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斗膽請教,《紅樓夢》想表達的終極內涵是什麼?


謝邀。

這是一個很容易回答,又很難回答的問題。看題主的簽名,是高二的學生,還比較年輕。作為長者,我還是聊幾句不相干的話吧。

我在題主這個年齡,有一種浮躁的心理,不耐煩去讀十九世紀的歐洲名著,於是找了本中文系的文學史教材,浮光掠影地了解了一下名著的故事梗概和大致主題,就開始和愛好文學的妹子談笑風生了:《巴黎聖母院》是一個善良的醜男愛著美女,美女卻愛著虛偽的帥哥的故事;《漂亮朋友》是一個虛有其表的帥哥在名利場中逐漸墮落的故事;《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音樂天才奮鬥、成名、逃亡、懺悔的故事……那些書我當時根本沒讀過,但絲毫不影響我冒充文學青年。我甚至中二地覺得,那些作家真的那麼偉大嗎?那些厚厚的書,真的有勉強啃完的價值嗎?那些舉世公認的經典,真的不是被吹出來的嗎?

在我念大學後,因為某種機緣,我不得不硬著頭皮讀完了《悲慘世界》,然後我意識到,這本書並不是文學史里輕描淡寫的故事梗概和主題思想,而是一個世界。我現在是個編劇,編劇的基本素養就是用一句話講清楚一個複雜的故事並闡明主題。但是,對於《悲慘世界》以及同級別的名著,我做不到。我甚至無法用幾千字或幾萬字來講清楚這本書。如果你要問我《悲慘世界》講的是什麼,我只能將原著從頭到尾給你念一遍。哪怕少了任何一段話,都不是完整的《悲慘世界》。任何概括都是對原著的褻瀆和犯罪。

當我發現名著的魅力時,已經年滿二十歲了。我不再有十幾歲時那樣的時間、精力和白紙一般的接受力,可以那樣輕易地被名著所馴化、所塑造。我用了好幾年的時間,想補上這一課,但事倍功半。這讓我遺憾至今。本來,我是有機會變成更好的自己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紅樓夢》想表達的終極內涵是什麼。

教科書上是這麼告訴你的:小說以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機。

大概也會有很多人會告訴你,紅樓夢的終極內涵,就是那首《好了歌》;就是甄士隱對好了歌的那闕註解;就是太虛幻境演繹的那一曲《飛鳥各投林》;是空;是虛無;是高潮後的賢者時間;是閱盡滄桑後的拔劍四顧心茫然。

這些說法都對,但卻都不是《紅樓夢》。就像繩子、牆壁、蒲扇、柱子,都是摸象者對大象的真實認知,卻並不是大象。

什麼是大象,這是個哲學問題。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長鼻目象科的陸生動物,只是我們對大象的定義或分類。你永遠沒法告訴一個沒見過大象的人什麼是大象。

甚至,你去了泰國,見過、騎過大象了,你就知道什麼是大象了嗎?你解剖過大象嗎?了解大象的生理結構嗎?甚至,你當過大象嗎?你知道象群的社會結構嗎?你知道大象的腦神經運行機制嗎?

《紅樓夢》就是一種類似大象的存在。普通讀者參觀大象騎大象,紅學家解剖大象分析象群的社會結構。但誰也沒法告訴你,什麼是大象。

我只知道,於我而言,《紅樓夢》是一本我每年讀一遍,每一遍都能讀出不同內涵的書。十幾歲、二十幾歲、三十幾四十幾五十幾六十幾讀出來的東西固然不一樣,二十五歲和二十六歲讀出來的東西也不一樣,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讀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

終極內涵?或許是有的吧。但我想我大概永遠不會知道。


「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哉?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當此,則自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褲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一併使其泯滅也。」

