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伯庸的史學功底如何?

剛才在亞馬遜上看到了這本書《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 馬伯庸【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所以想請教一下大家
———————————————————————————————————————————關於提出這個問題,我確實是欠考慮了一些。
有人覺得親王是一個寫小說的,不是史學家,也就無所謂史學功底,因此我還得了一個紅衛兵的稱號。
都說「你不能評價一個不存在的東西」,那麼「史學功底」這個「東西」真的在@馬伯庸 身上不存在嗎?我很懷疑,在這個問題下面回復的人,有幾個真正看過《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這本書?

事實上,我還想問「當年明月的史學功底如何?」「易中天的史學如何?」「劉心武的史學功底如何?」
如你所看到的,這些人都不是史學家,但我就是想問。。。


不謝邀。

操觀畢大笑,出示群臣曰:「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


很不錯的業餘愛好者


評價一個人的「史學功底」總得看看他的學術背景跟學術成果吧。馬伯庸這兩點好像都沒有,因此其史學功底為零。私以為題目還是改成「如何評價馬伯庸的歷史知識」比較好。貌似很多人搞不清兩者的區別,那就舉個例子:你知道漢長安城的布局與沿革體現了你的歷史知識,你能復原漢長安城裡人的吃喝拉撒睡體現了你的史學功底。
ps:史之所以為學,是因為其是一門有專業壁壘的學科,史學跟物理學、化學、天文學一樣,只不過因為歷史資料獲取太過容易,所以誰都能扯上兩句罷了。馬先生的東西很棒,可以看到他在歷史方面下的功夫,但有「史學功底」者必須經受嚴格的學術訓練。


偶爾翻到了《笑翻中國簡史》這樣一本書,這也是我讀的馬伯庸的第一本書。讀到的原因,是因為平日里在網上經常搜索和我論文相關的資料,偶爾讀到。之前讀過此文的舊版,錯漏甚多,最近又讀到這樣一個修訂版。親王自道該文成了一個布口袋,那麼是真是假,還是翻閱完全書再說吧。(由於在海外,只能閱讀kindle版本,只能以章節為綱目,無法用頁碼定位)

由於作者自稱「笑翻中國簡史」,那麼語言肯定不嚴謹,相關史料肯定不會有註解,學術公案也大可以「目前尚無定論」虛晃一槍,然後高掛免戰牌。但是,通俗讀物也必須要嚴謹,顧頡剛先生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不過既然作者已經說了是「笑翻」,那我也只能先挑一挑硬傷部分吧,只挑和全文主題相關的部分,其餘史料硬傷不在其列:

1. 「花里胡哨的五行學說」一節——「據說鄒衍已經徹底想通了上天的奧妙,所謂『言盡天事』,所以當時人送他一個外號,叫『談天衍』」?


據裴駰《史記集解》——「盡言天事,故曰『談天』」。意思是鄒衍所說的東西都和天有關,所有叫做「談天」,是「盡言」並非「言盡」,作者抄書都不用心抄;

2. 同上節,親王言五行學說在鄒衍以前已經得到完善,並且已經和八卦和干支相對應。

據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通論》等記載,五行與八卦相對應,是要到了漢朝京焦易學的興起才開始的。鄒衍之前言五行大概有《尚書》以及半個世紀前出土的子思《五行》竹簡。《尚書》中五行為金木水火土,但並無相互聯繫;子思五行為仁義禮智聖,作者完全顛倒了時間順序;

3. 「五德有始終」一節:(《孫子兵法》智信仁勇嚴)「陰陽家馬上指出,沒錯沒錯,這就是五行所演化的五德」?

該說法於理不同,未見出處,估計為作者自己臆寫。五行和五德有明顯區別,不能隨意替換;

4. 同上節,「鄒老先生認為,所謂王朝的德性,就是靠這些祥瑞,祥物和讖來確定」?

翻遍了相關記載,祥瑞和祥物能夠在《史記》中找到支持——「符應若茲」,但是讖,卻沒有找到根據。漢朝以前的讖有秦讖趙讖等等,但是和五德說合流,要等到漢朝哀平年間。陳槃先生撰文將鄒衍的五德終始說作為讖緯的源頭,我甚為贊同,但是按作者所言,鄒衍所說德性要靠讖緯來建立,恐怕是極不可能的;

5. 「始明火德」一節,「顧頡剛認為這(劉邦斬白蛇)不是史記原文,而是劉歆為了證明漢朝屬火德,特意新插進去的」?

