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內地各大選秀節目中,鮮有人唱粵語歌?

作為港樂愛好者,在稍微關注了一下內地的各大選秀節目後,心裡一直有個問號,為什麼沒什麼人唱粵語歌呢?
如果說語言問題,那英語歌甚至法語西班牙語都有人唱。
如果說曲調不算朗朗上口也說不通,也有人唱有粵語版本的國語歌曲。比如陳奕迅的群眾基礎相當好,無論國語歌還是粵語歌。
如果說香港樂壇沒落了,就更說不通了。
個人認為,港樂發展已經相當成熟,而且相當多元化。已經不止停在愛情的層面上,有為小眾群體邊緣人發聲的何韻詩,有古巨基的各種概念大碟,更有神一樣的兩個偉文,黃粱一夢,也有林若寧小克這樣的新鮮血液。為什麼在內地的接受程度反而比起張國榮梅艷芳譚詠麟,或者四大天王王菲的年代受關注或者是流行程度低了這麼多?

P.S. 真是為粵語歌曲忿忿不平,因為就如黃偉文所說的:香港音樂人不單不是垃圾,更能將垃圾化為神奇! 希望將來港樂在內地的認可度能更高。


如果我跟你說,是因為粵語母語者(數量不定),對演唱者(非粵語母語)的發音,有著過分的苛ho1 求,是導致大家都不敢出去獻醜的原因之一,你相信嗎?(本答案不涉及母語者不唱粵語歌的原因)

之前,知乎出現了一個問題。中國新歌聲第二季選手符榮鵬在《無條件》中哪些字發音不準?

我是第一個回答者,知不知道我為什麼要這樣回答?(這個答案的評論區因為太多朋友提醒我符榮鵬發音真的不準,所以我不得不關閉評論,我知道他發音是有問題,OK?)

因為,只要我發現對方,為學粵語而付出過努力,也有勇氣去開口,我對他們是情商先行的,我對他們的發音是包容的,是鼓勵的。

假如符榮鵬 (fu4 wing4 paang4)的發音太差,那他的歌,我連1次都聽不下去,但我聽了6次,在我的立場里,只要聽著不尷尬 (gaam1&>3 gaai3),能聽完(還是認真聽完),他的發音已經通過了我那關。

我說他的發音接近母語者水平,是指他已經接近珠三角地區的粵語使用者說廣州話的水平,只是跟廣州本地人還有點差距。廣州本地人自己的發音問題都一大堆,不要以為只有香港人才有懶音,廣州人一樣有,其身不正,何來對粵語學習者吹毛求疵ci4&>1

然而那個問題是問,他有哪些字發音不準,於是我把他問題最嚴重的字挑出來,以及一些模稜兩可 (mou4 ling4 loeng5 ho2)的字挑出來,但他只是來唱歌,不是來做專業主播,更不是去測praat,一些不是很嚴重zung6 的發音偏移,我都可以忽略不計

符榮鵬的《無條件》,確實是演唱方面的問題遠大於發音,粵語發音比他差的演唱者多的是。

我有一個歌單,裡面有些歌手的發音很好或者不錯,例如庾澄慶 (jyu5&>4 cing4 hing3)、鄧麗君等等,有些就比較勉強 (min5 koeng5)了。

直到今天,忽然 (fat1 jin4)發現有一個答案,用國際音標來給他糾gau2 錯。

說他的韻尾,韻腹發音不太好那些我都可以接受,但是下面的是否過細?

母音位置的高低或前後也揪zau1 出來,[i] / [j],摩擦與否也揪出來,連清喉擦音和清軟齶ngok6 擦音也揪出來。

天啊,符榮鵬到底是上台唱歌,還是讓專家審查發音。

如果說,在我評論區里瞎嚷嚷 (hat6 joeng6 joeng6)說他有多不標準是口講無憑,那這種用IPA看似嚴謹的答案就是矯枉過正 (giu2 wong2 gwo3 zing3),人家唱歌而已,至於抓得如此精細,連粵拼都不用,直接開IPA。

當然,我不會反對也不會沒有幫助,畢竟是貼題回答,完全沒有問題。

只是,理性的分析下,缺失的是溫度

之後,人人都怕了貴粵的發音要求如此精準,粵語學習者個個自慚形穢 (zi6 caam4 jing4 wai3),更加沒人敢在選秀節目上唱粵語歌。

對發音有高要求,應該對母語者而言。

理性分析很重要,愛護別人的自尊心更重要,尤其是他們熱愛你家鄉的文化,值得被溫柔地對待


很簡單:粵語歌已經式微了。

電視節目,是對流行文化最直觀的反映。

8、90年代那時候,是粵語歌最風光的日子。

這風光怎麼來的呢?

首先,是整個內地的大環境好:改革開放了,思想活泛了,大家也從八套樣板戲的枯燥里走出來了,精神娛樂的需求有了,不再是「批完封資修,一人一碗粥」的乏味生活,在文化上很「饑渴」的幾億人民群眾嗷嗷待哺,等待著各路娛樂文化的滋潤;

其次,港台文化本身足夠強勢。當年受5、60年代披頭士等搖滾文化乃至西方娛樂文化影響的小孩子們,到了80年代長大了,他們紛紛在電視台、電台、唱片公司、電影公司任職,有了話語權,從台前到幕後都具備了締造流行文化的能力。量變終於引起質變,單單是TVB的一個「藝員訓練班」,就貢獻出多少代表流行文化的標誌性人物?你看現在哪個電視台的選秀節目,能選出類似於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這樣的巨星?甚至,連做導演的杜琪峰、關錦鵬等都是從這個小小的「藝員訓練班」走出來,成為享譽國際影壇的世界級導演;

第三,政治環境。港台文化本身就具備足夠娛樂性,在視聽上都相當有趣,在當年「統戰」思想的意識形態下,基本得以暢通無阻的遍布內地。畢竟97年香港就要回歸,台灣也是「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時候,Beyond樂隊在1988年就能到北京工體開演唱會,各種錄像廳里充斥著周潤發的槍戰片和周星馳的喜劇片,港台明星的海報也貼滿大街小巷的店鋪里……

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下,粵語歌顯得很時髦,大家學兩首粵語歌那是必然的。劉德華《一起走過的日子》,Beyond《海闊天空》,李克勤《紅日》,張學友《李香蘭》,黎明《我來自北京》,譚詠麟《愛在深秋》,張國榮《MONICA》,王菲《容易受傷的女人》,等等等等……電視台整天播,飯館裡整天放,逛街買衣服也會聽到,總有一首你會唱的吧?

