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什麼來什麼」這種現象是怎麼回事?
怕什麼來什麼?
我們常說「心想不一定事成,怕處一定有鬼」。我們越是擔心的事它越是要發生。彷彿冥冥之中真的有命運安排,有超能力使然,於是,我們常常會歸結為命運本該如此。
「怕什麼來什麼」,更多集中在人際關係上,親情、愛情、友情。
我一個女朋友,其母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總是擔心老來無依無靠,安全感極低。儘管其對母親百般孝順百般照顧百般討好,她的母親還是唉聲嘆氣,消極悲觀。多年下來,女友覺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像空氣一樣消散的無影無蹤,依然無法使母親快樂起來,這種關係讓女友很累,再也不想費盡心思討好母親。她的母親終於像實現願望似得嘮叨「我就是可憐,老了沒人管,你們都討厭我」。
愛情上亦如此,初戀的女人總是怕男友不愛自己,一天男友不打電話就懷疑他幹壞事去了,稍微做的不好,就認為對方不愛自己。慢慢地,男友面對百般折騰的愛情再也體會不到愛的味道,結果真的不愛了。
我以前接過一個諮詢,求助者覺得自己太內向,朋友們肯定不喜歡自己。為了掩蓋內心的擔憂,他還故意偽裝自己,顯得自己什麼都不在乎。朋友們也漸漸疏遠了。後來,側面才知道,朋友們開始覺得他挺實在,不焦躁,也很願意交往,結果發現他的行為有點虛偽,慢慢地就淡了。
為什麼人際關係上更容易出現「怕什麼來什麼」?
心之所至,行之所往。你的心念,引導了你的認知,你的認知又決定了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會影響別人的行為,而別人的行為恰好就印證了你的心念。這是一個死循環。不過,你的心念只能影響到和你有關係的人或事。和你沒有關係的人或事,就算是你擔心,它也不會發生。比如你擔心戰爭,戰爭卻不一定發生,你擔心外星人入侵,外星人至少在你有生之年不會毀滅地球。因為戰爭不由你的心念決定,外星人不由你的心念決定,所以你擔心與不擔心都不影響結果。
只有存在關係,才有可能出現「怕什麼來什麼」。因為我們的行為是通過關係影響他人的。所以,在人際關係最親密的親人或戀人之間,經常會發生「怕什麼來什麼」。
就如同上面談到的母親。母親擔心無依靠、被拋棄。於是,總是表現出自怨自艾,面對女兒的一片孝心也總是不鼓勵不讚揚。久而久之,母女相處越來越不快樂,女兒就會盡量避免去見母親,結果母親的「被拋棄感」更重。
同樣,如果一個妻子對於婚姻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拋棄。那麼在她的行為模式里就會時刻集中在這個方面,總是把問題往這個方向引導。比如丈夫和別的女人吃個飯,她就會擔心丈夫是和別人有曖昧。這種擔心如果無法抑制,那麼就會表現出對丈夫的質問、不友好,讓丈夫在夫妻關係中感受不到信任,缺乏人際交往自由。為了避免爭吵,丈夫會進一步選擇逃避,隱瞞;妻子就會進一步感受到「被拋棄」的威脅,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由此可見,「怕什麼來什麼」是由於我們的行為影響了他人的行為。但是,我們的行為從哪裡來的呢?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的行為是由我們的認知決定的,而認知又具有個體差異性,受個人經驗、情緒等影響。
「怕」作為一種情緒,會直接影響認知
想像一下,如果你穿著不好怕被笑話,是不是感覺所有的人都在看你的衣服,如果你覺得自己丑,是不是覺得所有人都在看你的臉?
