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的統治對唐的衰落有影響嗎?
比如府兵制的沒落,冗官問題,土地兼并問題
謝邀。
武則天所做,可稱說是:
(可能是無意地,甚至過程不太正義地)為唐朝盛世做鋪墊,又大大推遲了唐朝的衰落期。
眾所周知,則天從垂簾到稱帝期間,主要被後世詬病的,一是不擇手段,殺人太多,鼓勵告密,大用酷吏,「請君入甕」。二是私生活,後世許多程朱門人說她糜爛(但趙翼說了,天子嘛,有幾個男人算啥?)。三是對外軍事屢有失策,安北安西,基本放棄。
但是吧:
武則天勸農薄賦,對農民也算寬容。唐武德元年天下180萬戶,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前兩年219萬戶,李世民駕崩那年360萬戶,高宗永徽三年380萬戶。武則天退位那年,615萬戶。
在中古,人口增長是老百姓生活水準的基本體現。
武則天敢用人,而且推崇文化人。用人不看門第,文化普及狂熱。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都是她看中的才子,都不算豪族——沈家和陳家是讀書人家,但不算猛;宋之問是當男寵未遂嘻嘻……
而狄仁傑、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都是她提上來用的人,姚崇簡直是她留給李隆基的遺產。
一般有說武則天前後用過73個宰相,不是好事。但反過來,武則天手下沒有過權臣,這也是真的。
所以,幾乎可以說:
則天大帝垂簾與在位期間,倒霉的是唐朝宗室、關隴豪族。得意的是寒門學子、普通百姓。
哦,當然還有帥哥比如薛敖曹、張易之、張昌宗們……
但還不止如此。
唐朝是怎麼衰落的?王夫之說:河北強,唐衰;河北弱,唐亡。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臨朝。
說到底,唐朝的衰亡,是因為各色利益集團出來了。
大多數朝代,一定會經歷這麼個過程:
天子開國,琢磨怎麼處理宿將功臣。
劉邦是削平諸將,呂后臨朝,分王天下;文景之治平吳楚七國,漢武帝得到了一個集權的天下,才能大展宏圖。趙匡胤是杯酒釋兵權。順治朝是開國封王,然後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才算大統。
換言之,大多數朝代,君王都要開兩遍國:一遍統一天下,一遍清利益集團。處理得不好的,就會變成,明明只想清一兩個異己,卻牽連得天下擾攘,浩劫不斷。
唐朝開國,關隴權重。武則天臨朝,剿滅關隴貴族,提拔平民才子。於是李隆基不必面對一群已經發展壯大的長孫氏,可以用他的姚崇宋璟。
從這個角度講,武則天好比是漢景帝。她為李隆基平了吳楚七國,讓李隆基搞定了姑姑之後,就大展神威。
如果武則天沒搞定關隴貴族、培養狄仁傑他們的話,很可能,到李隆基手裡時,天下已經是唐文宗必須面對的局面了。牛李之爭也許提早上演。那樣,唐朝能不能堅持到10世紀,還真是個問題。
如是,武則天等於是,接過了唐朝江山,用某些不算太光明正大的宮廷政治手段,把利益集團噼里啪啦給收拾了,內政數據都升滿了,老百姓也還安居樂業著,所謂「貞觀遺風」,然後遞還給李姓子弟,還給了李顯、李旦和李隆基——雖然多少是被迫的,還留了一堆不成器的武姓子孫和太平公主,但總比長孫無忌好對付……
長孫氏、關隴貴族、黑齒常之、周興甚至王皇后們,可以用無限惡意咒罵武則天,而且合情合理。
但唐朝的普通百姓、永徽到神龍到開元天寶年間得益的平民文化人,以及李隆基自己,是理當對武則天感恩戴德的。
武則天完全可以對李隆基說:
「三郎啊,本來你要當路易十三或者康熙的。現在奶奶給你都解決了。你幹掉姑姑之後,就可以好好當路易十四、漢武帝和乾隆了。這就算奶奶給你的禮物吧。」
