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沒有創作出《千與千尋》和《天空之城》這樣影響力的音樂?

個人以為「這種音樂」,空靈,舒緩,旋律簡單,容易記住,適合唱(能夠萬人合唱)。

我努力想了幾個部分滿足上述條件的樂曲和歌曲。
《春節序曲》的中部主題部分(旋律朗朗上口,曾經有無配樂合唱,效果很好,只是沒有詞)
《北風吹》滿足前幾個要求,但是鑒於歌曲的感情基調,萬人合唱會感覺很奇怪。
《歌唱祖國》這是「萬人合唱」的典型曲目,但是是屬於高昂型的,完全不是上面所描述的感覺。


快有了,他們才20多歲,年齡還沒久石讓這麼大。


不是說中國做不出這種東西,而是中國的價值觀和其他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美國會因為有John Williams而感到自豪,日本會因為有久石讓而感到幸福,但在中國就算出來一個牛人,也不會讓人覺得是自豪和幸福的——大家根本不認英雄、不識貨,所以也就不會認為英雄的行為是值得誇耀和學習的,在國外,設計師是備受尊崇的,而國內,你就是一個聽客戶擺佈、操作電腦的民工,在這種土壤培養出來的都是什麼樣的人不言而喻~~

我個人是非常討厭動不動就把中國八百年前的東西拿出來說事兒,世界一直在發展中,音樂也在進化中,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到現在為止,已經落後發達國家那麼大一截子,居然還在很不知羞恥的說我們曾經有什麼牛逼大作。。。你是活在石器時代嗎?好漢不提當年勇,現在落後了就是落後了,抓緊學習迎頭趕上才是王道,叨逼叨的沒完沒了說我們曾經有多牛逼,這種心理該有多屌絲?

在國外,藝術就是藝術,它甚至可以去抨擊政治、針砭時弊,而在中國,耄曾經說過,無論何時何地,音樂就是為了政治服務的(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九四二年五月)感謝知友@Zzway 找出),所以我們國家的音樂發展是這種畸形狀態,我不止一次問自己,如果在中國是垃圾遍地都能各種受歡迎各種賺錢,那為什麼我們的教材還要學習西方的理論知識?學了也根本沒用啊......

聽聞菅野洋子大神昨日在北大的講座上說,日本的TV動畫配樂費用(至少她能拿到手的價錢)是800萬日元,按照人民幣升值之前的匯率就是差不多70萬(日本的物價增長率極其緩慢,跟中國這種十年前一碗拉麵2塊錢,十年後10塊錢的情況完全沒得比),在中國,無論是動畫還是真人電影,幾乎就沒有能給出這個價位的配樂費用,製片方能給你7萬塊錢都跟割了他們的肉一樣,一大群音樂人(粗略估計在6、70%)都為了一部片子能掙到5萬塊錢而作踐自己——我們來看看一個原聲音樂人的培養成本:我在這裡都不說學院派的那種學習經歷,就說速成,至少得浸淫在音樂海洋十年以上且對音樂的熱度和渴望學習的精神頭不減,要熟知管弦樂、電聲樂器、民族樂器、電子樂器的編制和編配,甚至自己要會多種樂器的演奏,要對錄音縮混母帶處理有中度了解,要對管弦樂、民族風、搖滾、類爵士、電音、氛圍等多種風格手到擒來(拿同樣的條件去要求美術專業的人試試看他們能不能做到國畫油畫雙修、版畫雕塑精專 - -|||),要使用到的一大堆軟體插件如果都購買正版的話是不少於30萬元人民幣的,只要幹上活了就得面對電腦12小時以上去趕制,日夜顛倒燃燒繩命,我認識的好幾個音樂人因為過度勞累而猝死,害得我都惶惶不可終日,每天都在跟自己思想鬥爭問自己到底是要用畢生所學的能耐去留下100分的精品還是聽客戶的2B要求去做不及格的垃圾只為賺錢,改行又不甘心這麼多年的投入......在這種成本之下,原聲音樂人還為了一條音樂500元、一部片子5萬元的活兒搶得打破腦袋......不知道我的這番自語算不算回答了問題?

