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編舟記》這麼令人感動,讓人覺得很舒服?

類似感覺的電影還有《入殮師》和《神去村》。感覺知乎上電影和日本文化方面的老師很多,所以想聽聽各位老師的精彩分析。。先謝謝各位。。


《編舟記》是日本編輯部的故事。是石井裕也執導、三浦紫苑和渡邊謙作執筆的電影。由松田龍平、宮崎葵、小田切讓聯袂主演。講述在世紀交替的時代,幾個出版人為編纂出一部適應時代的新的辭典《大渡海》而努力。


影片從始至終有一股濃濃的世紀末書卷氣,有人說它是悶片,但在兩個多小時的過程中,不會讓人走神一秒,數次被感動,濕了眼眶,是如茶一般需要細細品的佳片。影片於2013年4月13日在日本首映。2014年3月第3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影片《編舟記》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共計12項大獎。

在玄武書房出版社裡,字典編纂屬於冷門中的冷門,字典編纂極為繁雜枯燥,《大渡海》前前後後經歷了15年,每年的新興辭彙以飛快的速度變成昨日黃花,而且電子移動設備興起,漸漸開始取代傳統的紙質書籍,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這幾個人的堅守顯得有些可笑,他們完全是在和時代對抗,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主人公馬締光也年紀輕輕便將辭典編纂作為一生為之奉獻的事業,豈不知這事業馬上就要窮途陌路了么少年!

但是,日本就是這樣一個民族,善於從枯燥的、重複的、機械的勞動中尋找終極意義;對明知道會失敗的事情有一種信念和偏執,向著失敗進發,為了一個信念不惜犧牲自己。這樣的悲情故事,日本從來不缺。太宰治的《奔跑吧!梅勒斯》就是講為了承諾而奔跑著送死的梅勒斯。井上靖的《天平之甍》也是講追隨鑒真和尚從大唐返回日本的留學僧,用生命在抄寫和保護佛經。這是根植於日本民族性里的一種英雄主義。如果說美國的英雄主義是,我憑一己之力拯救即將被毀滅的地球,追求的是雄性能量爆發的快感;而日本的英雄主義則是,我孤獨一人赴死,召喚回即將消亡的信仰,帶有強烈的悲情色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被日本影視動漫點燃,「燃」一定是精神層面被喚醒了,而不是簡單的身體上的興奮。

翻回頭說《編舟記》,最迷人的一點是裡面的人物設計,主人公馬締光也是個不善言辭的語言學專業的研究生,靦腆害羞,微微駝背,和人說話因為局促不安而顯得有些古怪,他在出版社跑業務屢屢受挫,但為人極其認真,當他進入辭典編輯室後,他找到了自己的信念——燃燒自己,花十年二十年,去做一部辭典,讓它成為人海之中交流的一葉扁舟。為了準確的表達一個辭彙的語義,他努力地生活,生活也回饋了他,這是人物的正面。

和馬締光也相對應的是做事浮躁的西岡,大大咧咧、愛拍馬屁、搞辦公室地下戀情、對待情人也很不溫柔……一開始很容易把他當做一個負面人物,一個壞的典型。但當大渡海辭典遭遇夭折的時候,他開始為之奔忙,四處遊說,才發現西岡這個人的可愛。當他無法繼續為編輯部工作,被調去看上去更有前途的部門時,他對戀人說了一句「我遜斃了」,才明白,西岡這個人物的設定極妙,他不是馬締光也的負面,他和馬締光是同一個人物的陰和陽,他們只是性格不同,卻都是以辭典編纂為使命的。馬蒂光也最後燃燒了自己完成了使命,而西岡則是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對方,他看上去是個喜劇人物,實則隱形的悲情英雄。

為什麼我一直推崇日本文藝片,剛才說了一點是「悲情」,大浪漫通常都帶有一點悲劇,這也是更高級的藝術表現力。第二點就是「真情」。老主編松本老師、荒木編輯、佐佐木熏,甚至是宮崎葵扮演的料理店員……每一個人物都是有「絕對信念」的。

