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設計對古代文化在當今的解讀為何?

這是我們對新中式建築的設計,為什麼中國優美的古代文化在我們手裡被弄得如此不堪?

建築上,坡面幾乎完全拋棄了古代建築的舉折,從頭到腳都變成的僵硬直線
室內裝修上,豪華稱不上豪華,只是元素簡單的拼湊

現代人好好搞個設計就這麼難嗎?

反觀西方新古典主義,精華的地方可圈可點,我們卻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

世博會的中國館都被玩壞了,最後還被懷疑是抄襲別人的。。。
北京大街小巷,都是奇奇怪怪建築
中國的建築文化傳承不下去了對吧?

ps:怎麼老是有人拿古代建築偷換概念?新中式建築不等於古代建築,我這帖子不是要你直接去住古建築,只是在建築外觀設計和室內裝修上考慮!!!
---------------------------------------------------------------------------------------------------------------------
樓下放幾張古代的建築設計


多說兩嘴,吐槽為主。

到今天為止,中國幾代建築師還在尋找將建築學與中國傳統結合的方法,現在仍處於上下求索的階段。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

市場這邊,管事的對建築一竅不通,還喜歡瞎指揮,明裡暗裡要求拿標的單位把項目做的結合中國傳統,金字塔頂層的建築師都沒答案的事,讓跪著掙錢的蝦兵蟹將去找?

且若是按著《法式》的規矩辦事,誰還有的賺?本來混凝土建築就有混凝土建築的規矩,有些人不理解,非得仿古,既要有鼻子有眼,還得省錢,哪有這等事?建築師自然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做好,拿題主所說的舉例,凡屋頂要有舉折。那,本來一根斜梁就搭起來,現在要五根木頭桙接,計算角度,預製節點構件,只這一項,從材料到施工都要白白多出許多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最後呢,只是把屋頂變成了曲線的。難道不知道我們的投資人最不願意在這些細節上花錢嗎?

這麼說自然是有些極端,因為仿古建築是中國建築師的無奈之選,當建築師淪為權力和利益的爪牙,出現什麼樣的建築就都不必大驚小怪,若是不在外觀上仿古,就要深究項目有沒有和傳統建築意境上同構的可能,這又需要有原創精神和能力,但話說回來,這些圖片里的建築,也不是這些能力者所為。。

總之,在各種外力(歪理)的結合下,包括新中式在內的各種仿古風格真就蠻橫地形成了,雖然它很傻逼,但是上面的人樂此不疲,辦事的人缽滿盆滿,大家就心照不宣,讓錯誤錯下去吧,反正只要樓不塌,頂多被看客牢騷幾句膚淺而已,於我何損?


回復一篇以前寫的小文,和樓主說問題的有點小關係。(主要黑體部分)
主要原因還是知識的匱乏吧,越匱乏越不自信。
和經濟發展也有關係,可能隨著經濟發展和教育會逐漸好轉。
唯一害怕到時欠的太多補不回來。

------------------
生活不再別處

前幾天在杭州玩,朋友提議可以去安縵法雲古村落看一看,有遊客路線,便去看了。

安縵法雲是由靈隱寺旁的古村落改建的度假村,在村落邊走邊查資料,得知安縵是一個新加坡連鎖奢侈酒店,其在全球有二十餘家酒店,每一家風格均根據當地歷史/人文/景色而建立,設計因地制宜各有特色,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低調。安縵在中國有兩家,一家是直接建在了北京頤和園內部,另一家就是杭州這家靈隱寺旁。(查閱資料的時候,順便看了其他幾家的選址,基本都很炸裂,並不是買地皮之類的土豪方式能搞到的地。例:位於猶他州南部靠近亞利桑那州邊界的Canyon Point,原本是美聯邦規定的印第安原住民納瓦霍族和霍皮族的保留地,安縵就有辦法讓美國國會在2005年通過法令將其交換過來。)

進入度假村一會後,我開始想,這個地方是哪些人設計建造的?是中國人?他們為何對傳統中式民居這麼了解?後來查閱資料得知安縵酒店的御用設計師是Jaya Ibrahim,Jaya是印尼人,受的是英國最好的私立學院的教育,包括牛津。其設計生涯開始於倫敦。

