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不應該將年邁的父母送進養老院?


我覺得有必要說一說認識上的誤區。
送老人院不代表從此以後再也不照顧父母。送老人院不代表不照顧老人吃喝。送老人院不代表推卸責任。老人院也不代表環境一定惡劣。

講講我家我媽把我外婆送去老人院(或者叫老年人服務中心比較恰當)的故事。
首先介紹下家庭背景。
我外婆今年80高壽,身體健康,唯一的一點小毛病是年紀大了耳朵不怎麼好使外加一點睡眠小障礙。外公去世的早,外婆有三個女兒,大女兒是個殘疾人所以也沒辦法照顧她,二女兒沒有子女在我讀初中之後大學之前一直照顧外婆,三女兒也就是我媽,在我最小的那幾年是我媽在照顧外婆(當然外婆也照顧了我),我讀大學後也把外婆接到了家裡一直照顧。
外婆生活規律獨立性強。以前和家人一起住的時候天天爭著搶著幹家務,自己做飯洗衣我媽怎麼勸都不聽。每天早起看書看報,下午出去打打麻將,晚上看看電視。

送外婆去老人院想法的由來。
我媽媽是個好強又孝順的人,所以不管日子過得怎麼樣,一直妥妥帖帖的照顧我外婆照顧的很好。而我外婆也可以在家幫我媽做做飯,減輕一點我媽媽的工作負擔。但一直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兩個人都性格強勢,習慣於當家做主,所以在處理生活中的糾紛時,經常會產生矛盾。兩個人就一直這樣吵吵鬧鬧,都是活了幾十年的人,誰都不可能改變誰也誰都不可能真的完全去遷就誰,彼此只能互相忍耐。
我媽以前也是受傳統思想束縛的人,認為送父母去老人院就是不孝。直到看到周圍的人都一個個送了老人去老人院,老人的反饋也還不錯才漸漸改變思維。再加上隨著外婆的年紀增大,越來越像老小孩,兩個人在日常生活的摩擦也越來越多,可以說達到了忍耐的極限,吵架的頻率也越來越高。我媽經常被我外婆氣的胃疼,而我外婆也經常不理解我媽的行為覺得我媽過分挑剔大驚小怪。
同時,外界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因為我外婆以前院子里的玩伴都搬家了,外婆下午固定的牌局也很難湊齊,於是她的業務生活就變得極端乏味。她就只能在家裡自己找事情做。老年人做事風格和中年人的差距,也讓可能產生的矛盾越來越多,簡直是惡性循環。
於是,在徵求了我外婆的意見後,在反覆考慮了無數次後,我媽開始著手做這個準備。

前期準備。
首先就是收集老人的反饋。聽聽他們的想法和意見。
其次就是親自去查探,到各個老人院看一看走一走。看看住在裡面的老人精氣神如何,看看周邊的環境安全與否,看看裡面的硬體設施服務人員如何。
再次就是各項準備。挑合適的房間位置、買需要的生活用品、打掃房間衛生、挑選合適的服務價格、和老人院李的鄰居及他們的家人搞好關係等等等等。

試住。
把外婆送去的一個月里。我媽幾乎天天都會去老人院。看看我外婆過得怎麼樣,和她一起去食堂吃飯、散步,和服務員聊天了解外婆晚上睡覺的情況,和周圍的老人聊天看看我外婆的心理狀況。期間她跟我外婆說,如果有任何想回家的意圖,都可以回去。
大概一個多月後,我外婆漸漸適應了老人院的生活,也和老人院的朋友有了每天固定的聊天、麻將、散步等等娛樂方式,自己的生活也上了軌道,我媽才開始沒有每天都去了。

後期。
逢年過節、家裡人的生日等重大時間,我媽都會把我外婆接回來,天氣最熱的時候和最冷的時候也都會讓我外婆回家避暑避寒。(老人院有空調但老人畢竟節約如果你不督促她是不會開的)
大概每一周都會買菜帶東西上去看她,如果臨時有事去不了,也會和我外婆及服務員通電話了解情況。
現在的狀況是,我外婆並不怎麼想回家了。在老人院她朋友多娛樂方式也多,而且同齡人之間更有話題可以聊。回家她反而每天只能待在家裡十分無聊。

老人院的環境。
老人院在較安靜的一個烈士紀念館的背面,也算依山而建環境清幽,但離市區也很近。可以在紀念館裡散步也可以去市區逛街。
房間設置可以選擇,有單間也有雙人間。專門配了24小時值班的服務員,房間里有呼叫按鈕隨傳隨到。另外加費的情況下,可以幫你買菜、洗衣服。房間里有獨立衛生間和小的廚房。老人院設有食堂,採取飯卡制,要是你不願意吃食堂的話也可以自己做飯。
麻將室棋牌室也都配備齊全。我外婆唯一有意見的是沒有圖書室,不然她肯定就更開心了。

