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素描的區別怎樣?
我以前學過一段時間素描,不外乎是從幾何體到靜物到五官到石膏到人像,今天第一次好奇國外的素描學習是怎樣的?看過為數不多的幾本國外教材如《素描的訣竅》《伯里曼人體結構》感覺和國內教法完全不一樣啊。
補充一句,我感覺上面第一本書里的那些畫的抓形的能力一塌糊塗,不可思議的是那些畫的好的又都無比真實 這中間的gap太大 無法理解是如何跨越的……
最近晚上長期失眠,決定今晚奉獻給這道題。長篇廢話+多圖預警
我自始至終對於Drawing和Painting的關注側重於其對設計方向的運用,所以我的回答更偏重於之於設計上對二者的理解。Fine Arts部分我只是因為認識一些同學略微了解,所以實際我不是回答題目的合適人選。
我們國內所認為的素描實際上是西方的Drawing。Drawing直觀來看就是用鉛筆之類的工具畫,與之對應的Painting是用筆刷去塗。有沒有顏色不是關鍵。
Drawing一開始是一種草稿,因為Painting的工具材料非常貴,準備起來也非常的費時,那麼在正式開始畫之前就需要做一些構想;同時,平常有靈感時也需要快速的記錄。這就是Drawing最開始的作用,它強調的就是快速、直觀而準確的進行表達(插播:painting直到管狀便攜顏料的出現應該才真正解放,所以印象派的出現不是偶然。也因此WinsorNewton在畫材界有著傳奇的地位)。實際上真正的難點在於表達,而不是記錄。也就是大家說的「畫出心中想像的東西」。所以有了對Drawing形式、方法和教學的研究,怎麼樣最快記錄形態,形態有沒有規律,可不可以推測......這些探索使Drawing的發展側重於比較客觀的分析,也因此在設計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設計就是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尋找解決方案是靠分析,而不是拍腦袋的靈感。
看完上面冗長的介紹,你再翻翻《素描的訣竅》,我覺得我已經基本解釋清楚「本書這種畫法」的優勢和亮點了。或者你都不用翻開,看封面第一頁那張握著鉛筆的手。
你覺得對一個熟練畫家,這張畫要用多長時間?或者要畫多少筆能完成這幅畫?
再看下面這幅
同樣的問題:對一個熟練畫家,這張畫要用多長時間?或者要畫多少筆能完成這幅畫?
思考完後,我們換個角度:這兩幅畫分別表達了哪些信息?
在我看來兩幅畫的主要信息基本一致:用手握筆畫畫。
對於一個熟練畫家,第一幅畫可能10分鐘都不要,而第二幅再熟練半個小時之內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傳達相等的信息量,何必選擇一種更費時的方式呢?那麼最快傳達同等信息的方式是什麼呢?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在相機出現之後繪畫的幾乎已經失去了其記錄的作用。傳統寫實繪畫中多年訓練才能養成的快速記錄光影,質感,結構......現在人人都可以做到,打開手機即可。
但為什麼仍然有無數的設計師、藝術家、建築師用速寫簿去收集素材,去記錄靈感?為什麼Drawing的教學一定要作為西方設計教學的第一課?
很簡單,因為繪畫可以做「減法」,這個過程就叫做Abstract抽象。如果我用照片來講述「用手握筆畫畫」這個內容,我很難去減少無關的元素。比如:手的質感,鉛筆的質感,周圍的光源,背景,皮膚,血管......當然圖中的照片非常成功。但是和第一張畫相比,我要精細的布光,用很長時間做後期。而一個快速的Sketch我就可以刪去這些無關要素,同時我可以通過加強握筆關節和肌肉的形態變化和黑白,來強調「握筆」的動作;加強筆頭這個特徵,強調了握住的是鉛筆,而不是木棍。
所以,這幅畫好在哪裡?它用最快,最平實的語言,強調了核心信息。這是在照相技術如此普及的今天Drawing的實用價值。這也是西方美術院校任然如此強調Drawing教學的原因:
之於設計,你如果不能抓住核心關係,你如何能在龐雜的信息中高效分析?如果你不能高效表達你的思考,你如何與你的客戶,你的合作者交流?
