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藝術層面談繪畫與攝影的區別?
題主是美術大三學生,前天和長輩的朋友聊起我的專業學習,長輩是中國戲曲學院的教授,問起我這個問題,我無從下口,回去後思考,也覺得不知道從哪裡開頭。主要是在於,什麼是藝術層面?長輩說我說的都是技術層面和歷史宏觀發展,也確實,我自己的知識攝取目前主要是美學史,藝術史,大學內專業老師的教授。我現在也正在準備出國留學,長輩的話一下說到我心裡了,之前糾結了許久,不知道如何做作品,學藝術的動機,好像都能從這個問題中找到答案,但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或者有什麼樣的線索可以讓我從中自己尋找答案呢?
鑒於評論里討論了太多,這個回答我就不偷懶了。
修改與更新,回答基本邏輯不變,整合評論里的文字與補充論據重新詳答。
攝影與繪畫的差異,於當下這個時代,我認為僅僅是作為藝術的不同表達方式而已。
也就是說攝影,繪畫,包括裝置,行為等一切有關藝術的表達方式,都是作為一項形成了相對獨立語言體系的平行關係。
而要認真談論藝術層面差異的話,我認為不應該把技術和歷史層面完全割裂開,因為藝術手法的表述特點的形成,是直接和這兩個方面互相交織的。
技術代表的是繪畫或者攝影的本質方式,而歷史進程有關它們的發展脈絡。
從技術的特點上來講,不管是無限趨近於現實的超寫實繪畫,還是抽象的表現主義繪畫。其圖像產生的本質都是:人通過感官接收客觀世界的信息-理解並再創造-輸出產生圖像。
這種本質實質上是與文本類似的。
也就是說無論基於哪種畫法哪種表現流派,你所看到的作為繪畫的圖像的本質,都是人的主觀產物。同時也就說明了,繪畫技法的本質就包含了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與表述。
也就是說,不管我是在繪製眼前的客觀事物還是在描繪腦中的抽象圖像,本身作為繪畫的技法就有了第一層表達,而畫技所服務的圖像內容則是第二層表達。
好比說伯里曼人體解刨,就是一種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與解釋。人體結構是什麼樣的,應該怎麼畫,怎麼去表現,這就是第一層,一種我對世界的理解與解釋方式。而我通過思考怎麼去表現,最後表現出來的圖像是為了去表述什麼,或者展現什麼目的,則是我說的第二層表達。
而攝影的過程是截然不同的,攝影的本質嚴格上來說是客觀的。它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抓取方式,我們回想攝影的原理,它的本質是通過鏡頭將客觀世界的光線投射到「暗盒」內,再通過底片(感光元件)來記錄這一切。如果我們把相機後背打開,按住B門,相機里所投射進來的本身就是這個真實世界的一部分。而我們人類再通過快門和底片實現抓取,做成照片來進行「再現」。
圖像產生的本質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是由人來理解這個世界然後進行表述;而是由相機。在這種語境下,攝影活動的本質就變成了人通過有預見性的干預和控制這種圖像產生的過程,來達到表述世界的目的。
(而後期的性質略有不同,雖然同樣是對圖像的一種干預與控制,但後期實際上是以上為基礎,再以繪畫的方式進行修改和二次創作。)
這樣攝影的出現就對繪畫照成了衝擊。因為即使是再接近客觀現實的繪畫,也不如攝影更具有客觀性。即使攝影能通過控制和修改畫面達到為主觀講述的目的,但也是建立在其客觀的本質之上。反過來說,即使一張照片背後你不清楚表述的是「真實」還是「歪曲的真實」,你也無法反駁眼前的圖像至少指向了其中的某一種「真實」。
從而攝影作為藝術上的表述重點也從出其出生起就更傾向於圍繞上文所說的「第二層」展開。從藝術層面上來講,攝影本就不太需要過多的去闡釋其「客觀性」的合理了,反而「客觀性」已然成了攝影創作中的一個自帶特質以及被攝影師利用其來表述的工具。
在這個特質下展開,攝影就包含了很多繪畫不曾擁有的表述重點和觀感。
比如「瞬間」,攝影是帶有時間概念的,每一幅攝影作品都明確指向了一個「瞬間」,而作為證據的圖像,是和圖像里的所指一起共生的關係。而繪畫在其主觀性下是無法達到這一特殊的觀感的。
