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多少佛經,唐僧取回的佛教經佔印度的佛經總數比例多少?印度佛經被伊斯蘭毀滅多少

全世界有多少佛經,
現在看到的卷帙浩繁的佛經,其實也只是全部佛經的一小部分。 為了照顧這個世界人類的智慧壽命,再多恐怕沒人能看完了。更多的佛經,存在於其他世界。

例如《大正藏?龍樹菩薩傳》說龍宮中的佛經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十倍以上。

大龍菩薩見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海。於宮殿中開七寶藏。發七寶華(花)函。以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之。龍樹受讀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寶利。龍知其心而問之曰。看經遍未。答言。汝諸函中經多無量不可盡也。我可讀者已十倍閻浮提。龍言。如我宮中所有經典。諸處此比復不可數。

華嚴宗的寺院里的《華嚴經》介紹說:
…………龍樹菩薩到龍宮裡面去看華嚴經,當時看到華嚴經有上中下三種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都不是凡人的心力能夠受持,龍樹菩薩把下本十萬偈的華嚴經帶出龍宮廣布流傳。

題主的問題:為什麼佛經這麼多?我認同的答案是,佛教早已經廣泛流傳於宇宙中無窮無盡的世界了。不同的世界有種種不同的生命形態和不同的文化,我猜測不同世界的佛就會宣說各種共同或者不共同的修行法門和各個世界佛子的修行故事。現在看到的佛經還算是少的呢。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佛經中的時間單位和描述數量的單位都異常驚人,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所不能想像。
我相信這是為了方便描述宇宙和其他世界才這樣比喻的。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只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末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複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只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用三千大千世界的土地做墨,每過一千個國土點下微塵大的一點,直到微塵用盡。所經過的國土,再次算作微塵,每個微塵算做一劫。釋迦摩尼佛觀如此長的時間之前的事,如同今日發生的事一樣清晰。49年說法留下今天看到的卷帙浩繁的佛經,其實只是一小部分。

《大方廣佛華嚴經?華藏世界品》中描述道:

諸佛子。彼一切世界種。或有作須彌山形。或作江河形。或作迴轉形。或作漩流形。或作輪輞形。或作壇墠(shàn)形。或作樹林形。或作樓閣形。或作山幢形。或作普方形。或作胎藏形。或作蓮華形。或作佉勒迦形。或作眾生身形。或作雲形。或作諸佛相好形。或作圓滿光明形。或作種種珠網形。或作一切門闥形。或作諸莊嚴具形。如是等。若廣說者。有世界海微塵數

可能說的是這些哈勃望遠鏡拍下的照片:


釋迦牟尼佛,於公元前625年出生,公元前590年成道,公元前545年入滅。
佛陀未成道前,為了解脫,嘗遍了世間所有的方法,對於四禪八定也修習至了最高深的第七定和第八定,但佛陀發現依然不能解脫,於是在菩提樹下發願:不至解脫,誓不起身。他覺悟後,重新發現了可以幫助眾生解脫的方法,我們將之稱為正法。
為什麼說重新發現呢?因為這個方法是天地自然的法則,是普世存在的真理,不管釋迦佛有沒有成道,這個方法依然存在,釋迦佛之後的無數佛陀也會在成道後重新發現這個方法,這並不是釋迦佛的專利。而我們出於紀念,也將正法命名為佛法,就如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一般,我們為了紀念牛頓,就將這些規律命名為牛頓第一定律般。

好,那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方法:人類的痛苦是共同的,那解決人類的痛苦也是共同的,也就是說,肯定有一個方法,每個人如法的練習都可以解決自身的痛苦。既然如此,那這個方法的用功的基礎也都是人人都具備的,那什麼是人人都具備的呢?身體,色身,這個身體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也就是說,解決人類痛苦的方法,用功的基礎應該是從我們的身體開始的,而並不是外界的經書、咒語以及神或某佛的名號(不要著急評判,下邊會談到這個名號的問題)。
至於這個方法,可以用覺知、平等心兩詞概括,也可以用戒、定、慧來形容,也可以用身、受、心、法說明,也可以理解為八聖道,甚至幾乎所有的佛經都是圍繞這個方法在解讀,這裡我就不贅述這個方法了,若是詳細描述的話,恐怕得詳解整部大念住經了。

