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恰空」表達了什麼?


我的專欄裡面有詳細的論述及演奏視頻。

【音樂欣賞】一曲一世界-恰空 - 知乎專欄

巴赫的原作為第二無伴奏小提琴帕蒂塔第五首《恰空》(Violin partita No.2 in d minor, BWV 1004 Chaconne)。

勃拉姆斯曾寫信給克拉拉,談到巴赫的《恰空》:「只有單行譜表、只運用一件小樂器的系統,就寫出整個具有最深邃思想和最豐富情感的世界。我連想也不敢想自己能成就這樣一首曲子,不敢想像若我能把它構思出來——果真如此的話,我一定會激動地瘋掉。」

恰空 ( Chaconne)一詞原指恰空舞蹈, 是十六世紀末期起源於西班牙的慢三步舞,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器樂曲。這種音樂形式在左手固定低音或固定和聲進行的基礎之上進行多次主題反覆並加以發展,因此也被稱為 「固定和聲變奏曲」,在巴赫生活的巴洛克時期,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音樂形式。

其中代表巴洛克後期恰空發展高峰最高成就的便是今天要介紹的這首巴赫的《恰空》,作品號BWV1004。這首作品的創作時期大致為巴赫任職科騰宮廷樂長時期(1717-1723)的1720年前後。關於恰空的創作背景,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有關巴赫第一任妻子芭芭拉的說法流傳最廣——1720年巴赫深愛的妻子瑪利亞芭芭拉巴赫離開人世,對於巴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生死兩茫茫,無處話凄涼,最後沉重的悲痛化為音樂凝聚成一串串音符。

1994年德國學者希爾加·泰爾納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個說法,他發現在這首樂曲當中隱藏了包括巴赫自己和妻子瑪利亞·芭芭拉·巴赫名字的字母,而這些字母相對應的音符的音名,構成了恰空當中隱藏的一條旋律。

《恰空》從八小節的主題發展出三十個變奏。

巴赫的《恰空》手稿第一頁,前八小節為主題,可以看出和聲進行為 I-V-VI-V,全曲就是圍繞著這一固定和聲進行展開。

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主題至第十五變奏,d小調,莊嚴而沉重,凄厲而決絕,彷彿是一聲聲哭訴和哀嚎,這一部分的篇幅佔據了整曲的一半。第二部分為十六變奏至二十四變奏,開始變為更加寬廣明朗的同主音大調-D大調,彷彿是對人生中美好事物的回憶,流淌著喜悅和歡樂,將音樂推向高潮。第三部分為二十五變奏至三十變奏,回歸至d小調,短短六個變奏是第一部分主題與變奏的總結和再現。

福田進一曾說:「恰空就像人的一生,開頭是啼哭,然後人生坎坷,戲劇變化,喜悅,歡愉,勝利——轉調之後 衰老,悲傷……」

我的專欄裡面有詳細的論述及演奏視頻。

【音樂欣賞】一曲一世界-恰空 - 知乎專欄


很多音樂體裁的創作目的並不是為了表達一個實際的內容或者情感,而僅僅是為了用這個體裁來表達音樂本身的邏輯。因為音樂本身已經是一個邏輯嚴密的藝術形式(體現在和聲邏輯、曲式結構、動機發展等方面),不需要通過其他東西(比如情感)來賦予自身意義。音樂的情感,是音樂作品完成後,聽眾在聽的時候賦予的。它是音樂的附加品,並不是音樂本身包含的。

恰空是巴洛克時期的一種音樂體裁,大致是一種變奏曲的形式。是在一個相對較短的固定的和聲進行上不斷的進行變奏。這類作品的寫作意義,大致也就是為了發掘在固定和聲進行下的音樂變奏的可能性吧。並且通過這些變奏來展現音樂本身的邏輯。


我每次聽小提琴版本的恰空都很想哭,頭幾次聽的時候都聽哭了...

當然我聽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的現場也會哭ORZ...

