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著名電影攝影大師羅傑·迪金斯?為什麼 13 次提名奧斯卡均未得獎,但是業內大咖卻是交口稱讚?


有必要簡單普及一下羅傑·狄金斯,當今電影行業里最好的攝影指導之一。

羅傑·狄金斯先生全名 Roger Antony Deakins ,1945年生於英國,他的母親是演員,父親是建築工人。童年時代喜歡繪畫,後進入Bath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學習形象設計,在那裡產生了對攝影的興趣,轉入國家電影和電視學院(Na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School)系統學習電影攝影。 早年他從紀錄片和電視短片做起,直到1984年他以攝影指導的身份參與電影《1984》(由邁克爾·萊德福 Michael Radford導演,十年後他拍了《郵差》),才逐漸被公眾熟知。

羅傑·狄金斯和科恩兄弟的合作始於1991年的《巴頓·芬克》,至今已經合作了十二部長片。從2013年起,他和丹尼斯·維綸紐瓦成為新的搭檔,完成了《囚徒》和《邊境殺手》兩部作品,一系列的好評也讓他們倆成為《銀翼殺手》續集的最佳人選。

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羅傑·狄金斯的室內布光手法和美學分析。


一:羅傑的布光手法

羅傑的室內布光最大特點是自然,高效,專註「少即是多」的原則。
首先用一張圖闡釋一下羅傑在最新一部作品《凱撒萬歲》的工作。

我們從布光計劃開始分析。

這場戲是喬治·克魯尼進老闆的辦公室,和他爭論的戲。
拍攝工具為Arri Alexa攝影機加上蔡司25mm廣角,用Jib搖臂進行拍攝。(羅傑·狄金斯本人偏愛用21mm到32mm這個廣角焦段進行拍攝)主要的人工光源為三個HMI日光燈+Bleached Muslin 作為濾光布,放在房間的右下角,很簡潔。光源打在演員身上相對柔和,窗外的白天陽光作為很好的光源補充。

再來看一場夜戲。

白天的光相對好布置一些,只要把太陽角度算好時間,天氣預報準確,一定時間以內基本上不會對現場拍攝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夜戲就相對難,非常淺顯地說,導演想要創造的拍攝環境越暗,布光難度越大一些——在低光環境下還要保證演員的準確曝光,很考驗攝影指導的布光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羅傑對《銀翼殺手》續集坦言有壓力,因為《銀翼殺手》第一部沒有日光戲,全是在模擬夜間的拍攝, 混合著雨水和霓虹燈,攝影指導Jordan Cronenweth在許多場景布置里還創造了許多移動光源。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羅傑本人對科幻的興趣不大,還是維綸紐瓦把他拉上船的。)

(銀翼殺手,1982)

我們以斯嘉麗·約翰遜為例。
且不考慮年齡和妝容的因素,在這裡只拿燈光做對比。
同樣是夜戲,同樣一個演員,同樣的攝影指導,不同的場景中布光的反差可以讓一個演員的氣質和環境氣氛差別很大。

圖一為斯嘉麗在《缺席的人》中,彈奏貝多芬Sonata no.8 "Pathétique" in C minor, op.13: II. Andante cantabile第一次出場的戲。

主要光源為檯燈,先從前景看。
前景是斯嘉麗的臉部,半身,光是柔光,左半邊臉和右手曝光準確。
中景是鋼琴,距離檯燈相對較勁的琴鍵為畫面高光處,鋼琴琴身能大致仔細分辨。
遠景的灰度和鋼琴的剛好能區分開來。

同樣是一盞檯燈布光,但是利用對手戲的演員肩部將畫面黑化三分之一,遠景也同樣被很好的黑化,這樣只剩下中景的斯嘉麗有準確曝光,在幾乎呈現三角形的硬光條件下,畫面的對比度比上圖明顯要大許多,有點接近黑色電影(Film Noir)的視覺風格。

《缺席的人》中,同樣是夜戲的範圍里,涉及男性世界的紛爭幾乎都是以黑色電影的曝光條件來布光,高對比,光硬,黑白分明;然而涉及斯嘉麗·約翰遜飾演的少女戲份,就變成了柔光,適應少女氣息,對比度相對較低,不同程度的灰階為豐富。

