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子或者蝴蝶身上的眼點是如何形成的?有什麼作用?
就是圖片上這種像眼鏡的點,貌似在很多蛾子和一些蝴蝶身上都有,是怎麼形成的呢?
作用是什麼?(查了網上有說威懾攻擊者有說分散注意力的,不知道哪種解釋更有根據,知乎上有研究這個的嗎?)
知乎上有類似問題:為什麼我們看到蝴蝶翅膀是彩色的,給出了蝴蝶翅膀色素的顯微結構。結構決定功能,對於蝴蝶的天敵看來,翅膀的彩色就有「色差」了;色彩很漂亮,但這種漂亮當然不是為人而生的。扯遠了,這裡問「如何形成的」,可以從演化(進化)的角度,也可以從發育的角度來解釋。
演化的角度,就是自然選擇理論,各個種屬特定顏色和眼點適應特定的環境。具體而言可以是擬態(模仿樹葉,花草等),如菜粉蝶;也可以是警戒(我有毒,別吃我),如台灣斑蝶,大王蝶,蛺蝶科多數種類的身體都是有毒的。如下圖所示不同種類、雌雄有別的眼點類型[1]。
發育的角度解釋這些眼點如何生成,在不同發育時期受哪些基因調控。Suzanne等人研究了veinless基因在B. anynana蝴蝶中的表達及其突變類型[2]。Long等人2002年的論文[3]揭示了Distal-less基因在蝴蝶眼斑紋生成中的作用,涉及基因還有Distal-less,Antp,Hox, Notch,spalt等[4]。Distal-less基因最先是在果蠅中發現的。這些基因演化上都很保守,它們在蝴蝶幼蟲,蛹期,成蟲表達水平不一樣,組成的Network調控了蝴蝶翅膀花紋的形成 [5],較好地解釋了翅膀眼斑紋這一性狀的遺傳學機制。圖:(B. anynana蝴蝶前翅(a–c) 和後翅(d–f)的veinless基因突變類型) [2]
圖:一個由 Dll 和 Notch 基因參與的蝴蝶眼點「發育-演化」理論模型[5]:
而蝴蝶翅膀的眼點的Pattern,熊貓色塊有沒有遵循相同的規律——圖靈方程,自然也是很多人感興趣的。當然遵循了,圖靈論文中Mophologen體系可能是Distal-less與Notch[6]。圖靈的粉絲太多,以圖靈方程為原理模擬蝴蝶翅膀色彩生成的小實驗,已經進入高中的實驗課[7]。
(Fred Nijhout; Sean Carroll)
這裡不得不提Fred Nijhout教授[8]和Sean Carroll教授[9],分別在Duke大學和Wisconsin大學任職,兩位30多年來[10]一直在研究蝴蝶,研究了發育生物學的許多主要問題,如對稱性、異速生長、形態建成、信號網路等等。可以感受到一個學者如何把愛好蝴蝶的個人興趣發展成為一生的學術旨趣。
相關文獻:
1 Jeffrey C. Oliver , Antónia Monteiro. On the origins of sexual dimorphism in butterflies. Phil. Trans. B. 20112 Suzanne V Saenko , Vernon French , Paul M Brakefield , Patrícia Beldade. Conserved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and the formation of evolutionary novelties: examples from butterfly wings. Phil. Trans. B. 2008
3 P. Beldade, P.M. Brakefield, A.D. Long. Contribution of Distal-less to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 butterfly eyespots, Nature. 415 2002
4 Suzanne V. Saenko, Paul M. Brakefield, Patrícia Beldade. Butterfly wing pattern evolution: insights from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yespot developmental network. 2010 openaccess
