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中,若曹爽聽從桓范的建議「前往許昌以皇帝為號召擁兵抵抗」,是否能避免曹魏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


士大夫的大權是朝廷里的大權,離開了朝廷離開了皇帝,士大夫什麼都不是。

李郭之亂時跟獻帝出走的士大夫們已經很好的證明了這點,餓死了滿坑滿谷,被楊奉、韓暹當狗一樣趕來趕去。就因為人家手裡攥著槍杆子呢。

對局勢真正有決定性影響的還是武力,如果司馬懿控制不了洛陽的禁軍,他烏龜殼再厚一萬倍都沒用。真打起來,外面的都督們隨便哪個都夠他喝一壺。當時的司馬懿就是個手無實權的太傅,連在西線共事過的陳泰、郭淮都不會鳥他。

支持司馬懿政變的是洛陽不滿曹爽的士族,不是外地的外姓都督們。所以司馬家真正掌權後,外姓都督叛亂不斷。前有曹家鐵杆王凌、令狐愚,後有曹爽親信毌丘儉、文欽,最後連親家諸葛誕都搞了個壽春三叛。

當其時,曹爽與高門大族的衝突劇烈,所以許多士族擁護一直靠龜功裝無辜的司馬懿。

如果曹爽沒有那麼快放棄斗心,而是聽桓范的話,擁護皇帝退守許昌聯絡各地都督,哪怕就叫上毌丘儉、文欽哥倆,跟司馬懿對峙一段時間,老烏龜都得脫層皮。

對峙時間越久,司馬懿越不妙,如果他敢擁立新帝,只會死的更快。魏明帝曹睿就曹芳這麼一個過繼的獨苗,老烏龜還沒掌權就敢廢曹芳純粹是自殺。更別提他是曹睿指名的託孤大臣。「先帝的託孤大臣居然造先帝獨子的反?!打死你個老王八!」

不敢說如果走這條路,曹爽一定不會輸,一定能夠避免司馬家掌權,但他成功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唯一的損失可能就是陷在洛陽城的家小,可其實以當時司馬懿對洛陽局勢的操控力,他還沒膽兒肥到敢拿曹爽家小開刀的程度。太尉蔣濟這批人不會坐視不理,而這批人只要一翻臉,老烏龜立馬眾叛親離。

曹爽會這麼快放棄的原因,主要還是蔣濟、尹大目、陳泰這些人跟他保證過,司馬懿只要權不要命,很傻很天真的曹爽以為退路很寬,就這麼放棄了。沒準也想著學老烏龜,韜光養晦一把,現在先認栽,等爺硬了再跟你清算。結果他忘了當初夏侯惇與韓浩的故事,以及他們老曹家擊質的優良傳統。曹爽不在洛陽,他全家都很安全。他一回洛陽,就全死定了。

也可見司馬懿裝無辜裝的有多到位,所有人都以為烏龜太傅是來撥亂反正拯救世界的,沒想到一大幫人臨了被個老烏龜集體開了涮。三朝元老蔣濟也因為司馬懿說了不算,弄死曹爽全家,活生生鬱悶死了。更可惜桓范這麼一個腦子清楚的聰明人,活生生被曹爽個沒出息的耽誤死了。


在高平陵之變發生前,曹爽架空了一同輔政的司馬懿,其推行的政策與眾多曹魏老臣都產生了衝突,打破了宗親和功勛的平衡,不滿的老臣們大都寄希望於名望、資歷、功勛無出其右的司馬懿身上。

司馬懿整場政變的基本盤就是這些對曹爽不滿的老臣和司馬師陰養的三千死士(司馬師雖為中護軍,但手下沒有什麼禁軍,因為原本由其統轄的禁軍中壘營被曹爽強行划到了曹義麾下,也是因此他才會陰養死士)。他在政變中的行動安排是:趁曹爽兄弟全部出城、城內禁軍無人統領的機會,自己先攻取武庫,司馬師、司馬孚攻司馬門,司馬昭監視二宮,司徒高柔行大將軍事,督曹爽營,太僕王觀行中領軍,督曹羲營,如此控制洛陽後再和太尉蔣濟屯兵洛水浮橋。

司馬懿攻取武庫後,死士獲取了大量裝備,而忠於曹爽的禁軍除了正在巡邏、宿衛的少量兵士外,均無武裝。在宮城的大門司馬門由於守衛的禁軍群龍無首也被司馬家攻下後,大部分禁軍既無武裝,又被內外分割,不知宮內情形,再難有所作為。而太尉蔣濟(曾任中護軍、領軍將軍)、司徒高柔、太僕王觀都是元老大臣,他們的威望足以震住這些不知所措的禁軍。如此,司馬懿的險中求勝計劃完美實現,洛陽落入司馬懿之手。但即使是到這一步,司馬懿也未必就是贏家。

