版本,作過到位的評價,其中有說:
「穆特詮釋的是悲涼,悲傷,悲戚,
弗里德曼詮釋的是悲憤,悲壯,悲愴:

穆特是心到手沒到,海飛茲是手到心沒到,只有弗里德曼是手到心到」。

「穆特多了點宮廷貴婦的哀怨,少了點吉普賽人流浪不屈的精神。咱們都相信穆特想演奏好,但她的性別底色是上帝給她塗上去的,只要她不能超越上帝,她就抹不去性別底色的脂粉氣。穆特的手,是一雙女人的手。
海飛茲是偉大的小提琴大師,但是單就《流浪者之歌》這首曲子,他的詮釋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也許他太在乎技藝精湛了,反而染了一絲匠氣,淡了一絲虔誠。」?

丁元英對"女人的手"之說法,對Martzy 不適用?
Martzy 不僅沒有脂粉氣,而且每拉一曲,都能手到心到?

而在她拉的"小無"里,她是把自己的"手",
隱於巴赫的音樂中、隱於"無"?


於是,她就能"和上帝對話"?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充:

買了這版CD的同學要留意了:

上圖testament公司,"修復"工作做得太徹底了,就象美X秀秀,把運弓、神韻?連同底噪一併除去了,細節在CD圧碟時就減退了,重播是不可能復原的,選擇合適的錄音版本很重要?


錄音版本選對了,還要過音響系統這一關?很多時候,音響系統的還原度高低,會很大程度上左右聽者的判斷?

就以爭議較大的海飛茲小無版本舉例:

許多人認為海飛茲聲音冷峻,速度急?大部分原因,是調整不良的音響設備,誤判了海飛茲?

在一套高還原度的音響,重播他的頭版碟,他琴聲里細節之多令人驚嘆?而正是這大量的細節訊息,使一些調整不良的音響,產生大量失真,聽起來又急又亂?就象春節長假免費的高速上,大量車流引起大塞車到深夜?又冷又急?

音響的還原度好比路的寬度,沒有能容納大量訊息量快速通過的音響系統,誤判就不奇怪了?

RCA的錄音風格助長了這誤判,而謝霖和米爾斯坦在DG公司的小無錄音,就幸運得多了,格里米歐的錄音,也得益於菲利蒲公司,弦樂之美的加持?上面各版小無的錄音,都值得多聽,並為更好地理解Martzy打下基礎?

Martzy是單聲道錄音,對音響設備的挑戰,比上面說的各版要大得多,許多音響上聽會覺得又干又扁?

總有一天,你能感受到她那攝人心魄的境界?

開頭那版13CD,現在已經很難買到EMI、DG首版了,華納版也可以?如果有下面一版LP:

更幸福?當年我在唱片店,站著聽完兩小節,舒爽啊,但錢不夠?遺憾?這還是96年日本重刻版,她的NM頭版黑膠,可以買一輛豪華品牌的汽車?


提兩個讓我感到驚艷的當代小提琴家:穆洛娃(Mullova)和卡瓦科斯(Kavakos)


米爾斯坦,不解釋。


個人聽過的裡面最喜歡的是 Hilary Hahn, 特點是快速, 有力, 飽滿, 不刻意抒情的高揚感 (


巴赫小無的話,首推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次推謝霖(Henryk Szeryng),門道的話,說不出什麼來,畢竟音樂這東西沒法下定論。

個人不建議去聽海菲茲(僅限巴赫小無),個人感覺海菲茲拉的小無不怎麼像巴赫的風格了。(除此之外什麼曲子都可以去聽海菲茲拉的版本 XD)


米爾斯坦


內森·米爾斯坦,這一系列作品絕對的代言人


想把說米爾斯坦的人都贊一遍結果發現有點多


Isabelle Faust, (2012)
Christian Tetzlaff. (2017)


相對權威的當屬米爾斯坦吧。但尋尋覓覓聽了十年各種小無版本,最讓我驚艷和相對符合個人審美定位小無版本可能還是穆洛娃,演奏技法比較本真,樂句運弓靈動,風格可類比畢斯馬的大無。


什洛莫·敏茨,去年聽的現場。


米爾斯坦,想解釋但語言蒼白,推薦去聽。


Julia Fischer


海公公


個人看法,無伴小因該無個人感情色彩,樂手只需要把音符拉出來,把技巧上處理好,無需太多修飾。恰好海公公就是拉什麼都冷冰冰的


James Ehnes
個人很喜歡他的BWV1002
雖然他的音高選的比一般人高哈哈哈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總愛談論巴赫?
你們怎麼看待「變態都愛巴赫」這句話?
為什麼 Johann Sebastian Bach 沒有寫過歌劇?

TAG: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 奏鳴曲 | 小提琴 | 小提琴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