綜上來看。我並不覺得我媽把我外婆送去老人院就是拋棄了她,也並不覺得我外婆去老人院了會過的不開心不舒適。
在我看來,老人院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
1、老年人與後輩溝通不暢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代溝這種東西,是永遠存在的。我一直認為誰都不可能改變誰的生活習慣,在差距過大的情況下,其實給出一片空間任其倒騰也許是更為尊重和遷就的方式。如果一定要勉強老年人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他們過得也不一定快樂。
2、老年人的心靈空虛問題。有人說送老人院的老人多可憐,都沒人和他溝通了。但我覺得如果環境適合、周圍的老人能有共同語言,去老人院的老人反而會比在家充實很多。你把老人留在家中,卻只會對其大呼小叫、或者根本不與其溝通,他能得到的心理慰藉真的會比在老人院和朋友嘮嗑聊天來的多麼?
3、子女工作期間對老人的照顧問題。在一般的家庭環境中,子女基本大半天的時間都在外,放老人一人在家其實也並不安全。
選擇一個合適的老人院,就相當於給老人買了(租了)一套房子、找了一群朋友、請了幾個保姆,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當然,老人院也不是萬能的,適不適合、應不應該送養老院也是各自不同的。
從老人的角度來看:他是否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對子女的心理依賴度到底有多高;他是否能夠接受這樣一個行為;他的性格能否較好的融入的一個新的社交圈子中都要去考慮。
從子女的角度來說:一、要清楚送老人院不代表責任的放棄,老人院只是暫時幫你照顧父母,而不是永遠幫你照顧父母。二、有足夠的責任感,要像對待一件工作任務來看待他,事前有準備、事後有歸納總結,不能輕率的做出決定。三、理清觀念。送父母去老人院,是為了讓他們能過得更好,你要抱著這樣的目的去準備這樣一件事情,也要抱著這樣的心態去要求你自己,還要抱著這個信念接受別人的評點。


我家裡有奶奶,正好前端時間中風,住院一段時間之後就送了養老院,但奶奶很不喜歡那裡,我有感而發,寫了這篇文章發布在了「我是人物」公眾號上。

原文鏈接:人物討論 | 一個中國傳統孝子的疑問:該不該將年老體衰的父母送到養老院

----正文----

人物身份:—個家有失能老人的中產階級普通青年

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命軌跡,現代科學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生命進程。

20世紀初,人均壽命不足50歲,人口比例就如同金字塔,而老年人位於塔尖。 而今這個金字塔卻越來越向矩形靠攏,父母或子女操心老年問題的時間推遲了10年甚至更久,不用我過多說明,你們或多或少也了解不少社會老齡化的現象。

老年人也像他們的子女一樣向前看,父母和子女都把彼此的分離視為一種自由,這是一種極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擁有自己的生活。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相繼產生:當獨立自主的生活不能再維持,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身體的衰退就像藤蔓一樣悄悄蔓延,一天一天,變化微小,不易察覺,因為人會適應變化。直到某天感覺到了,也許情況已經不同。我的外婆,在遭受中風的打擊之前,她不僅包攬全家一日三餐的製作,還能自己走完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然而現在,我們卻不得不送她去養老機構,那裡有全天候的護工和老年病護理醫生。中國養老院養老機構,相信大家一點也不陌生。

我們都知道養老院,或者說現在的名字更好聽,叫「老年之家」。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它叫什麼,依然免不了商業模式,以及機構化。

醫院的工作是維護病人的生命質量,但是養老院,卻不能更好地維護老人的生活質量。雖然現在養老院的服務和護理水平越來越高,但他們首先關注的始終是老年人是否安全,而不是老人需要什麼。

如果問一個老人願不願意去養老院,大部分老人都會給出否定的答案,而大部分否定的答案一般也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衰老,正如本文開頭文所言,老年人都願意享有獨立,且嚮往一種田園牧歌式的老年生活。人們經常會炫耀某個90多歲老人跑馬拉松或是冬泳的故事,彷彿這不是生物上的奇蹟,而是人們的合理期待。但當發現自己身體不能滿足這樣的幻想時,彷彿會為此而感到愧疚。

第二個原因更簡單,就是認為,養老院並不是家。我記得有位朋友的爺爺不小心摔跤,腿骨骨折,不得不送進療養院,那是一家非常不錯的療養院。他擁有24小時的護理,從洗浴如廁到吃飯穿衣。在房間里可以自由地擺放自己喜歡的物品,甚至自己的餐具,一日三餐都有照顧,有很多新的老人朋友,還有各種給老人們安排的活動。

可是他爺爺並不喜歡醫院精心安排的食物;也不在乎周圍的「新朋友」和集體活動,他更想念一起打牌和乒乓老夥計;在受到24小時護理的同時,似乎也失去了自己的隱私和習慣,甚至都沒有一扇能鎖上的門。而他需要適應這樣的生活,他並不滿意——離開了擁有歸屬感的地方,失去了可以自己掌控的生活。

但是如果他在家,我甚至很難想像他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兒女要上班,還要照顧小孩,這個時候如果需要照顧一位無法自理的老人,又或是請一位護工,拋去開支不說,到哪裡去找一位能24小時服務同時人品又能得到家裡信任並且能融入你的生活的護工呢?

