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馬太效應?


一、馬太效應現代土豪版:

土豪的領地,物產豐富,打工的屌絲眾多。除了土豪,還有三個大屌絲,幫助土豪管理著眾屌絲,他們分別是張蓋茨、李巴菲、王保長。

一天,土豪要出遠門遊學,把三大屌絲叫了過來,按照他們平時的能力,精明的土豪分別給了張蓋茨五千銀子、李巴菲三千銀子、王保長一千銀子。

張蓋茨拿了五千銀子,組織團隊開發遊戲軟體賣給眾屌絲,一年就賺了五千銀子;

李巴菲拿了三千銀子,組織銷售團隊把食品飲料賣給眾屌絲,一年就賺了三千銀子;

但是王保長卻在地里挖了一個洞,把一千銀子埋了起來。

一年後,土豪回來了,三大屌絲向他們的老闆彙報工作。

領了五千銀子的張蓋茨,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老闆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土豪說:「乾的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大屌絲,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更多事派你管理;給你五千股份期權,可以進來董事會,享受你作為老闆的快樂。」

領了三千銀子的李巴菲,帶著那另外的三千來,說:「老闆啊,你交給我三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三千。」

土豪說:「乾的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二屌絲,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更多事派你管理;給你三千股份期權,可以進來董事會,享受你作為老闆的快樂。」

領了一千銀子的王保長,帶著原來的一千銀子來,說:「老闆啊,我知道你是一個鐵石心腸,恨不得一本萬利,三兩骨頭也要熬出二兩油來的主,我害怕血本無歸,就把銀子埋在地里。你看,這是你給我的一千銀子!

土豪大怒:「你這又惡又懶的屌絲!你既知道我是恨不得一本萬利,三兩骨頭也要熬出二兩油來的主,為什麼不把銀子存到銀庄,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就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於是從王保長手裡奪過那一千銀子,交給了那有一萬銀子的張蓋茨,並且解釋道:「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土豪從王保長手裡奪過那一千銀子,

交給了那有一萬銀子的張蓋茨,

繼續經營的經濟社會機制,

就叫做馬太效應。

只有這樣的機制,土豪財富才會在有才能人士的手裡,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由於增值無能,王保長被土豪剝奪了三大屌絲資格,成為了普通的屌絲。

以上是馬太效應的古老基礎版。

隨著張蓋茨、李菲特股份期權的增多,以及土豪二代與張蓋茨、李菲特等富二代兒女們的相互聯姻,張蓋茨、李菲特不但獲得越來越多的資本管理,獲得股份分紅也越來越多,他們就越來越富裕;同時王保長與眾多屌絲,打了一輩子的工,雖然解決了溫飽,與土豪、張蓋茨、李菲特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這就是馬太效應現代土豪延伸版。

從上面敘述可以看出馬太效應機制的特色:管理財富、創造財富的高效率,和分配財富的不均等,而後者正是為世人所痛恨。

二、張弓效應對馬太效應的校正與補充

有人說:「上帝關閉一扇門,同時也為你打開一扇窗。」他老人家為什麼要關那扇門?憑什麼又給你開一扇窗?那扇門與那扇窗是同一個事件(建築主體)嗎?如果是同一個主體,那麼這一個事件(建築主體)意味著什麼?如果不是,那麼這二個事件(建築主體)又意味著什麼?顯然,關門、開窗的事件主體,原本就是不同的效應、機制,在起著不同的作用;所以說,這句話應該是國人的杜撰,可能源自中國文化的傳說,蘇小妹考驗夫婿的「閉門推出窗前月」。

言歸正傳。發生馬太效應作用,上帝要對你關閉的那扇門,叫贏家通吃之門,只對少數人開放,對其餘所有人關閉;發生張弓效應作用,老子要為你打開的那扇窗,叫機會平等之窗,對所有人開放;引導贏家通吃之門的機制,叫馬太效應,引導機會平等之窗的機制,叫張弓效應。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云: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用現代大白話說就是:大同理想社會的法則,不就像開弓射箭一樣嗎?瞄準目標高了,就把它壓低;低了就把它向上抬高;力道大了就減小一些,不夠就補足一些。理想社會的法則,是減去有餘的並且補上不足的;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就不是如此,是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

據此看來,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與馬太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驚人吻合!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馬太效應來自於《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麼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經濟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贏家通吃、兩極分化的現象。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中國人的通俗理解是:越窮越見鬼,越富越發財,則是反映贏家通吃的經濟學想像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既然大同理想社會的法則與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相對應,那麼,有與馬太效應相對應的法則效應嗎?