關於jaya的介紹:China Best Design Hotels
設計師官網:Jaya

關於法雲村落的改建,設計師Jaya Ibrahim表示:「這個村子已經很美了,所以我要做的,只是盡量保持它原來的樣子」。而據說其中許多細節之所以能還原到如此,實在是因為找到了幾位懂得古法的匠人,特別是一些泥牆的修繕,是要用泥與稻草混合,並要間雜些糯米增加粘性。
(後有朋友指出jaya找的是中國美院人設計)

在村落中邊走我邊在想,也許做設計其實和做人是一樣的吧。很多人認為美感是需要金錢和時間去培養,我一直不贊同,美感除非被扭曲,是不需要糾正的。整個村落的建造和設計,遵循的是古老東方民居的傳統,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奢侈酒店,不適用於生活實際。」但沒人能夠否認,法雲村表達的是古村落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他的美,依然是健康積極樸實的生活之美。是否只要依靠「健康之美」的原則順其自然去做設計?就能做得更好?是否人只要按照正直負責的方式去做事,就能保持生活的健康和簡單,以不變應萬變?當下國內那麼多仿古街,山寨氣息濃烈,誤區是在於他們不自知其膚淺,強力扭曲傳統中式建築的美感,建造者忘了最平淡健康的傳統生活之美,只見到了浮華、商機與賺快錢。與其將古建築推倒後重建「新古建」,不如將其保存修繕,修繕耗資更大但後期來看更具性價比(日本京都為例)。中國當代瞬息萬變,一有新潮流,有些人就忙著推翻昨天的自己,明天他們又會推翻今天的自己。就像人們推倒古建築,推倒傳統文化一樣。人們以為自己知道的夠多了,其實他們不自知其不知。一切的答案,藏在生活。

回到村落本身,建築外面並沒有太多現代元素,內部看上去還是比較舒適的,值得一提的是為達到幽靜的效果,酒店燈光的布置追求的是古代燭火的光照效果。這個浴桶看上去倒頗有武俠客棧休憩的感覺。

想到曾在書上看過的一個韓國傳統村落——河回村。河回村位於韓國首爾東南約190公里的郊外。其傳統的溫突房,據說是「千利休」茶室的靈感來源。關於河回村我的了解也僅限於書本和網路,感興趣可以自行搜索,就不多言了。

最後貼一段舒國治的文章《門外漢的京都》。舒國治先生說自己愛去京都,其實是為了」回家「,去領略大唐遺風。

-----------------------------
《門外漢的京都》舒國治

為了什麼,多年來我每興起出遊之念,最先想到的,常是京都。到了京都,我總是反覆地在那十幾二十處地方游繞,並且我總是在門外張望,我總是在牆外佇足,我幾乎要稱自己是京都的門外漢了。

很想問自己:為什麼總去京都?但我懷疑我回答得出來。

難道說,我是要去尋覓一處其實從來不存在的「兒時門巷」嗎?因為若非如此,怎麼我會一趟又一趟地去,去在那些門外、牆頭、水畔、橋上流連?

有時我站在華燈初上的某處京都屋檐下,看著檐外的小雨,突然間,這種向晚不晚、最難將息的青灰色調,聞得到一種既親切卻又遙遠的愁傷,這種愁傷,彷彿來自三十年前或五百年前曾在這裡住過之人的心底深處。

我去京都,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歷唐宋百年過客」(引濟南北極閣對聯)。是的,為了沾染一襲其它地方久已消失的唐宋氛韻。唐詩「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 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景象,中國也只少數古寺得有,京都卻在所多見。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在今日,惟京都可以寫照。

我們於古代風景的形象化,實有太多來自唐詩。

因唐詩之寫景,也導引我們尋覓山水所探之視角。

又有一些景意,在京都,恰好最宜以唐詩呼喚出來。如「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或如「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乃前者之盼雪,固我們在台灣無法有分明之四時、不易得見;而後者之「旅館」辭意,原予人木造樓閣之寢住空間,然我們恁多華人,竟不堪有隨意可得之木造旅館 下榻,當然京都旅館之寶貴愈發教我們疼惜了。

許多古時設施或物件,他處早不存,京都亦多見。且說一件,柴扉。王維詩中的「日暮掩柴扉」、「倚杖候荊扉」、「倚仗柴門外」在此極易寓目。

我去京都,為了竹籬茅舍。自幼便讀至爛熟的這四字,卻又何處見得?台灣早沒有,大陸即鄉下農村也不易見。但京都猶多,不只是那些古時留下的茶庵(如涉成園 的縮遠亭、漱枕居),茶道家示範茶藝場所(如不審庵、今日庵),即今日有些民家或有些小店(如嵯峨野的壽樂庵、圓山公園的紅葉庵),皆矢意保持住竹籬茅 舍。「竹徑有時風為掃,柴門無事日常關」這二句,豈不又是京都?


