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把古文看得太重了?

從小到大覺得自己學n多篇文言文,承認很多古文都美到窒息,但是我覺得有些文章就是古代文人失意時發發牢騷而已,只是因為用古文就變成了好文章,翻譯為白話就是十分普通的文章,我認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說話的方式,不應該分優劣,我們老師卻總過分強調是古文就是好的,我錯了嗎?


「古文是好文章,翻譯為白話就是十分普通的文章」,這是題主翻譯的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古文的原因啊!


書面語和口語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翁同龢覺得,口語是罵大街的-,-


之前我們要降低數學的重要性,後來我們讓魯迅滾出教科書,現在又說古文不適應現代社會。
凡是收益不夠立竿見影月入百萬,凡是對一部分人來說理解困難的,都應該被取締。


隔壁灣灣學古文更痛苦,而遙遠的英gay蘭不知道發啥瘋要學根本沒人用的拉丁語。

ps:「只是用古文就變成了好文章」邏輯感人,古人都是用古文寫的,怎麼沒個個都寫出好文章呢。


首先,我覺得題主需要了解的是,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基本都是更多偏向於優於學生理解的小品文或者抒發文人個人感情的文章。然而除了表達抒發個人情感以外,也有探討研究學問的文章。我認為題主是迷惑於為什麼見不到古文文章中信息量較大的較有思辯性的內容,那麼題主大可從研究闡明學問的古文入手去閱讀體會。


突然想起一句話,你買菜的時候肯定用不到高數,所以你就不學了嗎。


因為我們需要通過研究歷史來獲得知識,就像毛澤東把資治通鑒看過13遍一樣,而學習文言文則是研究歷史的基礎,很多文獻記載,翻譯成白話文之後便體會不出那種感覺,有些差強人意了。


#我覺得呀
古文並不都是好的,但是能流傳下來的作品自有他獨到的一面,何況進入課本學習的更是被經過篩選。所謂失意文人的牢騷,從中亦可以看出牢騷之外的許多東西。此外,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僅表達在思想、內涵、立意上,文字文章的安排也有審美情趣,而機械地文翻白就很可能破壞了原有的韻味。
如課文所說賀鑄的橫塘路只不過是一件粗淺小事,可他就是寫的好呀,「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我贊同,表達方式沒有明顯地優劣之分,只是互有短長,它只是個工具,有問題的不過是使用這種表達方式的作品本身,白話文有很多好的,古文也有不好的。君不見隔壁總是在爭什麼「python, c, java, php......是全世界最好的語言"
"""
初次寫這麼長,請多多包涵
"""


是的,你說得不錯,但他們好就好在,「先」,表達的恰到好處的「先」,所謂第一個創作的是天才,第二個創作同樣的就是蠢材。
他們,將一種人人都會有的想法,牢騷,先表達了出來,而且是用高超的文字功底恰到好處的用文字表達了出來,然後在歷史中享有著一大群借題發揮後繼者,成了「梗」,這就是「典」。
這是人人都能走的路,人人都會走的路,然而,歷史上有這麼一些人,帶著不凡的風姿先走過去了,於是後人走這條路的時候就會感嘆路的平常,而仰望那個最先走過,擁有不一般步伐的先輩的身影了。
分割線——分割線——不敢裝的分割線
以下是與一位不願暴露身份的高人的討論,徵求同意,貼在這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心存敬畏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心存感激啊。


我覺得是看的太輕了


廣義上成語也算古文的遺存,文言文從未在漢語中消失。沒有死,怎麼能說不是現代的表達方式呢?如果題主說狹義的課本上的文言文,其實是學生背不會課文所以找借口說「文言文都是死語言了」……再進一步舉個例子,對於丞相和司徒來說,他們倆之間是對罵,所以把司徒氣死了。而我們沒文化的還覺得人家說「斷脊之犬,喑喑狂吠」很有文化呢,罵人都這麼有文化,看!這就是差距。


推薦閱讀:

普通大眾對文言文有什麼誤解?
為什麼有的人覺得紅樓夢很有意思,有的人就讀不進去?古言入門應該讀什麼?
如何理解「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怎樣背古文(如詩、文言文等)比較快?
愛情和麵包用文言文怎麼說?

TAG:教育 | 文言文 | 中學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