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和「歎」有區別嗎?


沒區別。

看來大家不了解這個「欠」。來看小篆(甲骨文圖片沒找到,大致就是一個側面的人,張大嘴巴的樣子)。

上面三橫是「氣」的古文形體,下面是「人」的古文形體。
《說文》:「欠,張口氣悟也。象氣從人上出之形。」
王筠釋例:「人之欠伸,大抵相連卬(昂)首張口而氣解焉。氣不循其常(氣字應該是左高右低),故反之以見意也。」
就是說,「欠」本義就是打呵欠。

更正:從甲骨文形體看,「欠」象人張大口形。《說文》「欠」從氣從人誤。但不影響其本義張大口出氣的意思。
補充甲骨文形體和《汗簡》篆書形體如下:


文字中有時候「口」與「欠」是可以互換的,像「嘆」和「歎」,還有「歌」和「謌」也是可以通用的,就是異體字。

至於@屠維豪 提到的「歡」字,首先說明「歡」和「嚾」是不同的,「嚾」是「喚」的異體字。
《說文》:「歡,喜樂也。從欠,雚聲。」徐鍇繫傳:「喜動聲氣,故從欠。」
據@rechyo 解釋,「喜動聲氣」就是高興得不由自主笑出來。這也沒說「欠」就含有喜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洪濤 引《國語辭典》:「此字(嘆)與「歎」字今多混用,古卻有別。凡與悲傷有關者,用此字;與喜悅有關者,用歎字。」的確是有此一說,如段玉裁。
《說文》:「嘆,吞歎也。從口,歎聲省,一曰太息也。」
段玉裁註:「嘆、歎二字,今人通用。毛詩中兩體錯出,依《說文》則義異,歎近於喜,嘆近於哀。故嘆訓吞歎。」「古『歎』與『嘆』義別。『歎』與喜樂為類,『嘆』與怒哀為類。」
也有不同意見,如:
徐鍇繫傳:「此(歎)悲歎也。古詩曰:一彈再三歎,從口作『嘆』。『嘆』,息也。」

以上對「欠」部文字形體的解釋,旨在表明,「歎」和「嘆」本義都是口中出氣(氣息而已),「口」部與「欠」部之別並無褒貶之別。

我覺得在文字初創時,這兩個字是不分的。後來應該有一個分化的階段(因為古代漢語單音節詞佔主導,有單字別義的趨勢)。不過至少從中古開始的漫長的專制帝國時代,就已經不分了。

如非要區別,「『歎』喜『嘆』哀」是一種方式。不過在雙音節詞佔主導的現代漢語,直接用「讚歎」和「哀嘆」不就完事了么。

不然「歌」是否就特指甜蜜情歌,「謌」特指療傷情歌呢。


重新查了資料,我發現前面的同學好像在引用段玉裁的解釋時都漏掉了之後非常重要的一段話。這段解釋提示我,其實「嘆」和「歎」的區別應該不在高興與悲傷的區別上。

讓我們重新回到段玉裁的這段話:

古歎與嘆義別。歎與喜樂爲類。嘆與怒哀爲類。如樂記雲一唱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又雲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論語喟然歎曰。皆是此歎字。檀弓曰戚斯嘆。嘆斯擗。詩云而無永嘆。嘅其嘆矣。愾我寤嘆。皆是嘆字。

此段先言結論,「嘆」和「歎」,一為喜樂,一為怒哀。 再為舉例,但是我們再看後面所舉的例子,其實和前面的結論不甚相合。

一唱而三歎只可以形容喜樂之情嗎?

嗟歎是喜樂之態嗎?

喟然歎曰是簡單的喜樂之態嗎?