恰空有很多突然宣洩又突然收住的瞬間。

一個人快樂的時候是不會想要突然收住的,只會希望這種快樂永遠持續下去不要停,所以你看舞曲就是不斷的一個小節快樂的迴旋。

而悲哀和痛苦,總是你很痛很痛,到了某一刻,你不能再放任這種痛,就一把收住。

弦樂器只要一慢就很憂傷,譬如為什麼馬頭琴和二胡為什麼讓人覺得很憂傷?低音也讓人覺得憂傷。所以你聽恰空的開頭,是低低的,緩緩的,整個曲子的氣質就憂鬱了。

所以恰空對我來說是一個人很痛,但痛的很清醒,很明白,所以節制的收住了。


其實好些巴洛克的無標題音樂可以這麼說 是聲音的工藝品,像是你見到世界最昂貴,寶石最多,工藝最複雜的皇冠。。。你會覺得好美 好贊 好牛逼,碉堡了,但你很難說出它要表達啥。


巴赫的恰空 於我 流淌在星空中的時光~

恰空(法chaconne, 意ciaccona)是一種古老的三拍舞曲,表現形式為在一個主題上進行反覆變奏,低音的重複和高音的對話貫穿整個主題,營造出一種莊重的氛圍。巴赫的恰空,充滿驚喜,不同的版本間差異很大,曲子那種豐富而多解的表達特別有吸引力!

巴赫的作品像人生,泛泛地看過去是平淡為主,就像人生不會每天都大起大落,但細細品味,內藏玄機。他的情感是內斂的,但內斂並不代表不豐富,那是一種滿了溢出來的情感,是藏不住了而不小心被你看到的靈魂,與現在太多華而不實的東西比起來,巴赫的作品要靜下心來聽,那是一種宇宙般的包容,是一種時光的流淌,心情不同,演繹的人不同,每次聽都會有新的感受。


對於恰空,雖然還有鋼琴(可以去聽一下Helene Grimaud的演奏,我可以單曲循環一下午),吉他(推薦John Feeley)等演奏版本,由於偏愛小提琴,只對小提琴版本作介紹。


首先推薦的當然是我最愛的海菲茲的版本了~

海菲茲的技巧和天賦就不用多說了,我總覺得海菲茲所表達的音樂世界裡有一種刻在骨子裡的驕傲,形象一點就是,如果有一天老海進了監獄,那麼到下午的時候,他仍然可以優雅地說一句,下午茶時間到了,來點音樂吧!


海菲茲的演奏愛憎分明,和弦處理得非常乾淨,每一句的意思表達完後似斷非斷的留白營造出一種突出的對話感;另外著重對於低音的強調,弓壓得很重,與高音的輕柔形成強烈的對比;分解和弦的部分或輕或重的節奏感,頗有一種虛無縹緲凌波微步的感覺。在和弦的漸強中有一種壓抑的興奮感,就像一個人非常激動,想想你表達這種感覺又怕這種熾熱的情感嚇到你,所以拚命收斂,表面平穩,但你就是能感到那種內心胸有澎湃的感覺!海菲茲可以把貝多芬的春天拉出夏天的感覺,在巴赫的這首曲子上也表現出來自己獨特的風格,既遵循了巴赫作品的風格,又在冥冥中滲透自己的理解,演奏速度在所有版本中算是很快的了,但那種該慢時慢,該收時收,分場合炫技,平靜與激動,莊嚴與溫柔,人生百態的情感還是表達地淋漓盡致了。


在大師關於教學的視頻中,老海教育他的學生說,恰空是一首慢舞曲,但如果太慢我不知道你如何能用一隻腳站那麼久,然後現場演示, 真的是注意了每一個細節,非常認真~

...very nice, except that, you have remembered, we were discussing that the chaconne is a dance right, it"s a slow dance.

You will take a very slow steps, and I do not know it was not only slow but definitely, I never knew how the next step is going to work, and if you are to hold that long, it is a little difficult, I don"t know if you could stand on one -- leg--that long, I am not--not certain. (撥弦聲) It would be doing this, like that...


