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的死与什么有关?


乱世中,单纯的人活不长。

吕布,字奉先。寻常百姓家出生的一个孩子,换到东汉时期的说法,就是“寒门”。在史书上的记载也是“有死无生”。没人知道他,究竟生于何年,诞于何月。人们所知道的,只是白门楼下的一句句告饶——“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和他对刘备的那一声愤怒的咆哮——“是儿最叵信者!”

吕布死于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这一年,距吕布杀丁投董,尚不足十年。一个日后寻常百姓间口中的“三国第一武将”,就此落幕。

然而,吕布究竟何许人,他的死又和谁有关呢?

与很多人印象中的偏科的莽夫形象不同,吕布年轻时,是位文武双全的好少年。寒门间,难得的英才。《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上的记载是——“(布)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那一年,吕布被并州刺史丁原相中,做了主簿(《后汉纪》中,一说为“司马”)。丁原手中的并州军,与董卓手中的西凉军,都是当时东汉大将军何进手中的重要力量。

那一年,何进意图诛杀十常侍,便召两军齐聚洛阳。然而事出意外,何进被杀。董卓与丁原两相对阵,并让吕布染上了人生最大的一个污点——“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吕布,纳了投名状,认董卓做了义父,但一切却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美好。

凉州军的头目们,依然敌视他这位并州将领,甚至扬言欲杀之而后快。董卓祸乱朝纲,引来孙坚的讨伐。董卓便派出西凉大将胡轸与吕布一同前往抗敌。《九州春秋》记载——“(董)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轸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吕)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青绶,指的便是吕布。

而他的义父董卓,也只是把他当作一位颇有武力的莽夫,而从未尊重过他。据《太平御览》卷五十五引《典略》云,董卓对吕布——“醉则骂,以刀剑击之,不中而后止。”《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也有记载——“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

可以想象,吕布的尴尬处境么?身边本应是同生共死的战友,却提出要拿自己祭旗,纠其原因,却不过是因为昔日曾是敌人。自己新认的义父,竟对自己肆意打骂,刀剑相向,而自己却不敢反抗。想其原因,无非是穷苦出身的他,一直未被”上流社会“所接纳,即便他英武非凡,战功卓著。

吕布,对董卓有积怨,随后又与董卓家的侍婢私通,而心生恐惧。只是“侍婢”,远非后来《演义》中的貂蝉那样如董卓心头肉一般存在的人。但这依然会让吕布恐惧,这时,便有人借机盯上了他。这个人,就是王允。

王允想利用吕布杀掉董卓。吕布却讲——“奈如父子何!”(《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最终,在王允的劝说下,吕布还是杀了董卓。而董卓临死前,对吕布咆哮却是——“庸狗敢如是邪!”(《后汉书·董卓传》)

庸狗!这是董卓对吕布最后的态度。

吕布杀了董卓,对汉室有莫大之功!吕布也得到了他应得的——“允以布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然而,表面风光的他,却仍没得到那些“上层人物”的认可。

即便是刚刚利用完他的王允,也是如此。据《后汉书·王允传》记载——“(王允)素轻布,以剑客待之。”温侯?不,你仍是一个不入流的剑客,你只是一个空有蛮力任人利用摆布的莽夫。地位这东西,不是封了你“侯爷”,你便是“侯爷”了。

你仍是一条庸狗,你的见识仍远不如我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

而后,吕布向王允建议,赦免董卓手下将领,却被王允拒绝。“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后汉书·王允传》)

最终,招致西凉军反戈踏破长安城,王允身死,吕布拐马而逃。

吕布投奔袁术,被拒绝。吕布投奔袁绍,帮助其大破张燕后,却惨遭袁绍暗算,险些殒命。据《英雄记》所载——“布求还洛,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布遂引去。”

吕布捡了一条命。可以有功,但不可以妄想出头,出头便杀你。

吕布转而投奔了自己昔日并州的兄弟——张杨,经历了自己人生中一段难得的平静。随后他在于张杨同凉州军两股势力之间的闪转腾挪,做到了颍川太守。他又被人盯上了。这次盯上他的人,是陈宫。

陈宫本是曹操的谋士,此时却与曹操不和,趁曹操东征陶谦时,在兖州勾结张邈作乱。又怕自己对付不了曹操,便想利用吕布前来顶雷。

吕布又一次被利用了,吕布这一次输了。吕布随后投奔了刘备,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吕布借机占了徐州,反过来又收留了刘备。

随后的吕布,斡旋于袁术与刘备之间,以一场“辕门射戟”惊艳了天下。然而这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场华丽的演出。

身在徐州的吕布,虽然自封徐州刺史,却不为当地大族所容。寒门莽夫,剑客庸狗。

吕布被出卖了。徐州下邳,陈家。

吕布本将与袁术结秦晋之好。陈珪此时却出来陈明利害,劝说吕布,应与曹操结好。吕布答应了。陈珪的儿子,陈登去见曹操了。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登见太祖,因陈布勇而无计,轻於去就,宜早图之。太祖曰:‘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也。’即增珪秩中二千石,拜登广陵太守。临别,太祖执登手曰:‘东方之事,便以相付。’令登阴合部众以为内应。”

建安三年,曹操兴兵来犯。吕布兵败坚守三月,再为属下所叛,终于白门楼被擒。

这一次,他告饶了,他几乎得到了曹操的允诺,但刘备的劝言,抹杀了他的生机。

吕布带着他人生的最后一声咆哮——“是儿最叵信者!”,谢幕了。

吕布的一生,都在被人们的轻视中度过。背叛人,也被人背叛。被人利用,被人拒绝。纳了投名状的他,依然被当作庸狗。做了侯爷的他,依然被视为剑客。杀了董卓,替袁家报了血海深仇的他,却被袁术绝之门外,被袁绍算于榻上。后人评价吕布时,言必称“三姓家奴”,语必指“惟利是图”。仿佛他的死,纯是咎由自取。

“惟利是图”,“反复无常”。

袁绍数次救曹操于水火,反死于曹操之手。

刘璋箪食壶浆以迎刘备,反遭刘备入川盗蜀。

曹魏厚待司马懿俞四世,反被其一手尽诛窃得天下。

孙权,呵呵。

在那个尔虞我诈的乱世中,吕布之死,只是一个寒门莽夫的谢幕。他没有大胸襟,没有大气魄,他有勇无谋,他的出身早已注定了他一生的卑贱。他无知地被人一次次的利用,却一直得不到人的承认。

他至死都没能活明白。徒留一声咆哮——“是儿最叵信者!”

很多次,我看到这声咆哮,我都在想——

也许吕布咆哮的,不止是刘备的那一句落井下石,还有更多的是他,对自己这一生的痛苦与不甘。

(图片源自 陈某 漫画《火凤燎原》)

—————————————————分割线——————————————————————

下面这里是对 @斯雷普尼尔 答案的一些回应。

早上醒来,发现了 斯雷普尼尔先生的答案,其里面对本文中的观点,有着诸多的不认同。我在这里,本着一句不落的原则,对斯雷普尼尔先生所给出的论据,逐条回应。

(注:粗体为斯雷普尼尔先生的 原文。)

1.丁原善待吕布,吕布“见信于原”,可在董卓的诱惑下,他还是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杀掉赏识自己的上司这种事无论以古今的评判标准都很难说的上好吧,也别怪胡轸瞧不上他。

我在文中说,杀丁原是吕布一生最大的污点。但这里,仍然有几个点需要说明——

(1)董卓/丁原/吕布三个人的身份。

董卓,公元189年领并州牧,后入京官拜前将军。

丁原,原为骑都尉,后迁执金吾。

吕布,官为“主簿”。(或“司马”,文中有说明。)

这三个人的真正关系,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且并州牧的董卓,几乎是吕布的直接领导。同时吕布是“主簿”,是“司马”,是汉朝的官吏,而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力量,不是部曲。所以,即使董卓直接下令,让吕布杀丁原,这里也是符合法理的。吕布也是不能违抗的。

(2)董卓的早期形象。

董卓,进京之后——“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董卓进京之后,非但不暴虐,而且十分开明,诛杀宦官,为冤案昭雪,戳拔群士,任用名流在朝廷担任要职,而自己的心腹,却“并不显职”。

因而,彼时的董卓在许多人眼里,甚至是汉室革新的一面旗帜。

(3)当时的天下局势。

董卓进京,徒用疑兵壮大声势。袁绍等关东集团枕戈待旦。凉、并军事集团,只有相互联合起来,才能捍卫住武人的地位。而此时董卓与丁原,并未达成默契。

综合以上三点——董卓当时是吕布的上司,有法理优势;董卓当时形象优良,有政治资本;局势紧迫,吕布必须二者选其一。同时,吕布是汉官吏,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并非很多人潜意识中,谁是谁的人,的这种简单的主从关系。

因而吕布在这种情况下,刺杀丁原,转投董卓。是不是单纯的”见利忘义“,是很需要推敲的。更非单纯的”可在董卓的诱惑下,他还是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这其中是有着很深的政治考量的。

至于我在这里,是不是在给吕布”洗地“,请各位看官结合史料论据,自行判断。

2.而且,凉州人和并州人之间存在矛盾,吕布也不是全然无辜的。比如胡轸恶语相向那次,吕布做事更绝,直接散布假消息扰乱军事行动,导致作战失败。

在这里,斯雷普尼尔先生 的论证有着一个致命的缺失。就是忽略了,胡轸与吕布矛盾的先后顺序,是胡轸先无视并、凉两大军事集团的联合,先行恶言相向,提出要拿”青绶“,即吕布,祭旗。这是两组素有间隙的军事集团的第一次联合作战,至于吕布究竟是否全然无辜,或者有多大的责任。继续向下看。

这里 斯雷普尼尔先生引用了一段《英雄记》的记载,并得出如下结论。

3.好一个“英武非凡,战功卓著”!你说吕布冤枉么?丁原对他不错吧,他把人杀了,认董卓为父。与同僚存在矛盾,他不惜故意战败,拱手资敌以为报复。你说他单纯吗?

这里丁原的问题,我已经在第一点中,解释过了。

而接下来这句——“他把人杀了,认董卓为父。与同僚存在矛盾,他不惜故意战败,拱手资敌以为报复。”

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史料分析不审慎的表现。我们在知乎写答案,讲故事,混得就是一个相对真诚。如果要写段子娱乐,那就娱乐到底;但如果表明了一个讲述客观历史的态度,那么对待史料,则不能只是引出来,堆在那里,而不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里斯雷普尼尔 先生所用的引文中是这样写的——“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

这里,比较关键的地方,即在于“诸将闻而恶之”,这并不是吕布的一次个人报复,而是在胡轸挑衅整个并州军事集团后,并州军事集团的一次集体性哗变。随后引文中,仍提到——“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这里,仍然表明,这次军事行动,并不是吕布一人所为,而是众将合谋。

相对而言,此时的吕布作为并州军事集团的领导之一,结合他之前杀丁原而选择董卓的经历,他必须要在并州军事集团与西凉军事集团发生冲突时,坚定的表明立场。同时引文最后记载的战役结局是——“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行十馀里,定无贼,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欲进攻城。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

其中“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都表明这场战役最后的结局只是没能赢,兵马钱粮损失寥寥,绝非“他不惜故意战败,拱手资敌以为报复。”

以上,是我对吕布这一次与胡轸矛盾的看法,至于我是不是再又一次的为吕布“洗地”,依然请各位看官自行判断。

接下来,斯雷普尼尔先生 引用了一段《三国志·魏书·吕布传》的记载,得出了如下结论。

4.董卓态度好吗?确实不好。但别忘了,董卓出身边地,性情暴虐,而且他“以布自卫”,肯将自己的人身安全交给吕布负责,还是在吕布有杀掉丁原的前科的情况下做的,应该说他是十分信任吕布的。为什么把吕布说的那么委屈呢?要说吕布因为穷苦出身,未被“上流社会”接纳,这就更无语了,董卓就是“上流社会”吗,董卓就不是寒门出身了吗?

我觉得,此处的论证,或者说推导过程,是很成问题的。

斯雷普尼尔 先生的引文为——“ 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 ”

我看到这段引文,所能得出的结论只有——董卓蛮横无礼,让吕布保护自己,却应为性格上的残缺,经常因为一些鸡零狗碎的事,便对吕布肆意打骂,刀剑相向,而吕布仅能四出闪避,而不敢反抗。到最后还得给董卓道歉,求得董卓的谅解。

而斯雷普尼尔 ,在这段引文后做出结论却是——董卓“肯将自己的人身安全交给吕布负责,还是在吕布有杀掉丁原的前科的情况下做的,应该说他是十分信任吕布的。为什么把吕布说的那么委屈呢?”

我觉得,这种史料分析的逻辑,实在难称客观。试问,曹操会如董卓对待吕布那样,对待典韦么?对待许褚么?吕布每天保护董卓的安全,换来的却是肆意的打骂,与无眼的刀剑,最后还要自己认错告饶,才能免难,难道吕布不委屈么?!天下又几时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

随后 斯雷普尼尔先生 讲“要说吕布因为穷苦出身,未被“上流社会”接纳,这就更无语了,董卓就是“上流社会”吗,董卓就不是寒门出身了吗?”