因為有「絕對信念」,他們做的是真正熱愛的事業,他們相伴的是真正愛的人,他們會對每一個辭彙每一頁紙較真,他們的人生變得不再空虛,充滿了愛和力量,原本冷門的辭典編纂工作也變得有溫度,有尊嚴。

為什麼《編舟記》這麼令人感動,讓人覺得很舒服?從根本上就是因為他發揚了日本文化和日本文藝片一貫的悲情和真情,使得看片的人忘記社會的浮躁,捫心自省。

歡迎關注公號愛悶片imenfilm
悶片不悶,悶裡面有心


只看過編和神,隨便說幾句吧
1.日本獨有價值觀的輸出。
窮盡一生,只為一項事業,耗盡所有心力,向著自己所認定的彼岸不斷靠近。並且造福後來人。其中還夾雜著主角抑或是配角思想境界的升華(編舟記的讓叔和神去村的將太小哥)。
2.女神陪你一起努力,男主自然做事事半功倍,小葵和麻醬,這不多說。
3.冷門的行業。完全看不到上市分紅賺大錢的希望,有過他人不理解和無情的嘲笑,和普通人的生活有聯繫,卻不緊密,不被人熟知,常被人忽視。更突顯劇中人堅守的可貴。
4.有著現代都市人渴望卻不常能擁有的簡單卻深刻鐫永的愛情。引豆瓣,「男主長得像王祖藍卻能泡到麻醬這樣的美女」。
5.在當下浮躁的中國,該三部電影所流露出的內在氣質更是擊中國人心坎里的痛點。這也算是魔法加成吧。

說了這麼多,還是想引用下 御柳玄 的一句話,大意是,中日處於不同的發展時期,前者如浩浩湯湯的大江大流,挾三十多年蓬勃發展的大勢與慣性,一往無前,其中的你我不免被裹挾向前,不能選擇。日本卻猶如一潭平靜的湖水,雜質落底,清澈可見之餘卻也不免裹足不前,原地踏步。

我有時也不免羨慕對岸平靜如水的生活,但是也僅僅是羨慕。

相信未來吧,相信通過努力能獲得更好的未來,這也是我們普通人唯一的選擇


無意中遇到《編舟記》,好喜歡。

光是下面這一段台詞,就足夠回味:

新的詞語會不斷產生,
有些舊詞會被淘汰,
還有些舊詞語則會在其生命周期里發生語義的改變。

想要知道語言的涵義,
即是想要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想法與心情,
這不正是想與他人產生羈絆的願望嗎?
所以我們必須要為活在當下的人們,
纂一本詞典,
我們要讓《大渡海》成為一本與時俱進的詞典。

語言的海洋廣闊無垠,
而詞典便是漂浮在這片汪洋大海上的一葉扁
人類乘著名為詞典的扁舟在海上漂泊,
尋找能夠確切表達自己心意的語言,
那是發現獨一無二的話語的奇蹟,
為那些想要渡過汪洋,
去與他人結下羈絆的人獻上的詞典。

從來沒有想過,詞典有著這樣的意義與使命,是啊,當初就是因為上帝變亂了語言,人們才沒有造成巴別塔,那座象徵著人的勢力虛榮和自我進化的通天塔。

《大渡海》被賦予了崇高的意義,但在偉大的信念背後,從來不是什麼英雄壯舉,而是無盡的瑣碎和重複,我是連綉一幅十字綉都沒有耐心的人,做過的菜從來沒有興趣做第二次,希望每天有新鮮的事情發生,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可是那幾位編舟的人卻從此埋頭在書堆中,一埋就是十五年。

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那麼美好,那麼溫暖,你在他們身上生髮不出任何不好的情緒,就是題主所說的「舒服」。特別喜歡小光對「右」的解釋,特別喜歡小田切讓飾演的那個看上去不羈實際上「土爆了」的人,特別喜歡宮崎葵飾演的對小光爽快地說「我也是」的人,特別喜歡那位負責錄入的編舟者訂飯店的一幕,特別喜歡只能喝香檳的綠什麼酒都能喝了,特別喜歡所有人住在辦公地點,脖頸處隨意地搭著一條毛巾,特別喜歡老編輯的妻子溫柔的魚尾紋......喜歡每一個人,他們是那麼平凡,但是每個人身上都閃著光。


