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面建築有什麼必要性和好處?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看見建築之美 ,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
暑假學了Rhino,但不太知道曲面應該在什麼時候應用。曲面的確看起來很酷,但是除了審美的好處(並且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賞),曲面是否還有其它應用上的優勢呢?據說現代主義建築的繁榮是因為二戰後有大量快速建造的需要,那麼曲面建築既然在技術上已經可以實現,是否也有類似的「非這樣不可」的必要性呢?渣大學生提問,求噴求指教。
下圖香奈兒博物館。雖然很萌,但為何要這樣= =?


恰好在看伊東先生的論文集,引述其中一段話:

曲面首先會誘發動作。那並非直線的延伸或直角的轉折,而是藉著描繪出和緩的曲面,讓視覺在行進中不斷的變化,前方的空間並非一舉呈現其所有的姿態,而是徐徐地逐漸露出其全貌。人首先感知到光、空氣與聲音的流動,察覺前方開闊領域的動靜,然後依賴著這個動靜一步步地往目的的空間前進。


2015年10月17日更新:


這裡澄清一些內容,為了不誤導很多小盆友們。之前寫的這個答案是建立在建築的「客觀和理性的合理化」和「從建築中剝離傳統手工藝術美學」的觀點上的,可以作為一個建築流派。而在這個流派里則會產生以下寫出的思考,趨勢,和批判。


流派和流派是共存的,之前的答案並不能否定許多其他的設計方式,比如zaha阿姨,以及用感性的方式進行建築設計。流派沒有對錯,希望這篇文字能給對參數設計感興趣的同學一點啟發。


以下是原始答案:

——————————————————————

【曲面是結果,不是目的】

題主,你學了rhino,但你還沒學grasshopper吧。你學了revit,然後可以去學dynamo。grasshopper和dynamo可以給你更曲面的奇怪形態,但是他們最有價值的是信息處理能力。說到這裡,繞不開後現代建築(始於上世紀70年代)和21世紀建築(我個人不覺得傳統的後現代概念能涵蓋今天的建築趨勢)。

先給我自己一個贊,中秋節大半夜,抱著我家小藍貓,(貓片在最後),手機碼字。還做了一天project...忍不住要答。不知不覺長篇大論了,而且又沒繞開zaha,結論在最後。

——————————————————————
關鍵信息:客觀。曲面是結果,不是目的。

21世紀的建築不可逆的朝著參數化發展,但是很多人把參數化誤解成奇特外形,或者曲面建築。參數化這裡指的是把建築的功能需求和潛在影響等亂七八糟的概念信息在現有科技(比如電腦配置,不開玩笑)的範疇下儘可能地降解到可以用數學和邏輯來表達的數據。比如說我建一個公寓,60層,客戶給定佔地面積和需要的房間數量和面積種類,我可以通過參數化數據來模擬逃生時(evacuation),住戶人口逃離路線的擁堵程度,速率,生還率,從而得到接近最優的路線設計,樓道寬度,電梯數量等。這只是一個內部的例子。

所以一個建築的形態在這樣的例子里往往是不可預測的,但是卻是更加合理的。如果某個例子剛好運算出曲面,那麼合理的就是曲面,而某些條件下運算出直線,那麼直線就在當前情況下更合理。而在自然界的規律下,運算曲面的幾率可能大於直線,比如現在的一些仿生建築(bio-mimicry),可以達到比傳統建築在某些方面不可企及的合理性,雖然他們通常是不規則的形態構成,但是由內在客觀規則來管制。

——————————————————————
關鍵信息:主觀。無法參數化的信息怎麼辦?