同時也非常喜歡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的版本

米爾斯坦是上個世紀最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尤其以演繹巴赫的作品而出名,強烈推薦上圖這張專輯,非常棒的錄音。


米爾斯坦的演奏首先一入耳便是非常有張力的和弦,一種道盡人間事的認真和睿智,符點的效果被加強然後弱音,一種輕重緩急的層次感便自然而然了,讓人不由自主地隨著這個舞曲而舞曲而呼吸,曲子彷彿被賦予了生命了一般,漸快漸慢完美地與音樂表達結合在一起,不見一絲做作的痕迹。分解和弦的音非常乾淨,與低音相映襯,真正的一弓一世界。在主題的重複中,在不斷的變奏中,跳動的是生命的脈搏,那是米爾斯坦塑造的世界,巴赫要是聽見也可以覺得不枉此生了!


接下來推薦格魯米歐(Arthur Grumiaux)的版本

格魯米歐是比利時的小提琴家,之前沒有聽過他的作品,第一次聽的便是他演奏的恰空。 我非常喜歡他那把小提琴的聲音,嘹亮而有厚度,非常適合這個曲子。


整個演奏非常完美,輕重緩急,自然不做作,不浪費任何一個動作,非常忠於巴赫作品的風格,隨著主題的變調和重複,那種對話般的敘事,有激動,有喜悅,有消沉,有渴望…真的是隨著這個舞曲在內心跳了歌舞,然後長吁一口氣,這就是生活啊!


最後推薦帕爾曼的(Itzhak Perlman)版本作個對比

(youtube上聽到的不知道有沒有收錄到唱片,隨便放張圖)

作為一個以色列猶太人,他演奏捎帶莊重的作品總是很有感覺,第一次認識他是剛開始學琴的時候,老師叫我聽他9歲時候錄的唱片作為範例,後來很喜歡辛德勒名單的主題曲,一個很簡單的曲子,卻拉的很有味道。另外他演奏的維瓦爾第(Antonio Lucio Vivaldi)的《四季》也是很不錯的一個版本。


帕爾曼演奏的恰空稍慢,真是做到拉清楚每一個音,和弦拖的很長,總體是一種蕭肅的感覺,每一拍都不浪費,每一弓都拉滿,但稍顯沉悶。在一種平靜的敘事中,和弦的效果被加強了,有一種不和諧的掙扎感;之後曲中一段和弦的敘事輕而嚴肅,與前幾個版本較為輕鬆的氛圍明顯不同。個人不太喜歡這種解釋,但不得不承認,帕爾曼在總體上以統一的風格營造出另一種灰暗的基調——巴赫的作品就是那麼神奇!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版本問題,我在YouTube上找到的版本略有幾處音準問題,不過不影響總體效果。


恰空,恰似那流淌在星空的時光,載著豐富而厚重的情感,卻又輕舞;不如來 跳舞吧?


結構上大氣磅礡,聞之實有酣暢淋漓之感。是神性與人性的高度統一,宗教虔誠與世俗進取的完美結合。這是天才的作品,讓聽者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天才。


每次都是在情緒比較低落的時候聽
fortune and misfortune come in turns
然後收住悲傷


巴洛克時代無標題音樂不具體表達什麼東西
看你自己的腦洞了
我覺得是 表達了事物的平衡之美 一首曲子彷彿表現出一個宇宙


贊同前幾條
它是皇冠,聽眾在幻想皇冠下自己的公主。
不過在內心深處我還是覺得巴赫會在內心留下一點小秘密,因為很難相信一個作品如此卓越的作曲家會僅僅滿足於幫一個敗落的貴族寫餐後的調劑品,是不是在他演奏的時候還會想起亡妻呢,當主人合衣去睡時,也沒意識到這個沒錢的大師演奏了什麼。
大致會有內心的小驕傲?


推薦閱讀:

三十歲開始學小提琴,有沒有可能成為職業小提琴手?
全建制的交響樂團應該是什麼配置?
李傳韻和沈文裕是真正的音樂家嗎?
為什麼中國沒有再次出現像《梁祝》一樣經典的音樂作品?
如何在大學交響樂團中提高小提琴水準?

TAG:音樂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 小提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