編舟既是建造船,記便是記錄這一過程。這艘船是象徵化的船,事實上是詞典。詞典對於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卻也陌生。一來是,許久未翻過詞典了。二來,也從未了解背後的故事。
松本教授用一生來編寫詞典,人生的最後願望是看到《大渡海》出版,只是真的很可惜,無論馬締和荒木他們多麼努力,也無法趕上。松本教授等了十五年,就差最後一個月。
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英雄的故事,為了在辭彙的浩瀚大海里造就一葉扁舟。在這一過程中,所有的敘事是平靜的,就像每天的吃飯睡覺一樣正常。大概這才是真實的,沒有太多的高潮,更多的是平常里的點滴的熱情注入。一本詞典里行字間是疲憊生活里的英雄夢想。
大概現在,沒多少人會提起英雄和夢想這樣的辭彙了,畢竟這需要一定的語境來運用。甚至有時候會有些尷尬,它顯得是不合時宜。當然,這並不是要說去批判什麼,本身這是合理的。畢竟人的成長,認知不一樣,對於像「夢想」這樣的辭彙有了更成熟冷靜的表達了。而並不是消失了,別忘了在疲憊的生活里,諸多人正在「編舟」。有時想想,自身與周邊諸多人不正是在朝著既定方向而前行。浩瀚大海里,諸多航船正在揚帆。


這三部電影都看過,都很喜歡
日本電影的情感很細膩,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我想這三部電影已經很好地表現出來了
至於看後會有怎樣的評價和感受,因人而異,不強加觀念,至少我認為看完很舒心
用過多言語來解釋這種感受,也許並不是最確切的方法,觀影的過程就在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么?


這部電影是很典型的日系電影,緩慢悠長,很有回味感。大概都為那種勤勤懇懇的匠人精神感動,也有那種相濡以沫的淡淡情深。

(看到熟悉的小林薰大叔我是激動的,剛開始看就立馬截了圖。)作為要退休的老編輯,為了字典的編撰的責任感。十五年的時間去完成一部字典的編撰,也就是說十五年只做了這一件事情。日系電影很關注日常的瑣事,從尋常之事中體會到的點點滴滴,懂得生活的人大概很容易被感動吧。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日本丈夫在結婚的時候會說辛苦你以後跟我受苦了,覺得很有意思。這部電影里愛情,也是很讓人感動的地方。

最後一張圖出現在影片結尾。ps:這是我第一次截圖,也是我截圖最多的一次。我不喜歡驚心動魄的愛情,我就喜歡這部電影里的細水流長,很緩慢的尋常生活。
很多典型的日式電影電視劇都貫穿著這種「菊」般淡雅的感覺,所以看著很舒服。