簡單講這個方法叫做戒、定、慧無漏三學,去除內心痛苦的過程就是開發智慧的過程,智慧的積累就是解脫的資糧,就如一個攔河大壩,水可以看做是智慧,而這個攔河大壩是無限高的,而涅槃的高度時固定的,水位(智慧)達到一定高度時,涅槃自然呈現,自然就成佛了。而要想修慧,就需要心的安定,我們也可稱之為正定,如何發展正定呢?觀察自己的呼吸, 呼吸是連接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樑,也可以理解為是連接意根和末那識的橋樑。 正定則是,僅僅只是觀察息入息出而不摻雜持咒、誦經、觀想、名號等,就只是觀察息入息出,從而獲得的專註,就是正定。而如果要發展正定,則需持守戒律,最簡單的就是五戒,之後是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

心安定下來後,我們該如何開發智慧呢?佛陀更近一步發現:身心是交互影響的,每當心中升起煩惱時,身體都伴隨著感受產生,當憤怒產生時,身體會產生熱的感受,當恐懼產生時,身體會產生冷的感受;這時如果能保持平等心客觀的觀察身體的感受,內心的不凈煩惱就會不斷的消失。
而由我們不斷的觀察身體上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並對這些感受不起反應時,便會升起平等心,而持之以恆不斷的觀察練習,而發展出來的平等心就是我們的智慧。
這裡要順便提一句,不要試圖自行練習,就如你得身體生病了,有人給了你一本可以給自己做開刀手術的書,你難道就敢自己給自己做手術嗎?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去除痛苦也是一個嚴謹的過程,需要詳細的方法解說以及環境和老師的指導,要想學習就需要到禪修中心去學習,回來後才可以自行在家練習,

至於要去哪裡學習這個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評論里發問,這裡就先不說了。

佛陀終其一生都在宣揚:我沒興趣組建任何宗派,我也沒有興趣要你們離開你們的上師,我這裡有一個方法,如法的修行,你們就可以自你們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來試試看吧,來試試看吧。
佛陀還曾說過:不要因為你聽過很多次就相信;不要因為你相信傳統或前人就相信;不要因為很多人這麼說就相信;不要因為符合你讀的經典就相信;不要因為聽起來合理就相信;不要因為符合你的信仰就相信;不要因為你的老師如此宣揚,而你非常崇拜他,你就相信;只有你親身體驗與了解啦這個道理,並發現這個道理是完滿的,對個人與他人都有幫助,這時候,不僅要信仰它,而且要實踐它。

這位偉大而慈悲的人,終其一生都未成立教派,他入滅後,他的弟子為了方便傳播這個方法,組成了上座部,大約在佛滅一百年左右,僧團一部分比丘因不願意持守金錢戒開始了第一次分裂,之後的千年間,上座部開始不斷的分裂,成立了之後而成的:說一切有部、大眾部、飲光部、法密部、正量部、化地部、因明部等等,十幾個部派。而部派分離的開始也是佛教成立的開始。

接下來咱們再說說正法的傳承:正法這幾千年來是怎樣傳承的呢?正法是兩千五百年一個循環,佛滅之後到佛滅五百年間還有正法,佛滅五百年後,慧的部分就會失傳,也就是世人不再了解如何通過四念處修習智慧。佛滅一千年,正定的部分失傳;佛滅一千五百年,人們不懂的持戒的真正涵義,佛滅兩千年,人們不再明白為何要做布施;佛滅兩千到兩千五百年,是群魔亂舞的年代。接下來兩千五百年是再一個循環,佛滅五千年後,世界將進入無明黑暗的時期。