之於Fine Arts,也是同理。今天的Fine Arts早就不是做個漂亮東西的時代,你需要表達的是你的思想。
-----------------------------------------------------------------------------------------------------------------------------------------
理清了Drawing的意義,我接下來講講我的經歷。我上個學期在倫敦的UAL交換,聖馬丁(是的就是那所服裝系蟬聯所有排行榜第一的傳奇學校)的建築專業,我換了專業,所以交換過去是大一,也就是他們入學的第一個學期。我的經歷只代表英國這一派的學校(美國我面試之後,發現在很多方面的差異實際上非常大)。
開學前20天左右,我們收到了第一次作業的郵件(相當變態,開學前就開始做作業)Drawing的練習。作業要求翻譯成中文大致是:動態人物寫生,帶場景,盡量多人組合。特別註明:打電話,看書等動作幅度比較小的不算,不允許拍照再畫。在聖馬丁這種作業一般起交量是A4一本,也就是20張左右。首先,這是建築學專業的作業,而且是大一新生開學。這種作業估計中國考前班磨礪一年的學生看到都頭疼。
順帶介紹一下英國藝術基礎教育的情況。英國的高中一般很少包含藝術類的課程,我問過的很多人是說沒有。但要報考藝術類專業同樣是需要作品集和面試的。於是,這些大學級別的藝術學院就會開辦一些Foundation課程,實質就是國內的考前班,只是是由大學來開設(中央美院好像幾年前停掉了)。這樣的課程主要就是教基礎的繪畫知識以及創作的思考方式(根據報考的專業有極小的差異)。但不是所有人都會上這樣的培訓,因為即使上了,對於很多名校的錄取率也是很低的,多低呢?就聖馬丁的建築來看(平面,工業設計會相對好進一些),100人左右的班可能就3個人(3人中還有兩個最後實際去了AA),服裝就更變態了。英國本科3年,Foundation就相當於把其他國家第一年基礎部功能給取代了(大一基礎部這種教學模式是美國學校開始的),但實際上其變成考前班後效率是相當之低,後文再說。
我和你一樣也好奇,這麼傳奇的學校,學生究竟是什麼水平?開學第一天下午,我們把桌子拼了一長條,70個人把自己的作業放在桌前。(手機丟了,我隨便盜幾張老師拍的照片)
全班同學都震驚了,我擦,這真的是同一個作業嗎????(其中有一張是我的)
類似第三圖這種超寫實,實際上還有好幾個人畫,只是很可惜我在老師的相冊裡面只找到一張。
能達到這種水平的超寫實在西方學生中是非常多的。留心一下每年招生季,招生的Facebook,有無數的學生捧著這樣的作品問老師,我能進嗎?如果學校願意,它可以只錄取這種繪畫水平的學生,選擇餘地同樣很大。這的確是繪畫的功底紮實,而且這種學生之後的作業很容易做的非常出色,即使設計專業也是如此。
但為什麼還要招這樣子的學生呢?或者你看前面那些畫,大部分人從來都沒有畫過人,甚至有些學生都沒有打算去嘗試,直接用照片,用物體。大家也沒有學過結構,也沒有寫生過人體(我可以肯定有人都沒畫過畫),這樣的作業有意義嗎?
請再上滑去看看Drawing的意義,對應到這幾幅畫,你又會如何評價?(忽視我那張亂入的,相比之下不是一張合格的作品)
今天國內很多人(甚至包括業內人士)還在把「真不真」作為一個評價標準,不用解釋「結構對不對,多長時間能畫的相對完整,光影對不對......」這些都是「真不真」的外衣。自照相技術發明那天起,這就註定不會是一幅畫的評價標準之一。
好了,現在來看,英國有像國內一樣系統的Drawing課程嗎?(我認為一個系統的Drawing課程至少包含靜物、人體的寫生與臨摹,而且應該在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相互的評價之下進行)
答案是沒有的。即使你看Fine Arts的課程也一樣,搜一搜聖馬丁大一Fine Arts的展,平面繪畫都很少,基本是裝置和立體雕塑,少量是行為藝術。
你會問是不是這部分的教學是在Foundation完成的?可以這樣說,但你看看上面的圖,其中大多是上過Foundation的。
我要再講一次那個故事:開學當天,有學生問:「要怎麼提高Drawing的技能?」系主任回答:「Practice!」
到這裡這個問題基本講清楚了,你可以打開《素描的訣竅》,然後邊看邊開始Practice了
------------------------------------------------------------------------------------------------------------------------------------------
為什麼Foundation了一年,大家的Drawing技能沒有多少提高呢?因為在這些學校看來,這種技能根本不必費時間教。隨著」實踐「次數的增多,自然而然就會有提高。同時,Drawing的問題就那麼幾個,翻哪本書都差不多,不懂看書就好(國外教材大多靠譜,國內靠譜的人不會費神寫這種基礎教材的)。美術館大量的藏品,喜歡什麼風格,帶上本子去臨(我不會畫手,就去National Gallery一個下午,順著把覺得塑造的好的手臨一遍,第二天再去臨腳和衣褶。這點可能就是國內比較劣勢的地方了)。因此,鬆散的Foundation狀態下真的有人玩了一年。國內奉為至高無上的所謂抓型,結構,質感等等技能,在如此大的作業量下(一般情況那種sketch book也就是這邊所謂的Research,所有專業無一例外一個月基本要交一本),你覺得需要,幾年就掌握了。至於課堂教學在學什麼,這與本題無關,不論述。
----------------------------------------------------------抒情分割線----------------------------------------------------------------
我要續一個非常個人的結尾。我要講講我最喜歡的一張作業。作業要求是這樣的:給了我們一張地圖,是一個市場(類似於我們農村趕集的一個定期開放的路邊攤),我們要去這個市場買一個不超過5鎊的東西,然後研究它,用15張畫表現研究成果。
這組畫是我們學習委員畫的(類似國內班長,負責班級各種日常瑣事)。他隨身會帶著十幾個色的兒童畫彩筆,而且會用那樣的筆做筆記。他的Foundation是在UAL的Wimbledon讀的,這個學院以Fine Arts和舞台美術專業見長。
很可惜我找不到他那次作業的圖了,但是風格、感受和上圖類似。我們當時小組互評,看見他的作業時沒人知道畫得是什麼,全是非常凌亂線條(幾乎沒有色調,各種色彩都有?)或者各種色塊。只有一張略微有個超人的形狀。
那麼他研究的究竟是什麼呢?
是一張硬殼包裝紙,上面有一個蜘蛛俠,類似下圖:
當然那張包裝紙顏色比這個凌亂粗糙多了,上面某處應該印著made in China。
就他的作業評分,我和小組同學吵到下課,即使當時英語水平,可能同學根本聽不懂我說什麼。
同學一致認為按照作業標準這個作業應該得低分,我說他的畫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抓住了物體帶給我們的最直觀感受,並且用畫面給了我們相同的感覺,這難道不是視覺藝術的追求嗎?