雖然武則天在位期間,對後突厥的戰爭糟糕透頂,但要說句實話,武則天的統治手腕,是高於唐玄宗的,武則天對唐朝的貢獻,史學界早有定論,那就是「承前啟後」。
大夥不是經常損乾隆是在揮霍雍正的遺產嘛,其實開元盛世就是在揮霍武則天的遺產而已。武則天在唐朝的歷史地位,其實是略似於雍正的。
唐高宗時期,唐朝在籍人口僅三百八十萬戶。經過武則天的統治,留給六味地黃丸的唐朝已經有六百一十五萬戶、在籍人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
同時,打擊門閥貴族勢力方面,武則天發明了不少有效手段,比如開創殿試和武舉,前者招士人為天子門生,後者褫奪門閥士族的軍事壟斷地位。再就是通過修訂《氏族志》,給門閥士族摻沙子,宣布「皇朝得五品皆升士流」,故意模糊掉了門閥士族和寒門庶族的界限,導致各類寒門在居高位後上升士族,最後的結果就是士族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但凡當官的都冒認最顯著的郡望,寒門庶族紛紛湧入士族之中,導致士族這個階層在武則天以後,完全無法形成一個階級了。
另外,武則天重用酷吏,整頓吏治,並廣納賢才。資治通鑒中,司馬光也如此評價:「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後來創造開元盛世的名臣良將,多數都是武則天時期發現的人才。
而在外戰方面,其實也沒啥好詬病的。對西突厥的統治進一步增強了,李治統治的時代,唐朝和吐蕃還在西突厥互相拉鋸,雖然唐朝佔據上風。而到了武則天統治時代,吐蕃已經無力再干涉西突厥了。唯一的失利便是對東突厥復辟,以及賞賜默啜人口的無腦行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嘛,然而就以當時後突厥統治集團的決心、能力方面,武則天就算沒有決策失誤,也是無法阻止突厥復辟的。
而如果單純以外戰能力對比的話,唐玄宗的舉動就非常輕率了,武則天的損失僅僅是一個後突厥而已,唐玄宗在短暫的獨孤求敗後最後搞成了什麼情況,大夥懂的。
這是撒馬爾罕壁畫中的武則天像,撒馬爾罕在當時是中亞國力最強的康國。康國曾在李世民統治時期要求歸順,然而被李世民拒絕。就是在李治、武則天統治時代,康國歸降了唐朝。當然有利必有弊,李治、武則天手伸得這麼長,無形中就分散了唐軍的打擊能力,所以後突厥復辟的事兒也能勉強洗地了。
最後,至於說府兵沒落問題,其實說白了,府兵不是沒落,而是不夠用了。府兵在李淵、李世民統治時期還勉強能應對周邊戰爭需要,然而到了李治、武則天時期,動輒出兵中亞、南疆,以富農自耕農為主的府兵根本無法適應戰爭需要。雖然關隴府兵習武的自覺性非常高,對訓練度不足的封建軍隊來說非常可貴,但這種兵農合一的體制,是不合適帝國的大規模遠征的。所以,其實在李世民統治時期,就採用大量募兵的方式來應對遠征了。
募兵的頻繁參戰,使得府兵內部分化,部分脫離生產的府兵往往能躋身基層軍官之中,成為唐軍的中堅力量。而大多數無法脫離生產的府兵,就只能越來越遠離戰爭,喪失了戰鬥力和政治特權。這才是府兵逐漸沒落的原因。而這個過程,從李世民時代開始一直到李隆基時代才逐漸完成,所以把府兵沒落的原因扣給武則天不合適。而且,府兵沒落是歷史的必然,沒什麼好惋惜的。
至於冗官問題和土地兼并問題,這是古典帝國之癌,與生俱來的疾病。武則天還真背不了這個大鍋。
怎麼說呢,世人對武則天最大的印象可能是她重用寒族、徹底摧毀了關隴貴族集團,但關隴貴族集團又是個很大的命題,所以,要明白阿武破壞了什麼就先清楚初唐,特別是貞觀年間是怎樣的政治格局。
1.簡單來說,關隴貴族集團有兩大特點:1.胡漢雜糅,囊括六鎮舊部與關中豪強如京兆韋氏杜氏、武功蘇氏,2.文武兼資,出將入相。
