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是儒家著作還是道家著作?


不能這麼看,《連山》《歸藏》不說,如果按照「文王演周易」的說法,那比孔子、老子都是早了好幾百年的。而且即使在孔子那會兒,也沒有「儒家」這種標籤。
《易》是中土學問的根基,他的思想、思維模式都深深烙印在其後諸家的學問里。而直到佛法東來,這種局面被打破。

再補充說一下:《易》的思維模式是什麼呢?《繫辭》說:聖人設卦觀象。這是一種「以被觀測者為依」的思想模式,而後來儒家的「克己復禮」、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這種思維模式的產物。甚至醫學,《內經》云: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明顯源於《易》的思維模式。
所以才說《易》是中土學問的根基,很多答案都在說學術學問,其實這反而是次要的。思維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對傳統文化熟悉的可以想一想上面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這也是為什麼說佛教東來是對本土文化的一個突破。可以說,倘無佛法,中土學問很可能將一直困在上面這個境地。取經,就是主動學習的過程。


《易》經過幾次的變更和豐富
1、先天八卦。相傳伏羲氏創立,只有圖沒有文字。
2、後天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即所謂的文王演八卦,周文王變更了八卦的排列順序,稱後天八卦,同時通過上下卦相疊創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文王作了每卦的卦辭和爻辭。
3、易傳。相傳是孔子所補,稱《十翼》,包括《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繫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

第一二次變更,說不上是誰家的思想,但易傳很明顯是儒家的(無論是否為孔子所作),可以參考台灣傅佩榮教授的論述。

無論儒家、道家、佛家,之所以稱「家」,是因為他們自有一套價值觀和思想體系,如果熟悉中國文化歷史,就會知道孔孟老莊並非從無到有的儒道創生者,他們確實有創立之功,同時也是整理者,集大成者。所以從稱謂上講,可以說孔子之前無儒,老子之前無道,若從價值觀和思想理念講,儒道早就有。

易傳通篇都是儒家的思想和語氣,「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以經綸,君子以...「,如果讀過《論語》《孟子》等儒家著作,就會發現類似的語氣N多,儒家談」君子「最多,不斷教導人修身,發奮。


「易經」可以說是儒家和道家的共有思想源頭。儒繼承了《易》「陽『的一面;道發展了其「陰」的一面。


這個問題毫無意義,因為周易形成於西周,而諸子百家誕生於春秋,只能說諸子百家吸收了周易中的學說,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學派。正如1000個讀者眼裡有1000個哈姆雷特,儒家在周易中讀到了治世普世之道;道家在周易里讀到了大道不息,至簡又至繁的出世之道;墨家在周易中讀到了兼愛、非攻的人本之道;陰陽家在周易中讀到了天道可循,洞之可查的玄學之道。周易不屬於任何一家,但深刻的影響了中國文化,進而深刻影響古中國的哲學體系,是為中國哲學之濫觴。


個人認為,《易經》是儒家著作,因為這是儒家在述《周易》的同時進行了註解,也就是加入了儒家的理解,因此屬於儒家。
而《周易》則非儒非道。《周易》據稱為周文王所著,也有人考證文王之前已有,而文王重寫了卦辭,按這種觀點,《周易》非任何一派。但是作為原典級的作品,《周易》是一本集上古先民經驗的大成之作。它不僅僅是卜筮之書,更總結了先民對於整個世界的認識。因此之後無論孔孟還是老莊,也常常援引《周易》。
但就《易經》而言,則是儒家之經。


中國的所有文化都來自於《易》,你說你的問題是不是有點問題呢?