為什麼要講正法的傳承呢?因為這個方法非常的重要,如果把解脫之路比作是北京到西藏的路途,那三藏經典所有的描述皆是解脫之路的地圖,詳細的描述了你在解脫之路上會遇到的困難、障礙,以及到達西藏後有如何的好處及美景。如果方法失傳了,而僅僅只保留了地圖,那人們可以達到西藏這個最終的目標嗎?幾乎是不可能的。
最早傳入中國的佛經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也就是大約223年左右,之後到公元600多年後,玄奘法師東渡印度取回了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這裡的數據取自知乎作者: @東野氓,在唐玄奘是從哪兒得到天竺國(古印度)能取到真經的確切消息?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動搖過去天竺取經的信念嗎?的回答)。
從時間來看,佛經初傳到中國的時間是佛滅,768年後,也就是正法早已失傳之後,第二次玄奘法師取回大乘經典是在佛滅1190年後,也就是佛法失傳之後。
有四種情況影響著佛經的傳入:


其一:佛滅500年左右,回教入侵印度,期間大肆屠戮出家人,燒毀寺廟以及諸多經典,很多僧人在出逃後,攜帶的經典及其有限,之後印度佛教開始再次興起時,諸多經典已經殘缺不全。

其二,佛陀在世時是用巴利語傳法,之後經典的記載也是以巴利語記錄,佛滅二百年後,有一大能之士發明了梵語,之後梵語一度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於是乎諸多經典就從巴利語翻譯成了梵語,而兩次佛經的流入皆是由梵語翻譯成古漢語。我舉一個例子,將一句東北話翻譯成河南話,然後再從河南話翻譯成廣東話,是什麼概念?而且古人下筆,必是斟詞酌句,字字嚴謹,再從嚴謹的古漢語,翻譯成現代語,佛陀的原意還能如實的被表達嗎?

其三:佛經只是這個方法的地圖,這個方法在已經失傳的情況下,也就是大家都沒有學習過這個方法,就來翻譯佛經。就如一個從來不會游泳的人翻譯一本如何成為一位游泳高手的書;就如一個從來沒有上過手術台的醫生來翻譯如何給病人做手術的書。

其四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眾生愚痴無明,佛法的失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失傳的原因先不探討,先說這個方法。如果這個方法是一碗炸醬麵的話,那修行這個方法就是品味炸醬麵的過程,而也可以把佛經理解為:描述品味炸醬麵的過程,世人愚痴,重視辯論而不知修行,稍微有些進步,便開始與人爭辯,甲說:炸醬麵是酸的;乙說:炸醬麵是甜的;丙說:炸醬麵是鹹的;丁說:炸醬麵是紅的;戊說:炸醬麵是熱的;他們每個人都說的都對也都不對,說他們對是因為,他們描述的都是炸醬麵的味道之一,說不對是因為,他們描述都只是一部分。這就是佛法被污染的根本,因世人愚痴,太過於執著於自己的觀點,而不知實修,分辨執著開始了對立,對立演變成了團體,團體逐漸演變成了諸多部派,直至最後又演變成了佛教。而佛法是普世通行的,屬於全人類的,若是以宗派來開始法的傳播,只會讓其他宗派的人望而止步,最終導致佛法失傳。


大乘之說的由來也是玄奘法師自印度取經之後有說。
換句話說,玄奘法師取回的是:沒有方法、殘缺不全、諸多沒有實修只有論辯、已經可能歪曲了的佛教(這個教是一聲,意為教導,不是教派)的經典,當然我這裡並無否定大乘經典的意思,因為不管它是多麼的繁繞,它的核心起源,或者說種子,依然是佛陀的教導,而在中國大智慧的古聖先賢眼中,皆可化繁為簡,直指核心。
他們可能並不知道,這一切繁雜,都是來源於:覺知、平等心二字。而諸多高僧大德,在研讀佛經後大都通曉了其中的含義,而不管是涅槃經稱常住佛性,楞嚴經謂妙真如性,華嚴經叫一真法界,凈土宗為實相念佛和一心不亂,禪宗則呼之為「主人翁」或「正法眼藏」,皆可以理解為:平等心。

