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徐庶?


諸葛亮在出山前,一共有三個好朋友。分別是徐庶,石韜、孟建。

當年他們一起談學習、一起談生活、談理想、談未來。

那真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後來,孟建想到北方曹氏集團打工,諸葛亮對他說,曹氏那種大公司,人才濟濟,你到那裡,很難有發展空間的。不如等個機會,咱們找個小型創業公司一塊發展。[注1]

[注1]:後公威思鄉里,欲北歸,亮謂之曰:「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

孟建沒有聽諸葛亮的勸說,於是就到曹氏集團打工去了。孟建的想法,估計比較符合大多人打工的理念,因為打工,就得找大公司啊!

再後來,劉氏集團公司在荊州重組上市,諸葛亮、徐庶、石韜三個人就都跟著劉備去混了。

單從打工者的角度看,諸葛亮、徐庶、石韜三個人的選擇,是不是比孟建的選擇更好呢?實在難說的很。

孟建到了曹氏集團那種大公司,肯定得從下層干起;而諸葛亮、徐庶、石韜三個人進入劉氏集團那種小公司,肯定一進門,就可以進入權力核心。

再後來,在曹氏集團的打壓下,劉氏集團那種小型創業公司,已到了破產的邊緣。

面對此情此景,諸葛亮認為,繼續跟著劉備撐過這個坎,就可以擁有一個輝煌的明天;徐庶、石韜則認為,與其繼續呆在一個即將破產的小公司里,還不如跳槽到大公司去發展。

單從打工者的角度看,誰的選擇更正確呢?實在難說的很。

比如,諸葛亮一直留在小型創業公司里,後來混成了國級幹部;徐庶、石韜跳槽到了大公司打工,後來也就是混了個市師級幹部。以至於許多年以後,諸葛亮都替他們惋惜。[注2]

[注2]: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因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都認為徐庶離開劉備,是諸葛亮出山前的事,其實呢,徐庶離開劉備,是劉備一生中最危難的時刻之一。

要知道,當時的劉備,被曹操大軍追得連老婆子都不顧得帶;更主要的是,趙雲返回去救阿斗時,有人都告訴劉備,趙雲這是要投降曹操去了。[注3]從相關內容,我們大約可以看出劉備當時有多狼狽。

[注3]:初,先主之敗,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

徐庶在這種背景下,離開劉備,投降曹操,多少有些不光彩,所以《三國演義》為了美化徐庶,就把徐庶離開劉備的時間往前推了一推。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總認為,徐庶是一代高人的風範,所以心不甘情不願的進入曹營,那是一言不發。其實呢,徐庶也很想在曹操那裡好好表現,只是競爭對手太強,所以混來混去,也混不到前排就座。從這層意義上,不是徐庶不想給曹操獻策,而是他根本就無法擠入權力核心。

當然了,也正因為這種原因,所以許多年以後,諸葛亮都不禁替他惋惜。因為徐庶當年一直跟著劉備混,肯定比這強。[注2]

[注2]: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總的來說,徐庶離開劉備的時機,多少有點不忠不義;但是徐庶離開劉備的方式,卻顯然是非常有國士的風範。

想當年,曹操曾讓張邈打得大有窮途末路之勢。

畢湛的母親,在這種背景下,被張邈俘虜了。

畢湛當時在曹氏集團的地位,絕不比徐庶在劉氏集團的地位低。要知道,曹操當時是兗州牧,而畢湛的官職是別駕;袁紹為冀州牧時,沮授的官職就是別駕。[注4]只要我們知道這個事實,大約就可以知道,畢湛當時在曹氏集團的地位有多高了。

[注4]:初,公為兗州,以東平畢諶為別駕。
紹遂領冀州牧......引沮授為別駕。」

曹操看到畢湛有離開自己的意思,就告訴畢湛,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你想去投靠張邈,我不會攔你的。如果畢湛也象徐庶一樣離開曹操,這也算一段歷史佳話。

問題是,畢湛不是徐庶,他沒有國士之風;關鍵是,畢湛也認為,曹操沒有英雄的心胸。所以畢湛一看曹操這樣勸自己,就覺得曹操這是在試探自己。

於是,畢湛就對曹操說,自從我跟隨您之後,就把這一百多斤都交給您了。再說了,忠孝不能兩全;為了實現對您的忠,我只要捨棄孝了。

要知道,當時曹操處境非常危險,所以聽到畢湛這種感天動的說詞,那是感動的熱淚盈眶。但是結果呢?畢湛離開曹操後,掉頭就跑到了張邈那裡。[注]