有。老子已經告訴我們,只是未被發現、命名而已,三七理論智庫創始人林先生現姑妄名之,就是老子的張弓效應。

張弓效應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馬太效應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從馬太效應機制的故事看出,如果把土豪從王保長手裡奪過那一千銀子,交給有一萬銀子的張蓋茨去繼續管理的同時,因為張蓋茨們超額使用社會資源,為了公平,同時為了增加後來者的機會,理想社會應該在發揮馬太效應機制同時,增加一個張弓效應機制,即政府批准土豪追加投資張蓋茨1000元的同時,需要土豪強制性入股10元,參投公益創投天之道基金,作為政府為王保長、無數新創業者們,所爭取創業、參與財富創造的公平機會。

具體來說就是,政府通過張弓效應機制,成立包括:天之道人外山公益創投基金、天之道金外山公益創投基金、天之道青外山公益創投基金,讓互聯網超級公司超額使用生產要素進行公益回饋,包括人力、金融、土地等社會公共資源,是建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公益創投資金來源基礎。

西方文化下的蛋,是平安夜、聖誕節;東方文化下的蛋,是除夕、春節。西方文化經典之一《聖經》,有個馬太效應,把市場經濟搞得風生水起;東方文化經典之一《道德經》,有個張弓效應,養在深閨人未識;馬太效應重效率,贏家通吃,讓一個個大公司發展成大山一般的超級公司;張弓效應講公平,共同富裕,要讓一個個小公司及其個體充滿活力。

馬太效應機制與張弓效應機制,就是如果土豪有100元的投資機會,市場會讓土豪把99元的正常商業投資機會給張蓋茨們,政府會讓土豪把1元的公益創投投資機會給創業大眾;前者就是市場的馬太效應機制,讓壟斷者贏家通吃;後者就是政府的張弓效應機制,讓創業者厚積薄發;這種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相互發生作用的經濟運行聯合機制,是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傳統文化雙劍合璧的中國方案!這一完善的機制讓雙方各取所長:馬太效應機制遴選的精英能夠帶領社會經濟迅速積累財富,普羅大眾能夠有機會享受到社會發展與財富增長帶來的紅利,同時通過張弓效應機制的遴選,讓創業大眾也有贏家通吃的機會,有進入精英階層的通道!

張弓效應不是阻礙市場經濟,而是為了市場機會公平,為了更好地促進市場各要素的健康發展。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超級公司的技術創新、市場經營能力越強,社會責任就越大;超級公司在超額使用全社會寶貴的人力資源、金融資源、土地資源的同時,要像開發、使用礦產資源一樣,回饋社會,積極投資在張弓效應機制下,天之道三外山創投公益基金,體現企業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責任擔當;這樣劉強東所謂:」要給無數新創業者留下機會」,才不會淪為夸夸其談!

張弓效應可以請馬雲放心,天之道公益創投基金不是劫富濟貧、打土豪分田地,而是要土豪們要有真正的社會責任心,進行公益創投,把創業成功與創業失敗的機會,像劉強東講的一樣,多留一些給草根階層、市民大眾,更好地服務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張弓效應也是土豪們自身利益的一種保障。作為天之道公益創投基金的出資人之一,基金的虛擬股東,雖然僅有分紅權;如果天之道公益創投基金成功投資了一個BAT一般的公司,其收益也是非常可觀的。

