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徠卡 Q (Leica Q)?
就我最近的使用來說一下使用感受吧
首先,這台機器拿到手感覺就比RX1R做工感覺紮實,附件送得比摳門的大法好多了(遮光罩什麼的)。
對焦真是毀天滅地,別說RX1R了,A7II已經被秒天秒地了,贏下A7RII+FE35這類鏡頭應該也沒懸念
鏡頭素質可怕,無紫邊。(雖然是機內矯正結果,但同時拿出RX1R機內矯正的圖來對比的話,RX1R那隻索蔡35應該完敗,校正後畫質在28mm內應該無敵手,可能M28 1.4能一戰)
高ISO可靠,不誇張得說這是我用過高感畫質最好的leica,比M240可用提高了一檔半左右。低感不敢說超越M240,但至少和M240、D750(謝謝指正)是一個水平。
寬容度也可擼,但是陰影拉亮竟然沒偏色?!這塊CMOS的出處很撲朔迷離啊
實戰來說,這是一台可以當工作機用的數碼leica。
這是一台可以當工作機用的數碼leica。
這是一台可以當工作機用的數碼leica。
令人髮指的高效OIS,在1/4S下我可以有近100%成功率。
10FPS的高速連拍(雖然早泄),劍指所有速度機,第一台全畫幅無反10FPS。
可是這台機器可怕之處是,它不但可以當一台工作機用,同時,觸屏操作實在是太適合給新手用了啊!指哪打哪的觸摸屏和腎機一樣好用,手勢瀏覽照片和腎機一個邏輯,省下了不少交流成本,超贊!
說了這麼多優點說下缺點:
1、ISO6400時,4s以上長曝光為T門,這點對拍銀河非常不友善(同步速度是我記錯了- -發現同步速度是1/2000s,故刪去)
2、直出就我個人的感覺來說,是不如RX1的,不過有自帶WIFI,手機修圖大法彌補了這點。
2、連續拍攝下(非高速連拍),如果你並沒有等待寫入的習慣,容易按不下快門,這台機器的寫入還是有點慢。
3、比RX1大,重,但和A7II單機身差不多。
4、固件有些深度玩家需要的功能有點SB,不,是非常SB。
5、國行在我預定完之後竟然加價了,有點小無恥。不過也從側面說明了這台機器很熱銷。
最後貼下V爺的測評
買了個松下全幅卡片機,信仰充值了——徠卡Q(Typ 116)開箱
從正面比例看,和以往的不同
不是M機或者是X系列的那種
金屬的部分縮減了很多,而vulcanite的部分長了
e.g:
LEICA X-VARIO
再看LEICA Q
可樂標所在的位置好奇怪,全都堆到一側了
比例上的感覺,好似那個只能拍DNG的無屏M機(Leica M Edition 60)
但是單單看起來,並不難看
比較起來會有所不同
這LEICA Q如果是CMOS的話,很可能是Fujitsu寫的程序,也可能不是
表現可以參考這個的DNG
Leica Q (Typ 116) Sample Images
問題是,看起來低感色准怪怪的
M的CCD以前是Jenoptik AG寫的,也寫Sinar後背的
現在不知道是哪家了
只知道Maestro II處理器可以很快的連拍了
此外,色彩配置里有一個ECI RGB
另外的感覺是,LEICA Q自LEICA T的基因,移植了很多部分
觸屏,現代操作,經典的操作盤
不過,帶了一個對焦輔助桿,但並非M頭經典的「月牙式」
還有,後面應該不需要用指柄之類的玩意了,摸起來手感會有個支撐點
也許這是個新設計的專利
剩下的話,那些還沒發布就拿到手的玩家
真是~~~~反正新機器的RAW基本上都不能在OSX內建預覽中讀取
對此機並無感覺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自動對焦
這個固定鏡頭的28mm應該是鏡間快門
所以看說明書閃光同步可以很高到1/500s,就像Fujifilm X100衍生機那樣
但是最高又可以到1/1500s
結構是11片9組,比28mm f/1.4還要多一片,比28mm f/2多倆
應該是為近距優化?
