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三葉第一次變成瀧時,和好友們聊天,連續說了四個日語的男孩自稱,英語版本是怎麼翻譯的?

日語發音是:
watashi
watakushi
boku
ore

望有看過英語字幕版的大神們出來解答一下。


日語中根據性別來使用不同的自稱的特點十分獨特。要在翻譯中既表現出原句的意思 又要體現三葉在交換身體後性別錯亂的笑點確實是件難事。

簡單提一下法語版對這裡的處理。法語版把原句的這個細節和喜劇效果還原的很好。
法語的形容詞分陰性和陽性,在使用陳述自己的形容詞時要根據自己的性別對形容詞變位。
記得這裡瀧的原句大意是:我現在真的很開心。法語版就在這裡使用了:contente/heureuse 等形容開心的陰性形式(男性的話就應該用 content/heureux)
這樣就繞過了日語中「我」的運用,但還是通過法語的特點還原了三葉性別錯亂的笑點。現場的觀眾在這裡也確實捧腹大笑。我認為是個非常聰明的翻譯。


I
je/moi
ego
me


國內的搶先版貌似有一個版本是美國流出的盜版,大部分人看的應該也都是這個版本。
英文字幕如下
-I(watashi) -Feminine?
I(watakushi)
I(boku)
I(ore)
所以。。英文確實翻譯不出來。。
不過如果要強翻這個梗,那麼我來開個腦洞,英文中男女對我(I)的表達並沒有區別,那男女生說話有什麼區別呢?是互相對對方的稱呼。
所以
原句貌似是I was having so much fun.
可以翻譯成如下:
- Girl, I was... -(對面一臉懵逼)
- My friend? -(繼續懵逼)
- Boys?-(依舊懵逼)
- Dude! -(嗯 這小子總算正常了。。)
-Dude! I was having so much fun!

當然翻譯中有同化法和異化法,簡單來講也就是前者盡量使譯文適應譯入語的語言環境,後者衝破語言常規保留異國情調,個人比較傾向於前者,但每個人觀點也不同。
以上就是個人的小小腦洞。


現場觀眾(日本人、中國人、澳洲宅眾)都知道這個梗,看的時候笑翻了,沒人關注字幕怎麼打這種細節……


這版:


watasi 人家(女性多用)
watakusi本人(比較正式的說法)
boku吾(比較文雅)
ore大哥我(適合男生,略粗俗)


根據自身體驗以及觀察
除了第二個わたくし是自謙語用起來比較奇怪以外其它的都沒什麼奇怪的地方
當然男生確實用俺的比較常見,但也會有人用僕也有見過用私,特別是相對正式的場合下。比如我們當時畢業答辯聽著也都是說私的


直接在I後面加上括弧註明日語羅馬音


watasi 人家 I (am your sweety)
watakusi 在下 I (am your humble servant)
boku 偶
ore 林被 I (am your father)


日本語言大概分為小孩用語,成人用語,老人用語,男生用語和女生用語,三葉第一次說的就是女生用語,第二次可以算是通用語,第三次算是男生用語,第四次就有點男生髒話的成分了,譯成中文大概是「俺」,「勞資」


第三個官方中配:在下23333


_(:з」∠)_其實無所謂,反正我覺得他們也會知道的,因為日本動漫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啊


看來英語還是翻譯不出這個梗,中文還勉勉強強。


歪個樓,這四個應該可以翻譯為
人家
在下


剛在芬航上看了英文版的。。。就直接把這幾個名字按發音打出來了。。


說實話英語是翻譯不出來的,除了I/me印象里沒有第二種第一人稱了。


我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很想知道其他語言是怎麼翻譯的!


波大精深的漢語都搞不定,別說英語了。
漢語版:
watashi 我
watakushi 在下?(太文縐縐,現代社會都不怎麼用)
boku 偶?(略流行語,品讀不高,但是個人覺得還是比較貼切)
ore 哥


港譯版。
中英文字幕:
I (watashi, female)

I (watakushi)

I (boku)

I (ore, male)

實名不贊同有人所說中文的「我」比日語要多。事實上像日語這樣分性別分場合又常用的,真的沒有。
個人認為,這個翻譯應該體現出人稱的漸變,從女性常用的人稱開始落腳到男性專用的ore. 也可以通過加註釋的方式來讓讀者明白。語言之間是有差異的,如果硬是要一一對應,中文是做不到的。


私 僕 俺 這三個 在中文中都幾乎找不到對應的詞,英語這種自由的語言,更沒有相對應的詞了。用I 分別指出watasi等這樣的處理再合適不過了。


個人認為英語版翻譯難度太大,畢竟都是表示「我」,大概只有日本這樣的國家可以把自稱搞得這麼性別歧視。


推薦閱讀:

TAG:英語翻譯 | 英語 | 日語 | 歐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