所以養老院到底是解決了設計者的問題,還是解決了老年人的問題?24小時護理、老年活動、交新朋友,又或是舒適的房間、漂亮的圖書館、先進的設備,以及最重要的安全。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老人想要得到,還是兒女們希望老人們得到呢? 那麼如果你家中有老人,又或是你也即將步入年邁,那麼面對衰老、脆弱甚至無法維持獨立自助的生活,你又會做出怎樣更好的選擇呢?

延伸閱讀

女碩士 | 在中央部委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免費送史上最全PPT模板,從此讓你的PPT牛逼起來

馬雲、王健林、李彥宏、史玉柱、周鴻禕等商界大佬自己寫的著作與自述(附贈電子書)!

互聯網人及產品經理必看!微信之父張小龍推薦書單!(附贈電子書!)

一汽工程師 | 沒事別想不開回東北

長期裝逼犯 | 我們為什麼愛裝逼?

雞湯寫手 | 我寫雞湯文就是為了騙你們錢!

金融分析師 | 35歲,4套房,該不該退休?

墜機倖存者 | 墜機倖存之後,讓我明白了三件事

媒體人 | 記者灰色收入的水有多深?(可能隨時被刪)

90年女生 | 我是如何親手把一家服裝店開倒閉的?

廣告美工 | 萬萬沒想到入職半年即將被開除,是因為這個...

產品經理 | 肯德基與麥當勞的終極秘密:番茄醬碟子去哪了?

動物愛好者 | 亞馬遜流域最危險的十種動物,最危險的居然是它

創業者 | 他在每次創業都瀕臨破產之後,又去做了什麼?(深度好文)

http://weixin.qq.com/r/wjpZQbvEQeY_rf8i92-Q (二維碼自動識別)


去看看辛普森一家吧,是動畫不是電影…雖然那貨略醜化略惡搞,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米國腐敗的資本主義社會養老院的黑暗…好吧我只想說,米國好歹經濟發達都搞不定的事情,中國的我就不想去當頭幾個嘗鮮的了…
另外,養老院無非是由於老人生活無法自理或擔心老人身體安全在獨自在家的時候發生危險或疾病…那麼保姆或者親戚輪番照顧完全能夠勝任,如果你的目的是讓他們有人陪伴,那麼多年的老哥們要遠遠強過那些新出現的老人。
值得一說的是,我和我表哥在自己的媽媽身邊,而且兩個人都是各種電子設備的愛好者,現在我娘和他媽媽對於iPad等等的東西都使用自如,我家母上大人打魔獸爭霸一把好手,至少比我強…
總之,陌生人帶給老人的永遠只能是生理上的照顧,而心理上慰籍的還是需要親人和朋友…手機碼字,各種亂,大家湊合哈~


用那錢請個保姆吧。。


看了前面幾位朋友的發言,大家都講得挺好的,我從政策、認知、醫療、父母心理、經濟等角度再補充一下。

  • 大量養老機構湧現

隨著國家鼓勵社會民間資本興辦養老機構,現在各大城市養老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像我家就經常收到各種養老機構的廣告宣傳單,電視台也經常報道養老機構的現狀,這一切都在說明,這個行業在蓬勃發展。

  • 對養老機構的認知誤區

我們普遍把養老機構稱之為「養老院」,和「孤兒院」感覺類似,潛意識地認為養老院就是孤寡老人才去的地方,老人在那兒晚年凄涼、護理員照顧不周,這是我們的stereotype。實際上,現在養老機構的層次是比較豐富的,有月費3000元起的養老院,也有月費1萬出頭的養老社區。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家人的需要,選擇不同檔次的服務。


就像先前幾位朋友所說,父母住進養老機構,不代表他(她)們就會遭受虐待、不代表生活環境惡劣、不代表飲食不佳。各家養老機構的素質良莠不齊,這是難免的,但不等於這個市場只有「劣幣」,我覺得如果大家能多方考察和綜合判斷,還是可以發現「良幣」的。