我曾問過20世紀福克斯的音樂總監Elliot Lurie 如果遇到這種沒幾個錢又一大堆要求的活兒怎麼辦,老爺子想了半天告訴我:你覺得值得一做就義無反顧的去做,否則不要接~~

-------------------------------------------------------
剛剛發現沒回答「影響力」這個問題......- -|||
毫無疑問跟商業推廣有很大關係,日本歌壇有新人發片的話,會在東京、橫濱、大阪、名古屋、札幌、京都、神戶、福岡、川崎、廣島、北九州這11個大城市同步宣傳,商場外的大屏幕LED、地鐵、電台電視台節目、廣告、雜誌、網站等等只要大家能看得見的公共場合全都會得知這個新人出道的消息,但這個新人如果沒有太多可深度挖掘的亮點的話,就會淹沒在新人的海洋里,造成年初剛發片,到了年中就被人遺忘了的情況——日本的音樂出口量實在大到令人難以想像,彷彿這個國家壓根就沒有閒人,每個人都做到了物盡其用......

在這種對比之下就發現中國的唱片公司做的事情根本就不能叫做宣傳,從覆蓋面到覆蓋深度以及後續跟進和日本相比簡直就是在胡鬧,日本任何行業無論規模大小都有著龐大的完整的產業鏈條,環環相扣,一環起來了,其他環節全都能跟著一起起來,這是胡鬧了幾十年的中國怎麼比都比不出優勢的,那真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閃光點——日本是專人做專事,中國是專人在狗屁不懂的人胡亂指揮之下打醬油~~

日本人注重品牌意識,強調團隊協作,新人出道絕不會忘記提一下幕後都有誰一同協力製作,而且要讓大家感覺到這是一群精英在一起精雕細琢出來的用心之作,一定是物有所值的,所以我們才會知道久石讓這一群大神的存在,中國的優秀作曲家你們認識幾個?不怪你們不知道,因為媒體根本就不會去宣傳幕後人員,包括電影,大家都知道導演是誰,主演是誰,你們知道幕後都是誰么?很可能連編劇是誰都不知道吧?我現在已經在極力忍著讓自己不罵出髒話來心平氣和的說這些事,我們跟日本比較,簡直就是各方面都完敗給對方半個世紀,尤其是在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方面,如果日本人是現代人,那中國人就是山頂洞人,差的就是這麼遠,如果我們還不學習對方的優點,盡可能的縮短這個差距,以後只會被甩得更遠,自己不爭氣還怪外國人歧視,就這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的德行換誰不歧視?

希望「師夷長技以制夷」不要變成一個冷笑話~~

影響力就看宣傳,你有見過中國的影視對作曲者像對明星一樣的大推特推過嗎?很多出版發行過的原聲音樂CD連作曲的名字都不捨得印在封面上,怎麼影響?一張電影原聲唱片的製作成本本身就遠高於歌曲唱片,還經常不是電影發行公司來做這件事,有時是作曲本人出錢出的CD,而且還只能限量幾千張,用的成本最低的環保紙盒裝,印刷質量也不高,因為發得越多他賠錢越多(這個事是中國國情,國外沒有),總之是由於中國音樂人是弱勢群體導致工作不被尊重,進而導致商業層面上也被忽略的結果,國外有工會替你爭取工作機會和更高的製作費用,盜版直接抓起來判刑,這能比么,我們總說國外環境好,好的其實是就是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啊,法治說到底也是人治,有法不執行也跟沒有一樣~~

-----------------------------------------------------

有些同學似乎對我提到了政治感到很不爽,問題是,我所說的一切都是事實,你可以不關心政治,但政治無時無刻不在關心你,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荒唐到政府要求音樂人年年創作N首為黨歌功頌德的音樂作品——人民公僕不就是僕人嗎?人民公僕為人民服務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為啥要為僕人盡本分的行為寫音樂?何況這個僕人的本分盡的還非常不好......老外給基督寫歌那是基督散播愛與和平,基督沒有收他們的稅,基督沒有給他們吃地溝油和毒奶粉,基督沒有強拆他們的房子,基督沒給他們造會垮塌的大橋,基督也沒有騙他們強制交養老保險,基督更沒有喂人民服霧......我也並非基督徒,如果非要有個教派去信仰,我寧願信仰撒旦教~~