所以,那個時候學粵語歌、唱粵語歌是時髦的事。不僅是學粵語歌時髦,學劉德華走路的姿勢,學鄭伊健的長頭髮,學郭富城的中分,學張學友的唱腔……都很時髦。

那時候港台文化,就是流行文化在內地的最佳代表。考慮到有人還愛聽遲志強的《鐵窗淚》,就「之一」吧。

後來……後來王子和公主過著快樂的生活,有時一天兩次,有時一天三次……

現實比童話殘酷。後來么,九七回歸,金融風暴,韓流來襲,日流兇猛,香港「亞洲四小龍」的地位不保,流行文化不再強勢。這個事要深究原因就複雜了,一兩句說不明白。其實,從HOT那金毛髮型以及不男不女的各種日韓煙熏妝「花樣美男」泛濫開始,我對這片土地上的流行文化已經越來越搞不懂了。我甚至連《流星花園》都沒怎麼看,因為我對男人留長發的審美觀停留在洪興陳浩南身上……

當年,歌神學友一張唱片可以賣50萬張,一年出3、4張;如今年度銷量最高的唱片撐死也就十萬,即便如陳奕迅這樣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新歌神,也只能保持一年一張粵語唱片的製作規模,去年的唱片銷量也不到十萬張。

根據香港唱片協會的統計,95年香港唱片銷售額是50億,05年是6億。

於是在這個年代,粵語流行文化已經不再是「流行文化」。

何為流行文化?我覺得,最簡單的衡量就是——它流行嗎?(這不廢話)。比如說你去麵館吃個飯,擱在牆角天花板的電視機在放;去停車場,收費員眯著眼睛聽的收音機里在播;逛街吃飯,大街小巷總會傳來的聲音……這就是流行。

當年粵語歌就曾經這麼全面的佔領了我們的生活。比如我,一個貴州人,會迷戀上粵語歌乃至香港文化,就是因為八歲的時候在電視台看到播Beyond的《真的愛你》。我相信跟我一樣的80後,也在祖國的天南地北每個角落裡,有著大同小異的接觸粵語歌的經歷。

至於現在,滿大街的神曲,江南死呆兒,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著名的搖滾天團鳳凰傳奇曾經提出了一個頗具哲學性思維的問題:

什麼樣的節奏是最呀最搖擺?什麼樣的歌聲才是最啊最開懷?

我不知道……

所以在內地,稍微能有點層次的音樂,也都進入不了主流。比如民謠,被迫成為一種「獨立音樂」在美國,牛一點的鄉村音樂歌手,一年能有幾千萬的收入;可在國內,民謠歌手還得靠選秀節目苟活著——宋冬野唱了那麼久的歌,連個專輯都出不了,《董小姐》爛大街,專輯馬上就出了。

和民謠、搖滾等等獨立音樂一樣,粵語歌在內地,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地下音樂」。電視台為什麼播得少了?因為本身不夠流行,再加上「統戰」的意識形態遠離,所以選秀節目也不會唱,然後知道的人更少,更地下,更不去播不去唱,惡性循環,如此反覆。

前段時間某個選秀節目里,一個在廣州本地小有名氣的歌手去唱了《浮誇》。可是,他唱的不是粵語原版,陳奕迅的《浮誇》,而是國語版的《浮誇》。

純粹從市場角度,他的選擇沒錯。林志炫的版本在《我是歌手》上火得一塌糊塗,就連知乎都有人從宇宙高度去評價國語版為什麼牛逼過粵語版;而粵語本身不夠流行,陳奕迅的版本甚至在他剛開完的25場紅館演唱會上都沒唱,沒什麼話題;所以,在收視率代表一切的選秀節目里,他的選擇沒錯。

內地各大選秀節目中,鮮有人唱粵語歌,沒錯。唱英文歌多有范兒!

當流行文化不再流行,這是一種什麼文化?

我經常收到很多人的私信,說他們班上/宿舍里/同事里很少聽粵語歌,出去KTV唱粵語歌總會冷場,而且也不知道該聽什麼好;我平時被粵語歌迷們問得最多的,也是「最近有什麼好的粵語歌」?

這個時候,粵語歌這種流行文化,突然變成了一種小眾的、需要如秘密結社般抱團、主動去探尋的文化。每當林夕或黃偉文寫出一首新歌,總有人會研究他們字裡行間又寫下什麼內容,暗示著什麼,可以從多少個角度解讀……有很多粵語歌迷樂此不疲的享受這種研究文化的快感。

我覺得此時此刻,粵語歌不再是過去的流行文化,而是變成一種小眾的精英文化。

所以,內地各大選秀節目中,鮮有人唱粵語歌,我覺得沒什麼不好。當年的確很輝煌,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張學友那時候想做一張自己想做的專輯,不想唱那麼多情歌,卻被唱片公司婉拒,因為他們覺得迎合市場去唱「愛你多些再多些至滿瀉」,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張張幾十萬銷量,保守得天下;萬一出張晦澀點的藝術點的,賣得不好,很容易就被其他天王超過去了。所以即便是最巔峰時期的學友,出的專輯也都是這類情歌居多,直到後來他自己做《雪狼湖》大獲成功,後期才開始完全不顧市場。比如2010年,他終於按照自己所想,出了一張全爵士樂風格的專輯。是的,這張專輯流行度遠不如《吻別》,但我更喜歡《不只有緣》。