小舟從此逝 江海渡餘生
朋友推薦《編舟記》,說是痴迷文字的人必追,去B站看,沒想到是辭書編纂這種學術冷門題材。求學時做過詞條整理工作,所以劇情剛剛鋪展就攫住人心。主角對詞語微言大義的精準把握和探賾洞微時展現的專業品格,讓每一個對語言敏感的人都能獲得感動與共鳴,就像有雙溫柔細膩的手將你輕撫慢搖,讓心靈都為之輕顫蕩漾、熨帖平靜 ,又能在高潮處適時將你點燃,直到熱血沸騰。
《編舟記》以厚重堅實的骨架撐起了飽滿豐勻的血肉,它不僅僅是關於詞典編纂這種冷冰冰的故事,還是有關情感人性的溫暖敘事。辭書編纂絕對是一項詩意與理性兼具、浪漫與真實交織的偉大事業,通過辭典《大渡海》長達15年的編寫工作串聯起來的各個角色,為共同事業而協力奮進,在不斷的碰撞磨合中理解他人、審視自我,在對語言傳統的賡續、揚棄與創新中追索真相、照見人心,為人做事用情都追隨本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辭彙的海洋浩瀚無邊,詞典是言語大海中的一葉扁舟,人類靠詞典這一扁舟渡海,找尋最能表達心意的言語。」辭書編輯將繁如恆河沙數的語詞撿拾提煉,披沙揀金、千淘萬漉以還原語言本真。語言是什麼?這是一個人類問了千百萬次還沒能探究出答案的問題。語言學家上窮碧落下黃泉,將浩如煙海的語料爬梳整理,從千頭萬緒的造詞理據中鉤沉索隱,只為一窺天機。於是才有車洪才、陸谷孫傾盡畢生心力沉潛辭海的堅守,滴水穿石,皓首窮經,以償平生夙願。他們在語言文字和內在生命間創建共同的體驗,他們因為窺見了真實世界的一角,而喜悅、而驚奇、而思慮、而沉迷。
語言不愧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和交際工具。它使人超越其他動物成為真正的「我」,它維繫群體、溝通你我、組成社會從而使人掙脫自然的擺布;它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用有限的材料和規則構造出無限的話語;它文約意廣,以抽象的符號形式承載並表達豐富的情感;它貯存了人類一切認識成果,幫助人們傳播知識、思索萬物、叩問宇宙。從魏晉時的言意之辨,到索緒爾關於語言符號的能指與所指,從科幻小說《詩云》中窮盡漢字所有排列組合以描述一切已知事物、預測一切未知事物的大膽構想,到如今已成現實的亞馬遜雲計算系統成功創作生成出莎翁作品的「無限猴子理論」,人類對語言本質的探索追問從未止息。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語言學者行舟擺渡於汪洋辭海,這些怒濤洪流里堅毅篤定的舵手船工駕乘一葉小舟,以有涯隨無涯,為艱難泅渡不辨方向的人指明航程,引領眾人渡滄海,渡真情,渡人生。


因為電影把苦悶、孤獨和艱辛美化淡化略過了,把溫情,喜悅和成功突出表現了


或許是它以一種平和又紮實的敘事描述了一個快要被時代遺忘的角落,告訴我們,皓首窮經,也是一種幸福。

從小在出版社家屬院長大的我,對文字有著無法割捨的情愫。因此這個編輯部的故事看了開頭便手不釋卷。

這是一部想推薦給所有文字工作者的書。

在這個實體出版不甚景氣的年代,還有這樣一群人兢兢業業十幾年如一日編著差點被社長叫停的辭典:

「玄武房擬定出版一部面向當代人的中型國語辭典《大渡海》。浩瀚的詞語海洋,不善言辭的馬締與同事們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編製一艘駛向彼岸的小船。他們甘於寂寞,卻也收穫著彌足珍貴的幸福……」

在同名電影中,松田龍平飾演的馬締在夢裡數次沉入文字的汪洋中,象徵著遨遊辭海的迷茫無助。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也時常感覺到這種無邊無際的絕望。一本幾十萬字的書,翻譯了整整一年的光景,校對過不下十遍,仍舊能挑出許多錯誤。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從下午開始寫,一直寫到晚上十點還沒有發布,即使改上五六遍,發布出來依然可能會有紕漏。

因而無數次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太笨,或者是天生的馬虎。縱然已經是許多人眼中偏執的完美主義,內心仍時常是愧疚的——這麼明顯的錯誤,自己竟然都沒有看到。

因此,在辭職出來做自由翻譯之前,那三年半的職業編輯生涯於我也是充滿挑戰與挫折。最初編輯網頁,每個標點、空格的體例要求已經讓我非常抓狂,一個網頁做幾十遍也是常有的事情。剛入職做英文編輯的時候,主編給我發來幾十套堆積了一年沒有人反饋的來稿。直到一年半後我因為頸椎病辭職的那個月,編輯部才把這批原稿全部處理完,其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稿件在修改了十來遍之後用到了APP產品上,還有許多出題老師中途退出,認為我們要求太高,寧可不要稿費也懶得再改了。

文字的世界猶如汪洋大海,無論如何也難以達到完美的彼岸,因此,修改到懊惱甚至絕望也是文字工作者的日常。

上周連續好幾個晚上看譯文到深夜,然後因為思慮過度而睡不著。在一個失眠的夜裡我打開kindle,開始看下載了很久一直沒看的《編舟記》,一看就看到凌晨兩點多。小說寫得很有趣,因此好奇男主角馬締在電影里的形象,以及他是怎樣被女主角撲倒的。看了電影,感覺松田龍平比小說里寫得要更呆,呆到實在是有些誇張了。到電影的尾聲我突然發現——馬締和香具矢這對夫婦結婚十多年還沒有孩子。或許是兩人工作都太忙了,忙到無暇生養孩子的地步?