我對於題主「影響力」的理解是能夠在廣泛的人群中產生共鳴,因此單就此展開討論

我覺得音樂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達,首先是作者自己有想法、被感動,然後才能寫出有感染力能引起聽眾共鳴的音樂。對於題主所問的「為什麼現在沒有創作出有影響力的音樂」,我的理解是現在絕大多數的有能力的作曲家很難誠實的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感。作品連自己都打動不了,更不要提感動聽眾了。這裡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1、主觀原因

整個中國社會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延綿幾千年一直奉行的是一元價值體系,而在這二十年間突然躍入多元社會,絕大多數人都丟失了自己原有的坐標系,整個社會都處在一個混亂盲從浮躁的狀態,音樂家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自然也是處在在尋找自己重新定位的過程,很難沉的下心。即便個別有足夠的文化根基,能夠正視現狀的音樂人,也因為數量太少,彼此之間很難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勵。


2、客觀原因

不得不提政治。從延安文藝講話開始,我D對於藝術的定位很明確,就是服務於政治。在60年代之前講話的對於文藝的激勵是正向的,因為那個年代的萬眾一心不是口號而是實打實的,百姓對於D對於國家的熱愛是發自肺腑的。

舉個栗子
現在馬上要過年了,電視里滾動播放的一定是李煥之(1919~2000)作的《春節序曲》,一聽這首曲子,很自然就給人一種熱烈歡騰、喜慶祥和的感覺。這首曲子作於1955年。
再比如劉明源先生(1931~1996)的《喜洋洋》,同樣也是各種歡快熱烈。這部作品是作於1958年。
我們再看一下歷史上50年代發生了什麼。
1)1952年完成土改
2)53-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3)50-53年朝鮮戰爭,58年從朝鮮撤軍
……
作為一個二三十年代出生的人,經歷了被殖民被壓迫,經歷了各種戰亂,經歷了各種痛苦磨難流離失所,終於迎來了國家統一,終於有飯吃,終於能夠直起腰桿兒,甚至在國際事務上有了發言權,我相信至少在58年以前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是積極主動樂觀向上,對未來生活懷著極為美好的憧憬的,「翻身做主人」在那個年代絕對不是一句口號。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有能力的音樂家自然會創作出能夠打動人的、膾炙人口的經典。

其實不只是歡快,苦澀悲涼一樣也能打動人。

再舉個栗子
阿炳(1893—1950)的《二泉映月》。阿炳是一位民間藝人,染上抽大煙等陋習,後來又患了眼疾,只能淪落街頭。樂曲中的凄涼、抗爭,也是他的真情實感,寫出來一樣能引發聽眾的共鳴。

現在的問題是,音樂家在面對真實生活,面對強拆、霧霾等亂象的刺激所產生的情感是負面的,是凄苦的《二泉映月》式的。但是上面提出的要求是歌頌,是《喜洋洋》。這就產生了矛盾,音樂家事實就是處在這種擰巴的狀態中。要麼選擇噤聲,硬要發聲就只能整出"咱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這種奇葩句子。


關於未來

對於未來我是充滿信心的,特別是13年以來,國家在政治、經濟、外交、環境保護等領域跟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積極的變化。單就為文化來講,前幾天政治局還但就文化問題組織一次集體學習。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能夠找到適合多元文化發展的辦法,國家還是有能力解決好文化影響力的問題。回歸到音樂,我相信在版權等問題理順了之後,大陸作曲家會創作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


(PS.有不同觀點歡迎討論。盡量別罵人。)


你去各大音樂學院的作曲系晃一圈看看他們在幹什麼你就懂了。
當然像久石讓那樣也是有高山流水的福氣在 沒有宮崎駿 沒有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 你覺得就那音樂放到喜羊羊劇場版上會起同樣效果么。
國內的話個人覺得陳其鋼做的還是不錯的。不過關心的人少而已。


來問題主幾個問題:
1.千與千尋和天空之城這樣的音樂,是其中的哪一首,還是所有?這兩個名字並非曲名。
2.問為什麼之前,能確定中國沒有創作出這樣的音樂么?
3.這樣的音樂的影響力您認為是多大?如何判斷?您認為其他有哪些類似的人有這樣的影響力?
其實題主這個問題有很多槽點,不過想了想還是先不說那麼多了。
不喜歡就摺疊了吧。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國內的文化產業整體不行。沒有足夠多的好電影,沒有足夠多的膾炙人口的商業片,你讓那一大幫學作曲的怎麼寫出那麼多有這種程度影響力的配樂,怎麼出名呢?說實話,上音里比久石讓技術厲害的人多了去了。文化產業都是要配合著來的。


談及當代中國音樂,為什麼沒有人說【譚盾】?