……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


一年讀了紅樓夢十一遍
每天夢裡都是在大觀園,醒來都是淚水打濕的枕頭上
或許有是因為青春期太苦悶太失意吧
當初沒見過美好,倒也就罷了
唯一僅見的青春美好,卻是一個發生在夢裡,但不屬於我的夢
而且,這個夢還必須要醒過來,不管是在夢裡,還是在清晨,還是在未來漫漫的人生路上

記得在為什麼《金瓶梅》在國外的影響力不亞於《紅樓夢》呢? - 文學 - 知乎里看到過一句話:畢竟我們很多人的人生,不會像《紅樓夢》那樣在青春年少時戛然而止; 我們要過的,都是如《金瓶梅》一樣漫長而充滿慾望的一生。

對我來說,紅樓夢的意義,就是在苦澀乾癟的青春期里,給過我美好的夢,而且早早地讓我經歷了它的幻滅,無論是哪個層面上……

以後的人生路,經歷更多的幻滅,也只是早早排練熟了的話劇重來一遍罷了


採訪曹雪芹時,我就這個問題向曹先生請教。彼憤然對曰:我要是在創作《紅樓》之前,知道那個終極內涵是什麼,我就直接說出來了——我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傷得自己淚盡而逝,你們不去好好讀書,就想一下子弄個大主題出來?!言畢大怒,被今天讀者又氣死了。

抖個機靈,不喜勿噴。對參《等待戈多》作者貝克特的採訪——當有人詢問「戈多代表什麼」時,貝克特說:「我要是知道,早在劇中說出來了。」

依余見,《紅樓夢》是小說,不是哲學,儘管我們可以解讀出各種各樣內涵,一如魯迅先生所云——「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然而再深刻的小說也改變不了小說的本質,小說描摹的是生活本身,非為傳達生活觀念。

因此,《紅樓夢》的深刻內涵,就藏在《紅樓夢》文本的每一個字中——還是先好好看書吧。


人生一世,憑空而來又萬境歸空。正邪兩賦之人,要是想留下點什麼,無非一個「情」字。

——————————————————————
本來不想寫得很複雜。可是這兩天重新翻周汝昌的紅樓雜談,居然看到周汝昌也和我有類似的感觸,所以也不算我一家之言。周汝昌說,曹雪芹創立了「情教」。這怎麼理解呢?我想我不如把我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貼到這裡來,供大家批評參考。
———————————————————————

我想回到我看《紅樓夢》的最初,這最原始的吸引到底在何處?不是讀了點書的女人玩的推理遊戲,不是曹賈互證的歷史唏噓,也不是百科全書一般取之不盡的資源。乃是一句最要緊的話「大旨談情」。

忽略這個前提,去談《紅樓夢》,縱然都是學問,都是文章,都可以讓曹雪芹含笑九泉,卻不能讓石兄在青埂峰下有知音之感。

我最喜歡的書名,是空空道人悟道後所改的《情僧錄》。為何而改?「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所以不再守「空空」之道,轉而修「情」,是世間唯一的「情僧」。從此,一僧一道,無數僧無數道,皆可去也。

不敢說寶玉完全是曹雪芹心靈的自況,但《紅樓夢》的確是寶玉心靈的成長史。

因空見色——
無論石頭也罷,寶玉也罷,生下來只該「本來無一物」,可惜天地正邪二氣,恰附於其上:「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因為聰俊靈秀,所以從空來又可回空去,對於世間的紛擾羈絆,可以自始自終有一點疏離之態。又因為乖僻邪謬,所以不肯自持,一任凡心大熾,虛不虛空先不管,且顧眼下耽溺於色。我謂寶玉「樂觀的虛無主義者」是也。

由色生情——
壞就壞在這「耽溺」二字。若有補天之志,無論取道何途,一生雖苦無憾,只沿路修行便罷。而無補天之志,色色皆可留戀,歧路忘徑,最終就會走到迷津的邊緣而不自知。呱呱墜地,祖母、母親、姐妹、愛人等等都給予無限的愛與美好。這些物質與精神上的美好,讓人浸淫其中無法自拔,漸漸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因為離不開,所以留戀,所以有情。無論對人對景還是對別人施與的情,只要能滿足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夠構建愛與美好的心靈家園,則通通納入,層層累積。所以只愛女兒,是因為我通過女性的愛,來感知這個世界。