  • 父母終有需要醫療護理的一天

本人曾經參加一個談老人衰老過程的醫學講座,從中了解到,其實老人衰老是一個生理功能逐漸衰退且不可逆的過程。

父母50-60歲準備退休或剛退休那幾年,也許還能維持尚算健康的身體狀態(Healthy
Aging),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她)們會緩慢喪失一定的生理功能(Chronic loss of
capacity)。


然後到了一個時間節點,父母的身體會變得很脆弱,一點傷風感冒都久治不愈(Chronic
Vulnerability)。


接著就是父母忽然生一場大病,可能是痛風、腦梗塞等疾病,造成了急性功能喪失(Acute
loss of Capacity),如不能言語、不能走動,這時急需住院。


待出院後有個慢病康復的過程(如圖中的U形曲線),除了康復訓練、還有多重用藥的管理,此時是需要專業醫療護理介入的。


但是,就算進入恢復期(Recovery),父母的身體狀態已不可能100%回到前幾年健康的水平,這時候必須得有人協助照顧和打理。


現場一位曾接受專業護理的老人坦言,「老了就怕生病,現在每天睜開眼睛,看到醫生竟然感覺比自己女兒還親切!」


在場的另一位阿姨也向我傾訴,「身體不舒服,和女兒說了,但她不懂,所以只能帶我去三甲醫院看病,醫生也只知道給我開藥,一些康復護理沒法在三甲醫院完成,我一個人在家老不舒服,最後只能向女兒撒氣。」


我們不能說子女照顧不周,但老人出現什麼情況,這些專業的醫療護理、康復訓練的知識,恐怕會成為一種壁壘。


所以,隨著父母年老,他(她)們一定會更依賴專業照顧和醫療護理。在我看來,養老機構就是給予老人晚年的醫療保障。

  • 父母的心理轉變

可能更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更多考慮的是父母意願和感受。我想,我的故事也許能給予大家一些啟迪。


早些年,在我父母身體還算良好的時候,我曾和父母討論過究竟要不要把他(她)們送進養老機構。當時他們更在乎人身自由、參與社會程度、與朋友建立的社會關係,「進養老院多不好呀,在那裡沒有我們的朋友,大家都是老人,一點生氣都沒有,還不能經常看到你,我們不去。」

但是,隨著我父母身體開始出現小毛病,我為送他(她)們去醫院看病,奔波於單位和醫院的時候,他們開始產生動搖,「你幫我們考察考察,如果有合適的養老機構我們可以考慮。」


古語有云,「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我也為人母了,怎能不理解父母的心思?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子女平安、開心,自己不要成為子女的負擔。


坦率地講,作為家中獨女,如果我能親身照顧,自是絕不麻煩他人。無奈工作纏身、家中孩童年齡稚嫩,除了扛起一個家,對父母的照料著實成為了我生活的另一份重擔。


在得到父母首肯後,經過多方考察,今年7月,我把父母送進了泰康燕園養老社區。幸運的是,父母在那裡獲得妥善的醫療護理,飲食起居都有專人照顧,社區內也有很多娛樂文化活動,他(她)們還說認識了不少新朋友。


近半年下來,父母氣色好多了,人也精神了,這樣我才放下心來,這也讓我對「孝順」有了新一層思考:怎樣才是真正對父母好?

  • 經濟預算

前面談過,目前市場上養老機構的費用有高有低。


每月費用在3k以下的我沒看過,主要擔心服務質量不佳。


考慮到父母必須接受醫療護理,在綜合考察後,我發現泰康燕園養老社區每月1萬多元的費用是性價比最高的,也是我家能接受的。

其實,把父母住的房子租出去,每月6k租金收入,加上他(她)們二人的退休金,養老社區每月1萬多的費用其實是可以cover的。


說了那麼多,總結一下:

1、送還是不送,要考慮父母的身體需求和他(她)們的意願;

2、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選擇合適的養老機構;


我是獨生女,爸媽跟我說等他們老了一定要找個高檔養老院送他們進去,他們說是為了接觸社會,不要等老到一定年紀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高檔是為了保障服務人員和設施的合理與貼心

進養老院父母不是不回家了,房子也要給父母留著,那是他們的歸宿,分分鐘想回家的時候,有個家讓他們回;
不是子女就沒有贍養義務了,他們想要旅遊還是可以一起去旅遊,想買菜做飯也一樣不耽誤,他們想找個人聊天,甭管是去看父母,還是把父母接到家裡,都義無反顧;
進了養老院,不是我們就沒有義務去照顧父母了,周六周日有時間的時候,還是要去看看父母,為媽媽梳梳頭,為爸爸染染髮;