當然,最後小組投票表決,我輸了。
我後來一直在想兒童畫和很多抽象作品之間的區別是什麼?我們看幼兒園小朋友們畫」爸爸媽媽「:媽媽就是長頭髮,爸爸比媽媽高,媽媽穿著裙子,四肢就是四個長條,腦袋就是一個圓圈放在身子上......你可以說結構不對,比例不對,沒有光影等等,但是你知道這是人。這就是人,或者爸爸媽媽這個形象給我們的直觀感受,我們會記得手指如何精巧的連接,盆骨如何微妙的支撐嗎?
我們刻苦練習,經過多年學習之後掌握了各種技法,使我們的畫」真實「」漂亮「。每次開始繪畫,我精細的考慮構圖,形狀,黑白灰,光影。很多時候畫到一半,我會感覺很失落,我實在記不起當初我為何開始,我該在什麼位置加重筆墨,來引起共鳴。我們早就忘了當初看到這個物體的第一感受,或者我們早已習慣忽略這種感受了,這種感受片面、」不真實「。
所以我一直記著這幅作品。真正最難實現的:不是表現了某種思想,而是引發了相同的感受,更難得的是加強了這種感受。
這也是UAL教會我的一個原則:不論用任何形式、手段、媒介,去帶觀者體驗你所要表達的想法。
就論義大利,是沒有國內所謂的素描這個詞的。
disegno?那是乾性材料畫(反之則是pittura)。schizzo?那是簡筆畫。bozzetto?那是草圖。
最接近國內所謂的素描的詞是「disegno bianco e nero」(黑白乾性材料畫),甚至還要再限定為只能用傳統材料(con materali tradizionali)。
那麼在義大利語中被我們翻譯為素描的東西(disegno)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di是從屬介詞=of,segno是名詞=sign(標誌)。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畫標符。16世紀時,西方將現在的「美術」定義為「arte di disegno」(圖示的藝術)。這裡就指明了這個disegno的根本含義,圖示性。這是素描在西方的一次勝利。美學家認為這是美術成為藝術的一個重要轉折。素描是理性的產物,它關乎於數的概念和表達。今天義大利的美術學院還再孜孜不倦的談這個問題。純藝專業的學生有一年素描的必修課程。這裡老師們就談到了素描的圖示性。圖示性就在於,一個素描作品中,什麼東西是需要被表達的。這裡的選擇有很多:光,結構,空間,質感,甚至是觀念。
理論就是如此簡單,素描就是表達以上東西的方法。知道了目的,就只剩下實踐了。西方學生那股不遺餘力,不擇手段要達到畫面效果的心顯然在中國學生那裡並沒有。有時我們的目的非常單一:寫實的。這就是本質區別。義大利的素描教學告訴學生有哪些東西可以被表達,中國的素描教學告訴學生寫實是素描的目的。所以,這種素描在義大利就喪失了素描的本質,圖示性。
-----舉例子(經過黃老師的提醒)-----
素描的圖示性最早的表現就是建築設計圖,然後是解剖圖,透視圖。國內這種類型的素描難登美術的殿堂。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素描,達芬奇的時代是文藝復興。當時的風格是概括與秩序。在達芬奇的素描里概括與秩序成為了他首要表現的目標。達芬奇畫的素描並不想今天人那樣深入,但是藝術性亦然存在。
安格爾認為,素描是一切美術的根本,素描要做到達意。所以,作為藝術品的素描可以供人欣賞,而作為畫家素材的素描可以供其理解。
再說一個我最崇拜的藝術家,義大利的boetti。這幅作品是一幅素描作品,表達的是觀念:如題《自動的排列組合》。
再說說蘇聯的費欽。費欽慣用炭筆畫畫,而且速度很快。他的作品給人的感覺就像一把塵土打上畫布就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
卡拉瓦喬的素描同他的油畫一樣注重光。你要問他為什麼?他一定會答:「因為有光才有了世界。」光在他眼裡是神的施捨,所以光成了他一生藝術的主體。他的素描一下就能看出他在畫光,大結構打完形,明暗上完的最後一步就是點高光,感覺他很享受這種賜予畫面人物光的感覺。
如果把徐悲鴻先生的畫和如上的具象大師相比,就會略顯遜色。誠然徐先生的素描形體準確,明暗自然,蒼勁有力,但是總感覺沒有他的馬那樣是他自己的東西。在這裡,我認為正是缺少了想要表達的東西,也就是素描的圖示性才使得徐老先生的素描沒有他的奔馬那般有魅力。
1.簡單點說,從伯里曼到霍加思主要是系統的解決人體結構與運動規律,是藝用人體的優秀模式。從素描訣竅到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主要是解決的是藝術眼光和法則訓練方法,目的是解決現代西方美術的基礎問題,也大致可以看做是西方美術基礎教育——訣竅裡面的畫在嚴謹程度上確實不夠,但裡面所介紹的方法才是核心。——我們的教育是把人體作為最高目標卻忽視正確的過程(分析、解剖、結構),以創作為最高目標卻只求結果忽視過程與法則。
2.從美術史的角度看——西方藝術從文藝復興開始,就系統的解決了造型問題。正確的素描一度是美術的核心內容。系統的訓練,特定的題材,嚴謹的態度幾乎是成為一個藝術家的法則。直到印象派顛覆了藝術的傳統,藝術家開始擁有了更加寬泛的自由。藝術家開始從造型的各個方面儘可能的進行探索,並逐漸深入到內心與思想深處。