E49是什麼鬼,只有 75mm f/2.0 APO和 135mm f/3.4才用得到的濾鏡口徑。好吧,好像SONY RX1和Ricoh GR,以及Fuji X100系列也是這個口徑,真是全了
對得起的話,買吧
作為用過Leica X2、5D3、SIGMA dp系列,及使用Leica Q兩個月的普通用戶來寫回答,沒有新的便攜機出來前,非常推薦這一款相機。是一個夠用上五年的好機子。
先說三點,這三點作為一個普通的用戶,非常重要,我的照片就是用來記錄自己生活的。
1、最重要的:超快的對焦速度,跟5D3平起平坐,比X2、iPhone6s快的多。快速的對焦使拍照變得更隨意,抓拍身邊一些害羞的人也變得可能(不快的話就逃離鏡頭了,或者立刻表情變僵)。在對焦選項中,可以選擇在預覽屏幕觸摸,即可直接對焦區域並拍攝。在一些特定的拍攝場景下非常好用,比移動對焦框要快。
2、ISO10000以下完全能看,高於10000的時候表現似乎不如5D3,遠好於X2和iPhone6s。日常生活中沒有精心的布光,至少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室內,光照也通常不理想,這點的重要性不必多說。
3、輕便,690g重,比5D3輕了剛好1公斤。5D3確實可以配更多焦段的鏡頭,伸縮自如。但那個重量如果不是盛大的聚會、活動,我不太樂意背,每次出去玩肩膀都很酸。但論造型還是喜歡X2,也更輕一些,我覺得Q有點笨笨的老派。
為什麼老是跟iPhone比呢?其實iPhone是一個非常好的照相機,但上面1、2兩點使我錯失了很多拍照的機會,SIGMA的機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只要幾千元的價格,畫質我一直認為不輸數萬元的高端機,但奇慢無比的對焦速度,ISO基本不能超過400,使這個機器基本不用考慮便攜隨拍,就當成某種特殊場合的磚用拍攝機器了。所以入手Q的原因是想找一個對於iPhone來說的補充。有iPhone和Q,基本上不會錯過什麼日常的拍攝機會了。至於5D3則是一個野蠻的重型武器,需要遠拍等各種特殊鏡頭的場合則請它來出馬。
說點其它有的沒的,想到再補充:
4、跟iOS傳輸照片步驟還算簡便,但不如iOS之間的Airdrop體驗那麼好。我把屏幕邊上的一個硬體按鈕Fn鍵設置成了打開WIFI傳輸的快捷鍵,使用頻率很高。
5、人臉、自定義目標跟蹤的功能不夠智能,也不夠穩定。包括全景功能在內,Q配備了很多計算機視覺的智能演算法,工作的關係我身邊有很多做計算機視覺的人,所以可以看出Q的這些演算法是比較落後的,全景的交互方式很差,如果能參考微軟和Google的全景拍攝軟體的交互方式會好很多。
6、鏡頭可以旋轉至微距模式,大約能湊到12cm~15cm這樣的距離拍攝。
7、JPG直出的效果很好,很多時候感覺顏色都不用調整。
千萬別跟拿Q跟M系列比價格然後懷疑不是純正德國血統,畢竟M的測距儀在膠片時代佔了整機成本的60%以上。
當別人問我預算三萬買什麼徠卡相機的時候終於可以哭著說買q了,就這上面來說還是很好的....
謝邀。
然而我並沒有怎麼用過這台機子,充其量只能算摸了摸ˊ_&>ˋ只能憑經驗和數據來討論一下。
首先很贊同最高票的回答。
其次說下自己的看法:
1、徠卡做工素來沒得說,可樂標的信仰還是很可靠的。
2、徠卡的感測器寬容度根據之前自己和朋友做的寬容度測試來說,一般是沒啥說的,大多數能吊打其他家,Q又是徠卡拓寬市場的試金石,相信這塊感測器還是很靠譜的。
3、全畫幅,不需要解釋。
4、連拍速度10張每秒,機械+電子混合快門,最大光圈1.7,全方位吊打大法的「工程機」。(不與未上市的rx1r 2對比)
5、這是一台有誠意、有品質、有完成度的機器,跟大法充滿拼湊感的機器存在價格差完全是合理的,只要拿在手上摸一下就明白。
6、有足夠預算的前提下,這台機器真的很值。
7、但是在數碼產品換代如此之快的前提下,其實我很擔心可樂標到底能不能跟上潮流,產品設計前瞻性稍差,固守傳統模式造成局限較多,能不能繼續創造輝煌就看可樂標自己了。
和其他專業答主相比,我只是個以前主要用手機拍照的攝影小白。但機緣巧合買了Leica Q以後,我第一次感覺到拍照是個非常享受的事情。Q是個能帶來衝動催著你出門拍照的相機,它是個讓你有動力研究攝影的相機。這裡我不貼樣張不貼相機圖,就貼iphone的計步結果。
