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個怎樣的人?
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是三國演義的神話色彩嗎?
謝邀。
先辟個謠。
許多人看《三國演義》入了迷,覺得諸葛亮一直在制約魏延。
實則非也。
劉備在時,魏延是鎮北將軍。劉備死後,諸葛亮在漢中,讓魏延總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實際上,諸葛亮一直讓魏延總督前部。
你說諸葛亮不讓魏延獨立領兵么?答:諸葛亮讓魏延入羌中,於是:
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諸葛亮讓魏延做前部;讓魏延獨立領軍;讓魏延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還假節。位高權重,不過如此。
諸葛亮唯一沒讓魏延做的事,就是偷襲子午谷。但這事兒有原因,看這裡:諸葛亮為什麼不兵出子午谷,襲擊(取)長安呢?
所以,基本上,除了子午谷之外,諸葛亮是很重用,也很對得起魏延的。
回說魏延是個怎樣的人。
《三國演義》里,魏延出場:
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
紅臉。這就是個小關羽啊。
歷史上,魏延其實也很像關羽: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典型的對士兵好,看不起同僚。
所以最後也死在這事兒上。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很狂傲,實際上他一直狂傲。當年劉備把漢中交給他時,他說: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問題在於:
當魏延因為和楊儀不和而鬧騰時,發生了什麼呢?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魏延這次對付楊儀,是佔據了地利的,但一下子就被叱散了。
對付個楊儀尚且不成,如果真如魏延所言,讓他領兵,繼續對抗司馬懿,結果如何?
從他死這事可以看出:無論是統兵能力還是對時世的估計,魏延都自信過度了。
所以,諸葛亮退兵是正確的。的確他和司馬懿都知道,他一死,魏國確實可以高枕無憂。魏延在這事兒上鬧情緒,對大格局實在沒幫助。當然,楊儀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就是了。
所以,魏延是個勇猛善戰、性格相似、魅力打折、格局不算大、自信心可能還更高的小關羽。就是如此。
不是我們要為魏延翻案,而是魏延實在被誤讀地太離譜了。
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魏延在劉備入蜀過程中立下不少戰功,成為了牙門將軍。牙門將軍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沒錯,趙雲在長坂坡後就被封為牙門將軍。這一官職是在主公左右,平時為主公參謀,必要時要代主公統領親兵上前線。因此,能擔任牙門將軍的人必須得有勇有謀,而且深得信任。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劉備去了成都後,需要找人守漢中。那時候大家都以為會是張飛,畢竟人家資格老,武藝高強,戰功赫赫,就連張飛自己都覺得非他莫屬了。沒想到,皇叔選擇了魏延,而且現在看來當時滿朝文武都十分驚訝。為什麼呢?大概魏延的謀略在皇叔眼裡更強,武藝雖然稍遜於二哥三弟,但也是一等一的良將。此外,漢中地理位置及其關鍵,而且有長期對峙的態勢,需要綜合屬性更強的將領。
力排眾議派魏延去守漢中,可見皇叔對於魏延的賞識!
魏延幹得如何呢?
五年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大破郭淮,費瑤,後遷為前軍事,征西大將軍,假節。
在地方上步步高升,有資歷,有戰功,逐漸成為地方軍事的一把手(方面軍總司令,最起碼上將軍銜),諸葛亮手下最為得力的幹將之一。
當然,我們必須要提一下子午奇謀。雖然這個策略究竟能不能行得通已經有了很多的討論,但從魏蜀兩國長期的戰略態勢來看,這的確很有可能是為數不多的可以翻盤的機會了。就在魏延獻計不久,夏侯楙就被免職,這條路也就被徹底堵死。諸葛亮沒有採用這個計謀自有考慮,但的確可以看出來魏延是一個有謀略的將軍。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大致看出魏延的軍事形象。武藝高強,但略遜於關、張之輩,勇而有謀,胸中有大略,深得領導信任。
魏延究竟是不是叛徒?
我記得老版的《三國演義》里演到魏延投誠於劉備的,當時諸葛亮就說他腦後有反骨,此人決不可用,讓皇叔殺掉他。這純粹是無稽之談,史書中沒有絲毫記載,而且之後劉備、諸葛亮對魏延也一直都是信任有加。
不過我們必須得談談魏延的性格。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這個人嘛,能力強,位高權重,深得信任,難免有些脾氣,當然也可能是天生性格使然,總之不太好相處。估計結仇也不少,不過有一個人極為關鍵。。。
唯楊儀不假魏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明白了吧,楊儀和魏延不對付。
楊儀是誰?!
先是投誠關羽,後被推薦給劉備做了左將軍兵曹掾,大概就是管兵事器械的。皇室非常喜歡他。後來做過弘農太守,又做了參軍,一直跟隨諸葛亮。後遷長史,加綏軍將軍(大概統帥部機要參謀,中將軍銜)。亮數出軍,儀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楊儀的角色大致就是諸葛亮躺在搖椅上閉目養神的時候,他已經對著地圖規划出了大致作戰方案,並且將軍需後勤已經安排妥當了。
但是楊儀性格上也有很嚴重的缺陷,驕傲自負,心眼小,愛發牢騷,後來也自己作死,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楊、魏二人的矛盾了。
真是苦了我們的軍師,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諸葛亮死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三國志》的記載是,軍師死前和楊儀、費禕、姜維定下了策略,讓魏延斷後,姜維其次、如果魏延不願意走,那就把他留在那裡吧。軍師死後,楊儀派費禕去問魏延,魏延說:「丞相死了,還有我呢,應該繼續打下去,憑什麼你一個人就要廢了蜀漢大業?!而且我魏延是什麼人,憑什麼給你楊儀斷後?!費禕說楊儀不懂軍事,我回去告訴他你的想法,就回去了。魏延可能覺得被耍了,立刻去追,晚了。魏延待人回去大本營,發現楊儀已經率人撤了,魏延很不高興,帶人也往回撤,還燒了閣道。楊儀魏延分別上表,說對方是叛徒,而中央的董允、蔣琬都更相信楊儀,還排了禁衛軍北上。魏延先到了南谷口阻住了楊儀大軍,何平在陣前大罵魏延叛徒,魏延的兵士覺得自己大哥這麼做不厚道,都跑了。魏延一看大事不妙,也跑了,但被馬岱追上,斬殺。最後下結論說,原延意不北降而南還者,但欲殺儀等。
然而《三國志》的記錄中我們會產生一些疑問:
1、為什麼諸葛亮撤軍的計劃魏延不知道?前面說了,魏、楊二人軍事都極為信任,如此大事身為前鋒的魏延竟然被蒙在鼓裡?