當年看【卧虎藏龍】聽到配樂還是相當驚艷的。


首先風格太不同了,你應該拿同類型的相比較

《千與千尋》和《天空之城》,從類別上來說是電影配樂,
那也要拿我們的電影配樂相比較,比如竇唯為電影《我們倆》做的原生音樂。有大量的古琴演奏,所以也不乏中國古典味道。

然後就久石讓的創作風格,個人說不準,但是他通常以鋼琴主奏加上交響樂團,而且又不死板嚴肅,流傳度尤其在年輕人裡面也廣,我隨便發明一個詞,叫流行現代古典音樂吧。

因此拿我們民族風格的金蛇狂舞和北風吹來對比就不恰當。大概可以和日本的櫻花,四季歌相類比。

至於歌唱祖國,個人歸為紅歌一類。


說點個人意見吧,一提到中國和日本的對比,很多人偏見很嚴重。這是由於教育以及中國傳統造成的。大家紛紛舉出中國以前怎麼怎麼牛逼的曲子,來說日本不如中國。其實這是沒有意義的,拿前人的曲子和別人現代的曲子比,能說明什麼?不可否認中國以前確實有很多優秀的曲子,但是提到現代音樂,不說和西方比,和日本都確實差一截子。
這麼一說,可能會傷到很多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不過也是沒有辦法,想要超過別人,必須認識自己不足之處和別人的厲害之處,然後踏踏實實努力,而不是像阿q一樣, 獨有和別人口角的時候,間或瞪著眼睛道:「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中國現代的音樂,都是西方的樂理體系。中國風的曲子也是西方的樂理體系加上一些中國風的元素,純粹中國傳統曲子現代創作的也非常少了。而這些西方的東西,很多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所以不如日本也不足為奇。舉個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全國的很多港台歌曲都是直接翻唱自日本歌曲,百度一下就有很多,比如中國翻唱日本的經典歌曲有哪些?
可見,對於現代音樂,日本比中國早很多就開始研究,自然優勢很大。

再說一下中國為什麼沒有這種配樂大師的問題(注意,我這說的是久石讓這種在國際上認可度都非常高的大師,不是說中國沒有優秀的音樂人)。這點,我想批判一下中國的音樂教育。個人感覺,中國學生大部分的音樂教育基本沒有。中小學雖然開設音樂課,但很多都被別的「更重要的」課佔用了, 即使上了,很多人也不用心聽。說到底,還是國人對於音樂的不重視。「音樂是考大學不考的,自然不用花時間學」,這是很多家長以及學生的想法。
這是普通學生的想法,那對於學音樂的專業學生呢?很不幸,還是由於應試教育,中國的音樂教育多數只注重演奏技巧,而不注重樂理等教學。而且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學音樂是因為孩子學文化課成績很低(親眼所見),而不是孩子真心想學音樂。而且在大環境下,學音樂的除非做到比較頂尖的位置,否則收入和社會地位都不高。注重技巧而不重樂理的培養模式,使得中國有郎朗,李雲迪等國際鋼琴演奏大師(他們也有國外深造的經歷),但是在作曲配樂這些方面,在國際上頂尖的真的沒有。我不否認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作品,但是數量、質量和受歡迎程度等方面和西方以及日本比真的差好多。
所以教育模式已經大家對音樂的看法上,已經比別人落後了。
我本人也非常希望,中國能出很多大師,能出很多像樓主舉例那樣優秀的作品。自己最近也在研究編曲和作曲,甚至一度想過放棄學業,專門研究編曲作曲。但是由於感覺自己本身天賦不足,而且家裡反對,因為像這樣自由音樂人的話收入比較低而且沒有保障。中國很多有才華的人都沒有發揮的空間,更何況我這樣的,只好老老實實讀書了。我相信,中國還是有很多有志於音樂的優秀的年輕人了,中國音樂的未來,就靠他們了!