建築中還有一部分信息很難完美的被降解為邏輯和數學數據,或者是成本太高,不適合執行。那麼這部分由主觀美學和玄學(你沒看錯...)來填補上。那麼題主的問題在這裡則會體現尤為明顯的矛盾。曲面建築,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主觀人為美學玄學的產物,曲面可以是一種社會語言的表達,就像@shuojiong的答案一樣,是社會變革的某種類似意識形態的產物,也可以大白話說圖新鮮。

但是他的答案引用了zaha合伙人的內容,所以我沒有那麼相信,因為那些內容本身會很主觀。這裡我也要拿繞不過的zaha當作栗子說一下。zaha本人是數學系畢業的,這可能對她對幾何的理解有很大的奠基作用。並且說明一下,zaha早期(因為我沒關注過現在的zaha,說錯了請糾正)的很多曲面或者異形項目,並不是參數設計的結果,嗯,不是!因為zaha設計的時候直接知道她要什麼樣子的形態,用她超強的幾何理解能力直接用大腦想出來。所以不具備不可知性(unpredictability)。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些曲面異形就是主觀美學和玄學產物。

對於早期建築業缺乏電腦和易用軟體配置的時代,zaha這樣的作品是非常顯眼和令人覺得有趣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隨便完成學士學位的人里揪出來一個會grasshopper的學生就能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把zaha的建築模型建出來。當然,模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設計概念。而這裡zaha基於主觀的概念在新的建築趨勢下本身和建築發展方向(客觀,優化)是背離的。所以這樣沒有強有力的客觀說服力的曲面建築,在人人都能做曲面的今天沒有競爭力,更缺乏意義。

引用安藤忠雄(Tadao Ando)一句(不代表完全同意,但是這裡用著合適):後現代建築就是把錢浪費在奇奇怪怪不實用的形態上。嗯,差不多這個意思,描述這裡zaha的建築特別準確。(不過不知道為何他作為評審選了zaha的東京體育場項目)

——————————————————————
關鍵信息:後現代和21世紀建築趨勢

所以說了這麼多,到底怎麼理解建築趨勢,曲面在趨勢里佔有怎樣的位置?我想在這裡引用日本另外一位大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的觀點。(插一句,他就是那個說zaha修改後的東京奧林匹克體育場「像個大烏龜,等待日本島一沉沒就趕緊遊走」的大師,哈哈,毒舌啊。)我很贊同磯崎新關於後現代的觀點,後現代建築主要2個趨勢。

1. Formal Autonomy,形態自主化。

不受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的束縛,形態上自由自在。無論是zaha這樣的幾何大神直接想出來的,還是通過grasshopper生成的複雜幾何形態,都屬於這個範疇。嗯,我懶,不想做圖,描述一下:比如我可以讓建築表皮變成LV或者GUCCI的立體圖樣,布滿曲面體樣,而且還可以做出不同大小的花紋,旋轉不同的角度。這就屬於formal autonomy.

你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
-嗯,主觀,美學,玄學。

2. Extension of Environments,環境延伸。

這裡的環境不是自然,不是綠,就是指場地和周圍所涵蓋的元素組成的大環境,或者用context形容更好。所謂環境延伸就是把周圍的元素儘可能的考慮進建築設計里(喂,這不就是老師總強調的嗎?!),因為每增加一個建築,就是給環境帶入了disturbance(干擾?),所以把建築理想化地建成環境的延伸體,衡量,定製,控制disturbance,才是保證城市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辦法。

你問我怎麼把建築做成環境的延伸體呢?
-嗯,把周圍元素降解成數學和邏輯數據,參數化。

那麼老師常要求的和周圍環境結合怎麼辦?
-參數化和數據本身就是鐵證如山,數學和邏輯,比玄學和美學有的時候說服力強不是喵。

所以我理解的比較優勢和合理的建築思路是去結合趨勢1和2,以1為輔,以2為主。之前的舉例關於zaha的早期項目,用現在的眼光看就是掉進了趨勢1的泥潭,無法再突破了。沒錯,我就是黑了zaha,咬我啊~

——————————————————————
關鍵信息:結論

結論就是開頭,「曲面是結果,不是目的」。
脫離了強有力的目的性和邏輯性,漫無目的的曲面,無論怎麼曲,無論多少種變化(iteration),在建築業發展中,宏觀上,都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通過計算和分析,需要曲面的時候曲面(或者其他任何形態)才合理,而建築整體也會更加合理。


