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神來之筆的建築設計方案?

有哪些打破傳統思維的驚為神作的建築設計,或者是將各類建築風格發展到極致的建築


一定要有L"Eglise Saint-Pierre at Firminy Vert教堂!

知道這個教堂是因為看到 @岳意賀 的一個回答,螺旋光帶真的美到極致!

圖片源自:城市瑞法,大師建築


這些圖片的攝影師說他細看這些條形光線出處是來源於牆面圓洞,每個圓洞內有四個鋁圈,一個洞反射出四條光線。

我呢查閱後發現圓洞是有機玻璃的,陽光折射進來光線,加之錐形台內部的彎曲牆面,教堂也有螺旋上升的雨水槽,形成反光板,提供漫反射光,以及牆體下端斷開,有一道光縫,同樣起到反光板的作用,就有了這樣的螺旋光帶,讓這個空間更加明亮。

美哉!


大家應該會記得路易斯·康的Salk Institute那個著名的直指西方的中軸線,這已經成為20世紀建築史最偉大的」景觀「之一。


其實在設計Salk Institute的過程中,康的設計幾度更改,與最後頗具紀念性的整齊劃一的建築布局相比,康最初的想法僅僅是一個建築群——留下的手稿表明了他曾經考慮過各種各樣的布局,環形的、cluster式的、整齊但是分散式的,而且整體的設計中總是包括了樹這個元素:康認為植物和綠地在這樣一個類似於校園的設計中是很重要的,能給予人溫馨和安全感。


(我很希望在這裡插入一些康在設計Salk Institute過程中不同方案的手稿,但是那是我當時在一本介紹Salk Institute的書上看到的,之後在網上找了很久也沒找到相關圖片,不知道是否有了解的朋友知道在哪可以找到這些圖片。)


設計數度更改,最後逐漸變成了我們熟悉的兩排主體建築這個形式。然後康遇到了一個難題:這兩排建築中,是否要種樹?

他寫信給自己的朋友,當時另一位建築師Luis Barragan詢問意見。


很快Luis Barragan回信了:


我不會在上面放一棵樹或一片草,這應該是一個石頭的廣場,而不是花園。


並給路易斯·康寄來了這樣一個草圖:

(看到大師們的sketch都這麼水我頓時放心了。。)


由於這封信太過重要,我決定把完整英文原版也貼上來:


I would not put a tree or blade of grass in this space. This should be a plaza of stone, not a garden. If you make this a plaza, you will gain a facade–a facade to the sky.


路易斯·康仔細思考後,採納了Luis Barragan的意見。


於是後來發生的事你們都知道了。

感謝Barragan,感謝Kahn,這是當之無愧的神來之筆。


說說日本的明月院:只是一座典型的日式禪房,但大殿正面開放式圓形壁窗把屋外的景色裱成一幅畫,真正是「四季風景在我的窗前懸掛」。設計極簡,卻又大氣驚艷,隨便拉幾張圖(圖片來自網路):

前面已經有人提到柯布西耶的L"Eglise Saint-Pierre at Firminy Vert教堂,順手補充他的廊香教堂。正好上周去看了他的展,附贈剖面圖:


我是柯布的腦殘粉。

Maison Canneel,1929年,方案設計,未建成。

卧室直通車庫頂上的游泳池,神來之筆。


曲線可以多優美——阿爾瓦羅·西扎在中國第一個作品:實聯化工水上辦公樓

正在畫圖的萌西,圖紙就是這個項目

設計效果

建成效果


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是這個玻璃茶室。比較新的一個項目。
新與舊,實與虛,概念與技術,過去與未來,都完美融合在一個小小的建築中。

「日本對於自然的感知是以其獨特的空間感知為特點的,通過可被描述為能量或氣氛的標示實現對周邊環境的感官領悟。」

純粹的玻璃體量,玩「消失」的建築。

屋頂的構造也非常精彩,一時沒找到圖見諒...