这里,我觉得讨论历史,观点不同很正常。但着实没有必要,用诸如“无语”这样夸张的言辞,来达到煽动情绪的目的。

下面,我对疑问做出解释。“董卓就是“上流社会”吗,董卓就不是寒门出身了吗?”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记载——“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於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

屡杀耕牛,以聚豪侠!有这样的寒门么?!他能是寒门出身么?!

所有的史料,都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所以我无法理解 斯雷普尼尔先生,究竟因何“无语”。因为哪怕,只是看一眼百度百科,都能见到上面清晰地写着——

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随后,斯雷普尼尔 先生就在这种对史实认知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如下结论——

“吕布犯的错误有二:一,只重眼前利益,贸然杀了丁原,与董卓誓为父子,结果却连董卓是什么样的人都没搞清楚。认贼作父,结果却因没得到想要的待遇而心生怨恨,这就是吕布的境况。”

这里,吕布是否是贸然杀了丁原,我上面已经根据史料,做了分析。

而吕布没能搞清董卓是什么人,我上面也依据史书讲述了,吕布在投靠董卓之前,董卓在朝廷中的正面形象,不要说“结果却连董卓是什么样的人都没搞清楚”这样的话,董卓后来的暴虐和僭越,是很多人都没能料到的。彼时的人,没有我们这样的上帝视角。

“结果却因没得到想要的待遇而心生怨恨”,这里的措辞和认知是有问题的,吕布想要的待遇,只是彼时每一个正常护卫都该有待遇,而不是非分之想。同时,吕布的生活,也不仅仅是“没得到想要的待遇”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能一带而过的,而是每天都要担心突如其来的无妄之灾,还要放下尊严的道歉,才能免于责难!

以上,对斯雷普尼尔先生 答案的第4点回应。孰对孰错,也请看官自行判断。

接下来是第五点,斯雷普尼尔先生讲——

5.心生怨恨的吕布,先把干爹的女秘书……睡了。

随后,斯雷普尼尔,又一次引了《三国志·魏书·吕布传》的原文——“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并作出结论——“咱且不提义父义子的名分下这有没有乱伦之嫌,董卓让吕布保护自己,又让他守中閤,说明他对吕布还是非常信任的。吕布呢?董卓拿兵器扔吕布确实是很过分的行为,但这爹不是自己找的吗?爹不懂事,做儿子的也不能睡老爹的女人啊,这完全没有教育意义,不利于调剂父子关系啊!”

这里,我想说的是,我并不介意用一些现代的意象,去翻译古文,而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但如果,你用了一个错位的意象去翻译古文,并用错位后的意义,来做历史论证的依据话,我觉得是很成问题的。

引文中讲“布与卓侍婢私通”,斯雷普尼尔对此的所产生结论有两个,分别是——“把干爹的女秘书……睡了”“做儿子的也不能睡老爹的女人啊”。

首先,侍婢 和 女秘书 是不是一个意思,是显而易见的。

《说文解字》上讲——“婢:女者卑也。”侍婢,就是女奴,是当时的贱民一级的。其无疑,与今天人们笑谈中的“女秘书”有着极为显著的区别。

而董卓是否睡过这一女奴,是存疑的。而且,即便睡过,这也是董卓身边最没分量的一个女奴。(声明:我是一个主张男女平等的人。自己身边也有很多半女权主义者的朋友。这里运用“女奴”一词,只是为了准确还原历史事实。)

随后“吕布呢?董卓拿兵器扔吕布确实是很过分的行为,但这爹不是自己找的吗?”,这里,我想我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至于接下来的——“爹不懂事,做儿子的也不能睡老爹的女人啊,这完全没有教育意义,不利于调剂父子关系啊!”吕布和董卓的关系,是不是所谓的“父子关系”,所有人都一清二楚,斯雷普尼尔 先生用这种 娱乐式的语调与逻辑,去分析评书一组历史上颇为紧要的人物关系时,我想是十分欠妥当的。

随后 斯雷普尼尔先生,引了我文中的一句话,并做出自己的看法。

6.王允想利用吕布杀掉董卓。吕布却讲——“奈如父子何!”

原谅我说话直,看到这我真是天雷滚滚无力吐槽……颠倒黑白到如此境地,这地洗得也明显了吧?

在这里,我想说,我完全可以原谅你的说话直,但我仍然建议,历史观点有差别很正常,但在论述时,着实没有必要用“看到这我真是天雷滚滚无力吐槽”这样夸张的言辞,去煽动情绪。

而且,如果那句“奈如父子何!”,就是在“颠倒黑白”就是在“洗地”,那么我想,斯雷普尼尔 先生应该去找陈寿,来原谅你的“天雷滚滚无力吐槽”

随后,斯雷普尼尔先生 还是引用的《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的话——“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并得出结论——

7.一开始王允巴结吕布,没指望他去杀董卓,谁知道吕布自己往上凑。说句不负责任的话,是王允想利用吕布杀董卓还是吕布想找个帮凶做到董卓都不一定呢。

这里,我最先想说的是,分析史料时,一定要审慎。不能引用之后,只看大概,便下结论。

首先,我们要明确吕布此时的身份已经是——“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而王允的态度呢?写的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王允眼中的吕布,从不是中郎将,也不是都亭侯!还是州里壮健!是寒门莽夫!

这样情况下的,“厚接纳之。”,不是蓄意利用,倒成了巴结了么?

读《三国志》、读《后汉书》,一个人的出身,别人对他的看法与品评,往往是重中之重,而斯雷普尼尔 先生,无视王允对吕布的蔑视,而错以为王允是在”巴结“吕布,我想这无疑在史料的分析上是一个比较欠妥的结论。

接下来,斯雷普尼尔先生写到。

8.吕布答了“奈如父子何”,这是不假,可后面还有呢?

斯雷普尼尔先生,在对表示质疑后,随即引文,仍是《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得了,所谓父子情分,不过一句“君自姓吕,本非骨肉”就化解了。你要说吕布之前没有杀董卓的想法,我是绝对不信。王允给了块遮羞布,吕布就迫不及待的裹上,然后重操旧业,他有什么冤枉的?

这里,斯雷普尼尔讲“吕布之前没有杀董卓的想法,我是绝对不信。王允给了块遮羞布,吕布就迫不及待的裹上,然后重操旧业,他有什么冤枉的?”

吕布之前是否萌生过杀董卓的念头,没人知道。但就像上文提到的,吕布经常遭到董卓的无端则骂,还屡有刀剑之危。自己只能告饶活命,与一名女奴私通,便心生恐惧。

而吕布能把自己的这种境地告诉王允,而王允竟然毫不怀疑地,就敢把刺董的计划告诉吕布。只能证明一件事,吕布与王允的关系相交甚密,而且在反董卓这件事上有共同的契机。

而这一契机便是董卓的僭越。

就像我上文说到的,吕布投靠董卓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董卓在汉室朝廷下的良好形象。

这里,许多人有一个误区,即董卓虽是在进京之时,有废立皇帝的意图。但真正实施,却是在吕布投奔之后。随即各种暴虐僭越之举才刚刚曾出不穷。

联想到,吕布后来能在陈珪的劝说下,拒绝与自立为帝的袁术联姻结盟,可见吕布在对待汉室的态度上仍然是拥护的。并且吕布的这种拥护的态度,是为当时人所广泛知道的。

孙权便曾说过——“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由此也可侧面,看出世人眼中,吕布彼时对待汉室的态度。

因而,吕布杀董卓一事,不只是出于私怨,也是出于公心。只是利用和挑唆他做了这一切的王允,却始终没真正尊重过他。

斯雷普尼尔先生 问——“他有什么冤枉的?”

我想吕布,也许就是被这样的问题,所冤枉的。

最后斯雷普尼尔先生说——

“不是说吕布年轻时是位文武双全的好少年,寒门间,难得的英才么?寒门英才就要做这种下三滥的事吗?”

我不知道,斯雷普尼尔先生 是怎样定义“下三滥”的。我也不知道斯雷普尼尔先生 会用怎样论证出吕布是“下三滥”的。

我所能说的,只是——

吕布,他,不是下三滥。

PS: @苏沉船 先生 的答案,我觉得,挺没劲的。

就 @臭咸鱼 先生的答案,我回应一下。

臭咸鱼 先生 腊月二十六写了一篇答案,攻击我这篇答案。当天就有知友告诉我,不过太晚没细看。第二天,看完,我觉得他虽然罗列了史料,但没有逻辑,还对我进行了人身攻击,所以我拉黑了他。也陆续有人来我评论区,直接人身攻击,我也一一拉黑了。

不想,大年初二,臭咸鱼先生 更新了这么一段话——

首先,我不修正,保持沉默,是因为我觉得臭咸鱼先生 说的不对。

这不是史料本身的问题,而在于臭咸鱼先生的解读与逻辑上的 错误。

吕布让袁涣写封信给刘备,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行政程序与政治行为,能被解释成吕布不识字没文化。

我的逻辑是,吕布作为掌管文书的主簿,有文化水平。

你的反驳是,用一小段歌谣或是谚语,讲东汉很多官员名不副实,所以吕布一定也是名不副实。

这就类似于,正常逻辑和恶意揣测的区别。至于文武双全的定义,这是认知问题,而不是史学问题,以东汉当时的时代,吕布作过一个识文会算的主簿,远比同时期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要高的。除非,你的眼里只有那些在史书上留下过名字的文人。

之后,臭咸鱼,又说胡轸口中的“青绶”不指吕布,而指敌人。难道你看不见胡轸后面那句“乃整齐耳”?这么明显的,是要清理内部,而不是外部,你都能洗成天花乱坠。史书的话,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而不是想当然。

杀董卓的事情,我上面已经解释过了。

此后,臭咸鱼先生 又讲述 吕布在袁绍中做的劣迹,但请注意,吕布最终离开袁绍,是因为遭到袁绍的暗算。(文章之前的部分,有专门的史料说明。)

然后,臭咸鱼 先生 不知怎么了就幻想出一个靶子,写了下面这一段话。还什么含泪主动离开。明明自己史料没摆全,反而说别人会被史料打脸?学会你这招?学会你幻想一篇文章,然后自说自话么?

之后,臭咸鱼先生,说我是“职官瞎”,他把职官等级和职权范围,搞了个混搭。然后攥着丁原不撒手。我的文章里,说董卓是吕布的领导(一位并州牧,一位并州下级主簿),你非要把董卓按在丁原头上,然后说我各种瞎。

最后的最后,吕布和董卓婢女的问题。臭咸鱼先生,拿现代价值观,套出一段话来——

这件事的性质,以当时的时代背景,究竟是大是小,我文章里已经说过了。

最后,我拉黑臭咸鱼先生,原因只有一个,我十分反感他这种顺着正常探讨,左一个不配为人师表,又一个亏你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然后,还送我一句“要成才,先成人”。最后,莫名其妙地找了一段日剧里教育罪犯的截图摆在文末,其实,这才是在真正地煽动情绪吧。

这是历史讨论,不是扣帽子大会。你自己幻想出一篇文章,列上史料,然后逻辑混乱,反咬我一口之后,我不理你,你蹦起来,说我理亏虚伪。洋洋洒洒地一篇长答案,要仅是逻辑混乱还罢了,字里行间,攻击成性,竟还自诩正义,煽动知友,说什么只求给我点反对。

就这样,臭咸鱼 先生,还说我拉黑他是报复心切,我只是做了每一个正常人,该做的事吧?

臭咸鱼先生,我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生活里,从不主动攻击人。我圈子里,也很少有你这一卦的。如果是正常的交流,我很欢迎;如果话里,总是夹枪带棒的,那我不想在网上浪费这个时间。

针对臭咸鱼先生 的答案,我的回应,就是这样。

史料、逻辑及言辞,都摆在这里了。各位知友看官,自己对比分辨吧。


【前言】快过年了,我有点时间了,终于还是忍不住来答这个题了。
@月子曰喂喂,朋友,我等你更新都等了快过年了,估计你都忘了这事吧?
在截止目前55个回答中, @李正Str的答案遥遥领先,但是2K+赞掩盖不了曲解史料,三观不正的事实啊!
李老师还挂反对者 @姜饼人和 @苏沉船,有点无解。
船神说的太虚,对于李老师的煽情文没有击中要害。
今天就让我来尝试一把,把李老师文中的种种观点关于史料方面的事都罗列出来,看看到底书该怎么读。
有网友(甚至当事人李老师)会觉得,我这个人说话不友善,那也是因为我看到了胡说八道的人,就会变得不友善,就这样!
你好好读书,好好讲道理,我会比谁都友善的。

【新年补更一段2017.01.29】
李老师在他的答案末写下了如下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并表示自己公正立场。

我不知道,所有读过他的答案的朋友们中有多少人会相信他是“查阅过诸多文献”、“尊重史实”,并且“公正的表示”:愿意在发现错误后,去“修正她”。
我要说的是:在这几天里,李老师是看到了我的质疑的。
但是,他唯一愿意去做的事却是:保持缄默(自知理亏,心虚,不敢发出任何反驳)、自抽耳光(口口声声说“如果她真的做错了什么,我会修正她”其实是“绝不修正”)+拉黑我(复仇心切)。
嗯~这很吕布!只可惜李老师忘了自己为人师表。
好了,我很高兴在这里撕下了一个虚伪之人的面具。
对于李老师的答案,我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点个“没有帮助”,仅此而已。

——正文开始——
以下序列中黑体字是李老师原文,我直接复制来的,还有一些截图。
1.乱世中,单纯的人活不长。
啧啧!杀恩主、旧主这种事叫单纯。这是“单纯”这个词在知乎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李老师还给吕布贴了个“有死无生”的煽情标签,没看过史书的朋友可能觉得史书上“有死无生”的人物真的是社会地位问题。
这话要是说给袁绍、袁术听,他们估计也会哭的。。。
凭什么啊!地方乃至朝廷栋梁家族!四世三公!袁绍和袁术也是“有死无生”啊!
然后,曹魏帝国首任司空(王司徒的美名是演义内容哈)王朗也要哭了,王大人也是“有死无生”啊!
蜀汉帝国首任司徒许靖,也是“有死无生”啊!
认真点,多看点史书的人都会知道,书上“有死无生”的历史人物比比皆是,关羽、张飞都没说什么,凭什么这还能成为吕布社会地位低下的佐证说辞?2.与很多人印象中的偏科的莽夫形象不同,吕布年轻时,是位文武双全的好少年。
“文武双全”?李老师的依据就是吕布当过“主簿”,一个文职。
拜托,他有文化的话,会拿着刀逼袁涣写信骂刘备?
你说吕布想要吟诗作赋搞艺术创作,一时技短,逼袁涣代笔,我信!
骂人这种大老粗(原文错用“下里巴人”,经评论中网友指教改正)都会的事还需要找人代笔?!这特么算哪门子“文武双全”?!我看他是连字都不会写吧!

