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設計師設計理論的學習對設計實踐有什麼意義?
今天寫的一篇文章,寫DIKW體系對用戶體驗設計的啟發和幫助,就是一個學習理論然後對用戶體驗設計有幫助的例子,希望對你有用。:)
文章如下:
交互設計進階:DIKWDIKW:
- Data
- Information
- Knowledge
- Wisdom
這個體系可以追溯到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Thomas Stearns Eliot的詩句: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後來DIKW體系逐漸得到發展和豐富,有很多種理解和應用。今天不是寫DIKW體系的起源和發展,我只是想從用戶體驗設計的角度來理解和探討DIKW體系對設計的啟發和價值。
其實交互設計師,或者信息架構師,在設計工作中,很多流程都符合以下邏輯:
From Data to Information to Knowledge to Wisdom.
從數據到信息到知識到智慧。
先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有一家餐廳,生意還不錯,每天都有很多客人來用餐。有一天餐廳老闆覺得,數據很重要,就讓員工把餐廳的數據搜集起來,這些數據可能包括:餐廳每天的收入、每天的人流量、菜品的供應、原材料的消耗、餐廳服務生收到的小費等。這些內容被錄入電腦,以010101的形式存在,這就是數據。
這時的數據,就像是從天而降的雨水。
數據躺在那裡是沒有意義的。有一天,老闆讓員工整理了數據,得到一些數據的組合,這些組合產生了一些價值或者意義。例如一到周末,家庭用餐的情況就變多,約會人群的人均消費會高一些,餐廳每天賣最好的菜品是辣子雞…… 這些數據的組合,有了一定的意義,成為信息。這些信息已經可以讓老闆有點感覺,有些思路了。根據上述的信息,老闆可能會在周末推出更有力的家庭套餐,給約會人群推出更精彩也更貴的約會服務,研發與辣子雞有相似特色的新菜品等。
這時的信息,就像是雨水彙集成的一條一條小河。
信息慢慢積累,量變產生質變。當餐廳的數據積累越來越多,餐廳分析理解數據的手段以及信息的形成越來越豐富時,老闆有一天就感悟升級了,這時老闆對餐廳有了一個新的體系理解,知識。知識是很多信息有體系有邏輯的結合,並能產生更大的價值,更容易傳播,更成體系。老闆可以用這個知識體系更好地管理餐廳,甚至把餐廳的成功經驗複製並建立更多的分店,以幫助老闆獲得商業成功。
這時的知識,就像一條一條小河匯聚進入大海。
最後知識改變了人,帶來了智慧。在很多次DIK循環後,老闆積累了足夠的數據、信息、知識,整個餐廳的運作形成老闆的智慧。這個智慧體系的價值更大,因為它已經不僅僅是在餐廳領域,它可以幫助老闆打開新的視野,創造不一樣的未來。例如老闆可能在開餐廳的同時,也去開互聯網公司,也能得到成功,這就是智慧的價值。
我對DIKW的理解如下圖:
- 數據是寶貴的財富,但未經處理是無意義的。
- 信息開始有意義,且產生初步價值
- 知識有足夠價值,開始影響更多人。
- 智慧帶來突破的可能,給人類展現精彩的未來。
再回想一下咱們交互設計做的事情。
1,得到一個新的需求、一個模糊的方向、一些既有的資源。
Data,Information
2,整理信息、用戶畫像、功能梳理。
Information
3,產品雛形、整體風格、價值體現。
Knowledge
4,產品成功、得到延續、創新拓展。
Wisdom
我們交互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一個又一個DI、DIK、DIKW的循環中。這裡又一次體現了思考對交互設計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思考,就很難得到Wisdom。
講一個真實的故事,來看看一個產品設計任務是如何與DIKW聯繫起來的。
幾年前做這個項目,我並沒有從DIKW的角度來思考這個項目,如果有這樣的思考維度,也許我能做的更好。
在騰訊的時候,我帶著騰訊數據云的小夥伴們一起做騰訊移動分析的產品設計。產品的目的是為接入騰訊平台的應用開發者提供數據分析服務。
網站是:http://mta.qq.com/,長這個樣子。