小而美。
讓我想到柯布《精確性》里說的「簡潔是一種選擇,一種決定,是純粹的結晶。簡潔是一種濃縮。」

大圖轉鏈接 KOU-AN Glass Tea House / Tokujin Yoshioka


最先想到的是比利時的透明教堂(Gijs Van Vaerenbergh),英文名為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教堂建於1983年,由比利時兩位年輕建築師Pieterjan Gijs和Arnout Van Vaerenbergh設計。
教堂總高10米,由生鏽的100層橫鐵板和2000多根豎鐵板組成。
由於這種特殊的結構,觀者的視線能從層次之間的縫隙中穿越空間,達到彼岸;此外,觀賞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欣賞到教堂不同的風格,有的似融化,有的似鐵板一塊等等。從外面看,這座教堂彷彿消逝解散在景觀中;從裡面看,外面的景觀被抽象的線條重新定義了。
設計的原型還是基於當地的教堂,但是通過使用水平版,傳統教堂已經轉化為一個透明的藝術對象。建築的含義大概是上帝可以看透人世間的一切。內部:

不同角度:

「透明度」這個詞早已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政客和商人經常使用,但在一些國家現在已經很清楚,甚至宗教。建築師從字面上應用到教堂的「透明度」的理念,建立一個通過比利時地區Hespengau中的教堂。該項目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長期安裝在公共場所,在未來5年將實施不同部位的荷蘭Limburg現代藝術畫廊Z33的主動權Z- OUT的一部分。
根據教會的觀點出發,可以看作是一個傳統的結構,但與對眼睛的表面上的固體壁的角度的變化 – 似乎溶解到環境中。同樣不尋常的畫面出現時,看著教堂建築的抽象的線條出現在新的背景下,由於從該地區的景觀。光線和陰影的戲劇是另一個有趣的功能,你可以感受到,教會內的獨家。在白天,在其內部會有所不同,這取決於太陽的位置和角度的太陽光的入射。這場比賽創造光影感較高,精神,甚至是超自然的,伴隨著宗教情緒化。
設計的教堂設計的例子在該地區的宗教活動場所的建築數量龐大。其唯一的根本區別是橫板的使用,現在變成一個透明的藝術對象的概念,傳統的教堂。使用鋼 – 一個相當耐用的材料 – 隱喻指向一個強大的教會和宗教的關係,在荷蘭。根據自己的建築師,教友的數量不斷減少,本身正越來越多地進入年久失修的寺廟 – 所以未來的摒棄和忘卻的禮拜場所,並已經吸引了幾個人在藝術。
鑒於這種情況,建築師與畫廊合作, Z33這個項目命名為「字裡行間」 – 彰顯其隱蔽性,潛意思。雖然傳統的透明度意味著理解的知識應該知道, 「字裡行間」擴大透明度的想法無形或隱藏的東西。不要看到的東西並不自動意味著不可能存在的對象。正如它的名字暗示的,透明的負擔不僅是教會或藝術的對象,但在沉思,誰必須學會字裡行間。
Gijs凡Varenberg和畫廊合作Z33架構進入公共空間,通過藝術的進入與環境的對話,正式和價值。遊客面臨的挑戰,再看看在教堂的建築結構,重新思考它的價值。記住:沒有看到的東西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 – 學習一種新的方式來看待平常的事情…

——透明教堂 A SURREALIST STEEL CHURCH IN BELGIUM


BIG的很多,比如The Mountain,對車庫+公寓的顛覆性設計
硬是把常見的多層公寓+停車樓的尋常建築,拗成了戶戶帶庭院的山上低密度住宅

西澤立衛的豐島美術館,也是讓人驚嘆於和自然的融合,仰頭看天空的感覺,可惜沒多少功能性

更早的,比如賴特的制蠟公司,獨創的空間形式和結構形式


先佔著坑
庫哈斯波爾多住宅中的液壓電梯書房。
「波爾多住宅的主人是一對夫婦。早先他們住在波爾多市區一所老房子內,希望設計師設計一套簡潔的居所。不幸的是,不久後男主人遭遇車禍,餘生將在輪椅上度過,於是夫婦倆改變主意決定要一座複雜的房子,以擺脫痛苦的回憶。」——《百度百科》
庫哈斯與伊東豐雄都對技術與建築的融合著迷,庫哈斯在這個項目之中找到一個絕好的機會。
男主人車禍後只能在輪椅上度過餘生,庫哈斯調研其生活習慣的時候發現了書對於其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庫哈斯把書房與液壓電梯結合,讓書房可以伴隨男主人出現在建築的每一層。而「書房」則在每層中都扮演不盡相同的職位。升降機升價的時候可以取不同的書本。也可以參與不同的活動。


Christian Kerez 的Oberrealta 教堂,像簡筆畫一樣,it"s cute!

Peter Zumthor的Sogn Benedetg (St. Benedict) Chapel (瑞士鄉村小教堂),so cute!