陈志《袁涣传》:(吕)布欲使(袁)涣作书詈辱(刘)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还有,王允把“文武双全”的吕布当成“剑客”看待,难道是他眼拙吗?

范书《王允传》:吕布又欲以(董)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王)允又不从。而素轻布,以剑客遇之

有布粉非要纠缠,说吕布当了主簿就一定是有文化的证据。
我就不知道大家小时候听过这句民谣不?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是东汉末年灵帝时期的民谣(感谢网友指教,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审举》),这民谣应该都写进了中学历史课本了。
这民谣就是说东汉末年的官员并不称职,名不副实啊
正是丁原让一个武夫吕布当了主簿,这才符合后文的“大见亲待”啊!

(补充更新:我接受评论区网友指教,吕布应该是识字写字的,只不过文化水平并不高,仅此而已。至于“文武双全”肯定是夸大其词了,要符合这个褒义词,文和武应该是在文化与军事领域取得相当大的成就才能符合,而不是说认得字+带过兵就算,那太掉价了。)

3.丁原手中的并州军,与董卓手中的西凉军,都是当时东汉大将军何进手中的重要力量。那一年,何进意图诛杀十常侍,便召两军齐聚洛阳。
凡是读过我写的关于何进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我罗列的史实是:从大将军府外派五路人马征兵,从地方征调三路人马(董卓、丁原、桥瑁)进京。
而且按照范书《种劭传》,何进还反悔了,他对董卓是拒绝的。
李老师可能是对《三国演义》架构的三国世界印象深刻,所以写出这样着重拔高丁原、董卓的论断来。

4.董卓便派出西凉大将胡轸与吕布一同前往抗敌。《九州春秋》记载——“(董)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轸性急,预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吕)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青绶,指的便是吕布。
胡轸,字文才,按《九州春秋》记载,属于凉州大人,也就是地方豪族的意思,从字“文才”看,这很可能是一个读书人嘛!
李老师把武夫吕布写成“文武双全”,把可能是个读书人的胡轸写成(西凉大将)武夫。
搞得胡轸好像是身经百战似的,还“大~~~将”。

裴注引《九州春秋》:(李)傕等在陕,皆恐怖,急拥兵自守。胡文才(胡轸)、杨整修(杨定)皆凉州大人,而司徒王允素所不善也。

“青绶指的是吕布”,这是方诗铭的观点。原文如下:

《三国人物散论》:胡轸是“凉州大人”,在凉州军中享有崇高声望。在这次战争中,胡轸为“大督”,位置在担任“骑督”的吕布之上,属于全军统帅。由于吕布和胡轸的“不相能”,即有并州和凉州军之间的突出矛盾,尤其是胡轸对并州军的敌视。所谓“要当斩一青绶”,据《后汉书·吕布传》,这时吕布的职位是中郎将,《续汉书·百官志》说中郎将是比二干石的官,再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干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因此,胡轸所说的“青绶”即指吕布。这种公开“宣言”,必然激起吕布和并州军的仇恨,从而导致全军不战自溃。这是并、凉两支军事力量矛盾和敌视的典型事例。

我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
简单说一下,在胡轸出兵之前,徐荣击破关东联军,擒杀颍川太守李旻(青绶),所以胡轸的话是在吹牛(“预宣言”),意思是:我也能跟徐荣一样抓个太守来。
方诗铭解读成:我今天要杀个自己人(吕布),整顿一下军纪。
孰是孰非,请看下面的分析再自行体会。

5.可以想象,吕布的尴尬处境么?身边本应是同生共死的战友,却提出要拿自己祭旗,纠其原因,却不过是因为昔日曾是敌人。自己新认的义父,竟对自己肆意打骂,刀剑相向,而自己却不敢反抗。想其原因,无非是穷苦出身的他,一直未被”上流社会“所接纳,即便他英武非凡,战功卓著。
李老师这段文字,就是建立在“文武双全”和“胡轸整顿军纪”两个错误观点上发挥出来的。
我再来批一下方诗铭的观点。大家先看原文(请注意:按成书顺序排列,也就是说,三段史书是一再被改写的):

陈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注引《英雄记》:初,(孙)坚讨董卓,到梁县之阳人。(董)卓亦遣兵步骑五千迎之,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吕布为骑督,其余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胡)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
范书《董卓传》李贤注引《九州春秋》:(董)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轸性急,预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
范书《董卓传》:(董)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吕)布与(胡)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

问题来了。(以方诗铭解读成“胡轸要杀自己人整顿军纪”为基础)
胡轸想要杀自己人整顿军纪,指名道姓要杀吕布了吗?
第一份原文(王粲《英雄记》)是“诸将闻而恶之”,这是大一帮人对胡轸不满。
第二份是司马彪的《九州春秋》,改成了“(吕)布等恶之”,这是以吕布为首的一群人对胡轸不满。
第三份是范晔的《后汉书》,已经缩写成了:吕布与胡轸不和(不相能)了。
可见,综合一下,真实情况是:很多人对胡轸不满,吕布只不过是个带头搞事的。

一个军队建制里,难道就只有吕布一个高级军官(青绶,二千石军职)吗?
吕布只是一个“骑督”,《英雄记》原文明确写了“其余步骑将校都督者甚众”,不止吕布一个都督好吧!这里面还有一个名气很大的都督,名叫华雄。大家都懂的。

综上,故事明明是吕布想看胡轸的笑话,故意捣乱导致兵败。方诗铭因为误解而写成胡轸先要对吕布动手,继而发展解读成了并、凉两州人的派系矛盾(我认为并凉矛盾是有,那也应该是吕布先搞事的。)。
再看李老师煽情的写成:“身边本应是同生共死的战友,却提出要拿自己祭旗”。。。
说得好像:吕布想一心一意想做好事,是胡轸把事弄砸了一样。
后来吕布放谣言,害得自己军队溃不成军,华雄的人头也被孙坚收割了。
按李老师这逻辑发展下去,解读成华雄之死的锅应该是胡轸来背,吕布就是一朵人畜无害的白莲花。嗯?

6.王允想利用吕布杀掉董卓。吕布却讲——“奈如父子何!”(《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最终,在王允的劝说下,吕布还是杀了董卓。而董卓临死前,对吕布咆哮却是——“庸狗敢如是邪!”(《后汉书·董卓传》)庸狗!这是董卓对吕布最后的态度。
这么煽情,连道理都可以不讲了吗?
明明董卓吕布二人“誓为父子”,李老师偏偏塞入私货,“吕布讲”。
——这个“却”字用对地方了吗?
在董卓临死前,又来一句“(董卓)对吕布咆哮是”。
——这个“却”字是这么用的吗?
难不成董卓身中数刃,口吐鲜血,还要深情款款的对吕布说:我有一句你妈卖批不知当讲不当讲?
董卓这样的态度才对路子吗?嗯?
整个就是解读史书时加塞私货的套路嘛!
(李老师解读史书时竟然会用“塞字大法”!这招在后面也用了,参看第14条)

7.吕布投奔袁术,被拒绝。吕布投奔袁绍,帮助其大破张燕后,却惨遭袁绍暗算,险些殒命。据《英雄记》所载——“布求还洛,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布遂引去。”吕布捡了一条命。可以有功,但不可以妄想出头,出头便杀你。
第一句就是错的,真相是袁术是收留过吕布的。
或者这么说吧,李老师直接删去了吕布在袁术、袁绍处做的“恶”,只写吕布的“功”(帮袁绍破张燕),只看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记载,删掉对自己观点不利的记载,请问,这样是治史的公平态度吗

范书《吕布传》:袁术待之(吕布)甚厚。布自恃杀(董)卓,有德袁氏,遂恣兵钞掠,术患之。

袁术对吕布十分厚待,吕布怎么对恩主袁术的?来,划重点,跟我念!“恣!兵!钞!掠!

范书《吕布传》:(吕)布既恃其功,更请兵于(袁)绍,绍不许,而将士多暴横,绍患之。

袁绍对吕布有没有恩没有记载,我不会发明历史编故事,也不会煽情删文字,大家跟我念“(吕布)将士多暴横”。
感受一下,曹操跟袁绍在邺城时玩一把“将士多暴横”会怎么样?
刘备跟刘表在襄阳时玩一把“将士多暴横”又会怎么样?
人家嫌弃你不是没有理由的!吕布是真的因为身份低下才被二袁看不起的嘛?!
这根本就是自身原因嘛!锅都不会甩,靠断章取义的方式来曲解,真是非常low的方法。
我就在这里教一下布粉如何直面史料,技术性甩锅,咳~咳~认真看着:
我大吕布宅心仁厚,和宽厚慈祥的张扬并称汉末“仁慈二将”,袁术、袁绍这两件事是因为吕布下面的士兵私自做的,吕布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所以跟吕布这个领导无关,吕布知道后,想要去找二袁解释,而二袁心眼狭隘,根本不听!我大吕布也为了给二袁一个交代,只好委曲求全,含泪(我都快被感动哭了!)主动离开。
布粉学着了没?!光靠李老师这种煽情,断章取义的玩法是走不远的!走到哪里都会被人用史料打脸的。只有学会我这招,才是光明正道啊!
好了,一本正经脸,继续~

8.陈宫本是曹操的谋士,此时却与曹操不和,趁曹操东征陶谦时,在兖州勾结张邈作乱。又怕自己对付不了曹操,便想利用吕布前来顶雷。
李老师把“利用”这个词用的多妙,吕布又被打扮成了“小白兔”。倒是陈宫尴尬了,这么个“利用”法到底图个什么呢?就为了恶心曹操一下?

9.袁绍数次救曹操于水火,反死于曹操之手。刘璋箪食壶浆以迎刘备,反遭刘备入川盗蜀。曹魏厚待司马懿俞四世,反被其一手尽诛窃得天下。孙权,呵呵。
李老师这段文字属于不讲道理。
袁绍要打曹操,难不成曹操因为袁绍有恩就不能反抗吗?
刘备入蜀是有私心不假,陈寿写蜀志都敢承认,但是你吕布夺了徐州,你怎么倒不敢认呢?还非要强调吕布又收留了刘备,那我问你,难道刘备没收留刘璋吗?
要认就一起认,不要玩双标,玩比烂,好像只有别人玩的是尔虞我诈,而我吕布就是“单纯好不做”似的,天底下可没这种强盗逻辑!
吕布的道德问题是两个:
杀旧主(丁原、董卓),
对主人不忠(袁术、袁绍、刘备)。
第一个问题,嗯,根本洗不了!放古今中外都洗不了!
第二个问题,布粉只能熟练的用比烂的方式把其他历史人物的节操拉低到吕布同一个层次,然后用丰富的经验吊打他人。

下面开始放的是李老师挂其他人答复。我直接用小标题做概括。
10.李老师暴露了官职瞎的史学水平。

这段内容除去李老师对史料记载描述错误外,还暴露了李老师官职瞎的史学水平。
我先纠正一下,董卓官职的正确描述是:中平五年(188年),董卓拜前将军随左将军皇甫嵩救援陈仓。六年(189年)领并州牧,进驻河东郡。
在董卓进京这个时间点上(189.8.28-8.30),三人官职分别是:董卓(并州牧→司空),丁原(执金吾),吕布(主簿?司马?)。
真的懂官职的人,怎么会解读出“这三个人的真正关系,是上下级的关系”?
在这里,史书只有明确吕布是丁原下属;丁原、吕布可从来不可能是董卓的下属
“(并州牧董卓)几乎是吕布的直接领导”,然后引申出董卓下令吕布杀丁原,“符合法理”。
这种官职瞎洗白法,只能骗小白,骗无脑布粉好吗?
我说前些年我在三国吧看到有布粉抛出“吕布杀丁原,符合法理”的论调,感情李老师你才是始作俑者啊!
来来,大家学习一下《百官志》

《百官志一》: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
《百官志四》:执金吾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绕行宫外,及主兵器。
范书《刘焉传》: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

并州牧是地方官职,职权在并州,军政两权;
司空,属三公,主水土事(水利、基建等工作的监督考核);
这两个官职能管京师宫外警卫队大队长(执金吾)丁原?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系统的好吗?!