「這不僅僅是京都,這也是我們已逝去和正逝去的家鄉。」


前方高能,多圖流量預警,溫馨提示:請在有wifi的地方戳進來。

題主所舉得例子都是比較經典的例子,就是那種對建築稍了解的人看到會很煩,而不太了解的大眾會覺得還好的「典型中式建築」。

這些有點像現在的旅遊景觀區的仿古建築,或者有些會所酒店。這類建築出現於大體分為自願如此和強逼就範的兩類設計師之手。前一個就不討論了,後一種就是比較冤而且是業界常態。

出現這種現象並不能說明設計師的水平不行,因為有的甲方就是要這樣做,感覺這種才是中式建築的正統感覺,你和他講取中式意境而非形態,他會覺得不地道。而且很多大眾也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覺得無所謂,只要仿得像,他們就覺得很好了,甚至只要照片拍出來有那麼一點意思,覺得一眼看過去很古代,就連做沒做舊都不會有什麼要求。

還是那句老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是這麼現實,我們通常意義上不能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但建築本身確實得給出定義,並明確其服務的階層。我們街頭巷尾所見的這種半調子作品就是對甲方量體裁衣得出來的。

這種形式下,公建或者很有錢相對有追求的甲方支撐著有才能的建築師,他們做出來的作品就令人動容,而這些就是我們已有的驕傲與未來的希望。

而所謂「風格」,都是後人評說時為了好記才貼的標籤,當下的建築師不論大師還是普通小輩在做作品的時候都沒想把自己划到哪種風格里,都是先儘力做到最好,其他的是評論家的事情。

所以我就象徵的舉幾個很有古風意境的建築,無所謂風格和派別

比如(排名不分先後):

1.
蘇州博物館


這個很經典了,抽象山水畫的意境,變換走廊的光線充滿動勢的陰影,每個展廳的主題布置等等就不多說了(本人攝影技術較差,圖片來自網路)

2.長沙簡牘博物館
很經典,博物館中處處迎合「簡牘」這個主題,對於材料的選擇,還有百葉這種成排線條形式來迎合簡牘等等。

3.中國書院博物館
是鄰近嶽麓書院的博物館,其中也是很好迎合主題,光線,空間等等,詞窮,就是經典。

4.績溪博物館

再更新,由於時間關係,先上這幾個,占坑,以後再填

其實題主提到的新古典主義也並非件件精品,只是時間久了大浪淘沙被遺留下的大部分都是精品,畢竟所有事物發展都是有自己的規律,一步步沒有哪個哪怕微小的環節可以跳過。

建築是滯後的藝術,一座建築屹立在那就已經被時代所拋棄了,一首樂曲,一幅畫作,一部小說都可以超越時代,但建築不是,她所受的限制太多,她的形成只能由當下條件拼湊,所以尤其不能用時尚這類詞來形容,與她鏈接的永遠是時代。即便建築理念很先進,但就目前來說,能表達出來的實體還是相對落後的。

而能體現我國歷史與文化的建築也在探索中,還是應該多給予些耐心,而我所崇拜的大師他們的好作品還是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


