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赤壁戰敗後來的伐吳戰爭中,為什麼不採取之前沒有採取主力從江夏進攻,而是選擇濡須口?
因為江夏是一個郡,濡須指的是一處河口,赤壁就位處於江夏境內,曹操怎麼能算沒從江夏進攻呢。題主如果想問曹操為什麼不從武漢長江流域北岸進攻,那是因為地形複雜,河流水道很多,不適合大軍進軍。王母湖、野豬湖、白水湖、後湖、什子湖,都不知道是走水路好還是陸路好。建議題主用腳步走一下天門、孝感、仙桃、漢川幾個城市,古代人沒有衛星地圖,說不定轉個彎兩方軍隊還走錯路岔開了呢,真是要弄清楚地形,再組織軍隊進行沒有一兩年時間也做不到。
就算已經有行軍計划了吧,可這樣凌亂的地形,側翼應該怎麼擺,如何不被敵人阻擊在夏口仍舊是個問題,最後要面臨的還是渡過長江的問題,這跟在什麼地方渡江都沒區別了。如果曹操是從漢水進軍,那麼勢必還是要遇上南郡的敵軍,也就是打不下江陵依然不好進攻江夏南岸。濡須口地形也並不好走,孫權只要守死此道,曹操也難以進軍,魏軍多次在此地吃了大虧,孫權也多次走此處進攻合肥。相對江夏北岸凌亂的地形,還是走濡須吧,雙方打起來都方便一些。
(修正輸入錯誤)
可以你的問題轉化為 濡須口 的戰略意義
三國里合肥的戰略地位真的那麼重要嗎? - 三國演義 這就是同一問題
相關書目 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 (豆瓣) 新浪有PDF
或許還有 地緣看世界(先秦、秦漢部分) 溫俊軒
地理樞紐一書大致觀點:
淮、河之間,大體三條路,自東向西
1 、中瀆水,江都-精胡、射陽湖-廣陵-淮河。
水量不穩定,澇時發大水,旱時擱淺;
建安十六年曹魏遷徙人口後製造無人區,補給困難。
2 、濡須水-東關-巢湖-施水-合肥-壽春-淮南
巢肥運河,連通江淮,水運便利;
到淮北後可以直達曹魏核心區。
3 、夏口-竟陵-荊城-襄樊
先看合肥
再看濡須
至於題目所問
「曹操在赤壁戰敗後來的伐吳戰爭中,為什麼不採取之前沒有採取主力從江夏進攻,而是選擇濡須口?」
如果是要具體到某一場戰爭,曹操在赤壁後是否曾主動伐吳?
如果不具體某一場戰,大致以下原因
1 、濡須貼近吳都,吳國戰略縱深小
2 、打下江陵,攻不好攻,守不好守
雖然江陵是江漢平原的核心,也是南荊州的中心。
但是如圖,曹魏據有江陵,除了北靠南陽盆地之外,其餘多個角度受敵。西邊蜀漢如果發現曹魏據有江陵,必然順長江而下來死磕,這可比繞道祁山爽多了;荊南也能打過來;東邊吳國沿長江而上侵擾。且江陵到當陽口之間距離過長,補給太容易被騷擾。
而進攻時,向南是大巴山和幕阜山之間的天然關口;向西是三峽;向東到柴桑口。
於是,據有江陵就會如此被動。這也不難理解赤壁戰後曹天人主動放棄江陵,退守襄樊的原因。
3 進軍濡須的好處
補給安全。大別山屏障的盡頭就是曹魏核心區的汝南,腹地的補給可以安全的到達前線。
退守方便。合肥要塞和大別山使得撤退無後顧之憂。
運輸方便。水路成熟,「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輛車」
直逼要害。趙范「無淮則長江以北港汊蘆灣之處,敵人皆可潛師以濟」,吳國沒有縱深和屏障。
國際優勢。蜀國要想幫助很難,吳國擔心蜀國偷襲不能全力應對。
變化多。如前合肥圖,陳兵合肥,除了可以向南,向東可以進逼采石磯,向西可以進逼柴桑,都是吳國要地。
之前有過赤壁之敗,加上水軍底氣不足,走濡虛口主要是離建鄴近,在此決戰勝可直下江東心臟曹操當時年歲已大求快
前面的同學已經答的很好了 我只補充一點。曹操從沒有同時打過兩場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