Atelier-Bisque Doll   UID Architects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我是分割線---------------
感謝知友的點撥,換上實景圖,一併放上模型圖。


題主的要求是認為是神來一筆或者突破傳統思維的作品。覺得XX是神來一筆是一個比較主觀的判斷,我就以突破傳統思維為重點提供一些現代的且規模較大的作品(因為兩個高票答案都是上一代耳熟能詳的大師作品,一個是教堂一個是研究所,都是有一定歷史且規模並不算大的建築)。

接下來,同學你聽說過安利嗎?呃,不對不對、BIG嗎?作為一個BIG的腦殘粉,我在第一次接觸BIG的作品和分析圖效果圖就被他們的腦洞折服了好嘛!!我一定要把BIG的作品安利給你們!(≧?≦)

--------------------------------------------------------------------------------------------------------------------------------------------
-----------
1、stavanger concert hall

這個作品裡BIG把建築的立面坳成曲面,這沒什麼,扎哈也這麼干。但除此之外,這座音樂廳的立面是階梯狀的,可供遊客在上面休息。而且踢面是透明材料,室內與室外的視線是聯通的,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而且夜晚從音樂廳內部散發的光芒讓整座建築都熠熠生輝。

2、wing building

項目位於海濱,而且是一個長方形的基地。一般來說為了獲得良好的視野會將建築立面朝向海放置,但那樣建築造型會顯得比較單調。BIG選擇了將公寓的側面朝向大海,但是同時又坳了兩個曲面出來。這種造型相當完美的解決了建築的朝向問題,並且使作品顯得與眾不同。

除此之外,兩座公寓之間還圍合出了一個小廣場。這也是將建築橫向放置很難達到的效果。

3、LEGO tower

顧名思義,作品以樂高積木為靈感源泉。每一個小單元視為一個小積木,並以塔的形式搭建。幾座積木塔又共同組成一個積木群。有著非常有趣的體積感和空間感。

4、VM house

VM house是BIG比較有名的一個作品。大家印象中傳統的公寓樓不管是整座建築的形式還是房間的形式都是統一的。VM house充分考慮了建築的朝向以及日照問題。
V house中心對摺保證了不會出現門對門阻礙視野的情況。而後面的M house為了也為了不被V house阻擋視野形成了這樣的造型。除此之外,BIG不認同不同的人要住同樣的公寓這種觀念。「V」字結構的114套房間內共有40種不同戶型,而」M"結構的95套房間內同樣包括40種不同戶型供追求個性的戶主選擇。

除此之外,不知道為啥每次我看到VM house的立面都感覺美爆了。(????? ? ????)陰影效果和虛實對比不要太棒好嘛!

5、zootopia

BIG在丹麥設計的具有新理念的動物園:zootopia。

傳統的動物園形式如圖前兩張所示,要麼是把動物關在籠子里要麼是把人關在籠子里。而zootopia追求的是人與動物的近距離接觸。

動物園分為三種區域。最左邊是非洲區,中間的是亞洲區,右邊的美洲區。顧名思義每個區里有屬於各自地區的動物。zootopia提供遊客在三個區域里活動的服務。包括在非洲的划船,在亞洲區的騎行,在美洲區的纜車遊覽。此外,zootopia還提供一個4公里的步行環繞動物園的路線給有需要的人。

6、BIG maze

應該說傳統的大型迷宮謎題性遠大於娛樂性。我當時看到BIG做的這個迷宮簡直震驚了....迷宮牆壁從邊緣到中心高度逐漸降低。最外層的牆體大概有5m,最內層的牆壁也就1m多一點。這樣給走這個迷宮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進入迷宮的時候可以順著牆壁的高度行走。而在傳統迷宮最難走的中心位置恰恰這個迷宮牆壁最低的地方,你可以在那裡清楚地看到迷宮的出口和行走路線。當你往外面走的時候又會隨著牆壁的升高視線受到阻擋,此時你離出口距離減少,但難度卻是升高的。但無論如何迷宮都困不住你,大不了回到中心位置把路線背下來。這使得迷宮的謎題性大大降低,娛樂性大大升高。成為了一個老少咸宜的好場所。

今天暫時先碼上這麼些.....若是有人看的話我再繼續更新。因為BIG好玩有趣突破傳統的作品真的好多好多啊!!推薦大家能自己去BIG的官網看看建築的體塊形成,我怕圖片太多沒敢放進來...