傳情入色——
所以可以「情不情」,是因為一切有情無情之物,只要可以成為我構建的美好的一部分,我就可以賦予其情感並施與其情感。所以祖母喜歡的丫鬟,我也喜歡,祖母的品味,我通通接受,因為祖母是我精神大廈的根基。因為襲人晴雯等可以無怨無悔地讓我過最舒適的生活,所以哪怕她有「爭榮誇耀」之心,哪怕她好強桀驁,我依舊對她們有一份情。而我身邊諸位女子,或美麗,或有才,或和我有骨肉之親,或於我心有戚戚,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都是讓我活在自我世界中的依恃,她們不自覺地實現著我對這個世界的解讀。所以我對她們,乃至對能夠喚起我的感知的一切,都有情,我也以為,她們對我,都有情。但黛玉讓我明白,情與情是不一樣的,對她而言,只為一種情就可以傾盡所有,而我卻沒有她那樣的執著。於是我知道,我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但我又和他們一樣,我不可能全我所有的感情,也不可能得盡天下的眼淚。我第一次感覺到,世界不是我構建的那個樣子。

自色悟空——
我構建的世界,一點點崩塌。我愛人的生命,我無法挽留。再可愛的姑娘,也會老去。更不要提美好中隱隱的罪惡和各種徒勞無功的努力。我太愛我的世界,我無法承擔它的崩塌。於是,我想起來,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除了一塊石頭,我不是本來什麼都沒有嗎?原來不僅我什麼都沒有,世界也什麼都沒有。是這樣嗎?

不,賈寶玉還有情。他抄了一份《情僧錄》,徹底遁隱到自己的世界裡。除了情,那一塊與生俱來的石頭,他也不要了。了卻自我後,剩了一個甄寶玉,把石頭送還至青埂峰下。

所以,無論《紅樓夢》中的人物,人格到底如何,賈寶玉或者說曹雪芹都是不在乎的。他在乎的,只是這些人的「情」。哪怕她有私心,哪怕她有缺點,哪怕她狠毒,哪怕她庸俗。只要有情,就可以在自己的歷史上為她留上一筆,又因為有情,所以生活在這段「情」中的所有人,皆可入史。眾生皆苦,我已無我,故我能以我對你們的情,來度化你們。

哪怕你是趙姨娘,哪怕你是賈雨村。

一流的作家,會把這觀照寫成悲憫,自己過不了自己那一關的,觀照就寫成了涼薄。

其餘的世人,其實還是「情情」的好,一世圓滿,得償所願。不似「情不情」的孤魂野鬼,縱使懸崖撒手,也還是掉入迷津。

當然,一部《紅樓夢》,不止這一個「情」字,真真假假,興衰榮辱,掙扎與無奈,痛切與超脫,似乎都遠在這一個「情」字之上。

但沒有這個「情」字,學問文章通透練達,石兄的悲號,大家卻聽不見了。

我有一個朋友,學哲學的,很是較這個「情」字的真。她以為這個「情」,是一種無法再被提煉再被還原的純粹之物,是一種本質。

但我到底還是無法回答她,曹雪芹最後剩下的「情」,是什麼東西。我只能再一次描述,這是一種與虛空的共振,是對虛空本身的執著。類似於知道宇宙會熱寂還是畢生研究的科學家的精神,類似於雖然以理性去看待世界卻依舊感嘆命運的憂傷,也類似於明知道會忘記卻偏偏選擇不忘記的努力。


年輕人不要浮躁,少問終極問題啊。人生的終極是死,但能說明什麼?紅樓只是面呈現世間萬象的鏡子,表達了什麼取決於誰在照它,取決於照的人經歷了什麼。年輕人不要習慣於把終極掛嘴邊,這樣很危險的,紅樓開始就有結局,而過程更迷人,很像人生對吧。