到了如今的陳奕迅,現在這個粵語歌的市場上賣得最好的歌手——對於陳奕迅而言,即便賣得最好,也不過十萬張。賣得最差,也有6、7萬張。那麼,我還管什麼市場不市場?我做自己想做的音樂就好了!所以,他敢用《六月飛霜》作為歌曲的主打歌,控訴社會的不公;他敢用《主旋律》來暗諷時事,抨擊社會現狀;他敢出一張沒有情歌的專輯,完全不顧痴男怨女對於苦情歌心甘情願愛愛愛愛到要吐的需求;而在沒有情歌的《3mm》專輯裡,他可以鼓勵人從失敗中振作,講述中港矛盾,吐槽暴發戶,講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缺失……

所以,如今的粵語歌,更值得研究,更值得細細品味。

所以,上不了選秀節目,有什麼大不了?只要喜歡粵語歌的同學,堅持著這份研究精神,在創作者的精心製作,與聽眾的認真對待,兩層孵化之下,把它變成一種精英文化,不是更好嗎?

最後,以那句聽上去很浮誇的話作為結尾:

有粵語歌就不會有世界末日。


我接著高贊回答關於粵咬字的話題接著講兩句。

唱歌的時候,歌手往往會在旋律的樂譜基礎上添加一些倚音和滑音。典型的例子有鄧麗君和莫文蔚。很多人想學鄧麗君,都敗在倚音上,不是完全沒注意,就是一味濫用,以為鄧麗君風格就是每個音都用倚音。

事實上,倚音很有講究,哪些字用,哪些字不用,上行還是下行,音程有多寬,占時間長短等等,都不是隨隨便便的。例如,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如果把所以倚音去掉,樂譜旋律就是mi sol la sol la do la sol, sol la mi re mi sol mi re。(其實這個旋律已經把一些很誇張滑音加進來了,更簡化的版本是mi sol la do sol, sol la mi sol re。)第一個字「小」就有一個很大的滑音,必須是從re起始達到mi,占時很長,幾乎跟mi各佔一半時間。第二個字「城」則基本不帶任何倚音。「事」字的前面也沒有任何倚音,果斷地唱在la上,然後上行轉do後稍帶一點下行收,這個下行不能過分,不能直接滑到「多」所在的la上。必須收在距離la一個到兩個半音的地方。「多」字是可以加花也可以不加花的,但要果斷從la開始。

粵語不唱歌光講話都有這種要求。而粵語歌的歌詞完美配合粵語的這種特點。

例如這句:冷冷雨 wow wow,沒焦點因找不到你

旋律是do do do la do la ti,ti re re mi mi re re do

冷冷雨三個字的粵語音調都是5,所以唱的時候都要做上行倚音。而且起始點要相同。但由於這裡因粵語緣故做了三個雷同的上行至do,後面的wow wow再次出現上行至do(詞是wow)的時候,這個do之前就不能做任何倚音,果斷從do開始做wo的嘴型。才不至顯得重複。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按粵語音調來做倚音呢?因為如果取消倚音就會變成陰平陰去陽平陽去,例如冷冷雨聽起來就好像「啷啷於」,都不知道你唱什麼。「沒焦點」中只有「點」是需要上行倚音的因為沒和焦是陽去和陰平。如果你焦字也加倚音來唱,就會聽起來好像「沒沼點」。

平、去音調也不是不能加倚音,因為倚音也有因為音樂性的目的而添加的。但是在粵語中需要非常小心。我舉個例子,我把因粵語而需要加倚音的用圓括弧括出,因音樂性而給平、去音加了倚音的用方括弧括出來,沒括弧的字就是最好不要加的。

楊千(女華)的《飛女正傳》旋律很多地方在樂譜上是同音反覆,但唱起來可要注意:

未怕挨(緊)(頸)邊穿過橫飛的(子)(彈)跟(你)去(走)難

但怕結婚生(子)的平庸麻【木】地活著亦一【樣】難

你聽,那兩個由於音樂性而添加的「多餘」的倚音,才是她這兩句動人之處。而且不會令人誤會到別的字,特別是木muk9字加上行倚音後,不會讓人聯想到muk5或muk2,因為粵語里沒讀這種音的字。

有些地方本來難度不大,但因粵語需加的倚音使得難度大了。還是同一首歌:再不(敢)(吻)(你)(你)便再失蹤,不到敢、敢到吻旋律上都是下行,但卻需要做上行倚音,特別是敢到吻是個純四度下行不容易唱准。這些倚音都不做,難度就下降了,在歌唱比賽里這不是一件小事。

以上問題都不涉及大家平時容易注意到的聲韻母咬字問題。事實上咬字之所以寬容是因為香港歌手自己都未必做到滿分,而且有些方面也是為了貼近當代年輕市民,畢竟是商業市場。如果都按照滿分的咬字,那每首粵語歌都會聽起來像鄭少秋或者羅文了。當然,咬字也可以又清楚又「當代」的。例如容祖兒就很突出。

所以,其實粵語歌最細節的問題影響恰恰最災難性。高贊答案提倡「寬容」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亂加或不加倚音的情況,想要善意地不笑出來,需要耐力。