有了工作的人,誰也無法保證每天都能給父母打一個電話,每每打電話的時候雙方又都是報喜不報憂,這樣的父母讓我們更擔心。養老院里有人能二十四小時照顧他們,有人關心他們的體溫,有人定期給他們檢查身體,也有人跟他們交流,哪怕是同樣花甲的老頭老太,他們可以談論自己的子女,可以談論自己的小孫孫,可以下棋打球。我們可以向看護或者養老院了解父母的真實情況。就像父母把我們送到了幼兒園一樣,當初父母並沒有因為送我們進幼兒園而不愛我們,也沒有因此而對我們疏於照顧,現在我們將父母送到養老院,也不會失掉我們的義務,更不會失掉我們對父母的愛護。

我們漸漸長大了,自從上大學,就離開了父母,有了自己的工作,在有了自己的婚姻,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我們會漸漸的把生活的重心轉移到自己的小家庭里。父母呢,則變得越來越孤單。現在我們的父母不象爺爺奶奶那個時候了,50幾歲的人因為經常搬家,早就沒有了那些老鄰居老朋友,曾經的同學同事也散落各地,他們更依賴網路,電視,電子產品,現在的空氣越來越差,甚至連出門鍛煉也成了奢侈。現在的80後90後的父母更孤單,更寂寞。

對了,聽說現在的養老院比以前的先進多了,還會組織老人學習一些興趣愛好,參加老年大學的課程。千萬不要以為老年大學是老年人上大學,其實老年大學裡學的課程要生活化的多,比如烹飪,國畫,毛筆字,瑜伽,排舞,用電腦,橋牌之類的~

另外,有人說請特護,我覺得也是很可行的。如果父母很少搬家,有很多鄰居朋友,那麼沒有必要把老人送到養老院,畢竟養老院比是自己的房子,失了一層安全感。
無論是哪一種,都要跟父母商量,我的爸媽在看了[老有所依]之後提出來他們想去養老院,那麼,我以後會關注哪裡有服務和設施很好,能讓我們放心的地方,如果找不到,那我會請保姆或者特護。


就像@zhen fan 提到的那樣, 我見過的養老院, 老人在裡面聊天打牌、娛樂,真的只是我們想像中的美好。

我爺爺3年前中風,整個左邊身子癱瘓,在醫院躺了半年後,回家,奶奶照顧他。
因為爺爺很胖,奶奶在照顧他起居的時候太累,休息不好,腰肌勞損和腰間盤突出複發,醫生囑咐不能再勞累,全家人想來想去也只有商量著先暫時把爺爺送去養老院,讓奶奶好好治療和休息一段時間。

(爺爺和奶奶帶了三個子女,我爸爸、姑媽和小叔
爸爸和小叔還在上班,每晚上都會去爺爺家裡幫著照顧,但畢竟白天不在,杯水車薪;
姑媽雖然在家裡休息,但是她長期在家休息的原因也是因為前幾年得了腫瘤不能太勞累…
請過保姆或鐘點工,但每次都是因為老年人脾氣大而走掉,我想更多是因為老年人不能接受有外人在家裡吧…)

我們選的那家養老院(真的不能叫選,小城市,周邊就一兩家養老院,只有這一家的條件叫「可以住」),公立,收費很低,記憶中大約是一次繳類似床位費的押金(看入住時間長短)不到2000,然後每月不到1000的生活費。
院長很好,充滿了愛心;裡面的護工也都是周邊40、50多歲的大叔大媽,也都很有耐心,吃苦耐勞。
但是老人較多,護工少。

對於爺爺這樣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白天扶上輪椅,推到外面或者房間里坐著;晚上多數時候會用成人紙尿褲;
其他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就可以自己在院里活動。

照顧得很好,伙食質量也不錯,還會定期安排給老人理髮什麼的,院里的工作人員都有耐心。

可是真的,養老院里那種其樂融融、老年人三五成群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或者散步,都是我們想像中的美好。

幾乎每個星期我都回去看爺爺,可是去多了,我都不願意進到院里。
院里充滿了孤寂、沉默、以及對回家深深的渴望。
裡面的老人沒有進行什麼娛樂活動,他們只是坐著。坐在大廳或者所謂的活動室,沒有人相互說話;能聽到的語音,只有老年人的自言自語;
或者沿著院子里的小路走了一圈又一圈。

他們的目光里看不到對生活的希望。
等回家、或者等死。


原諒我用「等死」這個詞。
每次去看老人的時候,他眼中只有一片灰暗。

對於現在的80後,90後,我們壓力太大,面對兩人養四老的情況,現在想著都有點不知所措。
所以現在我在努力給爸媽灌輸觀念,讓他們接受家裡是可以請保姆,實在不行鐘點工也行啊。
畢竟在有外人的自己家裡,和在陌生的養老院里生活,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
可是真正到了那一天,誰會知道又是什麼情況呢。


不會。

1、養老院虐待老人的事情屢見不鮮,詳情可自行百度。民辦比公辦更黑暗。
2、條件稍好的北京公辦養老院,已經需要預約排隊到一年後,收費不亞於買套房。
3、於情於理,在中國把老人送到養老院也可以算是子女無能的一個表現,眾口鑠金。
4、如果實在是無能無力,實為下下之策。可以請親戚或者保姆在家裡陪著。百善孝為先。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可憐天下父母心


在你小時候的時候你爹媽沒有把你送給別人養,現在他們老了你為什麼要把他們送給別人養呢?