11.李老师不知道丁原死在什么时候,强行脑补董卓是汉室旗帜。

李老师可能不知道丁原是死在8月28日至30日之间,9月1日就是刘协登基了。
所以,李老师处心积虑把董卓征辟名士,美化成“汉室革新的一面旗帜”是胡乱发挥的结果。
董卓征辟名士的记载都是发生在9月1日之后,包括朝廷(袁隗、董卓、黄琬、杨彪)宣布给陈蕃窦武平反也是发生在9月底。

翻一下范书帝纪都能看明白的事,李老师(要么是不懂,要么就是故意)把“”丁原被害“”挪到9月来,显得吕布是为了维护董卓这面“汉室旗帜”才做出杀害故主的举动的。
请大家记住:读史书,了解事件发展脉络,时间顺序不可乱!
李老师写的:
董卓当时是吕布的上司(——这是官职瞎的日常),
董卓当时形象优良,有政治资本(——本节重点:时间混乱,丁原死时,董卓尚未有丝毫名望),
吕布是汉官吏,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难道执金吾这种朝廷官职就不是汉官吏了吗?)
这其中是有着很深的政治考量的(——故弄玄虚)
李老师自己说的,是不是“洗地”,请大家自行判断。

12.在这里,斯雷普尼尔先生 的论证有着一个致命的缺失。就是忽略了,胡轸与吕布矛盾的先后顺序,是胡轸先无视并、凉两大军事集团的联合,先行恶言相向,提出要拿”青绶“,即吕布,祭旗。这是两组素有间隙的军事集团的第一次联合作战,至于吕布究竟是否全然无辜,或者有多大的责任。继续向下看。(……后略)
这段文字(胡轸和吕布的话题)我在第四、第五条中分析了很多。
简而言之,李老师只不过是借鉴了方诗铭一个漏洞很大的观点持续发挥,并强行脑补“诸将”都是并州将。
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不是华雄这个都督搞事呢?偏偏是你吕布这朵白莲花要搞事呢?

13.李老师断章取义他人观点。

李老师对史料断章取义也就算了,连人家的观点都“断章取义”!人家都承认了董卓的态度“确实不好”(看红线),李老师却无视了这句话,直接摘录人家后面的观点,搞得好像是别人解读史料时断章取义似的。
多复制一点又不会死人!

14.李老师采信百度百科荒谬内容教育别人!

我看到有网友已经批了这个观点,我在其他回答中也说了这事。
如何评价权臣董卓?他富贵的年轻时代长期在西北生活中与羌人交好,掌权却放任羌人雇佣兵入关进犯内地民众? - 知乎用户的回答 - 知乎
董卓“归耕于野”,已经说明了家庭的生活水平是如何了。
像李老师强行塞私货,说董卓“杀耕牛”,这种加字解读的方法真是别具一格啊!
请问史书原文哪有“屡”字?你自己塞进去的能算数?

然后,李老师让别人去看“百度百科”!
(严肃脸)告诉大家吧,也就在前些天,我已经把百科“董卓”词条给修正了!

因为“董卓出生于殷富豪强之家”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啊!
我教大家做一件事,就是把百科董卓词条历史版本的内容,截取一段内容拿去百度搜索,你们就会发现:这词条内容竟然是一篇网文的内容啊!
而且应该流传很广,我已经判断不出最原始的出处了。
也就是说:从前,有个读书半吊子水平的人写了一份董卓传记,其中胡乱脑补,发到网上,然后让一个小白看见了,在2013年5月把这网文做成了董卓词条。我们的李老师看到了,他信以为真,并底气十足的拿出来教育别人
对了,他还会塞字。啧啧~节操呢?却~屡~

15.李老师观点:吕布搞女奴没错。

“女秘书”的解读肯定不准确,李老师兴冲冲的教育别人,一码归一码,点个赞。但是后面的画风就不对了。
在汉末,女性本来就没有基本人权,何况是婢女,翻译成女奴就女奴嘛,李老师还生怕女权主义者找上门来。

但这不是用词的问题,我就问几个问题:
吕布搞干爹董卓身边最没分量(李老师语)的女奴,他怕什么啊?
难道因为人家是最没分量女奴,吕布就可以乱搞了吗?
难道吕布和董卓没有血缘关系,吕布就可以乱搞了吗?
你吕布难道没有老婆吗?
你吕布喜欢人家,就不会明媒正娶吗?搞通奸算什么光彩的事吗?
古时女奴可能要为主人提供性服务,但她的主人是董卓啊,吕布你来搞算什么?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要为儿子迎娶吕布之女,可见当时吕布的女儿至少也得10+岁吧?反推一下,192年,吕布刺董时,妻女都在身边吧?
吕布搞婚外情还长脸了?偷偷搞干爹的婢女还有理了?
这都能洗白,李老师你的三观去哪了?亏你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16.李老师说董卓僭越,所以吕布杀的好,杀得有正义感。

联系李老师在吕布杀丁原时把董卓强行推为“汉室旗帜”,现在故事到了杀董卓时,在李老师的答案中,董卓就里外不是人了。
历史上,董卓搞过僭越的小动作是不假,我就再贴一个史料,大家看看。

范书《蔡邕列传》:(初平)二年六月,地震,(董)卓以问(蔡)邕。邕对曰:“地动者,阴盛侵阳,臣下踰制之所致也。前春郊天,公奉引车驾,乘金华青盖,爪画两轓,远近以为非宜。”卓于是改乘“皁盖车”。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从。

这故事是说:董卓做了僭越的事(坐的车太高级了)后,蔡邕趁着长安发地震后,劝说董卓换了符合身份的车,董卓也听从了。
董卓做的错事很多,但关于僭越的事大概就只有这一条吧,而且人家都改正了,这还能成为吕布杀董卓,维护汉室的理由?!
这是“狼说下游的羊弄脏了自己喝的水”的逻辑么?

点评到此结束。
最后写给李老师的话,教书育人,“欲成才,先成人!”
汉末有汉阳太守傅燮,为了“圣达节,次守节”,舍身成仁;千年后有谭嗣同,为了维新革命,“请从嗣同始!
——他们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观,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
最后说一个汉末三国故事。公孙瓒的长史关靖,《英雄记》评价他“本酷吏也,谄而无大谋”(酷吏,执法残酷;谄,奉承拍马;无大谋,不聪明。),就这样一个口碑差评的历史人物,他在公孙瓒战死后仍然选择单马冲阵而死!说明,即使他自身素质差,但心中仍然知道一个“义”字!

范书《公孙瓒传》:后(关)靖见(公孙)瓒败,叹恨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人于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乃策马赴绍军而死

你把吕布写成全天下人都欠他似的,把吕布的恶披上“被迫”+“合法”的外衣,这样曲解史料才是读书人最大的恶!
如果作恶的人都会模仿你这样的逻辑方法,推卸恶果责任给他人(例如强奸犯会说受害者穿的太少,勾引了他),他们只会更迷茫,却不知道自己做的恶才是自己真实的内心反应!
——结语——
最后上图(日剧《金牌女王》经典台词),请大家感受一下,就算全天下人都辜负吕布,那么吕布就是白莲花吗?

【2017.1.31补更】
嗯,李老师还是忍不住回应了啊,可惜对于我提的问题,李老师只能避重就轻找些可以继续忽悠的话题着手,可惜还言之无物,没有一点干货!
话说我是真的期待你来点史料干货啊!

1.李老师为何还要反复在“吕布文武双全”这个话题上发挥。
拜托!我在当天就接受了评论区网友的指教,补充了说明文字若干,认可了吕布应该是识字写字的,只不过文化水平并不高,仅此而已至于(李老师说吕布)“文武双全”肯定是夸大其词了。这两点内容。
不知道李老师为何需要重复他人意见,对一个已经不存在的话题进行立靶打靶,你应该对我“补充说明”的文字进行指点才对啊。
(至于我为何不删改原文,我觉得这是知乎答题规范吗?写错了、写偏了,我认,就这样。)
我拿汉末童谣说事是不靠谱,但你却心虚得对王允的“以剑客遇之”视而不见嘛!

2.青绶是不是吕布。
李老师为何盲目反问我“难道你看不见胡轸后面那句“乃整齐耳”?
那你为何看不见我对两种解读都做了对应翻译吗?
嗯,我来给我之前的回答划重点。
a.青绶不是指吕布。
(胡轸的)意思是:我也能跟徐荣一样抓个太守来。整齐:跟徐荣一样。
b.青绶是指吕布。
方诗铭解读成:我今天要杀个自己人(吕布),整顿一下军纪。(整齐:整顿军纪。
请问,这是阅读理解问题吗?
其次,我在第五条的分析基础就是采用方诗铭(也就是你的意见)来解读史料我用你的矛攻你的盾,我还错了吗?我在分析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你敢回答一条吗?还是心虚,还是不敢。
李老师莫名其妙来教育我“史书的话,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而不是想当然。
那么,我就在这里装个13:我读的三国史书只会比你多,绝不会比你少。
评论区有朋友醉喷《英雄记》不靠谱,却不知道范晔写《后汉书》是参考了《英雄记》的,而且《英雄记》原文是说“诸将”对胡轸不满,方诗铭拿《后汉书》强行解读替换成吕布,难道这样就靠谱了吗?

3.“吕布含泪离开”那段文字,我这就有点无语了,明明大家都知道我是在写着玩啊,怎么偏偏李老师会觉得我是在认真翻译。。。
君不见:文字开头的加粗黑字“技术性甩锅”和结束时的“好了,一本正经脸,继续~”(说明我之前写那段文字时就不是一本正经的啊!),你怎么就看不到捏?
你怎么会拿这事当真?怪了!
对了,你选择性无视“袁术收留吕布”,为何不敢做任何辩解呢?你有理你就说啊!
吕布在二袁处搞事,被你选择性无视,强行歪曲成“吕布因为出身不好,为二袁不容,无奈被迫离开”,你这样的史观是正确的解读方式?
你一本正经的教育我“史书的话,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而不是想当然。
——你扪心自问,你自己做到了吗?

4.官职瞎。
我觉得我没说错啊。
时至今日,你不是还在强调“我的文章里,说董卓是吕布的领导(一位并州牧,一位并州下级主簿),你非要把董卓按在丁原头上,然后说我各种瞎”。
董卓当并州牧时,吕布还在并州?
吕布是随丁原进京的好吗?丁原是执金吾好吗?
请问我哪个细节说错了?
另外,你是从我的答文中哪段文字看出来:我把“董卓按在丁原头上”了?
我列《百官志》的内容不就是证明了:董卓不管是并州牧还是司空,都与丁原不是一个官职系统的好吧
不恰当的用现代官职来解读:一个省委书记(或国务院负责水利基建工作的副总理)能管辖首都某警卫队领导?
所以嘛,你还是不懂嘛!我说你瞎,哪错了?
我要是说错了,你就拿《百官志》,拿史料甩出来好吗?

5.吕布和董卓婢女的问题。
李老师竟然说我是用“现代价值观”来批判吕布,我就无语了。
说的好像吕布这么搞女人在当时是无可厚非似的。
就这么说吧,你读的书多,知道的事多,你就举个例子: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某人和义父的婢女搞婚外情是被当时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的吧!
顺便请你解读一下,这种被当时价值观所认可的事(这是你认为的),吕布怎么就“心不自安”了呢?

你举出来了,这个话题我认输,好吗?
拜托你别光拿“现代价值观”来做挡箭牌。古人也是有基本素质、懂得社会伦理的好吧!

6.关于拉黑我的事。
我从来都觉得“有理不怕声高”,所以我写文字,从来不怕人质疑,从来欢迎质疑。(前提是:你必须是用干货来质疑,而不是用嘴炮质疑。)
我错了,我就认,我没错,你就点个赞。美其名曰“互相学习,互相探讨”。
我就问你,你看的书多,你客观,你有理,你身正,你还会怕我“没有逻辑的人身攻击”吗?
知乎又不是你和我两个人,围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若是我无理取闹,你还会怕没人支持你吗?至于急匆匆的拉黑我+保持沉默吗?
你认为拉黑“只是做了每一个正常人,该做的事吧?
讲真,这也是真的是你以为。
你可以私信问问在这个话题中,在评论区中给我提反对意见的人,我拉黑他们了吗?嗯?
难不成你吃的饭和我吃的饭就不一样?


容我先驳论再立论

反对 @李正Str 的答案(加粗字体为李同学观点)

1.吕布单纯

第一句话直接来个:“乱世中,单纯的人活不长”开头煽情企图诱导感情偏向

首先吕布并不单纯,他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杀了自己两任干爹,反客为主阴了先主,都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而且睡了自己干爹的小老婆,这样的出于性欲的不顾后果的行为,人品还叫单纯?特别还发生在重视伦理三纲五常(即使是地位再低的小老婆)的古代,那么我真不知道什么叫不单纯

后面为吕布的洗白中你也举了一大堆理由:什么董胖子代表进步势力(这个点后面反驳),董胖借刀杀人有法理依据云云。一句话:吕布不太可能是见利忘义,是打过精细的政治考量滴。额,能把算盘打得这么响,你单纯?你忍了那么久,思来想去最后成功密谋杀董胖,你单纯?玩权利的没有谁单纯。PS:单纯是本宝宝的。(づ ̄ 3 ̄)づ

2.吕布一生都在轻视中度过,死是寒门的悲剧。最后又是一个套路,煽情。贴个火凤的图加上烂梗的白门楼。。。

为何二袁拒绝奉先?为何士大夫看不起吕布?