首先說第一張圖的建築,它本身的優劣先按下,只說它和傳統建築的差異。
一、坡頂純直線,沒有之前的弧度。傳統建築屋面舉折是為了「吐水疾而遛遠」,是當時解決雨水問題的較好方式,而現在已經有雨水溝排水管等一系列手段,如果放棄這些手段還採用傳統方式,每當下雨的時候家門口像水簾洞一樣是不是對生活不便?而採用了這些方式之後還去做舉折做弧度是不是單純為了形態而花大價錢?尤其是用混凝土結構去模仿傳統木結構的做法,不合理也不合情。
二、門窗等構件沒有傳統味道。古代窗欞窗花等是在木結構建築沒有先進保溫措施的前提下對美觀的升級,冬天冷,沒辦法,夏天蚊蟲多,沒辦法,算了我雕樑畫棟做好看吧。現在如果還用這種東西,冬天室內結霜,牆體返潮,夏天門窗漏雨,牆體發霉,這些都是影響建築使用舒適度的。
三、再回到形態的功能性。不僅是第一點的屋面舉折,傳統建築的每個構件和形態都有它當時所處時代的作用,出挑的大屋面提供侍女和護衛的遮陽避雨,現在還需要嗎?反過來說,現在玻璃幕牆的流行絕不是因為玻璃幕牆好看,而是這種形態為商業中心或者高檔辦公樓提供了它們需要的通透性,表現自身熱鬧的商業氛圍或高檔的室內辦公空間,是為了展示給別人看的,你搞一傳統木構的商業中心,外面路上行人誰知道裡面有什麼牌子啊?
脫離時代需求而談建築無異於「何不食肉糜?」,並且我堅信的一點是,最丑的新中式建築也比最華美的傳統建築更適宜人居住,建築設計從來就不是紙上畫畫,建築是為了給人使用的。
至於第二張室內設計,因為不了解,隔行如隔山,就不擅自揣測了。
最後想補充幾句話,中國古代建築的成就無論藝術上還是技術上,都沒有辦法和西方去比,奉勸某些動不動就「哎呀被西方入侵了,我們一定要堅持中華傳統抵制外來思想!」的人,醒一醒,中國不是宇宙的中心。


其實建築領域裡新中風還不算特別多的,產品才是。

因為建築某種程度上作為一個符號的象徵,還有傳承古代文化的一些使命感,雖然有很多是新式建築直接套古代建築外殼,但是也有一些起到了繼承古代文明的使命,而這些放在產品上,就有了違和感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很多中式的文化符號是由建築構成的,譬如斗拱,它是中國漢族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是在柱子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層縱橫穿插的組合構建。斗栱既有結構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將屋頂的重量直接或間接轉移到木柱上;同時還具有裝飾作用。

這樣的結構如果用來建築裝飾,並不能說是突兀。(我只是說不突兀,不是說使用得當)

而我有一件斗拱樣子的轉筆刀(圖找了好久沒找到,我不在學校沒辦法照這個轉筆刀)就非常違和,為什麼?因為功能和使用沒有聯繫在一起,只是簡單的意向拼湊。這樣就十分違和。

而2014人氣文創產品:台北故宮轉心瓶轉筆刀則是優秀的典範。

因為這件產品的用途是紀念,樣式照搬的情況形成一種移形的幽默感,則並不違和,反而讓人眼前一亮。

這件削皮器則是另一種移形,將通常的功能與另一種相似的功能調換,讓人會心一笑。

而同樣是斗拱,中國館的做法我個人認為就不太聰明。

太具象了,中國人太想把我們好的東西傳達給世界了,於是整個建築的外立面直接用了產品設計的手法,化成一個大的斗拱,然後給他附會了許多意義,明的比如天下糧倉。而斗拱使用其實是有等級的,越富貴的越複雜,中國館的斗拱複雜程度超過任何真實使用的斗拱,有一種君臨天下的感覺,暗的來說,就是暗示萬國朝拜。這是一種中國文字思維的延續。

而常見的設計中容易犯的這種表面化的錯誤是什麼呢?

一、多功能

二、花紋化

按這種邏輯來進行,那麼牛逼的設計其實是這樣的(笑)

這也設計新手容易犯的錯誤。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中國有太多的優秀文化了,優秀的圖案(譬如祥雲),優秀的巧妙結構(譬如榫卯)這是我們想要展現給世界的一種形象,我們捨不得放棄,那時的我們屹立世界之巔。

但是,為什麼說仿古建築中使用並不是違和而產品中不當使用違和呢?

因為我們並沒有經歷過工業革命,沒經歷過洗衣機從木齒輪到全自動的進化,沒嘗試過自身在進化的過程中找到每件產品的內部邏輯感。(譬如汽車剛進化的時候是馬車廂,慢慢找到一種適應的造型)我們大多數的現代產品都是舶來品。我們的美學其實都是建立在手工藝的基礎之上的。

而我們又太想證明自己了,太想找到一種屬於自己的風格了。

因為我們羨慕荷蘭,提到荷蘭就想到了風格派。
因為我們羨慕義大利,提到義大利就想到了孟菲斯。
因為我們羨慕德國,提高了德國我們想到了包豪斯。

我們更羨慕日本,似乎手工藝的那種風格,日本已經做到極致,而我們不想與其雷同。


但其實我們想想這些風格,都是跟歷史關聯並不大的,只是跟民族的內在習性有關。

風格派蒙里安拒絕說自己的線條來自荷蘭筆直的河流,孟菲斯標新立異打破現代主義的桎梏。現代主義的包豪斯雖然刻板,但是機器美學在那個時代是被歌頌的,是全新的,是一種新的邏輯。就算是日本,也是在雙軌制的道路上並行的。