狹義上講,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的關隴貴族在隋初就瓦解了,根本用不著阿武去摧毀。但是在廣義上,與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一切關聯者,包括奴僕家臣、門生故吏、關西士族同盟如杜氏蘇氏、結為姻親者都算是這個「集團」,那麼這個集團的瓦解則的確與阿武有關。
2.關隴貴族集團在唐朝也非很多人鼓吹的那樣強大,當然,更非網文黨所說的貞觀年間是「關隴貴族、江南士族、山東世族」三駕馬車引領大唐,事實上,貞觀年間是關隴貴族、山東豪傑的聯合執政,江南與山東的士族微乎其微。
一、山東豪傑不等於山東世族,不是指鄭崔盧李王等一等門閥,而是指李世民出征關東之時網路的人才,其中軍事將領居多,比如程咬金尉遲恭秦叔寶徐世績,本質上他們還是寒族,不過更像是軍功勛貴。(陳寅恪:隋末唐初之史屢見「山東豪傑」之語,山東豪傑者,乃一胡漢雜糅,善戰鬥務農業,而有組織之集團)
二、山東豪傑也包括一些次等士族,比如房玄齡,但是考慮到房玄齡與隴西李玄道的甥舅關係,也可算關隴集團。
三、山東、江南的一等世族在貞觀朝廷不是沒有,但力量太小,比如清河崔氏的崔君肅,滎陽鄭氏的鄭仁泰,而且處於被壓制地位,唐太宗限制山東一等門閥通婚聯姻,並於貞觀六年制定《氏族志》,規定了李唐皇族與長孫後族高於五姓七宗的地位。
四、關隴集團則有于志寧、豆盧寬、蘇勖、蘇世長、李靖、杜淹、杜如晦、宇文士及等,李玄道是隴西李氏但世居關東,蕭瑀褚遂良雖江南士族卻早已融入關中。
五、在貞觀時代,關隴集團多是文職,而武職多為山東豪傑集團(畢竟李世民打天下得來的隊友),這點在武則天崛起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3.長孫皇后的政治遺囑
李世民稱其為佳偶良佐,良在哪兒?是因為不幹政?怎麼可能,長孫皇后恰恰是極為干政的,但不亂政,與唐太宗一起鼎立了貞觀前期的太平,翻看史書,她主要幹了三件事:
一、力保魏徵(寒族、山東豪傑)
二、力保房玄齡(次等山東士族,關隴集團姻親、山東豪傑)
三、力保長孫安業(避免家族內耗),而勸退長孫無忌(關隴貴族,但氣量不夠,後來也證實了,因為他得罪人太多,包括李氏皇族、山東豪傑,結果幾乎把整個關隴集團毀滅)
貞觀前期維持著山東豪傑(寒族)與關隴集團的絕對優勢,但貞觀後期,李世民轉向保守,親近關隴而所用非人,表現在長孫無忌得勢,魏徵死後砸碑、高陽公主事件。
4.武則天:敢問路在何方?
武則天利用了山東豪傑對長孫無忌的不滿,瓦解了關隴集團,許敬宗徐世績為代表,其中徐世績等山東豪傑是掌握了槍杆子的人,而長孫無忌的關隴集團則沒有。
隨後稱帝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利用山東世族(掉線太久了)裴炎的威信打壓反對派,得手後又藉機將之消滅,並將利益集團之爭轉化為文武之爭,大興文治,吸引寒族子弟支持,但也激起武將勛貴出身的山東豪傑集團的不滿,徐敬業叛亂,並將之消滅。——這就造成了整個則天一朝文治昌盛,而武功不彰。——軍事起家的山東豪傑、文武兼資的關隴集團都GG了,能打的已經不多了。為了挽回局面,玄宗的對策是募兵、藩鎮、節度使,然後玩脫了,中國逐漸進入空前混亂、率獸食人、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殘唐五代……
大唐是關隴貴族的(太宗),也是山東豪傑的(高宗),還是眾多寒族文學之士的(武后),但終歸是山東士族們的,安史之亂後世家把持朝政,沆瀣一氣,一直到黃巢「天街踏盡公卿骨」。武則天究竟該負多大的責任?我認為她也只是走了歷史的一個過程。
我是認為武則天與唐朝的衰落沒有什麼關係的,唐朝衰落的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亂,如果一定要武則天背鍋也是要考察她與均田制,府兵制破壞之間的關係,比如她發動的屢戰屢敗的戰爭送了大量府兵人頭,是否是導致唐玄宗時轉向募兵制的重要原因?
