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當年的《尼布楚條約》?當時中國明明有實力,為何卻主動將北亞的上千萬平方公里白白「讓」給俄羅斯?
雲石自問自答
能不能換點新鮮的
缺乏實際控制,東北都被封鎖,也就土澳加拿大那人口密度,更不用說蠻荒的西伯利亞,對於當時的農業文明而言緯度太高,而且無力開發,(沙俄也不過是向土著徵收租稅的羈縻式統治)不適合居住,無法屯田,因此派兵駐守都是需要後方的長途補給和換防的,對清朝來說無利可圖。相反毛子卻在不斷地滲透。
歷來都是誰能真正地對一片土地保持控制,誰才會更長遠地佔據它。璦輝條約雖然是奕山的責任,但要看到,在1856年之前穆拉維約夫就已經差不多把黑龍江以北侵吞完畢了,可以說條約只是先斬後奏,讓清朝承認事實而已。
北亞對俄羅斯的戰略意義可謂毋庸多言。正是由於有這塊雖則苦寒,實則埋藏著天量寶貴資源的上千萬平方公里土地,俄羅斯才得以從一個普通的歐洲二流國家,一躍成為頂級的世界級大國。
只不過,對於這種格局,中國人的內心多少是有點難以言喻的。畢竟從地緣實力來看,中國自古所據的東亞大陸,顯然比俄羅斯賴以發家的東歐平原,要更為強大的多。
至於地緣關係上,西西伯利亞平原也就罷了,但位於北亞中東部的東西伯利亞山地與中西伯利亞高原,跟東亞大陸的地緣關係實際上更加緊密。
而從歷史角度而言,雖然北亞的太過苦寒,導致近代以前,從未有哪個外部文明實力能對其實施真正的管轄和治理。但在中原王朝強大時,其之輻射力之末梢,還是能夠稍稍觸及於此的。當時,通過羈縻的方式,中國將北亞的一些土著部落納入到自己主導的朝貢體系中,成為名義上的中國外藩。
為什麼地緣實力更強大,地緣關係更緊密,歷史淵源也更深的中國,最後卻在北亞的爭奪中,輸給了俄羅斯呢?
一般的看法,是因為俄羅斯在近代人類文明由農耕向工業轉型的過程中搶佔先機,壓制住了深陷農耕泥沼不能自拔的中國,以至於成為北亞的最後獲得者。
但其實這種觀點,最多只能用來解釋外興安嶺、庫頁島這些19世紀丟失領土。但擴大到整個北亞板塊,就無法解釋了。因為早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兩百年的17世紀末、18世紀初,中俄就通過《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勘定了兩國的邊界。根據這一系列條約,除了外興安嶺之類南鄰中國的一小部分,中西伯利亞高原與東西伯利亞山地的絕大多數土地,在當時就已經明確為俄羅斯領土。
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歐洲文明,其成色的確已經在當時的中華文明之上。但畢竟那時候還沒有爆發工業革命,雙方的差距還遠沒有19世紀那麼懸殊。再加上俄羅斯文明本身就是歐洲文明體系中相對落後的一部分,中華文明的規模在當時又遠在俄羅斯文明之上。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在當時的中俄北亞競爭中,中國整體而言應該還是強過俄羅斯的——就算因地緣關係的疏離,在西西伯利亞平原鬥不過俄羅斯,但在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中國完全可以佔據上風。
可歷史並非如此。在康熙年間粉碎了俄羅斯向南滲透進東亞的陰謀後,中國便就此打住,通過談判勘定了兩國邊界——這意味著其主動放棄了對北亞中北部大片無人區的領土訴求
中國為什麼會這麼慷慨?在雲石君看來,除了時代局限,無法洞察到人類文明形態即將轉型,北亞在工業時代會有巨大經濟、政治價值外,還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是農耕文明的天然局限。
這種局限的體現主要有兩點:第一,農耕文明條件下,農業生產潛力是評判土地價值的最主要標準。而北亞由於極端苦寒,完全不具備起碼的農耕潛力,因此在當時的人看來,並沒有實際價值。
第二,近代以前,全球各大地緣板塊之間的交流嚴重不暢,各地緣文明都呈現出較明顯的孤島格局,海洋、荒漠、山脈,這一系列的強勢地緣屏障,在阻礙各板塊交流融合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它們相互間產生利益衝突的風險。
