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來若大力發展音樂劇行業,怎樣的模式比較可行?

國家扶持還可行么?還是交給市場?
我想,可不可以借鑒百老匯、西區或者寶塚的模式?
寶塚的全女班——男役娘役模式,在天朝能否行得通?
或者聯繫現有的古風圈,發展古風特色的原創音樂劇?
有沒有出現一個大劇團紅了然後帶動這個產業發展的可能?
原有的各類戲曲形式有沒有更新改進以適應市場的可能?
題主雖然是音樂劇飯,但是半入門不久,想法又多又雜,也許還有些偏,所以還請諸位見諒。


每次聽到我國要「大力發展」某項產業,都有一種不祥的感覺。


謝邀!

其實只有一個模式:讓市場作主模式。


見證了廣州交響樂團從大約03年至今不遺餘力推廣音樂的過程。現在誰再跟我說廣州是文化沙漠我跟誰急。
文化的推廣不是一朝一夕就有效果的,影響因素很多。先佔個坑,空了再來開腦洞分析。


寶冢模式吧
又唱又跳又演的比純跳純唱純演模式要精彩很多
高雅的藝術難免曲高和寡
寶冢這種無愛情不寶冢的
簡直太適合迷妹了
況且中國迷妹有錢(別誤會,這是誇獎)
即使沒錢,人多
一人五塊買張照片都比寶冢賺的多
君不見XX女聲XX男聲比賽的時侯
各種貼吧各種眾籌泣血號召
捐款金額嘿嘿
………………………以下為我對專業人士的寶冢科普,題主可以不用看,略長…………看八卦拉到最後………我認輸,專業人士的勝利………………………………………………………………………………………………………………………………………………………………………………………………………………………………………………………………………………………………………
啊,因為是匿名
難得搞,還不准我歪樓了
乾脆在這裡回答
音樂劇的演唱跳和寶冢的唱跳真的一樣么…
linedance和大階段…嗯?

劇團既然表演劇,表演模式不是因該涵蓋在經營模式下么?
寶冢是劇團又非傳統劇團
寶冢的經營模式更像是一個造星模式
什麼都比不上star賺錢吸粉能力強
一場劇目幾十年重演上百上千遍
飯依舊哭著喊著每場都要看
2014年的凡爾賽玫瑰菲爾訊與瑪麗篇
即使不好看,劇情拖沓
飯們依舊連著看十幾場,輪班看
各種鼓勵主演
更別提各種出入待,制度簡直比迷妹還迷妹
…………………………………………
發不出工資就窮死?
沒有津貼好無奈?
寶冢恰恰不需要擔心這個,
能進寶冢的演員基本家裡都有錢
她們的月工資多買幾件身上穿的名牌都不夠
靠工資早餓死了
知乎有問題討論過寶冢演員的身家,各種巨富
…………………………
歪樓說下寶冢的票
s席8000日元
換算成人民幣我只能買劉曉慶風華絕代那齣戲b席,可能還要添點錢
vip別想了
每場戲居然還有站票…2000日元
一百多塊吧
天鵝湖的芭蕾最後幾排,近視眼靠猜劇情觀劇
……………………………
樓下認為國內啥條件都不具備,也許業內人士說的就是真理2333
國內的迷妹迷弟難道不是巨大的資源么?
演夏洛特煩惱的開心麻花
怎麼憑藉一場劇幾十塊的票錢混到現在幾百的票價
寶冢成立之初
僅僅是因為要促進一條鐵路的運行
又具備什麼特別優秀條件了?
最後小小的寶冢市反而以一個歌劇團而聞名
……………………
零零碎碎添了許多東西
最後安利本書,寶冢歌劇團研究
裡邊也有涉及到題主的問題
………………
1)表演形式當然不是在模式里的...多簡單的道理:比如說咱們說快餐連鎖經營模式,難道是說廚房裡該煎炒炸煮么?