沒有應不應該,只有願不願意,忍不忍心。

我外公人生的最後一年是在養老院度過的,我和母親每周末都到這個離市中心8公里的地方探望他。這一年的親眼所見,徹底改變了我們之前對衰老和死亡的淺見。

我不知道題主所說的養老院分布在哪座城市,費用多少?外公住的地方是我所在城市所能找到的最高等級的養老院(2012年),一個月3000,護工是院里配的,自費也是3000(並排幾間房裡7.8個老人,護工都得照顧),加上平時買買水果之類的加餐費1000,都放在護工那裡,就是7000。我想這筆錢,擱大部分家庭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也應該夠買到比較好的養老服務吧?

然而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

我至今都記得,一走近養老院,撲面而來的那股味道。家屬們說是老人便溺味,護工們說是「老人味」,而我覺得像屍臭味……那股味道縈繞在人每個毛孔每個眼神。

白天老人們都三三兩兩坐在走廊兩側,靠牆。如果沒人經過,他們和雕塑沒有兩樣。我們一踏入走廊,一雙雙深陷在枯樹般皮膚下的眼睛就紛紛睜開,目光牢牢黏在訪客的身上,那是長久沒有子女探望的,被遺棄的老人們的眼神。每次我走進那裡,都得接受一次這樣的洗禮。

恕我直言,那就是等死的眼神。而且很大一部分人的情況是被自己親人送進來以後,關在這裡多年不聞不問的……我難以想像那是一種什麼生活,只知道那些眼睛裡沒有任何希望。

外公住進養老院,是因為家裡很多原因,相信每一個住進來的老人也都有一大堆自己的原因。子女沒空啦,老伴去世啦,生病沒人照顧啦,之類,之類的,都是非常充分的理由,也無人可以辯駁。外面的世界是青春朝氣,活色生香的,而它們經過時間洗禮後的樣子都被藏在這裡。

外公和周圍人比還算幸福一些,我和母親會每周都來看望他,儘管我們是周圍眾多親人中唯一會來探望他的,每次相聚,也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就是圍在一起看看電視,聊聊最近家裡好不好,誰又結婚了,但他還是很期盼著。

其他沒有人探望的老人就遠沒有這麼正常了。同屋的一個老人,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坐在床上,面朝窗戶。他幾乎不說話,一說話就會大喊大叫,滿院亂跑,再讓那些身體強壯的護工硬拉著回來。還有一位,總是打人,而且專抓護工的眼睛,力氣大得嚇人,於是幾次三番之後,他被綁在椅子上,一天只有兩個小時的活動時間。

他們都是不會有任何人進來探望的。

------------------------------------------------

上面有答案說到,老人可以在養老院里和同齡人相處,做各種活動,其實我要說,這很不現實。人永遠是和年輕人在一起,才會越來越年輕,越是老了,就會越想孩子,越想孫子,不是說孤獨什麼的,而是要感受那股青春的氣息。

在老人院里待著,天天耳濡目染周圍的人行動遲緩,目光獃滯,如何開心得起來?又如何不老得更快?每次從養老院里呆半天出來,我都要深呼吸一會兒,排除胸中的濁氣,要不然那種窒息的衰老感覺,真會如影隨形,年輕人尚且如此,又怎能安心對自己家的老人說,這裡很好,會很快樂,你在這待著,我很放心?!

每個人都是會老的,但在那之前,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會永遠活著。我非常理解,現在的年輕人巴不得離老年人遠一點的心情,看著他們烏龜一樣的動作,樹精一樣的外形,厭惡之心會自然而然升起。我在公共場合,常看到散發著一身臭氣的老年人上公交,再擁擠的車也會瞬間騰出一條道,又有誰知道,他們有可能並不是自己不愛乾淨,而是因為關節活動不便,子女又不來照料,所以很久沒洗過一個痛快澡?

其實,他們不是一直都這樣的。他們也曾和你一樣年輕,一樣健步如飛,目光流轉,一樣星眸劍眉,巧笑倩兮,皮膚光滑,手腳纖細,一樣學什麼像什麼,腦筋轉得飛快,把整個家庭的重擔往肩上抗,好像永遠不會被壓垮一樣。只是現在,他們老了罷了。

而我們除了晚出生一點,還享有這荷爾蒙的饋贈之外,比他們又好得到哪裡去呢。看看自己,再看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你能想像自己幾十年後就是那副樣子嗎?你覺得幾十年很短嗎?

