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電影肩扛攝影的「呼吸感」?過度肩扛是否會讓一些以「手持風格」著稱的影片變得沒有風格?


瀉藥。
本人為肩扛風格粉絲,杜可風,筱田升(岩井俊二御用攝影),包括早期的艾曼努爾,都很喜歡肩扛。
肩扛,可以叫Free Camera, Hand Held等等,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可以被用於以下幾種用途。
1、省錢
2、省時間
3、導演和攝影很懶或者他們真的不太會
4、輕微的呼吸晃動感能讓畫面更加靠近「真實」,從而拉近觀眾與電影的距離
5、猛烈的晃動在恰達的時刻可以增加畫面節奏,使畫面更加不確定,緊張,不安全。


關於呼吸感的問題,羅老師已經回答了。我還沒有看過烈日灼心(在美國也看不到QAQ),但是我在這裡也推薦一些我覺得手持風格不錯的電影。

Y Tu Mamá También (貌似翻譯成你他媽也是)
阿方索卡隆與艾曼努爾

Picnic(夢旅人)
岩井俊二與筱田升

District 9(第九區)
Neil Blomkamp 和 Trent Opaloch

————————————————————————————————————————
像第九區這樣的片子,對於手持風格的選擇目的性顯而易見:片子是以半記錄或偽記錄的方式呈現的,為了去模仿「documentary」的即時感,自然選擇了更真實一些的手持風格。
用器材去簡單記錄影像可以追溯到最早的Homevideo Recorder,也就是後來的DV。我們人的眼睛看多了DV所「記錄」的東西,所以才對「記錄」有了定義,所以手持的時候就覺得更真實啦。
如果假設我們的手和雞頭一樣穩,拍任何東西手拿著DV都像三腳架和軌道一樣,那麼自然「手持風格」所帶來的「真實感」也會不復存在。

作為一名合格的導演或者攝影師,每一處的肩扛都是要有理由的,而理由,一定來自於故事本身。

至於過度的肩扛會不會讓影片沒有風格。。。
喂,內邊拿相機的同學,我們這裡不好瞎拍東西的,別拍了別拍了別拍了

差不多就醬紫


您只要提到了「過度」,那麼的確會出現您說提到的情況。至於什麼是肩扛攝影的呼吸感,請您看看我拍攝的《烈日灼心》。不知道會不會對您的提問有所解答。


這種技巧應該更多的運用在主觀鏡頭尤其是反打的主觀鏡頭裡,更加貼合觀眾的體驗,抖的幅度,和怎麼抖,這個是要和情緒氣氛直接掛鉤的。鏡頭語言的選擇是有一定依據的,要合理運用,大師們創造出獨特的鏡頭和電影語言表達手法也是在基礎手法之上加多年的經驗和橫溢的才華。
盲目的一味地追求所謂個人風格化我個人看來是不可取的

假設場景是情侶在溫馨的餐廳燭光晚餐,配樂浪漫而曖昧,色調微偏暖紅,你怎麼拍,不想用軌道?不想落俗套?那你扛著折返跑吧。畫面抖得厲害點,說不定全世界只有你這麼拍過情侶溫馨西餐廳,然後呢?有用嗎?


另外,作業最好還是自己做。

以上


兄弟連第二集和第六集(好像),溫特斯帶著人沖的時候,很明顯感覺就是攝影師肩扛著攝像機跟著跑的,感覺就是一個小兵跟著溫特斯向上沖,甚至能聽到溫特斯(抑或是自己的?)呼吸聲(然而這並不叫呼吸感吧應該),特別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而且兄弟連里大量這種肩扛攝影,我覺得這也是兄弟連的一大風格吧,怎麼會讓影片沒有風格呢?


想到了《絕命毒師》


肩扛風格攝影其實個人認為更考驗攝影師的功力,既要微微的搖晃又不能過火,而且還要在移動中保持良好的畫面構圖,而且一些在固定機位或者大搖臂鏡頭中不適合使用的快速變焦也變得非常的抓人眼球,非常適合表達導演需要的情緒


呼吸感大概是攝影機在完美配合表演,甚至帶動表演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生命力。

肩扛當然是製造這種生命力的一種很有效的手段,前提是要配合演員的表演,敘事的需要。肩扛攝影由於其本身靈活的屬性,能很有效的對演員的表演做出適當的反應,從而把觀眾通過鏡頭更好地與演員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代入感(身臨其境感)。我覺得所謂「呼吸感」,是不是把「鏡頭呼吸」理解成與演員「一同呼吸」更好理解一些。

好的肩扛攝影師需要對每場戲有著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在拍攝有大量對白、多演員的場景時,攝影機需要隨著演員的肢體動作,台詞,甚至一個眼神的變化做出自己的反應。看上去只是晃來晃去的鏡頭其實沒那麼容易拍好,往哪晃,晃多大,跟一點還是退一點,要不要跟焦還是就這麼虛著,這些都是問題,有賴於多年的經驗累積。

近些年國內使用肩扛(手持)攝影比較多的導演是婁燁,從《頤和園》到《春風沉醉的夜晚》,尤其是《推拿》的攝影,似乎已經把肩扛攝影用到極限,並且很多觀眾覺得太過度,看起來很暈。不過由於《推拿》是展現失明或者部分失明人群的電影,大量手持,失焦,暗光鏡頭的確在敘事上有著自身的合理性。

除了其他回答中提到的杜可風,岩井俊二御用筱田升以外,近些年讓我印象比較深的還有大神盧貝斯基的《生命之樹》,那確實如同用攝影機在舞蹈一般。

任何技術手段的過度使用都會讓電影減分,但肩扛只是影片風格的一項指標,打光、表演、美術、調度等等都是形成一個電影風格的要素。單只是過度使用肩扛到底對電影有多大影響就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呼吸只是表現了攝影的外在形式,其中還有風格顏色場面調度表演風格等形式決定影片的風格,最重要的是導演來駕馭表達他的世界關和美學風格。你說達內兄弟有沒有風格呢


岩井俊二就很典型。
我還蠻喜歡這種風格的。


最近拍了一條小廣告片,基本全肩托,片子出來的感覺,按導演的話說,「有種生活感」


同樣好奇。說白了肩扛的呼吸感就是為了給觀眾營造感覺,攝影師玩得就是敘事和感覺。過度的問題確實存在,普通觀眾看這種肩扛鏡頭大多有眩暈感。那麼有沒有折中的辦法,比如軌道加肩扛手持?有沒有用這種拍的片子,探討一下可能性?


摩登家庭


推薦閱讀:

電影布光中所謂底子光和主光有何區別?
在電影攝影領域目前最尖端的設備是那些?它們對比民用設備強大之處在哪裡?
北電電攝研究生與本科畢業之後的工作區別在哪裡?

TAG:電影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