相比之下,松本老師和夫人的選角比馬締、香具矢這對夫婦更成功。這兩位老演員可以用氣度不凡來形容。在電影里,這對老夫婦好像也沒有孩子(或許是孩子沒出現)。原著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細節是松本老師說自己都沒有去過遊樂園,儘管編寫了遊樂園的詞條。

常年沉浸於文字工作,會讓人的生活變得簡單,甚至枯燥。改稿子改到生無可戀的時候,我會長時間刷社交網路,甚至那些平常不想搭理的言論都要與之據理力爭。

文字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與世界疏離的,儘管總是在學習著新的辭彙,卻沒有足夠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去感受,一方面時常忙到連社交的空檔和心思都沒有,另一方面,又覺得超過四個人的社交可能會浪費時間。每次校訂圖書都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資深譯者孫仲旭會抑鬱致死——譯書實在是太孤獨。一個有全職工作的人還譯書,他所有的生活都會被文字填滿,甚至滿到艱於呼吸的地步。

選擇了這條路,時常是對不起家人的。想起一位翻譯契訶夫的老前輩,得到孩子這樣的評價:「父親眼裡只有翻譯」。但他好歹還有孩子,還有支持他的老婆。老一輩的文字工作者靠文學翻譯的稿酬還可以養得起一家老小。

而我們在這個追名逐利的時代已然落伍,或許結束孤獨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因此我羨慕馬締,羨慕他二十多歲進第一家公司就找到了畢生的事業,租一個房子就住了幾十年,甚至娶到房東奶奶的孫女為妻,妻子還能幹又漂亮,支持他的事業。所以這部作品是和其中的人一樣單純美好的——繼承了奶奶的早雲庄,房子也不用買了。

看《編舟記》的時候,格外羨慕這個同心協力的編輯部。 一個地方一工作幾十年,一件事情做一生,也是這個年代難得的圓滿。

有了這樣的榜樣,我亦能夠得到慰藉。文字的道路雖然艱苦,但我們並不孤獨。和這些編一本詞典用了15年的人相比,翻譯一本書用15個月不算什麼。

摘自我的知乎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translationlife


編舟記的動畫版也出來了,敬請觀看

看完編舟記不久的時候,記得看到一篇新聞,就是那一年普什圖語字典的編撰完成

那一瞬間幾乎以為龍平演繹的就是這位車老的故事,附車老的一些資料

人一輩子能有幾個36年雖然是電影,講述的卻是真實存在的事件,一樣都是負起責任在堅持


《編舟記》的松田龍平不再是那個陰柔又嫵媚的小子,戴上眼鏡和套袖顯得格外書卷氣。一個年輕人花費十幾年時間參與編輯字典對於很多人而言都是一種望而卻步的工作。「過時」的東西值得投入這麼多精力嗎?主流價值觀故然有著很強的時代性和現實主義傾向,對於事情急功近利的心態也是人之常情。大多人在還未開始之時就已經感到懼怕,唯物主義的態度只讓我們看到了物化的價值,難道由心而發的情慾也得貼上這樣一種粗鄙的標籤嘛。影片在枯燥的氛圍下略去浮華泡影,更多展現了人情的一面,男主對於這樣一份工作慢慢產生了情感,他對於「戀」字的自我詮釋堪稱影片的神來之筆,情感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心,那種對於愛人一見鍾情,思念至極的自我體驗十分自然的轉化為筆尖的文字「喜歡一人,寤寐求之,輾轉反側,除此之外,萬事皆空之態,兩情相悅,何須羨仙。」 情到深處自然濃