不過,如果聊到符榮鵬,高贊答主說聽起來沒有感到不舒服,或者更多的是演唱的問題。原因就是這個歌手在倚音方面做好了。

也正因為他努力把倚音做好,才增加了演唱上的難度。

他剛開始可能由於緊張而唱不準的音都可能是為了兼顧倚音所害的。其實練習的時候可以先把倚音去掉,把主音唱准了,再循序漸進地加上倚音。

仍然(緊)(守)於身邊

八度音程本來是還好畢竟類似同音反覆。但加上倚音就難度就陡增了。

(與)(你)進退(也)共鳴——這句做得非常好,所以後期切了一個劉歡點頭。

給他妒忌多(點),這個點字好像踩在真假音交界了,所以在這個位置做各類倚音滑音是很危險的。我如果唱會把點的倚音去掉求安全,但是這個歌手硬是做完整了。同樣的例子還有後面的誰又(可)清(楚)看見。

如果要挑刺,那就是比如美難(免)(總)(有)些缺憾這句中的「有些」完全沒在調上。

相比之下,國語歌可以更自由地加倚音。例如,《淘汰》,你們自己聽吧,80%的字都是加了倚音的。

只要顧名思義都能想像到,「粵語歌」就是要既懂粵語又懂音樂才能唱好的。粵語歌的音調不準是音樂問題不是語言問題,因為你是在唱歌不是在講話。咬字倒尚且可歸為語言問題而在音樂的上下文中被包容一下,但也是有限度的例如著名歌唱家董文華女士演唱的漫步人生路。

==================

我在 @荷達 的評論中與他發生如下討論,其中後面有些我無法在他回答下面評論了,就在這裡回復。

孫尉翔回復荷達 (作者)11 小時前

我不理解gamm1&>3是什麼意思。是不是廣州土音,不是直接走3,要從1起始迅速滑到3?那也太土了。

孫尉翔11 小時前

如果是要這麼土的話,那矯枉過正也應該是kwo1&>3zing1&>3才對啊,就好像唱粵劇一樣。

荷達 (作者) 回復孫尉翔10 小時前

是變調,本來「尷」字讀第一聲,但現在沒有人讀第一聲,已經統統讀第三聲,這個大於號,1&>3,表示曾經讀第一聲,現在只讀第三聲,這是我注音的風格。

荷達 (作者) 回復孫尉翔10 小時前

「雞蛋」 gai1 daan6-2,這個橫線也是變調,「蛋」字在這個詞裡面變調,在「蛋糕」里不變調,不是永久變調,不用大於號,而是用橫線,大於號是變調了沒有再變回來,但是我想告訴大家,它曾經讀的原調。

荷達 (作者) 回復孫尉翔10 小時前

注音就是注音,為漢字注粵音,與粵劇無關,不論是大於號還是橫線,都是指該辭彙出現變調。

荷達 (作者) 回復孫尉翔10 小時前

還有,變調沒有什麼土不土的,況且你剛才還沒明白我的注音是什麼意思,請勿過早下結論。

荷達 (作者) 回復孫尉翔10 小時前

變調本來是調值發生變化,粵拼是主要為廣州話所用,廣州話的調值就那幾種,所以用調號表示,而兩種符號是我用來區分臨時變調還是變調之後再也沒有變回來的方法。

孫尉翔回復荷達 (作者)1 小時前

所以這是你自創的,用來「教字音」,同時塞進「字音史」、「多音字」,想塞很多信息,想教大家很多東西,而且要每篇答案之中都這麼做,是嗎?你連建個播放列表,都要相互註明「另有xxxx」,是這個意思嗎?

我以為你叫人家讀尷的時候先從第一聲起始然後迅速變調到第三聲。廣州話有一種很土的念法,在粵劇里的念白就很明顯,就是前一個字收尾調影響到後一個字的起始調。「好(hou2)尷尬」中的好因為終止在大概是1的位置所以尷字會「不小心」從1開始掉到3。「生仔未必就系福」,生(sang1)念的時候因為後面是仔(zai2),所以讀生的時候是掉下來的,以便連到仔起始。我以為你注音的符號是要規定這些。

荷達 (作者) 回復孫尉翔1 小時前

我用的是1993版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聲調部分它並無規定,只有123456,我稍微調整,把變調也表示出來,不可以嗎?我就算塞很多信息又如何,我的每篇答案都這樣,明白不,我喜歡這樣。

荷達 (作者) 回復孫尉翔1 小時前

「生仔未必就系福」,生(sang1)念的時候因為後面是仔(zai2),所以讀生的時候是掉下來的。為什麼掉下來啊?因為廣州粵語的陰平,更多讀53高降調值,如果換香港人,分鐘就是saang1(55) zai2(35),55調值的高平。

回復:我就是這個意思啊,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廣州的說法是「土」。事實上現代廣州人,廣州電台DJ,讀法也跟你說香港的讀法是一樣的。

荷達 (作者) 回復孫尉翔58 分鐘前

跟你說吧,看不慣就早點取關,反正我根本不在乎誰關不關注我,關注我又如何,不關注又如何。我的答案是想教大家很多東西,而且要每篇答案之中都這麼做,你說得對。我連建個播放列表,都要相互註明「另有xxxx」,就是這個意思。

回復:既然是這個意思就行。

荷達 (作者) 回復孫尉翔55 分鐘前

本來我是不應該這樣說話的,但是既然你態度這樣,那我沒必要繼續和你好好說話,從你說「所以讀生的時候是掉下來的」,我大概明白了什麼。

荷達 (作者) 回復孫尉翔48 分鐘前

我標註的字音,都是查過字典才標的,變調也是根據經驗和粵語使用者日常說話習慣而得到,我教的每個字音都對得起大家,到底是「-」,還是「&>」,這只是我在93粵拼的基礎上添加了變調的表示,又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修改,自創又如何,教粵語的教材都可以自行編寫,況且我僅僅是為93粵拼只標記本調的情況下,更細緻地註明了是否有變調而已,我需要遭受你這樣的非議嗎?