2、為什麼董允、蔣琬都相信楊儀,二人不和朝中皆知,朝廷如何判斷魏延要叛亂還派禁衛軍北上平亂?
3、魏延是征西大將軍,軍隊里根基深厚,僅憑何平罵兩句手下就四散而逃?魏延從未表露過任何要叛亂的意思,為什麼手下士兵覺得錯在魏延?
而《魏略》中則是另一套說法,諸葛亮死前把軍政大權都交給了魏延。後來魏延掌權,楊儀怕魏延要害自己,就發動軍隊攻擊魏延,魏延不想跟他打,跑了,被殺了。
這個說法就更說不通了。。。
綜合當時的情況來看,我覺得事情大致是這樣的。諸葛亮可能沒有預料到自己的死,或者制訂了方案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魏延並不知情(很可能和楊儀有關)。撤軍的事情是楊儀一手謀劃的,魏延一心伐魏必會極力阻攔,正好藉此除掉魏延。當時魏延身處前軍,楊儀身處中軍,又在諸葛亮的身邊,因為之前指揮權在軍師手裡,軍師突然去世,楊之前一直是軍師左右手,此刻又以接班人的姿態出現,再加上性格非常強勢,因此大軍可能是可以聽楊儀指揮的。魏延聽說楊儀要撤軍,派兵回追,但本是前鋒又要趕在楊儀前面,出於自己在軍中的威望以及對自身戰鬥力的信心,人數一定不會太多。趕到南谷口,兩人根本也沒有什麼談判的意思,直接火併。楊儀把控了中軍,人多勢眾,幹掉了魏延。
回來了,軍隊里發生了這麼大的事總得有個交代吧,那就魏延吧,成了替罪羊。
魏延和楊儀是在《三國志》中緊挨在一起的,說來也不無諷刺。魏延自負、傲慢,不好相處,也為最後不好的結局埋下了伏筆。三國志對他們的評價有一句: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用現在的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
但我還是希望大家知道,魏延是一個有性格的優秀將領,忠心耿耿,與叛徒二字毫無關係!!!
堅決不同意最高票的答案。因為他忽略了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魏延的出身。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出身貧苦,連「寒門」都算不上。《三國志》記載他是以「部曲」的身份隨劉備作戰,也就是說魏延出仕的起點,比呂布都遠遠不如,僅僅是個小兵罷了。
生於亂世,為將做官,帶兵打仗,固然要冒一定風險,但是可以期待建功立業,故而大家往往也是趨之若鶩。
但是做一名小兵,可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要麼是生活艱難,刀尖舔血,討口飯吃;要麼是原本家庭尚可,忽然天降橫禍,慘遭抓壯丁——杜甫的《石壕吏》講的不就是這事么!總之,國家分裂,內戰不止的年代,去當小兵的,多半都是毫無話語權的底層群眾。
魏延去當兵,從他後來的表現看,第一種可能性更大些。
但有些天才,是身份、地位等等東西都遮擋不住的。魏延不但在殘酷的戰場上活了下來,還活的很好,「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能夠屢立戰功,從小兵升為牙門將軍,不僅需要運氣,還需要這個人對軍事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和總結經驗的能力。魏延便是運氣、直覺、經驗與能力的綜合體,這樣的人,我稱之為天才。
天才往往是極其顯眼的,有識人之明的人一定會感受到強烈的不同。
劉備有一個優點,一個人是不是人才,他往往能夠準確判斷。當然,他不一定能發揮出這個人的才幹。
但這一次,劉備不僅辨識出魏延是個天才,還把他放在了正確的位置。「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要知道,鎮守漢中這個位置,大家都以為非張飛莫屬,畢竟劉備陣營兩大戰略方向,荊州由二弟關羽鎮守,那麼漢中由三弟張飛鎮守似乎順理成章。
不僅大家這麼想,張飛自己也這麼想:「(張)飛亦以心自許。」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等到結果出來,「一軍盡驚」,這個任命實在太出人意料,魏延一個苦出身,從小兵爬起來的將軍,這就負責起方面重任,部分將領心中不服,可以理解。畢竟不是說你是天才,大家就對你心悅誠服,門第階層,依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劉備看出了大家的想法,為此特地開了一個大會。會上他問魏延,如今你接下了漢中的重任,你打算怎麼辦呢?給大夥說說唄!魏延豪邁地回答:「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這一回答里包含了魏延的戰略思想,即魏國主攻漢中,則魏延死守關隘;若偏師來攻,則魏延將積極進取,以攻代守。而當初夏侯淵,就是沒把握好二者的取捨,自取敗亡。
不過這些話本身倒不是關鍵,畢竟吹牛人人都會。真正的關鍵在於,大伙兒聽到魏延回答後的反應是這樣的:
「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大家都沒把這當吹牛,他們真覺得魏延能辦到這事。也就是說,論資排輩時,很多人是有意見的,可是論到能力上,沒人對魏延不服氣。
如果做個類比,魏延在蜀漢,有點像開國大將粟裕。
魏延鎮守漢中的情況,也沒有給他自己的承諾丟臉。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起大兵討伐孫吳,為二弟報仇,守護蜀漢門戶的只剩下魏延。曹魏此時,如果沒有趁虛而入,并吞蜀漢的想法,我是不信的。然而一方面魏延鎮守下的漢中無機可趁,另一方面曹丕繼位不久,需要鞏固自身統治,蜀漢方才安然度過此次危機。
魏延的確功不可沒,諸葛亮隨即提拔他「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諸葛亮對魏延真的是十分器重,魏延也用戰績報答了丞相的信任:「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魏)延大破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魏延說自己能吞十萬偏師,真不是吹牛。
魏延有一個著名的「偏師出子午谷直取長安」的戰略構想,但是每次都被諸葛亮拒絕。後來大家討論此事,通常從兩人關係、性格不同、到底是魏延更對還是諸葛亮更對來評判。其實不妨換個思路來看。
諸葛亮器重魏延,這一點毫無疑問。有一次,車騎將軍劉琰與魏延不和,諸葛亮「責讓之」,即維護了地位較低的魏延,而責備了身居高位的劉琰。(《三國志·蜀書·劉琰傳》)因此魏延的建議,諸葛亮必定是充分考慮過的。
那麼為何諸葛亮要拒絕呢?魏延的建議是奇招,是風險性高、收益也高的項目,但絕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諸葛亮之所以不願意冒這個風險,不是他承擔不起偏師萬人的損失,而是他承擔不起損失魏延。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魏延是蜀漢屈指可數的軍事天才,統兵大將,深感人才匱乏的諸葛亮,不願意把自己的王牌犧牲掉,不是很自然的選擇么?