二:羅傑的攝影美學分析

1)正反打

和好萊塢非常流行的肩部正反打不同,羅傑有自己的拍攝對話的構圖方式。
舉個例子,正常情況下,拍對話都是這樣,一正一反,從肩部拍,和人物的視線平行。鏡頭則是長焦,把空間距離壓縮得相對較緊,景深很淺,背景虛化。

但是羅傑在很多情況下並不這樣做,尤其是和科恩兄弟一起完成的電影。
羅傑的拍攝選擇是,他把相機放在兩個人的中間,從中間位置,用廣角鏡頭拍,給的景深比較深,可以看見人物在空間中的位置和關係,甚至除了臉部以外的肢體語言也能得到很好地展現。

當然,這樣的空間關係可能不夠明顯,所以羅傑本人親自示範了一下他的意思。
上圖為長焦過肩。
下圖為廣角,鏡頭放在兩個人物的中間。
心理暗示上是不是因為空間關係的變化產生了差距?

2)Push In 推鏡頭

也是很普通又簡單的方法,但是羅傑用得恰到好處,這種從遠到近的連續移動能讓觀眾不知不覺中對角色形成移情作用, 能在情緒上能保持更加連貫的狀態。比如以下這一例子。

The Man Who Wasn"t There

當然科恩兄弟其他的一些片子,例如《冰血暴》《米勒的十字路口》並不是和羅傑合作的,裡面也運用了一些推進鏡頭,所以有可能這種類型的鏡頭是科恩兄弟的偏好。


3)剪影

羅傑本人對日落/爆炸戲份的剪影把握,不多說啦,上例子。

三:授之以漁

身為業內最好的電影攝影師之一,羅傑·狄金斯從來不會吝嗇他的工作技巧。如果英文好的話,可以參考這個網站(Roger Deakins, ASC, BSC)羅傑本人會對網友的提問進行專業回答(實在是太熱心了……)比如說這位網友向羅傑提問《醉鄉民謠》的某場戲光怎麼打,羅傑就很熱心地回答:「這你得問Bruno啦!」(這部戲不是他擔攝影指導,他當時在拍《007大破天幕殺機》)

羅傑本人對網友和晚輩的請教很耐心,只要是看起來比較合理的問題他自己都會寫答案回復,即使是一些很基本的常識,也是不厭其煩地科普。網友對《邊境殺手》幾場戲很好奇,尤其是士兵在夜幕降臨時開始任務的那場戲,羅傑都在網站上回答了。還有網友問為什麼有的對話場景要過肩拍特寫,羅傑很耐心地解答:「主要是為了看人物的反應,視線平行的時候會有在觀察這個角色的心理暗示。主要還是依表演需要決定。」 他本人也認為現在的影視泛濫過多的特寫(學生片也容易犯這個問題,只追求好看,但是拍出來像MV,特寫成災),為了在視覺上煽情和好看而不考慮構圖和情節上的合理性,這大概也解釋了他為什麼比較偏向於用廣角鏡頭拍攝對話場景。

一個勤奮工作,穩紮穩打,讓一幀幀電影畫面成為經典,慷慨對人分享自己業內知識的人,不管是業內還是業外,都會受人尊敬的。

以上是我對羅傑簡短的幾個小場景分析,至於大場景的燈光布置,之後再更新,那也是他為什麼能勝任《銀翼殺手》續集的原因。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可能需要知道要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需要哪些條件。


奧斯卡獎其實是學院獎,也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而學院下設各電影部門的學會或者稱協會,由協會提名候選,然後整個學院一人一票選出最後的獲獎者。奧斯卡的評委總共有6000多人,其中攝影師協會大概只有200人(具體數字我忘了),其他的人,大多是外行。雖然大家都是電影圈的,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服裝設計師又或者一個混音師,事實上你可能對攝影一竅不通,當然你可以選擇棄權,但由於攝影是個大眾欣賞的藝術,所以大部分評委肯定還是會投票,這就必然出現了外行選內行的情況,而攝影師協會那點人即便都投羅傑狄金斯,在6000人的大潮中可能也就被淹沒了。