吕布战功确实不错,但是军纪我就呵呵了,纵容属下抢劫。二袁首先作为地方势力,百姓对其基本希望就是要保一方平安,可是你喊着打什么黑山贼的,结果自己底下新招进来的弟兄就来明抢,作为官军脸面要不要?我们两家打架,就为了配合你演一出大剧:贼喊捉贼?

第二,董卓做的那点畜生事大家都懂。吕布作为客军军纪都那样,在自己前任老板面前你以为做得少?少不了不少污点。还杀了自己两任老板,特别第二次还有狗血的隔壁老王情节,在重视忠信义的儒家文化下,你还想让人看得起?少挨骂就不错了

同样换了几个主,为什么先主刘备的评价是弘雅而有信义,吕布则是反复无常的小人。这就是人品差距吧,然后强势推锅寒门,寒门:‘’怪我咯‘’

3.吕布的单纯导致一生都在被利用中度过

纠正你一个观点:政治中没有什么是单方面被纯利用的,只有相互利用

为什么吕布甘愿被董卓利用,因为他知道董卓开的价比丁原高

为什么吕布甘愿被王允利用,因为他人生安全保障了,官又可以升了

为什么吕布甘愿被兖州士族利用,因为他也要地方容身

这就是政治,即使是武夫也不是傻子只知道被当刀使,单靠单纯被利用能走到这一天?

4.董卓代表进步势力(这一点纯属指出你的文言文翻译问题),所以吕布投董有着向改革派靠拢的原因。引原文:

‘’(2)董卓的早期形象。

董卓,进京之后——“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董卓进京之后,非但不暴虐,而且十分开明,诛杀宦官,为冤案昭雪,戳拔群士,任用名流在朝廷担任要职,而自己的心腹,却“并不显职”。

因而,彼时的董卓在许多人眼里,甚至是汉室革新的一面旗帜。‘’

虽行无道就是“非但不暴虐”的意思?呵呵哒。这意思是董卓虽然行为残暴,但是知道给士族面子丢几个官送什么时候又被你顺带洗白成不暴虐。其次这是董卓对士族的拉拢和妥协,他也明白底下那些只知道抢劫滥杀百姓的部下只会让他激起更大的叛乱与反对,索性来一出既给士族面子又稳固统治。而且,董卓不进京,士族就会很happy的收下没有宦官和外戚的摊子,自己把自己壮大个遍,用的着你一个外来势力指手画脚么?所以对士族来说董卓是个吃蛋糕的人,不是个分蛋糕的人。你要觉得这是进步的话,我再给你一段董卓“早期的进步势力形象”:(已加粗)

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卓迁相国封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又封卓母为池阳君,置家令、丞。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 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睚?之隙必报,人不自保。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 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 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吕布死亡是个人信用的严重透支,导致几乎所有路都是死路:

(1)统治者不敢用。有个人来你们单位面试:一看材料,卧槽,杀了两个前任老板刚从五监放出来,我就问你敢不敢用?不敢用,好的加10分。哦听有说两个袁氏企业大胆聘用,

结果企业厂子被他砸了,我家备备更惨,地盘都被抢了,家属都在他手上/(ㄒoㄒ)/~~

即使大耳不说那句话,曹老板想了一下,还是一个字:斩!

(2)没有百姓支持。三国不只是各位谋士,主公的,更是百姓的。为什么曹老板在袁绍死后带着精悍的曹氏集团打分崩离析的袁氏集团花了几年,因为民心向袁,为什么曹老板屠了徐州以后反复镇压几次?因为民心悖曹。吕布那么差的军纪,而且之后没有什么政治手段补充洗白(诸如曹老板后来的内政),他能以一时之兵势压住一时,可是终究会被赶出去的

(3)士族的鄙视更别谈合作。吕布作为一个武人,名声还这么臭,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有人找他。好不容易逮到次唯一的机会,曹老板杀了兖州士族,士族反叛势力总得拉个人出来当出头鸟兖州牧吧,行,就拿吕布当枪使吧。可是这只是一次不得已的妥协,如果历史上赶走了曹老板,那么吕布毫无疑问,就是下一个。这是他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和士族站一起了

(4)部下不支持。吕布本人贪财,还和部下妻子有染。历史上也是败多胜少,很难想象这种人能被吹成战神。。。自己内部关系搞得这么紧张,那么注定这只军队是失败的

没什么盟友,自己的力量又靠不住,他不败亡谁败亡?


目前排名最高的 @李正Str 的答案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
吕布在丁原手下的官职是主簿,主簿是郡属官吏,不属于中央官职系统,而是地方官员手下的官吏系统。

就这一点上的错误,这位点赞最高的答主的回答就全盘不成立了。
另外,董卓确实曾经是并州刺史,但只是曾经,何进召董卓进京的时候,董卓已经是并州牧,而此时的并州刺史是丁原。对于并州这种州牧和州刺史同时存在的情况,我也是比较懵逼,没搞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不过两人的治所不同,董卓在河东,而丁原在河内,明显不是一套系统。
也正是因为如此, @李正Str 老师所说的董卓是丁原的上司,也就是吕布上司的说法,就不成立了,也正因为如此,史书上记载的是董卓“诱”吕布杀掉了丁原,而不是董卓“令”吕布杀掉了丁原。
李老师为吕布洗白,也得按照基本法来啊。
-------------------------------------------------------------------------------------------------------------
至于吕布为何落得悲剧下场,我的看法是,吕布由于其出身问题,所以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复无常,甚至任人不清所致。

具体说就是,由于出身寒门,所以吕布尽管能文(?)能武,但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对于很多事情的认识流于表面,对于社会、世界的认识过于肤浅。

这种肤浅导致他在面对董卓的诱惑时无法把握自己,无法看清己方形势,所以杀了丁原。
实际上,在董卓和丁原对峙的局面中,丁原是占有优势的一方,董卓虽然把持了朝廷,但由于其口碑不佳,且挟持皇帝,导致董卓在道义上是处在下风的,这时的丁原完全可以摆出一副请君侧,讨不臣的姿态,号令诸侯讨伐董卓。
而以军力来说,在杀掉丁原之时,洛阳城中只有3000董卓亲信,其余的部队则来自于刚刚被其杀掉的何苗的手下。丁原以一州之兵力,对抗董卓绰绰有余,至少是处于不败之地的。
面对丁原的强大压力,董卓也感到非常棘手,于是设计诱惑吕布杀掉了丁原。
演义里说董卓诱惑吕布是用了赤兔马,我觉得这不足取信,肯定是用官爵俸禄还有未来前程来诱惑的,但这里就特别体现了吕布的见识短浅,丁原好歹是吕布的伯乐,是亲自提拔他的人,也对吕布非常亲近。而董卓呢?之前似乎和吕布并无私交,而且名声不佳,这样的老板,只因为许诺了高官厚禄,吕布就跳槽了。日后他在董卓集团的遭遇其实是早已注定了的。
作为一个半道加入的“外来人”,吕布面临的是董卓手下李傕郭汜樊稠张绣牛辅等人的压迫,董卓虽然许诺了吕布高官厚禄,但不可能因为他的到来就触动这些跟着自己多年的老部下的利益。所以对吕布的冷淡是理所当然的。这一点,吕布在跳槽前估计完全没想过。

在董卓手下不受重用,导致吕布被王允轻松的离间,成为了杀掉董卓的关键人物。


先答到这里,稍后补完。


吕布的死,与高票答案所说的出身有关,但不是主要因素,真正的原因是: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与阶级立场;

吕布就像一只蝙蝠,不是鸟也不是兽,在哪里都是边缘;用我党的阶级斗争理论来分析就明白了
----------------------------------------------------------------------------------------------------
首先,在寒门与门阀的阶级斗争中,有立场但不坚定;吕布首先杀了董卓而选择了门阀,却因支持袁术而站在了门阀的对立面(降而又叛),杀了董卓,寒门又不容他,结果,两边都靠不上

【寒门唾弃他】吕布受门阀王允挑唆杀了董卓,杀董卓意味着与寒门为敌(董卓代表一股政治势力,没有得到门阀的支持,那么,就只能代表寒门了),所以,被同是寒门出身的张飞唾弃(刘备与吕布为敌,很大程度上跟张飞作祟有关)
【门阀抛弃他】吕布就是死于门阀之手,陈登与陈硅父子出卖了他;这对父子首先帮吕布绝袁术,又帮刘备玩吕布,最后帮曹操害吕布,门阀抛弃他的原因是他与汉献帝为敌,理由如后

比较一下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明白了,这个思想由三个部分组成: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Ⅰ,土地革命的本质就是获取农民(类似于寒门)的支持,手段就是土改;

  • 有了阶层的支持,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基本盘---队伍与地盘,
  • 土地革命放在第一位,意味着阶层支持最重要;没有阶层的支持,就意味着没有基本盘(意味着建立不起根据地、拉不起队伍);

因为吕布没有基本盘,所以,陈登父子为首的门阀就可以戏弄他,

Ⅱ,武装斗争就是拉队伍,吕布没有阶层的支持,就意味着无法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革命队伍,结果被下属出卖(是不是跟另外一个寒门张飞相似?)

Ⅲ,根据地建设就是占地盘,因为没有自己的队伍,所以,曹操就可以随意夺走他的地盘
--------------------------------------------------------------------------------------------------------
在袁术与汉献帝这对敌对势力的选择上,吕布同样立场但不坚定,具体体现在两点

【站在反革命立场上】

建安二年夏(公元197年6月),袁术在寿春拜祭天地,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成”,年号“仲兴”(因为袁术在袁家排老二,哥哥是袁绍,所以取年号为仲兴,仲就是老二的意思,仲兴就是我袁老二兴盛)。

虽然在袁术前头也有不少人称王称帝,如会稽许昌(这是个人名,不是地名)称帝、长沙区星称帝、渔阳张举称帝、下邳阙宣称帝、西凉北宫伯玉、湟中宋建……但这些人都是下层出身的百姓或是啸聚一方的盗贼,而且都被大汉派官军在短时间内就剿灭了,根本成不了气候。而像袁术这样久沐汉恩的世家大族,敢公然称帝的,袁术可算第一个

袁术称帝,类似于汪伪另立中央(汉献帝与袁术相当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与汪伪政权之间的关系),袁术称帝等于造反,与中央政府汉献帝(曹操)为敌,也是与中央政府的统治基础----门阀----为敌,所以,袁术一定失败

袁术称帝的标志苗头是得到了传国玉玺(否则,就不可能花那么大的代价,用三千甲士跟孙策去换),这时,吕布就应该疏远袁术,向汉献帝靠近;

向汉献帝靠近就意味着向曹操与刘备靠近,意味着曹操攻打徐州时,吕布不应该偷袭曹操的大本营山东;所以,此时的吕布应该视陈宫为敌人(因为曹操杀边让,陈宫对曹操恨之入骨),而非是入陈宫的彀中;如果吕布不但不采纳陈宫的建议,而是反过来投靠曹操,吕布临死之前说的理想---曹操为正,自己为副,天下归我二人所有----不就实现了吗?!