回復:我哪句非議了你這個做法?

荷達 (作者) 回復孫尉翔45 分鐘前

你連我網易雲音樂的歌單,改個什麼名字都要白眼。我之前只有一個歌單,後來把歌單拆開兩個了,把老歌分流了出去,我寫這樣的名字,只是讓喜歡老歌的關注者,過去新的歌單,不然留在原歌單,什麼老歌都搬走了。這樣的事情,我需要跟你報備嗎?雖然我說要愛護別人的自尊,這前提是與他交好,反之,交惡則不需這麼仁慈。

回復:你在網易雲音樂上的歌單,沒有每一個都作這種相互標記,只有一對粵語歌單這麼做了,而且這個粵語歌單我是在你教粵語的回答中知道的。所以我理解你這兩個歌單是教粵語的時候使用的。你又自創了一些符號,於是我就會想:你會不會還主張有一些觀點,例如學粵語在思維上也要建立一種對映性、完備性?所以你其他歌單不標記,但是用來教粵語的歌單就要這樣標記?你剛才的回復里都說「是」,我還想繼續問你這個問題。現在的你的回復看來其實沒這麼玄,歌單就是歌單,用來聽歌。你交惡還是仁慈我不care。

荷達 (作者)39 分鐘前

就算你是某某話題的大V,過萬的關注者,被知乎收錄了多少個答案。在我看來,從你第一次看都沒看懂,也沒問過我的粵拼為什麼標記,就自顧自地按著你的理解來曲解我的標記,我心裡就呵呵了,你不會問問我用「&>」號是什麼意思么,今天下午,你終於把你想說的話說出來,那也好,不用憋著。你知道嗎,愛護別人的自尊,「愛護」的反義詞是什麼?既然你做初一,那我做十五。

回復:我在這場討論的第一句,就是在問你&>號的意思,只是同時加上了我的一個猜測。你解釋完之後,我就確認你是不是這個意思。因為你的解釋很長啊,我複述一個短小版的,看會不會因為簡短而曲解。然後我就解釋我之前以為的是什麼意思。你之後也確認我沒有理解錯你的意思啦。這不就是正常的流程嗎?你做初一,我還不願意做十五。你覺得別人討論粵語時嚴格,是扮威風。我不覺得——包括你注音的做法,我不如你嚴格,也會不覺得你在扮威風。

荷達 (作者)1 小時前

吹毛求疵的「疵」字,它在清代《分韻撮要》時代是讀第四聲陽平,但是現在變成讀第一聲陰平了,見《粵語審音配詞字型檔》,我用「&>」表示,疵 ci4&>1,它曾經讀第四聲,後來讀第一聲,再也沒有變回去,以後都是讀第一聲。除了大於號,還有「-」,橫杠,表示某個字在特定辭彙才出現變調,例如「女」字,在「女人」這個詞是不變調的,讀neoi5,但是在「靚女」這個詞,「女」字變調讀neoi5-2,由於是因為辭彙不同而出現變調與否,所以用橫杠表示,以區分大於號那種,又如「彈」字,當讀daan6&>2時,承包了所有關於導彈炮彈子彈彈藥這類辭彙,而taan4和daan6,又各自有負責範圍。

回復:女人的人jan4-2、導彈的彈daan6-2,都是「土」的一種變調,只是太常用了。還有廣州有個地方叫沙河ho4-2,也屬於這種情況都是x-2,x往往是4,少數是6。這些詞因為變調的讀音太流行了,好像成了標準。但這種方法是可以臨時用的。我叫孫尉翔coeng4,就有人喜歡叫我孫尉腸coeng2。香港地名西灣河ho4,民間也讀成西灣河ho2。鄉下話會有把銀行hong4讀成銀行hong2。腸字本身在廣州話里也是有這種情況的。腸ceong4道,香腸ceong2。但有些地方的白話讀「一條香腸ceong4」。這些是土話中的方法,不是看特定辭彙,是存在這樣一種方法。臨時使用也可以的,效果是產生一種戲謔語氣。


英語歌比較好學,發音不夠標準聽出來的人也不多。
粵語難學,難開口,唱錯了要被行家罵。費力不討好。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西班牙語什麼的,反正大家都不懂,重在逼格。

補充一下
我是東北人,聽粵語歌聽了將近四年,看電影看港劇練粵語。就這樣我也只是勉強能聽懂。(並沒專業學習)
也就是說,對於長江以北大部分人來說,粵語就是一門純粹的外語。
但坑爹的地方在於,你可以聽不懂,但你可以聽出不同。而且在國內以粵語為母語的人海了去了。
就導致了這樣的情況,你苦練很久,一開口就被聽出差別。
可以參考一下我為歌狂 毛寧那隊人唱的粵語歌 專業歌手尚且被我等草民聽出發音問題
你讓粵語區的人民如何忍耐?
所以大家都望而卻步了。
我倒覺得真不是什麼粵語歌倒退啦市場萎縮啦的大問題

粵語聽不懂什麼的也不是太大問題 閩南話唱歌也是讓人眼前一亮的 音樂無國界嘛

最主要原因就是費力不討好。


LS的多位同志說的很好,我想再從另一方面補充一下。
我盡量保持客觀,如有問題還請直接指出~~

假設前提:內地各大選秀節目面向全大陸同胞。

母語不是粵語的同志系統學習粵語發音難度不小,粵語說不利索唱歌發揮也會有瓶頸。換句話說,習慣粵語為母語的同志唱粵語歌有很大的先天優勢。
(當然像王菲這樣粵語唱的好聽的北京人也有,就是少得很)

