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朝花夕拾真的反映了那麼多」階級鬥爭封建社會怎麼樣「什麼的?

魯迅的朝花夕拾真的反映了那麼多」階級鬥爭封建社會怎麼樣「什麼的?
語文書對於他的作品政治性是否貼的太多了
還是本身就是一片回憶錄式的寫自己小時候的文集?


魯迅:反抗絕望的孤獨者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好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第一要著是改變他們的精神。」從水師學堂到礦務學堂,再到日本學醫,幻燈片事件終於讓魯迅認識到想救國,要醫治的不是國民的身體,而是國民的心靈。
「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自此,魯迅提出了「立人」學說,民族要想強大,首要是國民個人能夠得到發展。這多少與胡適「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不謀而合。然後,他們卻走了完全不同的路。五四運動低潮,《新青年》團體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隱退,有的前進,胡適自然是高升的那一位,而魯迅卻陷入了彷徨。一四九運動,學生們的被捕被殺,校方的置之不理,當魯迅發現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終究還是換來一個昏庸的政權,黑暗的現實使他陷入無邊的絕望。他說,對於被壓迫被剝削中國人民,只有兩個時代「一是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二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我們無法無視那麼多革命烈士的前赴後繼,秋瑾、徐錫麟、鄒容,也無法無視那麼多學生的慘死,辛亥革命之後,又怎樣呢,無非又迎來一個做奴隸的時代。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如果不是愛之深切,有怎來這般痛心疾首?我們說魯迅用阿Q畫出國人的靈魂,阿Q的自欺欺人,阿Q的瞞和騙,直到今天,依然在中國人的身上上演。阿Q自己受了趙太爺的欺負,就轉過身去欺負小尼姑;自己已經是被人看不起了,還覺得可憐的小D更低人一等,對上極盡諂媚,絕得自己姓趙就極光榮,想和趙太爺攀親戚,對下卻頤指氣使,想像自己闊了,怎樣欺負小D,「叫他搬東西,搬得不快就打嘴巴」,阿Q說到底,不還是個奴才心理,欺負小D,不過是奴才想當主子罷了。這就是魯迅所批判的深入中國人骨髓的「奴性」吧!
奴才們的人格已然扭曲,對自己,可以自輕自賤;對別人,也是冷漠麻木。阿Q革命,是為了搶別人的錢財,睡別人的老婆,做別人的主人;革命失敗了,沒關係,「殺頭好看」,阿Q愛看革命者被殺頭,群眾愛看阿Q被殺頭。無論死的是阿Q還是夏瑜,無論不幸的是孔乙己還是祥林嫂,群眾只是麻木。一間鐵屋子,萬難破毀,所有的人都要悶死了,這時候有幾個人醒了。這幾個人要不要叫醒其他人,讓更多人來承受這快要悶死的絕望?
「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願意去;有我所不願意的在地獄裡,我不願意去;有我所不願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裡,我不願意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樂意的。」(《影的告別》)與影相對的是形,影子作為精神之我的象徵,要告別肉身之我,想必現實中的殘酷與黑暗,已經讓精神之我受到摧殘,感受到痛苦與禁錮,故要告別和遠去。然而又能去那裡呢?黑暗會吞併我,光明又會使我消失,影,只能徘徊。
「然而我不願徘徊於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裡沉沒」,夏瑜把自己淹沒在黑暗裡,卻沒有換來光明。魯迅的質疑與清醒,絕望後做出的反抗,彷徨後選擇繼續前進。他也遭受到過魏連殳般的口誅與筆伐,也體會過魏連殳般的冷漠與悲哀,只是沒有選擇魏連殳般的「躬行」,而是繼續挺立,做一位真正的戰士,他渾身散發的氣焰與力量,像暑夏暴風雨前的一聲悶雷,炸開天地。
魯迅的內心是黑暗與絕望的,然而筆尖仍然會留給青年人一點希望,在夏瑜的墳頭加上紅白色花圈。也是他在《吶喊》的序言中所說「有時候人仍不免於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他不忍打擾秋夜裡小粉紅花的好夢,不願意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傳染給正做著好夢的青年人,小花相信秋後會有春,而他深深知道春後又是秋。他對獻身撲火的小青蟲表示深深的敬意,卻和他們有著不一樣的戰鬥理念,他認為活著,保存自己,像一個黑色的魔鬼在敵人面前,讓敵人不舒服,才是戰士的價值。這就是魯迅,孤獨、勇猛、悲壯,像門前那棵瘦勁的棗樹,鐵似的枝椏直刺天空,像劍,像戟,刺得天空尖叫,刺得月亮發窘。


這幾天正在讀《朝花夕拾》,還差《范愛農》和後記。至少前面這幾篇完全感受不到所謂階級鬥爭。
他的其他作品,其實只記得讀書時學過的幾篇,屬於反思並鬥爭(不光是反封建)吧。


從文本解讀


推薦閱讀:

魯迅(周樹人)與其弟周作人關係如何?他們哪些地方做法或觀點比較一致?
鲁迅《风筝》中"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是什么意思?

TAG:魯迅 | 魯迅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