心理學做過一個經典實驗:先在志願者臉上化妝出難看的傷疤,拿出隨身的小鏡子,讓志願者看看自己傷疤的模樣,然後收走鏡子。接著化妝師會以固定傷疤、讓其更持久的借口偷偷把傷疤擦掉,但是志願者們並不知情,他們以為傷疤還在。志願者們被分別帶到了各大醫院的候診室,在人潮密集的醫院呆一會,讓志願者們在這裡充分觀察和感受人們的種種反應。實驗結束後,志願者們各自向心理學家陳述了當時的情況。有人說別人對他露出鄙夷的目光;有人說他們像躲避瘟神一樣躲避自己,太缺乏同情心;也有人義憤填膺地說兩個女人私下嘲笑自己。總之,志願者們的感受出奇一致,普遍認為別人在盯著他們的臉看,透露出厭惡和惡意。估計恨不得溜著牆根走。
當這些志願者們走出化妝室的時候,他們擔心什麼?
——擔心被議論,被嘲笑,被鄙視,擔心不受歡迎。
那麼,他們在別人的眼中看到了什麼?
——鄙夷、躲避、嘲笑、厭惡、惡意。
那麼,當他們「看到」了別人這些不友好的反應之後,志願者們什麼反應?
志願者們覺得別人缺乏同情心,為此義憤填膺。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志願者臉上根本就沒有傷疤,旁觀者也不可能真的在嘲笑他們,或者討論他們。這一切都是他們擔心來的,由於這些志願者怕被嘲笑、怕不被歡迎,他們就真的「看到」了這些反應的存在。
他們對外界的認知就這樣被誤導了。
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無形的「疤痕」。這也是「怕什麼來什麼」的「疤痕心理」。如果我們認為自己不夠漂亮,不值得被愛,不夠聰明,沒有用處,甚至一無是處,擔心被拋棄,擔心不受歡迎……那麼,我們在與外界交往中,一定會在不知不覺間來反覆驗證、反覆確認。然後確認到自己信以為真。
「怕」是如何誤導認知的?
當一個人處於「怕」的情緒中,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處於「低安全感狀態」。而一個人在低安全感狀態的時候,他的本能反應一定是拚命保護自己。試想:如果你身處一個黑暗的環境,你剛躲避過一隻射向你的劍,這時候你身邊出現了幾個人。你害怕,緊張,如果有能力,你會不會「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只要這些人無法向你證明他沒有殺你,你會先假定他們都是想殺你的。
聽起來很殘忍很不理智,但是處於低安全感狀態的人就會採取這樣的策略保護自己。這類似於法律上的「有罪推論」,即一個人一旦被懷疑為有罪,那麼,只要這個人拿不出證據證明自己無罪,他就有罪。
當一個妻子非常擔心婚姻不穩定的時候,每一個出現在丈夫身邊的女人都會被她懷疑有不正常關係,但凡有說不清楚關係的人,那就是丈夫出問題了。也就是,只要丈夫拿不出證據證明自己沒有出軌,那就是出軌。比如,看到丈夫和其他女子說話。正常人會做出合理的解讀,有很多原因造成他們兩人在說話。但是處於極度不安全感狀態的人,也就是「怕」到至極的人,因為她極其關注結果,那麼當她看到與結果相關的行為,比如,丈夫和其它女子說話。那麼,只要無法證明他們倆沒關係,那他們就是有關係的。她的「有罪推論」模式就會立刻啟動,對這種結果做出負面解讀。
負面解讀就會導致負面行為。在開始的時候,丈夫或許會理解,會解釋,會拿出證據證明清白之身。但是,人總會厭倦被誤會、被懷疑而自證。那麼,只要有一件事丈夫沒能或者不願意證明,那就會被視為出現了問題。當一系列缺乏理性思考的行為出現時,結果註定是婚姻的破裂。妻子害怕的事最終出現了。