其實羅傑狄金斯在電影攝影界的地位有另一個方式可以表明,那就是奧斯卡下設的這些協會每年自己也會評獎,而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最佳攝影獎目前一共評選過29次,羅傑狄金斯11次提名3次獲獎。(分別是1994年《肖申克的救贖》、2001年《缺席的人》和2012年《007大破天幕殺機》),對於這一個完全是業內人士評選的獎項,可能是最能體現羅傑狄金斯水平的例子了。

而對於大多數懂一點攝影或者不怎麼懂攝影的評委來說,其實你可以把他們想像成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他們如何選擇呢?可能有些人會去仔細研究一下,但大部分人主要就是憑感覺,這就決定了那些技巧性很強或者畫面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更容易拿獎。

比如下面這張:

來源《肖申克的救贖》

在普通評委看來,這好像沒啥嘛,實際上這種牢里的鏡頭光線很暗,僅憑自然光的照度可能根本不夠,實際上這是用了複雜的布光而實現了看起來似乎沒有打光的效果,這種水平對於懂行的同行攝影師來說,可能直接跪地上了,但是對於其他外行評委來說,這只是一個很普通的鏡頭,他們根本不會去考慮這後面有多少技術含量。他們很可能會說,卧槽你看《地心引力》的長鏡頭多有沉浸感,又或者你看《鳥人》(偽)一鏡到底簡直太牛逼了,又或者《盜夢空間》里咖啡館炸裂的鏡頭太讓我印象深刻了。

而羅傑狄金斯呢?事實上你看著他所指導的那些電影名字,可能一時間都很難想到某一個特別經典的鏡頭。所以,羅傑狄金斯的攝影風格決定了他在奧斯卡這種評選機制下很吃虧,他太潤物細無聲了,不夠搶眼。而那些風格鮮明的攝影師,就更容易收到奧斯卡的青睞。

一個電影的攝影水平如何,和導演的美學追求也是分不開的,為何Emmanuel Lubezki能連拿兩屆奧斯卡,除了他本身高超的技巧,也由於他合作的導演都是像阿方索卡隆和伊納里多這樣的對畫面很有追求的導演,在這些導演各種不可思議的要求下,也會激發出攝影師創作的潛能。畢竟,絕大多數時候,攝影師還是聽命於導演要求的。比如《一代宗師》提名了奧斯卡,而該片攝影菲利普·勒素在業界名氣只是平平,主要是由於王家衛的美學素養和徐皓峰對於武打細節的要求逼迫他拍出優秀的效果。又或者像韋斯安德森這種本身自己就對色彩和構圖特別偏執的人,實際上攝影師的自身創作能力已經是次要的了。羅傑狄金斯合作的導演中,儘管也有科恩兄弟,但也不乏薩姆·門德斯又或者安吉莉娜·朱莉這種沒什麼追求的導演(薩姆·門德斯都不畫分鏡頭腳本),在這種情況下《007大破天幕殺機》和《堅不可摧》都能表現出很高的攝影水準,其實已經體現了羅傑狄金斯到底有多厲害了。


另外,需要承認,羅傑狄金斯本人的風格是相對保守的,他作為老派英國人,又接受的是歐洲式的影像風格培訓,必然總體上是比較傳統的攝影體系的堅持者。比如他不喜歡短焦的廣角鏡頭,對變焦鏡頭也比較排斥,這的確和奧斯卡獎獎勵創新和突破的理念背道而馳。而那些猶太攝影師或者第三世界國家的攝影師就沒這麼多束縛,試想如果《鳥人》的攝影指導是羅傑狄金斯,還會呈現出這樣特色鮮明的鏡頭風格嗎?這也就使得很多導演或者製片人在選擇攝影指導人選的時候,那些比較尋求突破的人可能不會去找羅傑狄金斯,而選擇和羅傑狄金斯合作的,要麼就是門德斯和朱莉這種對攝影一竅不通的人——我大概就是要這種感覺你給我拍出來;要麼就是科恩兄弟這種掌控一切型的導演——喏你看分鏡頭腳本在這給我照著拍出來就行。這種長此以往也使得羅傑狄金斯給人感覺是完成任務型的攝影師,而不是偏創作型風格的攝影師。