再比如「情緒」,你可以說繪畫遠比攝影在表達「情緒」的手法與界限上更為自由,這點我是承認的。但攝影里基於「客觀性」下所表述出來的情緒則是完全不一樣的觀感,它更真實,更不容置疑與具備煽動性,而繪畫對情緒的表述則是更為原始和心理上的。同樣的一幅以表達情緒為重點的畫作和攝影,我接收到的具體情緒和感受則有可能截然不同。
同時繪畫也發生了改變,我在之前答案里說的超寫實已然不是「超寫實」就是在講述這點。
這裡我詳細說明一下,如果說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宮廷畫像是畫家基於「記錄」語境下的藝術創作的話,那麼現代的例如冷軍的超寫實繪畫,已然完全不是為了記錄而生。也就是說在當下藝術的語境下,哪怕最趨近於客觀現實的超寫實繪畫,也完全變成了一種存粹的藝術流派。「記錄」對於現在的繪畫來講已經不再重要,同時,這也影響著繪畫中對於第一層次的表達,既然對於客觀上的表述都已經移交給攝影了,那麼繪畫的創作語言也就無需嚴格分清所謂「第一層」及「第二層」了。我對世界的理解更自由多元,同時也更主觀。我所理解的人體可以不再是伯里曼的人體解剖,可以是席勒,可以是馬蒂斯,客觀世界的美不再僅限於天空湖泊與森林裡灑下的第一縷光線,還可以是結構,色塊,是點線面,是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它還可以完全不是眼前的任何景象,是大腦里儲存影像的過往和重構的新影像。當然也還可以是超寫實,它不再是作為寫實的超寫實,而是作為一種美與某種表述的超寫實。
接著再詳細談談「觀感」。
評論里 @安尼迪 描述的音樂演奏上的「二次創作」和欣賞上的「三次創作」非常準確。而我沒作回復是因為實在話題鋪的太大,實際上我是想說這種「二次創作」的概念不僅是音樂,同樣也發生在繪畫和攝影上,而且尤其是在當下的藝術語境里特別重要(不然很多當代藝術你會更加看不懂。)。準確的說這裡會牽扯到關於後現代主義範疇的思想,即以解構主義為前提,對文本,符號,現象,以至於我們現在所談論的藝術品的解讀進行否定或者重構。
先貼一段他的評論:
美術通常都是視覺藝術範疇,有具象和抽象兩大基本規律(不是流派劃分,而是具象的概念和抽象的概念,印象派實質是具象的),在觀眾欣賞中有一個類似「二次創作」的過程,即常言的「見仁見智」的區別,每個觀眾對同一件美術作品的認識與感受都不一樣。但作為觀眾,他們通常是直接與作者的作品面對面(即使是複製品也是一樣的性質),所以這個二次創作過程是觀眾自發的。
而音樂本質是純抽象的藝術,所以音樂存在非常明顯的「二次創作」,這個創作過程不由作曲家決定,恰恰是由演奏者完成,到聽眾耳朵中就是某種「二手」的作品,聽眾的理解相當於「三次創作」。
回到「觀感」。我認為在現在的藝術環境下,對於一件藝術品的解讀,除了純粹的畫面帶來的生理感受以外,探尋作品的背後表述以及自己的解讀就變得尤為重要。同時在這種環境下,除了本身的創作過程中這種攝影與繪畫的不同特質會被重視與放大以外,最後這種觀感上的差異也有可能會直接反過來影響創作過程本身。導致出現新的表述動機或者表現手法。
維米爾《音樂課》
(維米爾本身的創作過程就有藉助一種「暗盒」工具,這就是一種攝影工具的雛形。而現代的杉本博司直接用攝影來複原維米爾畫中的場景。兩幅作品放到一起,給人的觀感是很特殊的,其背後的表述與創作動機也是截然不同的。我想表達的攝影與繪畫的關係,特別是藝術層面上,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也不希望是,而且我更願意看到這樣的交融與新的概念產生。並且新的藝術形式還在不斷產生,藝術的邊界也一再被打破。我認為活在當下,就應該去多感受當下的美。攝影因其技術門檻和工具成本已然「淪為」大眾藝術是事實,但我完全不認同它不夠資格去展現深刻的藝術,同時繪畫也並不是「old fashion」。每一種表達方式都有其固有特殊的美,門檻受眾可能不盡相同,但藝術的永遠是人的思想活動所指。)
杉本博司的復原場景。
最後,如問題評論里 @安尼迪 所說,這個問題要想討論透徹一點也不簡單,以上是我對攝影和繪畫在藝術層面上的差異的理解,繼續拋磚引玉。
繪畫與攝影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可以這麼看——
有很多方式可以畫出一張畫,但只有一種方式去拍攝一張照片。