那大乘思想的核心或許起源於阿含經,這裡用到或許二字,是因為本人並無讀過一部經書,所有的這一切依據都是道聽途說,根據自己的判斷而來。
而北傳菩薩道,皆是由阿含經里佛說:「我在某一世做菩薩時」衍生而來。菩薩道好不好,非常好,因為若要覺悟、解脫,必須要積累智慧,法布施是積累智慧最快,最有效的方法。當然就算不做法布施,自己實修也可以積攢智慧,但是在通過解脫的道路上,布施菠蘿蜜是必修的功課,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若是布施不夠,智慧也會被限制在一定的層次,就如一個椅子的兩條腿,若是兩者相差太大,椅子就無法立足。所以智慧修到一定程度而不做法布施時,智慧就無法再進一步,自然也就無法解脫。而菩薩道的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其實也是南傳的必修功課。但是有一個問題是什麼,一個瞎子是無法為人指路的,一個跛子是無法扶起別人的,所以北傳佛教經常講,渡人要帶著智慧渡,不能胡說瞎說,不能攀援,不能恐嚇。這和南傳的實修思想又有何區別呢?都說南傳是自了漢、自了漢,這種說話太愚痴,要想解脫,布施菠蘿蜜不夠是無法解脫的,那他們在修好自己之後再去傳法佈道和北傳的帶著智慧去傳法有什麼區別呢?


當然有人會說:自了漢是諷刺他們只懂自己解脫,不發願成佛一樣。只能說,世人太愚痴,殊不知,小乘是道,大乘是德,小乘是體,大乘是用啊,兩者如何分的開?菩薩未成佛前尚且還有隔陰之迷,只發願成佛,而無足夠的修行,來生也依舊是在愚痴無明中打轉罷了。如何衡量願力?一是你自己本身的信念,二則是,你的修行水準,隨著一個人的修行越來越好,他的心力也會逐漸的增強,這時願力也就越來越強,也就是說,你得修行越好,你得願力也就越強。若是只發願,無實修,六道一轉,就什麼都忘了。而佛法的傳承需要所謂的」小乘「的修行,同時也需要眾多人口中的"自了漢",為何?佛法的傳承需要有人證明,這個方法還可以使人達致完全解脫的境界,若是所有人都發願成佛了,眾生又如何通過完全解脫的人來衡量這個方法是否可以幫助人完全的解脫呢?所以那些小阿羅漢也是在表法啊!

這裡可能會有北傳的信徒說:阿羅漢不究竟,還會退轉,這個說法實在是愚昧。在原始的佛教經典中,阿羅漢是完全解脫的人,佛也可以稱作為阿羅漢,就如國家主席也是公務員一樣,佛也是阿羅漢,區別只在於大阿羅漢、小阿羅漢的區別罷了。而最開始攻擊阿羅漢不究竟的說法,緣起於佛滅一百年後的第一次僧團的分裂,部分僧人不願繼續遵循佛陀的教導,想要不再持守金錢戒,上座部的長老不同意,於是這諸多僧人,便把阿含經的菩薩一詞抬出並且無限放大,並且開始攻擊阿羅漢不究竟。事實時,阿羅漢也是完全解脫的人,代表著天地法則行走於世間,萬不可隨意誹謗,阿羅漢和佛的區別只在於,佛累生累世經歷了無數次的涅槃,能體驗到自然法則的究竟實相,而小阿羅漢,則沒有那麼多生修行體悟,在理解層次上,相對粗淺些,這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沒有辦法如佛陀般傳授方法的真正原因,雖然六祖也是完全解脫的人,但他不能如佛一般,重新發現這個方法,他無法用最精準的語言去描述出那個辭彙,也沒有足夠的智慧從非常高的高度將修行的次第具體詳解,而是否能精準的描繪出那個感覺,就是累生累世修行的差距。
(這裡要澄清,這裡的實修指修行,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行,自己修不好,沒智慧的時候,別想著講法渡人。)