-------------------------------------------

外公在住進養老院一年後病重回家,然後就去世了。一年裡他給我留下了幾幅畫,幾首詩,還有一本他平時翻爛了的書,《魔術大全》。這不是因為他有多喜歡魔術——雖然他也經常給我們變幾個小戲法——而是這是他唯一能接觸到的有字的東西——他是個一輩子的文藝人,一天不看字心裡難受。

現在看到那本書我心裡會非常愧疚,為什麼當時沒想到給外公買些書看呢?《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插畫本子也好,《警世恆言》、《醒世恆言》那樣的故事也好,外公一定會非常喜歡的。它們會為他構築一個小小的精神世界,讓他躲進去,忘記身邊瘋瘋癲癲的室友,忘記走廊上熏天的臭氣,忘記家裡從不來探望的妻子和兒子,忘記現實世界的所有殘忍和酷厲。他會有一根救命繩索,一點精神食糧,躲進去,深深地躲進去,不用像後來無法動彈時那樣,整日望著天花板,腦子空空什麼也想不出。他一定是希望在生命的最後歲月里,能看書的。

可惜現在一切都來不及了。而且就算回到當時,他住進養老院的結果也不會改變。外公最後一年發生的事,讓我明白了人在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社會核心地位,甚至失去了家人的眷戀和關愛之後,真的很難保住自己最後的尊嚴。我無法想像自己有一天,為子女後代鋪墊了美好的前景之後,可以慷然住進養老院,接受那樣一種脫離社會、遠離自我的無望生活。事實上,我開始反對身邊人將親人送進養老院的念頭。進養老院可以,你自己先在裡面住上三天。如果條件真的好到你能忍受那裡的一切,再把長輩接進來,然後要每周探望一到兩次,帶去各種新東西新玩意,並且一定要隨時歡迎他們回家。

身邊有些朋友說,自己的父母告訴他們,如果以後生病了,家裡又沒錢,他們就會找個地方自己去死,或者搬進養老院。他們說這件事的時候都還蠻輕鬆的,似乎不太相信這麼艱難的抉擇有一天會擺在自己面前。

但我總覺得這一天離自己並不是太遠。所以為了將來不因為經濟的原因而讓家人妥協,趁著還年輕,請努力賺錢。


如果自己有能力照顧,當然要照顧。
但是如果自己實在時間、精力、能力有限,就把這事兒交給專業的機構或者專業的人員去做吧。

這絕對不是 不負責任的 ,相反是理性、且負責任的

當然送養老院不意味著,你就可以完全可不用再理他們了,老有所養,不是在物質上,而是在精神上,送養老院就更需要家人去關心、去愛護,更加頻繁的去看望,這樣才可以。

解放雙手,而不是放棄關愛,這樣雙方才能獲得更多。


答案是不應該。
你剛出生的時候,你的父母可能也正在為這個家庭而奮鬥,也有自己的事業,他們也忙,但是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不管你,每天多幸苦也要去照顧你,關心你,為了你放棄了多少聚會,多少娛樂,他們卻從來沒想把你送去給別人照顧。而你又怎麼能因為你說你壓力大,你忙事業,你忙著照顧你的孩子而把生你養你的父母送進養老院,他們在同樣甚至更大的壓力下把你養育成人,你又怎能因為同樣的理由把他們送進老人院呢。老人院也許各方面生活都不錯,護工素質也挺高,但是心理上被拋棄的感覺是老人所不能承受的,看看《桃姐》吧,雖然沒有血緣關係,每次劉德華去看桃姐的時候,桃姐那種像個小女孩搬高興的樣子,和平時寂寞的影子對比太明顯了。
本回答只針對因為自己事業原因把父母送進養老院的中年人,其他情況請勿對號入座。


這個問題 不是應不應該,而是老人想不想,個人看法。


人在喪失控制力(指貫穿於個人生活及生活事件中體現出來的力量,這種能力與你對自我力量的感覺以及在各種情況下個人選擇的有效性有關)之後,很可能經歷焦慮,氣憤,狂怒,沮喪,無助甚至是以生理疾病為形式的壓抑狀態,許多疾病如結腸炎,心臟病以及抑鬱症都與疾病發生之前所產生的無助感,失控感密切相關,人到老年後就在逐漸失去控制力,送到養老院肯定會讓老人再失去一部分控制力
上面大致是我在《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看到的,實驗者在一家養老院中對兩組老人進行對比,一組會感到對自己的事情有選擇權,一組不會,但其實他們遇到事情能幹的是一樣的,結果知道自己有選擇的那組更積極,整體健康水平更高