而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儘管當時的人類文明發展水平,已比中世紀有了很大的增長,但由於工業革命尚未發展,故整體而言,突破地緣阻斷的能力仍舊有限,且這種有限的能力,還主要體現在對海洋的征服上,而對北亞這種極端苦寒之地,人類尚不能有效征服。
這種地緣和時代背景下,中國依然延續了自古以來所形成的傳統世界觀。在東方傳統認知體系中,除了蒙古高原因緯度相對靠南,能夠孕育游牧文明,所以有必要駕馭外,那些冷的就沒幾個人的北亞中、北部,壓根就不足以對自己構成任何威脅;當時的中國,做夢也想不到,在不久的將來,這塊荒蠻之地,會被遠來自東歐的俄羅斯有效駕馭,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搖身變為東歐地緣勢力壓制東亞大陸的戰略基地。
既沒啥大的好處,又沒啥威脅,農耕文明條件下的中國,對北亞土地的無所謂也就情有可原了。
當然,說是無所謂,但畢竟這也是大大的一塊土地。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按照傳統中國世界觀,世界上的所有土地,都是華夏天子的地盤——頂多統治方式上有所不同罷了。所以,即便當時的中原王朝輕視北亞,但也不應該到完全不屑一顧的地步。中國的這番「大度」背後,其實另有它因:
第二,性價比考慮。性價比從來就是政治勢力決定土地取捨的一個關鍵因素——這在沒有明確國家領土概念的農耕時代更是如此。
對中國來說,古代中原王朝,之所以勢力範圍基本局限於東亞大陸,並不完全是因為其之能力不足以外拓,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就是周邊板塊農業價值有限,開發所獲得收益相對不高;相反由於距離太過,道路艱難等原因,如果強行佔領,所承擔的成本開支卻十分高昂。所以從性價比角度而言,在佔領了適宜農耕的東亞大陸中東部後,中原王朝最多也不過是用一些羈縻手段,把這塊核心區周邊的地區化作內藩甚至外藩,為自己建立起一道地緣屏障,對此再用羈縻之法,將核心區的周邊的板塊化為內藩,建立起自己的安全保障。對再邊遠的地區,中原王朝就再無興趣。
而這套邏輯在北亞也十分適用。北亞在農耕條件下的開發價值簡直微乎其微。但如果中國要維持對其之控制,成本又著實太大。在俄羅斯進入前,鑒於北亞土著部落完全不成氣候,中國可以用較小的成本將其羈縻,所以還可以勉強通過朝貢體系將其名義吸納,進而從中賺的一點利益(像動物皮毛、海東青、東珠之類)。但當俄羅斯強勢進入,中國再要維持對北亞的管控,其耗費就將十分驚人——而收益卻不會因此有任何增加,這在當時的中原王朝看來無疑是非常不划算的。
基於這種考慮,當時中國的代表——清王朝,在粉碎俄羅斯南侵東亞的圖謀後,反而願意坐下來,跟俄羅斯簽一個劃定邊界的條約,通過這樣的方法,在獲得北方安寧的同時,避免支付當時看來完全不值得的長期戰爭支出。而如果從農耕時代的角度來看,清朝的這種做法,也確實是划算,且符合中國利益的。
第三,基於內部統治的權衡。古代漢族講究華夷,這種傳統世界觀,意味著滿清朝廷之道德合法性在當時可謂先天不足。
對此,清廷的的應對之法有兩種:其一,積極融入華夏文明,爭取漢人的認同;其二,籠絡蒙古各部,政治上給予它們高於漢人的地位,經濟上也給予大量補貼,用收買的方式,將它們由中原的天敵,轉化為清廷的統治基礎,借其騎射之力,制衡龐大的中原漢人。
只不過,滿蒙終究是兩族。所以,作為中國的統治者,清朝既要借蒙古各部之力震懾中原漢人,也要防備其做大後反噬自身,這種利用與戒備的同時存在,使得清廷必須尋找一個戰略平衡點。
要是清廷決計跟俄羅斯爭搶北亞,那無論是從地緣關係,北亞自然環境,抑或軍事特點來看,清廷都必要在這種爭奪中,高度借重蒙古各部之力——並且,鑒於俄羅斯的實力和東進決心,這種中俄纏鬥勢必會長期化。
這對清廷來說是很危險的:軍事過度倚重蒙古,早晚會尾大不掉,並會間接促使蒙古各部內部整合(只有各部在政治上高度整合為一體,能形成最強的武力),而這種局面一旦形成,清廷或就將重蹈安史之亂的覆轍。