所以,根據例子反推,結論明顯不成立啊。


那麼,「嘆」和「歎」的區別是什麼呢?我認為是這樣的:

「嘆」表達的是相對簡單的哀傷和無奈。描述的是太息的樣子。

如:《詩·大雅·公劉》:「既順乃宣,而無永嘆。

「歎」表達的是更深層次,夾雜複雜情感,深有感觸而感慨的情態(多沉重)。且其後經常有接感慨之語。
前面三個問句里的都是如此,深有感觸而言之。如: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以上僅是根據段玉裁所舉例子整理而成的結論。主要是針對 @洪濤 和 @曹世木 的回答進行補充推敲。

--------------------------------無規則論斷分割線-----------------------
但是,根據我查到的材料,其實從漢代以後,「嘆」和「歎」就開始混用了。如:
劉安《淮南鴻烈解》淮南鴻烈閒話第十:

另外,我沒有從現有的甲骨文獻找到「嘆」和「歎」的字形。在古文檢索中也沒有找到非常規範,有規律的用法區分。
先秦的經典沒有出土文獻支持,後來的刊本未嘗沒有在抄寫過程中自己更改字形的。也很難能用來佐證。

具體兩字何時分化,尚有待考證。

之前我關於「嘆」和「歎」 從字形上的討論不太嚴謹,諸位僅當笑言,待有新的考證再來更新。

-------------------------------------------------------------------------------------------------------------------
下圖是李學勤主編《字源》的說明,其考證當可佐證 @波斯基 和 @曹世木 的觀點~
「歎」字始見於籀文,「嘆」和「歎」在使用上應該沒有區別,所謂的情感偏向當見於一時或一二人的使用習慣上。


先給一組常用錯的字。在簡化字中,「嘆」這個字是不存在分化的,其實是一個很腦抽的方案。在繁體(正體)字中,其實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字,當然在台灣也有不少人用錯。「歎」字表心中喜悅,發而吟詠,如「吟歎」、「詠歎」。或表讚美之意,如「歎賞」。而「嘆」
字則完全不一樣,其意為呼出長氣,以發抒心中的憂悶感傷。如:「哀嘆」、「感嘆」、「仰天長嘆」、「嘆息」。《重編》中寫道:「凡與悲傷有關者,用此字
(嘆);與喜悅有關者,用歎字。」這個在自已書寫時應尤為注意。同時,這個判斷方法對閱讀古文也很有幫助,可以弄明白人動作的具體心理。

上文來自王越一篇文章,原鏈接已失效。重編是指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分割線===========
2013.2.28 更新
王越曾寫過一系列文字辨析文章,不過這些文章鏈接都已失效,大家既然有興趣,我不妨都拷貝出來。(現在王越在美國,是google的軟體工程師)