然而@關毛 的回答簡直就是為了洗地而洗地,毫無道理可言。簡單說就是「送死你去,吃肉我來」的不背鍋原則,做的好的方面注水吹,做的差的方面淡化處理,洗不了推給歷史規律。
比如關毛一面用戶口數目增長吹噓武則天,一面又說唐玄宗是揮霍武則天的遺產,這兩頭都沒有邏輯可言。首先從唐高宗653年的380萬戶到705年的615萬戶,應該分為兩個時期,即高宗的前30年和武則天的後20年,這翻一番的功勞不能都算到武則天的頭上,換句話說就是武則天的這一政績是含有水分的,除非683年的戶數也是380萬戶。其次就是唐朝人口數頂峰在安史之亂爆發的754年,保守估計為960萬戶,照關毛的標準唐玄宗不是把武則天爆出翔了,又何來揮霍武則天的遺產呢?
關毛的另一個矛盾之處在於外戰方面的強行洗地。一方面吹噓"吐蕃已經無力再干涉西突厥了「。實際上武則天時期雖然靠王孝傑的出色表現在西域略佔優勢,但進出西域的通道卻在吐蕃的威脅之下,戰局較之高宗時期並未有什麼質的變化。另一方面則極力淡化對東突厥的失敗,連契丹都不提了。什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什麼「以當時後突厥統治集團的決心、能力方面,武則天就算沒有決策失誤,也是無法阻止突厥復辟的」。關毛實際上是承認了武則天有決策失誤,他洗地的套路是突出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後突厥統治集團在是否大國崛起的問題上儼然是隨心所欲,想崛起就崛起,說崛起就崛起,關毛顯然認為換誰都不能阻止後突厥的崛起。
然而恐怕後突厥統治集團自己都不會有關毛這麼樂觀和自信,因為闕特勤碑上突厥人可是認為自己處於強敵的四面包圍,創業比祖先艱難的多。實際後突厥崛起最要感謝的外部因素還是武則天,後突厥建國的同一年正值高宗駕崩武則天開始謀朝篡位,是千年難遇的「戰略機遇期」。武則天的精力都用在鎮壓徐敬業叛亂,屠殺李唐王室和反武勢力上了。很多邊將重臣被株連,直接降低了唐軍的軍事實力,而她安插在軍隊的武姓人又無能之極,為以後諸多失敗埋下了伏筆。縱觀武則天一生,可以說是「內鬥內行,外斗外行」。關毛說「府兵不是沒落,而是不夠用了」是對的,但他認為不夠用了是「出兵中亞、南疆」的原因則是話只說一半,不夠用了的原因當然還包括武則天時期的給突厥契丹送人頭的屢次軍事失敗。
恰恰是在「損失僅僅是一個後突厥而已的武則天」之後,唐在後突厥問題上才逐漸撥亂反正,武周時期已成燎原之勢的後突厥得到遏制,而且正是「舉動就非常輕率」的唐玄宗改革兵制,屯田整軍,最終滅亡了後突厥,重新擴張了武周時期萎縮的版圖。
此外武則天所謂的「重用酷吏,恐怖政治,打擊門閥,科舉取士」都是為自己的野心服務,通過武則天式的馬木留克制度達到除舊布新的目的,雖然與歷史的進步性有所重合,但因為她的本意如此,故而帶有極強的負面效果。
最後只有所謂的「後來創造開元盛世的名臣良將,多數都是武則天時期發現的人才」勉強能作為李隆基啃武則天老的一個論據。
古往而今,豈有不敗之國。
武后固然有相當的統治手段,也有一些瑕疵是不能遮掩的。
重用酷吏,屠戮良將,荼毒宗室。
原因大概就在於武后的登基,自作家門。一旦武周革命,那麼大批的李唐宗室何以自處 ,宿將老臣會怎麼想?況且還有武承嗣這般煽風點火,企圖登台的。傅遊藝這樣諂諛魅上,專司陞官的。
以至於武后對於宗室的屠戮,簡單劃分就是和自己血緣關係近不近。高祖,太宗,高宗的兒孫算是倒了血霉。即使是她自己的子女,大概也忘不了母后的恐怖政策。殺太平之婿,殺玄宗之母。