張弓效應機制追求的是社會機會公平,那是社會組織者以及政府制定政策和裁判市場行為該乾的事兒;馬太效應追求的是財富積累和市場要素配置的效率,那是市場的事兒。理想的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政府機會公平的張弓效應與市場效率的馬太效應的和諧統一,才是我們追求的大同理想社會。餘額寶是互聯網金融在張弓效應機制的作用下,給屌絲們創造財富打開的平等機會之窗的最新張弓效應案例,詳情請參閱拙文《餘額寶-互聯網金融的張弓效應機制》,本文不再贅述。餘額寶生於張弓效應,成於馬太效應,平淡於張弓效應:生於張弓效應是因為,在存貸利差的金融控制條件下,餘額寶將銀行的壟斷效益通過貨幣基金將小額資金的收益回歸散戶,此所謂「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成於馬太效應是因為,通過互聯網金融的方式,將散戶資金越集中於餘額寶,則散戶的資金越賺錢的預期帶動下,從而形成巨大的資金規模,取得巨大的議價利益,而這正是典型的馬太效應機制;平淡於張弓效應是因為存貸利差的開放條件下,餘額寶也只能取得資金的平均收益。在市場條件下,張弓效應與馬太效應的內在聯繫轉化機制在於,「損有餘以補不足」的勢差大範圍或長期累積,如果之和可以超越 「損不足以奉有餘」的勢差,張弓效應與馬太效應將發生逆轉。

馬太效應有效率,張弓效應顯公平;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共存,贏家通吃之門與機會平等之窗同開,是全球社會和平發展、共同富裕之道。馬太效應為你打開贏家通吃之門,同時該門為其他人關閉;如果馬太效應不幸關了你贏家通吃之門,希望你找到創造財富的平等機會之窗,並由此出發,打開另一扇贏家通吃之門,同時為更多屌絲們創造平等機會。筆者在此強烈呼籲有識之士、熱心組織、政府相關部門,積極研究老子的張弓效應,在研究理論、制定政策方面,發揮市場馬太效應效果的同時,構建張弓效應的內在機制;這樣,社會就會湧現更多贏家通吃之門,無數平等機會之窗。


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認為:只要理財,再少的錢都可能給你帶來一份收益,而不理財則再多的錢也會有花光的時候。


在中國,同樣有一句俗語:「有錢不置半年閑」。這句話很有哲理意味,指出了合理地使用資金,加快資金周轉速度,用錢來賺錢的生財之道。


·究竟什麼是「馬太效應」?源於一個著名的故事:

地主馬太有一天要外出遠遊,便將他的財產託付給三位僕人保管。他給了第一位僕人5000金幣,第二位僕人2000金幣,第三位僕人1000金幣。馬太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並善加管理自己的財富,等到一年後他將回來。


馬太走後,第一位僕人將這筆錢做了各種投資;第二位僕人則買下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僕人為了安全起見,將錢埋在樹下。

一年後,馬太如約回來了。第一位僕人手中的金幣增加了三倍,第二位僕人的金幣增加了一倍,馬太甚感欣慰。唯有第三位僕人的金錢絲毫未增加,他向馬太解釋說:「唯恐運用失當而遭到損失,所以將錢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奉還。」馬太聽了大怒,並罵道:「你這愚蠢的傢伙,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財富。」於是,馬太拿回了金幣,賞給了第一位僕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通過投資和經商才能實現財富增值,而藏匿自己的財富不使用,是一種愚蠢的行為。但這只是客觀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盲目相信「馬太效應」,將會讓你損失慘重。財富增值的前提是掌握了財富規律,然後發起行動,才能獲得財富。如果沒有這個大前提,那麼你的經商和投資行為也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有些人想成為商人,賣產品,懷著理想的念頭:如果全國人民每人給我一塊錢,我就有14億!這是很多渴望成功的創業者的思維模式。他們在設計新產品或項目時,都會樂觀地估算一下市場前景,如果有0.1%的人買他們的產品,會有多少利潤?這0.1%的人再拉來更多的人一起買他們的產品,又會創造多少利潤?