菸和煙;別和彆;餬和糊;願和願;簾和簾;幸、悻和倖

繼續我們的文字系列。上次寫這個系列還是10月19日。我還真是太會忘事了,三個月不寫了,抓緊補上。先要謝謝諸位熱心讀者,我博客上,每次這個系
列的閱讀人數,一直是最多的,所以我也感到壓力很大哦:)。另外,如果您是港台長大的,或對正(繁)體字很瞭解,麻煩您讀一下,幫我抓抓錯,誤導人了可不
好。我雖很長時間不用簡化字了,但正體字的使用畢竟比不上香港或台灣的朋友們,還請多多批評。
歷史上,菸和煙兩字存在混用現象,很多時候寫成煙字但實指菸。但仔細推究起來,兩字其實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使用時仍需注意。
菸從草,是一種植物或由該植物製作而成的用品。所以,「菸草」、「香菸」、「抽菸」等,皆用此字。
而煙則有很多的義思。首先,可以表示物質燃燒時所產生的氣狀物(「炊煙」、「人煙」),也指像煙一樣的水氣(如「煙雲」),或者指煙氣所結成的黑灰
(比如做飯後留下的油煙,書法國畫中用的松煙墨)。而最容易混的地方,是煙這個詞可以指鴉片。比如「抽大煙」、「虎門銷煙」。大家知道,國共內戰前,延安
曾經種了很多煙的。
所以,大家書寫時要注意哦,「抽煙」和「抽菸」,非常不一樣。而為什麼簡化字都簡化成同一個「煙」了呢?呃,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覺得先前種煙不太光彩吧。改成同一個字,到底是「種菸」還是「種煙」就說不清楚了,呵呵。
彆和別是一對相對容易區分的詞。兩字發音就不同。彆是第四聲,而別是第二聲。彆從弓,指弓末彎曲的地方,引申意是執拗(「閙彆扭」),改變化人的意
見(「彆不過他」)。而讀第二聲的時候都用「別」這個字。這是也是中國大陸地區的同學書寫正體(繁體)字出錯率很高的一個字,我覺得大家是不認識這個字
吧,呵呵。
餬和糊也常有人分不清楚。前者其實指的是很粘稠的粥,亦可指粥狀的食物,比如「米餬」﹑「芝麻餬」。可以作動詞,引申為塗黏,比如「餬紙」,或指用食物填飽肚子,比如餬口。
而糊的意思比較多,可以指以粉狀的米、麥和水調成的稠狀物(麵糊、漿糊)。也可以指穠稠的食物,此時通「餬」(芋糊、芝麻糊)。和餬一樣,可表黏貼(糊紙),也可以表看不清楚或不明白(糊塗、模糊),也可以指燒焦、煮爛(煮糊了)。
所以,基本所有可以用餬的地方都可以用糊。但是注意一點,作「餬口」時,不可以通用,這是教育部詞典明確規定的。而事實上我個人認為,根據結構上來
講,表「米餬」﹑「芝麻餬」、「餬紙」等,宜用從「食」的「餬」更好。而糊還有個讀音,入聲,作糊弄講。大饑荒,大家都餬不了口,那隻好用自然災害給糊弄
下嘍:)
願和願也是不同的,前者從心,僅表忠厚,常用的組詞僅有鄉愿,表不明事理卻裝出忠厚老實的樣子,以討取他人喜歡的人。而後者表希望、期待(但願、心
願)、樂意(願意、情願)等。我看很多愛情電影的字幕,都寫「我願和你」怎麼怎麼樣,比如過一生一世,看得覺得怪怪的,不過,戀愛本來就是互相裝作另一種
人來討人喜歡,所以我現在不怎麼相信戀愛的。
現在來說,簾和簾是一組好區分的字,因為簾字已不常用,都被現代化設施取代了。簾指酒店門口掛著的旗幟(「酒帘」)。而其它的情況一律用簾字。簾本指 用竹片﹑布帛等編製成遮蔽門窗的用具,故從竹。窗簾、布簾、百葉簾等都用此字。即使和竹子無關,也用該字,如眼簾。簾也可通簾,如寫成「門簾」﹑「窗帘」亦合乎規範,但從構字來說,宜用簾字。
幸、悻和倖是很容易出錯的一組詞。
悻表幸運避免或意外獲得(僥倖、倖存),或表親近的(倖臣)。而悻指固執、不隨和(悻直)或疊詞悻悻表憤恨難平的樣子。兩者經常有人混起來(包括不少台灣人)。
幸表福分、好運(榮幸、大幸、三生有幸)、意外有所獲得(「萬幸」)、王族親臨某地或寵愛某人(巡幸、臨幸)、多虧(「幸蒙厚愛」)以及高興(慶幸、欣幸、幸災樂禍)。
作意外獲得時,幸和倖兩字通用,據我觀察表此意時倖用得更多些,而幸用得很少。
相信經過我這麼說教大家都睏(這字也好多人用錯哦,很多寫成困。下次再講區別吧)了。好,那我不講了,嗯,大家睡去吧。
註:有朋友發郵件來問,每次您都寫某幾字相通,是否表示我可以隨意用了呢?我解釋一下,我雖會寫某兩字相通,但實際用起來,我文中建議用的那個字在
正體字使用地區仍佔主流。以這次講的幾個字為例,比如「僥幸」就幾乎沒人用,「門簾」在台灣用得要比更準確的「門廉」少很多。當然也有個別例外的,比如
「芝麻糊」和「芝麻餬」用得就差不多多。