我是3月買的,買了這個相機以後,沒事就想著出門拍兩張,結果每個月平均走的步數一下漲了將近一半,玩了很多周圍的景點,甚至一天開了6個小時車來回,就為了用Q去拍銀河。以前用iphone拍照主要是記錄生活,用了Q以後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拍照可以這麼美。(我之前也有個小微單(nex3),但一直沒有這麼震撼的感覺,也因此不怎麼用)
另一個感受是Q也是個把你引向攝影的大坑。以前我就算用微單也就是用P檔按快門。但Q上面各種可以擰的環可以轉的按鈕,在全自動拍了一段時間以後自然就引發了我的好奇心,這些到底怎麼用?然後就是學光圈快門ISO到底是啥,學光學推公式,學藝術買畫冊,學設備買相機鏡頭(捂臉)。現在比3個月以前學了很多新知識,用過了哈蘇的中畫幅微單,徠卡的M和SL,但還是最喜歡Q,一直隨身帶著。畢竟the best camera is the one with you. 除了體積小重量輕性能好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用戶體驗做的太好了。比如普通單反想從光圈優先切到快門優先得先撥一個模式轉盤,然後調快門。但Q時刻處在一個PASM模式,就直接調快門覆蓋自動的設置就好了。抓拍精調兩相宜,總之就一個字,爽。
總的來說,我非常非常推薦Q,尤其對像我一樣的非專業玩家只是想買個好卡片機的用戶。我這樣做了以後,先是作為初學者被它的畫質驚艷,然後進一步學習變成愛好者以後又一次被它的設計驚艷。還自帶健身buff(笑)。
P.S. 當然也許其他類似的相機也可以有這樣的效果,我只用過Q。
P.S.2. 樣張可以看你用微單拍出過哪些你喜歡的照片? - 知乎
P.S.3. 我的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grapeot/
前幾天在悉尼見過實物。
這機器這麼鳥大。。。。和M系列差不多啊。
不要被這外形長的和RX1差不多騙了,這貨比RX1大好多好多。
只關心一點,是不是RAW和像T之類的一樣,大幅修正鏡頭缺陷。
用了有幾個月了,談談感受
定焦不可更換鏡頭的設計,導致其針對的用戶群非常明顯:喜歡街拍人文的用戶或者是已擁有滿足需求的135系統的用戶
相對於徠卡以往的風格,這個定價也不算高,綜合其性能,可能這是目前最具性價比的一款徠卡相機了(華為手機除外)
談談個人使用情況,一般是出去旅遊用。
像素夠用,對焦很快,raw格式後期空間也不錯,寬容度很理想,能滿足一些簡單的風光片需求。
缺點是如果作為一個隨身帶的相機的話,還是偏大了一些,沒辦法放進口袋。電池續航不怎麼樣。
上幾張圖好了
因為從來不直出,都是raw導出後期過,所以不討論機器本身色調問題,我覺得數碼時代討論直出色調沒有意義,都是老法師乾的事情。沒有傳原圖都是截圖可能有點模糊
總之,這種相機的定位就和A7RII,D810,D850什麼的不一樣,純風光或者是純商業用機那就基本上是看參數看性能。而這類定位於備機的相機,要看個人的需求,如果不是特別追求便攜,個人覺得leica Q比rx1rii好用
感覺這個問題就好像很多人看待西藏一樣,大家都希望自己去到的是最原生態的西藏,可卻沒想過西藏的藏民也同樣會需要汽車、電腦、智能手機。 追求一塵不變和喜愛創新都沒有錯,這是個人的喜好,但攝影師最重要的還是要拍出好的片子。更何況,某些人用手機、普通小dc拍的都比另一些人幾十萬的器材拍出來好的多。相機最終還是給人用的
已入該相機半年有餘,說下感受。
菜單系統腦殘,雖然升級過一版有所改進,但是快捷鍵較少,界面選項系統奇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有時候想找某些功能很麻煩,這一點有些討厭。
回過頭來整體評價一下這部相機吧。我不太懂大家深挖感測器機電系統等等各色出處的意義是什麼。萊卡只是一個廠牌,他們擁有整合手頭資源的能力和權力,只要他們可以對最終品質負責就ok。這台相機就是這樣的一個結果。對焦迅疾,成像超級優異,做工優質,便攜性價。我基本上找不到太多負面的內容去批評它。鏡頭1.7出片完全ok各種銳啥也不怕。高iso也是各種不懼隨便搞(不過追求純凈還是請遊離在800-3200之間為佳,喜歡有質感的照片可以試試6400+),甚至還出了防抖系統也是讓人驚喜與不解。觸屏對焦,手機遙控拍照,wifi傳圖等一系列21世紀的設計讓我驚喜不已。