其實大乘法在某一種程度上來講,也是正法的一部分。有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帶著諸多弟子在外乞食,行至一森林處,佛陀摘下一片葉子,微微一笑,這是佛子問佛陀為何發笑;佛陀問佛子:比丘們啊,是我手中的樹葉多,還是這片森林的樹葉多?佛子答:當然是森林中的樹葉多。佛曰:今我所說之法猶如我手中的樹葉,而正法就如這森林中的樹葉。

由此可見,正法太過龐大,佛陀終其一生也不過講了百萬分之一而已,雖然大乘法在原始佛經中並無記載,但是在某一程度上來講也是正法的一部分。和小乘之區別就在於,一個是要先實修自己,到一定境界後再做法布施,而大乘則在於:眾生無邊誓願度,在渡化眾生中開啟智慧。兩者就如一南一北兩個極端般。小乘也做法布施,不過在前期不會著重攀援,只隨緣做法布施,而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的修行上,而且在前期有一個更嚴肅的問題是:法執!若是一個人的修行不夠時,就去做法布施,便很容易出現法執,我們要了解,在解脫之路上,任何的執著都要放下,唯有放下一切執著才能解脫。而無明的緣起就在於執著,當法執產生時,就會產生無明,有了無明還怎樣修智慧呢?換句話說,一部分的部派分裂的起源,就在於法執。所以能真正明了大乘之路的,這世間又有幾人?若要做法布施,還需自身修為到一定層次後開始。而且法執的根本就是我們的貪慾,我們的心就如一個天平,左邊的貪,右邊是嗔,我們的心經常在左右間搖擺,而我們所有法門的修行,都是為了保持平等心,而法執很容易如性慾般,徹底觸動心中最原始的貪慾,修行水準不夠的人,很容易就在這裡擱淺,對於沒有智慧的人來講,法布施會給他帶來障礙。

再之,每個教派傳入當地後都會與當地文化有所融入,就如佛教傳入中國後,融合了中國本土的道儒的思想。而這個融合是必然性的,因為傳入中國的佛學思想沒有根,而土生土長的儒道文化,代表了這個根的作用,而發展了近千年後的產物則是,意根修行的極致。
簡單來講:現在的諸多大乘思想皆以說教為主,更多的是告知世人如何去行,而修行的四字真訣是什麼? 法、練、悟、行 ! 行只是最粗淺的法。
換個角度看的話,我們每個人的心如杯子一般,都裝滿了水,我們可以把水看做是我們的業習,而意根的道理說教,就如棍子一般,在水中攪動,每次攪動後,及時沉澱,都會消除一定的業習,都會有收穫,但這種收穫,也限於時間、地點、情景、人物的根器。難之又難,玄之又玄。


大乘法說完了,再說說中國本土的八大宗派,前邊說了,佛教在傳入中國時,方法就已經失傳了,在只有地圖沒有方法的基礎上,大德聖賢發明了諸多方法。我們將之稱為非法,非法用功的基礎都是建立在色身以外,這時便會產生分別、執著,之後分辨執著就會演化為對立、團體、宗派等等。這也就是八大宗派的來由。

佛陀曾說,我們的心如身體一般,如果長時間不運動就會變得很孱弱,而有四種運動,可以令心變得健康、強壯,是哪四種呢?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
前三種不提,最後一種已生惡令斷,該如何進行呢?就是在實修內觀時,念頭會如水一般不斷的在腦海中升起,而不對腦海中的念頭起任何反應,繼續觀察自己的呼吸或感受就是在做已生惡令斷。就如打掃屋中的灰塵般,灰塵飄起來了,也意味著它要離開了。而這時去念佛或念經、持咒的話,就是將其再一次壓抑下去,在意識層面,看起來消失了,其實是壓抑到了心的根本而已,並沒有解決問題。

說到底,不管是南北傳,或顯密,都在教導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意指的是自己的意念,也就是凈化自己的心,而任何讀誦經書或名號的形式都是在轉移注意力,並不能真正的凈化自己的心,而四念處是唯一的道路。
Ps:四念處也叫內觀。