如果諸葛亮知道魏延最終的結局是個悲劇,是否會改變自己的心意,讓魏延去戰場上搏一把?這個問題,沒人知道答案了。
我們所知道的,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的魏延,因為自己古怪高傲的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其中一位名叫楊儀,心胸特別狹隘,「儀性狷狹」,最終與魏延成了死對頭。(《三國志?蜀書?楊儀傳》)
劉備、諸葛亮曾是魏延的堅強後盾,如今他們都不在了,魏延卻覺得自己能夠統率大軍繼續北伐:「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楊儀是不可能接受魏延來繼任的,他和大家商量後,決定按照諸葛亮的撤退方案,班師回朝,並且散布魏延要北降的謠言,「張言延欲率眾北附。」(《魏略》)
衝動的魏延選擇了公然作亂,自行率軍先南下,「所過燒絕閣道」,並且和楊儀互相攻擊對方叛亂。(《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朝中沒有人替魏延說話,「董允、蔣琬咸保儀疑延」。士卒也不肯效命,「軍皆散」,最後慘遭馬岱斬首。(《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就連陳壽都忍不住替魏延說了兩句公道話:「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魏延的悲劇,固然與其出身、性格有關,但是也要看到,他的死對頭楊儀是個心胸特別狹隘之人,最後的下場是「(楊)儀自殺,其妻子還蜀」,同樣是場悲劇。
用人之際的蜀漢,出身貧寒、性格孤傲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當兩個性格同樣有缺陷的人遇到一起時,最終釀成大禍。
惜哉魏延!
————————————————————————————————————————
更新說明:
感謝 @本楚哥提出的寶貴意見,修正了一些不太妥當的提法。
魏延屬於三國中後期的A-S之間級別的人物,從一開始跟著劉備入川(還沒跟劉璋翻臉)出場,一直是劉備在蜀地比較看重的一個部下。到後來劉備率軍搞定張任又和諸葛亮一起包圍成都。一直是西蜀那邊比較好用的武將。
劉備稱王之後用魏延為漢中太守,可見魏延的能力在劉備心目當中是有相當分量的,或者說在當時西蜀的武將裡面也是出類拔萃的。
三國志裡面這麼評價魏延: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忿,有如水火。可見魏延和二爺一樣,都是有點生人勿近的感覺,但是魏延不如二爺人格魅力高,能力也沒有到二爺的水平,所以很多人就心中很不順。
而且在三國志裡面給自己把自己作死的幾個蜀國大臣列了一個總傳,挺逗的。《三國志·蜀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又稱「當代厚黑學反面教材」總傳,劉封、彭羕、廖立、李嚴、劉琰、魏延、楊儀。陳壽評價道:「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魏延擔任漢中守將是劉備火箭式提拔,當時「一軍皆驚」,這種格調,簡直是韓信的翻版。事實上,魏延除了那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據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的豪言狀語外,確實臨危受命,完美地完成了守衛漢中的任務。
而諸葛亮始終給予魏延極高的賞識和任用,「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在諸葛亮手下擔任丞相司馬,這個職位是為魏延特設的,諸葛亮以丞相擔任蜀漢的最高統帥,丞相司馬就是統帥部參謀總長,大敗費曜戰後,諸葛亮又加魏延為征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侯——這是高於亭侯、鄉侯的縣侯,而南鄭因「鄭人南奔」而得名,自東漢起基本上一直為漢中的附郭首縣。用一個通俗的說法,就是瀋陽軍區總司令兼東北局書記兼總參謀長兼瀋陽市市長兼遼寧省國資委主任,或者行政院副院長兼桃園市市長兼國軍157旅旅長。
@趙良亮 說三國志裡面這麼評價魏延: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他的性格固然有弱點,但最後的悲劇命運是楊儀、費禕等一干人品有極度缺陷的小人共同構陷而成,楊儀是小人,從後來的情況看應無疑義,關於費禕,需要特別說一下。
參見 楊儀,蔣琬,費禕怎麼死的_360問答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孔明和魏延一死,蜀漢最大的主戰派陣營幾乎已經蕩然無存了,姜維算一個,可那時的姜維論資排輩差太遠了,趕不上趟。楊儀不是笨蛋,這一點他也應該早就預料到,作為在戰時最能發揮自己營運規劃能力的楊儀在離開了北伐這個舞台,政治生命也就算完結了,等待他的肯定是被處以閑職。如果楊儀還算是個聰明人的話,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儘快和魏延和解共同支撐起北伐大業,以便延長自己的政治生命。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依然不顧一切殺死了魏延,當時的魏延可以稱得上是屈指可數的大將,而殺死魏延意味著北伐事業的終結,楊儀難道蠢到想讓自己待業下崗嘛?