繪畫你可以用鉛筆畫在紙上,或是用毛筆畫在宣紙上,可以用油彩畫在畫布上,也可以用刻刀刻在木板石板銅板上再抹上油墨印在紙上,甚至可以用噴槍噴在畫紙或牆面上。
但照相只能用照相機拍攝下來,不管用什麼品牌什麼型號什麼質量或類型的照相機,都是相同的拍攝過程。
因為繪畫更多體現為創造,攝影更多忠實於再現。
就如有人提到的,
創造不可避免帶有主觀表達,再現則是以客觀為主導。
在攝影術誕生前,繪畫也是為了記錄,哪怕是岩洞壁畫上那頭古老的牛,那種幼稚初級的繪畫方式所體現的是對自然生活的觀察與認識,為的就是能夠客觀再現人眼所看到的世界。無論東西方繪畫發展到怎樣的時期,「再現」一度是畫家們最熱衷的。為了更好的繪製出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西方發展出系統的繪畫科學理論體系,東方則將哲學意識運用在繪畫中,兩者逐漸走上不同方向。只不過這種「再現」總會或多或少附帶畫家本人對世界的觀察認識與理解分析,使得這種繪畫「再現」永遠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觀。
攝影術誕生後,畫家們發現自己無法再擔起「再現」這個責任,因為攝影能夠儘可能的「復原」人眼所看到的世界,並且不帶有人眼可能產生的「錯覺」(空間距離、色彩對比、畫面情緒等),以繪畫「再現」這個世界的道路也就到了窮途末路。既然藝術家們不再被苛求客觀再現世界與生活,他們就另闢蹊徑去刷存在感。他們沒有採用批判攝影的方式進行抗議,而是選擇了用主觀感受和主觀表達來打開另一扇大門,鋪就全新的藝術道路。
當繪畫從再現發展到表現,各種由寫實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藝術風格逐漸創造出攝影術做不到的東西,先是對畫面中光、色與動感的追求(例如印象派),接下來是畫面意境與情緒的塑造(如後印象派)。在畫面中表現一種由光、風以及各種動作所造成的色彩的動感,是當時以靜態攝影為主的攝影術做不到的事。畫家們看到了這一點。繪畫在被攝影取代了「記錄」的地位後,用暫新的方式再登舞台。其後更多的藝術流派紛呈迭至,已經不再追求僅僅表現自己看到的世界,更注重表現自己想到的世界。繪畫(藝術)進入推崇自我表達的時期。尤以西方繪畫發展來看,攝影術出現後,從另一個角度促使藝術的多元化發展,長期依附於客觀基礎的寫實藝術逐漸不再是主流,而脫離了寫實具象的限制後,藝術表現手法反而更加豐富多彩。繪畫藝術逐漸發展到致力於在畫面上創造一個不存在的世界。藝術舞台變得異彩紛呈。
攝影師們並不甘於在畫家面前認輸。為什麼不讓照片們也藝術起來呢?攝影師和攝影器材製造商們共同策劃新的革命。除去器材的質量和功能不斷提升外,攝影師們更尋找了各種方法拍攝出區別於早期那種單純為記錄而記錄的照片,在光感、色彩、色調甚至動態方面都追求最大程度的表現。雖然攝影難以避免依舊依附於客觀寫實這個根基,但攝影師在控制鏡頭焦距、光圈、快門速度等技術方面,一次次嘗試拍攝出帶有藝術感的照片。一如當年那些寫實繪畫作品中曾經擁有的各種對比、情緒、意境等等視覺要素與觀眾產生共鳴,攝影師在自己的作品也努力去發掘並體現這些東西,讓這些作品也能如那些繪畫作品一樣去感動觀眾。那些攝影師中凡認真的人都贏了。並不是說他們打敗了畫家,而是說他們成功的讓攝影術走出了單純的「事件記錄器」地位,得以躋身藝術世界。攝影不再停留於「拍照片」,而是發展出「攝影藝術」這條道路。攝影師們也學會了如何用攝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考與情感。在這個層面上,他們與畫家們平起平坐。
就如一幅優秀的畫作很難用照片來複制一樣,一幅充滿藝術美感的照片也並不適合複製成一幅畫。
就在人們爭論超寫實流派繪畫(又稱「照相寫實主義」)與攝影藝術到底哪個更優的時期,超寫實繪畫做到了細緻描繪出照片像素顯示不了的作者對物像內在的認知,而攝影又做到了把光感和動感甚至概括或抽象的色彩效果顯影在作品裡。兩者再次走進對方的領域後,又靠著自身獨特的技術性開創出各自的新路子。
換句話說,
繪畫與攝影依舊無法互相替代,因為兩者都具有對方所沒有的技術特點。
合格的藝術家會在這些特點上發揮出個人的藝術領悟,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理念,無論是畫家還是攝影師。