「怕」本來是一種正常情緒,這種情緒會促使我們趨利避害。但是,一旦「怕」的過度,情緒超越了一個人的理智判斷,那麼「怕」就成了這個人的認知與行為的主宰,一切結果就由此而生。而在這裡,結果產生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內心由於恐懼而產生的認知和解讀。
「怕什麼來什麼」——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內心。
2015/10/22更新。答主已嚇死,有事請燒紙。
「怕什麼來什麼」不可怕,「怕什麼不來什麼」才可怕。
「怕什麼來什麼」的可能性來源於墨菲定律,深刻的印象和倖存者偏差密不可分,多數情況又陷入了自我妨礙的泥潭,但是歸根結底還是「恐懼」情緒的作用——
墨菲定律指出,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只要滿足大於零的概率和足夠多的樣本,怕什麼一定會來什麼。
倖存者偏差揭示了篩選的過程對現有數據的影響,「死人」不會說話,無法提取的回憶同樣不會說話。大多數怕而不來的事情都被遺忘,只剩下了怕什麼來什麼。
自我妨礙作為自我保護的策略,雖然不能憑空的讓事情變壞,但是當事情可能變壞的時候,卻能讓它更有可能變壞。所以,很多時候越是怕什麼,越是來什麼。
- 吃完晚飯,和家人出去散步消食。還沒走出小區,就聽到接連的狗叫聲,沒有幾秒就看到三隻狼狗齜著牙衝到了面前。瞬間嚇得動都不敢動,直到狗主人喝走了它們,才緩過口氣,長嘆一聲「嚇死我了」。
- 附近新開了一家鬼屋,網上的評論都說效果逼真,去的人都尖叫連連。正好今天沒有事情,自己決定去探索一番。在門口換好票,突然感覺有點害怕,腿都有點發軟了。
- 明天就要期末考試了,這門課只斷斷續續的聽過三四次,書到現在也沒有翻開。感覺複習也複習不完了,打兩盤刀塔壓壓驚,贏了就去掃掃重點好了。唉,好害怕期末考試掛科呀。
三件事情都存在「恐懼」的事情(狼狗、鬼屋效果、掛科),假設最後都發生了,哪種我們會有「怕什麼來什麼」的感覺呢?通常只有第三種。第一種情況根本來不及反應,狼狗衝過來就直接感受到了「恐懼」,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第二種情況預期到了,也確實對鬼屋的效果「恐懼」,但是這種感覺對我們並不是糟糕的事情。由此可見,即使都是「恐懼」,認知捲入較少的、一定會發生的或者評估和預期比較積極的,都不會讓我們產生「怕什麼來什麼」的感覺。
與其說「怕什麼」,不如說「期待不發生什麼」,而這種期待一定是有可能實現的。通常在複雜的社會性活動中,我們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正如 @貝加所說,考慮到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友情、親情和愛情確實是這種現象的重災區。需要指出的是,「期待不發生什麼」這種情緒和「恐懼」有所差別,它既包含了「恐懼」中不良的感受、注意和認知評價的偏差,又包含了可能不發生時候那種「希望感」。
「恐懼」會導致注意偏向的改變,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危險,我們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對相關的因素投入更多的注意。我們害怕狼狗會咬自己,就會時不時的盯著周圍的寵物;我們害怕會被突如其來的事物驚嚇,就會一點點的移動保持警戒。社會性的恐懼尤其如此,很多人會有意識的注意男朋友出軌的蛛絲馬跡,注意周圍人看自己時表情的細微改變,注意每一道題目不熟悉的細節。