3.國內美術教育由於種種原因,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寫實派成為標準模式——課程設置基本是按照蘇派契斯恰科夫所創立學院派模式為正統。就是我們熟悉的幾何、靜物、石膏、人體。國內接觸過美術的同學基本是這個路子出來的。雖然蘇派模式從85新潮開始就受到廣泛質疑,但這些基礎依然是美術專業篩選學生的重要標準。
4.蘇式美術教育是從西方傳統中吸收營養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而我們花了近百年進行的所謂正確的訓練,直到現在也不過是看著西式學著蘇式想著中式的大雜燴。——說到底是不自信與不純粹。
5.最後,看看西方式的單純與自信,隨心所欲的追求,無所畏懼的嘗試,我常常會瞧不起自己。
也許有一天我們開始珍視自己的內心,能夠誠懇且執著的面對自己面對生活,我們才能夠不把自己看低,也不被別人忽視。
感謝邀請。
希望可以幫到你。
第一、第二的答案已經很具體,在下來補充一些個人感受【少量圖】
第一天拿鉛筆,在下的啟蒙老師就說「先畫速寫」。這速寫不簡單,每天10張,動態場景人物靜物隨便,反正看見什麼畫什麼,但是必須畫滿一張紙而且不能留太多空。
他讓在下去買一沓3塊錢的速寫紙畫,就是現在畫材店裡那些一卷卷的泥灰色的複合紙。一卷100多張,不貴,而且兩面可以畫。在下照著要求去做了。
這種紙是好東西。用慣鉛筆的都明白,粗糙的紙畫起來特別有感覺,筆尖划過凹凸不平的紙面,刷刷響,聽覺,觸覺都是極大享受。它只有一個缺點:不能多次用橡皮擦拭,一擦就糊,這個缺點在下很快克服了——將錯就錯畫成別的。偶爾被凸出的紙面破壞了線條?無所謂,缺憾在美術里是存在的,也是一種美。
一周後交稿,70多張。頒布作業,再一周,加倍,要求不變。回家路上買兩捲紙,一周後交貨,沒數,前面剩下的紙都畫了交上去。在下成了他最後的關門弟子。
關門弟子和其他弟子的區別?在下不用交學費,有單個的畫室鑰匙。沒完成他要求的,都是收學費的。
老師他說「第一天來,我知道你坐不住,沒打算要你,就隨便搪塞。第二周你來,我知道你聽話,所以考你定力」而後在下確認,這個「定」是「腚」,就是屁股蛋的耐久力。按他老人家的觀點就是
「腚力足,在畫板面前人人都能雕出花來」
描繪技巧是可以通過時間磨出來的。但首先要坐在凳子上,不斷地畫,磨。老師教在下的這種速寫鍛煉,最接近前兩位提到的Drawing,無非就是提高繪畫者的觀察力和記憶力,這在寫生課里體現最大功效。在下淺見,觀察力和記憶力是才是繪畫者的基礎,觀察夠深入記憶才清晰,還原度才足夠接近,描畫才能注入生命。
後來做了商插,這種鍛煉給了在下很大幫助。下面放搓作
某次客戶說要畫個佛像,要藏傳式,但不要太土。完了。給完要求就斷了網,手邊也沒有書,只能光憑記憶畫,成了第一稿:
細節,用了白描的筆法勾勒肌肉線條,保持佛的傳統外形,輔助過渡線用來塑形
所以,「中外素描的區別」一開始提問就不大著邊。只能說,中式教學是兼顧了西式後期的磨練提前用「系統性」的方式傳授了。不完全說不好,因為「磨」的過程有可能因為「腚力」不足就放棄了,中式教學是讓你的屁屁有足夠的理由停下來豐滿畫面。畢竟,在「磨腚」的過程里極其痛苦,每個人領悟力不同,有些人走出來,有些人走上了「歪路」,如大多數基礎都沒有就跑去搞抽象藝術的…
再放一幅作畫過程,因為現在走商插,所以都比較…
技巧都是可以磨出來的,只要「腚力」足
所以,無論西式中式,「腚力」是唯一的。
很碰巧,我也是《素描的訣竅》(以下簡稱《素》的fans一枚。也學習過4年的基礎美術教育,並且大學上的也是藝術類。
我知道的中國大陸所學的美術教育基本上都是圍繞蘇式美術教育來進行的,老大哥嗎,沒辦法。
而《素》一書中的教育理念是圍繞美式美術教育進行的。所以你看起來怪怪的,這不奇怪。就好像我們不理解外國的教育理念一樣~
我理解的蘇式美術教育主要講究的是以下幾個要素:造型、結構、光影。
而我一個朋友後來出國去德國學習建築,就涉獵了下有關歐式美術教育的內容。歐式教育更多的是圍繞感覺、美感這些更宏觀的東西進行的教育。
簡單直接的用方法論在說的話,蘇氏就是教你用規則去畫畫。而歐式的是教你用心去畫。
既然是本專業問題,不請自來了。
我想先就素描這一話題補充一些專業背景,然後我們再回到題主的繪畫學習這一具體問題上來。
題主所說的素描,我想可以大概理解為寫實素描。關於素描是什麼,前面的一些答案已經說得比較詳細了。我想簡單來說,素描就是建立在西方繪畫透視法和光影體系下的一種黑白畫。
準確的說素描(drawing),包括了速寫(sketch)。而這兩個概念,都是從西方繪畫而來的。所以說中國自古以來是沒有所謂的素描的。
而中國大力學習西方繪畫,是在上世紀。中國的西方寫實繪畫,包括寫實素描,主要來自法國(徐悲鴻等人),蘇聯(馬克希莫夫培訓)班等。
再說現在,中國的寫實素描水平已經可以算是世界前列,不誇張的說,中國的美術學院的寫實水平是世界一流的。但是為什麼呢?我們來看西方的美術史,大多都是一種流派完全取代另一種流派,而寫實繪畫,在好幾個世紀前已經不是西方美術的主流了。西方美術從寫實(最後期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到印象派,到表現主義,到未來主義,到達達主義,到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其美術早已不只是寫實繪畫,甚至以脫離了繪畫和雕塑。而中國在西方美術教育上,很難逾越寫實(近十餘年已經有很大好轉)和中國廣大人們(大部分)對西方藝術的審美趣味仍停留在寫實繪畫階段,說明了我們在這方面還是有一些滯後性的。