當然具體情況看具體,商業上,比如你有土豪客戶喜歡曲面,那你至少要時刻準備著,有這門技能不是喵。其實我不客氣地說,很多中國的奇怪建築並不那麼合理,也沒有強有力邏輯和數理概念能證明建築真的可以達到某種具體的預想目標。但是國內建築業發展滯後,審查方沒見過太多新奇的東西,所以一些異形項目(Fomal Autonomy 範疇里的)就中標了。但是這還是回到上一段觀點,反正會看膩。

——————————————————————
關鍵信息:附錄

關於我說的觀點,可以參考另外一個日本(嗯,又是日本,我就是看好日本建築,快來咬我啊~)建築大師,伊東豊雄(Toyo Ito)的很多項目,他是超越現代主義但是沒有掉進傳統後現代的泥潭的建築師,那些「奇形怪狀」和「曲面」,都是有原因的。原因才是關鍵!!!(重要的事要三個感嘆號)我個人喜歡比如台中大都會歌劇院(Taichung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號稱要超越悉尼歌劇院(其實我覺得已超越),以及最著名的仙台媒體大樓(Sendai Mediatheque)。另外伊東寄望他的建築事務所是可以成為像本田(Honda,人家不止賣車,也做機器人和各種高科技前沿研究)那樣的研究型機構,這種態度本身就說明了伊東對建築趨勢的理解。建築遲早要走出美學和玄學的束縛。隨意一說,建築不是藝術。

——————————————————————
最後歡迎大家指正,也歡迎大家評論交流。因為剛好最近要寫類似的論文了,希望能從大家那裡獲取更多不同觀點。謝謝。

ZACH
http://www.zachitect.com

被你們看了貓片還不點贊( ̄▽ ̄)


建築學很少成為領先的學科旗手,更多時候,是一個時代思想與技術的投射。曲線建築的出現,是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至今水到渠成的一個結果

試圖從三方面簡要解釋:
1.社會發展有此需求
2.技術桎梏大多解決
3.曲線更符合自然運行規則

1.社會發展有此需求
1.1 社會經濟角度,發達國家已經由福特主義(Fordism)社會全面轉向後福特主義社會了,福特主義社會的構成原則:分隔化、專業化和重複化已經無法應對時代需求。這導致現代主義的基礎--大規模生產,已經讓位於大規模定製。個性化、動態多元社會需求應時而生。

1.2 科學方面,笛卡爾坐標系已經消解;黎曼幾何等非歐式幾何早已熟透;進化論被湧現論所更新;複雜性理論將許多學科整合到一起。

因此從觀念上,人們對接受曲線建築沒有障礙,且社會變革需要一種不同於現代主義的語言出現。


2.技術桎梏大多解決
技術上可以分為設計工具和建造技術。

2.1 設計工具方面,計算技術飛躍發展,軟體門檻一降再降。十年前做參數化還需編個程,了解一些vb/c 等基礎語言,現在各種圖解化、插件化的工具基本已能應付設計所需。操縱曲線建築和直線建築已無太多分別。

2.2 建造技術上,工業4.0時代來臨,大規模定製的工藝日益成熟,成本日益降低。隨著BIM的普及,設計-施工的信息傳遞越加順暢,不再需要2D圖紙媒介。一提到曲線建築,第一印象就是建造複雜、昂貴。但現在,曲線建築與直線建築的複雜成度和成本差距在逐漸縮小。

圖:扎哈大嬸的chanel展亭似乎是一種創新,然而人用同樣方式造飛機已經好些年頭了好么。
3.曲線建築更符合自然運行規則
3.1 重力影響下生長起來的大樹是直線的么?並不是。流水之力沖刷出來的三角洲是直線的么?也不是。抵禦風雨的蜂巢和蟻穴是直線的么?依然不是。那麼,同樣受到重力和風雨影響下的建築為什麼必須是直線的呢?顯然,直線並不是最高效率的解決方案,它只是人類知識和工具不夠全面時候的權宜之計。Frei Otto和高迪都通過大量材料試驗證明,他們的曲線建築,更符合力學性能,更高效、更合理。

圖:Frei Otto大叔的材料實驗和他的斯圖加特火車站方案


巴神在倫敦被臨檢發現車上有大量現金,警察叔叔發問,巴神回答,because i can
用曲線?就是因為能。


接著 @Maybe和 @shuojiong 學長的帖子我也來補充,

先說技術,技術比較好理解:

1,結構

除了Maybe提到的殼體結構外,張拉結構也是曲面來的, 上張Frei Otto的圖:

越輕盈的,越高效(指結構自重低)結構體系越是呈現出一種曲面化的特點。(這句話是我臨時瞎編的,可能不對),同類的還可以看代代木體育館。

除了Frei Otto張拉結構的研究外,還得提到Buckminster Fuller。這位老兄也是一位視結構自重如仇敵,主張節約拯救世界的博愛建築家。首創Geodesic Dome,據說足球烯的合成是化學家受到了他的啟發。上圖:

原理上也是一個殼體結構吧我猜。

主張接近的另一位建築師即是前年獲獎的坂茂了,他用紙筒作為建築的結構搭建很多臨時性的救災房,由於是救災房,比較低調就不上圖了。上一張高調一點的吧:

原理上也是殼體。

大家應該發現了,他們都是曲面。當然對於有效的殼體結構來說,它曲面的幾何性質還是歐幾里得體系下的,像zaha這種非歐幾何在結構上就未必有什麼優勢了(可能不對)。

zaha的建築結構都是網架來的,力的傳遞還是水平加垂直,本質上和樑柱體系沒有什麼區別。zaha的曲面從結構上來說屬於硬做的。

2,風荷載

對於高層建築來講,風荷載是很重要的考量,而把建築做成曲面能減低這一荷載。就像汽車為什麼要做成流線型的一樣:

貼張Foster的圖:

還有一些主動利用曲面的流體特性來發電的,比如SOM在廣州做的塔樓:

風荷載只有在高層建築上才是一個顯著的荷載,風環境設計(室內自然通風設計不在此列)只有在城市設計尺度或大體量建築的設計上才有意義,如果有哪個小建築說自個兒的曲面是因為風的原因基本屬於噱頭或至少是見效甚微。顯然Zaha的曲面不是因為風(如果是因為通風是有可能的,但應該不是)。

3,聲學

我猜Maybe是想說有些教堂利用橢圓兩個焦點的特性反射聲音,所以神父很遠就能聽到別人的禱告,如下圖:

但這種特殊的應用實在太少了。對於大部分的建成環境來說,我們還是希望聲音不要產生聚集的效應。像音樂廳這種一方面是採用軟質材料減少迴音,另一方面是用粗糙凹凸不平的表面作為聲音反射面以期散射聲波,至於是曲是直則無關緊要了。當然Zaha的曲面和這個也沒有關係。


那麼Zaha的建築為什麼是曲面呢?(其實人家折線起家的辣)

因為「好看」。咱human啥時候停止過對美的追求了?當然好不好看見仁見智,但符合時代的審美邊界還是要有少數的明星去推的。當然我說「好看」是庸俗化並且簡化了。舒馬赫有理論去支撐zaha的實踐,我對理論和哲學這些不懂,就不妄論了,前面的shuojiong學長和Maybe都提到了一些。也推薦譚錚老師的博客:羅省旁觀 on WordPress.com 這裡有一些參數化主義的內容。

對於shuojiong學長說的第二點-技術桎梏我也想聊一聊。

設計工具上確實限制越來越少了,但不得不說的是即使使用插件也需要一定的編程能力,不客氣的說不是每一個建築師都能輕鬆掌握的。員工的培訓是有成本的。

建造上,理想的講可以無縫和設計對接,實際上還有很長路要走。對於中國的建築工業化水平我只能呵呵了,更別提4.0了。看著輿論上挺熱鬧,都是炒作概念圈錢。袁烽老師的低技策略倒是實在點。需要同仁們努力啊。

成本上,我還是呵呵吧。降到和直線一樣還是要很久吧。當然曲面也分很多種,對於一些簡單曲面歐氏幾何的曲面確實和直線成本差不多,不同的構造方式也在成本上和建造上天淵之別,後面有時間我也想多聊聊具體到實際工程的曲面。

謝謝!