实际上,吕布是同时与汉献帝、大成帝敌对的双方同时为敌

【与汉献帝为敌】

  1. 吕布偷袭曹操,就意味着站在了汉献帝的对立面,意味着在关键时刻只能投靠袁术(比如临死之前送女到袁术阵营),投靠袁术就意味着站在了反革命立场上
  2. 吕布一点不清醒,在刘备攻打袁术时偷袭刘备(拿走徐州),后来又攻打小沛(袁术几次三番要攻打小沛,就是因为担心吕布而没有动手的,结果,吕布自己动手了)

【与大成帝为敌】吕布站在汉献帝的对立面却不投靠大成帝,三番五次戏弄袁术,接受袁术的粮米却辕门射戟算计袁术,与袁术结亲却将女儿截回来,更麻烦的是:袁术称帝的时候,吕布甚至与曹操、孙坚、刘备一起攻打袁术;

这就说明吕布立场不坚定;既然你选择站在革命的对立面,就要支持反革命分子袁术,做好以下两点,

  1. 肃反:如果投靠袁术,吕布最重要的任务是监视并打击隐藏在队伍里面的阶级敌人:门阀,因为门阀是不支持袁术的,那么,徐州最大的门阀陈硅父子就是阶级敌人了(陈宫就是自己的朋友);毛泽东就号召我们:时刻注意阶级敌人的新动向;奇怪的是,对于彻头彻尾的阶级敌人陈硅,吕布居然没有任何警惕性,甚至被陈登父子算计----陈登父子让吕布得罪袁术、与曹操断绝关系以至于两面孤立、两面受敌;
  2. 立场坚定;无论吕布选择支持谁,哪怕是支持袁术,就不要犹豫不决;这有个好处:可以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即使袁术最终失败,吕布坚定地支持袁术就能让袁术多活几年,在这几年时间,吕布可以乘机发展势力,甚至袁术死后吞并袁术的地盘;有了自己的势力,就不会轻易被敌人消灭;

吕布三番五次戏弄袁术,袁术要求他送女上门后才帮他(从经济学上解释,就是有质押才贷款,信用成本高啊),结果呢,贻误战机,被曹操所灭在敌对政府之间,吕布自己弱小却与双方为敌(相当于慈禧同时向八国开战),做了蝙蝠,结果伪政府袁术不帮他,中央政府汉献帝(曹操)却要镇压他,不死都难;

  • 一个普通老百姓,左右摇摆或许是最好的选择,比如日占区的老百姓,准备了共产党、国民党与日本人三面旗子,谁来了,就插谁的旗帜;
  • 一个官员左右摇摆或许能左右逢源,比如陈登父子,对吕布 曹操 刘备这三股势力,都暗算过,也都支持过,他们也活的最好,
  • 政治领袖绝对不可以摇摆,否则将失去政治基础;汉灵帝就是因为在立继承人的问题上左右摇摆,导致了汉朝的覆灭

领袖最重要的并不是智慧,否则就不会另外再有参谋、军师之类的职位了。领袖最重要的是,要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对外树立有魄力的形象,让手下信赖;《毛泽东选集》开篇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吕布恰恰输在这里,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缺少刘伯温、鲁肃这样的战略家,不知孰敌孰友,不知道拉拢谁,打击谁;唉,不学毛选啊

  • 看看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其实是拉拢皇室宗亲及其支持者以打击诸如袁术这类异己
  • 刘备,冒用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皇氏宗亲)得到了陶谦、刘表、刘璋的支持,要知道刘表与刘璋都姓刘,而陶谦是当地的门阀;而且刘备对袁术,始终都是敌对的态度,也从来没有投靠过袁术
  • 孙策直接依靠的就是门阀,比如张昭;尽管孙策起家依靠袁术,但是对待袁术称帝的反对态度非常坚决

孙权、刘备与曹操为敌,那是曹操有吞并刘备与孙权的野心,并非与汉献帝为敌;而且这两人在汉献帝退位之前,尽管闹独立,却没有另立中央(称帝)

有立场的人,能得到发自内心的尊敬,哪怕是敌人!

张自忠战死,日军佩服他的勇猛刚强,集体列队脱帽向他的遗体敬军礼。张灵甫战死沙场,陈毅也不忘买口大棺材厚葬他,敬重的就是他8年抗日的功绩!

乱世之中的领袖,必须有明确的旗号,左右逢源就意味着左右都得不到支持,张飞不就骂吕布反复无常的小人吗,所以这种人几乎不可能成功

与吕布类似的还有一个人:吴三桂,在阶级矛盾面前,出身于剥削阶级的吴三桂选择了无产阶级李自成,在民族矛盾面前,出身于汉族了选择了异族满清,结果呢?

自己造反的时候,汉族人不支持他,无产阶级也不支持他,孤掌难鸣,导致九族被灭

三国系列
10 诸葛亮病逝前,为什么把大军交给杨仪? - 沈雅涵的回答
9,魏延是否真的想造反? - 沈雅涵的回答
8,如果当年诸葛亮将三军交给魏延而不是杨仪,蜀国未来会如何? - 沈雅涵的回答
7,诸葛亮是怎么知道魏延有反骨的? - 沈雅涵的回答
6,王允王司徒的连环计为什么没有被识破? - 沈雅涵的回答
5,为什么吕布才跳槽两次就被骂“三姓家奴”,刘备投靠无数次还被称作英雄? - 沈雅涵的回答
4, 何进为甚召董卓进京,他真的是傻吗? - 沈雅涵的回答
3, 为什么汉末何进死会导致天下大乱? - 沈雅涵的回答
2,何进身为三军总司令怎么会轻易被人干掉? - 沈雅涵的回答
1, 历史倒回,董卓进京后到底应该怎么走? - 沈雅涵的回答


转帖:
政治、军队是讲圈子的,即使放在清末乃至现代,也是如此。吕布是一个孤独的军阀,孤独的将军;自丁原死,并州系败落,就再不会有落脚之地了,除非自立门户。其最大的脑残就是刺杀丁原。
吕布生于五原(内蒙古包头),起于并州(山西北部),这两个地方是一体的,类似千多年后走西口,也是这个地缘。当时北方战斗力强的力量有三个区域,西北地区西凉(董卓马超为代表,羌及边民),东北地区幽州系(公孙瓒,刘虞等,乌桓突骑及边民),正北方并州系(匈奴余部及其他少数民族及边民)。三个地方虽都是少数民族,但生活习惯、士兵战斗模式、部队编制都有较大区别,更别提和中原地区的区别了。吕布是并州系的核心力量,丁原死后三国时期的并州系就没再登上过中心舞台,五胡乱华后才重新崛起。作为一只有战斗力的力量,吕布在同为边关势力的董卓手下都要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不是同一系的),在袁绍(河北冀州系)、曹操(河南兖州系及后来青州兵)、刘备(后来建成的荆州为主体)等中原系列下更难找到位置。除非像张辽一样处在下一个层级,自降身份小心翼翼勤勤恳恳毫无怨言,也不一定能善终;因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并州系的代言人,不像张辽高顺,只是将军甲将军乙,他们的生死取决于个人特点甚至曹操的心情,是随机因素;而吕布的生死,取决于他的背景,曹操是不可能犹豫的。
所以,吕布是找不到自己落脚点的;所谓叛,只有头脑糊涂,叛了丁原,后来都是不得已为之。自己不具备领袖才干,偏偏被历史推上了领袖的位置;他只是一个将军,靠着个人才能(不止武力)和并州军的战斗力,左冲右突,流串中原若干年,最终败落。
-----------续---------
对吕布问题有参考价值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刘备一个是马超。
刘备同样起身草莽,同样不断叛逃。起家公孙瓒、后归袁绍、后归陶谦却据了徐州、归了曹操却与马腾董承等人图曹操、归了刘表却最终占了荆州、归了刘璋却最终占了益州。不要提演义里每次都很悲情的有原因,事实就是事实,事实就是数次的鸠占了鹊巢。刘备成功关键就是很成功编了皇叔的故事,进而跻身于有身份的阶层,而且是很正统的身份,这点让曹家终生羡慕不已;只有到这个阶层,社会上才有人认可,在前景上才有了与曹袁并列的可能;然后才是竞争个人能力智商武力的阶段。吕布显然思想达不到这个层次,不止吕布,同时代哪有一个武人、哪有一个出身非上流文人成事的例子;但也就这个时代开始,曹操开始礼贤下士,吕布之流们开始奋争,并且刘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续---------
马超是想说一个领袖投靠的类比。
马超作为西凉的领袖,被曹操击溃后,先是南依张鲁,被反复猜忌甚至暗杀;都是派系争斗的结果,强龙与地头蛇的关系,与吕布类似。后来走投无路投靠刘备,刘备这方面确实高明(相比张鲁诛除异己而非利用之,也或许自己有感触吧),也有马超在西凉影响力实在大的原因。马超的结局是驻守西北,利用个人影响力慑服西凉。作为汉室爵位比刘备还高的首领,在蜀汉只是刘备称帝时带头署名劝进(因为名望爵位无人可比,劝进时诸葛亮大概连前十都没进),用了汉朝的名头而已。之后马超也并无他事,也没再参加过什么大的战斗,也进不了“中央”,并且在两年之后郁郁去世。不过总算是善终了,也感谢刘备,也感谢西凉势力在那百年中始终神一样的存在。后来马岱势力存在多年,是这个事的延续,有点像吕布投降后张辽可能的结局。再后来同样来自西凉的姜维坐上高位,却始终进不了刘禅的核心,被排挤屯田,并在最后绝望殉国,文才武略以及道德品质当然没得说,但结局却无可奈何的悲壮。
大的时代背景下,个人之间的文才武功其实差距没那么大,更多是他背后的更宏大的背景因素,有人利用好了,成就个人功绩;利用不好了,便是失败的例子。个人技巧只是一方面。
类似的事,除非像刘备上级一样主动驾驭协调,马超下级一样自安天命,落个富家翁的结局,后辈勉力跻身上层。其他,大都是个争斗的结局,你死我活。
编辑于 2015-02-13


有人说是1、反复投主,2、没有根据地支持,3、没有士族和寒族支持。
1、2两点和刘备前期很像,那为何刘备没像吕布那样作死?这两点苏沉船说得清楚,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没有士族或寒族支持”当作主要原因,那就错的离谱了,这不是因,而是【果】,而且“门阀寒族说”并不适用于所有三国问题。


给你简单举例反驳:

a.门阀士族也支持吕布:
曹操刘备被吕布反客为主,是谁支持吕布的?陈宫张邈和城中大族,门阀士族嘛,还有徐州的丹阳豪族曹豹这类嘛。
(丹阳兵是陶谦军重要兵源,曹操周昕孙坚吴景陶谦曹豹都深爱过的地方)

b.寒族武夫也支持吕布:吕布本人和部将的出身是啥?高顺张辽都底层武人嘛。千里之外的张杨为了援助吕布至死不渝呢,张杨也是武夫起身的寒族。

c.很明显,根本原因在吕布个人性格:【无信】
-
往上看没人愿用他,往下看没有真正可用的有力的嫡系武装力量,以至于下邳被围时唯一策略竟是靠吕布亲自出城迎战(陈宫留守)。

是上司和手下贪婪反复吗?
我看不是。而是相反。

裴松之注的王粲《英雄记》把吕布的本性写得一清二楚,虽有智勇,但智止于己。
行事随性、反复无常、贪婪好色、见小利忘大义。
(王粲是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首,其书《英雄记》对董卓吕布高顺等豪杰着墨不少,作为当时人记载当时事,可信度非常高!)
-
要找原因,就让我们稍微复读一下吕布的履历(以下内容出自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吕冠希,专业:杀主、送绿帽、骑术、射术等。

1、对下态度不正,且不得下属支持:

李肃打败战被他杀了(无可厚非)。

凉州军围攻反击长安城,长安城坚不可摧,奈何【吕布手下叟兵开门迎敌】,于是王允种辑死、文武百官伤、城中百姓亡,吕布仓皇逃跑。

兖州士族为反抗曹操袁绍、选择迎接吕布(曹操对兖州士族/名士的整治和迫害,可类比孙策初立足江东屠戮豪族名士受到反抗),所以陈宫和张邈张超决定了,一个边地人就到了中原执政。
吕布念了两句诗:苟利赤兔生死以、岂因人妻避趋之。

一开始表现不错,拉锯战还差点生擒曹操,城门失火、骑兵突击,把老曹吓得落马还烧坏了左手。
【其时是治下的地主大族田氏开门背叛】,后来吕布落荒而逃,落魄时寇掠粮食结果被乘县人李进打跑(应为李典亲族,张辽李典旧怨可能源于此事。),没死可见吕布比张济幸运。

流落徐州靠刘备收留,却把刘备当小弟,随后乘其不备占了徐州,【把刘备赶到广陵乡下吃野草、人相食】。
后来也得报应【被陈登陈珪父子欺骗】。

【吕布爱诸将妇】。

【部将侯成犯了禁酒令然后被吕布下令当众鞭打】,堂堂大将,脸面无存。于是这货成了后来献城投降的主谋。


还有【陈宫疑似暗通袁术,郝萌带兵叛乱】,于是带妻妾爬厕所逃到高顺营帐里。

高顺及其“陷阵”营是当时唯一可信任的人马,结果【平叛后立马把军队派给小舅子魏续】,而小舅子后来却参与侯成擒获陈宫献城投降的阴谋。
结果搞了一出生擒献城的大戏,乍一看参谋者十个有九个是吕布的“嫡系亲将”。

北地太守【张辽在吕布手下少有表现】,似乎自有一些势力,吕布在行军打战方面未必信任他,此人资格不比吕布轻,丁原最早启用的两位武将就是张辽、张杨,而吕布是主簿。

臧霸昌豨泰山诸贼此时力量不强、还是遥望远方的墙头草,吕布根本指挥不了。


2、与上司相处效果奇差,不得信任:

吕布有个小缺点:叛主方式比较极端,

丁原信任他让他作主簿,被他杀了

胡轸和他闹矛盾,被他害了

义父董卓生气向他掷戟,被他杀了

王允一直视他为武夫,弃他去了

袁绍利用他打黑山,他卖命了

结果袁绍想暗杀他,他跑路了

袁术想利用他,被他爆了

刘备收留他、待他不薄,被他爆了
(乘备不备,他反客为主来了一出“换城计”。孙家也有跟随袁术的污点,然不至于像吕布反复否认/承认袁术僭越)

最后曹陈刘联手戏耍吕布,他死了。
-
-
-
-
-
这是个不能为主、不居人下、爱送绿帽的人,不管是在社会战场职场都非常可憎。

总结,这种本性的人,能在乱世活那么久,勇武和智商当然不低。

然而
生性是命中注定,死亡也是因此。


看到吕布兄我就进来了,@李正Str 说得好客观,顺手点了反对。

吕奉先义薄云天,刘玄德卑鄙小人,利用自己皇室身份诱骗关羽、张飞、简雍、赵云、糜竺,所以无论刘备多少次穷途末路都依旧有脑残粉,可是吕布不仅被上流社会排斥,还经常被部下背叛。吕布对部下到底有多好?他经常去关心部将的老婆, 吕布很多时候对自己老婆都没有部将的老婆关心,作为一位领导能关心到部将人家的层面上,部将居然背叛他。我也没听说刘备关心过关羽、张飞的老婆啊。关羽要向曹操讨人妻,张飞要自己抢萝莉,刘备什么时候关心过他们?

