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太效應" 是真理不?

道德經也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益有餘」 所以。這是真理么?


是的。

馬太效應關閉一扇門,張弓效應打開一扇窗

有人說:「上帝關閉一扇門,同時也為你打開一扇窗。」他老人家為什麼要關那扇門?憑什麼又給你開一扇窗?那扇門與那扇窗是同一個事件(建築主體)嗎?如果是同一個主體,那麼這一個事件(建築主體)意味著什麼?如果不是,那麼這二個事件(建築主體)又意味著什麼?顯然,關門、開窗的事件主體,原本就是不同的效應、機制,在起著不同的作用;所以說,這句話應該是國人的杜撰,可能源自中國文化的傳說,蘇小妹考驗夫婿的「閉門推出窗前月」。

言歸正傳。發生馬太效應作用,上帝要對你關閉的那扇門,叫贏家通吃之門,只對少數人開放,對其餘所有人關閉;發生張弓效應作用,老子要為你打開的那扇窗,叫機會平等之窗,對所有人開放;引導贏家通吃之門的機制,叫馬太效應,引導機會平等之窗的機制,叫張弓效應。

一、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云: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用現代大白話說就是:大同理想社會的法則,不就像開弓射箭一樣嗎?瞄準目標高了,就把它壓低;低了就把它向上抬高;力道大了就減小一些,不夠就補足一些。理想社會的法則,是減去有餘的並且補上不足的;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就不是如此,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

據此看來,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與馬太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驚人吻合!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馬太效應來自於《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經濟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贏家通吃、兩極分化的現象。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中國人的通俗理解是:越窮越見鬼,越富越發財,則是反映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既然大同理想社會的法則與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相對應,那麼,有與馬太效應相對應的法則效應嗎?

有。老子已經告訴我們,只是未被發現、命名而已,筆者現姑妄名之,就是老子的張弓效應。

張弓效應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馬太效應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張弓效應機制追求的是社會機會公平,那是社會組織者以及政府制定政策和裁判市場行為該乾的事兒;馬太效應追求的是財富積累和市場要素配置的效率,那是市場的事兒。理想的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政府機會公平的張弓效應與市場效率的馬太效應的和諧統一,才是我們追求的大同理想社會。

二、馬太效應,為你關上贏家通吃之門

幾年前「佔領華爾街」運動,人們打出了「99%的人不能再忍受1%富人的貪婪」的旗號。然而事實上,由全球金融資本主義體制衍生的馬太效應,讓「99%的人」在贏家通吃之門之外徘徊,也沒有得到平等機會之窗,至今仍不得不繼續忍受「1%富人的貪婪」,而且還看不到改變的跡象。

為什麼會是這種現象?因為馬太效應在提高市場效率、創造巨額財富的同時,也給社會群體的貧富差距製造了巨大的鴻溝。同時,也是因為張弓效應的機會平等機制,在全球治理系統的缺乏。

市場經濟體制,經過馬太效應的放大作用,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尤其是近四十多年所謂新經濟的槓桿作用下狂飆猛進,全球經濟體系的內在結構出現重大突變,即全球經濟開始決定性地從產業資本主義向全球金融資本主義轉變。

2013年全球經濟的最大亮點是金融市場高歌猛進、連創新高,虛擬經濟完全脫離實體經濟暴漲。美國道瓊斯指數年漲幅27%,標普30%,日經指數57%,德國DAX指數25%,法國18%,西班牙21%。此乃數十年來最快的年度股市漲幅。美國股市平均市盈率(以標準普爾計算)達24.5倍,歷史平均水平是16.5倍,許多人開始擔心美國股市已經再度形成資產價格泡沫。

與 此對照,則是實體經濟復甦乏力、通貨收縮、失業高企。2013年美國真實GDP增長率大約為1.8%,2014年預計2.2%-2.4%。2013年歐元區GDP繼續萎縮(-0.6%),2014最樂觀預計也只有1%。日本2013年GDP增速1.8%-2%。2014年預計下降到1%-1.2%。