孔明留遺囑的時候,楊儀應該也在場,他不可能不知道孔明指定的接班人是蔣琬,他既然選擇了處死雖然和自己不和卻同是主戰派陣線的魏延,他自然是有所依持,他很可能在政治前途上已經得到了什麼保證,這個保證足以兌現他的前程從而可以讓他放手一報私仇。私仇儘管報了,但是事後的發展顯然並不如他所願,他並未得到他所期望的保證,他成了一個被置於最高權力之外的「閑人」,所以他有怨氣,他自然要發泄,不過他發泄卻找錯了對象。最後終於無所適從而選擇了自殺身亡,一年之內,蜀漢北伐的「軍中二寶」相繼不正常死亡,是巧合還是另有原因,這其中讓人感到實在是疑雲重重。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破案的必備條件。魏延死於軍變,楊儀死於自殺,這本來是不相干的,但是仔細對照卻發現兩者之間是有聯繫的。他們兩人的死前活動都曾和一個人有所接觸,這個人就是費褘。在此之前,費褘在魏延和楊儀之間一直是扮演著一個「和事老」的角色。《三國志》里說他「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禕匡救之力也。」而我的理解是,孔明在世時,費褘扮演了一個很討巧的形象,使得孔明認為只要有費褘在,就能保證魏延和楊儀兩人各盡其用。這一形象為費褘作為孔明的指定接班人加了很大一塊砝碼。費褘真的是想要儘力開解魏延和楊儀之間的恩怨嘛?當然不是,仔細分析一下魏延之死和楊儀之死,我們就會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他精心設計的一個局罷了。
先看魏延這邊,孔明病重的時候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打算自己死後全軍撤退,由魏延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肯撤退,就留下魏延的本部,別的軍隊撤退。孔明一死,楊儀就讓費褘去打聽魏延的意向。自恃眾望所歸的魏延認為自己理應接掌軍權,繼續北伐事業。他認為費褘平時和自己處得也不錯,於是就和他商量如何分布處置留下的軍隊,並打算和費褘發布一個聯名公告通告全軍。
以當時的情況而言,如果費褘確實是為魏延著想,他就應該繼續他「諫喻分別」的能力,對魏延曉以大義,區分利害,勸撫魏延。無需懷疑費褘的能力,面對「才博果辯,論難鋒至」的諸葛恪、羊誖,他都能「辭順義篤,據理以答」,對於說服眼前對自己還較為信賴的魏延應該還不是問題。但是這時費褘卻選擇了撒謊,他騙魏延說楊儀不懂軍事肯定會服從魏延的安排,並藉此溜回了大營。而楊儀得知魏延不肯從命以後就按照孔明原先的計劃開始撤退。費褘的這一行為無疑使得魏延心理的天平徹底傾斜了,他認為自己被費褘愚弄了,而他主觀上肯定認為費褘和楊儀根本就是一夥的。因為假設當初費褘堅持不肯與魏延合作,明說就可以了,以魏延的性格可能會直接找楊儀理論,而不是在營中傻等,等到大部分軍隊開拔了他才如夢初醒地想到要去攔截回撤的部隊。此時後急於奪回軍權的魏延很顯然已經喪失理智了,這從他此後一系列極其荒謬的舉動就可以看出,魏延的魯莽斷送了自己的性命,枉作了刀下之鬼。而逼他走上這條絕路的不是別人,恰恰是那個當初在營中信誓旦旦和自己寫下聯名公告的費褘。
費褘在不露聲色地借刀殺人除去了魏延之後,他的目標又移向了楊儀。雖然此時的楊儀已經被閑置了,但是作為當初北伐的營運主要負責人,他的存在對於一心求安定的費褘來說依然是個威脅。表面上他經常前去安撫楊儀,但實質上卻是在監視楊儀的一舉一動。楊儀一股怨氣無從發泄,說的話難免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他說後悔當初沒有帶兵去投靠魏國,本來就是氣話,如果費褘真的關心楊儀,他應該能理解楊儀的心情,這種話聽過就算了。但是正像我所論證的那樣,費褘根本不是出於對朋友的關心去探望楊儀,他只是在等待這麼一個能把楊儀徹底擊倒的機會。《三國志》里記載「禕密表其言」,我當初看到這句話就冒冷汗(身邊有這種朋友倒霉啊),這種告密的行為實在是令人感到無比嫌惡。
之後的楊儀很顯然明白了自己完全被人擺了一道,急於為自己辯白,史書上對此的記載則是「上書誹謗,辭指激切」他要誹謗誰?無疑是出賣他的費褘,估計這時楊儀也把當初為了除掉魏延而許給他承諾的事情全部抖了出來,但這時局面已經完全為費褘所掌握,他說的話是再也沒人聽了,絕望的楊儀在羞愧中選擇了自殺。
隨著北伐軍中「二寶」的隕落,軍方的最高權力形成真空,而最後被瓜分的這份權力落到三個人身上:蔣琬,費褘和王平。軍政兩道的大部分權力統統落入了蜀漢的保守派陣營,而在此後整整將近十四年裡面,蜀漢除了打了一場防禦戰以外,幾乎成了三國的看客,東線的東吳獨自承受來自曹魏的巨大壓力,而東吳也一度懷疑起蜀吳同盟的可靠性。從蔣琬到費褘雖然都是孔明親自指定的繼承人,但是思想卻是和孔明完全背道而馳的典型的保守主義者,而王平似乎也只是滿足於鎮守漢中。一群保守派聚在一起分享了孔明死後的權力,真正的得益者顯然已經暴露無遺了。
現在可以理一下思路了,從魏延讓費褘寫聯名公告的那一刻開始,一個陰謀就開始醞釀了,為了激怒魏延,費褘撒了個大謊,而在魏延率軍追趕的時候,他又策動楊儀和王平,許以前程利益,在成功地借楊儀之手除去魏延之後,又將可能成為自己政治上對手的楊儀逼入絕地,最後迫使楊儀自殺,自此不動一兵一卒,將蜀漢的主戰派一網打盡,滅盡朝敵,並於蔣琬死後如願的當上了蜀漢的軍政一把手。
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輕輕移動歷史的天平,而陷自己的對手於死地,如此看來費褘實在是三國時期一流的政治陰謀家。聯繫費褘平時的表現: 根據史書記載,費褘擁有優秀的判斷力,在裁決文件時,只需稍微過目即可通曉內容。決策事務時速度比別人快上數倍,一旦過目就不會忘記,他可以邊吃飯邊處理政務,同時還可以招待客人。董允曾經受命繼任費褘的尚書令時,曾向費褘見習,但還不到十天,所有政務就停滯不前了。於是董允感嘆曰;「人的能力真的差別這麼多嗎 我根本無法趕得上費褘。我一整天都坐在桌前處理公事,但為趕得上費褘片刻的時間 」
蔣琬死後的延熙七年,魏國曹爽領軍來攻。大將軍費褘與王平共同出兵漢中,在出發前夕光祿大夫來敏前往送行,同時邀他一同下盤棋。這正是準備出兵最忙的時候,費褘也知道這一點,一旦他下棋時專註於棋盤上,那麼他就會連時間都給忘掉。後來來敏說:「我是來考驗閣下的,您的確令人滿意,必可獲勝退敵。」 果然,費褘出兵漢中後順利擊退了魏軍。
問題來了,看了上面的引用,諸位沒有發覺一個問題么?諸葛內定的軍事繼承人其實是姜維,「大將軍」而且「統諸軍」,為什麼領兵迎敵的不是姜維,而是「大將軍」費褘呢?
