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京劇?
我偶爾聽京劇,不算很多。
在youtube的評論欄里看到某些評劇的人,他們的言論已經超出評劇的範圍了,根本上就是人身攻擊,不僅是對演員本身,也是對喜歡這個演員的人。對於這些人來說,好像世界上就有那麼一個好的標準,越接近這個標準就越好。不一樣的就不好。
我相信某些這樣的標準是存在的。但那並不是所有。
如果每個人都只是試圖達到同一個標準,那還有什麼意思呢?大家都一樣了。
我想請教一下,那些所有演員都應該追求地標準是什麼?演員個人的風格往往體現在哪裡?他們可以在哪裡創新呢?(可以舉某個流派說明)
上班中,先隨便偷答一下。之後看評論情況我再補充吧。
您這問題其實大了,這是一個審美的問題。這種事兒吧,最不好說,但又不得不說。因為現今傳統藝術中,群魔亂舞,這是個事實,最大原因就是從業人員整體審美水平太糟糕……
【京劇行當分生旦凈丑,四工為唱念做打,以下舉例多用老生的唱工,因為就這方面欣賞投入的時間最多,也算有一定量的實踐……】
首先,標準是有的,但並非具體的一個樣子,而是一種原則。拿老生的唱工舉例,誰就是範本了?都有局限,那怎麼分出高下呢? 字、音、氣、節,這都有具體的基本要求。
比如音色吧,通透是基本的,好角兒沒有不通透的。有的人嗓音偏高,有的人偏低;有的人音色寬厚,有的人就窄。【不過窄嗓子一般不怵高,低音嗓子一般都寬厚。所以高低音色都寬厚的那就是神人了】幾乎所有人嗓音都有優缺點,但是好角兒的聲音都有一個「亮心兒」,吸引著你不斷地去聽。所有演唱的實踐者,都應該首先追求這個「亮心兒」,而不是去盲目模仿。有感於很多人學大師,把好嗓子唱壞了,都是因為本末倒置了。【于魁智嗓音條件很好,盲目使用鼻音,滿鼻芯兒響,是很不受聽的】
再說咬字,肯定得中州韻唱出來順聽啊,用普通話唱不就成大鼓了嗎?【其實京韻大鼓的咬字,也是很考究的,和北京話也不一樣,只是使用的京音四聲而已】演唱的咬字和說話的咬字完全是倆概念,尤其京劇的咬字,唇齒舌牙喉,非常講究,每個字都分出字頭、字腹、字尾,是為天、地、人三才韻,具體的每個字在具體唱、念中的用法的,又是千差萬別、包羅萬象,可以時間軸為x軸畫出無數種四維函數波形圖來。【像于魁智那路現代漢語詞典的咬字是沒法聽的】
回到題主問題,每個演員應該追求什麼樣的標準?首先是中國傳統審美。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
大原則丟了,就不是這東西了。傳統藝術,還得是傳統味兒嘛。不是說實驗藝術不能搞,而是要說清楚,實驗是實驗,傳統是傳統。樣板戲是京劇嗎?不是。因為審美不同。
再具體的,每個行當有非常具體的要求。這些要求都不是僵化的,反而是幫助你提高的原則。我明白題主困惑於很多人提出很多標準,像電影《霸王別姬》那種霸王出場走五步還是七步之類的。具體到這程度的所謂標準,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扯淡(比如電影里的);另一種是有非常具體的原因。【這個您可以隨便問,我不知道的會去問別人】現在很多演員糟糕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追求什麼,基本還沒有達到就去追求一些有的沒的。現在台上真沒有幾個配稱」老生「二字的老生演員了。算了不說他們了。
【我好像廢話說太多了,下面精簡】而個人風格是怎麼產生的?怎麼創新?這個其實在什麼藝術中都適用。一開始都離不開模仿,積累的量到一定程度了,自然就能創新。創新是個自然過程。在藝術實踐中,到這裡,必須就要這樣了,這也許是靈光一現的結果,更多時候是掙扎的結果。而當今喊著」我要創新」而逼迫自己「創新」出來的東西,多數是垃圾。參見各大京劇院團的新編戲。
之後的您再補充問吧,這個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明白的。我每次在講座中說起這類問題,都說:「這得上一學期課呢啊!」
一邊聽一邊大笑,一定是內行!