如何解釋上述現象?如何解釋虛擬經濟背離實體經濟的自我膨脹?自1970年代初期開始,經濟體系開始決定性地從產業資本主義快速轉向金融資本主義,對各國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將繼續產生深遠影響。

經濟體系向金融資本主義轉變,最顯著特徵是金融業脫離實體經濟高速擴張。仍以美國為例,金融業對美國GDP的貢獻,從1950年的2.8%,增長到1980年的4.9%,2006年達到最高值8.3%。金融海嘯之後稍有下降,很快就恢復增長。1980年,美國金融資產總值達GDP的5倍,2007年時翻了一倍,金融資產總值達到GDP的11倍。推動金融資產總值增長的重要力量,是公司市盈率和市值大幅度增長,增速遠超GDP增速和企業利潤增速。

實體經濟衰退和通縮,金融業和虛擬經濟卻高速增長,這正是因為馬太效應,人類經濟體系演變到今天,尤其是貨幣信用體系演變至今,成就了一個異常奇怪的經濟金融和貨幣體系,即三個馬太效應的「兩極分化」相互加強的經濟金融體系。

一是馬太效應的長效機制使得「貨幣信用分配的兩極分化」。從全球看,貨幣信用主要集中少數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可以無限度創造貨幣信用來分配(或掠奪)全球資源和財富。從各國看,貨幣信用主要集中到少數大企業和富裕階層,中小企業和普羅大眾極難獲得信用。

二是馬太效應的長效機制使得「真實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收入分配不公和貧富兩級分化早已是全球公認的重大難題。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財富集中程度持續上升,少數人(以華爾街金融家為代表)控制著越來越多的財富。金融危機以來,各國貧富分化程度進一步惡化。

三是馬太效應的長效機制使得「真實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兩極分化」。 一方面是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自我膨脹,虛擬經濟開始主導實體經濟,虛擬經濟之投機行為開始主導整個經濟體系的價格機制。另一方面是製造業中心與虛擬經濟中心(或金融中心)背離,發達國家持續掌控金融中心和全球定價體系,新興市場國家逐漸淪為全球製造中心,卻沒有全球資源和產品的定價權。發達國家憑藉貨幣金融霸權地位給全球資源、技術、產品和服務定價,以非常強有力的手段實現全球收入再分配,將新興市場國家創造的真實財富轉移到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則面臨著「貧困性增長困境」。

馬太效應的長效機制在三個兩極分化的內在關係是:「貨幣信用分配的兩極分化」製造和加劇「真實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製造和加劇「真實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嚴重背離和兩極分化」。

錢生錢,來快錢。與此同時,由於三個兩極分化在經濟結構上產生的嚴重後果,必然影響到社會結構的基本穩定。現代產業,無論是金融業還是互聯網信息產業,因為過度的馬太效應,都傾向於產生一個極小的富翁階層和一個極大的窮人階層;所以,通向財富之門,對大多數屌絲們是關閉的;創造財富的平等機會之窗,也未向屌絲們足夠多的開啟。這樣,傳統產業所塑造的龐大中產階級,在現代社會沒有了經濟基礎;基於中產階級之上的傳統大眾民主,也失去了其往日的社會經濟基礎。馬太效應機制下,標榜為普世價值觀的西方民主,早已從「一人一票」淪為「一元一票」。

馬太效應令貧富分化加劇,最明顯標誌是所謂「中產階級擠壓」趨勢,越來越多中產階級成員收入下降,以至淪為下層階級,引起「中產階級終結」的警告。另一社會發展趨勢,通過政策的制定來製造貧富差距日益顯現,是「社會地位變動性」下降。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美國窮人難翻身,50年不變!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切提主持的指標性研究顯示,目前美國兒童提升社會經濟地位的機會和五十年前幾乎一樣,並沒有改善。雖然社會運動讓婦女和少數族裔享有更多就業機會,政府補貼讓上大學更容易,但目前美國窮人小孩成年後依然貧窮的機率,跟他們的祖父母一樣高。華盛頓郵報報導,研究顯示,一方面,社會政策為窮人提供的更多機會,但是,另一方面,有關經濟政策的制定,機會會被因為政策而帶來經濟環境的變化抵消,例如,貿易增加與科技進步讓某些中等收入的工作機會消失。