開始實修吧,不要停留在知識的論辯上了,實修之後,所有的問題自會有答案,這裡有一個方法,如法的修行,你就可以自你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來試試看吧,來試試看吧。

《大正藏》的次第。
A從經藏的阿含部讀開始:讀過了《四阿含經》183卷。《般若經》600卷。《六十.八十華嚴經》140卷。《大寶積經》120卷,《大集經》60卷。《大般涅槃經》40卷。(經藏中本緣部,經集部,密教部的就不一一說了)
B律藏中大部頭的有《四分律》60卷。(其他還有一些如《十誦律》《五分律》《摩訶僧祗律》等~沒有看律典的內容相差不會太多)
C論藏就看過了《大智度論》100卷,《中論》4卷。《十住毗婆沙論》17卷。《阿毗曇毗婆沙論》60卷。《舍利弗阿毗曇論》30卷。(100卷《瑜伽師地論》和30卷《具舍論》沒有看過,這個是唯識系統的,我對中觀系統的更感興趣)
大致是把印度翻譯過來的大經大論閱過一遍。現在回頭來看,其實真沒有那麼難的離譜,也真沒有那麼容易啊。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個人發心,你在閱經的過程是時常有法喜的,這一點我自己是深深的體會到了,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你所有的疑惑,在經上都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我們太懶惰了,呵呵,好吧,還是系統的給大家回答關於佛教經典吧:
就語言來區分,世界上現存的有三大佛教體系。分別是1.巴利語佛教體系(主要分部在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的雲南傣族等),2.漢語佛教體系(主要分部在中國的大部,日本,韓國等),3.藏語佛教體系(主要分部在中國的西藏地區)。這三大佛教地區都源於兩千年前的釋迦牟尼佛及其弟子的說法弘化,都保存著各自的佛教教理體系,各自的三藏典籍。現在就對說說這些地區的典籍吧。
1.巴利語三藏典籍:有嚴格的分為藏典和藏外論典。藏典只有很少的幾部經具體的看我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吧~上座部收錄的經典有哪些?目前已被證實是偽經的經典又有哪些? - 佛教
2漢傳三藏典籍:漢傳佛教的傳入就通行的說法:東漢永平八年(公元65年),漢明帝夜夢金佛,於是派出使臣求法,於罽賓(相當於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請回了佛像及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位高僧並翻譯出了《四十二章經》……再經過歷代西來三藏法師的翻譯(四大譯經師:鳩摩羅什三藏、真諦三藏、玄奘三藏、不空三藏or義凈三藏)……直到北宋開寶年間,首次開始官方修訂板刻大藏經。[這一版也就《開寶藏》現已亡,以《開寶藏》為模板復刻的有《高麗藏》和《趙城金藏》現在發現算是這兩部藏經最古,所以現在校勘基本上是選這兩部藏經為底本。現在流行最廣的《大正新修大藏經》(以下簡稱《大正藏》)就是以《高麗藏》為底本加以充實的。(這裡必須要提到的是明末高僧藕益智旭法師的貢獻了,他系統的閱讀並整理了藏經作了《閱藏知津》,依天台宗教法提出了新的劃分法,現在的《大正藏》就是受了他的影響,在稍微的修改而成的)]
《大正藏》收入佛籍總數冠於各種大藏經,計正藏、續藏、圖像和總目錄共3493部,13520卷。編輯體例也別創一格,經藏分為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盤、大集、經集、密教十類;律藏包括彌沙塞部、摩訶僧祇部、曇無德部、薩婆多部、解脫戒經(迦葉遺部)和菩薩戒等;論藏分為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五類;雜藏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和目錄等八類。續藏30冊中除最末一冊為古逸和疑似兩類,專收敦煌古逸經、律、論疏和疑偽經外,其餘29卷收入日本著述的續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四類及悉曇。圖象12冊收入日本各寺院所藏曆代有名佛教畫像和密宗明王像、金剛像及各種曼荼羅圖等363種。總目3冊收入中國歷代各版藏經目錄和日本各寺院所藏的寫本和刻本藏經目錄以及大正藏勘同錄、大正藏總目錄、總索引、譯著目錄等77種,為比較實用的版本。但校核工作粗放,排印錯字,錯句頗多。此外,大藏經用語研究會編輯出版的《大正藏索引》,為佛教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電腦安裝的是台灣2009年版的,據說台灣2014年版的已經出來了,但是我手上沒有。)
我現在看完的也就是各大部的大經大論(上面我已經說了),中國祖師部分的都沒有看開始(這裡要強調一點,我在看其他答案中說到了偽經這個問題,如比這位知友說的:「現存佛經有很多杜撰出來,有很多偽經,還有很多重複,又有很多是釋迦摩尼佛的弟子所寫的論著,還有非佛弟子所寫的妄語…佛法因為無相所以常被人利用,推薦你看看南傳上座部經典,這是可以證明的釋迦牟尼佛所述,有阿難尊者背誦,500羅漢印證的最傳統的佛經,可以信任,當然其中也有其他大成就者所述,但與釋迦牟尼佛所講無悖,所以才能被收錄其中。」如果要按照這個邏輯來,那我也只能說南傳也不可靠,哈哈哈,因為據《島史》的說法是在阿育王時期(佛滅200多年,這是《島史》說的),他兒子馬興德長老組成的第九弘法使團把佛教正式傳入斯里蘭卡。關鍵是阿育王時期,部派佛教以出現,各派之間都依自己的教義組織自己的三藏的,你對比南北傳的阿含就可以看出,南傳上座部也不過是各部派中的一部,既然是其中的一個部派,那怎麼能說南傳的就是值得信任的,北傳的就不可靠啦!再說了在三個體系中,只要漢傳佛教保存的佛典最為豐富,包含了各部派典籍,這對於對比比較部派佛教而從中得到最原汁原味的佛陀說的法,還是很好。)
就我個人的觀點(這點主觀性很強,謹供參考),中國的佛教其實是祖師的佛教。八大宗派中,每個宗派都依各自的祖師的著作而展開的。肯定會涉及到本土化的問題,我還是肯定本土化的。畢竟,離開了你生活的文化背景去談一個新事物,不容易。三武一宗滅法到現在還能保存下來不容易,還是需要大眾基礎的。
3藏傳佛教典籍(這個我實在沒辦法,因為手頭沒有這藏傳漢譯的藏經,所以希望有知友們補充)