以上圖片來源:絕大部分來自BIG官網,少部分百度圖片。

PS:很多圖片都是效果圖和模型圖,大家要是有去過現場和我圖片報道有偏差的我可是不負責的。( ̄ェ ̄)


瑞典馬爾默購物中心——金色峽谷入口

德國法蘭克福Myzeil購物中心——漩渦入口

吉隆坡升喜廊——藍色鑽石

墨西哥利物浦百貨公司——蜂巢立面

葡萄牙——木桶餐廳

圖侵刪


在奧地利旅途所得,正是Alps的第一場雪。


第一次認真答題,還請各位多多指教。

1.胡慧珊紀念館。
紀念一個平凡個體,用原型的坡屋頂似乎再恰當不過。而沿著小路穿過樹林看到小屋內部柔軟的粉紅色,卻能感受到這個個體所擁有的能量。劉家琨在這裡的手法是節制的、卻也是十分精準的。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2.越戰紀念碑
前幾天去華盛頓終於見到,設計手法簡潔明確,可謂「一筆」,而帶給人的感受卻十分豐富,可謂「神來」。

在華盛頓的軸線一側朝著越戰紀念碑方向走,不知不覺就看到了紀念碑的背面,差點錯過。可見其對周圍環境介入之微小,但這一條暗示形體的線又並非完全消失在土地里。

從一頭走到另一頭,逐漸下沉又逐漸上升,空間氛圍也在逐漸發生變化。

實現指向華盛頓紀念碑。

走到中間時能夠完全沉浸在肅穆的紀念氣氛中(如果人不多的話)。

其實這個方案最感動我的並非其所謂的介入環境的方式,而是這種方式所帶來的結果:因為貼近甚至沉入土地,所以我們這些無法脫離大地的凡人能夠觸摸到它所紀念的東西。


人生第一次對「建築」產生概念的作品,應該算是鳥山明的方案吧。。。「魔人布歐自宅」


水御堂- 蓮花池下的廟宇

雖然沒有光之教堂那麼大名氣,它給我感觸是廟宇居然可以這樣設計

一般宗教建築都是往上走,代表對上天的接近,安藤還是顛覆了一把,拾級而下,看著周邊蓮花和漸漸消失的水面是不是感覺很奇妙?

在外部你看到大部分灰白色的混凝土,樓梯進入是慢慢變黑的視線,到達時又突現整體紅色的材料。這顏色也有意義所在:白色象徵凈化、空靈。黑色象徵死亡、重生。紅色則是復甦、頓悟。

廟宇是在蓮花池下面的,通過樓梯抵達,廟宇內部整體紅色調,這應該也很少見吧。


白之家的柱子
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的結構
金貝爾的天窗
朗香的窗戶
KAIT工坊的拉杆柱
記不起來好多


看到神來之筆四個字,居然沒有卒母托的克勞斯兄弟教堂(Bruder Klaus Kapelle)?

教堂的甲方是德國南部一對農民夫婦,退休以後想要建造教堂以紀念基督教聖人克勞斯兄弟並感謝上帝對他們一生的眷顧。卒母托接下了這個項目,長期生活工作在瑞士山區讓建築師非常深刻地理解這對夫婦以及克勞斯兄弟那種對上帝奉獻自己的情感,於是一個大膽而震撼的想法應運而生。

你認為這樣的教堂是眼前一亮?

說實話本科建築系學生就用了一次又一次,並不能驚奇到我,卒母托做了什麼呢?

只是一個現代教堂,簡單神聖的紀念碑?

Na?ve!看看這是怎麼建造出來的!

卒母托首先用木頭搭了一個內部模具,接著在外面立起模板,灌入粘土,於是形成了一個現代的空間、造型和建造方式。然後,教堂內作為模具的木頭拿不出來了怎麼辦?燒!

於是在一把火當中,教堂完工了,過程完全符合現代建築的建造邏輯,卻是如此的激烈、壯懷、盡興,如同衛教聖人的自焚,如同宗教犧牲般充滿了儀式感。

再來欣賞幾張教堂。

外形如此的純凈。

內部和外部因為模板產生了特殊的紋理,內部燒出來的紋理讓人如同在爐中一般,觀者難以忘懷。

獨特的內部空間,教堂與天空相通,一方面是建造時空氣聯通的篝火結構,另一方面也是與自然相通,承接陽光雨露。

介紹一下Zumthor老先生。Zumthor長期居於瑞士山中,仙風道骨,其實一個建築的氣質也與建築師相關,建築師是否有味道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確定建築是不是有味道。Zumthor日常是這個樣子。

工作照

工作室。喜歡模型的質感。

最後,這麼一個教堂,我很喜歡寥寥幾筆勾出來的意境。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建築系的學生將來怎樣才能做設計?
为什么设计类专业的快速手绘表现图里所有的直线线条都要出头?

TAG:人生 | 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