[注]:張邈之叛變也,邈劫諶母弟妻子;公謝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諶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既出,遂亡歸。

畢湛這種作法,實是等於狠狠抽了曹操一個大耳光。

如果畢湛也象徐庶那樣光明磊落的離開曹操,就等於告訴天下人,曹大哥那是世上最有情最有義的大哥,因為他遇事總為小弟著想;寧可自己死,也絕不會強迫小弟幹事。

畢湛這樣離開曹操,就等於向天下人說,曹操就是一個奸賊,他說的話,你一句也不能信。如果你相信他的話,你肯定死也不知道怎麼死的。我當時能離開曹操,就是因為我能實破他的奸計,並且成功的騙了這個傢伙!

總的來說,徐庶在劉備窮途末路、最需要人幫助的時候離開劉備,實在不是什麼太光彩的事。但是徐庶以他國士的風度,襯託了劉備的英雄氣量,所以也算一段歷史佳話。

從某種意義上,徐庶一生最風光的歷史,大約就到此結束了。

事實上,徐庶之所以可以在史書上留下名字,就是因為他以前是諸葛亮的好朋友,而且還跟劉備混過一段日子,並在跳槽離開劉備時,表現出了國士的風度。

也許有人會說,你這樣說,也把徐庶說得太不堪了。

問題是,就徐庶那種江湖地位,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這層關係,能在歷史書上留下個名字,也非常不了起的。

事實上,不用說看歷史了。就是現在中央開會,那些省軍級、市師級領導,寫在開會名單上,恐怕也就是一個個的符號。許多年以後,寫一本三國志那樣格式的歷史書,就這種級別的人,想在上面留個名字,恐怕真得需要可遇不可求的原因。

其實,從諸葛亮、孟建、石韜、徐庶四個人的履歷去看。

我們就會知道,大家都也是抱著打工者的心態,在亂世中混前途。什麼雲遮霧罩的大道理,那都是坐在那裡扯淡罷了。

所以諸葛亮的三個好朋友都給曹氏打工;諸葛亮給劉氏集團打工。而大家都也是惺惺相惜的樣子;諸葛亮不會認為自己三個好朋友那叫認賊作父;諸葛亮的好朋友,也不會認為諸葛亮那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執意破壞祖國統一。總而言之,大家都是打工仔,坐在台上扯扯淡,那叫工作需要;到了台下,再扯這些,那就沒意思了。

大家扯淡的時候,都是喊著雲遮霧罩的口號。其實呢,大家就是為功名利祿在奮鬥!

一切是顯然的,如果曹操願意三顧茅廬,並且願意讓諸葛亮當首席謀士,諸葛亮肯定也會跟著曹操混的,也會為曹氏家族鞠躬盡瘁的。問題是,曹操不會這樣對他。

當然了,如果劉備只讓諸葛亮當一個七品芝麻官,諸葛亮肯定也會在心裡操劉備的大祖宗。只要有機會,他肯定也會跳槽離開劉備的;因為跟著這樣的劉備混,能有什麼前途可言?問題是,劉備一直把他捧得非常高。

如果他們退一步,天下就會早日統一;如果他們進一步,天下就會長久混亂紛爭,他們誰也不會隨便退那一步的。總而言之,為了所謂的功名霸業,天下就是再混亂幾十年,再伏屍幾百萬,那也是值得的。

其實呢,對天下老百姓而言,曹操統一天下,劉備統一天下,孫權統一天下,真有了不起的差別嗎?好像是沒有的,其實就是沒有的。

但是,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時統一了天下。劉備、孫權、諸葛亮、諸葛瑾的江湖地位,還會有後來那樣高嗎?估計是沒有了。

小時候,我總以為,只有正面人物,才會開口閉口把國家、民族、百姓、正義、理想掛在嘴邊。而那些反面人物,通常都是高呼著搶地盤、搶錢、搶女人;奮勇殺敵,賞三塊大洋......。後來看的書多了,我終於發現,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是開口閉口的國家、民族、百姓、正義、理想。開口閉口搶地盤、搶錢、搶女、奮勇殺敵賞三塊大洋的政治人物,通常都是喪失話語權的政治人物。