接下來還要看曹爽的動向,如果他採納了桓范的建議,帶皇帝前往許昌,事情的結局很有可能就不一樣了。

@袁本初@歸靈都主張司馬懿派兵可以追擊拿下曹爽,曹爽根本就逃不到許昌,這種觀點我是不贊同的。理由在於:1、曹爽手上可不是只有儀仗隊,他是有軍隊的。裴注「干寶晉紀曰:爽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木為鹿角,發屯甲兵數千人以為衛。」「范又謂義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2、司馬懿鐵杆軍事力量主要就那些死士,打不打得下曹爽不談,都拉出去打仗了這洛陽只怕就不歸自己管了。3、讓盟友們(注意看高平陵之後的事就會認識到,蔣濟這些人只能算暫時的盟友,而不是親信)打吧,盟友們儘是世家大族(要臉)、曹魏元老(受皇恩),皇帝畢竟在曹爽那兒,盟友們肯定不願意打。4、把盟友們砍了或抓了,自己統軍出去打,這也是自毀基本盤,世家大族都倒戈了,光靠司馬家坐不住這些軍隊。5、洛陽大部分的軍隊(禁軍)本身是忠於曹爽的,在洛陽城裡司馬懿還得靠不發武器和元老們幫忙鎮場才能讓他們不搗亂,就算真能拉出去打,在曹爽和皇帝面前,這幫禁軍八成得臨陣倒戈。
所以,我認為如果曹爽採納了桓范的建議,至少平安到達許昌是沒什麼問題的。

之後就是外面的征X將軍站隊的問題了,考慮到:1、皇帝曹芳是先帝獨子;2、曹爽是公認的一直受皇帝信任的輔政大臣;3、雙方對峙的消息傳到外面,怎麼看都更像是司馬懿造反;4、曹魏有嚴禁後宮干政的命令;5、征東、征南和司馬懿不太親;6、關西諸將雖然是司馬懿的老戰友,可一把手征西將軍是曹爽的親信夏侯玄,二把手是親曹爽的夏侯霸,而且關隴是軍事壓力最大的戰區,根本騰不出手出兵中原。
我覺得,外面的將軍們很可能會全票支持皇帝、曹爽一方,而不是太后、司馬懿。

不過即使到這一步司馬懿也還是有一絲希望的,那就是聯絡吳蜀出兵,把水徹底攪渾,作最後一搏,那樣可就啥都說不準了。

最後上結論,曹爽如果採納桓范的建議,勝算會很大。


毋庸置疑,@淚痕春雨 是讀過史書的,但是他總是能夠把史書讀成一種令人啼笑皆非的風格來。

俗語云「歪嘴和尚會念經」,大概就是說淚痕這種讀書人吧。

事變本源

淚痕開篇第一句,就讓人摸不著頭腦。

曹爽以皇帝的名義,隨時可以到許昌另立中央。

什麼叫「另立中央」?難不成洛陽城內,司馬懿手裡還有個皇帝?

擺在曹爽面前的是一個需要另立中央的選擇嗎?

整個「高平陵事變」是皇位正統之爭嗎?

——根本就不是嘛!

陳志《三少帝紀》:太傅司馬宣王奏免大將軍曹爽、爽弟中領軍羲、武衛將軍訓、散騎常侍彥官,以侯就第。
陳志《曹爽傳》: 太尉臣(蔣)濟、尚書令臣(司馬)孚等,皆以(曹)爽為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衛,奏永寧宮。皇太后令敕臣如奏施行。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以侯就第,不得逗留以稽車駕;敢有稽留,便以軍法從事。

這是正月六日,政變之初時,司馬懿奏章的主旨是:罷免曹爽家族成員官職,保留爵位。

顯然,司馬懿的政變發動之初,是以「將曹爽等人免職」為處罰目的作為宣傳。

試想一下,如果司馬懿一開始就宣布:你,曹爽家族、朋黨某某、某某圖謀不軌,誅滅三族!

請問,曹爽還會向司馬懿投降嗎?!還需要桓范來勸他對抗司馬懿嗎?

用腳趾頭都能想到,曹爽肯定要打啊!

所以,高平陵事變的本質就是,司馬懿與曹爽爭權。

司馬懿對曹爽說:給不給我權?就一句話!

事實就是這樣,什麼「另立中央」,扯遠了哈。

天子曹芳就在曹爽手裡,一筆也寫不出兩個曹字,還另立個什麼啊!

雙方實力

淚痕又說:

他們勝負的關鍵,不在於誰的決心更強,也不在於誰的智謀更高,而是在於,誰能得到最多的選票。

頓時,這個話題的畫風突變!

什麼時候,一場神仙打架式的政變,是靠「民主議會式投票」決定走向、結果啊?

遙想當年,董卓在朝堂上拔刀倡言:換皇帝啦!不同意的俺就一刀砍過去!

結果,除了盧植上來投了反對票。

後來,皇帝也換了,難不成其他在場的人都是贊成董卓的?都是跟董卓故吏?都是董卓的利益相關?

我要是分析出,劉辯這邊只有盧植這一票,所以董卓搞廢立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這不是扯淡么!

政變爆發時,不是鬥爭雙方的家族血脈、利益相關的中間派,不都是看兩邊實力的嗎!

實力就是拳頭啊!董卓的拳頭大,掌控了雒陽的兵權,他當然說了算啊,這跟投票多少有關係嗎?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一起簽字同意,只不過是認可了董卓的拳頭大而已啊!