刘备连自己老婆都不关心,让她们多次被俘虏,反观吕布在郝萌叛变之时带着衣衫不整的老婆从厕所或猪圈爬出去。刘备就从来没有在部将叛变的时候照顾过自己老婆,话说刘备部将有谁逼到过他翻墙吗?到是曹操的爸爸曹嵩被陶谦部将袭击,无奈小妾太肥无法翻墙出去,曹嵩陪着小妾一起在厕所被杀死。曹嵩的无能与吕布的厉害成了对比,如果曹嵩能有带着小妾翻厕所的能力就不会死了。

李正同学着重谈吕布寒门出身就对了,吕布一个寒门出身的人不仅文武双全还立下了诛杀董卓、丁原的大功,你以为丁原是什么好人?他奉何进的命令寇略河内,火烧孟津,本身就不是什么善人,吕布杀丁原没有错,董卓更是大坏人,杀了没有错。反看刘备在公孙瓒、陶谦、袁绍、曹操、孙权这些有狼子野心之人麾下时,没杀过他们任何一个主人,刘备根本对不起天下苍生。公孙瓒是寒门出身,背义杀了刘虞,陶谦任用奸诈小人,使得徐州地方不合,阙宣发起叛乱,至于后面几个人更是大坏蛋。孙权就更加呵呵了,他连主公都没侍奉过。只有吕布,只有吕布在乱世之中杀死了无道之主。

陈登就是一个歧视的代表人物,他敬重卢植的学生刘备有霸王之略,然后歧视没有背景的吕布是虎狼之辈。包括董卓也把战功卓著的吕布当保镖来用,吕布是杀了丁原的大功臣,战功就摆在这里。反观牛辅、段煨、李傕、郭汜、徐荣这帮没用的人也就打打朱儁、孙坚、曹操、袁绍、张邈这些乌合之众,而且都没有把对方主将干掉,只杀了卫兹、鲍韬这些无关紧要的人物,早年他们跟董卓讨伐西羌,更是连名字都没被提到。太原王允更是只把吕布当剑客看待,把自己的温候给吕布不过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待遇。后来吕布不跟他计较,还统兵去跟李傕、郭汜大战,吕布本来是可以赢的,单挑的时候吕布已经把郭汜刺伤了,如果对方的将领一个个过来跟吕布比剑拼枪根本打不过吕布,是对方不按规律来,全军进攻。吕布兵败后也没忘记叫王允一起逃命,是王允瞧不起吕布,不跟他一起逃,因此被李傕、郭汜杀死。

袁术也排挤吕布,认为自恃有功十分骄恣,还派兵四处掠夺,吕布本来就有杀董卓、丁原的大功,一定是袁术嫉妒。吕布从长安兵败出来,部队本身就缺乏物资,袁术不给吕布补给还怪吕布四处掠夺?后来那刘备、张飞还不是掠夺吕布的马?后来吕布在袁绍那里把黑山贼打得落花流水,吕布向袁绍讨要奖赏,袁绍又不给,于是吕布派兵四处掠夺,这有错吗?反观刘备在徐州兵败之时穷困到官吏相食,军队中简直就是人间地狱。吕布让士兵抢夺物资,让士兵都有饱饭吃,刘备对部下实在是太差劲了,他到了最后那种地步都不肯让士兵去打劫。

人的家庭无法选择,吕布寒门出身饱受排挤歧视,无法展示他的英雄梦。再看看关羽,一个到处混饭吃的少年,不现实点去跟着曹操混官爵,偏偏千里走单骑跟着刘备,曹操还懒得派人追杀关羽。反观吕布叛逃袁绍时,被袁绍派兵追杀,这就是实力的区别,吕布更有威胁。一直到多年以后关羽才坐镇一方,他的这个目标吕布在多年前就已经通过偷袭刘备而实现了。至于乐进、程普、黄盖、黄忠、张郃、徐晃这些人也就只知道跟着老板慢慢混,多年以后才算有点成绩。我寒门出身的吕布在多年前已经是一方诸侯了。还有那个臧霸、孙观那伙人就是一群强盗,通过反复叛变站队,终于稳坐徐州20年。那又怎么样,当年还不是被吕布攻到城前,虽然吕布怎么攻也攻不下,但臧霸后来还是怕得要跟吕布结盟。臧霸被曹操生擒之后受到重用,才坐镇徐州多年。如果曹操生擒吕布之后并重用吕布,吕布一定能找机会干掉奸臣曹操,不会像臧霸、孙观等人那么怂帮曹操镇守徐州20年。你说同样是寒门出身,怎么区别就这么大。我更加懒得批判张辽,吕布才一死他就转入曹操麾下,不忠不义,还为杀了自己主公的仇人曹操立下那么多大功。


苏轼《论桓范陈宫》时将吕布与曹爽并列是相当看得起吕布,要知道吕布是寒门出身,曹爽是权倾朝野的名门重臣,苏轼作为一位大儒并没有因此而轻视吕布。桓范、陈宫不过为谋士,如果吕布、曹爽不用他们,他连出头的机会都没有,到头来怎么能怪吕布、曹爽不会用他们呢?

综合这些我们不难发现在东汉末年之中,所有人都在嫉妒、排挤吕布,寒门出身的吕布胸无城府经常被这些坏人所利用,包括陈宫都在利用吕布,所以理智的高顺与陈宫不合。那刘备麾下的诸葛亮就特别阴险,一直拍关羽马屁,与关羽、张飞相处久了还狼狈为奸。如果吕布麾下那些人不背叛他,不忽悠他,吕布到头来又怎么会死呢?怎么想都是乱世的错!
----------------------------------------------------
补充一下,说我没干货的人请尽情问我史料的出处,我没引史为据是因为我说的都是些了解吕布的人应该知道的事情。


遥想起大学毕业前选论文题目,一女生表示要为吕布翻案,指导老师问了她一些和吕布相关的问题,她一个都答不上来。
于是老师要她改个题目,该女表示吕布不行就算了,换一个北齐时期的历史人物,我在一旁问她是不是写兰陵王,她满眼星星的说是,我和老师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

请反对。


我认为马亲王的《三国机密》中有个观点值得玩味:吕布失败是因为软弱

————————引用分割线————

他(注:杨修)竖起修长的指头,在刘协面前轻轻摆动两下,用教训的口气道:“我告诉你,真正的软弱,是不知道自己意欲何为,首鼠两端,浑浑噩噩。”

  刘协有些茫然地看着他,不太理解他的意思。杨修道:“比如吕布吕奉先,你觉得他软弱么?”

  “飞将军的勇名,我在河内可是听了太多。”

  “可他这么多年,到底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你能说得出来么?”

  “呃……”

  杨修早知道他会迟疑,指头轻轻在虚空中点了点:“究竟是佐董卓篡汉还是扶王允兴汉,他不知道;究竟是夺曹公兖州以取中原,还是占刘备徐州以行割据,他也不知道;到底是安居袁氏兄弟麾下做个名将,还是收服张邈、张杨,成为一代霸主,他还是不知道。吕布来中原这几年来,仗是打了不少,却没有一个明确目标,抓到什么就是什么。他忽而是忠臣,忽而是逆臣,忽而是名将,忽而又是军阀——这种缺少定见的人,空有匹夫之勇和西凉大众,没有半点信念与规划。才是真正的软弱!”

——————引用分割线——————

袁绍,曹操,孙权,刘备,他们三个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后,目标都是朝着“天下”去的,并且一直为止努力到魂归。就像是挖井,专注的曹操孙权刘备都从地层中挖到了水,吕布却因为东一锹西一锹干渴而死。


你们这些人总想长篇阔论搞个大,naive!

吕布挂的直接原因,被曹操杀了。

为啥被杀,因为吕布杀丁原,杀董卓,投靠袁绍袁术都ok,但是在他是丧家之犬的时候,玄德公好心收留了他,但是想不到他居然趁玄德公去和袁公路开撕的时候,偷袭了人家主基地。虽然张飞这时候扮演了猪队友的角色,ko了人家曹豹。

这点确实做的有点过了,而且更过分的是他把玄德公放到小沛,结果玄德公想收拾旧山河重整旗鼓的时候,他居然过来把玄德公手头的那点万余人家底炸光,逼迫的玄德公不得不投靠曹公。对不起玄德公两次。

再说曹公,194年和195年是曹公最难熬的时候,这时候的曹公面临的最困难的局面只剩下三座孤城,差点就准备把家眷都搬到袁绍的地盘,而主要也是和吕布大战,打到最后差点跪了,大家都是吃人肉维持粮草。

结果在郭嘉的坚持之下,终于白门楼擒拿到吕布。
曹公大家都知道,爱才如命,惜才如命,此时还收留了大耳公,本来也是打算让吕布活命,但是玄德公旁边飙了句,你想步我后尘吗?

那对不起,咔嚓!

想想确实可怕,刘玄德大家当时公认的好人,老实人都被坑,而且差点搞的人家家破人亡,人品差到这种地步,不杀不行。

而且关键是前期曹公打仗最苦的时候就是跟吕布死磕,要是你吕布早点投降还好说,但是偏偏是被打趴的,理论上讲,这个时候曹操屠城都不为过,但是曹公还想拉陈宫拉高顺,但是人家愿意寻死没办法。

想想当年光武帝因为公孙述对抗王师,连损两员大将后,直接就被吴汉屠城,所以不能怪曹公,也不能怪刘大耳,纯属自己结下的因果。

不过,在鄙人的书里面,吕布最终结果是曹操抓住吕布后,然后问玄德公意见,玄德公说,既然当初曾经辕门射辑救过哥,那么不如今天再来一次,要是射中了,说明天意不亡,曹操也说好,但是等关羽把戟立起来之后,张飞把弓恶狠狠递给吕布,吕布张弓欲射的时候,忽然想到自己一生也是驰骋风云的男人,居然也要轮到靠这种雕虫小技薄命,长叹一声,本来是十拿九稳的箭射歪。然后大家就不知道是不是吕布自己故意射歪还是张飞做了手脚然后还是被曹公咔嚓了……


最准确的答案难道不是白门楼的那条绳子咩?


边地人在后汉是什么地位?武人在士人眼里又是什么地位?

边地武人吕布的先天劣势得多大?

但这都不是吕布自暴自弃的理由,汉末多得是边地武人上位者。

但是以属吏身份背弃甚至杀害长官的边地武人,唯独吕布一人。

汉时属吏对长官是终生效忠制度,通俗点,就是比你对你亲爹亲妈还亲那种程度。

吕布愣是来了一波属吏叛杀长官,也就是违背了时人最不能违背的基本道德。

那吕布还有啥好说的,难道又是喜闻乐见的:我没错都是世界的错?

出来混迟早要还,敢做就要敢当,找什么吕布受歧视受胁迫七零八落的理由来洗白吕布的苟且行径。

圣母病要早点治。


吕布这辈子,真挺惨的。

西北野孩子白手起家东征西讨十几年,多少大风大浪,机关算尽,到三十多岁终于混到个地盘,有了个队伍,title刷到温侯大司马。搬砖搬成开发商,挖煤挖到煤老板,万中无一,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担得起。

看看袁绍、袁术的背景,看看曹操、孙权的背景,说吕布情商智商低单纯是凭能打走到这一步,历史书可以这么说,但是我没法相信。刘备刚出道的时候跟着袁绍做事儿连个座位都不给,吕布出身还不如他,可以想见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公元196年在徐州跟刘备换家那年,刘备35,吕布估计年纪也差不多大,论地盘论实力论体制内的级别论江湖地位,刘备跟吕布没法儿比。三英战吕布不是对手,唯一优势其实就是姓刘。

吕布主要被人骂就是脑后有反骨,但是为啥吕布就必须屈居人下?曹操一辈子没背叛汉朝,可是他进皇上屋里当着皇上面把皇上媳妇都弄死了,这怎么说?都说刘备仁德,刘备鸠占鹊巢的事儿也没少做,徐州怎么来的,益州怎么来的?就那么理直气壮?其实说到底,看不起的不是背叛,是吕布本身。

刘备最厉害的地方也就在这儿,披上汉家的皮,让大名士大门阀诸葛亮入阁(27那年就得大军阀三顾茅庐才见得着,是不是跟嵇康王导那帮晋朝名士风格特像?不是像,而是他们就是一路人),跟徐州麋家结亲跟江东孙家结亲,终于混进了上流社会的圈子,得到了舆论的认可。

赢家注定是少数,吕布不够精明也不够幸运。只能说命途多舛吧。


甭管那些有的没的黑历史,历朝历代,自领一军割据一方的寒门武夫,哪有好下场?