然後點擊「體驗Demo」進入內頁,是這個樣子。
當時做的時候,對數據分析的理解不是特別深入,我的設計核心思想是:
用數據講精彩、有價值的故事。
我們設計這個平台,把海量數據分類為一個一個真實使用場景,然後用場景來講故事給使用騰訊移動分析的用戶聽。我們的目的是把無意義的數據,通過我們設計的產品呈現出來,形成對應用開發者有價值的商業結果展現和商業決策依據。
當時這個思路挺成功的,產品出來效果也不錯。現在過了幾年,再從DIKW體系來思考這個項目,感覺更有意思。
首先,應用產生的海量數據,就是Data,DIKW的第一步。這些數據太多且不能直觀表現出價值。例如一個遊戲,數據包括:用戶打開遊戲開始玩的時間、持續的時間長度、選了什麼角色、買了什麼裝備、把技能點分配到哪些屬性…… 數據太多,但是不經過處理,對應用開發者的價值是不直觀的。
那作為設計這個數據分析產品的交互設計,這時應該深入理解業務、理解這些數據的產生、發展、積累方式、和潛在價值,這是打業務基礎的最佳時段。
然後進入信息層面,就有可以進行應用開發的輸入點和可執行點了。例如一個遊戲的A角色在近3個月被購買、使用的次數最多,那應用開發者就會想著是不是給這個A角色做一些衍生虛擬商品來增加營收,例如給A角色做一套聖誕皮膚或者一套新年裝備。這時的信息成為很多個單獨決策點,讓應用開發者可以從局部進行應用的拓展與優化。
這個時候交互設計應該把重心放在點和面的聯繫上,把有價值的信息進行規整,形成多個有價值的故事板。然後把這些故事板提供給應用開發者,以幫助他們更有效地使用這些有價值信息。這個時候了解商業價值、分析用戶行為習慣成為交互設計的關鍵任務。
到了知識層面,信息積累已經足夠,應用開發者已經得到足夠有效的商業經驗、產品設計經驗、和開發經驗,應用開發者的整體技能和思考已成體系。這個時候應用開發者會有新的想法,例如從全局來思考應用的未來發展:一個筆記記錄軟體是不是應該走向社交了;一個遊戲應用是不是應該有周邊商品售賣;應用開發者是應該在一個應用里持續開發新特性,還是乾脆再做一個與已成功應用相關聯的新應用。
這個時候交互設計作為數據分析產品的設計者,應該與應用開發者分享應用數據積累、使用、分析、產生價值的全局眼光。這個平台的功能越來越豐富、數據分析維度越來越多、應用開發者使用平台要求越來越高,交互設計要考慮到平台的延展性以及新功能訴求對原始信息框架的挑戰等新的機會點。
最後到了智慧層面,應用開發者已經對應用在騰訊的生態、發展掌握精準,他們已經具備了更廣闊領域開展的條件和可能。
這個時候交互設計師設計的平台會不會成為一個商業戰略諮詢平台呢?:)
沒有做騰訊移動分析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產品到了什麼階段我也不清楚。不過用DIKW體系來分析反思一下之前做過的項目,還挺有趣的。
交互設計是一個很有挑戰的行業,沒有太多成體系的培養教育方法。交互設計師需要在自己的行業、公司、團隊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體系和知識體系以提升自己的價值。所以我今天分享的DIKW思考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謝謝閱讀!
thanks,
yoyo
既然沒有限定哪個垂直的設計類別,就寬泛的來說吧。
沒那麼複雜,和普世的任何行業一樣,理論學習有利於效率,降低試錯成本,學習理論保底效果是:起碼你在進行設計實踐時有個標準;我說的是,即使最後你發現這個理論或標準是錯的或者是不適合你的,但最最起碼你知道推翻的是什麼,就如制度一樣,如果它不合適,起碼你知道該反對的是什麼。
當然,這只是說的理論的最基本和保底效果。
瀉藥,其他設計領域我不是十分了解。就說說我自己會的那一點點吧。
首先我們要知道平面設計的理論知識包括哪些;
首先是一些基本的美學知識,比如顏色搭配之類的。
然後是廣告學,這個也是要學一點的。
然後就是各種相關知識,比如字體,攝影,計算機圖形學,文字排版,印刷相關等等。
理論是基石。
比如顏色的搭配,你要是不去學習相關的知識,你是很容易配出很難看的顏色的。
比如說字體的理解,如果對字體不理解的話,就很難用對字體。
比如攝影的相關知識,如果不了解的話,你很可能調個移軸效果都調不好。
參看:怎樣用 Photoshop 做出逼真的移軸照片?