這世界分為天地人三界,修鍊取得超能力可以從人界去其中之一個,地界是魔去的,天界是神仙,
宗教就是去的方法,如果不是有這個能力好處,釋迦牟尼用不著不做凈飯國國王,專門去創立佛教修鍊了。
科學造字時就認為
科是以斗量禾,禾不足夠吃了就只能殺死科學家,所以科學等於邪教,基於科學的蘇聯只能崩潰,宗教研究修鍊和超能力的就沒有這個問題了,所以歷史上的國王不需要也不學習科學但是喜歡宗教修鍊不是腦子進水


謝邀!大藏經為佛教經典的總集,簡稱為藏經,又稱為一切經,有多個版本,比如乾隆藏、嘉興藏等。現存的大藏經,按文字的不同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三大體系。這些大藏經又被翻譯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滿文等。

《乾隆大藏經》共收錄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

玄奘法師從印度帶來經論657部。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


有據可考的只有《阿含經》,其餘佛經的真偽性我只能呵呵了。唐憎帶回來的其實大多數是《論藏》部分,真經反倒並沒有帶回來。


比較俗一點的說法是:不知道,沒數過。


推薦閱讀:

唐僧出家人,慈悲為懷,在女兒國為什麼還要墮胎,打掉孩子?
假如女兒國國王放棄一切跟隨唐僧去取經 結果會如何?

TAG:佛教 | 宗教 | 佛經 | 世界歷史 | 唐三藏唐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