嘆和歎;壇和罈;並、併和並

文字辯析系列很久不更新了,不是因為我懶,而是最近上課坐班實在有點忙。
先給一組常用錯的字。在簡化字中,「嘆」這個字是不存在分化的,其實是一個很腦抽的方案。在繁體(正體)字中,其實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字,當然在台
灣也有不少人用錯。「歎」字表心中喜悅,發而吟詠,如「吟歎」、「詠歎」。或表讚美之意,如「歎賞」。而「嘆」字則完全不一樣,其意為呼出長氣,以發抒心
中的憂悶感傷。如:「哀嘆」、「感嘆」、「仰天長嘆」、「嘆息」。《重編》中寫道:「凡與悲傷有關者,用此字(嘆);與喜悅有關者,用歎字。」這個在自已
書寫時應尤為注意。同時,這個判斷方法對閱讀古文也很有幫助,可以弄明白人動作的具體心理。
壇和罈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字。罈還有一個異體字寫法作「罎」,不過不在甲表裡面。罈的意思只有一個,就是作容器講。比如「酒罈」,也作量詞,如
「一罈酒」。簡化字中「壇」其它的含意均應用壇。壇指臺子,可作各種用途,如「天壇」﹑「地壇」(祭祀)、「登壇拜將」(封拜大將)、「花壇」(現代漢語
常用的普通意義)。現代漢語中,引申意可作團體講,比如「影壇」、「體壇」、「論壇」。例句:鄧小平同志接見戒嚴部隊,登壇授予將領奬章,並發表重要講
話。又如:文壇算個屁,誰也別裝逼!(韓寒)。
並可以和併、並相通,也可作地名,此時唸一聲,如并州。我們講講併和並的區別。併是合在一起。比如合併、併攏、併吞。而並的意思就多了,如並且
(且)、並肩、並列、並駕(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並排著)、相提並論、群雄並起、兩案並存(一起、同時)、所謂民主並非可以不守法(用於否定詞前,以加強
否定語氣)、並此淺近的原理亦不能明(相當於「連」、「同」)。所以併和並是有區別的,尤其注意「並排」和「合併」這樣容易混的情況。
呵呵,今天就講到這裡,睡去了,明大早還要上課,祝各位吃好睡好!

「製」和「制」

我發現「文字」系列博文中斷好幾個月了。主要原因是我忘了本博居然還有個版塊叫「文字」。
這次在明華堂定做了一套明製禮服,明華堂的很多文字材料都是繁體字編排的,但錯字繁多,尤其是衣服內的商標上寫著「明華堂制」這幾個字。嚮他們反
映,他們都不知道「制」和「製」其實用法是完全不同的。我這才重新意識到中國大多數人對於正體字的認識太少了。所以,看來還是得堅持寫這個系列。
這次就簡單講下這兩個字的區別。
制指的是一種法度或規定,比如「社會主義制度」、「法西斯制度」、「這個國家不講法制」等。相應的,作為動詞,在訂立規劃的時候,也應該使用制,比如「因地制宜」、「制定」等。
在管束、決斷等語義下,依然用制,比如「管制」、「限制」、「裁製」等。大家要知道,中國外交部一直重申,在中國是沒有網路管制的,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勢頭良好。
而一般在和製作相關的情況下, 都要用帶衣字底的製。尤其衣物的製作,一定是從衣字底的製。比如 「縫製」。其它物品的製作也都用製,比如「土製品」、「調製配料」、「特製」、「繪製地圖」等。造句:「我的學位可以複製」。
在這裡,要區別「精緻」和「精製」。前者是個形容詞,後者則是個動詞。
同樣,請區分「編制」和「編製」。這兩個詞我見到很多人用錯,前者是一個組織內的各種人員和職務的配置「正式編制職工」,或者是對資料加以組織和整理,如「編制年度報告」。而編製,則是一個動詞,表示用某些長材料加以編織,比如「用竹子編製藤椅」。
而最後一個容易混的地方,比如「明製」的禮服,到底是用「製」呢,還是用「制」?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是表示明代的時候服飾制度,由於是和衣物相關的,還是應該用「製」這個字。
好了,今天的討論就到這裡,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扎、紮和札;蔔和卜;才和纔