內部革命,即使有正當性。武后畢竟對於軍旅大事,沒有太宗那樣的先進,何況太宗在軍務上也不能說是無可挑剔。內部的動蕩,延伸到帝國的邊疆也是自然的。學士們,乃至於寒門酷吏,反而是值得信賴的。
武周革命,可類比的也是司馬氏的登台。就如司馬師,治國家以法,不重不威。另一方面,對這些天然的軍頭又保持很高的警惕性。
當武后先帝之妻,今上之母,負輔政之重的面紗褪去,露出想篡奪江山的真容。對於朝廷的大清洗,就不可避免了。武則天的個人評價在唐史學界基本屬於撥亂反正範疇
不過客觀來說,唐代衰落的確和武則天關係不大,唐代衰落的直接誘因安史之亂,很大程度上是唐代制度發展的結果,權力的重新組合集中導致了難以抑制的藩鎮體制的出現,而這種權力的集中,其根本原因應該是巨大的軍事壓力的體現,數個方向持續不斷的敵人,很難是多一個或少一個武則天就能改變的,特別是吐蕃這種,多一個唐太宗也一個球樣
中國史學家常常褒貶評說人物,但是到了兩個不得慎之又慎,一個千古一帝始皇帝嬴政,一個千古女帝大聖皇帝武則天。武則天一方面往往留給世人「穢亂春宮」,「心狠手辣」等一副惡毒婦人形象,另一方面卻又是為延續大唐繁榮立下汗馬功勞的千古女帝,武則天立無字碑即有意讓後人來評她是非功過,那麼我就斗膽來談一談她與她的武周王朝。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郭沫若
郭沫若這句話對於武則天治國理政方面雖算不得總評,但總的而言還算中肯。武周統治大有「貞觀遺風」何故?帶有貞觀遺風四字本就是對於武則天治國理政的一個肯定。雖然從她榮登天后上建言十二事那天開始就已經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左右朝局了,對於武周統治時期從何開始,我傾向於從弘道元來(683年)李治駕崩開始而非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登基為帝的那天,因為從李治病逝的那天開始武則天就已經成為了大唐帝國的實際掌權者。雖然在當時的唐朝儒學對思想的控制不是那麼有力,雖然在李治逝世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二聖臨朝」的局面,雖然已經有部分官員和下層平民默許了武則天以大唐帝國的實際掌權者的形式存在,但是舊勢力的抗爭和傳統男尊女卑的思想禁錮依舊存在,李唐皇族和忠於李唐江山的人依舊對這種離經叛道有悖倫理的現象保持著一種鬥爭狀態,對權利的爭奪做著鬥爭。從徐敬業的造反,皇室的集體反抗,裴炎的死不難看出她在得到權利的初期這種權利的不穩定性極大,甚至這些「不和諧音符」一直伴隨著她整個統治時期。那麼對於這個追逐權利偏執到發狂的女人來說鞏固權利就是她的耽誤之急,任何阻攔她的人就是死路一條,無論你是兒子還是女兒,哥哥還是弟弟,妹妹還是侄女,只要有人威脅到自身,「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別無他途。所以在為政初期大行告密之風,她大量任用酷吏用以鞏固自身統治打壓一切威脅自己統治的人,但是這項舉措本身存有諸多弊端,加之又夾雜了許多政治投機分子使得酷吏讓武周之初廟堂之上人心惶惶,蒙冤甚多,許多忠直之士遭人酷吏栽贓陷害,官場亂作一團,烏煙瘴氣。但好在武則天能辨忠奸所以也不至於讓酷吏們對朝政的把控力過大,而且她自己也能夠看到酷吏的存在對朝政的影響,而能待局勢稍穩定後親手解決掉了這些問題,也還算得不錯。雖然奪權和維權的手段之極令人膽寒切生厭,但是作為一位君王除掉一些立場相左的政敵我認為這也無可厚非,倘若對這些問題不加以處置而致使統治集團內部不和,政令不通,那又何談其政治抱負?