不懂做人道理,其与项羽有一定类似的地方。
丁原是其boss,对其甚厚,但是吕布为了高飞,杀了他老板。这就一步错,全盘皆输了。为什么丁原不能杀,因为他是吕布的根基,把丁原杀了,就与其原来的人决裂了,那他还剩下什么,剩下的只有勇猛。所以到了董卓那里不会得到董卓的尊重,亦不会得到其他人的尊重,所以肯定活的不开心,然后,他又杀了董卓,一个错误犯了两次。拜董卓为义父,杀他就是弑父了。一个弑父的人怎么能够让别人信任你呢。就像现在有的学生导师对其不好,学生心理就十分不舒服,虽然不舒服,不能闹翻了,要么离开,要么接受。


曹操在白门楼捉住吕布时,曾有意受降他。问刘备有何建议,备曰:“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曹操便杀了吕布。
  吕布曾“辕门射戟”救过刘备,而刘备反要害吕布。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有万夫不挡之勇,看"三英战吕布",像关羽、张飞这样的顶尖的搏杀高手,再加上刘备,对他也是奈何不得,这就不能不让人佩服其勇猛了。按说,这样一位大英雄,可以开创一番事业的,可吕布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最终成为一个流星,还落得了一个无情无义的恶名。人常说,读三国流眼泪,替古人担忧,吕布被杀,确实令一些人大流眼泪的。

  吕布是乱世英杰。西汉末年,群雄并起,大家各有各的旗号,割据一方。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只不过多了一个汉献帝牌子而已,以此想充正宗,但是很多人还是不买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诸英雄想跟谁打天下,那就得凭自己的判断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跟着感觉走。那时,时兴"良禽择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其实就是说,你看准了谁是好主子就可以去投靠谁,不满意时可以背弃原来的主子投靠新的主子。所以在当时,很多英雄豪杰都是背叛了原来的主子,投靠新主子才得到了重用。曹操最擅长吸纳英雄豪杰,所以,他的手下,很多人都是投诚过来的人才,有文臣有武将。按说,人都想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谁都想获得荣华富贵,在当时,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各军事集团的兴衰很难判断。所以,吕布经过几次换主子,是当时很时髦的做法,并不是只有他才这样做。

  问题是,吕布走了极端,违背了做人的基本游戏规则。他嗜杀成性,心狠手辣,不停地对他的主子制造血案,这就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了。当时刺使、骑尉丁原任用吕布为主簿,对他十分信任,也厚待了他。因为吕布武艺高超,董卓想收买他当助手,于是董卓以高官厚禄引诱吕布杀死丁原,吕布见利忘义,几乎没有做什么思想斗争就一下子砍掉了丁原的脑袋,丁原死得莫名其妙。就是这样一个此见利忘义之人,董卓竟然奉为宝贝,还认他为义子。他没有想到,丁原对吕布也不错,最后让吕布一刀结果了性命,你董卓有什么可以例外的。认为义子就保险了,这不是掩耳盗铃吗?果然,吕布想换主子的时候,董卓落得了和丁原同样的下场。董卓死后,吕布受到了董卓手下人的报复。吕布兵败长安后,想投奔袁绍,这时袁绍还是清醒的,他知道吕布的反复无常的性格,所以没有接纳他。

  吕布后来投靠了刘备又背叛了刘备,投靠了曹操又背叛了曹操。吕布变成了一点信义也不讲的人。其实,他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一种祸害,没有人敢把他当朋友。吕布的手下陈登曾这样比喻吕布,他说:"待将军如同养虎,应当让他吃饱了肉,若不吃饱了就要吃人。"吕布就是这样的一只虎,所以没有人再肯相信他。曹操极其爱惜将才,他捉到吕布后,有心想收降他,为自己所用。当时,大将张辽也是被俘的将领,曹操还是重用了他。可是,对于吕布,曹操虽然对他的不义有所警觉,但曹操对待战将是比较大度的,往往不计前嫌,他有心把吕布收到自己麾下,于是他便征求刘备的意见。

  吕布心直,他以为刘备会帮自己,;因为他们曾以兄弟相称,刘备在被纪灵包围的关键时刻,吕布曾帮了刘备一把,使刘备化险为夷。可是,当曹操征求刘备的意见时,刘备说一句:"明公你不见吕布如何对待丁建阳董太师的吗?"吓得曹操打个冷战。就这样,吕布便必死无疑了。其实,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备的话一字千钧,他说一句好话,就会救吕布一命,说一句坏话就会使吕布身首异处。刘备表面上贤德仁厚,可内心却极为狡诈。他知道,这时要让吕布帮了曹操,那么曹操的力量就更难以对抗了。为此,他内心早就想好了借刀杀人的办法。他决不能让吕布归了曹操,于是,他提到了丁建阳和董太师,可谓捅到了要害之处。吕布临死时,大骂刘备是大耳贼,不讲信义。事实上正是如此,刘备也是一个非常不讲信义的人,只是伪装成讲信义的样子,骗了不少的人。所以,说吕布死于刘备之手并非没有道理。而曹操也是一人反复无常的人,置人生死只是一念之间。

  吕布死了,死得很可怜,死得稀里糊涂。在当时最时兴狡诈的环境里,他的勇猛是无用的。在当时,不论是忠心还是背叛都需要一种智谋,而他不论是背叛还是忠心,都是直来直去,没有一点掩盖的地方,所以,他被人们当成了傻瓜,也当成了虎狼,他不但屡屡上别人的当,还落了一个不忠不义的恶名,想来,也够悲哀的。


吕布是一个汉室忠臣。然而汉室不可兴,袁术又太疯狂,吕布本人政治较差,识人不明,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我们要知道,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吕布跟曹操、刘备、甚至孙坚都是打过,几次都让前两人险些覆灭。所以写史者是一定不能明褒吕布的。

1.杀丁原
丁原的评论很少,我们只知道他比董卓先入洛阳,是董卓的眼中钉。
他对吕布所谓的“大见亲待”不过是一个主簿而已。
张辽、张杨都已领兵和募兵。
前面也都说了当时的董卓是多么阳光,就不复述。
这里提一点丁原被杀之后并州军的表现。
张辽高顺等都一直跟着吕布,不论是归董卓还是后来四处流窜。
而不跟着吕布的张杨等人也不仇视吕布,甚至多次保护吕布,张杨甚至在吕布被围下邳之时还带兵去救,导致自己丢了命。
这里比较显然,丁原应该说是不得人心的。而吕布有那么多人拥护,光用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来形容,肯定是不合适的。

2.杀董卓
董卓给吕布升官,誓为父子,但暴脾气使得吕布自危。
对外的伪装也不再继续。
迁都后,更是自认为安全无忧。
吕布这时候外出剿匪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是去边疆或是关口守一守也是不错的。
不过他这么做就不是吕布了,而且董卓也不太可能把并州代表人放出自己视线。
这里要说一句,董卓还是很强的,只不过后期沉沦了,人一下子到了太高的位置,难免会失控。
吕布杀董卓,虽然说太极端,或者可能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但他也没有读档的机会啊。

3.走长安
杀完董卓之后其实形式还算可以,董卓旧部各怀鬼胎,吕布建议赦免董卓旧部,可王允偏偏要大杀特杀,逼人造反,自身实力却不足,他甚至连蔡邕都不放过。
事实证明,王允太小看了西凉军的实力,可能王允本来有其他的想法,例如东迎其他诸侯,又或者是王允本身的智力、政治能力太有限。
吕布这次走了,他没有杀王允,反而想带王允一起逃跑。

4.投四方
先找袁术,袁术不接纳。
再找袁绍,袁绍利用他,还要杀他。
又找张杨,张杨虽接纳他,但实力太弱小,况且张杨手下的人说不定有想拿吕布的头去加官进爵。
终于张邈和陈宫迎了吕布,反曹。兖州几乎全部投靠吕布,可见吕布在当时的魅力和战力。

5.战魏武、夺下邳
与返回的曹操交战,险些烧死了曹操。
还施展了空城计。
最后由于蝗灾才被曹操夺回了地盘。
于是去投刘备,此时天下几乎已没有吕布的容身之地了。
刘备被曹操以献帝名义派去打袁术,吕布听说城中内乱,丹阳兵都要迎吕,张飞管理失职,吕布却也就这样占了下邳。

直到这里,完全可以认为吕布就是一个汉室忠臣。
他杀丁原,因为中央领导人要丁原死。
他杀董卓,因为董卓已不是为汉做事。
他投二袁,因为袁氏是四世三公,袁魁被董卓所杀,他自认二袁会感谢他刺董,会对救献帝有兴趣。
他夺兖州、夺徐州是为了增强自身实力,迎接献帝。
且看吕布自写的书信:
时有东海萧建为琅邪相,治莒,保城自守,不与布通。布与建书曰:“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余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来共争天东南之地(九州春秋)

这封信可信度很高,一来对一个小小的琅琊相说假的也没什么意义,二来说的很真诚,三来对应吕布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互证。
另外还有一封在曹操迎接天子前后。
英雄记曰:初,天子在河东,有手笔版书召布来迎。布军无畜积,不能自致,遣使上书。朝廷以布为平东将军,封平陶侯。使人于山阳界亡失文字,太祖又手书厚加慰劳布,说起迎天子,当平定天下意,并诏书购捕公孙瓒、袁术、韩暹、杨奉等。布大喜,复遣使上书于天子曰:“臣本当迎大驾,知曹操忠孝,奉迎都许。臣前与操交兵,今操保傅陛下,臣为外将,欲以兵自随,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州,进退未敢自宁。”答太祖曰:“布获罪之人,分为诛首,手命慰劳,厚见褒奖。重见购捕袁术等诏书,布当以命为效。”太祖更遣奉车都尉王则为使者,赍诏书,又封平东将军印绶来拜布。太祖又手书与布曰:“山阳屯送将军所失大封,国家无好金,孤自取家好金更相为作印,国家无紫绶,自取所带紫绶以籍心。将军所使不良。袁术称天子,将军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将军,使复重上,以相明忠诚。”布乃遣登奉章谢恩,并以一好绶答太祖。
天子第一个想到的是叫吕布来迎接。吕布长期流浪,兵力兵粮都不足,甚至连安置天子的地盘都没有(此时仅有一个小沛屯军,军粮都不能自给自足),曹操就写信来表示同志,我们自己人,一起打公孙瓒、袁术、韩暹、杨奉等人。吕布就大喜了,又上书说自己本来该去迎接,但自己跟曹操打过,怕自己把兵带过去合流有嫌疑,就为外将,在徐州等待惩罚,不敢自行乱出军。
曹操就拿给他印绶,说是自己出钱的,然后让吕布打袁术,表忠心。

6.与袁术
吕布和袁术来回宣友宣战了几次。
按理说,汉室忠臣是坚决要打死伪帝袁术的。
曹操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肯定想第一个灭袁术,刘备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叔牌也要灭袁术。
如果吕布看出曹操没给献帝任何实权的话,是不是能解释的通?
当时的形式,袁术没有很好的利用他的资源,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强行称帝,是做的很差。
但吕布到底帮谁,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如果吕布帮袁术,两者都没那么容易死。
如果吕布早些入朝表忠诚,或许会和荀彧一样,或许会第三次刺“主”。
曹操早期是一个汉室忠臣的脸,但他一直将权力握在手中是肯定的,我们不知道吕布是不是因为看出了曹操架空天子,又因为自己忠汉,即使在自己灭亡的危机边缘也不能帮袁术。
又或者是吕布看出即使帮了袁术也早晚被曹操打败?
我并不认为曹操当时的实力可以很轻松的同时战胜吕布和袁术。

-------------------------------------未完待续---------------------------------------


初中的时候,老师问我,我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一个,当时我毫不犹豫的说出,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看到有人说单纯的人活不长,还不如说是天才注定短命。

来自于普通人的嫉妒与关注,看你的人多了,你说的话,做的事就能被传很远,很广,不管好事还是坏事,人们就会以打败你为荣,于是不断的挑战与算计,然后是更多的不断的挑战与算计,更多的更多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很优秀,越优秀就越难。而你除了不断的去奋斗,不断的去战斗,只要这样才能不断的输血来补充自己的失血。

以前我很喜欢玩三国类游戏,就把吕布不断升级,不断给他最好的武器,最好的宝物,给他不断加智力,直到已经超出众人很多很多了。仿佛向众人宣告,我很强,你们再也不能战胜我了,永远不可能,结果呢?吕布还是失败了,因为挑战太多,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这个也是天才的悲哀吧,妄图以自身去影响大势,须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也难怪牛顿与爱因斯坦晚年都研究上帝去了,身为天才超越众人,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唯有高深或者说并不存在的全知全能的上帝才能满足吧!

像吕布这样的人,我们只是看到的是历史对他的几百字的评价还不知有真假,剩下的就是野史外传,人们杜撰,包括现在的知乎对他的评价,细数起来,应该有几千万字吧!

人的结局与命运有很大的关系,人的命运跟际遇有关系,人的际遇跟人的个性有关系,人的个性跟家庭有关系,人的家庭却是无法被选择的,吕布的家庭,有死无生。

吕布有三宝,赤兔马,方天画戟,貂蝉,人生赢家莫过于此!上天待吕布是不薄的,只是命运如此,怨不得别人。

不断的另投它处,不断的寻找新的归宿,可是乱世注定的是纷纷扰扰,注定的是英雄辈出。他是有野心的,也有能力,整个三国,无论后人怎么评说,他依然是当之无愧的三国第一武将。


吕布的死当然跟毒奶有关系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諸葛亮與王朗的這場辯論?
羅貫中編輯水滸是在《三國》成書前還是之後?

TAG:中国历史 | 三国 | 三国演义书籍 | 三国志书籍 | 吕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