發音這一點基本限制住了非粵語母語的同志發揮,除非發音已經運用的爐火純青,不然駕馭起來總欠點兒啥。
現在咱是參加選秀節目,肯定每一把都得把自己最牛的一面放上來,選歌就算不能全部都選擅長的,但總不能選個不擅長的等死么……
選秀節目上非粵語母語的同志們應該不愛選自己不容易駕馭的,機會很珍貴,玩兒脫了咋辦OTL
綜上所述母語非粵語的同志基本不會在選秀節目里唱粵語歌。

在網上查不到粵語使用人數,只能很粗略估計在千萬這個數量級上,全國人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佔全國人口比例還算可觀,我蒙的:每三十個人里能會有一個日常使用著粵語,繼續蒙:而每三個以粵語為母語的同志至少會有一個人會選擇用粵語演唱。
這樣看起來好像人就比較少了……

舉個例子:一面向全國的選秀節目在海選階段一期節目有10個人,有木有人唱粵語歌,這就看緣分了~~
另一方面,粵語為母語的人基本生活在兩廣地區,好像相比之下生活在兩廣地區的同志對選修節目興趣稍小一些(反正我見到兩廣地區的同志稍少一些),進一步縮小粵語歌出現的幾率。

當然嶺南這邊的唱歌選秀節目肯定過半唱粵語歌,最最保守來說至少每一期都得有一個人唱。
中國其他省主要面向自己省內的選秀節目肯定沒多少母語是粵語的同志參加。


說說我自己吧。
我是內蒙古人,從小就聽的不是蒙古語就是普通話。像比較一些南方城市我們這個城市的普通話更加聯準。我知道小學剛剛畢業初中開始的時候迷上了看電影,對,就是香港電影。那個時候流行的是vcd也流行錄像廳,可能是我們這裡比較落後,還存在著租碟看碟。當我看過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以後就深深陷入了精彩的香港電影中,那時候看一盤碟是多麼開心,那時候我還看得是普通話配音,因為周星馳一部影片沒有配普通話我跑遍了我們這個小城市找尋不得結果。初二迷上了吉他,迷上了beyond,從一句話沒聽懂到練練可以有一點點感覺跟著哼,看著詞找著音,慢慢的發現我自己偶爾也能唱起來,在看那些詞的時候覺得寫得入神,就像 誰伴我闖蕩 半斤八兩 情人 我感覺歌是魂詞是魄,再加上歌手的獨特演出,就像是給這首歌賦予了生命,而是那種普通話完全入不到裡邊,總是覺得變扭,感覺那裡不對。
當我漸漸喜歡粵語,慢慢可以聽出來,慢慢可以聽懂,慢慢的可以和說粵語地區的朋友們交流。從看電影,看電視劇,看字幕,瞭解粵語中獨特的文化,不再喜歡聽那些配音的影視,堅持聽原聲,到看電視劇,前段時間看了英叔的殭屍道長就是沒有字幕。
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鄭伊健和風火海的一首古惑仔的歌曲,叫作 知己自己 簡直喜歡到不行。到現在也是。
我喜歡黃家駒,喜歡beyond的所有歌,國語粵語日語。說實話,日語聽不懂,我覺得國語只是為打開大陸和台灣市場,歌沒有靈魂,好像是刻意拼湊。家駒的歌能傳遞出精神,可是家駒以及後來三子那些國語歌到現在有多少歌通街傳唱?
許冠傑的歌,雖然有很多粵語方言類的詞我也不懂,但是依然覺得朗朗上口。
張衛健,天外有天,西遊記
劉德華,一起走過的日子。
張學友,李香蘭,分手總在雨天。
李克勤,月半小夜曲,紅日,英雄故事,護花使者。
王傑,幾分相思幾分痴,誰明浪子心。
謝霆鋒,活火山,前前後後左左右右,玉蝴蝶,潛龍勿用,開放日,別來無恙,遊樂場,愛後餘生。
張國榮,當年情,風繼續吹,今生今世,奔向未來的日子,千千闕歌,共同度過等等。
陳奕迅,算是現在香港最火的歌手了吧,上面有回答說他的國語歌更傳口,我卻覺得 遙遠的她最佳損友明年今日富士山下約定不如不見更動聽。
我列舉那些我特別喜歡的,實在太多,就說個別代表。
甄子丹的精武英雄,吳啟華的風起雲湧,葉麗儀的上海灘,羅文的小李飛刀,黎明的雜念,林峯的幼稚完,盧冠廷的一生所愛,盧巧音好心分手,成龍的警察故事,我有我路向,林子祥男兒當自強。陳小春的撲火,我不是偉人。電影插曲救眾生,還有鄭伊健,像友情歲月,我願妳知道,熱血燃燒等,太多了。因為我看香港的影視劇太多,我總是覺得那些歌都好好聽,覺得歌詞也深有含義,堅持也喜歡,一直聽著粵語歌。
七八年了,聽粵語歌,喜歡粵語。身邊的朋友也開始喜歡聽粵語歌。
我最噁心個癮那些不人不鬼的韓國玩意兒,我不知道他們能帶到中國除了花裡胡哨妖怪模樣還有什麼,中華五千年文化不是有更多有底藴有內涵的東西,拿出哪一樣不出博大精深?想不出為何有那麼人對這群垃圾如此著迷?
不管怎麼說,在我心中,粵語依舊無可動搖。

結束胡說!