武則天打壓世家門閥政治取大量寒門入仕,創殿試,武舉,自舉三舉制度和試管制度,擴寬人才選拔路徑,為帝國人才繁榮,為中國以後的科舉制度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在選賢舉能,知人善用方面武則天做的很好。武則天廣開入仕之門,不計門第,不計間隙,甚至不避恩怨,有容人之量,重用其有殺父之仇的上官婉兒就是很好的證明。世人說武周統治大有「貞觀遺風」其中之一就在於武則天虛心納諫,廣開言路,她往往能認真聽取臣子們對於國家治理的有利諫言,甚至能重視區區九品小吏的奏書,不僅能采其所言還能將其上奏之人提拔入京加以任用,足可見其開明,而這位因上言而被提拔的九品小官就是著名史學理論書籍《史通》的作者,劉知幾。趙翼在評價武則天時曾說到:納諫知人,自有不可及者。雖然還未在知人納諫方面超過李世民,但在李世民百年不久仍能被這樣評價足以說明帝之不凡。同時武則天可以準確看到一些社會問題,例如她力推均田制致力解決土地兼并的問題,緩解社會矛盾,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振興經濟奏盛世之華章。
武曌有容人之量,治國之才,在男尊女卑的舊社會,女子如斯,丈夫汗顏。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男兒當國因循苟且之輩尚大有人在,武則天雖冒天下之大不韙改唐立周但卻勵精圖治,上啟貞觀,下至開元。中國歷史浩如煙海,而這段紅妝當國的女子時代又何嘗不別有一番風味呢?她弒子殺親,德操有失,為人所唾,無可厚非。但在批判她的同時我們亦不能以滔天罵人而掩其功績,可能正因如此武則天立無字碑將功過留於後人之口。看待她是我總心情複雜,稱不上喜歡甚至不恥,但是從某些方面卻又為其折服,但若說因為其武周一朝之統治而使大唐衰落實乃無稽之談,正如她自己在《石淙》一詩中所言「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
唐朝衰落的歷史事件是什麼,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發生有很大的人為因素,並不是必然的,這裡面要負主要責任的就是李隆基。若沒有武則天的統治,李隆基上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是作為宗室一員,李隆基能不能像李孝恭一樣創立功業呢?又或者李隆基會不會是第二個安祿山呢?
募兵制和府兵制哪個更先進這個只有理論學家用理論去推演過,實際上看到的就是,實行府兵制的唐朝前期壓著異族打,府兵制瓦解後,募兵制並沒有給唐朝帶來兵力上的優勢,宋朝被摁地上揍了很久,後世再難出現唐初那樣的無敵狀態了。
在封賞問題上,武則天開了大唐異姓封王的先河。若不是她對功臣良將的屠殺,後世會不會用到李林甫是兩說。武則天時期對外屢戰屢敗,提高了異族的士氣,折損了大唐的兵力,這個對唐朝的衰落肯定是有影響的。
但是要看到的是,若不是武則天李隆基的上位,李顯和李崇俊是很難保證大唐不衰落的,一個懦弱,一個平庸。在用人上,李顯都懶得說他。
所以個人認為武則天的統治對唐朝的衰落肯定是有影響的,但是她的存在確實讓李隆基造就了鼎盛的大唐,功是遠大於過的。如果非要往前扯,扯到太宗對大唐的衰落都會有影響。
是幾危社稷。打個比方,現在要是有一個女政治家當上了國家主席,在她執政期間為鞏固內部統治,大量是用奸臣酷吏,清洗賢臣良將。導致我國丟失新疆西藏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然後被印度,東突斬殺數十萬將士。然後被兵變下台後,繼任者努力收拾殘局,再創盛世。這種政治家你會吹他承上啟下嗎?