這裡隱藏著很深的內幕,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此問題還可以參考馬伯庸的作品 街亭_馬伯庸中篇作品
「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據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一個非常優秀的將領,不過不知是性格不好還是情商偏低,跟同事們的關係不太好,好在劉備、諸葛亮平時都罩著他才沒鬧出大事。
所謂的反骨以及後來的叛變,都是《三國演義》里杜撰的,他對季漢還是很忠誠的
小時候看央視三國時候,啥都不懂,但是莫名其妙就是喜歡魏延(小孩不懂事)。一旦大將對壘我都會嚷著問外公:「為啥不派魏延出來啊」。外公說道:」那是東吳和曹魏在打,魏延是蜀漢的「°…………長大了真心忍不住想為魏延翻案。只恨自己不學無術……但是有一點很有意思,當時諸葛亮塊死,作為軍中武將最重要的魏延,居然不在中軍帳里,坐在諸葛床頭一把鼻涕一把淚。即使公務繁忙但是和臨終託付也是沒得比啊!並且諸葛死後魏延沒有哭的一把鼻涕並且不提出來「我要去看看這位老領導啊,看他最後一眼,沒有他,我們蜀漢怎麼辦啊。」而是帶個話過來,魏延也就信他死了,並且第一件事居然是和楊抬杠。(說實話我實在是沒法理解,他這是啥意思啊)魏延可是有勇有謀啊!不可能這點政治覺悟都沒有把!所以我猜測上述所謂的史書還是在說謊。…為啥就這麼信諸葛死了,那肯定是因為他知道諸葛命不久矣,你說你作為軍中大佬,知道元帥要死,你還不去中軍帳謀劃後事?魏延真是太瀆職了。而武將中參與謀劃後事的是姜維。姜維他軍功,資格哪一樣能夠和魏延比?然後就是一幫文臣(最會殺人越貨,借刀殺人的一幫子)。警察叔叔去斷殺人案時候,其中一個就是看這人死了對誰最有好處。我們後面看看……姜維成為軍中最大的大佬(本來應該是魏延的!)傳話的費先生曾經有這個遭遇: 孫權曾大醉問費禕道:「楊儀、魏延,皆為牧豎小人。二人雖常有鳴吠之益於時務,但既已任之,其勢必不得為輕,若一朝無諸葛亮,二人必為禍亂矣。你們這樣胡塗,不知防慮於此,如何為將來打算呢?」費禕愕然不能即答。並且 楊儀在諸葛心裡地位也是很重滴,號稱接班人滴。結果後來 楊儀死了,魏延死了。兩個替補卻扶正了。
三國歷史里有一員大將,此人是劉備愛將、被劉備委以重任,其個人勇武和性格神似關羽,但是始終被諸葛亮壓制、懷才不遇,身為一代名將卻遭受了三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
這個人就是五虎上將之後蜀國最牛的大將,魏延。
電視劇三國 魏延劇照
劉備的愛將
魏延,字文長,義陽(今河南南陽)人。《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對魏延記載從跟隨劉備入蜀開始,「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在劉備平定益州過程中,魏延屢立戰功,被劉備封為牙門將軍。
真正體現劉備對魏延的欣賞和信任的,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這一年五月劉備奪取漢中,七月劉備在群臣擁戴下正式進位漢中王。
漢中是益州通往關中的門戶,對劉備來說,漢中既是北伐中原的前進基地,也是保衛益州的根本,沒有漢中益州就不得安寧。
電視劇三國演義 劉備劇照
漢中對劉備集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劉備又不可能長期待在漢中前線,必須留一員大將鎮守。
眾人都以為劉備會選擇張飛,而張飛也這麼認為,「飛亦以心自許」,畢竟他二哥關羽不就替劉備鎮守荊州嗎?
出乎所有人意料,劉備選擇了魏延當漢中太守,「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更霸氣的是,劉備考問魏延,曹軍來了你怎麼應對啊?魏延豪氣地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劉備稱帝後,將魏延進一步擢升為鎮北將軍。近十年時間裡,魏延一直鎮守漢中,不負劉備所託、牢牢守衛著蜀國北大門,直到有一天,諸葛亮來漢中了。
電視劇三國 諸葛亮劇照
被諸葛亮壓制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軍進駐漢中,著手準備北伐。諸葛亮這個人有一個優點(缺點),事必躬親,「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由實權的漢中太守變為虛封的涼州刺史,老辣的諸葛亮輕而易舉就將魏延架空。眾所皆知,蜀國只有一個益州,涼州那是魏國地盤,蜀國的涼州刺史就好比海峽對岸任命的浙江省主席一樣。
電視劇三國演義 諸葛亮和魏延劇照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每次都想獨自領兵,效法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故事,與諸葛亮兩路進兵,「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
但是,每次都被諸葛亮否決了,「亮制而不許」,包括最著名的子午谷奇謀。
此時五虎上將都已故去,作為蜀國無可置疑的第一大將,居然連獨自領兵作戰的機會都沒有,魏延也只能嘆息懷才不遇,「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或許,此時蜀國最想念劉備的人,不是諸葛亮和劉禪,而是魏延吧。
電視劇三國演義 魏延劇照
魏延的人生巔峰之戰,卻幾近湮沒在歷史。
作為名將,魏延渴望建功立業,但諸葛亮一直不給他機會。上天說,文長啊,沒有關係,諸葛亮不給,魏國給!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建興八年(230年)秋,魏國三路大軍大舉伐蜀。
魏國大軍來犯,諸葛亮自己堅守漢中,並派遣魏延深入魏國境內,圍魏救趙。