「恐懼」還會繼續導致評價的偏差,當我們的注意收集到了足夠豐富的消極因素,似乎更坐實了自己的害怕。這種評價會對我們的行為作出調整,可能會開始對男朋友冷淡,對周圍人投以敵視的目光,或者開始潦草而不假思索的答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當我們似乎堅信「恐懼」的事情一定會發生時,我們可能不再費盡心力的避免事情本身,而開始善後的事宜——如何讓糟糕的事情看起來更體面。這樣,自我妨礙的步驟就開始了,有些人可能開始和其他的異性勾搭,有些人則選擇降低自己的人際需要,還有些人會在考試前通宵刀塔。到這裡,「怕什麼」很可能就來了。
然後,我們還有一點點僥倖的心理,似乎有些細節還令我們充滿「希望」。可能會偶爾發現男朋友對自己的好,會看到有些人對自己的理解和包容,或者是想到這門課往屆的掛科率並不高。這種情緒雖然會讓我們稍顯放鬆,但是同時也失去了「恐懼」帶來的緊迫感。而且「希望」對恐懼的調節未必有幫助,如果說「恐懼」是反覆加工、深思熟慮的產物,那麼「希望」像是突發奇想、稍縱即逝的火花,不能持續,希望破滅的時候反而讓我們更加恐懼。
有時候有種感覺,我們不爽的並不是「怕什麼」,而是「怕什麼來什麼」這種體驗。對此我有幾個小建議:- 接受「怕什麼」就會「來什麼」的事實。從統計學的角度,我們確實無從避免,但是也沒有必要刻意的誇大影響。畢竟考試掛科、男朋友出軌和被狼狗咬,都是人生糟糕的瞬間之一,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預見性而變得特殊。
- 感覺「怕什麼」的時候,列一張單子理清事情的困局和機會。很多時候,怕的事情未必很容易發生,但是沒有有意識加工的時候,並不可能意識到這點。這就需要我們將多個側面展開,才可能發現事情的全貌。
- 割捨不切實際的「希望」,積極情緒未必都是良藥。有些時候,「恐懼」是改變的動力,「希望」是改變的阻力。真正用得到「希望」的時候,是在改變扎紮實實的發生之後。
- 我們應該感覺慶幸,「怕什麼」至少還回來,說明我們的情緒與認知都處於良好的運轉和協調中。如果從哪天開始,「怕什麼」一定不會出現了,那我們還需要「恐懼」情緒做什麼?
最後我想說,我好害怕這個答案有1000個贊啊!
不僅僅是墨菲定理;還有歸因錯誤。
即,你不怕的東西,或者事情;就算是來了或者發生了,你也沒注意;忽略過去了;而怕的刺激很強烈,所以印象很深刻而已。
比如,你去朋友家做客,吃過100頓飯你都還蠻吃得慣的;有一次,你去某一個朋友家吃飯,恰好做的飯都是你不愛吃的;你就會感覺,哎呀,怎麼我就不愛吃這個就偏偏做了這個呢?這時候你只是忽略了前面的100頓都是蠻合適的
我打爐石,機械法打戰士,五費碼滿場子心裡默念戰士千萬別來個亂斗啊!
然後,到對方,0/5,亂斗……
"(oДo*)╰_╯(#‵′)靠
gg
打的好,是你贏了。
墨菲定律
你所看到的一切成就了你
先介紹一段社會心理學上很有趣的實驗:
在實驗前,被試者先被要求帶著問題去進行實驗:數數身穿白色運動服的人一共傳了幾次球?
然後再次強調:記得是穿著白色運動服的喲!於是被試認真地數啊數……
在這個過程中,一隻大猩猩出現了!而且慢悠悠走過,在中間還捶胸表演了一番,然後走出鏡頭。
看完視頻,還繼續問你看清楚了嗎?一共多少次?最後公布答案:15次。結果公布答案之後……
結果……傻眼了吧?
我看的時候,反正是屬於沒看到猩猩的50%。
在大學的社會心理學課堂上,我也和同學拍過類似的視頻,一個人過去做調查,做調查的過程中,換了另外一個人,結果調查完後回訪做調查的同學是否發現調查者換了一個人,結果竟然沒發現!
我們做了很多組實驗,有女換女,男換男,男換女,二換一……除了性別換了這麼明顯的失敗之外,其他的都成功了,也就是說,被試沒有發現換了人!
開始調查:
調查快要結束時換人:
然後另一位同學馬上回訪:
被調查者沒有發現調查者換了一個人!