哥們多讀歷史就不會問這種問題了,拋開古代男女觀念來說,武則天可以說給李世民後的唐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她是個明君!她是明君!她是明君!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可以說李隆基的開元盛世是在武周(雖然時間不長)的基礎上來的,當然也有貞觀之治的功勞。~這就跟乾隆的盛世是在雍正十四年嘔心瀝血經營來的(同樣,當然也有康熙的功勞)。難道不知道武則天的統治時期被後世稱為「貞觀遺風」嗎?在男權思想如此嚴重的封建社會,能被後世稱為這個,那可不是鬧的~~
非專業人士,純歷史愛好者,讀過些書,簡單發表自己看法。
先說結論:對武則天,認為功不掩過。
先針對她的功說一下:
1 封建時代人口數量是國力的一個量化指標。武則天在位十五年,人口數量大幅提高不禁讓我很疑惑:隋末戰亂逃荒嚴重,戶籍制度的完善會不會是人口暴漲的原因之一呢。李治上承太宗,對內仍然是溫和執政,國力復甦,人口提高,我想這和武后的功勞關係不大吧。
2 開科取士,打擊貴族門閥,嗯這個的確是給後來的姚崇宋璟們的上位奠定了基礎,然而打擊,殺戮的士族都是紈絝子弟嗎?士族的生命不是命嗎?(不要說我為趙家人說話,事實就是北宋以前士大夫取自士族,資源向士族集中)他們(如長孫無忌)就該因為阻礙了武后上位而死嗎?所以這一條可作為功,但大肆宣揚,算了吧。
來說說過
對外戰爭輸了又輸,小小的契丹都敢造反,任用一群飯桶似的武家人,葬送了幾十萬唐軍的生命。為什麼會這樣?黑齒常之,程務挺,任用的王孝節還讓他送了命,這些事情武后不應該背鍋嗎??所謂安西四鎮的收復。。。懂者自懂拿來作功勞實在是難堪。
重用酷吏,鼓勵告密,讓我想到了五十年前的一件事,那時候也是告密成風,血雨腥風,政治鬥爭不斷地,嗯,大家都懂不說了。
關於宰相,任用的能人中幾乎無一例外,全是反武挺李的,如李昭德,狄仁傑,魏元忠,張柬之等五王,姚崇等。武則天有用人的眼光和才華,但是人才卻幾乎都「心懷不軌」,真是個可悲的事情。
其它一些虛的東西就更多了,殺女逼王皇后,用殘忍的方式誅殺王皇后蕭淑妃。殺了(疑似)賢太子李弘李賢,數以萬計的李唐皇室,這些人都是無辜的生命啊,憑什麼被自己的至親殘忍剝奪,就為了自己的利益?濫殺無辜留下的惡名,植入進中華歷史中醜陋的一幕幕(類比燭影斧聲),對我們的精神打擊有多大可想而知。初唐時期從李治後期到李隆基登基前期幾十年的動亂,武則天可謂是始作俑者。
傳統儒生所言養男寵在答主看來不值一提。
以上
因為現在提倡男女平等,而中國古代就這麼一位正統的女皇帝,不吹吹怎麼行。這貞觀與開元之間,就讓武周來銜接了。
……
大帝三十四年光景,就這樣掛在武后名下。不論大帝時期多少次敗仗,名將總是呈梯隊的出現,找回場子是經常的。
武周時期,新將軍王孝傑、老將軍唐休璟幫她撐了一點場面,其餘大敗敗到家了,好多根本沒法找回場子。
武周(從武太后開始算吧)的內政稍可圈點,卻大都是擁李派來做的,狄仁傑、張柬之、姚元崇等等。包括重新立李顯為太子,也是很大程度上拉攏擁李派的因素。
……
唐朝衰落是安史之亂前夕造成,主要負責人是李隆基,這沒錯。但不能因為李隆基負責了安史之亂這一點,就否定武則天需要負責武周代唐這一點呀。
武周代唐,是唐朝的重大衰落;
安史之亂,是唐朝的轉折衰落;
王黃之亂,是唐朝的末日衰落。
武則天+武家兄弟+李顯+李旦(倆軟蛋不敢跟母后對著干)、安祿山+史思明+李隆基+楊國忠+李亨、王仙芝+黃巢+唐懿宗+田令孜(唐僖宗畢竟小孩子就不背鍋了),這三組人物,是唐朝三大衰落的主要負責人。
……
如果青年李隆基沒有力挽狂瀾,那麼武周代唐就會成為唐朝的轉折衰落!!因為雖然李唐復辟成功,但隨後內變連連,即使韋後沒有成功,那受太平公主控制的唐朝,又有多大發展?