這一戰的結果,「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
《三國演義》是尊劉貶曹,而《三國志》是尊曹魏為正統,陳壽對陽溪之戰的記載是「大破」,足以說明這是一次重大勝利。
有意思的是,這次戰役在郭淮傳記里卻沒有記載,而只能通過一些佐證來猜測。
電視劇三國 郭淮劇照
佐證一是,此戰後,魏延和吳懿獲得的封賞極大。魏延,「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吳懿,「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
吳懿進爵為鄉侯,而魏延更是被授予縣侯,而且南鄭是漢中首府,對長期鎮守漢中的魏延來說,封為南鄭縣侯,意義非同凡響。
佐證二是,《三國志魏書·滿田牽郭傳》記載了此戰後隴右的空虛睏乏,「是時,隴右無谷,議欲關中大運」。
陽溪之戰是魏延唯一一次大戰,很不幸的是卻因為種種原因,幾乎被歷史湮沒。
電視劇三國魏延劇照
三國最大的冤案
陽溪之戰,魏延大破郭淮,被拜為征西大將軍、進爵為縣侯,魏延正式成為蜀漢諸葛亮之下第一人,迎來了其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此時的蜀國,論能力,論資歷,論威望,論戰功,魏延都是翹楚,他期待著在諸葛亮之後能執掌蜀國大權,實現人生更大的抱負。
但是,魏延還是太天真了,諸葛亮臨死前,已經將一切都安排好了,包括他魏延。
電視劇三國 諸葛亮劇照
諸葛亮臨死前交待楊儀、費禕、姜維等人撤軍事宜,「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交待一下,楊儀和魏延的關係,「有如水火」。
心高氣傲的魏延果然不願聽從楊儀安排,率先率軍撤退。二人一邊搶速度,一邊給對方使絆子,互相上表,指責對方叛逆。
諸葛亮才剛去世,魏延和楊儀就互相指責對方叛逆,後主劉禪只能問諸葛亮留給他的大臣,「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
電視劇三國 劉禪劇照
魏延的命運,就這樣輕飄飄地被董允、蔣琬幾句話決定了。董允,費禕,蔣琬,還有楊儀,他們都有一個身份,諸葛亮的親信。
小人得志的楊儀,派遣馬岱追斬魏延,得到魏延首級後,楊儀的報復是,「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一代名將魏延,沒有死於戰場,卻被自己人所害,堪稱三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和悲劇。
電視劇三國演義 關羽劇照
能力、性格神似關羽
最後啰嗦一下,魏延的能力和性格,神似關羽。
論能力,關羽「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魏延「勇猛過人」、「以勇略任」,也因此二人都被劉備授予守衛益州門戶的重任。
對待士卒和士大夫的態度,關羽是「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魏延是「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
論性格,二人都是性格高傲、孤芳自賞,用今天話說,都不合群。《三國志》描述是,關羽「羽剛而自矜」,魏延是「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這就導致二人最後結局也很類似,都死於小人。關羽毀於東吳偷襲荊州,魏延死於政治陰謀。作為蜀漢最剛猛的兩位大將,他們的個人不幸,也是蜀漢的不幸,間接影響了蜀漢的命運。
一言概之,魏延冤枉,是小人物悲哀更是制度悲劇。
在歷史現實里,劉備進入四川前夕,魏延才加入,他驍勇過人、屢立戰功。劉備佔領漢中後,魏延被封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負責守衛這個蜀漢的咽喉重鎮,可見劉備對於他的器重。當時,劉備手下能夠獨當一面,出任地方太守的武將,除了魏延,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關羽。但是關羽後來把荊州丟了,所以說,評書演義里的蜀漢五虎上將,應該有魏延的一席之地。他的重要性和能力,比張飛,趙雲,黃忠和馬超都要強。但為什麼諸葛亮一死後,魏延就遭遇了飛來橫禍呢,這還得從諸葛亮設計的蜀漢政權人事結構來談起。
劉備死,諸葛亮發動了六次討伐曹魏的戰役。諸葛亮,是個擅長搞管理,後勤的政治家,軍事天賦其實不高,再加上蜀國國力有限,六次戰役都沒什麼大進展。此時,大家熟悉的蜀漢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都已去世了,能拿得出手的大將,也只有魏延。在蜀漢軍隊里,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但是這個時候,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也逐漸激化了。
諸葛亮這個人呢,有兩個特點。一是為人非常謹慎,二是喜歡任用自己信得過的一群人。劉備是從親戚劉璋哪裡,把巴蜀奪過來的,所以對本地的這些人才,不放心。所以諸葛亮最依靠的是,來自自己故鄉荊州的一群人,比如馬謖,楊儀。楊儀這個人也擅長後勤,行政管理,所以算是蜀漢軍隊里的大管家,後勤部和政治部部長。但是這個楊儀性格不行,心胸狹窄,經常跟魏延起衝突,魏延又是個急脾氣,說不過了就拔刀威脅楊儀,把楊儀嚇得是痛哭流涕。作為頂頭上司的諸葛亮,始終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兩個重要下屬之間的矛盾,而且因為派系的問題,諸葛亮也是袒護楊儀的,這也為日後魏延自己的橫死打下了伏筆。
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就向諸葛亮建議,派自己帶著精兵五千,走一條危險崎嶇的小路,叫子午谷。直插曹魏後方的長安,這個建議被謹慎的諸葛亮給否決了。不但如此,諸葛亮還力排眾議,不讓魏延當先鋒,把這個位置給了自己信賴的馬謖。看過三國演義的觀眾都知道,愛好紙上談兵的馬謖把戰略要地街亭給丟了,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