這個言論首見崔適《史記探源》,顧頡剛曾做過崔適的學生,因此最多是承續了崔適的思想;

6. 「鏈子斷掉了」一節,「結果等王猛一死,苻堅就立刻追授苻彫為光祿大夫了」

我孤陋寡聞,在《晉書》中只找到了王彫,沒有找到苻彫,不知道作者在哪裡讀到的,也許苻堅曾經賜姓王彫,但是我讀書少,沒有讀到這樣的史料。其次,苻堅追授王彫為光祿大夫是因為「堅以彫言有徵,追授光祿大夫」,也就是說王彫曾經的話語兌現了,苻堅這才加以追授,並非等王猛一死就追授,不知道親王讀書是不是喜歡跳著讀。

當然,書中的硬傷遠遠不止於此,限於手頭資料不足與工作壓力,暫且到此為止,不再繼續一一找尋指正了。

讀完整本書,最大的發現就是前半部分硬傷多,而後面較少,到了明清部分又有些混亂了。我並不覺的是親王對於東漢後的歷史有多麼了解,而是因為南北朝到宋代,學界對於五德的研究已經較為充分。如果上把書中各個油腔滑調的部分加以還原,基本上可以找尋到原來的出處。

其實文中所述的所有部分,除了民國版部分暫且不論,基本都是拾人牙慧而已,不過既然作為一個文史哲極客,自然還是要列出清單,我讀到的kindle版本沒有參考文獻一節,不知道親王在書中有無這一部分,如果沒有,我就免費幫親王補足這一節吧。其實稱為參考文獻不太準確,就權且稱為「改寫文獻」或者「底本」吧。讀者若是不信,一翻便知。

  底本:
東漢到三國(兼通史):
楊權《新五德理論與兩漢政治》
南北朝到隋唐:
劉浦江《南北朝的政治遺產與隋唐時代的正統觀》

五代:
劉浦江《正統論下的五代史觀》
宋朝 :
陳學霖《大宋「國號」與「德運」論辯述義》以及《歐陽修&<正統論&>新釋》
劉浦江《五德終始說的終結》
遼金朝:
陳學霖《「大金」國號之起源及其釋義》
劉浦江《德運之爭與遼金王朝正統性問題》
明代:
陳學霖《明朝國號的緣起與火德問題》

至於元代和清代,作者基本用了上述資料的一些邊角材料,清代部分的論述捉襟見肘,已經是極度不自信了。

綜上,該書基本上就是陳學霖,劉浦江,劉復生,楊權等幾位學者代表作論文的貧嘴版,但是作者明顯讀的不認真,犯了這麼多的硬傷。尤其是楊權對宋以後五德的敘述,本來大多數就是靠旁證以及民俗傳說,作者把這些可信度較低的史料再貧嘴戲說一番,簡直如同痴人說夢。閱罷此書,不可否認作者讀過一些基礎性的典籍,但是文辭太淺,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用這樣一種和張發財類似的貧嘴文風來掩蓋史料方面的薄弱與不自信!


想起前段時間看一本小說,說到歷代經學,可分為「我注五經」和「五經注我」兩派學風。
馬親王的史學應該是五經注我派的吧。古往今來,何人何事不可為他那驚奇之腦洞所用?
要說功底,馬親王應該是電氣工程師里史學功底最好的,史學研究者里工科最棒的。
不過馬親王治史的精神,的確是普通人望塵莫及啊,想當初看他寫孔雀東南飛那篇,考究時間,居然連前後幾年間的黃道吉日都查出來了。
祥瑞御免,不敢不匿啊……


只想提一點個人淺見,「沒有史學功底」不等於「沒有文化」。
史學功底應該是使用歷史各項研究技能進行研究的能力,是使用專業技能的水平。
換句話說,倘若沒經過系統的學術訓練,不具備史學功底並不是一個負面評價。
某人背得出幾十個皇帝,講得出幾十段掌故,甚至再進一步,熟悉不少史實,那隻能說「歷史底子不錯」,而不是說就具備了史學功底。
「陳述」、「描繪」、「研究」本就不可混為一談,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所以再遇到「XX史學功底如何」的問題,求別撕啦,如果評論的不是一位史學工作者,那都算不上臧否人物,反倒有點捧殺的意味。


「強盜中的元帥,流氓中的貴公子,許多人都稱他為香帥,即便是仇視他的江湖人,卻也至少會稱他一句盜帥。」


以小無相功驅動七十二絕技。


知道費馬么?
他是史上最偉大的業餘數學家。


很適合知乎史學。。。


馬親王簡直可稱天賦奇才··

腦洞方面,有成為大家的潛質·


某些答主真是「說話有邏輯就可以當邏輯學家」「會外語就是語言學家」論調的典範,其實根本不知道邏輯學家語言學家是幹什麼的


祥瑞御免


應該說親王在歷史知識的廣度上,超過絕大多數歷史研究者(稱歷史學家還不夠格,真正的歷史家當然是博學的),因為他們都只在自己的一小片領域專精,比如美國政治史、東亞思想史什麼。。。
但是,要說親王的的「史學功底」,那就十分疑問他是否有這個東西了。因為史學是一門學問,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沒經過專業訓練的話,很難說他有什麼「史學功底」。
但這並不意味著親王對歷史的認識,關於歷史的研究(如果他做的話),會比一個專業的歷史研究者差。學問這東西,一個是量的積累,另外悟性也是很重要的。


推薦閱讀:

如果你是漢獻帝,你該怎麼對付曹操才能把權力收回?
錢鍾書應該算大師了,但為什麼聲名並不很響?尤其是在民間,人們只略有耳聞?

TAG:歷史 | 馬伯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