回到曹爽和司馬懿這裡來。

司馬懿既然能敢發動政變,必然是準備充分的,從家族網路(尚書令司馬孚,長子中護軍),到死士三千(防止禁軍嘩變,保證有絕對可用的戰鬥力),還有利益聯盟(太僕王觀)。

曹爽自然更不必說,掌權十年,從朝廷到地方,都有曹爽的人。

尚書台的丁謐、鄧揚、何晏、什麼殿中校尉尹大目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存在,可以撥到一邊。

要讓我說,光憑司隸校尉畢軌、荊州刺史李勝這兩個人, 曹爽坐鎮司隸、荊州,調動兵馬沒難度吧?

何況天子在手,桓范說一句「今卿與天子相隨,令於天下,誰敢不應者? 」不是痴人說夢吧?

我就納悶,淚痕怎麼解讀出: 嚴格意義上,只得到一票,那就是桓范投的票。

說的好像曹爽要搞事情,畢軌和李勝會將曹爽和天子拒之門外似的。

司馬懿的勢力

淚痕為了強調「司馬懿這邊的勢力強於曹爽」,寫道:

而司馬懿一邊,至少有兩個三公級的官員(司徒高柔、太尉蔣濟),三個九卿級別的官員(太僕王 觀、度支尚書司馬孚、中護軍司馬師),願意拿全家人的腦袋支持司馬懿。

我實在不知道司馬孚、司馬師這種弟弟、親兒子算進來是什麼鬼,為了讓讀者覺得司馬懿多兩個名字,顯得勢力強大是嘛?親弟弟,親兒子都不幫司馬懿,可能嗎?

太僕王觀根本是司馬懿故吏,平時就跟曹爽不和,他站隊司馬懿是自然而然的事,司馬懿讓他去奪中領軍,更證明王觀是司馬懿心腹,僅此而已。

把王觀算進來,他也沒多大作用啊,太僕能做什麼?還不如桓范的大司農管用呢。

至於太尉蔣濟和司徒高柔的站隊行為,他們的動機根本是要曹爽的命嗎?不是吧!這兩位三公根本也是被司馬懿給籠絡住了嘛!

司馬懿誇高柔可比周勃,讓高柔相信,政變是為了匡正朝廷。

蔣濟能跟司馬懿共事,還親自寫信擔保,不就是也相信了司馬懿的目的僅止於「罷免曹爽官職」而已。

誰能知道司馬懿出爾反爾,將曹爽等人滅族,蔣濟在政變結束後堅決推辭封侯,到了四月就因為「病其言之失信,發病卒。」可以證明蔣濟和曹爽一樣,都是相信了司馬懿最初的承諾(免官保爵)吧?

曹爽的選擇

曹爽之所以這麼選擇放棄抵抗,是因為司馬懿給了他一個承諾「免官,保爵」。

這個承諾,司馬懿讓尚書陳泰,侍中許允去宣旨傳達,

又讓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對著洛水發誓,

又讓蔣濟也寫信去擔保,

古人云:三人市虎。對於曹爽來說,這三次,夠分量了吧?夠誠意了吧?

所以,也正是曹爽聽信了這個承諾,才說出「我不失作富家翁」的話來吧?

其實,曹爽的政治智商低下是有目共睹的!硬是給淚痕洗成了曹爽是在權衡利弊之後才做出的決定。

要讓我說,孔融的幼子都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范書《孔融傳》:初,女年七歲,男年九歲,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

桓范對曹爽的選擇,吐槽一句: 曹子丹(曹真)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又有哪裡不對呢?

最後劃一個重點:「汝兄弟」。→曹爽兄弟→曹爽、 曹羲、曹訓、曹彥四兄弟。

這是桓范對這四兄弟一起吐槽啊:四頭沒讀過《孔融傳》的牛犢!就這樣!

(之前寫成豬,太通俗了,還是改成牛犢吧。)

——4.22補更——

我考慮了一下,我拿孔融說事,無非是想證明:政治鬥爭的殘酷性——政治失敗者的生命權是掌握在勝利者手中。

孔融的孩子都能預見到死神的到來,而曹爽卻不知道身為失敗者的可怕宿命。

其實,我這麼說還是不嚴謹的。因為在他(曹爽)的前輩古人中,仍然是有安然以侯爵終老的政治失敗者先例。

——比如西漢的昌邑王劉賀。

意氣風發不到一個月的劉賀被霍叔叔趕下台之後,帶去的親信被屠殺殆盡,唯一慶幸的是自己留了一條命,能在豫章安度一生。

他知足嗎?樂不思蜀嗎?我看他還是後悔了吧!