畫質的話,我個人的意見是Q本身的潤色有時候有點過「濃」,也許是所謂的德味吧,光線充足的地方效果很好很有戲劇性,但是光照不佳的地方就會顯得整體色彩過於「污」。不過講到這裡其實如果你了解相關的後期製作知識的話也就完全不是問題,例如RAW格式可玩性爆炸,完全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一分鐘德味變日系小清新完全不是夢。
這台機器是隨身神機,碾壓sony。我曾入了sony那台二代,但是憋屈的機北操作空間以及高像素帶來的出片高失敗率(像素太高就特別容易抖抖抖虛虛虛),以及苦逼的電池壽命,於是買來第四天就推掉了。這台相機就是握感紮實,中等體積帶來舒適的操作空間與明亮的取景系統,長壽的電池壽命等,都讓你輕鬆出行的同時收穫專業級的影像圖片成為可能。
最後多說一句,會p圖才能讓好照片錦上添花。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那個運氣總是遇到magic moment,但是對美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如果了解相關的照片潤色技巧的話,你想通過這台Q拍出震撼的照片絕對不是痴人說夢~這幾個月使用下來 除了畸變有點嚴重 其他還沒找到缺點 握感的話要加一個手柄
反傳統的徠卡相機
一改以前老舊的風格,完全能夠追趕上時代潮流的相機,該有的功能都有了。
但是這樣到底好不好,徠卡的定位在我,在大多數人心中,就是傳統、經典、一塵不變的象徵,如今這台機子到底能不能吸引徠卡粉的購買慾呢?離經叛道可能是對這台機子最好的回應。
然後說價位,4000多刀,大約是26000左右的價格,要知道M240現在機身就算是淘寶價,也要28000以上,我好奇地是怎麼會這麼便宜的?M28 F2的鏡頭行貨也要23000以上,水貨大約17000,這個機子怎麼可能會這麼便宜呢?
我個人做一個非常不友善的猜測,我覺得這個機子可能不是純血統的德產相機,很有可能是松下代工了一部分的,要不然不可能這麼便宜。
M240+M28 F2怎麼說也要4W5以上,這個機子賣26000是擾亂自家器材市場嗎?
當然.........如果真的是純德國血統,我感覺我就要買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MTcwOTk3Ng==mid=400058649idx=1sn=73dc5acd9402433db84506422e0df367scene=2srcid=1021wZhY1AOIFFy9UxzSYoEx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我就轉發不說話
鐵定有一批人站出來說,賣便宜了,不是原裝啊。
要不然,萊卡項鏈的裝B水準又下降了一個檔次。什麼?2W多就可以跟我一樣裝B了?肯定不是真的,肯定是假的。要想裝B怎麼也得4W起。假的,假的,假的~https://www.flickr.com/groups/leica-q-street/pool/page1
先直接奉上我的主觀結論:看過flickr上面這個leica q組群的人應該不用擔心它的出片品質,不差錢的放心買吧。
當看到leica q 以低價入市的時候想到的第一個念頭是:「leica這是買鏡頭送全幅機身嗎?」,因為大家知道徠卡的廣角定焦M口大光圈鏡頭鏡頭新品價格都是高高在上的。一隻M口28F2ASPH鏡頭也差不多要leica q 這麼多錢。
對這部相機的好奇心就由此而起。
我的疑問主要在於:1 取景器肉眼實際效果 2 鏡頭素質 3 AF自動對焦速度 4 DNG(raw格式)畫質
基於各方用戶的反饋和上述flickr 實拍圖片等等的反饋,我的4個疑問完全被打消。
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不可換鏡頭徠卡全幅相機,價格不高(相對自己的歷史和目前市場其它競品而言),誠意滿滿,值得買。
論畫質,徠卡Q 不敵A7R-II,但好過5D3和D750。這是我自己的機器對比的結果。