所以,傳統並不是抱著舊的程式不放,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更不該可囿於傳統的樊籬。同時也應該拒絕模仿因襲。


在農耕歷史積澱下的工業化文明和信息化文明互補交融的今天,設計師應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做更深層的理解,對傳統文化既傳承又超越,並身體力行地在設計作品中保持著文化的自覺性和設計文化歸屬感,創造出傳統與時代共生的同心圓。


這就好比,你問我,如何跟新疆的姑娘談戀愛?

我告訴你,沒辦法跟一個地方談戀愛,而是跟這個人。而
設計風格其實是設計師自己的性格,生活在一個地方的人其實是有共通的某些審美的,無數個這樣的設計性格,綜合成了中國式的設計。

所以真要我回答,我會說,你去請新疆姑娘吃炒米粉吧。
她們都愛。


另外推薦幾個我認為好的中國傳統手工味的設計拋磚引玉。當然,現代的感覺同樣是優秀中國設計的一部分。

1、半木的案幾。

2、半木的八音盒(泉) 聲音如泉水湧出

3、王澍 三合宅

4、石大宇 贊竹茶盤(竹作為環保的速成林這幾年在傢具界有一個使用趨勢)


一些現代建築裡帶上些許古建築元素,是做裝飾用的,所以你很難在裡面看到深邃的古文化。

有些仿古建築,按理說,應該是全面反映古文化的,但仍然會給人膚淺的印象,主要原因是仿的只是一個形象,一個大概,沒法不膚淺。
可能你會問:為什麼不仿得認真一些呢?
建築師就會苦笑著回答說:認真些么……現澆一個200平米的斗拱飛檐屋頂要5萬元,用實木做一個礎柱樑檁椽苫瓦外加斗拱飛檐的屋頂要300萬,前者一夜就完工,後者要九個月(手藝還未必趕得上古建築的一半精美),如果你是建設方,你會選哪個方案?消防和監理能不能過關咱先不提……


個人覺得,由於中國一直以來的文化和思想都以"內收"為主流,講究中庸,含蓄,中式建築在體現這樣的思想上可以說做的頗有成就。但長久以來,這種思維模式和西方相對開放和外放的思想背道而馳,建築風格自然也相去甚遠。在現在這個更主張開放、交流,且國內建築行業高度重視收益和速度的條件下,想真正設計出,甚至建出既真正理解中式思想哲學的建築,實在是太難了。現在有些所謂的中式,只是形式上生硬的模仿,本來就不足以進入討論的範圍;現代中式和中式現代,真正好的作品,可能你根本看不出它是「中式」,而空間的思想確是中國式的思維。說什麼中國建築和西方根本比不了這一點,我只覺得,根本沒有統一標準,何談比較。當然夜郎自大和固步自封也是最不可取就是了


別吐槽新中式的設計。
土歸土,實用性強,普通人看著大氣美觀就已經很成功了。
哥就住在比較傳統的很符合「古代文化」的舊鞍架房內,冬天不保暖,夏天不擋蚊蟲。門檻高的每次都能誤傷小腿,擺放傢具怎麼放都不搭調……
時代總是在變化的。唐宋人穿著圓領衫、明朝人穿著曳撒的時候,也有不少「文化人」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說當代人都是白眼狼、穿胡服不穿漢服好悲傷。


現代人的居住已經不是古代的方式,現代主義思潮之後,改變的不僅僅是肉眼看到的表皮,城市生活的住宅多為6F+,立面都有外凸的陽台。這和中式建築的表達完全是不同的。題主舉的古代例子多為官式或是園林建築(古代民居南北方多為硬山),現代例子又是室內+一張新中式民居的效果圖。兩者比較有些偏頗,可以找些更好的現代中式的例子(其他回答中有好多)。
現在的新中式只是業主所需要的一種宣傳的手段,已經不是植根於你我內心及生活的東西了,或許看到一個或幾個東西有所感悟,但終究敵不過時間的步伐。
微博上有個建築專業老師這麼說的:「現代造的假古董建築,之所以顯得假,恰恰是因為它們根本不是按照真正的更新傳統造出來的(di)。清代不會造明代風格的建築,宋代更不會造唐代風格的建築,否則就沒有中國建築史了(liao)。」