最近的空閒時間都用來看福柯的《詞與物》和《左傳》了,所以文字版好久不更新了,罪過罪過。
所以今天介紹的內容多些,和先前一樣,在給各位洗腦的同時,介紹一些一簡對多的情況,等這些內容介紹得差不多了我們可以對一些形似字作區分(比如我碰到一些人,表示他們豬,貓,獵,豹之類的字的部首分不清楚,而且這不是少見的現象哦)所以可以講的東西有很多,呵呵。
先說扎、紮和札。後兩字可以異化為前者,所以即使在香港和台灣也存在混用現象。但其實這些字是好區分的,也是不該混用的。
扎的意思是刺、繡,或作鑽入講,作這個意思時是第一聲。前者比如扎針,扎字,後者如紮根。比如下面的例句:「堅決走毛主席指引的路紮根農村幹革命!」。
扎的另一個用法是, 作「掙扎」講,是一個固定用法。真要我舉例句的話,比如1976年,《人民日報》寫道:「天安門廣場反革命政治事件的出現??是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垂死掙扎的一場表演。」也可作寒氣刺骨講,如「冷得扎手」。作這兩個意思時,唸第二聲。
扎還能唸第三聲,作停止講,比如「快扎住,別再鬧了」,這是我查《國語辭典》看到的意思,原來我也不知道。。
紮有兩個音,作第一聲時,由於從「糸」,作纏束講。比如,「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為紅軍包紮傷口」。作為一種避孕法,用特製的線把輸精管或輸卵管紮住,因此「結紮」也該用紮字。比如國內常見的街頭標語「一人結紮,全家光榮」,「一人超生,全村結紮!」。
紮唸第二聲時,可作軍隊屯駐。如:「紅軍在這裡駐紮,不拿百姓一針一線」。唸此音時亦可作量詞,比如「一紮花」
札字最好區分了,在古漢語中比較罕見的可作動詞,表因災而死,比如我最近看《左傳》就有「民不夭札」一說。不過這個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不用,所以讀者們就不用關心了。札從木,在古代,札的意思是用以寫字的木片,今天就指書信和文件,比如手札、信札、書札。
蔔在《簡化字總表》中簡化為卜,是一個腦殘的做法。簡化字總表中,有很少一部分漢字的簡化由於歪打正著,還是比較科學的,像這個字的簡化純綷是找打。
「卜」唸「補」,是指古人灼燒龜甲或牛骨,辨視其裂紋以推斷事情吉凶的行為(名詞),以及其動作(動詞)。比如「占卜」。這個意義擴大後可以指
一般的「預測吉凶的方法」,比如用八卦之類,雖不用龜甲,也作卜,例如「卜卦」。再擴大化後可以作預測講,如「生死未卜」。還可作選擇,如「卜居」、「卜
鄰」。也有一些不常用的意思,不介紹了,大家有興趣查字典去﹣﹣我又不是編字典的。
蔔從「草」部,音為「伯」,是一種植物,只能和「蘿」搭配作「蘿蔔」講。例如:「
監獄生活使「小蘿蔔頭」懂得了許多道理,國民黨特務對共產黨人的非人虐待、折磨,共產黨員堅貞不屈、英勇鬥爭的精神都留給他深刻的印象,使他從小就知道誰
是壞人,誰是好人。」。可見,如果「蘿」寫成「蘿」還能稱為文盲寫錯別字,「蔔」簡化為「卜」,從音上不同不近,從字型意義上也不一致,因此是殘體字。
最後講一對用得最亂的,
「才」和「纔」。據《說文》,纔是帛雀頭色,淡黑,有意為起頭、初發之意。而才,「艸木之初也」。而我們看它們的所有用法,包括「剛才」(表時間,對應
「之初」),「天才」、「才能」(對應艸木之初時的能力),都和淡黑無關,所以,正確的用法,只有作色講時,用後者,其它一切情況用前者。
但是歷史上為了區分「剛才」和「天才」這樣的意思,兩字有一定分化現象。具體表現為,作方始(剛才)和僅(才兩年)講時,可以用「才」也可以用
「纔」。所以,《國語辭典》中解釋,「因此『才』是本字,『纔』是通假,文獻則多用通假字」。所以,看書時,經常看到「剛纔」這樣的用法。
但是我們先前介紹過,台灣的標準一般比較重古,所以經過嚴格的考證,「纔」字被踢出國字標準的甲表,成為了一個非常用字。一般推薦,如果不表顏色,一律用「才」。所以,兩字其實一點關系都沒有,最多算得上是個通假字。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總表》確認為,「纔」是「才」的「繁體字」寫法,豈不謬哉!