一堆人的民族自豪感又上來了
沒有版權保護,創作出來了也不賺錢,誰給你做好音樂?


首先沒有誰渣誰不渣,只是風格不同。
至於為什麼我們創作不出那種風格的音樂作品,又涉及到文化差異,還有歷史影響,展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針對你提到的「空靈,舒緩,旋律簡單」——「容易記住」排除在外,個人認為是你接觸得多所以容易記住,與旋律本身無關。簡單點說,你可以對比一下我國和日本國歌旋律的不同,就能聯想到根源在哪兒了。


樓主的問題基本在於,自己聽得不夠多。

先做個假設,如果這類作品不是為吉卜力工作室的動畫作配樂,它們還會收穫如此多的好評嗎?
究竟從何時起,連《天空之城》和《千與千尋》都變成配樂標杆了。在吉卜力工作室10+部動畫的原聲集中,最好的應該是《哈爾的移動城堡》。可惜該作品的流傳度不及前兩部廣,於是連音樂也受了牽連。樓主說的兩首曲子,我反倒覺得平淡異常,沒啥可圈可點的。在日本的配樂界它們遠非最優秀的那一類,不信請聽和田薰,大島滿等作曲家的配樂作品。
我不同意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當下中國的政治環境嚴苛到了影響作曲產業的發展?請不要昧著良心說話好嗎。
我也不同意把《陽關三疊》《高山流水》等古曲搬出來說事兒。的確我們有輝煌的過往,不過這不是今人懈怠的理由。
我會建議樓主聽一聽李戈和林海的作品,或者《京城四季》這樣的專輯。你會發現中國並非沒有類似的作品,而是缺少把這類音樂推廣出去的載體。如果我們的動畫、電影產業能夠迎頭趕上,相信樓主不必主動發掘,也很快就會發現很多精品。
不過你還是主動發掘一下吧!很有樂趣的。


你聽音樂又不給錢。


題主提的電影配樂,咱也拿電影配樂對比。

1人生如此 (青蛇插曲 作詞:黃霑 作曲:雷頌德 編曲:雷頌德)試聽:網易雲音樂 發現好音樂
2 六指琴魔 試聽:網易雲音樂 發現好音樂

聽完這些你要是還覺得中國沒有好電影配樂,那我也不知道說啥了。

那為什麼現在我們聽不到這麼好的電影配樂好好音樂了呢?

1 會做的人變少了,真的現在能用傳統中國五聲做出好音樂的音樂家真的不多呀,因為五聲真的很難。(有知道的可以再評論中告訴我一下嘛?)
中國的五聲不是12356這五個音啊,這五個是音程關係。還記得以前有個蠻火的問題是C 調就可以表示所有音符為什麼要弄這麼多調式?,中國五聲就沒有分那麼多調式,想怎麼轉調就怎麼轉調。本問題李博士的回答被你們壓到最後面,但他說的事情是真的,小澤征爾這麼牛逼的音樂家分析不來的音樂是多麼複雜。
既然開始扯閑篇,就繼續扯吧,不耐煩的同學可以直接去看別的好答案了。中國可不是沒有7音呀,十二平均律就是中國人先提出來的嘛。為啥最後選了這五聲呢?因為這最符合自然規律。雖然這看起來無限裝逼,但是就是如此,不信你從do往上哼,好多沒經過音樂訓練的人fa都哼不準(其實就是說我),因為他是半音嘛。我們祖先認為fa,xi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不純粹,所以選擇了棄用(其實也不是完全不會出現了)。其實西方也不會亂用4、7的啦,你看看巴赫用不用7級。那你說五個音少色彩啊,多無趣,老祖先說你笨啊,誰告訴你1 就是do啊,1可以是任何音啊(所謂調式),而且每一句真正定性的音就是最後一個音,最後一個音不出來,你根本不知道是啥。下一句的1既可以是原來的調也可以不是。而且五聲的和弦藏得很深,往往兩三個音就7、9和弦了,你說複雜不複雜。這還僅僅是樂曲,配上中國的樂器像古琴,古箏,隨便一揉就給你加上N多細節,比電吉他的揉,推,點細節都多。