內裝的我不懂,建築的可以說兩句。
這跟「新中式」沒有關係,不過是省錢的地主宅院的標準做法,從古至今都是如此,跟官式建築沒法比。
所謂「新中式」不過是為了讓老闆認同的羊頭而已,誰也不想承認自己沒內涵,雖然他要的就是廉價住宅。
建築師最怕的就是講風格,就像導演不講風格,影評人才講。


小時候去世的長輩過三周年、十周年什麼的,我都是負責燒紙錢的那個,一整天斷斷續續的燒紙錢,因為這是傳統,然後我就很好奇的問我爺爺紙是漢朝時候才發明的,那之前的人燒什麼?爺爺無言以對,一個意思,古代文化也是不斷變化的,意思到了就成,還要啥自行車。


因為不膚淺的設計真的是種奢侈品。

新中式其實是建築快速工業化的有些無奈的結果,優點是設計建造簡單並且模式化。現在動輒幾萬十幾萬平米的建築群,沒人有時間去設計並建造繁複的飛檐翹腳雕樑畫棟,也沒人付的起錢,理想很美好但大家都是要吃飯的。如今讓我們的建築師安安靜靜的設計一個精緻的節點都是件困難的事,更別說傳承古典文化了。

而且即使是在古代,精美的建築也是權勢的專利,大量大量的民居還是十分簡陋的。即使是題主瞧不起的新中式,放在古代那可就是堅固美觀的城堡了,杜子美先生要驚呼"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了。


因為新中式設計始終代表了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代表了先進品位的前進方向,代表了廣大腕子上戴著佛珠柜子里擺著豪華版經典書的土豪儒商用典領導們裝有家傳裝有教養裝有格調裝有信仰的根本利益:


多圖預警
多圖預警
再說一遍
多圖預警
開始放圖

費孝通江村紀念館——李立

父親宅——馬清運

井宇——馬清運

三合宅——王澍

五散房——王澍

瓦園(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王澍

山語間別墅——張永和

九間堂

四川瀘州老窖品牌設計

放圖完畢,想到再補吧
然後說兩嘴,首先,新中式,不僅僅是中式的,也是新的。


1.當傳統被簡化為裝飾符號強加在現代建築的表面上時,也恰恰是扼殺了傳統真正的意義。
先說一下題主放在前面的兩張圖,就屬於符號化的典型——需要通過青磚牆、木窗木門木傢具、紅顏色、中國味道的圖案…來告訴人們這是中式的。但符號充其量是做表皮,而建築是通過空間的語言來傳達信息的。
新中式需要通過空間說話,讓進入這個空間的人感到中式的味道,而不應該是讓人大老遠看見一個灰壓頂或是紅木門說,哦,那是一個中式建築。

2.新中式是新的。
題主說道舉折。舉,為屋架高度。折,是因屋架各檁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所以屋面橫斷面坡度由若干折線所組成。

換句話說,古建築外輪廓的曲線是其內部結構的合乎邏輯的反映,而不僅僅是為了審美的需求。
新中式的建築是不可能完全沿用古建築的營造法式的,而是採用了更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結構方式,其內部的結構是改變了的。表裡如一即為真。而美又離不開真。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去追求古建築的曲線,是比僵硬更僵硬的東西。

3.現代人好好搞個設計究竟難不難
現代人好好搞個設計就這麼難嗎?其實很多人在看到一些丑到自己都無法理解的建築的時候都產生過這樣的想法。但,很少有人會把它說出來——首先這句話的語氣像是長輩的責問,作為對建築學知識和中國文化都所知甚少的學生或者年輕設計師我們是否有資格來問這句話,其次,這句話同時也用「現代人」三個字一棍子打死了所有人。
但是我曾經向我的老師問過類似的問題,當時問得理直氣壯,現在想起來覺得非常放肆。

其實這個問題(如何好好做新中式設計)我們都在探索,整個行業都在探索。
我的老師是這樣說的。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所謂探索,就一定是要有失敗的。

題主提到世博會的中國館。但,之後的2014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中國館,以及2015年米蘭世博會上的中國館,都讓我看到一種探索的精神。一些人已經重裝上陣開始實踐,一些人緊緊抓住從前的錯誤里痛心疾首冷嘲熱諷。王澍2012獲普利茲克獎,但我覺得普獎實際上是搬給一批探索著的上下求索的中國建築師的,王只是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