因為大陸經濟,傳媒,唱片業的崛起,港台的優勢文化吸引力漸漸變低,而作為一種方言,粵語並非普及。
如果80-90年代因為香港電影電視劇風潮帶火了香港文化,那麼隨著大陸自己的文化越來越多樣化,大陸的造星流程越來越嫻熟,香港電影和粵語歌日漸式微。
粵語作為最接近古漢語的一種方言,其表達方式仍帶有文言文的美感和精鍊。如果常聽粵語歌,會發現粵語歌詞中的一句話需要普通話的幾句才能表達清楚。所以,粵語歌在最短的篇幅中可以訴說最多的故事和情感,同時不顯得不知所謂。經過多年的發展,粵語歌壇可謂百花齊放。從最初的大師黃霑林振強到如今的林夕黃偉文,從勵志溫暖到鬼馬犀利禪意哀婉,有苦情溫情痴情,也有鞭笞現實,嘲諷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如果細細去品,會發現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而大陸的歌太多呈現快銷品的特點。就算不是口水歌,也流於膚淺。太過直白而又沒有黃偉文的直擊人心暢快淋漓,反而失去所有美感。大陸流行音樂畢竟起步較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有個朋友之前不聽歌,原因是他覺得大陸的流行歌曲全是情情愛愛,而又沒有真正能打動人的情歌,我推薦他去聽粵語歌,慢慢聽,不著急。結果他現在對粵語歌的興趣比我還大。


1. 歌手上內地選秀節目都是為名氣,當然選普通話歌會比較好。

2. 廣東歌確實已經在走下坡。我記得歌手張敬軒去年年底曾經上過TVB的一個新聞節目談為什麼廣東歌會式微,他本人認為是資金的問題。因為各種因素而導致唱片賣不出去,香港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把資金投入到音樂或培育新歌手,他們更願意把資金投入到回報率較高的房地產行業。


我覺得題主不必太在乎粵語歌是否能普及,因為音樂作為一種藝術本來就是主觀性很強的東西,而且港樂在今後一段很長的時間內是不會因為不能普及而消失的。

如果題主喜歡港樂,請多購買正版港樂唱片和支持港樂音樂會。


本人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仔,喜歡粵語歌,尤其喜歡粵語歌詞,也嘗試自己寫一些粵語歌詞。現在在湖南讀大學,身邊喜歡的粵語歌的同學不少,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多少由於自己影響的結果。不過,粵語歌式微了確實。身邊喜歡粵語歌的同學,很大的一部份只是停留在了海闊天空真的愛你紅日浮誇這些爛大街的口水歌上,這並不是說這些經典不好的意思,我想說的是普通的那些旋律感不那麼強的粵語歌對他們來說根本沒有什麼吸引力。原因我認為是他們對於粵語歌的喜歡只是停留在了對曲對節奏旋律感的喜歡,儘管他們聽不懂什麼意思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一聽到就喜歡上這首歌,這種歌無論是粵語國語英語都無所謂了。而對於我,我更喜歡在粵語歌詞的喜歡上。
很高興看到有人從經濟,文化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從語言語法的角度探討一下粵語與國語的區別來回答這個問題。國語常用語法結構為主謂賓,歌詞也多用這個結構,直白的敘述式或抒情式歌詞與他們的地方話的語言語法習慣是一樣的。儘管他們只是發音或者調子不一樣。但是粵語不一樣,不管發音還是用詞還是用語語法習慣跟國語都格格不入,所以粵語的語法習慣使得他們更難理解粵語歌詞表達的意思。聽不懂所以聽的更少了。


現在好多大學還是有粵語歌曲大賽的,校園裡面喜歡唱喜歡聽粵語歌的人蠻多的。在我是歌手裡面也有好多人喜歡古巨基的粵語歌啊~其他歌手翻唱粵語歌也受歡迎,並且自己也感覺有所突破~在ktv裡面唱粵語歌感覺屌屌的


主要是粵語難說,更別說唱了。一口不標準的粵語,多煞風景啊!!!


主要是語言問題,聽都聽不懂粵語又怎麼能感悟到歌曲的靈魂所在,很多十幾二十年的粵語經典老歌,廣東這邊大街上經常能聽到而且百聽不厭,很少會有人播那些被翻譯成國語版的粵語歌,因為整個感覺都不同了,說到底文化差異,順其自然吧


作為一個在北方上學的廣東人,表示北方的同學都特別愛粵語,每每知道我是廣東的,總要我說上那麼幾句,或者讓我唱浮誇,光輝歲月和紅日T_T有些是粵語歌粉,不算粉的也總會有那麼一兩首喜歡的。
他們喜歡的一般是老歌,或者是陳奕迅的居多,不得不說現在粵語歌真的是越來越變味兒,而有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他們都沒聽過,不得不說,樓上說的粵語歌曲的黃金時代真的是過去了。
再有一個,粵語歌對於說普通話的孩兒們來說真的是太難學了,普通話4個音調,而粵語是9個音調(這個是我之前看一個節目了解到的),所以我的同學們都紛紛表示粵語實在繞不過來。有一個超愛粵語的學長堅持學了好久,也還是能聽出來差別的。
而且樓上所說的,這個開口就能聽出來差別的語種實在還不如唱外語歌曲呢。


別說 , 我手機里90%都是粵語歌(beyond和張國榮的)


粵語歌的沒落,除了香港經濟地位的相對衰落,粵語歌人才匱乏、青黃不接之外,大陸與海外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通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流行歌曲中的粵語歌絕大部分都來自於香港,而香港自身的音樂根基並不算特別雄厚,和它的經濟作用類似,在流行音樂上,香港很多時候也是一個「轉口港」,把境外的日文、英文歌曲翻譯成中文,重新編曲,最終進入了大陸。