紅樓夢就是臨睡前床頭燈下最想翻看的那本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寫作的人,像是被上天召喚,總是要寫點什麼的。


「或許不知是夢的緣故 流離之人追逐幻影。」

看了一圈答案,感覺大家都比較悲觀,多從四大皆空的角度出發來理解。
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再跟他講什麼都是空的,他們也聽不進去。
難道因為富貴不久長就不努力工作了嗎?
難道因為愛情終消逝就不談戀愛了嗎?
不可能的。
人活在世間,追逐的就是名利,誰也不能免俗。

誠然紅樓夢是一個悲劇,但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發掘,不應只看到悲觀的一面。

紅樓夢不僅僅是講述了一個夢,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警醒世人。
紅樓夢中的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活著,他們不會覺得自己身在夢中。這何其像我們每個人,或許從上帝視角來看,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早已寫好了劇本,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固定上演。我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看似出自主觀意識,其實是早就安排好的劇情。就像王熙鳳再聰明也挽不回註定的危局,命運早已註定悲劇。
這是一種宿命觀,我想每一個愛讀紅樓夢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讀書照己,時常會生出兔死狐悲之意。少不讀紅樓的說法想必也和這種觀念有關。

我想強調的正是不要太過執著於這種宿命觀。紅樓夢的悲劇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除了賈府自身的問題,更多的是因為時代因素,是大環境使然。因此紅樓夢的悲劇並不適用於每個人。
不是所有歡喜都會泯滅。
不是所有親情都會斷絕。
不是所有安樂都會消散。
更不是人生註定悲劇。
紅樓夢有共性也有特性,我們應該做的是從其中吸取經驗教訓,而不是一味沉湎於悲劇宿命觀。這本書尤其對於官二代和富二代來說是極好的教科書,賈家滅亡的悲劇是值得深思的前車之鑒。真正讀懂了紅樓夢的二代們,所走的路必然會比賈寶玉長。
富貴長不長久我不知道,但是至少不要在你這一代倒台是你的責任。

對於普通人而言,對紅樓夢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這是一個悲劇的階段,那顯然只是把紅樓夢當成一本小說來讀。而紅樓夢對於所有人都應該是一本為人處事的教科書,讀書時跳出故事本身,多想想如果換到自己會怎麼做,書中人物有什麼可取之處、不可取之處,對比學習,方才有所進益。

就算我們每個人都身在夢中,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是作為一部戲主角的職責。


《紅樓夢》想表達的終極內涵都體現在他的「好了歌」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好了歌白話文: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功名是沒法忘記的,
從古至今的將領和丞相都在哪裡,如今只剩下一堆荒墳;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財富是沒法忘記的,
活了一世,只恨積攢了沒多少錢,等到錢多了的時候,眼睛一閉就離世了;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嬌妻是沒法忘記的,
活著的時候天天訴說的恩情,死去之後又追隨著您離開;
人人都知道神仙好,只有兒孫是沒法忘記的,
一片痴心教育孩子的父母從古來就有許多,但是有誰看見了那些所謂孝順的兒孫呢?

「好」就是「得」,「了」就是「去」。最終表達得是人生的「得」與「失」


一個文學作品價值的高低,並不一定取決於「主題」的高深與否,事實上中國傳統文論里就沒有主題一說。很多傳統文學作品很難說有什麼主題。你像《西遊記》,有什麼主題呢?
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準確又有富有韻味的語言,傳神的細節描寫等等可能是衡量的標準。
《紅樓夢》的主題其實挺老套的,就是「好了歌」里說的「富貴功名一場夢」,是個老生常談的話。並不新鮮,《紅樓夢》的好處也不在這個上頭。