接下來的第2、3、5次北伐,史書上都沒有提到魏延的作用,唯獨規模比較小的第四次,魏延獲得了比較大的自主權,打過一個大勝仗,在今天的甘肅南部,大敗魏國的大將費瑤,郭淮,所以被封為征西大將軍。到了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了最後一次北伐,這次諸葛亮倒是把魏延擺在了檯面上,讓他當了先鋒。但是諸葛亮的策略,還是穩紮穩打,先建立前進基地,保障後勤供應,再做進入敵方領土的打算。這個時候魏延心裡肯定是憋屈的,自己沒法發揮善於進攻,大膽用兵的特長。正如史書上所說,魏延有意無意,也流露出對諸葛亮不滿,感覺上司太謹慎,膽怯的念頭。
這一年的8月,蜀漢軍隊打到了五丈原,就是今天陝西境內的岐山縣,和曹魏的軍隊,隔著一條渭河對峙。大家知道,在這裡,諸葛亮病倒了,感覺自己不久於人世,就開了一場最高軍事會議,商量自己去世後的安排。有意思的是,到會的,是楊儀,費禕,蔣琬這幾個諸葛亮親信的荊州系大臣,還有諸葛亮非常信任的新人武將姜維。唯獨把魏延這個第二號人物排除在外,那麼他們得出了什麼決定呢。就是諸葛亮一死,蜀漢大軍就後撤,楊儀當總指揮,魏延的任務是斷後,但是諸葛亮特地指出,如果魏延抗命,就不用等他,其他人走就行。
這個安排,深刻顯示出了諸葛亮思維上的短板和缺陷,他不信任魏延,又知道魏延和楊儀長期不和,又讓楊儀當總指揮,給了楊儀公報私仇的好機會。安排魏延斷後,還不讓他提前知道,擺明了是要把魏延連同部下一起拋棄。魏延的結局除了投降魏國,就是孤軍面對曹魏的追兵,兩者都很糟糕。接下來的故事,就跟評書三國演義上差不多了。魏延聽聞消息之後,非常憤怒,不讓楊儀退兵,理由是,我們好不容易打到這裡了,隨便撤兵,更對不起諸葛丞相生前的遺志。然後楊儀就順理成章,給魏延扣上了一頂造反的帽子。魏延沒辦法,只好逃往漢中,結果被追上來的馬岱所殺。後世一些歷史學家,包括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說,魏延可能會謀反,但是魏延想造反的話,機會太多了。比如鎮守漢中的時候,可以把這個軍事要地獻給曹操當見面禮,又或者五丈原撤退的時候,拉起隊伍直接投降司馬懿。所以說,這種推測,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說,被世人崇拜的諸葛亮,要對魏延之死負有相當大的間接責任。三國時代里,這三家公司,人力資源搞得最不好的,就是蜀漢。名聲很高的CEO諸葛亮看到中層幹部有矛盾,辦法有很多,上策是領導親自出馬,用大目標和願景讓他們攜手合作;中策是忍痛割愛,放棄一個;諸葛亮偏偏走了下策,拉一派打一派,放任矛盾激化,最終導致魏延無辜冤死。
導讀
在工作中,有這樣一種人,能力很突出,但是個性太明顯。一般不大看得起身邊的同事,說話一副唯有他說的才是正確的口氣,合作起來很不愉快,常常搞出很多尷尬事。
這種頗有點桀驁不馴的牛人,如同一柄雙刃劍,合作得好事半功倍,合作不好就雞飛狗跳了。在三國里,也有這樣一位特點鮮明的人物:魏延。他曾一度是蜀漢陣營的支柱,但最後怎麼會遭同僚的清算呢?
當老闆信任的人
魏延真正在蜀漢集團出名,源於被劉老闆指定為漢中太守。當時,劉備剛進位漢中王,漢中作為益州北門戶,需要找個得力戰將來鎮守。
當時有資格當選的,就是蜀漢除關羽外的各大虎將。誰可能當選呢?趙雲不被劉老闆喜歡,黃忠年紀大了,馬超挺不錯,但是名氣太大老闆怕壓不住他。到了這一步,大部分只有張飛最適合了,既是老闆創業的夥伴,能力又強,跑不了了。結果出人意料地是魏延當選漢中太守。
在一個大集團要跨越式上升,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劉老闆知道大家不服氣,就問魏延:鎮守漢中的具體工作計劃。魏延回答了兩句話:曹操自己帶兵而來,我為大王拒之門外;要是其他人帶兵而來,我為大王吞併了。
一番話,讓原本心存疑慮之人都明白了,說出這樣可行的方案,也是老闆在幫他樹立威信呀!落實到執行層面,魏延也在各個要塞派兵駐守,一旦敵人來襲則全面出擊打擊敵方。隨後的十五年里,魏蜀戰爭不斷,但曹軍始終未能踏入漢中半步,魏延回報了老闆肯定。到劉備稱帝時,魏延被進封為鎮北將軍。
當老闆信任的人,前途總是光明的。
人際關係玩不轉
在劉備時期,對魏延是很照顧的,所以魏延多少有些任性,也越來越高傲。但人生難料,劉老闆在白帝城就撒手人寰了,而新的領導人諸葛亮跟魏延的關係可就微妙多了。
不過諸葛亮還是很器重魏延的。在北伐期間,給魏延的權力非常之大,享有三軍決策參與權和地方管理權。而魏延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信任,數次擊退了曹魏的軍隊。而真正讓他們產生分歧的,就是爭論很大的子午谷奇謀。
關於這件事一直爭議不斷,有部分認為要是當初諸葛亮聽從魏延的建議,可能長安早就拿下了,當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是從這件事之後,魏延對諸葛亮的印象就變了,認為他是個膽小鬼,就這樣彼此都留下了心結。
在跟同事時間,魏延也沒給好臉色。有一個叫劉琰的人,是個風流名士,又和諸葛亮關係非常好,人比較狂,看不起魏延這樣的武將,兩人就經常吵架。有一次兩人又吵起來,那天劉琰多喝了幾杯,所以言語有點荒誕,魏延就借著這事找諸葛亮投訴。諸葛亮知道把劉琰罵得狗血淋頭,還讓他做了書面檢討,讓劉琰很是窩囊。
跟魏延最不合拍的同事,當屬長史楊儀,兩人可謂是天生的冤家。在諸葛亮手下,魏延負責協助軍務,楊儀負責執行,要說這兩位要是合作的好,諸葛亮就不用那麼鞠躬盡瘁了。偏偏他們兩像公雞一樣,互相看不順眼,勢同水火,讓諸葛亮這樣的大師也束手無策。調節了N次之後,諸葛亮還專門寫了一篇議論文《甘戚論》希望能調解兩人的關係,結果都是浪費力氣。
魏延愛動刀,楊儀動感情,這一文一武的兩種殺傷力武器,讓蜀漢的決策層沒點消停。常常就是這樣,兩人一吵架,魏延就拿起刀子晃了晃,楊儀就開始痛哭流涕,表示委屈,最後連蜀漢的鐵嘴費禕出動來到他們中間進行勸和。這事攤誰身上都是累啊!