舉些例子:
鄧麗君 漫步人知路 中島美雪 ひとり上手
任賢齊 傷心太平洋 小林幸子 幸せ
任賢齊 天涯 中島美雪 竹之歌
RuRu 美麗心情 中島美雪 帰省
王菲 人間 中島美雪 清流
王菲 容易受傷的女人 中島美雪 ルージュ
王菲 若你真愛我 中島美雪 悪女
鄭秀文 一錯再錯 中島美雪 あどけない話
鄭秀文 愛的輓歌 中島美雪 孤獨の肖像1st
鄭秀文 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中島美雪 with
張國榮 第一次 中島美雪 春なのに
陳慧嫻 戀戀風塵 中島美雪 舍てるほどの愛でいいから
葉倩文 忘了說再見 中島美雪 ホ一ムにこ
李克勤 破曉時份 中島美雪 あした
李翊君 重生 中島美雪 時代
湯寶如 絕對是個夢 中島美雪 やまわこ
陳紅 雪夜 中島美雪 サツポ口 Snowy
鄺美雲 疼我愛我 中島美雪 シエガ一
周慧敏 最愛 中島美雪 最愛
呂方 流浪花 中島美雪 Rolling Age
林佳儀 自己的未來自己主張 中島美雪 旅人のうた
林佳儀 一個人的我依然會微笑 中島美雪 空と君のあいだに
江淑娜 男人縁 中島美雪 涙-Made in tears-
劉若英--原來你也在這裡 (中島みゆき --愛される花 愛されぬ花 )
蔡立兒 絕戀 --成為小鳥
蔡立兒 生死約 --笑吧天使
蔡榮祖 不要為我而心痛 --一起
陳紅 雪夜 --札幌下雪了
陳慧嫻 戀戀風塵 --捨棄的愛是美好的
陳慧嫻 戀戀風塵(國語) --捨棄的愛是美好的
陳慧嫻 JEALOUSY --嫉妒
范瑋琪 最初的夢想 --乘坐在銀龍背上
高勝美 瀟洒的走 --這個世界只有兩人
侯湘婷 離開愛的日子 --愛已遠離

尤其是中島美雪阿姨,她一個人就差不多養了香港樂壇三十年啊~~~

可現在呢?美劇、日番,都快和產地同步了,更何況歌曲呢?


因為會出現「我最不忍看你背向我煮麵」這種情況
參考視頻封面《我是歌手第三季》第十一期 孫楠《講不出再見》 - 搜狐視頻視頻


1~為何不唱粵語???
四個評委?他們是誰?他們唱過粵語?他們懂粵語?------
2.環境??
你也會說是內地除了廣州有點標準的粵語!其他廣東地區有?..潮州還是化州?(再說廣東選手的幾乎沒有)

(廣州的確是非常標準的粵語)
(那些說香港的不標準的真實奇葩 加幾個英語怎麼啦你可以否認他的粵語部分不標準??)
(那些說香港的粵語夾雜的了大量什麼鬼語言的我可以說那是移民來香港的可以嗎`~)
3.粵語對國語相對來說可選較少,並且有較明顯的個人特徵 (有些歌調子出來你都知道誰的)
國語歌許多選擇上不太主流(有信息感) 粵語基本主流(口水) 這可能對我來說
不口水的基本內地的唱不好
3.還是環境問題
別人都在國語你來個粵語那就十分非主流!評委評價就可能沒有統一的標準
大家都來粵語&<呵呵誰看你浙江衛視的!一群不標準 港人笑了
4.對於英語 或者西班牙......
英語..國際 檔次 這些是關鍵詞 你不可否認的!唱英語首先給人的檔次要高一點

其他什麼暖七八雜語那更加是你有文化的體現了 評委聽不懂 觀眾也聽不懂 你唱錯一半都無所謂

把你所有會的歌唱技巧發揮出來 加點情感 眼淚就杠杠的了
可是粵語行嗎你有一點點唱不準別說廣東人 聽過粵語或喜歡聽的人一下就聽出來了 即使你唱功再好那也是廢了


在內地各大選秀節目中,目前還沒看到過有人唱閩南語歌,但在台灣的選秀里就有人唱。


估計粵語歌廣為流傳的太過經典 一般人不敢碰 發音還是其次 主要怕對比 是誰都能挑出幾句毛病 改編吧 說你不尊重原唱 不懂歌曲內涵 不改編吧 很難超越 很難不被人對比 再說了 香港在現在年輕人中廣為流傳的也就陳奕迅了 而且連陳奕迅都一首歌出兩個版本 普通話版本的傳唱度更為高(雖然竊以為粵語版歌詞更為經典) 連港人都不惜放下身段迎合大陸市場 可想而知 粵語的地位


每次在KTV唱胖子的歌,小夥伴們都只會獃獃的看著屏幕。(心裡絕對在想這唱的什麼玩意兒一句聽不懂)
香港樂壇有牛逼的作詞作曲人,但是這時代大家關注的主題不同了。現在這個時代是洗剪吹組合都能火的時代,我那上初二的外甥女愛死權志龍了每天空間要刷十幾條。誰還會仔細聽歌詞里的意思?甚至現在是大家連歌詞都不願意再看了,怎麼簡單粗暴怎麼來嘛。多少人模仿學友只不過喜歡學他夾煙頭的手,多少人吼《浮誇》只不過是鬧著玩兒?
不必憤憤不平,粵語歌變小眾有什麼不好?留給會欣賞的人欣賞,才是粵語音樂的大幸。你覺得如果某天各大選秀節目里都是抖著手半身不遂的「張學友」,你會開心的認為「粵語歌復興了」嗎?你給一個總是聽韓國組合的人聽什麼《六月飛霜》他會領情嗎?
至於外語,在很多人眼裡逼格高而已。英語快成我們的母語了,多少有點基礎,學起來快,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唱來唱去就那麼兩首,今夜無人入睡什麼的。
還有個重要的原因,以英語為代表的國際流行樂在技術層面確實是領先於國內的,不管是國語還是粵語,唱英語歌更有機會炫技。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何韻詩2016 Dear Friend演唱會?
為什麼Beyond的歌很多都不押韻卻很好聽,如何評價黃家駒的填詞水平?
粵語唱歌聲學角度上比普通話有哪些優勢?
一個人聽《七友》哭出來是怎樣的體驗?
那些藏在粵語歌曲背後的愛情故事?

TAG:電視選秀節目 | 粵語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