先將莊子一文中記載的一個小故事:
孔子對老聃說:「我研究丘《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已經很久了!熟知古代的各種典章制度,以七十二個不軌之君為例,論述先王之道,宣揚周公之功,可是沒有一個國君採用我的主張,太令人失望了!是國君難以說服呢,還是大道難以彰顯呢?」
老子說:「幸運啊,你沒有遇到治世之君!六經是先王的陳跡,根本沒有反映事物的本質!今天你的說法,也不過和足跡一樣。足跡是人的腳踩出來的,可是足跡和腳一樣嗎?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阻。得道者,無往不利;失道者,處處受挫。」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沒有,老子對易經是不屑一顧的,這其實是先秦時期道家對易經的普遍態度,因為現存的易經,據說是周文王所作,所以它起源於周文化(所以易經倡導陽尊陰卑),而周文化正是儒家的源頭,易經是地道的儒家經典,至於後來把易經納入道家,那是道教做的事情,因為那個時候獨尊儒家,道教為了適應這種形勢,不得不做吧。

其實道家和易經水火不容,就世界觀而言,道家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化,所以管理者要效法天地,無為而治

《易經》認為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這樣的君子當了長官,必然有為而治,折騰死老百姓,比如秦始皇、隋煬帝、漢武帝、老毛等

更重要的是,《易經》把萬物強行分為陰陽,是莊子所說的混沌開竅,破壞萬物天性的行為,道家惟道是從,而大道靠萬物的自化無為無不為,與陰陽何干?就算是你的陰陽有道理,那也不過是以二進位為基礎的數字量,可是世界除了數字量,還有大量的模擬量,模擬量有無數個中間值,能用陰陽概括完嗎?就算你再加幾個太呀、少呀、大呀、小呀,還不是坐井觀天嗎

那些說易經是群經之首中華文化之源的,其實是披著儒家狼皮的人,請你們不要代表諸子百家好不? 請問:公孫龍的《指物論》里有易經的影子嗎?惠施的"歷物十事有易經的影子嗎?墨經里有易經的影子嗎?

至於用易經解釋道家的,是以儒解道,目的是以儒為主,融合道家,使道家消融於無形,最起碼不再對儒家造成威脅,而《易經》正是埋伏在道家中的第五縱隊,也是以儒解道最便捷的橋樑


我們現在看到的《易》是孔子整理過的,你覺得《易》是儒家的還是道家的?
孔子曾經向老子求學,嚴格地說儒家更象是「道」在人世間的應用,你覺得儒家跟道家分得開嗎?
呵呵……


《易》,即《周易》或者《易經》,歷來公認是伏羲和周文王受到「河圖洛書」啟發而作。後雖被儒家列入經典,但非儒家著作,也不屬於其他任何一家之作。


個人認為談論這個問題時《易經》和《易傳》要分開,一般稱《易》時,既可以單指經,又可以包含傳,經傳是不同的。一般用《周易》來總稱今日通行本的經傳,不知道是否即是題主所說的《易》呢。
《易經》本是上古的巫筮占卜之書,是上古文化元典,實際不屬於任何一家,所謂周太史掌三卜,連山歸藏周易,都屬於此類;《易傳》是後人對經文的解釋,七種十篇,大概成於眾手,部分內容最遲寫定於戰國甚至秦漢,所含思想複雜,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氣質都蘊含其中。或者說,這根本就是先秦時人們的宇宙觀世界觀等等的集中體現,所以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成於此時的儒家道家乃至稍後的道教必然受其深刻影響。
儒家向來以保存和解說上古文化典籍為己任,也最為擅長,實際春秋戰國諸子也都借上古典籍為自家學派立說,所謂道術為天下裂,而道術盡在六經。《易經》與《易傳》本來分別單行,大概在漢以後相配合併行於一書中。
大概是這樣吧。所以我認為《易經》絕非專屬任何一家,而《易傳》既包含儒家,又包含道家。儒家最重要的五經易書詩禮春秋,道家道教更不必說。
才疏學淺,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點認識。


周易出來的時候,儒家和道家八代祖宗還沒有。


易早於百家,是整個華夏文明的,不是任何一家的,但任何一家都可以讀易、研究易


道家偏向易中象數,儒家更偏於易理。


.