這說明,此時理想社會的張弓效應產生的效力,遠遠低於經濟社會的馬太效應。

以上各種分析表明,由於張弓效應創造財富平等機會機制的缺乏,正是幾千年來的馬太效應機制,造成了如今貧富分化的嚴峻局面。正如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所云:「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市場過度的馬太效應,需要政府張弓效應來校正,市場無形之手造成的弊端,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來彰顯公平。

三、張弓效應 為你打開機會平等之窗

體育競賽,是體現公平與效率的最佳參照物。一般比賽,除了按照年齡、性別進行分別比賽,有的還要按照體重進行分級,例如摔跤和舉重。多人參加的團隊比賽,特別需要張弓效應彰顯公平。

最為顯著的張弓效應,當屬NBA的選秀機制,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NBA的選秀機制,是解決實力不平等、機會不平等的好方法,是張弓效應在社會組織的有效運用。

如果NBA按照馬太效應的機制一直發展,強隊恆強,弱隊恆弱,比賽沒有輸贏的懸念,會有門票市場、廣告和轉播市場嗎?肯定沒有。

選秀是NBA聯盟為促進球隊齊頭並進採取的均衡政策,保證了聯盟的競爭性和可持續發展。要想明確了解NBA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就有必要了解作為聯盟「平衡器」之一的NBA選秀制度。

NBA選秀擁有儲備雄厚的人才保障。參加「選秀」的新人一般是全美各大學的學生,他們通常是全美大學生籃球聯賽NCAA的佼佼者。

2006年之前,受功利思想的影響,有很多高中球員就參加了「選秀」,大學沒有畢業進入NBA的更比比皆是。譬如1995年首輪第五位被森林狼隊選中的凱文·加內特、1996年首輪第13位被選中的科比·布萊恩特,2003年的狀元秀勒布朗·詹姆斯,都是以高中生的身份直接步入NBA的。

2006年開始,參加選秀的條件提高為至少年滿19歲,同時要求高中畢業一年以上。國際球員參加選秀的前提條件是在本國打過職業聯賽,如國際球員在美就讀高中或者大學,則參照本土選手的參選條件。對於參加選秀的年輕球員,NBA根據他們在大學期間(或高中階段)的比賽表現打分排名,當然這個排名不決定球隊在選秀大會上的選擇,只供參考。

對於球隊來說,第一步就是確定簽位。簽位的大體規則是照顧弱隊,常規賽戰績越差的球隊獲得高簽位的幾率越大。首先是沒有進入季後賽的14支球隊抽籤確定簽位順序。

在抽籤設置上,常規賽戰績最差的球隊獲得第一選秀權的幾率最大,而無緣進入季後賽的球隊中戰績最好的球隊幾率最小。抽籤只決定前三個簽位的歸屬,其餘無緣進入季後賽的球隊按照常規賽戰績倒序排名。

在抽籤儀式中,主持人會把編號為1-14數字的14個乒乓球放在一個鼓形容器中。從14個球中隨意抽出4個球,總共可以產生1001種的數字組合(不考慮數字排序),將11、12、13和14這4個數字的組合剔除,保留其餘組合。在抽籤之前,戰績最差的球隊先確定250組合數字,也就是有四分之一的幾率抽到狀元簽;戰績倒數第二的獲得199種組合,依次遞減,非季後賽球隊中戰績最好的只有5個組合的名額,也就是只有千分之五的幾率拿到狀元簽。前後對標有14個數字的乒乓球進行三次抽取,確定狀元簽、榜眼簽和探花簽歸屬。