好了,以上是關於素描的大背景。下面我們來具體到題主的問題。
關於為什麼國內外的素描教學書不一樣。先說國外,寫實素描作為一門技術,達到最後的寫實效果是可以採用很多種方法的,各個國家和地區及不同藝術家所採用的方法可能都是不同的,所以沒有一套統一的,或最優的方法。再說國內,國內的大部分素描書所教的方法是來自蘇聯的,但是可沒那麼簡單。大部分的國內素描教學書都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是適用於美術考生的應試教材,其在藝術和繪畫學習上的價值,是令人遺憾的。(ps:伯里曼是人體結構的參考書)
如果題主真的希望學習繪畫的話,我建議最好可以了解一下美術史,多看看從前優秀藝術家的畫。對於剛開始接觸的人們,我推介印象派(莫奈,德加什麼的),後印象派(梵高,高更什麼的),這些人都不是以你現在手頭上的那些呆板教材所學成的。隨著你的興趣,相信你會了解更多,真正體會到繪畫的魅力。
如果非要讓我推薦一本可操作的基礎素描範本的話,我會推介《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素描50(應該是50)年》,是我們以前考央美的時候經常看的。我們走了很多彎路,只是希望大家能少走一些。
呃,關於我自己,已經轉向搞前衛藝術了,不過我平時還是喜歡畫畫的,畢竟陪伴了我這麼久。國內認為只有鉛筆出來的才叫素描,國外認為所有"單色繪畫"都可以叫素描,不限材質;
國外看不懂國內為什麼把"速寫"從素描里分離出來了?
教學上的區別有:
在繪畫的開始階段都是從整體入手了,因為素描最重要的就是整體的一個觀念,如果整體把握的不好,那樣,局部畫的再好也沒有用。
他們從局部入手開始畫,這說明就是他們對整體的把握有了很高的水平,就算是先局部再整體,也可以把握的很好。
畫法的問題,不僅僅有炭筆,也有很多用鉛筆的東西。現在我們國家也很流行炭筆。在美院的招生考試里很多的人都是用炭筆,但是我認為,用炭筆在把握的過程中要難於鉛筆,因為炭筆改起來很麻煩,而且炭筆多用蹭和抹。
實際上,在開始階段,我覺得美術的教學應該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外國的教學更深入,更厲害一些。這從國外知名美院的學生作品裡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目前中國的藝考(上大學前的美術高考)重點都是考核學生的美術基礎 即對結構、形體的理解
高分一點的就是在你理解到位的基礎上表現手法也熟稔 主次關係明確(前實後虛,上實下虛)
這些都是比較照搬蘇聯的教育方式 按制度、按總結好的規律畫畫 這種方式有好也有壞
1.壞的一面就如很多人所抨擊的 一昧追求寫實 不注重人的創意和想像 不追求形式上的美感(的確就我個人而言 有時非常想畫形式上很美的畫 可是老師說 高考不考 或者 高考這樣畫你就沒分 只好作罷)
2.好的一面則是它讓更多對畫畫並無十分天賦的人得以學會畫畫(多數情況下就算你有十分天賦 你也得經過系統學習 掌握畫畫的規律技巧 才能長久地保有這份天賦 這種繪畫上的規律有點類似哲學 一通百通 可以將它套用在任何畫上 這同時也是一種鑒賞眼光)
而美式的畫法則沒有什麼條條框框 你看到什麼就畫什麼 速寫素描常不分家
而現在很多人都把藝考前的訓練當做了中國的畫風 這是錯誤的!(要真是這樣那我們這些辛辛苦苦想考美院的人對大學都沒盼頭了……)
我一直認為 只有你都會畫了 才有資格隨意畫 就是作減法——
像美式那種畫得好的 不是沒有結構體塊 而是沒有用一塊陰影塗出來(我們畫畫時老師一直強調的就是表現塊面、體積)實際上他們的線都在表現結構 線上的轉彎點都是骨點 眼睛鼻子嘴都擺在正確的位置 這不是一個不了解結構的人可以畫出來的
而中國在上大學後(假設學的是造型專業)先是又一年的造型基礎 依然是基本功的訓練 然後就可以自由地創作啦 這個時候想畫美式畫美式 想畫蘇軾畫蘇軾
當結構關係透視關係已經深入你心時 你畫的再抽象再意識流再形式美 內行一眼就能看出你是專業的
總結:
並不是中國就是死繪畫 只要是專業老師一定會告訴你畫得像照片你就不用畫了!(指中國普通繪畫教學,特別的寫實派除外)
從初學畫畫老師就會告訴我們 畫畫和照片最大的區別就是繪畫是有取捨的 一張桌子不是透視畫對了就行 前面刻畫後面虛化它才立得住
中國是先進行普適的蘇式教育 大學則由你自由發揮
西方是有天賦就學 沒天賦你最好另擇他路了(上文有說 天賦主要指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就對結構體積有敏感的把握)
TIPS--------------------------------------
題主所提到的《伯里曼》就是講人體結構 那些噴結構無用的人可以去找找這本書看
我認為中國選擇蘇式的教育法主要兩點原因:
1.政治因素
2.更普適
放兩張圖上來對比下
【中國藝考風】
【中國大學風】(作者:艾軒)只是想對比這兩種風格 隨便挑的圖
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
國內流行套路,
國外崇尚真誠。
我是來釋放負能量的
真心鬱悶,為毛總有人把我說的不要過分強調結構理解成不要學習結構呢。。。
感謝someone like Q 及 貓叔 提醒
再次修改!