王小波最喜歡說的那句羅素名言:參差百態乃幸福本源……
有了直線就要有曲線,有了簡單就要有複雜,有了黑白灰就要有彩色……
什麼都有了這個世界才會更!加!溫!暖!


因為在設計的時候,本來就不該在一開始就考慮:我要做曲線還是直線啊。設計的形態應該是隨著邏輯的發展慢慢定下來的,而不是先有了一個框架限制住只能做直線之類。
各種建模軟體,各種技術,都是為了解放設計師的思路吶。


很多很多年前,汽車車身每根線條都是直的。
那時的人們大概也會覺得曲線汽車好奇怪吧!
後來啊,我們的技術發展了,製造曲線的成本降低了,大家開始覺得曲線真TM比直線好看太多了!誰願意坐進一個直直的方盒子?

當有一天,我們的建造技術乃至邏輯都有了質的飛躍,成本降低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時,街上一定一定會充斥著曲面建築!

屆時,大家在照片里,看著往日硬朗的線條,只能開始感嘆了。

一句話總結:現在技術不足以讓我們低成本的設計和製造曲線建築,所以我們才會習慣了直線。
有一天,生產力達到那個水平,人們才會發現曲面建築才是真愛^_^

等我明天補張高迪照片鎮樓!


先推薦一本書《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光這本書名就足以回答這個問題。
人類社會究竟因何而能存在,而能持續?因何而能突破近親們的種群自然規模的限制,創造出數萬居民的城市,數億人口的帝國。
這本書給的答案看起來非常簡單:基於共同的「想像的現實」。
如果以建築最原本出現的意義——遮蔽物來說,所有的基於「非理性」的建築類型和建築形式都不應該出現,四個柱子撐起來的茅草屋就是「建築物」的「原型」,人類可以「因地制宜」,可以因為家庭人口多而想要這個「建築物」更大而採用木製三角形桁架做坡屋頂,可以因為所處區域潮濕將這個「建築物」底部架空來通風;可以因為只有石材作為材料而用石頭砌築「遮蔽物」,可以因為利用黃土地較大的熱容去挖窯洞作為「建築物」。
但是在純粹理性之外,人類居然莫名其妙的開始在柱子上雕花,在山牆上雕花,在他們所能雕花的所有地方雕花;去組織完全不相干的人修建看似不可能完成也沒有任何「理性意義」的金字塔、萬神廟、雅典衛城和各種作死的哥特教堂。
因為建築,除了擔任「遮蔽物」這個基本任務之外,擔任的更大的任務是——承載著驅趕我們前進的「想像的現實」。
建築從來都沒有創造什麼,先有十字架,才會有教堂。但是建築是創造的鏡子,一直都是人類意志的紀念碑。
我們不討論「美」,因為「美」從來都微不足道。


給個簡單的回答吧。當你把設計看作是對前人作品的複製和修修補補的工作的話。那曲面是和你無關的。但當你脫開原有設計的限制的局限的時候,從新開始審視你的方案的可能性的時候,曲面就成為很自然的選擇之一。選擇曲面是思考的結果,不選擇很可能只是慣性。


不要為形式而形式,把建築當雕塑做是扯淡。個人看法。


題主我知道呀,我可是把這問題放在心裡很久了!

對於曲面建築的優勢,我覺得可以從感性和理性兩塊分別來探討。其中感性這塊,也可以說建築造型這塊,又可以分美學、哲學、心理學這幾塊;而對於理性這塊,也可以說是建築技術這塊,可以理解為功能和實用性。

  • 建築造型

對於建築學中,曲線建築這類非線性哲學概念,應該是由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在《摺疊》(《The Fold: Leibniz and the Baroque》)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直線都是相似的,但是褶皺卻是獨一無二的,他提出了「褶子」、「條紋與平滑」、「圖解」、「生成」等非線性哲學概念。

而曲線建築大概是在80年代繼「解構主義」的短暫興盛後再次復甦,而我一直認為,脫胎於「結構主義的「解構主義」,一直認為「結構主義」未擺脫傳統的形而上學,所以有必要對其進行揚棄。因而,曲線建築在「解構主義」大師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具體「解構主義」的思想和大師作品,可以參看我回答的這個問題:建築初學者怎麼欣賞解構主義建築?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如果你想理解扎哈的香奈兒博物館設計思想,首先你應該明白什麼叫做「拓撲學」以及「拓撲學」在建築中的應用,我在這簡要闡述下。