《豫章記》:(海昏)城東十三里,縣列江邊,名慨口,出豫章大江之口也。昌邑王每乘流東望,輒憤慨而還,故謂之慨口。
《漢書·卷63》:數年,揚州刺史柯奏賀與故太守卒史孫萬世交通,萬世問賀:「前見廢時,何不堅守毋出宮,斬大將軍,而聽人奪璽綬乎?」賀曰:「然。失之。」萬世又以賀且王豫章,不久為列侯。賀曰:「且然,非所宜言。」

如果曹爽覺得(昌邑王)這樣的生活+結局也是不錯的選擇,於是這才選擇投降的,我不知道他這種「駑馬戀豆糠」的覺悟高在哪裡。

淚痕說是曹爽得不到足夠的(打的)贊成票才選擇投降的,無異於痴人說夢吧。

就算如淚痕分析的那樣,除了桓范,曹爽的下屬們都不支持打仗,告訴我,昌邑王同黨的人頭都被掛在長安集市裡,這幫讀書人哪來的勇氣相信,政變之後,自己也能安然無恙?!

曹爽真要聰明,懂的投機,在場的四個兄弟,曹訓曹彥投降司馬懿,曹爽跟曹羲帶兵去打司馬懿,以後不管那邊贏或輸,結果都能保存兩個兄弟下來,這才是機智好吧。

史實是四個兄弟(四頭牛犢)一起投降,被司馬懿一鍋端,全部砍頭,我真不知道淚痕非要說曹爽這個決策是順勢而為,到底是想證明曹爽從容赴死嗎?

——4.23補更——

今天再切題答一下。

題目的本意就是「曹爽用桓范的計謀,能不能贏(避免曹魏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

先下結論:我覺得肯定這件事是有搞頭的了,至於贏不贏那就難說了,畢竟歷史是不容假設的。

反觀淚痕的回答是竭力證明出曹爽不得人心,所以沒搞頭,乾脆投降了。

之前我也證明了淚痕的舉例、解讀都是附會、強行解釋。

其實雙方的實力是一目了然的,比如回答三個問題即可。

皇帝曹芳的聖旨和太后的詔書,誰強?

大司農桓范和太僕王觀的職權價值,誰高?

地方上,司隸畢軌、荊州李勝,鐵定了站曹爽這邊,司馬懿在地方上有鐵杆盟友嗎?我看是拿不出手吧?

這三個條件擺出來,肯定能推出有搞頭的結論來啊!

至於能不能贏,歷史上一大把以弱勝強的例子,所以「曹爽一定能贏」這個結論是不能下的。

就這樣。


這個沒什麼價值性的回答下有點群魔亂舞的感覺,先有沈雅涵先生,再有淚痕春雨大師。

@淚痕春雨 大師的史學邏輯真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用這種臨危時的局勢來分析曹爽的票數,一個簡單的常識,談判需要籌碼,大師在司馬懿佔據軍營和武庫後說曹爽的票數如何如何,等曹爽重新站穩陣腳意義還一樣嗎?大師分析三公蔣濟、高柔都支持司馬懿,曹魏的三公值幾兵?

曹爽一個晚上就能判斷出當時的形勢,他能判斷出侍中許允、尚書陳泰的意向,他怎麼不想想司隸校尉畢軌、吏部尚書何晏、荊州刺史李勝,以及時任要職的鄧颺、丁謐全在自己這邊?因為曹爽是歷史的失敗者,他的黨羽皆沒有再多的記載他們當時是個什麼態度,淚痕春雨大師根據史料這麼一算票數,曹爽怎麼可能不吃虧?

史書特別記載桓范的事情,是因為他的計策最為有力,當時司馬懿連洛陽周邊都沒有完全控制,曹爽帶著曹芳在許昌號令諸侯,在政治形勢上有絕對的優勢,剩餘的就是軍事上的對決。

范南見爽,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徵四方以自輔。爽疑,羲又無言。范自謂羲曰:「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於今日卿等門戶倒矣!」俱不言。范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從,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於地,謂諸從駕群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過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獨有以不合於遠近耳!」遂進謂帝曰:「陛下作詔免臣官,報皇太后令。」

當時曹魏都督揚州軍事的車騎將軍王凌在淮南,兗州刺史令狐愚是王凌一黨,征西將軍夏侯玄、征蜀護軍夏侯霸在西邊,司馬懿的黨羽郭淮是在政變後代替夏侯玄都督西線,況且有夏侯霸制他,局勢未明朗前郭淮也不敢輕舉妄動,還有一點郭淮之妻是王凌之妹。征南將軍王昶雖與司馬懿較為親近,但事王凌如兄,倘若王凌能站在曹爽一邊,王昶也不會怎麼樣。尚有毌丘儉在豫州。 諸葛誕雖與司馬家有親,但卻是因為曹爽而才得復職,又出鎮揚州。鎮北將軍劉靖和征北將軍程喜可能態度不明,最多也是靜觀其變。夏侯玄歷來是曹爽死黨,王凌身居高位由曹爽一手提拔,曹爽一旦失勢,兩人地位難保。

史料明明有曹爽心存僥倖的記載,淚痕春雨大師卻要反過來說曹爽不心存僥倖,心存僥倖的都是別人。高估曹爽智商同時,把被曹爽牽連而滅族的人全部都黑了。大師常說要跳出史料思考,現在卻只拿著幾段史料反覆陳述自己的觀點,無視於曹爽黨缺乏史料以及當時的局勢,為了得出新觀點而強行解讀........