4.傳承
看得出題主是熱愛中國傳統建築的人。中國建築文化的傳承,真的是一句非常大的話。我們可以在講台前把它吹得天花亂墜,但一旦開始自己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無力感——我被規定在一個既定的框框里,我能做得除了安分守己以外真的很少。

但總有一些東西,比如古建築的靜美、園林的親切…會讓我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責任感——即使這個框再小,也有我能輾轉騰挪的空間。

韓國詩人朴勞解有首叫《古老之美》的詩

經由太陽和月亮之手的撫摸
風吹雨打、霜雪的飄落
變得溫潤、謙遜和醇厚的
這些是在顯露出深藏的面龐
並進行激烈的緘默精進中

滿身留下時代的風霜
堅持走在正道之上的人
經歷無數的磨難和孤軍奮戰
前進中倒下去成就新夢想的人

古老之美

上面是詩的最後三節。
以上


我來給題主補一刀吧。

無論古代還是當代,優秀的建築一定是少數。

你看到的傳統建築,是因為它有保護的價值,才被保護下來的。大量大量的一般性民居,根本沒有舉折好不好。官老爺才去搞雕花啊斗栱啊舉折啊。一般的百姓草鞋都穿不起閑的蛋疼嗎?

現代其實也有很多做的非常漂亮的傳統式建築,叫的出名字的有蘇州博物館,香山飯店,萬科第五園,寧波滕頭案例館,寧波博物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籬苑書屋,麗江淼廬。

用田忌賽馬的方式比較,得出的結論可信嗎?


因為你找的那些新中式案例或者設計公司都是低端設計公司
而你找的中國古代建築案例都是中國近幾百年中精品中的精品
你這不是拿勞力士和二三十塊的電子錶比嗎
當然沒有可比性
要找你就找精品比啊
蘇州博物館,貝大師的作品
王澍的作品,人家也是普利策得獎者
還有劉家琨,我很喜歡的一個建築師

不要知道的太少而想的太簡單


西化後還不知道怎麼面對傳統


第一。對傳統建築的結構了解還是太少,很多建築師可能知道一些傳統建築的一些結構做法,但了解的還是太少,以至於只知道拾取其中的某些典型元素來營造古建築的而沒注意整體應該統一協調。
其次。對傳統建築中反映出的文化內涵理解不到位,因此無法通過傳統建築手法向人們傳達感情。因此所營造出的建築只停留在了對形式的模仿之上。只有形式的模仿,其內涵是空洞的。

學建築類學科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國有本著名的傳統建築木作典籍《營造法式》。這本書別說在我們現在看來,梁思成在他那個更加接近封建王朝的時代都說在他看來是一本天書!!為了研究我國古代建築,他四處尋訪國內的木作工匠求他們解釋《營造法式》里所記述的古代建築木作做法,要知道那時木匠師傅都是講究」內傳「的,可想他為了研究這本天書動用了多少情商。後來他又親自遊走國內,四處測繪我國殘存的古老建築,辨識其朝代,並結合實際理解《營造法式》中的建築做法。如果我國大多數建築師能有梁思成一半的態度去認識傳統建築,甚至說如果能把梁思成辛辛苦苦所研究透的《營造法式》的心血能夠讀一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話,想必就能更好的去設計新式古建築了。

但還是要說明的是,想要創造令國人欣賞的新式古建築還真的是很難的。因為傳統建築已經不適合現在我國國情和建築生產技術了。想要創造出和諧的傳統建築,做到既傳承文化,又進行創新,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嘗試。簡單的將現代建築結構與傳統建築結構相結合,只會顯得不倫不類。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國內的設計師都在局中,反而沒有老外看得清楚。還有一個就是造價了,請得起老外的,都不在乎造價了,可以放肆的造。如果金錢不能給你帶來快樂,那一定是你花錢的方式不對


費用太高了,真的,尤其現在都以免費量尺做設計為賣點,那圖都不一定是他渲出來的,同樣戶型找個就給你了,做裝修的誰沒有十幾二十G的資料。真捨得花錢,一定會有人讓你滿意。


推薦閱讀:

最近對道家和中醫很感興趣,有入門的書籍推薦嗎?
請問中國看演出鼓掌是否來自西方的傳統?
川劇中變臉是如何實現的?

TAG:歷史 | 傳統文化 | 建築設計 | 新中式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