折和摺

這兩個字很多人分不清楚,我來解釋一下。即使你不寫繁體字(正體字),你也有必要看本文,因為我今天討論的不是繁簡的問題。在簡化字中兩字仍是不一樣的。
見文後的註。講廣東話的可以不用看,因為古語和廣東話中,這兩字分明是不同的讀音。本文主要給說國語或普通話的朋友們看的。

折本來就是一個多音字,有兩個音很好判斷。唸she2的時候,可以作副詞,比如說「你去上訪我就把你腿打折」。另一個常見的意思是虧損,比如「股票存在的
意義就是讓中小股民折錢」。唸zhe1的時候,表示迴旋,比如習副主席批評那些別人吃飽了沒事幹的人時,用一句「三不來折騰你們」,就該用這個字。當然,
最常見的讀音是唸zhe2,這時就容易和摺混起來。

請注意,摺這個字如果使用,一定包含了疊的意思,比如摺紙、摺衣服、摺尺、摺扇、摺檯、槢椅、槢凳。另外奏摺、存摺也是用摺,因為這些東西也是可摺疊的。
而折在使用時,則要麼斷了,要麼彎了,反正不是疊了。比如折枝、折斷、折腰、曲折、百折不撓、折射、折返、折回、轉折等等。
當然,在其它很多情況下,也一律用折。比如表示損失(折壽、損兵折將)、對換(折價、折現)、折扣(八折、對折)等。

所以大部分人可能大致明白了,大多情況下都用折,只有在摺疊的時候用摺。不過最後一種容易混的地方,就是折其實還能作量詞。
折作量詞,一可以作為戲曲的分段,類似於章回小說中的回(第幾部第幾折),另一種,則是摺疊次數的單位。
請注意,這時雖然是疊了,但由於是做量詞,還是用折。比如把這封信摺成對折。又比如下面的例句:雖然經過了一波三折,孫志剛還是成功地死在了收容站裡。

「註」其實,折和摺在簡化字使用地依然經常被誤用。很多人認為摺是折的繁體,所以用簡化字的人一律寫為折。這是很不正確的。根據相關的規範,很多情況下應
該用摺的地方被很多內地人寫成了折。正確的簡化方法應參見《簡化字總表》,其中寫到:「在 "折" 和 "摺"
意義可能混淆時,摺仍用摺。」所以我認為,在「存摺」、「摺疊」的意義用摺較好。

采、採和彩;台、臺、颱和檯

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簡化字的一個理論依據是漢字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不斷簡化的。這個道理沒有錯,查看各時代的古書就可以發現漢字經過了
很複雜的演化。比如遠古時期漢字很少,很多地方需要假借。後來有更多的字被造出來,又後來又不斷清除異體字。但是,這些變化大多是由所有的漢字使用者們共
同主導的,而不是在一夜之間通過行政命令頓時簡化2235個。因此,古代的漢字簡化是一個緩慢的、全民加入的民主運動。

不單在古代,就是在當代的繁體字(正體字)使用地區比如香港和台灣,漢字簡化依然在不斷地進行著。當一個漢字複雜得全老百姓都無法忍受時,它就有簡化的必要。我們今天就列舉一些,以後可能還會介紹更多。

先說采、採和彩。從古至今其實都有人把後兩字寫為前者。采是一個很久以前就有的字。它可以指人的精神、神色,比如:毛主席神采奕奕地會見紅衛兵。

采還可以表示對人讚美時的歡呼。舉個例子:我們要為亦菲的「喝采」系列網評喝采!