然而深層來看,超寫實流派繪畫所描繪的作者對物像的內在認知,本質是一種主觀創造;而攝影藝術中光感、動感乃至藝術化的色彩效果,本質依舊是客觀的再現。
也就是說,
- 主觀性的創造與客觀性的再現,就是繪畫藝術與攝影藝術最大的區別。
- 繪畫無論多麼力求客觀表現,都不可避免帶有主觀創造性。「創造」是繪畫的「本能」之一。
- 攝影的任何一種藝術感,都來源於客觀的存在,不管作者如何利用這些客觀存在信息來表達自己的創意,都是基於「再現」這個方式。「再現」是攝影的起點,也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但是,藝術本就不是局限於一種模式的。就如美並不是一種模式。我們看太陽是美的,月亮也是美的,清晨或黃昏,晴空萬里或陰雨蒙蒙,大雪紛飛紅梅俏或金秋時節稻花香,或者就是美人綽約立,孤舟蓑笠翁……都是不同的美。
所以我們不能說繪畫是藝術而攝影就不是藝術。
繪畫與攝影是藝術的兩種不同形式。
關鍵在於,藝術的實質是精神思想的載體,是價值觀輸出的媒介,作者藉助其藝術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層涵義才是這件作品需要觀眾去體會並理解的。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必然(而不是必須)在傳達某種價值理念(或膚淺或深刻,以作者思維深度為依據)。繪畫作品或攝影作品莫不如是。
即便說到技術,繪畫也有其工匠的技術性。東西方繪畫發展過程中對技術的研究也都經歷了很長時期才一步步發展到今天這個程度。在這個問題上,繪畫與攝影並無高低優劣。
綜上,從藝術層面來看,
- 繪畫與攝影只是各自用不同的製作手段表達對「美」的思考與領悟。
- 繪畫採用主觀創造的方式,攝影採用客觀再現的方式。
- 除此之外,兩者的界限是模糊的。因為無論繪畫還是攝影,不在乎使用何種手段,目的都是為了在作品中製造一種獨特的藝術美感,傳達某種價值理念,以喚起觀眾的深層思考。
以上
2016-09-11
什麼是藝術層面,就是談論這個作品更多是理念,文化的東西。
例如:你拍了一張照片,咱們現在談論的已經不是快門用了多長時間,光圈多大,感光度調到多少,而是這張照片內容所傳達出的文化內涵、內容背後的故事。
攝影的話就可以看看大師布列松的作品,然後看看別人是怎麼評價他的作品的你就知道什麼是藝術層面了。
攝影一詞是源於希臘語
φ?? phos(光線)和 γραφι graphis(繪畫、繪圖)
或γραφ? graphê,兩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
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
其實攝影也是一種繪畫,不過是機器的繪畫
不帶情感的繪畫,最寫實的繪畫
但所有你想表達的東西,都將會在你的手上得以實現
需要你在大自然尋找你需要的畫面
就像是寫生,不過是比速寫還要快千倍萬倍的超寫實繪畫
而純藝中有一種風格
這樣的畫面永遠不可能在攝影機里出現
那就是超現實主義繪畫
你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知乎專欄
藝術是語言重要補充方法,就像講話中我們會用大聲代表生氣,用笑聲代表開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來傳遞給對方。所以,每件藝術品都應該有他獨特的訴求,這種訴求就是藝術的生命力。同時,藝術也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
有些畫的感情是相機永遠也拍攝不出來的,而有些照片的價值用畫筆也代替不了
這其實就是純藝的魅力,多種手法證明一件事情,過程不同而已
就像買包包,你是喜歡純手工的還是喜歡機器製造的利索感都是看你個人,總之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希望說這些對你有幫助~謝邀,
作為一介美術生我個人認為繪畫和攝影是兩種截然不同卻又不盡相同的新興藝術表達方式。
攝影和繪畫都可以統稱為藝術,但其細緻劃分又可分為多種形式