《周易》是儒道兩學之宏基
¨¨¨¨¨¨¨¨¨¨¨¨¨¨¨¨¨¨¨¨¨¨¨¨¨¨¨¨¨¨¨¨¨¨¨¨¨¨¨¨¨

易學衍生出中國兩大思想體系,即儒學與道學。這兩大思想體系之所以不同,
是因為兩大思想體系的創始人孔子和老子研習易學的教材不同,孔子的易學
教材是《周公·易象》,.老子的教材是《文王·周易》。.兩部教材的不同之處
在於《文王·周易》沒有周公為小成王教授部分,即沒有《大象辭》和《小象
辭》。這就是孔子之.「德道」.與老子之「道德」.之異。兩種思想體系的差異,造
就了中國士大夫階層二千多年的「入仕觀」與「出仕觀」。

由於歷史使然,周文王所著的《周易》作為傳家寶只傳嫡長子,因而珍藏在
武王、成王、康王等王室太史館中。同理,周公所著的《易象》作為傳家寶
也只傳嫡長子,因而珍藏在魯國史館。晉國是唐虞叔的始封之國,從公元前
1033年至公元前540·年,晉人近500年沒見過《周公·易象》。也就是在公元
前540年·春,晉平侯派大夫韓宣子訪問魯國,.借國事訪問而觀《周公·易象》
和《魯春秋》,可見《周公·易象》連周宗後嗣也難以見到,更況乎是《文王·
周易》了,百爾諸侯沒資格去王室太史館觀書。國家檔案,是有級別限制的。

孔子雖然是魯國人,但他若未成為魯國司寇,老死也借不到《周公·易象》的。
孔子為魯國代相,.才有資格和機會去東京公幹、才有可能拜見周王室太史老
子。而老子因近水樓台先得月,已熟讀《文王·周易》,其思想境界其時已領
先於孔子。孔子拜見老子後,方知其思想境界源於《文王·周易》,也方知魯
國史館有一部《周公·易象》。回到魯國後,孔子去太史館向左史姬丘明借閱
了《周公·易象》,讀得個「緯編三絕」,但只給我們後人留下一聲嘆息:「加我
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其時,孔子已五十五、六歲了。

毋庸置疑,孔子和老子、以及所有古人,.皆不可能讀懂《周易》,這是歷史
的限制,與後人無關;與智商、情商也無關。.但是《周易》光芒萬丈,其光
輻射必然感染見過她的人。所以,二千多年來被其光輻射感染的、歷朝歷代
的感染者,皆因感染成度不同,而個人的感受也不同。

章法(一):

乾 ? 天
坤 ? 地
巽 ? 風
震 ? 雷
坎 ? 水
離 ? 火
艮 ? 山
兌 ? 澤

必須按八大自然體的先後順序列章,
傳世本《易經》因禮崩樂壞後成為卜筮工具,
從而,導致章法紊亂。
¨¨¨¨¨¨¨¨¨¨¨¨¨¨¨¨¨¨¨¨¨¨¨¨¨¨¨

章法(二):


必須尊崇「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大自然體符號文字排序,
不得有其它自然體出現,比如,漢儒添加的雲、泉、木。
¨¨¨¨¨¨¨¨¨¨¨¨¨¨¨¨¨¨¨¨¨¨¨¨¨¨¨¨¨¨¨¨¨¨¨¨¨¨¨¨¨¨¨¨¨¨¨¨¨¨¨¨¨¨¨¨¨¨¨¨¨¨¨¨¨¨¨¨¨¨¨

章法(三):