對於是否送去養老院我並沒有一個成熟的想法,但我想說一下上面的東西,希望我們能讓我們老年的父母提高他們的控制力


我認為尊重父母意見。他們怎麼過得幸福開心,就怎麼辦。養老院有利有弊,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進養老院,你有老人,別家也有老人,一個小區的大傢伙也可以聊天一起開心,也不至於孤單。做飯的問題,其實老年人多做一些簡單的家務還有利於身體健康,做家務也能讓老人覺得他在家裡並不是負擔。最重要的是兒女們一定要多盡孝心,讓父母感覺到子女的愛。


首先您也清楚,父母已經年邁,勞動能力下降,需要人照顧,但是現在請保姆,估計您也不放心,沒良心的保姆一打一打的,所以老頭老太太都送去養老院,正好也有個伴,兩個人住一間,平時護理什麼的養老院肯定都幫你做的,省心省事,您平時要是有時間就多去看看他們,老人家也開心,放在身邊,可能您也沒時間照顧,老人家晚年都怕孤獨,養老院做的好的,天天陪嘮嗑,我知道有一家養老院叫鄰里家長者樂園,他們的房間都是雙人間的,平時打掃房間洗衣服都有人來做,膳食也很好,民族飯店的大廚,娛樂活動也很豐富,老頭老太太會喜歡的,您可以先帶著老頭老太太過去體驗體驗


我覺得正常人都很難過得了自己的那一關,在作換位思考時,我一想這種事情就感到不寒而慄,你只要捫心自問當你年老時你願意住老人院嗎?可能父母心疼你說他們老了不要你照顧要住老人院,但是他們內心深處肯定是想和你在一塊的,是渴望過自由的生活的而不是養老院那種被人規定,約束的生活。


可以送。 @woico 寫得很詳細了,我也就再隨意補充一些。

首先要看有沒有必要送養老院。我們家是這樣的:白天子女上班,老人的老伴早已去世,故老人白天獨自在家,無人照料。老人曾經因為在家亂吃東西而病倒,還曾因過分節儉而一度營養不良。老人自尊心強,不願保姆照料。


其次是看送到什麼樣的養老院。一定要早作準備,選擇交通方便、星級較高的養老院(我們當年進的是五星級),實地考察。這種地方通常是一床難求,需要早托關係。可以和院長打打交道,看看是什麼樣的人在做管理。


送進養老院之後,要不斷關心。
我們家的例子是,老人所有子女盡心儘力,還在工作的就下班後去探望,已退休的就白天去探望,做到老人身邊天天有親人每逢長假,必定接老人出院過節。老人脾氣倔,不願護工幫自己洗澡,子女就輪流上陣幫她洗。老人節儉,愛把剩飯藏起以後吃,子女就每天檢查碗櫥,及時清理剩飯。

經常去探望,能儘早發現老人與室友是否有矛盾,是否有護工怠慢老人等等問題,儘快協調處理;能與院里領導多溝通交流,了解老人近期表現,並告知他們老人身體情況、護工照料時有什麼應該注意的等等。經常探望老人的子女,能贏得整個養老院的尊敬,能讓老人獲得更多關愛和幫助。我們家老人醫院過世之後,子女去拜訪了院長,院長聞訊當場大慟。

關於打牌打麻將等娛樂,請子女注意:如果您家老人智商很高又不肯放水,過了一陣可能就找不到牌友了……


進入養老院後老人的轉變:氣色/身體好了(在家不捨得吃);和子女關係更好了(不是24小時接觸,自然摩擦會少一點——子女探望也更賣力了);得到他人認同後心裡開心了(老人從前是家庭婦女,進入養老院後院長經常表揚她,送她小禮物,老人心裡很受用);有同齡人交流了(室友是一知識分子老人)

我很清楚,很多子女根本做不到盡心儘力地探望和關懷。所以以上純屬個例,僅供參考。


再高檔的養老院,也比不過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另外的觀點認為,送老人去養老院並不代表送去之後就不管了。可是,我們能堅持怎樣的頻率去探望呢?一周?一個月?難,難,難


我喜歡陪我姥爺看一天《定軍山》、《失空斬》、一起下象棋,我也希望等我老了可以有孫兒輩的陪我刷《唐頓莊園》、《西部往事》,通宵打遊戲,而不是晚上9點,統一斷電,一個人在黑漆漆的屋子裡無依無靠,流淚到天明……
你們有誰想過統一起床、統一吃飯、統一玩樂、統一睡覺的生活嘛?


推薦閱讀:

養老商業地產項目在中國有前途嗎?

TAG:日常生活 | 生活方式 | 家庭 | 養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