論操控,無敵,和SL 同級。A7R-II 拍攝感覺距離Q可是差遠了。
拍照用,就選Q,帶有其他因素,按因素選。
外觀和手感
剛一上手 Q,就一個感覺,德國佬的工藝不是蓋的,能摸到的地方不是金屬的就是皮的,沉甸甸的,如果把它當成一台隨身卡片機來看的話,稍微大了一點,在大多數日常通勤的包裡面攜帶都不是太方便。但是作為一台相機來說,做的再小一點的話,就會犧牲掉手感,會無法用正常的相機握法來拍攝,托鏡頭的左手會和按快門的右手完全疊在一起,我的手不算大只能說勉強握持。
這裡就要說到 Q 的唯一競品,大法的 RX1/RX1R2。RX1R2 雖然說體積比 Q 小了一圈,大大增加了隨身攜帶的可行性,應該很多妹子的日常包里都能裝,但是基本上無法使用正常的姿勢來握持,還有 RX1R2 的鏡頭位置和機身基本是左右居中的,右手基本沒有握感可言,所以通常只能使用操作小 DC 的姿勢,左右手各抓握機身的兩側來拍攝,非常彆扭。另外,RX1R2 塑料感十足,好像遮光罩都是塑料的,而 Q 連鏡頭蓋都是鐵的,用料上面兩款機器一比就會明顯分出檔次。
基本素質
對焦還算快,我覺得肯定不輸給佳能紅圈那些有 USM 的鏡頭。
最快機械快門為 1/2000,陽光底下常常不夠用,會自動轉到電子快門。剛接觸單反的時候覺得咵嗒咵嗒的單反快門實在太好聽了,現在覺得旁軸范的這種輕輕的一下喀嗒,實在是醉人。
最大光圈 1.7 在 99% 的情況下都夠用了,焦內銳利,焦外柔和,基本每檔光圈下的光斑都是完美的圓形。
ISO 大概到 3200 還能用,再高到 6400 也是噪點明顯,Q 在進行長曝光後還會做降噪處理,比方說拍攝了一張 10 秒曝光的,機器會在曝光結束後告訴你在進行降噪處理 10 秒鐘,曝幾秒處理幾秒,所以拍一張 10 秒曝光的照片,在快門按下去以後 20 秒才能看到照片。
屏幕素質不錯,但是色彩和 EVF 里的有點偏差,EVF 非常明亮且毫無延時,但是 EVF 稍微小了一點,帶著眼鏡再往裡面湊還是稍微有些吃力。
徠卡的操作非常簡潔明了,轉鏡頭的光圈和機身上面的快門撥輪基本上就能滿足日常的拍攝設定了,也基本沒有其他的操作選項來干擾拍攝者,上手非常容易。
拍攝
看你買相機的需求是什麼,如果你的需求和我一樣,就是 「我需要一台成像更好的 iPhone」,那 Q 一定會滿足你的需求。
Q 非常輕便,旅遊背著走路爬山不會是太大的負擔,掛在胸口也不重,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裝飾品,拿起來就拍,就是休眠以後的喚醒速度一般。處理旅途中的風景和人文綽綽有餘了,成像也擺在那裡,後期空間也非常大,不過我基本上都是 JPG 直出,然後 VSCO 調色,不知道為什麼通常原片都感覺欠曝一檔。
28MM 的焦段和 iPhone 一樣,所以適應起來沒什麼問題,人文利器,風景次之,人像勉強。
風景
人文
雜片
更多片子可看我的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alentj/
此機參數nb 個人認為德國的外殼 日本的內核
兩年前入了rx1,前陣子影城轉了一圈,正好出了rx2就去看看,與大法工作人員閑聊得知rx1殘值僅剩幾千,瞬間解毒大法rx。真是應了知友的一句話:買了rx一定惦記Q,買了Q就不會再看RX了。年前直接拿下Leica Q鈦金,rx1轉手的動力都沒有了,估計就是當一個擺件了。
作為一個出門隨身順手的機器,一路從卡片機、單反過來,越來越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換鏡頭、全畫幅、關注周遭的景和人、負擔不要太大,不要為渣圖留遺憾,玩唄。血統啦啥的不在考慮之列,拿個機估計也成不了專業人士,也沒準備靠她吃飯,合適就好,開心就好:)
我覺得如果是關乎信仰,那是另一回事。單從企業來說,其實世界科技發展之快,讓這些受尊敬的企業是非常不適應的,從TL就能看到對新趨勢的探索,他們正在努力做出改變,Q也算是超預期的吧,祝福他們。哈蘇都在變,估計很快就會看到與leica價格重疊的機型,Leica壓力不小的,據說大疆將會從哈蘇的小股東成為大股東了,20年前想都不敢想吧。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