必須上下為經,並與之相對。
¨¨¨¨¨¨¨¨¨¨¨¨¨¨¨¨¨¨¨¨¨¨¨¨¨¨¨¨¨¨¨¨¨¨¨¨

第一周章 乾,天上有天

第二周章 坤,地下有地

第三周章 小畜,天上有風
第四周章 姤,....天下有風


第五周章 大壯,天上有雷
第六周章 無妄,天下有雷


第七周章 需,天上有水
第八周章 訟,天下有水


第九周章 同人,天上有火
第十周章 大有,天下有火


第十一周章 大畜,天上有山
第十二周章 遁,...天下有山


第十三周章 否,地上有天
第十四周章 泰,地下有天


第十五周章 觀,地上有風
第十六周章 升,地下有風


第十七周章 豫,地上有雷
第十八周章 復,地下有雷


第十九周章 比,地上有水
第二十周章 師,地下有水


第二十一周章 晉,地上有火
第二十二周章 明夷,地下有火

第二十三周章 巽,風上有風
第二十四周章 震,雷下有雷


第二十五周章 恆,風上有雷
第二十六周章 益,風下有雷


第二十七周章 井,風上有水
第二十八周章 渙,風下有水


第二十九周章 鼎,風上有火
第三十周章 家人,風下有火


第三十一周章 謙,山上有地
第三十二周章 剝,山下有地


第三十三周章 漸,山上有風
第三十四周章 蠱,山下有風


第三十五周章 小過,山上有雷
第三十六周章 頤,....山下有雷


第三十七周章 蹇,山上有水
第三十八周章 蒙,山下有水


第三十九周章 旅,山上有火
第四十周章 ....賁,山下有火


第四十一周章 咸,山上有澤
第四十二周章 損,山下有澤

第四十三周章 艮,山上有山
第四十四周章 兌,澤下有澤


第四十五周章 屯,雷上有水
第四十六周章 解,雷下有水


第四十七周章 噬嗑,雷上有火
第四十八周章 豐,....雷下有火


第四十九周章 離,火上有火
第五十周章 ....坎,水下有水


第五十一周章 未濟,水上有火
第五十二周章 既濟,水下有火


第五十三周章 履,澤上有天
第五十四周章 夬,澤下有天

第五十五周章 臨,澤上有天
第五十六周章 萃,澤下有天


第五十七周章 中孚,澤上有風
第五十八周章 大過,澤下有風


第五十九周章 歸妹,澤上有雷
第六十周章 ....隨,....澤下有雷


第六十一周章 節,澤上有水
第六十二周章 ....困,澤下有水


第六十三周章 睽,澤上有火
第六十四周章 坎,澤下有水

【注】? ? ? ? ? ? ? ? ,這八個符號文字沒歧義吧?!


.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六經是各家通用的經典,是在《莊子·天下》所謂的「道術將為天下裂」之前就有的


《易經》分為《經》、《傳》兩部分,《經》據稱是西伯昌所撰,而《傳》的成書則眾說紛紜。但的確不是儒家著作,當然也並非道家著作。只是因為漢儒將其列為「五經之一」而成為所謂「儒家經典」。


易經是儒家經典…………但內容可上溯至三皇之首的伏羲聖皇…………因為先天八卦是他弄出來的…………周文推衍出六十四卦………………然後孔子繼承…………所以………………三皇…………儒家聖皇…………文王…………儒家推崇………………孔子…………儒家至聖…………所以………………答案是儒家


簡單來講,我們今天讀到的《易》屬於儒家著作。
但春秋時期孔子老子他們所讀的《易》並非是他們的著作,而是更上古時期的大神們編撰的,版權所有。。。


易是經傳合一的書,本來易經是一本用來占筮的書,內容非常精簡,也不跟你講什麼道理。

後來儒家給易做了註解——十翼,也就是易傳,易傳占的篇幅非常大,我們現在看到的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儒家著作的了。


儒道本一家,學成歸自然。從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儒道似乎正好分別扮演了"陰陽成道"的各自角色,分工合作共同塑造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與信仰。細心留意一下,歷史上絕大多數士君子都具有儒道雙修的精神特質。所以,儒道同源,易經是文化源頭。不過周易的義理部分多為儒家思想。


推薦閱讀:

王夫之的思想和陸王心學有何異同?
如何祀门、祀户、祀灶?
蔣介石的舊學水平到底怎麼樣?
拋開功利的角度,如何認識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
對於一般人該如何閱讀傳統經典比如 四書 怎樣閱讀才更有體驗 該閱讀那個出版社的書籍。?

TAG:易經 | 道家 | 儒家 | 中國哲學史 | 先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