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夢遊天姥吟留別》內容中是否存在矛盾?
12-11
題意不明,試答之。
《夢遊天姥吟留別》,一題作《別東魯諸公》。王琦題下注稱:「《太平寰宇記》:天姥山,在越州剡縣南八十里。《名山志》云:山有楓千餘丈,蕭蕭然。《後吳錄》云:剡縣有天姥山,傳云:登者聞天姥歌謠之響。謝靈運詩云『暝抵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雲霓,還期那可尋』,即此也。《一統志》:天姥峰,在台州天台西北,與天台山相對。其峰孤峭,下臨嵊縣,仰望如在天表。」(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705-706頁)但從詩歌實際描述的情形看,此李白夢遊的天姥山疑指的是位於今福建省福鼎市秦嶼鎮的太姥山。此山南北綿延二百里,北接甌越,南抵閩中。因其雄踞東海之濱,相傳東海諸仙常年相聚於此,自古就有「海上仙山」之美譽,上古仙人容成子棲山煉丹,閩越最初女神「太姥」(越中方言或稱「天姥」)在此修真並服「九轉丹砂」羽化升天,《漢書?郊祀志》將其載入可「通神」的八座名山之一,漢武帝令東方朔封其為「天下第一山」。峰險、石奇、洞異、霧幻、水玄是太姥山的五大特徵。四十五座山峰,高低錯落,跌宕起伏;三百六十處肖形石景,每一處都如抽象派大師的雕塑作品,真所謂「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一百多處岩洞,上窄處只見一線天空,寬處可容千人聚會,險者危石懸頂,幽者深邃紆徊。「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這正是太姥山中的情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太姥山濱臨東海,在半山腰上便可眺望到海上日出。且山上有「金雞報曉」石,酷似天雞鳴叫。李白一生未遊覽太姥勝跡,他的筆下之所以能如此真切地呈現太姥美景,緣於「越人語天姥」,即通過他人繪聲繪色地介紹,此越人疑為八閩第一位進士薛令之。按,薛令之,字君珍,號「明月先生」。長溪廉村(今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人。唐神龍二年(706)中進士(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7月版,165-166頁)。賀知章任太子賓客、授秘書監時,薛令之出任左補闕兼東宮侍讀,李白供奉翰林時疑曾與之交往,並由此獲知太姥山的種種神奇玄妙,心嚮往之。事實上,宋以前剡縣並無天姥山的文獻記載,謝靈運詩中的「天姥岑」或本是對越閩交界的太姥山的稱謂。因李白對謝靈運那種肆意游遨的生活無比仰慕,故沿用了謝氏有關「天姥」的稱謂。也正因為李白此詩,後世誤以為剡縣有天姥山也。
此詩中,被後人引用最多的當屬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李白真實心境的寫照。李白心氣甚高,曾誓言「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然為了他的「功成名就」,早在出川前,就於道上攔益州刺史蘇頲之駕;出川後,一次又一次的干謁,用最認真的態度去做著令自己最噁心的事,確實「使我不得開心顏」。此時的李白還真的想換個活法,不再「摧眉折腰事權貴」了。但,說歸說,一看希望猶存,機會又來了,李白照例又一頭陷了進去,直至上了永王的「賊船」,落下一個附逆的罪名。
推薦閱讀:
※做近體詩用舊韻的人以及用新韻的人是如何相互看待的?
※哪些詩詞是有愛情故事情節的?
※有沒有描述物非人非的詩句?類似於「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紛紛」這樣的?不限中外
※你學詩詞多久了,歷程是怎樣的,有什麼心得,還在寫嗎,哪個時期進步最大,寫了幾首自己最喜歡的?
※初學詩詞,如何不讓自己所寫的詩詞淪為打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