而且,從戰略目的來說,清朝之所以耗費巨額資源籠絡蒙古,除了怕他們搗亂,也是希望能借其之力震懾中原漢人。要是讓蒙古與俄羅斯長期纏鬥,這非但會加劇自身的資源消耗;而且也相當於失去了一支威懾中原漢地的強大實力。如果中原再爆發反清復明之類的暴亂,清廷所能依靠的武裝力量將大打折扣。故而,基於內部維穩的戰略考量,清廷也實在沒必要為了當時看來毫無價值的北亞,把蒙古勢力投入到與俄羅斯的長期纏鬥當中去。
北亞的過於蠻荒、與俄羅斯爭鬥的低性價比,以及鞏固中原統治基礎的戰略考量,這三大因素,與中國傳統農耕世界觀的天然局限聚合到一起,最終導致清廷十分」果斷「的退出了對北亞的爭奪,將其」慷慨的「讓給了俄羅斯。
既然中國主動退出,俄羅斯在北亞的擴張就再無對手,僅僅用了一兩百年,俄羅斯便把這上千萬平方千米的廣袤疆土,併入自家版圖。
而縱觀俄羅斯的領土擴張歷程,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徵:既全盤鯨吞,其所征服之土地,基本上都被它直接併入俄羅斯帝國的版圖。
這一點,俄羅斯跟其餘的歐洲列強是很不一樣的。近代的歐洲強國,無論是作為拓荒者的西班牙、葡萄牙,抑或追隨其後的英、法,甚至於後發的德國、義大利,他們領土擴張,大多是通過開闢殖民地的方式,建立間接統治,少有直接吞併的。唯獨俄羅斯,是走哪吞哪兒,無論良莠,係數照單全收。
俄羅斯為什麼會對領土有這種飢不擇食般的渴求?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第112節——俄羅斯之第二章。喜歡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地緣政治文章。
雲石可以開個專欄了,就叫做雲石自問自答
如何評價雲石?他這種自問自答跳不出傳統海陸權地緣政治的樣板文在知乎會有什麼下場?
介紹一點雅克薩之戰的情況吧,清朝準備了兩年,修造上千里兵站保證後勤調集京營八旗 山東八旗 搜羅東北精通騎射的蠻族戰力 從福建調來據說擅長近戰的藤牌兵 組建了幾白艘戰艦的水師 囤積幾千石糧草
全國調集精銳,動員幾萬大軍,舉國之力也奈何不了幾座小棱堡
人家卻是遠征幾千里,區區獵戶農戶 冒險家 逃荒之人 夾雜少數軍人總共幾百人就能佔了你一大片地
強弱一目了然,所以不用你讓,是你壓根守不住
歡迎收看第344期雲石自問自答系列
一個《尼布楚條約》上千萬平方公里?真的不再查一下數據嗎?
關鍵三個方面:
1,葛爾丹的威脅遠遠大於當時東擴的那些沙俄軍團,鼎盛時的葛爾丹控制著現在新疆,青海,蒙古,西伯利亞,哈薩克等等地方很多土地,清軍很有必要與沙俄簽訂條約來對付准格爾。
2,那片土地在當時看來根本沒有什麼吸引力,人口稀少,土地荒蕪,若向南打越南拿個魚米之鄉頂向北打沙俄拿十個西伯利亞。
3,雅克薩不算是勢均力敵的戰爭,就是一場小規模打鬥,而且清軍啃歐洲堡壘那一套啃的很吃力,就算啃下西伯利亞一大塊地日後也根本守不住,土地打下來關鍵要守住,守不住等於沒有。
西伯利亞那麼好,滿清為什麼要拼死拼活的入關,現在西伯利亞也是廢地,人口密度可以忽略不計。
上千萬平方公里。問這個問題的人他的智商有沒有過60?
因為對於清朝來說威脅最大的是准格爾部蒙古人。
雲石兄不會發文章么?非要自問自答
清政府無力利用的地塊,對於他們來說就如火星一樣荒蕪,康熙要下來那些地方幹嗎?不能拿著二十一世紀的搶地皮貪多嚼不爛的觀點 ,看康熙年間那事兒.
第一太荒蕪了花同樣的精力管理山海關以內600萬平方公里划算點。第二通信不發達,康熙要去收拾准格爾,但是他卻不知道沙俄要去收拾哈薩克。第三沙俄更有資格佔有西伯利亞,沙皇是金帳汗國的後裔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發生九子奪嫡?
※康熙廟號聖祖,這個聖字在中國廟號史上是什麼地位?
※如果雍正是不是合法繼位的,十四阿哥是不是本來更可能成為接班人?
※康熙帝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康熙皇子都什麼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