因個性而蒙冤
諸葛亮在世時,魏延和楊儀尚且如此,諸葛亮死後就直接上檯面了。按當時的職務安排,魏延是軍務二把手,而楊儀和費禕都屬於丞相屬官,沒有領兵權。最後蜀軍撤退,魏延被楊儀安排斷後,魏延不服這種安排,讓楊儀自己回去。楊儀上書劉禪說魏延不服從管理有叛亂的意圖,這下子事鬧大了,但這事由於魏延做法太偏激,大家都願聽從,最後魏延只帶了少數隨處逃離,後背蜀將馬岱斬殺。
說魏延謀反實在是冤枉他了,主要還是魏延的個性太強,導致和同事關係不好,楊儀怕他日後要清算自己,所以先下手致使魏延陷於萬劫之中,魏延為他的個性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魏延的啟示
看完了魏延的故事,筆者有三點啟發想跟大家分享:
1、保持個性,主動協作。在工作中,我們要跟很多人協作,這就使我們常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個性去適應別人,但很多人卻無法做到這點。主要還是個性太強,讓跟你合作的人無法接受,也讓事情的進度被耽誤,造成不小損失。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個性,也要學會和別人協作。
2、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在一個組織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你在處理事情上變得更順暢,同時也讓心情更愉快。試想每天面對一群互不搭理的同事,是不是連上班的慾望都沒有呢?同樣跟同事交惡,還可能被穿小鞋哦!
3、上下級都要保持融洽。有的人認為只要跟上級打好關係,就可以平步青雲。但在如今的時代,除了會迎合上級,跟下級的關係也要打好。別輕視那些暫時還不如你的人,也許某天你的一個差錯,就會被他們所顛覆,那時臉色可就不太掛得住了,所謂「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
寫在最後
魏延這個人物是比較複雜的,多少年來也被大家所議論,有能力又有個性的人,都是如此。在這個變幻無常時代,即保持我們的個性,又搞好人際關係,仍然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最後,用一首描寫魏延的詩來做註腳:
一曲悲歌半生桀,壯志未酬屍骨寒。
遙想漢中嘶千里,巍巍霸氣震秦川!
假面的狂戰士,雙極滅星
能力A+,野心S。
1、漢中太守。 我記得張飛曾在漢中附近巴西大敗張合,張合翻山而逃,才撿了一條命;黃忠更有在定軍山陣斬曹軍大將夏侯淵的功勞。按史書記載論功勞,魏延只是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而黃忠卻是: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陳,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
整個爭奪益州和漢中的過程,魏延出彩的地方何在?煩請列舉!張飛有,黃忠有,趙雲有(漢水之戰),漢中太守本應該是二者(張黃)之一(趙雲要護衛劉備,親信中的親信),然而,劉備就是劉備,他統籌大局,才破格用了新人,也只有劉備這樣有威望的領袖,敢這麼干,不然,張飛和黃忠私下能不有怨言?
別以為劉備提拔魏延,就等於魏延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2、魏大吹牛吹的響,鎮守漢中十載,不能拓土一寸不說,一件拿的出手的作品都沒有。你說關羽任性,人家還有威震華夏的功勞,你魏延還要到諸葛孔明北伐時,才動了動慵懶的身子骨,請問,魏延獨自鎮守漢中十年,都幹了什麼大事了?
殺了魏兵多少兵將?翻看史籍,一無所有!
3、關羽連陣斬夏侯淵的黃忠都看不上,會看得上只是廖廖數有戰功的魏延?你搞笑的本事,果然是空前絕後。
4、或曰:沒有紕漏就是功勞,難道神將魏延,其實能耐也就是和王平不相上下?那還吹什麼吹,不如像王平那樣,低調做人,你魏延不是很鳥嗎?那就該做點大事給蜀漢集團的人看看,比如斬一兩個曹真或是徐晃似的人物,你看楊儀還敢在他面前放肆?
楊儀,劉琰為什麼就敢對魏延指手劃腳,你在漢中呆了十年,完全是消極的防禦策略,好不容易丞相出兵了,又犯了輕敵冒進主義,這種走兩個極端的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頂頭上司壓著他, 他什麼事不敢做出來?
果然,丞相過世後,這個人的大頭症馬上發作,行為失常,最終被王平罵散軍馬,被馬岱追斬,完全是咎由自取。
5、劉備有多重用魏延?東伐孫吳的時候,為什麼就沒帶上魏延?反之,魏延為什麼不主動請纓,跟隨恩師劉備東向伐吳?要知道,劉備東征,有太多阻力,魏延這時候本是報答恩師的最佳時機,他卻縮在漢中,一動不動,沒有任何表示,真是讓人遺憾啊!
6、趙云為什麼成為保鏢,說實話,還真得拜託羅老先生,當陽長坂一戰,把趙雲寫的太精彩了,當時就把趙雲定型在了中南海保鏢的職位上了。其實趙雲的能耐,劉備伐吳就可以看出,沒幾個人敢發聲勸阻,趙雲卻冒著生命危險,分析伐吳的利弊,當時把皇叔就說的啞口無言。 不過劉皇叔一點也沒怪罪他,更不像秦宓,關進了監獄,差點掉了腦袋,可見,常山趙子龍在劉皇叔心目中的地位了。倒是神將魏延,在伐吳的問題上,沒有一點表態,也太辜負他神將的名聲了吧,不管是對是錯,你魏延倒是吱一聲啊!
7、總結一點,像魏延那樣能達到「智勇謀」三高的奇才,縱觀整個三國時代都是比較罕見的。--- 是非常罕見,只因那一句,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 魏延就完全稱的上三國第一「神」將。
你魏延算什麼身份,你有什麼權力率諸軍擊賊?有多少將領會聽你的,姜維,楊儀,王平,馬岱?沒人聽你的,你率球球擊賊啊!諸葛亮都搞不定司馬懿,你魏延就可以?找死型的「神」將!
神將魏延給一代戰神關羽提提鞋,算湊合了,還奇人,我看奇前面加個田字,就對了。
這種問題去聽品三國就行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三國中人物稱呼中都帶有籍貫?
※《三國演義》中的驚雷落箸情節,是否屬於deus ex machina (天降神兵)?
※如果三國的君主互換了勢力會怎麼樣?比如劉備和曹操
※蜀國李嚴運糧不力遭罷黜事件是否存疑?
※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