你看五聲本來就這麼複雜,寫不好的人很容易寫的很low逼(我真的不是說網路音樂)。而以前會寫的人老的老,死的死,遠走其他國家的去其他國家。現在的小朋友們學的都是西方樂理,即使學中國樂器的同學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現在寫得好的五聲音樂很少了(好不容易終於繞回來了)。

2 能做的人得不到機會。偌大一個中國能做的人肯定還是有的,可是你看看有啥機會留給他們么?發專輯么?別開玩笑了,做音樂的也得吃飯啊是不是,咱們又不花錢買,但是人家做可是花錢花時間的呀。做製作人給別人寫歌?可是做這個你得聽老闆的啊,老闆讓你做啥你就得幹啥是不是,你看看現在流行啥歌!做電影電視配樂么?這個也是帶著腳鐐跳舞,而且給的錢也不多呀。大導演們寧願多置辦點好看的衣裳,多請幾個大腕也不願意給一個寫曲子的呀。你想想人家一年研究出一個好曲子,你給開兩個月的工資,人家剩下十個月吃啥喝啥抽啥。所以現在有些音樂人干點別的,抽空自己研究點好東西,反正就算是寫得好自己也拿不到錢。
這個大環境其實還是蠻重要的,日本人可是買專輯,花錢聽音樂的啊,而且即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市場啊。

---------------------------------以上內容,絕對的一家之言,如有指正,十分歡迎------------------------------------


別的不說,就說一個人

趙季平
代表作太多了


中國當然有出色的電影原聲音樂製作,大陸、香港、台灣都有。大陸的我知道三寶,代表作《我的父親母親》,是完全不輸於任何國外大片的好音樂;香港,遠的有《青蛇》《東邪西毒》等,近的有《無間道》系列(竊以為《無間道2》是最優秀的);台灣的有《悲情城市》《戀戀風塵》等。

就像中國電影本身,整個大環境使然,遍地爛片,可也阻擋不住偶有佳作。


題主您喜歡日本的遊戲嗎?抽空打打天朝的吧。。。
-如果被摺疊請在評論區和我說一聲,我來補完-


我們是誰……誰跟你我們啊(-_-;)


樓主的問題在於聽的太少而想得太多!當然,這裡的「想得太多」指的是胡思亂想而不是有深度的思考。
關於影響力和流傳度,這兩首曲子更大程度上是藉助動漫的載體流傳開來,而並非是這些曲子真的是有多麼好,樓主多聽聽神思者、吉田潔、喜多郎、宗次郎的曲子就知道了。當然我不否認這兩首曲子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至於說中國沒有這麼好的曲子,那真的是樓主孤陋寡聞(原諒我用這個詞兒)了,看看樓主舉的例子就知道樓主的欣賞水平。。。。。有待提高。在純音樂這塊,中國與日本的差距確實不小,但也不用妄自菲薄。比如說林海、石進、賈鵬芳都是其中傑出的代表。附一張我最喜歡的林海專輯《月光邊境》。


很簡單 商業社會 給多少錢干多少錢的事
一塊錢想買鮑魚 ? 那是智商有問題

~~~~~~~~~~~~~~~~~~~~~~~~~~~~~~~~~~~~~~~~~~~~~~~~~~~~~~~~~~~~

編輯一下 :

陳其鋼寫得不比久石讓差 (如果我們不把他算成法國音樂家的話) 吃飽喝足 人見人愛 你就是追求美 否則沒那個心情
國內玩《愛情買賣》很靠譜 在歐美那很容易被包裝成優秀的Punk 樂隊 在國內呢 ?別說別人 業內人士尊重過楊臣剛 慕容曉曉 之類的創作者嗎 ? 甚至 他們自己把自己當做創作者去尊敬了嗎 ?

中國就沒有音樂工業一說 有了資本運作 一切都會變

最後需要說一下的是當代還是有很多優秀作品的 鋼琴這一領域不多吧


推薦閱讀:

現在購買歌手正版專輯CD有什麼意義?
如何評價鄧麗君的藝術成就?
如何評價小野洋子個人的藝術造詣?

TAG:音樂 | 音樂人 | 音樂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