如果拋開藝術層面來講,單純的發現其中的區別的話,我認為應該是主觀表現形式和客觀表現形式的問題
現在的藝術層面打多統稱為三種:「語言」「形象」「意蘊」
語言便是我們大眾審美所說形狀特徵,可從外在因素環境美觀等因素
而形象則是通過藝術語言所表達的人物形象以至於故事背景
而其中最主要的則是意蘊,顧名思義,拋開畫面看本質,通過作品解讀畫面深層次的內容,指藝術作品應當在有限中體現出無限,在偶然中蘊藏著必然,在個別中包含著普遍。
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兩個層次,但是只有優秀的作品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內涵等藝術意蘊。
想像力。
繪畫在早期還作為一種記錄事實的工具,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現代藝術幾乎脫離現實生活,著重的是深層次的情感的共鳴,或者是對世界萬物的可能性的探索。從這一點上,攝影與繪畫幾乎沒有可比性。如康定斯基,在他的畫作面前你能感受到顏色與韻律交織的美感,會被喚起情感上的共鳴,而這種感情並不需要依託於現實。如梵高的《星月夜》,正是因為脫離了現實,才讓它顯示出了極大的藝術魅力。這兩位都是近一百年來的畫家,而更現代的,想像力都要脫離外太空,不由讚歎人類的潛力。而一些優秀的攝影作品,無論攝影之前的模特或者物品如何特別,仍然是現實中的物品,而且也許可以被歸為行為藝術,而攝影只是記錄手段。
就算是紀實畫家的作品,與攝影作品也有很大不同。在畫家作畫的時候,會對光影和細節進行取捨,當然攝影現在由於PS技術也可以達到部分調控的效果,但是繪畫能讓畫家有巨大的創作空間。古典肖像畫時期,優秀的畫家可以表達出人物的性格與情感。就算是一幅畫,拍成照片,這種表達都會弱化很多。不過在紀實層面,攝影的確能發揮它的巨大價值。
攝影是對現實二維化,而繪畫是一個新的世界。比較出名的攝影展,主要看的還是攝影的內容。而畫展,可以看畫家處理的光和影,筆觸,甚至看到美麗的藍色就能讓人震撼。我認為拿攝影和繪畫比較,有些討巧。就像是繪畫的紀實簡單版。它可以抓取一些美好的瞬間,也可以表達大師的情感,但是繪畫給畫家帶來的巨大的探索空間是攝影無法比擬的。
撕下面具的吐槽: 有本事拍個《格爾尼卡》?有本事拍個康定斯基的《構成》系列?都什麼年代了,不要拿幾百年前的老歷史說事哼唧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藝術層面這個詞本身就很主觀,什麼是藝術層面.再往下刨一鋤頭,什麼是藝術。
一門技術在使用過程中產生了超越本身的功能性,承載了更多主觀的附加價值,例如視覺表達,情緒擴散傳遞,社會意識形態的表現引導等等等等.就升華成了所謂的「藝術」。所以其根本還是技藝本身。
攝影誕生的驅動力和繪畫誕生的驅動力是一致的.都是記錄。目的上功能上沒什麼區別,目的是記錄,功能上都是情緒表達。
所以我覺得任何藝術形式的區別只能是聊載體/表現形式,也就是材料與技法的不同(不聊傳播)。硬要說攝影和繪畫的區別個人至多能說一句「攝影偏向於具體物像的再現。繪畫偏向於更強烈的個人情感的抒發。」
--------
拋磚引玉,歡迎討論繪畫是做加法,攝影是做減法。
繪畫是加法,攝影是減法
首先,我不知道藝術是什麼。我認為語言不是藝術表達的載體,所以無法描述,我只能用我淺薄的見識認為:攝影是光,那麼畫便是太陽。這束光,每個人觀看的角度不同,認知也便不同了,你可以直視它看到源頭,也可以像丁達爾看到方向,只要你認為正確,那便是對的,那對於真正的正確而言是否正確,誰知道呢?關於太陽,人類誕生之初,便妄想將它畫在岩壁上,以前做不到,現在也做不到,直到未來,我們可能會找到了一張紙或者什麼東西,把它放進去吧!
就我對當代平面藝術的理解,現在發展的方向決定,攝影和繪畫不存在特別大的差異。繪畫大規模使用光學儀器,攝影也在後期製作中開始了主觀修改,其實在某種程度上,界限已經不存在了。
推薦閱讀:
※有哪些顏色名字屬於好聽的顏色?
※如何評價蔣勛的《孤獨六講》及其中命題?
※類似於銀翼殺手,大都會等電影,生化奇兵等遊戲的」場景氛圍」有沒有一個統稱?
※什麼是美學?美學對人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