從原文中抽出來這麼兩段,其實《編舟記》除講述編舟人的匠人精神外,還蘊含的其他的什麼東西。

馬締光也剛出場時是個木訥的,從字典中查找「戀愛」為何物的年輕人,而至《大渡海》的編輯幾近完結時,卻變得「敏銳」而又「細膩」。

摘出的第二段文字是有關馬締決定去編輯部連月加班《大渡海》的校對時,與妻子離別的情節。提著旅行包走出家門後,回頭看著還在大門口目送他的的香具矢和貓,突然想起要告訴她編輯部的女同事已經有了男朋友。

這是不是對妻子的寬慰?我無從得知。但我依舊能從這簡單的情節中體會到《大渡海》對馬締光也的改變,而同樣的改變在發生在了岸邊的身上。

在編舟人窮盡時光塑造《大渡海》的同時,《大渡海》也塑造了編舟人,這便是我心目中這本書的有趣之處。


言詞為舟,渡人也渡己。
為什麼是「舟」和《大渡海》呢?我想,可能與大乘佛教的思想有關:人不僅要求得自己的解脫,更要幫助別人解脫。
涅槃裡面有個詞叫「盲龜值孔」,「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值浮孔。」意識是,人的生命這件事情,就好像一隻瞎了眼的烏龜,在茫茫大海上漂泊,偶爾遇到了一個漂浮的木頭,這個木頭有個洞,烏龜剛好可以進去休息一下。那麼,人離開輪迴,獲得解脫的這件事情,形象地來講,就是「渡」了。佛教裡面,「乘」的意象,也是「一種載人的工具」。
人怎麼才能獲得解脫呢?當然是獲得智慧。又怎樣來獲得智慧呢?通過自己的職業。通過什麼樣的職業呢?造福後世的職業。
可以說,"舟"和"大渡海"這兩個關鍵詞,整個就是「開悟」和「解脫」的意象。
我們總把職業和成功、金錢、慾望聯繫在一起,在這部電影中,卻告訴我們,職業是「解脫」,是幫助別人「解脫」。追求職業完美的過程,其實是造善業與得漸悟的過程。字典編撰者的職業修行,其實與高僧的參禪講法本質相同。作為一個在大乘佛教文化圈內長大的人,多少會因此而觸動內心。
這種「參禪得道」般的職業美,既是電影所倡導讚揚的美德,也是被我們遺忘遺棄的傳統。習慣了物慾橫流的職場,再看看這部電影,難免會想起自己青春時那個最單純的理想,也難免羨慕主角那種最純粹的工作狀態。


不只是電影,不只是日本,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為了一件事而終身不渝。


我也很喜歡這樣感覺的作品 會感覺類似的話也是因為神去村和編舟記的原作是一個作者吧 三浦紫苑 她還有一部很有名的作品《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 推薦給你


當時看編舟記的時候,我剛辭職不久,看到龍平的主角有一份自己喜歡並且堅持的工作,特別羨慕。


擇一事終一生。
用一生來完成一本字典,這種匠心最打動人了。
整部電影節奏很慢,但是卻很能帶動人心,就是感覺能和主角們一起興奮一起難過。
在科技發展的時代,雖然大家已經拋棄了字典改用電子辭典,但是這個詞典編輯部的人們卻在用自己微小的行動同這個時代鬥爭。
一本「活在當下」的字典。每一個製作的過程都承載著所有人的心血。
每一句話每一個人物都是豐滿,在十三年的過程中,每一個人也在改變。
讓人想到之前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也是講匠心的,節奏很慢,但卻讓人感到了溫暖。
看完之後特別想去買一本字典。


搬來自己之前給外院寫的讀後感XD

《編舟記》講了馬締光堅持十多年,終於編成詞典《大渡海》的故事。和很多與堅持、夢想聯繫在一起的心靈雞湯不同,三浦只是娓娓道來一個真實的「詞典編輯部的故事」。看似平淡,卻有一種堅定內心的力量。