在很久遠的古代,由於沒有「採」這個字,因此很多時候,采這個字還可以用來假借。比如《詩經》中說:「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就是一個例子。所以漢語的使用一直是很活的。

當然,在現代,一般如果表示摘東西,還是用採字正確。採字除了摘以外還有另兩個意思。第一種是表示選擇。比如我們要採用毛澤東思想來武裝自已,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還有,作掘取講時,也不能簡為采。比如採礦,開採。

和采、採類似的字還有彩。採在古代也一直被用為彩的通假字。它主要是說顏色、光澤。比如水彩、彩霞。也可以指比獎品,比如彩票、中彩。

但是近年來,即使能一夜間簡化兩千多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地,由於強制性的語言規範,作色彩時,都不會有人把它寫作采,比如《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規定用
精彩不用精采。但在台灣地區,彩卻在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簡化為采。很多台灣地區的人現在甚至認為「精采」是正確的而「精彩」是不對的,報紙、電視中很多都用
「精采生活」,這的確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另一組不斷被簡化的字是「台」系列。容易混的有「台」、「臺」、「颱」和「檯」。後三個的異體字可以寫為第一個。

台字應唸第一聲,僅表某些古地名。比如台州、天台山等。

台在古代還可以唸「夷」這個音。可以作姓,比如明代有台元。也可以作第一人稱代詞,比如《書經.湯誓》說「非台小子,敢行稱亂。」還可以表疑問,如《後漢
書》中說「罔光度而遺章,今其如台而獨闕也!」不過最常見的是作為「怡」的通假字。如《史記》中說「唐堯遜位,虞舜不台。」不過不管如何這個音在現代漢語
中已基本不用了。

颱只能作颱風解。沒什麼好多說的。

檯只能作桌子解,也沒什麼好多說的。如「櫃檯」、「寫字檯」、「梳妝檯」。

理論上來說,其它情況下一律用臺。比如建築物(「瞭望臺」、「亭臺樓閣」、「主席臺」、「舞臺」、「臺詞」)、器物的底座(「硯臺」、「燭臺」)、機構
(「氣象臺」、「廣播電臺」)、敬詞(「兄臺」、「尊臺」)、量詞(「一臺電視機」)、地名(「臺灣」)、姓(臺佟、臺號)。舉個例子:「正當我國人民歡
慶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勝利的時候,800萬臺灣同胞仍然受著外國武力的統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民間,「檯」和「颱」可能異化為台,雖然用的不多。但是幾十年來的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基本沒有人再寫臺這個字了。所以現在即使是教科書或政府文件中,大
多都寫「台灣」而不是「臺灣」。字典上也加上了「台通臺」一條解釋,雖然在幾十年前書寫的題詞中很多使用「臺灣」。如果現在上網發現有人寫「臺灣」,那基
本是中國內地冒充台灣人發表的言論。所以在境外網站區分五毛很方便。

所以,在繁體中文(正體中文)使用的地方,也是有簡化現象的。語言永遠是為人民的生活和交流為主而存在的。繁體字(正體字)比簡化字講究、嚴謹得多。看似
複雜,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卻是減少了可能出現的混亂。但如果確實過於繁瑣,的確會造成很多麻煩。在不造成意思上混亂的前提下,在港台等地,一直不斷地會有漢
字的簡化,先是民簡的俗字,乃後再被政府認可。而且,這種簡化大多是採用更簡單的異體字,或是科學地進行考證再定下的規範,而不是在六書之外胡亂編造。因
此,這些地區有簡化字,而且簡化行為本身體現了民主。

這樣的文章王越寫了很多,其他的我都找不到了,簡單來說大部分人以為寫繁體難在筆劃多,實則不然,主要難在近義字的辨析。


直接上結論罷,沒區別。
「口」做形旁時,一般表示「與嘴有關」;「欠」做形旁時,一般表示「與出氣(兒)有關」。
「嘆/歎」這個概念既和嘴有關,又和出氣(兒)有關,當然兩種寫法都可以,沒有任何區別。
原則上,我頃向於使用簡體字形所參照的「嘆」。


歎 --- 享受的意思,粵語就有歎茶,好識歎(很懂享受之意)、歎世界(享受人生之意)等等用法。
嘆 --- 痛苦或憂傷下發出沉吟呼吸聲。如長嗟短嘆。


推薦閱讀:

兆字的小篆寫法是怎麼來的?
人文版《魯迅全集》中「拚」為什麼沒有改成「拼」?
為什麼靈飛經里,「裙」字寫的那麼像「屌」?
現行規定的漢字筆順哪些是錯誤的,或者說與書法傳統相悖?

TAG:漢字 | 繁體字 | 文字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