帝制時代,皇帝軟蛋,國家就軟蛋,武則天正是靠著強硬的風格+懂得妥協重用擁李派,才讓武周看起來不錯。
試想某個年代,我們領袖夠強硬,又懂得用人安撫民心,是不是我們也看起來很充實很strong?儘管依然一窮二白,甚至食不果腹。
……
比人口戶數?中國的土地承載力夠,人口就會漲的,只要大體安定。而且,應該分別看貞觀末、大帝末、武周末、天寶末。
何不看下唐朝三百年,每個年間的米價幾文錢?我記得貞觀、大帝前期、開元、元和、大中,這幾個時期,米價確實符合治世與中興。
PS 為何用大帝指代唐高宗?這倒不是因為多欣賞他,是他年號換得太勤。太宗用貞觀,武則天用武周指代,玄宗用開元+天寶,憲宗用元和,高宗總得用個指代吧,於是就謚號稱之。
武曌除了破壞太宗時代帶有權力制約精神的制度設計,進而失去高宗時代的軍事輝煌,請問有何功績可言?一濫施淫威之獨夫耳,制度的人文精神喪失殆盡,可謂對後世政治體製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究其原因,恰是其不被認可之女性君主身份造成的心理扭曲,加之其超乎男性的玩弄權力之手段,試問如此之人擔綱一國,焉有不壞之理?
功過參半
武周統治期間,應該說是大唐的亡國期。
既然都已經亡國了,就不要挑三挑四了,有得復國算本事,衰不衰還講啥。
王莽不需要對東漢負責。
朱元璋也不需要對北元負責。
就歷史貢獻來看 武則天功大於過 但很多人批判武不守婦道~在當時那個男權社會不停的強調所謂的婦德 現在看來挺逗的 但是最終 武氏還是把大周朝還給了李家 她寬恕王皇后、蕭淑妃、褚遂良、韓瑗的子孫親屬 讓他們全部復業 她不再有任何鋒芒 重新做回了李家的媳婦 這樣為自己夫家守江山的女人 你能說她不守婦德嘛?
不請自來。時序有問題吧,一般認為,李隆基的開元之治是唐朝的最鼎盛的時期,武周在這之前,當中還有李顯,李旦兩個皇帝。問題不應該表達為武周對於唐朝走向鼎盛有什麼影響么,至少寫成武周對後來的唐朝衰亡埋下了什麼伏筆吧。
要說埋下什麼坑,那就是本著打壓異己的想法,徹底搞廢了關隴集團那群世襲貴族。這一方面進一步鞏固了皇權,還騰出了位置讓狄仁傑,張柬之,姚崇等人發揮作用,但同時削弱唐朝的軍事體系,此後更多的要依靠外人擺平戰事,很多年後來了個胖子叫安祿山。
非專業人士,根據略微了解的歷史知識,個人認為李唐從太宗之後就在走下坡路,只是武周時期並不是很明顯的能看得出頹勢,但是已開始顯露頹敗跡象。對內,武周時期用過能臣,但是也有糟粕臣子禍亂朝政,特別是後宮烏煙瘴氣,給後世留下很壞的影響。例如後面韋氏皇后,公主什麼的阿貓阿狗都想學武氏替代皇帝主持朝政,更有甚者想直接取代皇帝。對外,對周邊蠻夷的征服和壓制還是可以保持的,但是並不能像太宗時期一樣視為天可汗讓諸夷仰視畏懼,對外戰爭雖然最終能取勝,但是過程中兵敗的也不少。
上承貞觀,下啟開元
作為一個現在人,對封建社會的請假可以站在現在人角度,也可以現在古代人角度。無論從哪個角度說,武周對唐朝覆滅沒有責任。女人從政在現在人角度看,不是錯誤,反而應該支持。但現在封建王朝角度,這是離經叛道。其次,武則天從政水平是可以的,雖然打仗能力一般,但我認為因為她才能把唐朝的階級固話推遲了,才能讓唐朝存在280年。隨著社會的穩定,階級固話,階級矛盾不斷積累,到最後無法調和,一個王朝就結束了,你看有多少個朝代能堅持300年?武則天把唐朝宗室清理一遍,讓寒門得到重用,才能讓李隆基順利治理國家。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唐朝的少數民族政策?
※清朝留辮子的男人常洗頭髮嗎?他們怎麼洗頭髮?
※不了解晉朝歷史怎麼看世說新語?
※為什麼知乎的主流答案與評價中,汪精衛和袁世凱是忍辱負重的「民族英雄」,孫中山是虛偽的賊?
※為什麼蒙古人可以徹底的征服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