還有,羅傑狄金斯很多參與的製作,尤其是近幾年的作品,本身是奧斯卡的非熱門電影,提名往往只有一兩項(《囚徒》、《堅不可摧》、《邊境殺手》),這對評獎而言十分不利,因為隨著電影特效的逐步進步,攝影和後期特效製作已經密不可分,最近幾屆的奧斯卡獎,特效和攝影一般都是同時獲獎的(《盜夢空間》、《少年派》、《地心引力》),對於羅傑狄金斯的幾部提名作品,單獨提名沒法形成合力,那些製作公司也不會花大力氣去公關這些電影,所以評委們心中自然也就不會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酒香也怕巷子深嘛。


綜上所述,羅傑狄金斯沒能獲得奧斯卡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像《肖申克的救贖》這種比較遺憾的,但總的來說,他沒能獲獎是由奧斯卡的評選機制導致的,只能說他在這個機制下太吃虧了,但他的攝影美學絕對是嚴謹的,完美的布光和教科書一般的構圖,都體現了他很深的基本功。而三次獲得攝影協會獎也是同行對他能力的充分肯定。

以上


其實我也在想這樣一個問題。
奧斯卡的最佳攝影和美國電影攝影的大師水準可能並不是話等號的。當年傑弗里 昂斯沃斯拍攝了《2001漫遊太空》。這樣一部偉大的電影攝影作品依然沒有獲得奧斯卡評委的青睞。反倒是他拍攝的波蘭斯基的《苔絲》卻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我們再看看70屆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提名:
Russell Carpenter《泰坦尼克號》(Titanic)
Dante Spinotti《洛城機密》(L.A. Confidential)
Eduardo Serra《三顆翼動的心》(The Wings of the Dove)
Roger Deakins《小活佛》(Kundun)
Janusz Kaminski《勇者無懼》(Amistad)
這一年的最佳攝影獎是《泰坦尼克》。其實我覺得顯得有些奇怪,因為其他電影的攝影水準都比《泰坦尼克》都好。為什麼奧斯卡評委評選了它呢?很難解釋。但是至少說明,奧斯卡最佳攝影獎只是一種口味罷了。相反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年度最佳攝影獎卻是非常專業的。

羅傑迪金斯的攝影總體上是一種自然美的風格,有些像當年的阿爾芒多。這種風格是更佳偏向歐洲電影風格。他和很多大師合作過,它們的影像大多顯得一種看似平淡,但是卻渾然天成的地步。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必然在業內人士中博得很高評價。
當然,另外一方面,迪金斯的攝影風格相對不是那麼突出,沒有特別讓人難忘的地方。這種風格對於以電影攝影非專業人士為主體的奧斯卡評委來說,它們更加傾向於有創新意識,濃烈風格的影像。其實奧斯卡也給了他很多次提名。本身是一種尊重。


真的,中文都看不懂的人別來評論了

……分割線………………

在正反打的問題上,我並不同意高票的 @大翊的答案
用曝光、布光、整體氣氛設計去誇一個攝影師都OK,但如何用正反打的景別、構圖和節奏的不同設計去表現人物和戲劇衝突,和攝影指導的關係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除非是對攝影一竅不通的導演,不然主動權都在導演手上,主要還是得看劇本的需求,表演方式的選擇,演員的特點,截幾張圖卻絕口不提以上那些巴拉巴拉,根本討論不了一個攝影指導對正反打拍法的影響,何況還有剪輯呢。
別的沒了


沒有人邀請,我就是來曬一下偶像的親筆簽名的。

08/15/2016 更新
公眾號:熊貓潘
專賣和電影製作有關的一切乾貨,全部原創,歡迎關注。


與他合作過多次的Denis Villeneuve表示每部電影在前期都會與羅傑·迪金斯一起合作出分鏡頭劇本。按導演的說法與他合作每天都能學點新的技巧去視覺的表達故事。並表示羅傑·迪金斯其實是非常講究講故事的攝影,他並不是只是注重怎樣將攝影風格化或者「好看」。羅傑·迪金斯的風格常常根據劇本的不同會去嘗試變化,而Emmanuel Lubezki的攝影風格鮮明但有時風格化大於講故事。羅傑·迪金斯還在自己的個人網站經常與網友交流自己的攝影技巧。同時羅傑·迪金斯還曾與夢工場和皮克斯合作過許多動畫片的製作。足以看出他在業界的名聲。