(原諒我沒有打馬賽克!所以自報家門:那位握手的男屌絲就是當時大一時候的我)當時對於這兩個實驗,我的理解還是比較淺層次的,覺得這就是人的注意力非常狹窄嘛,當你關注這件事的時候,很多其他事情就會從你身邊溜走,比如機會、名利……所以,我們有時需要很專註對待一件事情,有時要全面看問題,不能太死磕。
但慢慢,我發現這樣解讀並不是最好的,因為再思維縝密的人,也不會疏而不漏,反而有時候方向正確的死磕能帶來很高的成就。所以,現在的我有了另一種解釋:你所看到的一切成就了你。
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通常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或者所關注的,都是通過我們各自的認知模式產生的。比如最簡單的,有的人看見狗就怕得要死,因為蛇觸發了「狗會咬人」的認知模式,由而觸發了他恐懼的情緒反應,所以他看到的都是狗的缺點;有的人看見狗特別喜歡,原因很多,有可能看了關於狗的書,或者接觸過很多可愛的狗狗,就觸發了「狗很善良」的認知模式,所以他看到的都是狗的優點。同樣,這樣的例子就能「輻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情緒,如:有人看到了焦慮的優點,促進自己思維變得活躍;有人看到了焦慮的缺點,讓自己緊張,傷害自己的身心。大到國家,如有人看到國家發展的好勢頭,有人對國家很失望……當然,你也許會反駁,我們都可以看到一個硬幣的正反面呀!但是,第一:人總有傾向性。我們對待這件事情總會有傾向性地選擇思考方式,比如你明明知道應該去想上台緊張對自己是有好處的,但是你不停發抖的雙腿和越來越弱的氣勢告訴我們你看到的是緊張的壞處。第二:人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全面。正如我們面前的手機或者電腦,哪裡生產的,有什麼歷史,什麼功能,零件是什麼,零件什麼時候製作的,手機有沒有刮花,哪裡刮花……一部手機蘊含了太多太多的信息,沒有人能全部看到,生產商能看到手機的工藝、功能能看到手機製作時的細節,使用者能看到手機的外觀有沒有被刮花,沒有一個人能看到手機蘊含的所有信息,或者是手機蘊含的信息是無數的。
那麼,當我們所面對的一切事物所蘊含的信息都是無數的,這時候,我們所看到的是否由我們的認知模式決定,這些認知模式是否就決定了我們是怎樣一個人呢?
怕什麼來什麼,想什麼也會來什麼
扯了這麼遠,到底和我們所說的怕什麼來什麼有何關係呢?你所看到的一切成就了你,那麼當你害怕一件事的時候,其實那件事就是你所看到的,或者就是你所關注的事了。你所關注的事,就構成了你生活中的所有部分,而且你越關注的時候,它就會讓你的生活越狹窄,狹窄到你只在乎它是否會發生。當你只在乎一件事情是否會發生的時候,你的行為是否就是圍繞著它來進行?結果你的行為無論是想要避免還是促成這件事發生,都會加劇這件事情的發生,因為你特別關注它。
舉個例子:當一個人特別害怕自己當眾演講表現很糟糕時,他就會一直去圍繞著當眾演講怎麼表現去思考,第一,他把自己的緊張情緒放大了,因為他一直要跟自己的緊張情緒搏鬥,告訴自己別緊張,結果越來越緊張。第二,她要證明自己不會表現很糟糕,在生活中各個細節都會去找證明,比如主動去跟別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往往這樣有意圖的表達都是沒有和聊天當下的氣氛相融的,效果肯定不好,結果更加證明了自己的不行,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結果,演講能表現好嗎?