——————————————————————————————————————————
其實回復這個話題的原因是親戚家的孩子跑來問我素描的事兒,當我發現當下的美術教育跟20年前我學的東西完全沒有進步的時候,我實在是憤怒到無法自制。
這熊孩子跟我當時一樣,認為把皮下組織(肌肉、骨骼)體現到人體表現是一件巨酷、巨專業、巨牛逼的事兒,比如強化額骨、顴骨、顴弓部分以顯示「此處皮膚緊貼骨骼」,法令線如何用筆觸表現內部肌肉走向,嘴角部分如何強化以顯示「此處因為口輪匝肌」——全部都是教條化的東西,這就是中國的美術教育,一種以泯滅學生心智和創造力為根本的教育方式。
我現在的觀點是:沒有就是沒有,沒有長在面部皮膚表面的東西就不要畫出來,甚至做減法,突出神韻。
————不要動不動就以「大師是理解結構之後才這麼畫」來忽悠、誤導孩子,這種話我們聽了太多太多,已經成為固化思維。為什麼我們不能換個方式,教孩子用畫家的角度而不是以一個骨科大夫的角度看待人體、如何體現畫作的神韻、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才是我們乃至美術教師們應該反思的內容。
中國現在教授的還是傳統繪畫,而且給孩子戴上了一層一層的枷鎖,比如線不能畫死、不能畫膩、不能用單向筆觸、不能…………也就是說只有一種方式才是「對」的畫法。。。
當你拿著某個名作把老師問住的時候,這些誤人子弟的貨往往回答這種十惡不赦的話:」你就這麼畫,大學裡面會重新教你。」
現在能解決的問題不要讓孩子帶著固定的思維模式跑到大學裡再去解決,學生捕捉神韻的能力如果考官都識別不出來的話,這個大學考了也是白瞎!
PS. 結構從來都不難,自己手觸就可以知道自己身體上的骨骼與肌肉之間的關係。iPad上下載一個iMuscle就可以以3D形式甚至能把肌肉和韌帶分層體現出來。
一大坨兒童橡皮泥讓他自己捏個頭骨,就足以理解結構是個啥了。
我甚至竊以為,只給孩子灌輸「結構是人像素描核心」的老師本身也是個渣。。。
(第三次更新完畢)
———————————————————————————————————————————
國內素描繼承的是前蘇聯的套路(而且是加強版),一味追求准、一味追求結構,甚至要把隱藏在皮膚下的結構表現出來,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解剖學專家。
所以我們沒有安格爾、荷爾拜因那樣傳神的作品。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小漢斯.荷爾拜因)
1497-1543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1780-1867
安格爾熊孩子時代的作品
安格爾畫的帕格尼尼
安格爾的老婆,注意兩人的神采。
注意比例,肩寬、臂長、頸部長度全都不實。
再來一代宗師丟勒大神:
Albrecht Dürer阿爾弗雷德·丟勒
1471-1528
有神采不?注意眼睛
光影效果流弊吧!
這張連線條幾乎都是單方向的了,老師們不是嚴禁這樣畫畫么,不是說要用筆觸體現結構么?
下面是我最熱愛的線描大師,維也納的少年才子,生命短暫如流星閃現
Egon Schiele埃貢·席勒
1890-1918
自由洒脫又靈動的線條
不成比例的胳膊,扭曲的手指…………
其實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些大師作品,他們追求的並不是那些結構表現,而是專註於人物的神態、光影的效果,更多的是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而做減法,甚至於結構為塑造人物讓路。
我們的素描恰好相反,做的是加法。
————————————————————————————————————
結論
中國的美術教育就是那麼個熊樣了,老一輩在蘇聯學畫歸來自認為自己很牛逼,回國後就把這套東西往過了弄(為了自己在業內的話語權)。瞧不起細膩逼真的畫法,說人家「沒思想」不如直接拍照,然後教學時候非要學生把原本沒有的結構強調出來,嗯,你們全家臉上長的都是結構。。。
————大學時代某些老師還特么津津樂道自己年輕時候在前蘇聯留學時候上的解剖課,眉飛色舞的炫耀當年如何認出考官拋在空中的骨骼,如何在幾秒鐘內把幾塊腕骨拼好————你特么在蘇聯是醫學院學骨科的吧?
看看陳丹青噴中國美術教育的訪談就知道,有些美術教師根本就是傻逼,把學生教傻、抹殺學生創造力的誤人子弟的傻逼,他們也只能教這個,因為他們只會這個。
叔自小離經叛道,這次再怒噴一遍:結構這個東西應該了解,但永遠都不應該是素描學習的核心所在。
————強調結構?強調你大爺!國外Fine Arts原來是侃大山做裝置啊,學畫畫就去插圖系,06年看ACCD介紹視頻才知道的。
可悲的國內素描很多程度上參照的列賓那套理論,因為教學如此考試也是,老師也如此……
問題是,列賓那套東西……國內教學確實管用
第一本書非常好,適合初學者,第二本書初學不推薦。
國內的那一套來自於蘇聯,具體又是來自於列賓和他的老師…他們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用了一些歐洲素描里木有的方法,厄…但是他們自己並不那樣去畫…中國人那時候學蘇,學回來以後又以訛傳訛,一代一代的,就變這樣了……本來一碗牛肉湯,回來就剩下水了…
最近正好了解過這方面的問題,嘗試解答一下。
未必多打字,大家看著玩。
藝術的東西向來沒個準頭的。
事實上我認為呢,這個問題提的大了點了,完全可以寫平篇文章發表了,向我那些在讀研需要發文章才能畢業的同學表示下哀悼。
言歸正傳,這題目要回答起來,可能三天三夜講不完,但是,我冒昧的提一點:材料!