5 Monteiro A, Glaser G, Stockslager S, Glansdorp N, Ramos D. Comparative insights into questions of lepidopteran wing pattern homology. BMC Dev Biol: 6: 52. 2006
6 Robert D Reed, Michael S Serfas. Butterfly Wing Pattern Evolu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a Notch/Distal-less Temporal Pattern Formation Process: Current Biology2004
7 How do the patterns on butterfly wings develop? . ~2010 www.entfdn.org
8 Fred Nijhoutc http://sites.biology.duke.edu/nijhout/patterns2.html
9 Sean Carroll http://carroll.molbio.wisc.edu/images.html
10 Nijhout, H. F. Pattern formation on lepidopteran wings: determination of an eyespot.Dev. Biol. 80, 267-274 1980
謝邀~
先說形成:
蛾類和蝶類的斑紋色彩是由體表布滿不同顏色的鱗片造成的。鱗片很小魚鱗般排列,由於含有黑色素、紅色素、白蝶呤素、黃蝶呤素等不同的色素而顯現不同的顏色,這種由色素決定的顏色稱為化學色;鱗片表面具脊和溝,脊的結構、密度、分布方式等對光線的折射產生的虹彩般顏色稱為結構色。蝴蝶的斑紋正是由不同顏色的鱗片排列成不同的圖案構成的,而其色彩是鱗片化學色與結構色的綜合表現。因此斑紋由遺傳決定相對較穩定並因種而異,色彩則可能由視距、視角不同,以及在不同溫度下鱗片角度迅速變化等因素而改變。
大多情況下,蛾類和蝶類的斑紋色彩具有擬態的作用,即模擬另一種生物或環境中的其它物體從而獲得好處。蛾類和蝶類翅上較醒目的眼狀斑或圓紋對避敵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美眼蛺蝶前後翅各有一對眼狀斑,後翅的眼狀斑較大,黑斑中還有2 個小白斑,使模擬的眼睛具有了立體感,美眼蛺蝶雙翅平張時就像貓頭鷹的臉,蝶身成了貓頭鷹的鉤狀嘴。一些小型鳥類本來是可以吃到這隻蝴蝶的,當它遠遠見到一隻貓頭鷹圓睜著眼在等著它時,便被嚇得未來得及細看, 就往遠處「逃」去了。
謝邀~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選擇的角度來解釋。蝴蝶的或者飛蛾的鱗翅的作用是逃脫捕食者的攻擊,例如蜘蛛網的黏附,據說其鱗粉還有毒性,而它的圖案則與其所處的環境和捕食者有關,這裡不得不提那著名的白樺蛾變黑的故事了,所以說,環境才是篩選其圖案的關鍵。對於分散注意力我覺得意義難明,這種假設存在於飛蛾被盯上後,這時候一些圖案就會使捕食者眼花繚亂?相比之下,模仿捕食者的捕食者是個更可靠的解釋,但是還是需要進一步實驗驗證,實驗設計如下:
一是對於這種蛾子所在地區的捕食者的捕食者進行對比,看看這種花紋是否存在擬態;二是人工模仿這種圖案(使用不同材質)刺激捕食蛾子的動物,看看其是否會被嚇阻;三是人工構建小的生態系統,將圖案可能模仿的捕食者從系統剔除(用不同特徵的同生態位生物替換),經過多代培養,觀察這種圖案是否消失(需要ck)。
然而我看到圖片就嚇哭了
沒有人和我一樣有飛蛾恐懼症嘛 :-I
眼點就是個擬態啊……像眼睛比較大的貓頭鷹,那是很厲害的捕食者……於是蝴蝶蛾子這些沒啥骨架的小東西就進化出了眼狀斑紋,意思就是說:「我很可怕別來惹我。」你可以站在你是一隻小蝴蝶的立場上這麼想……捕食者會想,哎呀我去這麼大眼睛好可怕好可怕看著都噁心還是別吃了……然後那些沒進化好的就被吃了,眼狀斑紋被一代代流傳下來……
大眼斑模擬脊椎動物眼睛,嚇退捕食者;小眼斑擾亂捕食者視線,讓捕食者錯誤的攻擊翅而保護身體要害部位。(我是這麼理解的,謝邀)
謝邀~~
但是對這方面了解無多,而且上面人家已經有了很棒的回答。想補充說的就一句:動物界中以「眼斑」的方式作自我保護或者自我炫耀的,恐怕是個普遍的現象。
然後舉點例子吧:
昆蟲:
甲殼類:
魚類:
龜類:
鳥類:
哺乳類:
(好吧,最後一個是抖機靈的,但是有力地說明了一雙灼灼的大眼睛是多麼有震懾力。)
我來解釋一下眼斑的形成。
眼斑的形成和翅膀在蛹期時的摺疊形狀有很大的關係。
有一個假說是這樣子的。
我們比方一張紙按對角線摺疊若干次,將摺疊後的尖端蘸入墨水中,均勻吸墨後將紙展開,這時,在紙上形成的圖案就是一個圓。
這是大眼斑形成的原理。
在大體型的鱗翅目品種中,眼斑可以有效恐嚇天敵的進攻和啄食,使鳥類避開身體的重要部分(例如胸部,腹部)而對眼斑採取進攻。
為什麼說是大體型呢,在我去年採集的16頭矍眼蝶屬的蝴蝶中,有三隻亂雲矍眼蝶的眼斑處有明顯的銳角殘缺,這就意味著這三頭眼蝶曾經是被尖銳的喙進攻過的。而這也說明,眼斑確實是會將鳥類的注意吸引過去的。
為什麼上面要說大型的鱗翅目品種呢,因為小體型的眼蝶(這裡用眼蝶舉例因為眼蝶科昆蟲普遍翅面帶有眼斑)翅展只有三五公分,且也沒有特別大的眼斑。而這麼小的眼斑在規避天敵和保命上是不會有任何作用的。所以小型眼蝶身上的眼斑更多的只是科屬種的基因關係,具體的實用性倒是談不上。
其實,蝴蝶身上的鱗片大小、顏色相同,由於分布的不均勻,厚度不同,從而經過光的反射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所以眼點是由於鱗片環狀疊厚形成的。
偶然有花紋的蝴蝶活了下來,而且後代翅膀上也有,同時沒花紋的相比有花紋的更不容易活下來產生後代, 所以有花紋的就被自然選擇了下來
用來傳情么!?
然而並
嚇別的動物,就像流氓的紋身一樣。
謝謝邀請。
不長篇大論,簡要回答。
蝴蝶是鱗翅目昆蟲,翅膀上覆滿鱗片,反射光線形成花紋,根據鱗片不同的排列順序和顏色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花紋。眼點是擬態的一種,一般是模仿天敵的捕食者,來威脅天敵保證存活。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謝邀~
許多動物利用保護色來逃避獵捕,包括利用斑紋降低被天敵發現的風險(偽裝),向天敵暗示自己有毒或不可食用(警告色),或者裝扮成其它動物或物體(「擬態」和「偽裝」)。
除此以外,很多小動物例如蝴蝶、蛾子和魚類擁有兩對甚至多對「眼點」(eye spot)。許多眼點能嚇跑掠食者,可以十分有效地防止天敵的攻擊。在過去長達150年里,人們都認定這是因為眼點模仿了掠食者自己的天敵的眼睛的緣故。但是,由劍橋大學的動物學家Martin Stevens、Chloe Hardman 和Claire Stubbins等人進行的最近研究表明,這一流行觀點沒有任何實驗依據。
根據2月13日在線發表於《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 Ecology)上的研究結果,蝴蝶等小動物身上的環狀斑紋能有效對抗掠食者,是因為這些斑紋本身十分顯眼,而不是因為它們模仿了掠食者天敵的眼睛。
Stevens、Hardman和Stubbins用防潮紙做成假蛾子,把各種形狀、各種大小、數目不等、對眼睛模仿程度不一的眼點組成嚇人的圖案,用高清印表機列印到紙上,他們在這些假蛾子身上拴上小蟲子,然後釘到落葉混交林里的各種樹上,觀測野生鳥類對這些假蛾子的反應。
動物學家發現,與其它印著顯著圖案的人造蛾子相比,身上帶有環狀斑紋的人造蛾子受到的攻擊不見得更少。他們發現,總的說來,最能嚇退掠食者的眼點恰恰是那些花紋最大、最多、最顯眼的眼點。
Stevens博士解釋說:「和那些身帶眼狀斑紋的假蛾子相比,鳥兒們一樣不喜歡長著條形和方形圖案的蛾子。由此我們可以斷言,眼點是否奏效,主要看它們是否鮮艷和顯眼,而不是因為它們模仿了掠食者天敵的眼睛。這說明很多動物身上的環形斑紋,並不是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是在模仿其它動物的眼睛。」
(文章來源:科學網,編譯崔月雷)推薦閱讀:
※見某報道說人腦容量一直在縮小,這是真的嗎?
※為什麼有雜種優勢?雜種優勢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南北方的平均身高有沒有顯著差異?
※性格是否會隨基因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