所以,無論是墨菲定律(怕什麼來什麼)還是預言自動兌現或者是吸引力法則(想什麼來什麼)原理都是一樣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一切成就了你,你所關注的讓你陷入了你的圈子。在這個圈子裡,你所有的害怕和期待都將會兌現。
意識到了風險,卻不願意或不能承擔對應風險所需承擔的代價。反而期待外部突發事件來消除風險,執行鴕鳥政策。
投資市場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啊。因為你其實已經知道了它多半會發生了。
因為上課沒聽,考前沒複習。所以你說,完了完了,這次要掛科了,於是就掛科了。也就是說你已經通過各種因素預計到了你會掛科了,所以你怕了,所以它來了。
因為你感覺你的男女朋友最近和以前不一樣了,感覺到他不再會放下滑鼠陪你去逛街,不再會在睡覺前給你發晚安,你想,只怕是要分手了吧,於是就分手了。
不是說怕什麼來什麼,其實,你已經有結論了。
因為你不怕的來了你也不會關注啊。
1證實偏見:人們會注意和目標一致的信息。
比如你覺得這個人很好,你就會注意這個人好的一些信息。你認為他很糟,也會如此。
說曹操,曹操到就是這一原因。
2前意識。
很多內容我們平時不會在意的,但確實存在的,被稱為前意識。比如你左腿的感覺,但當我說了這句話,你就會注意。平時不會在意,但被提醒後注意的就是將前意識變成意識的過程。
你怕的你不怕的,其實都來了,只是你沒注意到。
意識不到的就是你的命運。
意識到的就是你的生活。
其實證實偏見中的證實的內容就是我們的意識,但角度不同。一個是證明過程,一個是意識。因為它要來了,所以才怕
《秘密》:吸引力原則。可以去讀這本書。打個比方:你心裏面想,我不能緊張,但是不能緊張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是不能與緊張兩個單詞同時傳遞給大腦,所以其實想一次不能緊張,就在向大腦刺激一次緊張。所以你就會越來越緊張。意思就是我不能緊張跟我好緊張跟我要緊張都屬於緊不緊張這個大的範圍,只會導致自己更緊張。相反,你為了不緊張,應該想的是我好輕鬆,我好開心,能考這個試,我很感恩,我相信我能考好,考完我要去好好放鬆下。就是這個道理。人總能成為他想成為的人,你每天想什麼,它就會發生。因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很大的,你越關注什麼,就越吸引什麼。所以,每天都要想些開心的事情,美好的幻想,多感恩。
怕什麼來什麼,是針對做出來的事天理難容的人。必然會怕什麼就來什麼。其他的人知道自己做的不是全對,但是也不躲著那些懲戒,到最後來的都會是幫他的,他本身也慢慢修改成了想什麼來什麼。因為想的不再是錯的。
墨菲定律啊!
不怕的事發生了你也不會在意。
怕的事發生了就會想,唉真是怕什麼來什麼。
真擔心這期彩票不中啊~~結果果然沒中!
不是墨菲定律,也不是倖存者偏差,而是一件事當你開始害怕的時候,它可能發生的概率已經非常大了。
你今天害怕飛機失事么?也許你根本不會想到飛機這回事。
但如果今天你正好乘坐飛機呢?
意識偏差
怕而沒來的我們往往會忘記
怕而來的帶來的痛苦會成為一種經驗讓以後得以規避風險
再回顧的時候就剩下怕什麼來什麼的記憶,得出怕什麼來什麼的結論
每天我們都會遇到各種事情,也就是來的東西各種各樣非常多,心理學叫外界刺激。但你害怕、擔憂、恐懼、緊張等的情緒會加深你對刺激的反應以及應激過程的記憶。
所以,不是怕什麼,來什麼。而是,來的東西裡面你只記住了你怕的。
怕的東西沒來你不會放在心上,怕的東西來了你才會印象深刻的記住
推薦閱讀:
※爸爸脾氣不好造成我現在的性格該如何改變?
※如何養成讓人心安的待人接物方式?
※MBTI中INTJ/INTP人格的人是否更傾向於在知乎里標註自己的人格測試結果?
※積極心理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