源自百度,我歪理說不過你
是企業根據企業的經營宗旨,為實現企業所確認的價值定位所採取某一類方式方法的總稱。其中包括企業為實現價值定位所規定的業務範圍,企業在產業鏈的位置,以及在這樣的定位下實現價值的方式和方法。由此看出,經營模式是企業對市場作出反應的一種範式,這種範式在特定的環境下是有效的。

根據經營模式的定義,企業首先有企業的價值定義。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企業實現價值是通過直接交易,還是通過間接交易,是直接面對消費者,還是間接面對消費者。處在產業鏈中的不同的位置,實現價值的方式也不同。

由定義可以看出,經營模式的內涵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確定企業實現什麼樣的價值,也就是在產業鏈中的位置;二是企業的業務範圍;三是企業如何來實現價值,採取什麼樣的手段。

…………
包括企業的業務範圍,謝謝,可能還真包括廚房裡的烹飪手段

2)寶冢演員家裡窮還是富也不是問題,問題是現在家裡有錢的有幾個願意來演音樂劇?為什麼不?

當然是問題
因為富,所以才能進寶冢
一個娘役在團十年不升為主演也會花掉一億日元
寶冢不為演員提供很多表演道具
假髮,某些衣服,還有髮飾,首飾之類
劇團省錢,演員花錢
經費省了,再加上拉贊助,錢就可以花在設備上,花在樂池裡的樂團身上
銀橋下邊是真人樂團,嗯
寶冢成立最初,也就是一個少女合唱隊,注意還不是劇團,有錢人是不來演的
現在有了寶冢歌劇團,還有源源不斷提供演員資源寶冢音校,年年有17.18左右的有錢少女來報考
具體為什麼,怎麼讓有錢人也來演歌劇不正是專業人士要想的么?嗯?


3)或者就請現在有名氣的角兒來演,倒是請問他們演什麼呢?把電影電視劇搬上舞台?那麼燈光呢?音響呢?布景呢?道具呢?也都照搬電影電視上的?可能呢?為什麼不能?如果的確不能,這些設計乃至工作人員上哪兒找?


依你說的,音樂劇既然是流行文化
那就演你說的流行么
那麼問題來了你說的流行是個啥?
…………………
我哪個字兒說了要請名角兒?說要演電視劇電影做音樂劇?你說的可別往我身上安
開心麻花2003年演賀歲舞台劇,夏洛特煩惱也先是2012年左右的舞台劇,直到2015年才演的電影,才被熟知,按時間來說是舞台劇改電影
以上百度有記錄


來來來,漫畫改編電視劇,
遊戲改編電視劇,布景道具全都要照搬?
宇宙暗物質要坐飛船去宇宙里找回來再演戲?
喂,你都說的確不能了還去哪裡找設計人員?
電視電影遊戲名著什麼的搬上舞台也不是沒有啊
寶冢據我所知就改編過:
了不起的蓋茨比
復活
安娜卡列尼娜
銀河英雄傳說
戰國basara
飄(也就是俗稱風共)
ernest in love
太王四神記
羅密歐與朱麗葉
凡爾賽玫瑰
jin仁(改編日劇仁醫)……………
還有挺多的
其中歌劇魅影和飄成為經典劇目

裡邊的衣物參照電視電影縫製的有之,原創的也有之
道具布景也不是真石頭真混凝土
有罪?不行?

4)寶冢來過這邊,火爆了么?長久來演么?又是為什麼?中國的內地市場情況和前景和日本那裡一樣么?我要求也不高:這邊有多少「迷妹」能做到每個月掏5~600左右看一兩場音樂劇?

來了就火爆
沒有鋪天蓋地的宣傳,加上寶冢對劇的資源版權看的很嚴你以為是大聖歸來么?
98中國香港公演
03中國廣州公演
去年好像是中國台灣公演
其餘時間是去別的地方與,也不是年年都去,這是制度
寶冢的海外公演本來就是一年一次
長久演的只有國內的東寶冢和寶冢市的寶冢本團和小劇場,謝謝
你自己也說寶冢正愁改革
難道它的前景很美妙?
寶冢一個正兒八經的主演粉絲團一萬人已經很多了
死忠飯人更少
我不誇口每個人每天都有時間買票觀劇,劇場也容納不下他們加散客
大劇場通常兩個組輪換演劇
……………………
科科,寶冢還付賣周邊,吃的喝的劇DVD音樂磁帶都有
這也是賺錢的地方
不觀劇只要是fan也能賺錢
還有一個寶冢專門的收費電視台,一定程度上也能促進人來觀劇,哦,日本那邊是做了數據調查的
迷妹怎麼喜歡一個開始一文不名的比賽歌手,中間掏錢籌款眾籌打榜到最後造星成功你要來問我?
what?迷妹不是消費人群么?既然可以喜歡歌星影星就不能喜歡一下你說的流行歌劇?不能想想辦法?
你不抓市場等市場來抓你
淘寶都變8848
難道迷妹只要喜歡一個演員歌星都會去看電影看演唱會么?其他地方都不管了?
迷弟迷妹再怎麼少不會只有10萬人吧?
500觀劇的人縱然少,能掏出五塊20買周邊甚至郵購的呢?
………………………………………………
所以這是一個產業問題。而且日本的市場實際上在國際上都有特殊性,所以日本的「劇團制」是在歐美韓都無法複製的,別說是寶冢的了。而且寶冢和四季現在也都面臨經營模式的改變壓力,四季已經開始了,寶冢可能接著就來了。