關於「拓撲學」,舉個簡單的栗子:
對於歐氏幾何平面,若干個三角形,只要它們三個角度數是相等的,那他們就是相似的;若它們三邊相等,則它們就是全等的。而在拓撲學中,不管在平面內還是空間中,我們一般認為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圓形,一個水杯和一個圓胚(內部中空)的拓撲結構是相等的。而簡單的拓撲變換如下圖,它們的拓撲結構都是相同的:

「拓撲學」中有兩個經典模型:莫比烏斯環和萊茵瓶。而最為吸引建築師的是他們獨特的拓撲性質:單側面性(螞蟻在環上走,永遠只能行走於一個面)和獨特的幾何空間內涵。

西方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形式語言,多限制於歐氏幾何建築語言和笛卡爾坐標系(X/Y/Z)的正交坐標系之中,雖然後現代建築在努力打破現代建築美學的條條框框,但是仍然徘徊在歐氏幾何建築語言之中。而最近新興的曲線建築,很大程度都是得益於「拓撲學」的思想,尤其體現在建築造型上。一般在建築設計中,將幾何形狀相似的變形體視為同一拓撲體的變形體,並將這一理念應用於建築設計中。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BAU建築事務所的莫比烏斯大廈。

而在香奈兒博物館中,扎哈就運用了這個拓撲學的理論,也符合香奈爾品牌對於其高雅、簡潔、精美風格的定義。

安藤忠雄對於真正的建築,曾經說過一句話:當建築的實用功能已逝,還吸引著人們去千里迢迢前去瞻仰的廢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很多時候,建築表皮在建築師心裡是有著非物質內涵的。同樣的,曲面表皮通過外在多變的形態參與環境,更多的是為了表現一種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它打破枯燥的線性形態,通過對自然物質的模仿和創造對環境進行定義,構件環境的精神內涵,從而在都市生活中達到了一種「鶴立雞群」的效果。

  • 建築技術

對於建築技術這一塊,我們可以從力學、聲學、和熱學來分析它的必要性。

1. 力學

由於題主是個力學小白,我就把這一塊講得通俗易懂一點,然後再用結構計算軟體Abaqus模擬兩個具有可對比性的例子(一個方形頂建築,一個圓頂建築),這樣對於大多數的建築同行,應該會有直觀感受。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知道雞蛋殼很薄,但是它卻異常堅固。我們在感嘆造物者神奇的同時,這種千萬年自然選擇遺留下來的結構形式,肯定是有其道理和依據的。用結構設計專業術語來解釋,是因為這種空間受力形式,曲面軸向力讓彎矩和扭矩都很小,這樣能發揮材料最大的結構強度。現實中的雞蛋建築在我國也比比皆是:
中國國家大劇院:

中國國家體育場:

下面我們來看兩個數值模擬的例子:
第一個是方形混凝土樓頂板,6	imes 6m長寬,厚度為0.12m,上面有2.5kN/m^{2} 的均布荷載,四周約束其轉角位移:
我們可以得到它的最大應力雲圖如下:

我們可以得到它的最大位移雲圖如下:

以上兩圖我們可以得知,混凝土方形頂的最大應力大小為:3.138	imes 10^{6} pa;最大位移大小為:1.98mm(方形屋頂形心位置)。

第二例子是一個直徑為6m的圓形圓頂,厚度為0.12m,上面有2.5kN/m^{2} 的均布荷載,四周約束其轉角位移:
我們可以得到它的最大應力雲圖如下:

我們可以得到它的最大位移雲圖如下:

以上兩圖我們可以得知,混凝土方形頂的最大應力大小為:1.266	imes 10^{5} pa;最大位移大小為:0.015mm(圓形屋頂形心位置)。

3.138	imes 10^{6} pagg 1.266	imes 10^{5} pa;1.98mmgg 0.015mm;

最後,你分別對比下這兩種屋頂的變形和應力大小,是不是體驗到了曲線建築的優越性呢?