《三國志 魏書九》引《魏氏春秋》:爽既罷兵,曰:「我不失作富家翁。」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武斷的回答一句。。。上面所有說曹爽必敗的答主,放到當日的高平陵,就是曹爽的危機處理水平。

首先,高平陵是政變,是弱勢方的拚死一搏,強勢方搞對手叫清洗,懂了嗎?你們不懂,司馬懿懂。

其次,在封建社會,皇帝意味著什麼?是政府的合法性,你平民起義揭竿而起可以不鳥皇帝,但你體質內的大員卻必須打個清君側的名義搞動作。可皇帝一到他地組臨時政府,各地的軍事長官站哪邊?首都的禁衛軍站哪?先不說封建社會搞皇帝崇拜的古人,就是現在帝都嘩變,你如果是個普通戰士或者基層軍官,不管哪個戰區的,是聽某個所謂前戰功赫赫的退休老常委的還是聽留亡西京的習大,李大的。。正常人智商應該能做決斷吧。不提遠了,近三國的兩漢時期,多少宦官就是因為近君側,搞垮了多少名望權利,這裡權利特指兵權,高於司馬懿的文臣武將。愛看書的看看陳蕃竇武的慘案

另外,你們搞清楚,司馬懿並不能調動禁軍,ok?三千家兵是控制了一些地方,但根本原因是禁軍沒收到皇帝任何命令,形式不明,處在觀望狀態。為什麼司馬懿要騙曹爽回來,他要有必勝的把握,發兵誅殺不就行了,那是因為曹爽認罪,皇帝回來,禁軍才能穩住,禁軍才能穩住,禁軍才能穩住!皇帝不回來,禁軍能聽他的?各地的都督能聽他的?!

那些說曹爽軍事技能捉急,司馬懿軍神的親,我就說一句,只要曹爽聽恆范的話,留亡許昌,在以天子令昭告天下,還用打仗嗎?一邊天子令,一邊太后令,你覺得地方大員聽誰的?所謂控制首都的司馬懿,他指揮誰?禁軍?還是3000家兵一路a到許昌?

拿破崙說過,敵人想要計劃的,務必使之不能得到。那整個政變到最後成功,司馬懿最想要的是什麼,最後又得到了什麼?無他爾,就是皇帝。那個曹爽親手送回京城的皇帝。。。。。


高平陵之變開始後,司馬懿以太后的名義控制了洛陽城;[注1]曹爽以皇帝的名義,隨時可以到許昌另立中央。[注2]

[注1]: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授兵出屯洛水浮橋; [注2]:范說爽使車駕幸許昌,招外兵。

他們勝負的關鍵,不在於誰的決心更強,也不在於誰的智謀更高,而是在於,誰能得到最多的選票。


曹爽得到幾票呢?

嚴格意義上,只得到一票,那就是桓范投的票。其它人呢?都在那裡裝傻充楞,好像沒事人一樣。


桓范把這一票投出後,當時就傻眼了,因為這一票是以全家人頭為賭注的,而桓范投出這一票後,卻發現曹爽竟然只得到自己這一票,當時就輸紅眼了。所以他上竄下跳的勸曹爽一定要賭到底,但沒有一個人響應他。[注3]

[注3]:爽疑未決,范謂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於今日卿等門戶,求貧賤復可得乎!且匹夫質一人,尚慾望活;卿與天子相隨,令於天下,誰敢不應也!」俱不言。

我們總覺得,曹爽不聽桓范的勸說,是因為曹爽非常愚蠢、窩囊。問題是,誰處於曹爽的位置上,也會有一種說不出的絕望。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當時勸說曹爽搏命到底的人,不是桓范一個人,而是有六七個,十幾個,幾十個公卿級的大佬。曹爽肯定也會壯起膽子,和司馬懿對抗到底的。問題是,當時只有桓范一個人,上竄下跳的勸曹爽和司馬懿對抗到底。


其它人呢?都是一副裝傻充楞的樣子,都是一副任憑曹爽作主的樣子。

在當時背景下,大家連個態都不敢去表明,本身就證明,他們都不願意拿著全家人的腦袋,陪曹爽玩命到底。

在這種背景下,就算曹爽敢壯起膽子高呼一聲,我要和司馬懿玩命到底,所以我現在就要帶著皇帝到許昌去,也沒有幾個人會跟他去許昌的。


表面上帶著皇帝到許昌,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實際上這太難了。

許多人在分析歷史時,常常認為只有主角長著腦袋。所以主角一聲令下,大家就會跟著他走。問題是,所有的人都長著腦袋。在許多時候,大家不要說公然反對主角了,大家就是磨洋工,半路偷跑,也可以讓主角變得屁也不是了。

關羽率領數萬大軍,從麥城出逃時,一仗都沒打,就剩下幾十個人了。[注3]

[注3]: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孫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餘騎。

在形勢不利時,關二爺那種超級牛人,一聲令下,都沒有幾個人跟著他一塊走;在形勢不利的背景下,曹爽一聲令下,真有很多人會跟他一塊到許昌?