2010年選秀抽籤,戰績最差的新澤西網隊並沒有取得狀元簽,而戰績倒數第五的華盛頓奇才依靠約十分之一的幾率拿到了狀元簽。通過抽籤,避免球隊故意輸球,因為常規賽倒數第一也未必就意味著狀元簽。前三個簽位確定後,取得高排位簽位的球隊就可以從供選新秀中選擇心儀的球員,補充球隊最需要強化的位置。

在非季後賽球隊首輪挑選出前14名新秀後,接下來的16個順位留給季後賽球隊,這16支球隊的抽籤順序依據常規賽戰績倒序確定,也就是常規賽戰績越好的球隊選秀位置越靠後。第二輪選秀的順序完全按照上賽季的戰績倒序進行,NBA球隊可以在賽季球員交易中將選秀權作為籌碼。因此,在實際選秀過程中,戰績排序未必同選秀排序一致。

從NBA的選秀機制可以看出,選秀是NBA聯盟為促進球隊齊頭並進採取的均衡政策,保證了聯盟的競爭性和可持續發展;政府也應該為社會組織和各個階層,創造財富平等的機會,重視市場馬太效應的機制,同時依據張弓效應制定的相應的政策法規,才是公司、社會組織、政府治理、全球治理,保持公平合理競爭和可持續發展之道。

四、和平發展、共同富裕之道

餘額寶是互聯網金融在張弓效應機制的作用下,給屌絲們創造財富打開的平等機會之窗的最新張弓效應案例,詳情請參閱拙文《餘額寶-互聯網金融的張弓效應機制》,本文不再贅述。餘額寶生於張弓效應,成於馬太效應,平淡於張弓效應:生於張弓效應是因為,在存貸利差的金融控制條件下,餘額寶將銀行的壟斷效益通過貨幣基金將小額資金的收益回歸散戶,此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成於馬太效應是因為,通過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將散戶資金越集中於餘額寶,則散戶的資金越賺錢的預期帶動下,從而形成巨大的資金規模,取得巨大的議價利益,而這正是典型的馬太效應機制;平淡於張弓效應是因為存貸利差的開放條件下,餘額寶也只能取得資金的平均收益。在市場條件下,張弓效應與馬太效應的內在聯繫轉化機制在於,「損有餘以補不足」的勢差大範圍或長期累積,如果之和可以超越 「損不足以奉有餘」的勢差,張弓效應與馬太效應將發生逆轉。

馬太效應有效率,張弓效應顯公平;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共存,贏家通吃之門與機會平等之窗同開,是全球社會和平發展、共同富裕之道。馬太效應為你打開贏家通吃之門,同時該門為其他人關閉;如果馬太效應不幸關了你贏家通吃之門,希望你找到創造財富的平等機會之窗,並由此出發,打開另一扇贏家通吃之門,同時為更多屌絲們創造平等機會。筆者在此強烈呼籲有識之士、熱心組織、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研究老子的張弓效應,在研究理論、制定政策方面,發揮市場馬太效應效果的同時,構建張弓效應的內在機制;這樣,社會就會湧現更多贏家通吃之門,無數平等機會之窗。

本文的版權屬於三七理論智庫(籌)的倡導者林先生所有,歡迎網路轉載,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並請對以下內容廣而告之,否則視為侵權:

1.
歡迎研究機構、財經理論高手、營運策劃高手等組織和個人,加入三七理論智庫(籌),成為三七理論智庫共同創始人;

2.
近期將策划出版《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歡迎出版策劃機構洽談、約稿;

3.
林先生所開發的講故事二維碼,手機互聯網的應用項目同樣原創精彩。項目主要是應用啟蒙寶故事二維碼燙圖在嬰童產品上,讓嬰童產品會講啟蒙童話故事,例如燙印在嬰童爬行墊上,用智能手機掃描,可以在手機上講故事,普通爬行墊就轉型升級為會講故事的爬行墊。產品已經成型、應用,歡迎代理營銷推廣,詳情請搜索啟蒙寶二維碼;

4.
林先生的聯繫郵箱為hibook@139.com,謝謝轉載、分享。


難道你是金哥


推薦閱讀:

什麼是馬太效應?

TAG:馬太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