樓上已然說了很多,補充一點俺的看法。
一、京劇是藝術家的藝術。
這點在跟崑曲的對比中就會顯得尤其明顯。崑曲歷史上因為有大量文人投入精力發展加工,形成了嚴格的定調定譜定板定腔等一系列規則,所以一個人唱得好與不好會有一個相對客觀的標準。京劇作為花部的劇種,從產生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為文雅士所不屑的,所以京劇的繁榮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藝人們本身的努力和號召力,因而不可避免地帶上強烈的個人風格,甚至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流派。流派一旦形成,就是以流派創始人作為藝術標準的,所以就會有一個問題,傳人們就算再像也不會比本人更像,多多少少也會有一些自己的東西。要能評價這些個性的東西,對於演員和觀眾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最重要的就是「追本溯源,順流而下」的對於本流派以及整個劇種的熟習,沒有這個前提,對於演員來說,不用說個性部分就連傳承部分也很可能就是幺蛾子,自然要遭人罵;觀眾可能也會滿足於捧著一兩個喜歡的演員變得狹隘好鬥。現如今情況會變得尤其嚴重一方面是因為不少演員確實不爭氣,真懂戲的或者以為自己真懂戲的少不得都要罵上幾句;另一方面因為這樣不同段位觀眾之間也存在衝突,有些觀眾就想捧個角兒,有些看得多些覺得他們捧的角兒不夠好。還有人云亦云的,還有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攪和在一起沒法不熱鬧吧,可能就是題主看到的情況了。
二就是我覺得也不必將這些言論過於當真。京劇甚至戲曲一直就是這樣處於對話靶心的藝術,被無數觀眾的評價和言說不斷堆積和遮蔽,就像一個射滿了利箭的稻草人,反而不容易見到本來的面目了。後代的傳承者和觀眾也無不陷入在被前代言論影響的焦慮中不能自拔。所以我有時候倒覺得有意地將自己摒除在這些言論影響之外,認認真真去看戲本身是什麼樣子的,認認真真去了解它的傳統,反而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坐標。
找一個好角兒(需要是留下音像資料的),再找他的一出好戲或者就是一段唱,反覆看或聽幾遍(至少2遍,越多越好,關鍵是重複。)。然後看或聽一下沒那麼好的演員演的同一齣戲。我相信你提出的所有的問題,你都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覺得對於跟我似的外行來說,看京劇一開始只是想看個熱鬧的,能最直觀的把自己帶住的戲,至於其他那些調啊,腔啊啥的,對一個外行來說倒顯得沒那麼重要。要是一開始我看不下去,那那些需要長時間體會的美就一點兒用處也沒有了。還不如看點兒文武帶打,故事又熟,扮相又多又好的那種,如長坂坡,定軍山之類的。
要是想聽點兒奇怪的吸引一下興趣,聽聽侯寶林先生關於京劇的相聲也很好,是戲說但並不低俗,反而格調相當的高,反覆聽也有意思。
一開始看一定要找帶字幕的,不然一定會煩躁起來。看長了覺得不過癮可以慢慢拿掉。
打開你的心,放慢你的速度,拋下包袱,體會藝術的美。就欣賞了。你不僅能這樣去欣賞京劇,你也能欣賞芭蕾,莫奈,估計也能欣賞電子樂和搖滾吧。當然了,有的京劇演員,尤其是被捧成所謂名家,大師的,估計只有捧臭腳的能欣賞他們。
找個好旦角,約上一炮,這才是真正的票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