曹爽之所以會感到絕望,大約是在當時背景下,他的親信竟然都是一片沉默。

所以整個晚上,曹爽只能聽到桓范信誓旦旦的勸說。在這種背景下,就算桓范說出個花來,曹爽也沒有信心啊。

如果當時,曹爽的親信都紛紛圍著曹爽身邊,不斷鼓動曹爽對抗到底,就算曹爽再飯桶,肯定也敢壯起膽子,和司馬懿賭一下的。


如果放寬一些投票的標準,曹爽還得到了三票。因為辛敞、魯芝、楊綜的票,似乎也投給了曹爽。

問題是,辛敞這樣做,是因為他是曹爽的參軍;魯芝這樣做,是因為他是曹爽的司馬;楊綜這樣做,是因為他是曹爽的主簿。他們作為曹爽的屬員,如果當時什麼表示也沒有,恐怕以後就沒法在江湖上混了,所以他們只能把票投給曹爽,但是他們心裡怎麼想的,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聽說司馬懿和曹爽開始拉票時,辛敞不知道該把票投給誰,他的姐姐告訴他,你是曹爽的屬員,曹爽有難,你跟沒事人一樣,你以後還怎麼在江湖上混呢?所以你應該把票投給曹爽。但是你千萬記住,絕不可以出風頭,只要隨大流就可以了,因為曹爽是不可能打敗司馬懿的。[注4]

[注4]:憲英曰:「以吾度之,太傅此舉,不過以誅曹爽耳。」敞曰:「然則事就乎!」憲英曰:「得無殆就!爽之才非太傅之偶也。」尚曰:「然則敞可以無出乎?」憲英曰:「安可以不出!職守,人之大義也。凡人在難,猶或恤之;為人執鞭而棄其事,不祥莫大焉。且為人任,為人死,親昵之職也,從眾而已。」敞遂出。

魯綜、楊綜當時的心態是什麼,史書上沒有詳細記錄,但是從情理上,他們和辛敞的動機,應該差不差。所以,事後司馬懿並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相反還認為他們忠於職屬,並對他們進行了一定的表彰。[注5]

[注5]:初,爽之出也,司馬魯芝留在府,聞有變,將營騎斫津門出赴爽。及爽解印緩,將出,主簿楊綜止之曰:「公挾主握權,舍此以至東市乎?」有司奏收芝、綜治罪,太傅懿曰:「彼各為其主也,宥之。」頃之,以芝為御史中丞,綜為尚書郎。

從這層意義上,曹爽得到的這三票,跟沒得到一樣。因為這三個人站在他身後,只是為了證明他們是講義氣的人。並不是真的計劃,拿著全家人頭支持曹爽玩命到底的。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司馬懿得到幾票?那可多了。

最簡單而言,司馬孚、司馬師都把票投給了司馬懿。司馬孚是度支尚書,司馬師是中護軍,這都是省軍級的高官。

也許有人會說,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兒子,這種票也能算數?當然算數了!

最簡單而言,曹爽的弟弟曹羲、曹訓,在曹爽如日中天時,都是跟著風光無限,在曹爽遇難時,誰曾積極支持曹爽搏命到底呢?

事實上,在桓范勸說曹爽賭命到底時,曹羲、曹訓都跟沒事人一樣,什麼話也不說。他們這種態度,顯然表明,他們也希望通過投降,躲過這場滅頂之災。


關鍵是,當時有兩個絕對大哥級的人物,也都把票投給了司馬懿。他們是司徒高柔,太尉蔣濟。司徒、太尉都是三公級的高官。

高柔接受太后的旨意(其實也就是司馬懿的命令),以代理大將軍之職進入曹爽軍營,接管了曹爽的直屬軍隊;而蔣濟更是緊跟司馬懿,共同指揮軍隊駐紮在洛陽城外。

司馬懿在讓高柔以代理大將之職,接管曹爽的軍營時說,你就是我朝的周勃!而高柔也沒有讓司馬懿失望,從當時的情形去看,高柔顯然成功接管了曹爽的軍營。[注6]

[注6]:傅懿以皇太后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授兵出屯洛水浮橋;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據爽營.......太傅謂柔曰:「君為周勃矣。」爽誅,進封萬歲鄉侯。

至於蔣濟,更是一直與司馬懿肩而立。甚至當司馬懿因為桓范出逃,而感覺事情比較複雜時,蔣濟還出來勸司馬懿,總而言之,沒事的![注7]

[注7]:懿謂蔣濟曰:「智囊往矣!」濟曰「范則智矣;然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要知道,司馬懿把皇帝堵在洛陽城外,以太后的旨意要罷免大將軍。這種事,只要失敗了,誰敢站在他身後,估計都有可能被滿門抄斬的。在這種背景下,司馬徒高柔、太尉蔣濟願意這樣支持他,本身就是拿著全家人的腦袋,把票投給了司馬懿。


而且當時還有一個九卿級的官員,太僕王觀也拿著全家人的腦袋,把票投給了司馬懿。因為太僕王觀以代理中領軍之職進入曹羲的軍營,接管了曹羲的直屬軍隊。[注8]