另外奧斯卡與BAFTA不同的是提名是由該業界的人提供,但投票是全部部門的人。所以投票最佳攝影的人包括演員製作人甚至聲音製作的人。他們可能往往回更被有鮮明視覺風格的電影所吸引。而羅傑·迪金斯得風格常常隱藏在故事本事。所以奧斯卡的提名往往比最終得獎結果更受業界人士的關注。


提名是實力,獲獎是運氣


在藝術面前,奧斯卡算什麼?


《邊境殺手》是我近兩年來看過的最棒的犯罪片,攝影畫面剪輯一級棒,大師就是大師!


奧斯卡公會成員有六千名,其中很大一部分對一些技術類獎項本身就不了解,專業性不強
具體可參考這個: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 奧斯卡
因此投票時會更傾向於給有創新、個人風格濃重、話題性強的作品,而不一定是專業人士更認可的作品


奧斯卡獎總是在錯誤的時間,頒給正確的人。"十"不過三,或許第十三次就拿到了呢。


題主您好
我不了解羅傑·迪金斯,但是針對題目中所提到的現象,我覺得這跟奧斯卡本來的評獎機制是有關的
奧斯卡獎和一些歐洲文藝電影節評獎的區別在哪?正如另一位答主所言,奧斯卡的評委有六千多名。六千多人的規模太過龐大,所以內部還要分成不同的部門。
我們都知道,參加奧斯卡獎評選的電影或電影人、演員需要先獲得提名,然後再經過一輪投票選出最佳的那一個。
但是解答題主問題的關鍵就是:
【各獎項的提名,是由各相關部門評出的。但從提名中選最佳,卻是由所有評委投票選出】
舉例來說就是:最佳導演這個獎的提名是由導演部門(也就是一群導演)評出的,但是從提名中選最佳卻是六千多個人(除了導演以外,還包括了數量眾多的演員,以及編劇、製片、技術人員等)一起投票。
這樣就常常會發生 被業內一致看好的一個選手 最後卻沒有拿到獎項 的情況
所以也有一種說法 認為獲得提名是更為貨真價實的一種「獎項」 因為這意味著你得到了業內的認可
而最終是否拿到金像獎 有各種因素的影響 也就不好說了

這樣的情況並不鮮見
想了解更多關於奧斯卡獎評選的情況 可以閱讀一下這本書:周黎明《好萊塢啟示錄》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 ^


低調的奢華!


與他合作過多次的Denis Villeneuve表示每部電影在前期都會與羅傑·迪金斯一起合作出分鏡頭劇本。按導演的說法與他合作每天都能學點新的技巧去視覺的表達故事。並表示羅傑·迪金斯其實是非常講究講故事的攝影,他並不是只是注重怎樣將攝影風格化或者「好看」。羅傑·迪金斯的風格常常根據劇本的不同會去嘗試變化,而Emmanuel Lubezki的攝影風格鮮明但有時風格化大於講故事。羅傑·迪金斯還在自己的個人網站經常與網友交流自己的攝影技巧。同時羅傑·迪金斯還曾與夢工場和皮克斯合作過許多動畫片的製作。足以看出他在業界的名聲。 另外奧斯卡與BAFTA不同的是提名是由該業界的人提供,但投票是全部部門的人。所以投票最佳攝影的人包括演員製作人甚至聲音製作的人。他們可能往往回更被有鮮明視覺風格的電影所吸引。而羅傑·迪金斯得風格常常隱藏在故事本事。所以奧斯卡的提名往往比最終得獎結果更受業界人士的關注。


口味不同~


我也想知道


十三次提名還不夠叼?交口稱讚一點不過分啊,為毛還有個但是在那裡?


我真想艾特小李子回答這個問題


羅傑狄金斯,去年拍了邊境殺手


去問問小李子吧,他已經是過來人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第 89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頒獎時,本是《月光男孩》,錯頒給《愛樂之城》的烏龍?
如何看待《戰狼2》送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TAG:奧斯卡 | 電影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