但是很多人覺得設計學習理論的知識並不是很多的樣子,所以就感覺不是很重要了。
但是,如果你學設計,你就肯定跑不掉兩件事,一個是看別人作品,一個是模仿別人的作品。
別人的好作品裡,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信息,當然,前提是你能夠看懂。
別人的顏色搭配,別人的字體選擇,別人的圖片處理方式,別人的圖形設計。
你在做設計的時候,每一個計較都會體現在作品中,只有能看懂的人才能看見。
如果你能看懂,那麼你在觀賞和模仿別人作品的時候,就會自己把獲得的信息歸納為理論信息。
也就是說你看的多了,你就會自然而然的了解顏色搭配的規律,布局排版的規律等等。
說白了你就是知道什麼樣是好看了。再輔以實踐,你就會知道怎麼做才能做出好看的東西來。
有人問怎麼學習顏色的搭配,我們只能含糊其辭,說你就多看看別人的作品然後自己再多練練。
因為說實話,相對於一個優秀的作品,一堆文字還是太蒼白無力了。
當然看別人的作品解析也是不錯的。
- 你做設計的時候會有個腦內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你會在大腦里勾出大致的效果來,如果你理論知識夠強的話,你在這個過程中就可以精確到哪個字體的使用,多大的字型大小選擇,最後勾勒出的效果會更加清晰。這時候你再去做,就會更加穩定,更加的快速。
- 會讓你少走一些彎路,如果你只是不停地做而不去看一些理論知識或者別人作品的話,有時候你會陷到一些死循環中,比如顏色怎麼調都不正,布局怎麼弄都不好看之類的。
- 保證你的作品不會出現一些錯誤,注意是錯誤。設計里很少出現錯誤這個東西,因為好看不好看都只是主觀的看法,你做的難看不算錯誤。這裡的錯誤指的是顏色不對,字體選用不對之類的錯誤,比如在很嚴肅的場合使用黃色或者綠色等代表活力的顏色。
- 理論知識可以支撐你最後的文檔。讓你寫文檔不會很困難,這點其實也挺重要的。
最近在看一本名叫《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的書。
書的第一章叫約書亞樹。關於約書亞樹。是作者講的一個童年的小故事。從這個故事便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解釋設計理論對於設計實踐的重要性。
《約書亞樹》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的是在很多年前的一個聖誕節,作者收到了一份聖誕禮物,是一本關於如何認識各種樹的書。當作者拆開所有禮物之後便決定出去走走,認一認鄰居家的樹。出去之前作者翻了翻那本書的第一部分。其中提到一種名叫約書亞樹的樹,只需要兩個線索就能認出來。可由於約書亞樹想當的怪異,所以看到它的照片時,作者的第一感覺是「北加利福尼亞絕對沒有這種書,因為這種樹實在是想當怪異。如果見過,那就一定有印象。可我以前從未見過」
之後作者在附近6家住戶的其中4家的庭院里看見種著這種樹。而居住了13年的作者竟然此前從沒注意到過!以至於產生前文那樣的感覺。等作者再到街區其他地方轉悠,發現似乎每一家布置新居時苗圃里都有約書亞樹賣,至少80%的住家前院都種有約書亞樹。
————————————————分界線————————————————
作者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旦能說出某個什麼東西的名字,我們就會注意到它。從而去掌握它,擁有它,最後運用它並控制它。和純粹的藝術相比,設計更需要把一個產品把抽象和具有美感的元素拉進一個嚴謹的框架嵌套。
設計的理論是讓我們能夠準確的闡述問題,這非常的重要,而明確這些原則是我們掌握一個優秀的產品的關鍵。如果只是一個具備審美能力的人而沒有實際原則指引,就會像本書的作者故事裡一樣,十三年天天都能看到的事物,可是卻完全無法容納進自己的大腦讓它成為有效的信息。無法成為有效信息那就更談不上該如何去使用它了。
《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個人覺得這是很值得一看的一本設計理論入門書籍。
使在溝通設計方案時顯得理直氣壯。
從原本的「我覺得這樣比較好看」變為「從xx理論上來講,這樣的設計能夠提供更好的體驗」。
去個好公司,有自己的底線和操守,比較重要,不然會被那幫做產品和運營的牽著鼻子走,很恨的。
推薦閱讀:
※你做過哪些「行為藝術」的事情?
※能否用視頻分享一下,轉筆玩得溜是怎樣的體驗?
※你最希望哪些技術/事物從未被發明/發現?
※人一般為什麼浮躁?
※男人如何變得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