謝謝,寶冢在劍心配音者涼風真世和她的下任天海佑希還在團的時侯也就是20多年前左右就已經開始嘗試改革了,你說的有點晚
從寶冢少女合唱隊到寶冢歌劇團到現在有五個組別分開演劇,它改革了很多次了
我也沒說寶冢樣樣都好
缺點是有的
歐美已經有成熟的劇團,寶冢冒冒然當然打不進去
同樣歐美歌劇冒冒然打進日本依然拼不過四季和寶冢
百分百適用怎麼可能呢?
每種經營模式套在一個劇團身上就不改了?就百分百使用了?人家自己還不合適呢
你說不可能,我就告訴你為什麼我覺得可能

………………
最後一次修改
接下來說啥都隨你便了
反正我不信你那一套你也不會信我,就這樣吧
你贏了
歐耶
專業人士的你萬歲啦啦啦啦啦啦啦
么么噠


謝謝邀請。模式探討尚早,不過我想說,不經過模仿學習,直接上原創,就是死路一條。


如樓上答主所說,寶塚之所以能迎來百年歷史,它的成功就在於它獨一無二而且不可複製,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和美學,所以男役娘役的模式並不是哪裡都可以套用,日本在寶塚興起後也出現了幾個全女性的劇團,但到今天還備受追捧的就寶塚家了。
所以,要尋求出路也要結合實際不能盲目


音樂劇相對其他舞台劇演出製作成本高,演出成本也高。其實現在市場上不論是國內幾大知名音樂劇製作公司,演出團體,還是主打音樂劇演出的劇場,都是有國家扶持的。

個人覺得,凡是能用錢直接解決的都不是問題,問題是錢解決不了的,比如國內的創作能力方面,整體演員實力。

古風?不了解。不多做評價。不過個人覺得音樂劇的消費人群來看並不是這個古風圈子的愛好者。

寶塚?這個有點困難,寶塚的成功是基於很多不可複製性因素決定的。建議看一下《寶塚歌劇團研究》,裡面會看到很多關於寶塚的歷史和成功的經驗,雖然我覺得這本書也挺主觀的,哈哈哈。

百老匯和西區,這兩個音樂劇聖地的運營模式也有一些不一樣。百老匯去年觀眾百分之六十六是遊客,不斷湧現的新作和常年駐場的經典作品構成了這裡的繁榮,近幾年差不多能保證每年四十部左右的新劇目上演,相對來說,倫敦西區新劇目就少了一些,西區還是以傳統經典劇目為主的。紐約和倫敦的綜合實力和區位因素也決定了兩地的核心地位,配合從核心劇場到實驗劇場的比較完善的階梯級體系劇場群,眾多因素共同促成了這兩地音樂劇產業的繁榮。在國內不論是北京還是上海,與其相比還是稍弱一些,不過這也應該是需要努力的目標。

僅靠一個演出團體可能夠嗆,但一個劇團火了肯定是對產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但是眾口難調,產業的繁榮靠一家大劇團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可參照開心麻花和德雲社。

其實現在很多戲曲演出團體都在進行創新,演出場次也挺多的。

中國的音樂劇市場還是在培養階段,希望有越來越多人喜歡音樂劇。

以上均為個人愚見。如有不服,嗯,那就那麼地吧。


一·市場領導。
二·通俗民間。
三·優秀精英原創劇目。


推薦閱讀:

為什麼普遍認為Ramin Karimloo在LM25AC上的安灼拉優於10周年的Michael Maguire?
如何評價2015年復排版德語音樂劇《莫扎特!》?

TAG:音樂劇 | 百老匯 | 古風音樂 | 寶冢歌劇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