這本書可以看到很多角度,最讓我感動的是一種「不確定性」。

其一,是愛的不確定性。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尋找一種「激情」,來讓自己有深深地熱愛自己的專業或工作的能力。但「找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更多時候,這種愛,是被「培養」出來的。

西岡本來只是一個享受當下的人,對編輯詞典並沒有特別大的熱情。但多年工作,編輯詞典顯然已經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被調到廣告部前還擔心馬締光不善與人交往,而不能成功要到稿件,因而特地給班人留下詳細的教授資料以便他催稿。被調走後,也在廣告部一直出力,推動了《大渡海》的成功發行。

岸邊綠本是時尚編輯,卻因為有整理東西的能力被馬締光挑中,因為在排好版時把新進來的詞語添進去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從而調來了詞典編輯部。本是滿腹怨言的她也逐漸被認真的馬締光、拚命的兼職學生們感染,最終看到成品時也和所有人一樣激動。

激情如電光石火,很難維持,因為長久的激情需要正反饋的不斷刺激,因此有時候我們會需要雞湯,激勵自己。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就心平氣靜的,遇到困難也不會壓力太大,反而能平靜地解決。

其二,是性格的不確定性。馬締光本是一個愛上書的宅男,亂糟糟的捲髮甚至會被同事們說噁心,而他也是公司里人盡皆知不愛與人交往的「怪人」。但也許正是因為他未經世故的赤誠,才會得到佐佐木前輩的肯定,得以追到他的「輝夜姬」林香具失;因為他的執著,才能歷經十幾年仍能編撰好《大渡海》。而周圍的人也正是因為他的真誠與執著,才願意一直追隨他,完成大家共同的心愿。

馬締光的不確定性也在於他自身的性格,本來投身「嚴肅」的詞典,卻因為經費緊張而編出了一套關於動畫片的科學百科全書並大獲成功。看似矛盾的性格卻得以讓馬締光延續自己的夢想。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不確定性,不要急著給自己或是別人下定論,人、事總是會變化的。