[注8]: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閉諸城門,勒兵據武庫,授兵出屯洛水浮橋;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據爽營;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據羲營。

不要說別的票的,僅這五票,就足以把曹爽一夥的膽子驚破。

要知道,曹爽一夥,現在只有一個九卿級的官員,大司農桓范願意拿全家人頭支持曹爽。

而司馬懿一邊,至少有兩個三公級的官員(司徒高柔、太尉蔣濟),三個九卿級別的官員(太僕王觀、度支尚書司馬孚、中護軍司馬師),願意拿全家人的腦袋支持司馬懿。


我們知道,高陵政變,持續了差不多一天的時間。

在此過程中,司馬懿並沒有率軍進攻曹爽,只是拉開架式,強迫大家開始站隊。換而言之,希望大家站在我這一邊。如果你們不敢站在我這邊,也希望你們保持中立,千萬不要沒事站到曹爽那一邊,因為這種遊戲失敗的結果是什麼,你們肯定也知道!


曹爽一直拖到第二天早晨,才選擇率眾投降。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曹爽想知道,有多少人願意把票投給他。但是等來等去,越等越絕望。

因為在此過程中,陳泰、許允到洛陽城轉了一圈回來後,竟然明著勸曹爽交槍投降。[注9]

[注9]: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說爽,使早自歸罪。

許允也許不是多牛的人,陳泰那可是牛人中的牛人啊。首先,陳泰本人就是九卿級別的官員,更主要的是,陳泰是陳氏家族的少掌門,陳氏家族那是代代出牛人啊。

陳泰的祖爺爺陳寔在東漢末年,就是名動天下的人物[注10];陳泰的爺爺是陳紀,在當時也是牛人;陳泰的父親陳群,在魏文帝死時,與司馬懿同為託孤重臣,而且還官拜司空(三公之一)[注11]。

[注10]:寔之亡也,司空荀爽、太僕令韓融並制緦麻,執子孫禮。四方至者車數千乘,自太原郭泰等無不造門。傅子曰:寔亡,天下致吊,會其葬者三萬人,制縗麻者以百數。 [注11]:帝寢疾,群與曹真、司馬宣王等並受遺詔輔政。明帝即位,進封潁陰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頃之,為司空,故錄尚書事。

陳泰公然出面勸曹爽交槍投降,這意味著洛陽城的豪門大佬,都不看好曹爽啊。否則,陳泰怎麼會隨便表這種態呢?因為,在司馬懿、曹爽巔峰對決之中,一旦押錯寶,就有可能讓自己蒙受滅頂之災啊。

這已足以讓曹爽崩潰了,更主要的是,曹爽的親信尹大目也從洛陽城過來,勸曹爽趕緊交槍投降;總而言之,現在交槍投降還有洛路,因為司馬懿對著洛水發誓說,絕不會傷害曹爽的。[注12]

[注12]:懿......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謂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為誓。

現在我們再盤點一下。

司馬徒高柔、太尉蔣濟、太僕王觀、度支尚書司馬孚、中護軍司馬師明確支持司馬懿打擊曹爽;尚書陳泰、侍中許允、殿中校尉尹大目明確支持曹爽投降。

明確支持曹爽對抗到底的人,有誰呢?好像只有一個大司農桓范。曹爽的弟弟曹羲、曹訓現在都好像沒事人一樣;與曹爽一塊風光無限的何晏等人,現在也好像沒事人一樣。總而言之,他們現在連一句鼓動曹爽玩命到底的話都不敢說。


這本身就足以讓曹爽絕望。我們再盤點一下,潛在的支持者。

前司隸校尉何曾,顯然也把票投給司馬懿了。因為,司馬懿稱病退出時,何曾也稱病退出了;高平陵之變後,何曾才復出的。

從這層意義上,何曾這票投的,比高柔、蔣濟還要早。因為,何曾這種態度,顯然證明,他已決定和司馬家族共同進退了。[注13]

當然了,因為何曾這樣玩,所以西晉開國後,何曾那是位極人臣。後來是晉太尉,再後來是晉司徒,再後來是晉太傅。

[注13]:時曹爽專權,宣帝稱疾,曾亦謝病。爽誅,乃起視事.....。

前大將軍長史(也就是曹爽的長史),後任太府,再任荊州刺史、再任冀州牧、并州刺史、振武將軍的孫禮。也早就把票投給司馬懿了。

事實上,在司馬懿裝病的時候,孫禮到并州赴任時,就曾勸司馬懿領銜收拾曹爽。司馬懿勸他說,現在我們只能忍。[注14]

[注14]:禮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禮雖不德,豈以官位往事為意邪!本謂明公齊蹤伊、呂,匡輔魏室,上報明帝之託,下建萬世之勛。今社稷將危,天下凶凶,此禮之所以不悅也!」因涕泣橫流。懿曰:「且止,忍不可忍!」

我們在盤點一下,傾向於支持司馬懿的人。

前司徒王朗的兒子王肅,雖然沒有把票投給司馬懿,卻也明確表示,他希望曹爽一夥下台。因為在曹爽一夥如日中天時,王肅就公開說,曹爽信任的全是奸臣。[注15]