但是,他們往往會忽略一個基本前提:任何產品想要變成錢,想獲得火爆的銷售,都得有市場,有需求。只有迎合和滿足了消費者的需要,才能給消費者一個掏錢購買產品的理由。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洞察市場的需求,我們可以從關注人開始,比如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消費者,他們對產品的需求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我們需要對消費者的愛好做一份全面客觀的調查,了解他們喜歡哪方面的產品,針對需求,開發產品,才能獲得火爆的銷售和市場。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了「人性的需求」這說:第一,人事有需要的動物,只有尚未滿足的需要才能影響行為。第二,人的需要都有輕重層次,某一層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另一層需要才會出現。這一理論為很多創業者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思路,就是循著人的需求去發掘商機。


投資可以創造高收益,這句話沒有錯,但是收益伴隨著風險,收益和風險就像人的陰陽兩面。評價一個人是好是壞,就是看他平時做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壞事。好事做得多我們會認為他是一個好人,壞事做得多我們就會認為他是一個壞人。我們為了成為一個好人,就會努力多做一些好事,而把不好的思想深埋在內心深處,這樣別人就會認為我們是一個好人,而樂於與我們相處。同樣,收益和風險就像人的陰陽兩面,如影隨行。我們要想讓自己的投資獲得高收益,就需要學會如何控制風險。風險是由市場的變化引起的,變化之中,有你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失誤,也有競爭對手給你設置的圈套。巴菲特有一句話指出了投資的關鍵所在:「你不需要成為一個火箭專家。投資並非智力遊戲,一個智商160的人未必能擊敗智商為130的人。理性才是投資中最終要的因素。」


巴菲特和索羅斯都是世界聞名的金融投資家,但二人的投資風格不同。巴菲特崇尚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利用「4毛買一塊」的原理,低價買入一家企業的股票,然後坐等升值。而索羅斯崇尚趨勢投資(投機),利用的是「最大笨蛋理論」,事先挖好一個「陷阱」,然後等待投資者往裡跳,最後伺機收網。在風險把握上,巴菲特看中穩健投資,絕不幹「沒有把握的事」,通過長線投資來稀釋短期的波動。而索羅斯則通過造勢,把風險轉嫁給弱小的投資者,拋售資產,自己坐收漁利。在收益上,巴菲特崇尚集中投資,認為好東西多多益善。而索羅斯崇尚「要麼賺很多錢,要麼賠很多錢。 」在投資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的心理素質和辨別能力,很容易被市場左右,淪為「最大的笨蛋」。


馬太效應揭示了富人的生財之道:只有使用金錢,才能實現財富增值。但想在現實生活中複製它,就需要從市場、經濟、金融等多方面入手。致富並不難,前提是你已經掌握了一條財富規律,有良好的心態和足夠風險把控意識,通過風險的逐步降低、收益的逐步放大,成為一位「聰明的富人」。


人人排著隊來錦上添花,沒人來雪中送炭。


舉個例子
假如有一個平行時空,在知乎上,同樣一個回答,擁有的贊數是不一樣的。
已經擁有更多贊的那個回答將會擁有更多贊。因為大部分人一看,哇,這麼多贊,確實不錯,我也贊一個,另外一個一看,挺好的啊,咦,沒人贊?那算了,我也不贊了。
所以哈,有的時候,贊數多少真的是運氣。


簡單來說就是:雖然你現在沒錢沒車沒房,但將來也不一定有啊。別看土豪們現在很有錢,將來還會更有錢呢!


知乎答題的現象其實也體現了這個道理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即兩極分化現象。來自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馬太效應 - MBA智庫百科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也存在馬太效應,據觀察提早參加教育的孩子會越來越強,很晚參加教育的孩子會越來越弱。


擁有資源的人的會利用自身優勢積累越來越多的資源,而資源少的人會越來越匱乏資源。


官大的官會越來越大
足夠長時間後人類統治宇宙


簡而言之就是「強者愈強 弱者愈弱」,比如說某個人在某一方面(比如金錢、名譽、地位等)取得一定的成績或者成功後,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大V漲粉的速度大大超過小透明。

出自@蚊香,不敢據為己有。


馬太效應真的存在嗎?那麼什麼是強者?


現在社會總馬太效應顯現的愈發充分了


推薦閱讀:

TAG:馬太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