我認為正是材料的不同,導致了素描上觀感的不同。向前面幾位單詞亂入的留學生同志們表示敬意。你們很牛逼。
我不知道上面打字的同志們有幾位是正兒八經科班出身的,又或者一直延續著對美術的熱愛人有多少。但起碼目前看來,靠譜答案不多。得罪處,多包涵。
你們畫素描,都用什麼材料?99%用鉛筆。你們畫素描用什麼紙張?99%用素描紙。當年列賓出那本畫冊有沒有震撼到你們,裡面讓人眼花繚亂的材料有沒有讓你覺得自己很弱。那,你們有沒有去研究過材料。你們可能沒有。
素描材料,就我現在所想到的而言,有鉛筆,炭筆,炭精條,柳木炭(其實根本就不是柳條)色粉筆,石墨,石墨粉,碳粉,龔代筆,索斯,鋼筆,圓珠筆,銀尖筆(原理類似於用硬幣在石灰牆上能畫出灰色痕迹,需要對紙本做一定處理)擦筆,橡皮,墨水(中國墨汁,烏賊墨……)磚頭,石灰。這些素描工具,有軟性的,有硬性的,有乾性的,有水溶的。那麼具體怎麼畫,對紙張的要求就開始了,紙張粗分一下,有有色的,無色的,純棉的,再生的,冷軋的,熱壓的,還有什麼卡紙,列印紙,硫酸紙,宣紙,克數上還有區別,另外還有木板,牆壁,地面,布匹。
哪個數學好的朋友給算算這裡有多少種技法的可能性。這個世界為我們創造了這麼多的可能性,我們卻只會用鉛筆橡皮和20塊錢一袋的素描紙。(實際上,在畫素描之前,紙張可能還需要進行裝裱,這裝裱里又分為全裱和半裱,干裱和濕裱。裱完了可能還需要做底,干底或者濕地。)
話說到這,我實在有點懶的再打字了,因為我真的開始覺得這話題一開,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了,而我又是個很懶的人。
但我還是決定再往下說一點。說些觀念上的區別吧,上面有位朋友說的很對,事實上,素描和速寫,為什麼要分開來。我個人也認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我大多數的素描都處於一個速寫的狀態,一方面因為我是個很害羞的人,像偷拍一樣偷畫些東西,另一方面,又很懶。所以一般我覺得差不多也就OK了。但很多時候畫面反而呈現出些輕鬆的愉悅感。
最後提點技法和大家分享下,鋼筆是硬質素描材料,但鋼筆卻又是用墨水的,所以是濕性素描材料,鋼筆畫個大概之後,可以用手指蘸點水,用手抹個大概的光影黑白來,趁紙張還濕再用鋼筆慢慢走行,又能得到一種軟質素描材料的浸潤效果。紙張半潤後還能產生暈開的效果。亦可加深。最後,會得到一種水氣淋漓的效果。前段時間非常迷戀。所以我平時都是隨身攜帶一本16開的康頌素描本,一支石墨,一支鋼筆,一支施德羅2.0的自動筆,一塊橡皮。輕便又能隨心情變化。
以上知識獲取書目:《現代歐洲繪畫教室》
《西方繪畫材料技法手冊》
《俄羅斯學院派素描技法》
《素描精義》
《顏色的故事》
《AN ARTIST"S HANDBOOK》-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不才雖然不是藝考生,但是在國內學過素描,現在在紐約學插畫又學了這邊素描基礎,這個問題可以一答。
首先解釋一下,素描在國內似乎形成了一個比較狹隘的定義,特指那些用鉛筆或炭筆畫出來的形成黑白灰單色調的畫。但是在國外其實沒有素描這個辭彙,而是用drawings泛指除了用顏料畫成的色彩成品外的一切,包括使用鉛筆、炭筆、蠟筆、粉筆、墨水筆的等等,甚至還包括一些簡單的色彩作品。
美國每個學校和每個專業甚至每個老師的風格和側重都不同。
我走進畫室的第一時間我發現我自由了,首先沒有老師讓你排線,有的老師會將它作為一種方法介紹給同學;沒有老師強制用炭筆、粉筆還是鉛筆;沒有削鉛筆這件事,用轉筆刀,用刀片削鉛筆還要削成某種特定性狀在這裡屬於神秘功夫;幾乎沒有老師給你任何限制;許多同學似乎畫的奇形怪狀,但是表現力卻很強;老師不會傳授一些統一的套路,一切都靠學生自己不斷地寫生、寫生、觀察、觀察。臨摹很少。
國外畫素描的一些材料:
效果如下:
國外在素描基礎訓練上,非常重視寫生和觀察總結,因為模特和風景很難杵在那裡幾十個小時等著被畫,所以實際上是很少用鉛筆的。主要使用的是色粉和碳筆,能畫出超越6b鉛筆18條街的黑。還有碳條,是碳筆的加強版,像黑夜像宇宙,適合大面積塗黑。此外,那種木炭條,可以比較清淡地一黑一大坨,比如畫風景的時候可以用來快速畫一堆樹。
我的碳條+色粉寫生,耗時不到一個小時。整個畫畫的時候手速是非常快的,一半靠著感覺。當然這是我第二學期畫的,還有很多很多不足。
碳筆和色粉的缺點是不夠細膩,因為都是黑又粗的材料,但是解決方法就是用大畫紙,一般是用A2的光滑newsprint(一種像報紙一樣厚薄的便宜紙張),光滑很重要因為要快速地塗黑。記得老師展示自己的畫的時候,一副素描是兩個人用抬進來的。
個人覺得這樣的學習的好處是,從素描開始,一切就是從觀察開始的,方法就是自己總結的,繪畫語言就慢慢形成了,到了後期的創作就知道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比如有的人就是用彈簧一樣的線畫畫,他畫到了油畫還是用彈簧一樣的線畫。