2. 聲學
(有空再更新,更歡迎題主和我直接交流~)

============================================================


申明:此文章禁止任何人轉載和使用,題主除外。


人類永不停歇,對美的追求。


經濟和技術可以允許我們去幻想去個性。


待到這個世界滿街都是曲面形體的時候,你會發現方方正正的形體讓你有一種眼前一新的感覺了。


據說曲面的東西體型係數相對小,降個緯度可能更為大眾熟知,那就是相同周長的圓比方形包裹的面積更大,但我以為曲面建築就是一種社會意識的綜合需求,實用性角度還是方正些的好用些。


施工建造不方便,但是很多曲面因為符合結構力學要求,和彎矩圖相符,比較節約材料。


關於這個問題,作為結構工程師,我倒想聽聽幕牆工程師的意見。

下圖這個項目,幕牆工程師直接報了上千萬的設計費(注意只是幕牆設計費哦),直接把甲方嚇飛。。。

曲面,非線性一類的東西,不能光停留在概念草圖,電腦模型,結構計算上。我建議大家多跑去現場看看,湊近了看,看看現在我們現在的施工工藝是否真的能讓設計師們隨心所欲的發揮。當現場施工的工程師提出問題,設計師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都被扎哈給奴役了吧?
魔頭一兩個足夠了。
相似的藝術品多了就會成為工藝品。
而當下這類「炫乎」的建築,建造成本那是昂貴的。
對於我的啟發是:哦,原來還能這樣子的啊?之外,然並卵。
補充一下,有些孩子會覺得這些建築什麼環保什麼低碳節能,經驗告訴我,那只是在吹牛b,建造各環節的成本遠高於所吹噓優點的價值。


曲線建築不是必選,而是為建築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就像你問「有饅頭了,為什麼非要吃麵包呢,反正都可以吃飽」
與其問「曲線存在有什麼好處」不如問「建築為什麼必須是方的?」
非常反對任何說「曲線建築就是裝逼」的言論。

首先本身建築形式就可以不只是方形的。只是這種形態與現在的技術和建設方法更為契合,於是顯得效率更高。(其實本來建築就不是個均一話的東西,多年來我們非要把他坳成橫平豎直的還不是因為方便嘛(●°u°●) 」)

而曲線建築很多程度上被大眾膚淺的認為只是為了「好看」或者「空間感受」,但是其實更深層的研究應該是建築形態,材料和結構形式高度結合。
(我才沒有說隈研吾喜歡在方房子外面貼個曲線的皮兒的做法~)

比如我最愛的年輕建築師 Achim Menges (我喜歡他才不只是因為他是帥哥 (???))

他每年在自家系館門口建一個展館,形態,材料,結構高度統一,從各種自然,動物(比如螃蟹)中學習

比如這個用10米長只有6.5毫米厚的複合板打造的展館。 這個形態本身就是結構,而且閉合的曲面本身也起到結構穩定的作用。

(這貨建成方形的才奇怪和費錢呢)

還有從Lobster的爪子,lobster 爪子那麼硬,也是fibre構成的,通過分析這些fibre在不同區域的方向,組織,厚度等等,把這些力學信息使用在建築上,然後用玻璃纖維(glass fibre)和碳纖維(carbon fibre),靠一個機器人臂搭起了這個展廳

其他還有好多例子。
說白了 我們現在的建築很多事一種「建築師站在上帝角度的思考」 (up-bottom) 而隨著建築的發展,包括Achim 的作品已經在實踐bottom-up 的方式。
他們就像遷徙的鳥,關注的一直是前方隊友的方向,遵循一定規則, 最後鳥群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其實並不在一開始的考慮範圍。

與其說設計師故意設計成曲線的,不如說這個系統選擇了對他最高效的形式。


推薦閱讀:

有哪些很好地體現了數學美的建築?
建築到底是如何輕盈起來的?
古羅馬的混凝土技術為什麼會失傳?
什麼是建築空間原型?

TAG:建築 | 建築學 | Rhi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