斗膽回答,不是所有問題都有答案,也不是所有小說都有所謂的要表現的內涵。

你看完書想到的,恐怕就是你需要的。


「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by魯迅


一種普世情懷,即對世上的每一個人都不應該從自己的私心去評價、愛憎,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值得被理解的。紅樓夢的諸多人物,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獨特的性格,這些性格中都有出自於人的內心的部分,是非常美好的。
作者在寫每一個人的性格時,都是不置褒貶的,這是紅樓夢非常可貴之處。我相信作者在現世中看待人事,也永遠保持一種好奇、真誠的態度。即使到了中年老年,他在認識一個新的人的時候,仍然不會一下子就把這個人納入自己心裡的某個框架之中,他會認真地理解這個人的全部,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會被作者細細體會。這就是作者能夠將如此多的人物個個塑造地性格飽滿的原因。
我們在讀完紅樓後,有人喜歡寶釵,有人喜歡湘雲,有人喜歡黛玉;有人喜歡襲人,有人喜歡晴雯。這就是我們受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慣性思維的局限的表現,而作者突破了這個局限,表達出一種普世情懷。
對於每一個人物的悲劇命運,作者都是懷著悲憫之心對待的。不光於人,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能勾起作者同等的悲涼來。這又更擴大了「普世」的內涵。我認為這是作者通過紅樓表達出的核心情懷,也是對我們當今社會走馬觀花的人際關係非常具有啟示的一點。至於作者想通過紅樓最想表達什麼,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算上連這回,已經迷了兩回紅樓夢了。
說說自己的看法,也是疑惑,和題主問題還相關。

1、人物價值取向,人物出路;
2、社會規則;
3、他們的幸運和悲劇。

寶黛是神仙下凡,不食人間煙火:一個博愛濫情,一個顧影自憐,一個情不情,一個情情,既不追名也不逐利,享受自己的精神世界,於世俗規則格格不入。物質有人供養,出世之心可依託,一旦精神斷供只能棄世而去。

世俗有問題?還是他們有問題?權貴面前、規則面前神仙是否應折腰?

寶釵答曰:追名逐利,趨利避害是人性。人之立世,行其義也。義者,禮也,理也,利也。

湘雲對曰:生活不止於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探春對曰:我即為權貴。巾幗何須讓鬚眉?

鳳姐對曰:放你娘的屁。沒權和錢,還想當神仙?

迎春對曰:夫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惜春對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秦可卿曰:權貴面前奴家已非人。

李紈對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身不由己,禮也,理也,利也,是也。

賈元春曰:身後有餘不縮手,眼前已無回頭路。

賈巧姐曰:權貴為啥?俺只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妙玉對曰:世人與我何干?神仙與我何干?

曹雪芹對曰: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了歌;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就像那句話說的一樣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紅樓夢 這本書我每個年齡段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相信大家都有這種經歷 畢竟人生不同階段的煩惱和喜悅是不同的 從書中所得也是不盡相同的 從剛開始的想看寶黛釵之間的愛情 再到紛繁複雜的大家庭人際關係以及書中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戲劇文化 詩詞文化 服飾文化等等 最後我覺得我看紅樓夢想要的是一種態度 一種生活態度 一種人生態度
正所謂 悲涼之霧 遍被華林 眼前一切的富貴榮華都是過眼雲煙 放下執念 任他瞬息萬變
當然我現在還很年輕 有很多執念 知道不值得卻還不舍的放手 但是我相信歲月靜好 不代表歲月帶來的都是好事 更多的是給我們的磨礪和成長


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對我來說最終內涵就是這句:"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書的第一回就說得很清楚了,「本書大旨談情」。


是「空」。


推薦閱讀:

史湘雲有哪些你喜歡或者不喜歡的地方?(原問題:為什麼我不太喜歡史湘雲?)?
《紅樓夢》中最讓人感到孤獨的句子或情節是什麼?
哪句《紅樓夢》中的話讓你淚流滿面?
後人對《紅樓夢》是否過度解讀了?
要是尤三姐沒死,後來對上王熙鳳會發生什麼?

TAG:紅樓夢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