其三,則是關於《大渡海》本身。「海」指辭彙的海洋,而「舟」就是詞典,幫助大家學習、了解語言的魅力。「大渡海」的意象在書里反覆出現,既然是海,那麼航行的意義就不只是到達對岸了。舟與船相比,有一種脆弱的感覺,但是卻給人以力量,乘風破浪,是多麼激昂的情景。作為詞典,它的不同之處在於肯定「不確定性」,不斷吸納新詞,賦予辭彙新的內涵、用法。
~~~~~~~~~~~~~~~~~~~~~~~~~~~~~~~~~~~~~~~


慣例。。公眾號,每周都會推噠~~佚名

http://weixin.qq.com/r/4DmIkAbEYFsfrULz92zy (二維碼自動識別)


編舟記 | 字典也浪漫

前半段『深夜食堂』,後半段『重版出來』。

你願意這輩子只編一本辭典嗎?

這輩子……是多久?

也許只是7年。

-這本,從企划到完成,用了7年。

也許是28年。

-三省堂出版的『大辭林』花了28年。

更或許是38年。

-38年一心一意編辭典,真是無法想像,明明還有其他有意思的事。

而男主角,用了15年。

-15年嗎?好長。

-我覺得很短。

據說很多姑娘從這部電影開始,把松田龍平飾演的馬締光也視為理想型。殊不知當年一部NANA,已經引得無數粉絲為劉海兒桀驁不馴的蓮瘋狂打call。

片中松田龍平飾演的男主角,

是一位木訥的語言學宅男

與『編舟記』的相遇,似一場老友重聚,去了趟整容院治好臉上傷疤的食堂老闆小林薰,颳了鬍子釋放段子手天性的文藝青年小田切讓,淡定說出磨刀能讓自己鎮定的治癒感宮崎葵,轉型時尚編輯卻慘變校閱女孩的元氣感黑木華……

辭書編輯部全家福

你們圍坐一堂,感慨著流光容易把人拋。

打住,這怎麼可能是日影的套路?

於是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影片的靈魂人物——松本せんせい,決定編寫一部活在當下的辭典:「接下來便攜電話和個人電腦應該會迅速普及吧,社會將發生巨變,新的詞語概念也將層出不窮,我們也積極主動地將這些編入『大渡海』里吧。」

加藤剛飾演的老爺子看似守舊,

其實對流行語非常敏銳

於是面對為了利益而下令停止編寫辭典的部長,平時弔兒郎當對工作漠不關心的阿正,可以當眾吼出:「出版社的人連放眼二十年後的氣魄都沒有嗎?出版媒體的責任難道不是,將現世的文明傳承至數十年乃至數百年以後嗎?」

讓叔也曾是少年,

眼睛裡都是星辰

於是養著一隻肥貓,睡覺打呼嚕的房東奶奶,可以安慰陷入自我懷疑的男主角:「能在年輕的時候就找到這輩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之後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和貓一樣,不知過往,偶爾助攻,事了拂衣去,惟余愛永續。

這碗雞湯生生治好了先路君的寫稿拖延症

『編舟記』里洶湧著的,是醍醐灌頂的日式職人情懷。每當問起熟稔的日式匠人,關於人生的其他選擇,他們總是搖頭:「這就是我喜歡的職業,我這輩子只想做這個。」這種看似接地氣(日語中有土爆了之意)的想法,又何嘗不是一種浪漫的生活態度呢?

敢於投身,敢於無聞,敢於創新

倘若你的眼睛裡時常閃爍著浪漫的光輝,那麼此時,此刻,此地,就是再浪漫不過了。

挑刀具是浪漫的:「鋼和鐵交界的地方則彼此浸染,朦朧氤氳,像美麗的煙霞一樣。」

編字典更是浪漫的:「想明白詞語的意思,就是希望正確了解某個人的想法和心情,這是出於想與人有所關聯的願望吧。」「用自己的手指去觸碰詞語,觸碰世界的喜悅,也許就是辭典編輯的樂趣吧。」

首先,你愛上了語言,

然後到了天堂,也準備在那裡採集用例。

突然想念那晚昏黃燈光下,她唇邊盈盈帶笑,遞過來的一碗味噌汁。於是翻開字典,打算給遠方的愛人,寫一封小小的情書。

戀:喜歡一人,寤寐求之,輾轉反側,

除此之外,萬事皆空之態。

兩情相悅,何須羨仙。

今夜は月が綺麗ですね。

今晚的月色真美。

該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先路君和路路子】,ID:lutalk233

喜歡的朋友們可以點贊並關注我們哦~~我們會努力創作更多好文章~~


天氣進球,轉涼,無空調製冷也可以頗為享受的聆聽夏夜蟬鳴。獨坐窗前,伏案,攜帶臃腫的靈魂和一堆贅肉,觀賞了電影編舟記。

房子

陳舊不堪的日式舊房子,空間狹小,堆滿了書籍,但亦有陽台可以喝上一罐啤酒。

妻子

不管你承認與否,愛情真的無關過多的奢華,從來都是你眼中有我,我眼中亦有你,足矣。若有喬裝打扮,皆因我自己,本來就熱愛美麗。

成為一名料理職業人,或是其它,只有懂得彼此理想的人才能走到一起度過滄桑。

無論職業生活走向何方,希望是你自己所選所愛,忠於自己,其次才能聆聽他人。

責任

一本詞典,承載的是一個時代的文明,歷盡多少心血而成,為不辱使命,多認真都不過分。不禁重新思考文字文明,重新拾起對它的敬畏之心。

生活

生活的本質不被提倡去探明,因為它從來都是空虛。假借一件事,披上趣味的外衣,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沒錯,生命的本質是無盡的蒼茫和空虛,但你用愚昧的堅持,充實了它的空白。正所謂大智若愚,看穿卻不將其破碎。

2017年9月1日 東京 世田谷區


我看成了 核舟記 出於好奇點了進來


正在看,看完想寫讀後感


推薦閱讀:

為什麼寶冢出身的人在日本社會地位很高?
劍術中的「無刀取」(空手入白刃)是否真實存在?

TAG:電影 | 日本 | 日本文化 | 日本電影 | 編舟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