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編輯水滸是在《三國》成書前還是之後?
水滸是施集、撰,羅編次,意思是不是說施只是弄了個故事集,真正成書的是羅?而羅編輯水滸又是在三國之前還是之後,羅寫三國是不是受了水滸的影響才動的筆?
謝邀。
四大名著的作者問題到現在學界都沒有定論。眾說紛紜的結果就是貌似每一種觀點都有漏洞。
======
第一個問題:施耐庵、羅貫中與《水滸傳》的關係。
遠在明代弘治年間,《水滸傳》的版本就以「施耐庵的本, 羅貫中編次 」 這種兩人並列題署的方式出現在社會上。至嘉靖年間, 著名學者郎瑛就這種題署肯定了羅貫中所依據的本子,除「施耐庵的本」之外,還有元人的水滸雜劇。羅是「因而增益編成之耳 」。郎瑛在這裡實際上是斷定《水滸傳》是在施耐庵創作出他的「的本」之後,羅貫中又「增益編成」的。在嘉、萬期間又出現了題署為「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的《忠義水滸傳》(即鄭振鐸原藏殘本)、天都外臣序本和袁無涯刊本,它們都認定施、羅是並列作者; 同時期的思想家李卓吾也稱《水滸傳》的作者是「施羅二公」 。
但是,即使是在明清時期,也有不少的版本署作者或為羅,或為施,貌似還有其他人的,如郭勛。(抱歉,暫時沒找到詳細資料。之前有印象,現在記不大清楚啦。)
近代以來,小說界革命,許多學者開始對以往「不入流」的小說進行系統性的梳理,開始有了許多的成果。如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的奠基型人物——迅哥兒,他就認為《水滸》、《三國》作者均為羅貫中。這一說法有許多學者接受了。
然而,必須了解的一個現象是:中國古代小說,許多的署名作者乃是偽托,甚至是虛構的。
所以近幾十年來有許多學者提出了各種觀點,大致如下:
1、所謂的興化
施彥端與施耐庵並無關係,《水滸》是在漫長時間內成於眾人之手。
2、認為施耐庵乃託名,甚至有認為是羅貫中的託名。他們認為施耐庵其實是「實乃俺」的諧音。
喏,你看,連施耐庵是不是存在都不確定的情況下,談影響自然是有點牽強了。如果有人確定無疑的說:作者為施或羅,先確認一下此人是不是興化或者杭州的領導。。。
即使我們不考慮施耐庵是不是真的存在的問題,就假設他真的存在,那麼施、羅二人對《水滸》一書做了怎樣的貢獻呢?
由於史料缺乏,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諸多疑點。
羅爾綱先生認為,《水滸傳》從開篇到英雄大聚義為止,是羅貫中的原本, 「從七十回後半起, 卻是明朝宣德、正統後的人續加的。」
王利器先生認為,《水滸傳》 是由「施、羅通力合作」,據「梁山泊系統本」 「太行山系統本」和施耐庵的「的本」三部分編纂而成的。
呂乃岩先生則認為《水滸傳》「前半為施耐庵原作,後半為羅貫中續作」 ,其思想傾向前後相矛盾。
所以你看,這個問題幾乎是無解的。無解的原因很簡單,二人並無值得信賴的史料來了解具體的生平。到現在為止到底是元末明初成書還是明代後期成書都還在爭論中。認為明代成書的主要是持「歷史演進論」,認為《水滸》不應該出現在元明之交。而元末明初論除了一些資料之外,他們認為歷史的主線路之外應該存在偶然現象,比如天才作家。搞不清作者是否存在,搞不清作者是哪個時代的,搞不清楚作者是什麼地方的,搞不清楚成書是哪個時代......這個冷飯文史學界炒了一百年了,彼此雞同鴨講,今年來因為地方旅遊事業的需要,無數專家學者紛紛出動為其背書,只能呵呵了。
======
第二個問題:成書前後問題,及互相影響問題。
第一個問題沒解決,所以第二個問題很難解決,爭論中,無定論。
大概就是這樣一個複雜而令人抑鬱的狀況。
部分資料來源:
近20年《水滸傳》作者研究述評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辨正
沒人嗎,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也要人工置頂?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為什麼適合青少年讀?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給劉備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是否存在比這更好的策略呢?
※如果龐統在落鳳坡沒死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