至於題主好奇的,為什麼他們有的人畫得很真實?因為有的人對人體充滿熱情,不斷地寫生寫生觀察觀察,一萬小時以後,就能畫得十分真實了。另外一些人為了出書,會用投影找型,不是秘密,也沒什麼不可說的。
其他還有什麼要說的就是,這邊畫展很多,我很愛看大師的素描,但是我沒有特別在意畫面和技巧,主要是和油畫聯繫在一起看,研究目的和提高審美。這是我以前寫在公眾號上的一些東西,分享一下,大部分是我瞎琢磨的,因為這邊教藝術史也很開放啊……
作為一個有較長時間自學素描歷史 且被《素描的訣竅》這本書坑過的不幸愛好者來談談對這本書的看tu法chao:
這本書倒不能說一無是處,但有個理念上的根本錯誤。不管國內國外,正統的素描教材都會強調一點:用簡單幾何體來概括對象的能力,而訣竅這本書是怎麼教的呢:
這樣是不對的。這麼畫是掌握不了最關鍵的觀察力和理解力的。對比下大師的畫:
可以看到即使是卡姆比亞索這樣的大師也需要用簡單的方塊去概括人體,而不是先把輪廓畫出來。實際上如果沒有把握好整個體塊是很難畫準確輪廓的。我之前就是被訣竅這本書誤導了,畫的時好時壞而且思路不清晰,很痛苦後來就扔下了。直到最近看這幅畫給我很多啟發,開始老老實實從方塊開始打稿,就越畫越好了,而且很快樂。
還是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思路對了就一直會進步。所以我要推薦國外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應該是更加權威的:
所以我覺得訣竅不能代表國外的傳統素描教學。西方的素描跟蘇式相比主要是風格上的不同,在基礎的東西上面還是一致的。
其實看大家說了那麼多乾貨,我就不重複了,道理大家都懂。不過我認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和美術學習脫不了關係的是審美。
我所謂的審美是指當不同風格的畫擺在一起的時候,你的眼光是否只是單一的,是否只是從誰畫的更寫實,誰畫的更逼真誰畫的體積感更強,是否僅僅從寫實的角度出發看畫。我覺得這種眼光才是我們和國外的差距。
美術高校生都知道,我國的美術起步晚,不光素描,油畫雕塑什麼的畢竟都是在學習西方中探索出的路,落後並沒什麼。但是問題是這個眼光落後的已經成反比了。
不說別的,我問問高校生及畢了業的從事美術的工作者們,你們老師和周圍同學是不是對寫實呈現一個跪舔的姿態?尤其老師是留蘇的畫家,那對寫實的注重簡直了。不是說喜歡寫實不好不對,而是這些老師在教我們的過程中,一直在傳授給我們一個思路:寫實至上。我覺得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這是從最跟本的思想上禁錮了你。包括學生之間的學風也是拼了命在往寫實上發展,誰塑造的逼真誰nb,真的不在乎畫面的靈氣,而我們已經是大三本科生了,基礎足夠好,並不是有些人說的「基礎還沒打好就想當大師」的那個階段。
所以眼光這個問題是伴隨一生的,老教授都被寫實禁錮成那樣,更何況需要傳承中國美術的年輕人呢?
中國的學問傳統重視「實用」,而國外重視的是「無用的好奇心」。一切都可以解釋了,國內外為何同一個東西,面貌大不同。
看看美術史,找個喜歡的人去學習吧,但不要盲目的崇拜。不管是那種風格,何種思想都是發展的過程,我們誰也不能否認過去,也不能把握未來,只能了解過去,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對於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如果你都不接受,要去否定,那你只有回到最初自己去探索自己的那條路,老師的話不是聖旨,你聽了有了了解,那都到現代了,信息這麼的發達,網上資源大把大把的抓,你自己甄別著學唄,我是學理科出身的可能我更看重的是一切的本質而不是時有時無的感受。
人的眼睛所觀察到的事物細節不知是相機的多少倍。
還有一切的藝術批評每個時代都有,但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要有自己的思想,多看點哲學方面的書吧!這樣能讓你不用那麼的偏激。
每本書里不都是有用的東西,多看點類似的書相互印證著了解。
了解了解國畫吧那才是真的筆隨意動,真正的用心在畫畫,歷史又悠久。
要知道人的壽命只有100年,在你活著的時候,你身處的這個社會不動蕩就是最大的幸福。
對於陳丹青,我想說你去看看哲學方面的書吧,他說的那些話很久以前就發生過了,這只是歷史的重複性而已,也是人類社會必須要有的東西,他就是一個有思想很懂哲理很會說故事的老「憤青」罷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