謝邀,我要開始胡說八道了_(:з」∠)_

難道真的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徐庶是個聰明人嗎→_→對比下徐庶和姜維難道不覺得細思恐極嗎→_→人姜維還「但有遠志,不再當歸」呢,怎麼徐庶就方寸大亂了?其實想不想回去,也就是一句話的事。不想回那就用姜維的說辭也行啊,自己想回去當然要給自己戴上孝順的大帽子。看徐庶的履歷,人家是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潁川可是個好地方呀╮(╯▽╰)╭

再看徐庶到曹營的時間是208年,雖然說這年曹總吃了個敗仗,不過比起連地盤都沒有的劉備,我要是徐庶我也選曹總→_→又進國企,又能跟麻麻團聚,皇叔神馬的泥奏凱,不要阻礙我棄暗投明!問題是徐庶聰明就聰明在用麻麻做借口啊,劉備就算想留也不能留,漢代可是以孝治天下的呀(⊙_⊙)

那個什麼進了曹營一言不發是演義的腦洞罷了,徐庶在魏國可是做官的,雖然不大_(:з」∠)_不過么,魏國人才濟濟,也不是你想發言就能發言(被主公聽到)的啊╮(╯▽╰)╭


創業公司雖然能找存在感,但是沒錢途;國企雖然安穩,但是內鬥太厲害,謹言慎行還是對的。


徐庶此人生卒不詳,但後來做到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做什麼的呢?監察百官!
擱到現在就是檢察反貪系統的代表啊。
徐元直為什麼會去做曹魏的御史中丞呢?
駕輕就熟嘛!這要從他被撞飛開始說起:

助劉備乃是不改變歷史進程導致時空悖論,順便給自己留下個好名聲;
投曹操乃是知道歷史進程以圖自保,順便乾乾自己的老本行。一言不發能領餉還可以很自然地避免被老闆猜疑,真是細思極恐!為什麼228年後就沒徐庶的消息呢?

還不是因為還不上人人貸,哭醒了嘛!


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徐庶:「劉皇叔劉備你們知道伐?!當年我可是和劉備談笑風生啊!!」


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計,設一謀。
只因當年一句話,便將滿腹經綸爛死胸中。
即使面對曹營謀士們籌策論議的熱烈場面時,也無動於衷,守口如瓶。
就好比一位畢生精研學術、熱愛學術的人,在知名的研討會上一言不發,冷眼旁觀。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
我彷彿看到那位「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的任俠少年。
其實,包括田豫、牽招、陳登、袁渙這些身在曹營的人,並沒有為劉備「守節」的義務,然而都心甘情願。仔細想想,皇叔的魅力,實在是太可怕了。


徐庶?

呵呵。

諸葛亮傳: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魏略:及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


呵呵,就是個臨陣投敵的叛徒罷了。而且當時跑路的也不止他一個,諸葛亮的另外一個成天牛逼吹的震天響的朋友——石韜,也一起跑了,只不過可能理由沒有徐庶說的那麼動聽,又或者不像徐庶那樣多少還有點最基本的廉恥,知道和劉老闆打聲招呼,直接跑了。

總之,就是叛徒罷了。

講道理的話,劉備當時把部隊都給了二爺帶走,自己攜民渡江在這演戲,結果現在玩脫了,部下想要跑路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劉備一聲不吭,揮揮手就讓他們走。

然而可悲的是,偏偏對面的曹老闆也是個中二少年,喜歡的是關羽這種有情有義的美男子,對他們這種既非士族又無節操的叛徒絲毫不感興趣。所以也就根本不會重用他們,給了個小官讓他們混吃等死就算打發了。

多年以後,那個當年被嘲笑狂妄,追隨劉備流亡東吳,最終繼承劉備遺志的諸葛亮,在整軍布武后率領大軍北伐中原,一時之間天下震動。諸葛亮在審問俘虜時不意間問起過去好友的信息,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庶後數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猶存焉。

這就是作為叛徒可恥的下場。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徐庶混得不好?他可是魏國御史中丞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曹操進攻在新野的劉備時讓徐庶去勸降,劉曄說徐庶肯定不會藉此叛逃?

TAG: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徐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