[注15]:頃之,為待中,遷太常。時大將軍曹爽專權,任用何晏、鄧颺等。肅與太尉蔣濟、司農桓范論及時政,肅正色曰:「此輩即弘恭、石顯之屬,復稱說邪!」爽聞之。戒何晏等曰:「當共慎之!公卿已比諸君前世惡人矣。

前太傅鍾繇的兒子鍾毓(鍾會的哥哥),雖然沒有把票投給司馬懿,卻一直受到曹爽的排擠,自然會希望曹爽下台的。事實上,曹爽死後,鍾毓才又回到權力中樞的。[注16]

[注16]:(鍾毓)後以失爽意,徙侍中,出為魏郡太守。爽既誅,入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還有盧植的兒子盧毓,更是一直受一受到曹爽一夥的排擠。當然了,盧毓的江湖地位非常高,所以排擠來排擠去,依然是九卿之列,只是處於閑職罷了。

當然了,因為盧毓一直受曹爽排擠,所以司馬懿後來就是任命盧毓為司馬隸校尉,負責審理這個案子。[注17]

[注17]:時曹爽秉權,將樹其黨,徙(盧)毓僕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頃之,出毓為廷尉,司隸畢軌又枉奏免官。眾論多訟之,乃以毓為光祿勛。爽等見收,太傅司馬宣王使毓行司隸校尉,治其獄。

上述三個大佬,既有著強大的家族背景,而且本身都也是省軍級的高官。他們雖然沒有明確表態支持司馬懿,但是誰也知道,他們會暗中支持司馬懿的。


曹爽在那一夜裡,在盤算什麼呢?也許他時刻在分析,誰會支持我?誰會反對我?

明確表示支持自己的人,似乎只有一個桓范;其它人都不願意明確表態。

明確表示反對自己的人,實在太多了,背景也深了。因為三公、九卿級別的官員就有好幾個。


尚書陳泰那一票,就足以壓垮曹爽脆弱的信心。

因為陳泰的比較超然,所以他的態度,本身就代表了大多數,事不關己的豪門大佬態度。換而言之,大家覺得,曹爽、司馬懿之間就是狼狽之爭,豪門大佬兩不相幫,他們只希望事情和平解決。


而禁軍將領尹大目那一票,更讓曹爽徹底絕望了。禁軍將領尹大目與曹爽的關係太深厚了,他勸曹爽交槍投降,本身就意味與曹爽關係非常深厚的人,都不願意陪曹爽淌這池渾水,其它人更不用說了。

而何晏等人的沉默,更讓曹爽知道,選擇投降,也許是九死一生的事,但是選擇對抗到底,那是十死無生的事。因為與他們利益關係最近的人,都這副德性,其它人,還能做樂觀的想像嗎?


處於曹爽的這種境地,聽著桓范得卜得的勸說,誰能聽進心裡呢?因為你說一千道一萬,現在的問題是,誰支持我們啊?與我關係最親密的人,與我利益關係最近的人,全這副德性,其它人,我能指望上嗎?


更主要的是,桓范說什麼出城時,他把大司馬農印拿出來了,所以我們不用發愁糧草問題。[注18]

[注18]:范又謂羲曰:「.....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

你他媽的,這不是把我當傻子看嗎?都什麼時候,大司農印有個屁的用啊?如果這種東西有用,老子手上的大將軍,比你大司馬農的印大多了吧;甚至而言,玉璽老子也能拿出來隨便蓋,問題是,這種東西,現在還有個屁的用啊。

現在,與我關係最好的,利益關係最近的人,都一副爹死娘嫁人各人顧各人的樣子,你指望一張蓋大司農印的廢紙,就可以讓各地聽令,你是不是急瘋了,所以滿口胡說八道啊?


在那一天一夜裡,司馬懿、曹爽誰也沒有動手,都是默默的觀察著投票箱的情況。

對於司馬懿而言,肯定是一個接一個的好消息傳來。對於曹爽呢?好像只能聽到桓范得卜得卜的勸說,這勸說聲,實在讓他心煩啊。問題是,現在只有這樣一個人堅定不移的支持他,他又怎麼能打擊他的積極性呢?

曹爽希望看到的場面,是一大群人齊聚在他的大帳中,紛紛勸他和司馬懿對抗到底,問題是,現在只有一個桓范這樣做。


其實,任何一個權力者,都得時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在關鍵時候,有誰會支持我,有誰會反對我。只有他時刻思考這個問題,才能立足一個更高的角度,分析自己應該怎麼做事。


應用權力的時候,是一種享受,而積累權力的過程,則是一種非常辛苦的事。

權力是需要積累的,就需要錢財是需要積累的。


當一個人肆意應用權力的時候,就如一個人濫用錢財一樣,總有一天,會在關鍵時候發現,自己早把一切透支光了。


一個人的人緣有多好,不是在有酒有肉時,有多少人跟在你身邊,而是在你需要幫助時,會有多少人願意陪在你身邊。

一個人的權力有多大,不是在於平常時候,你能如何的耀武揚威,而是在關鍵時候,有多少人依然願意聽從你的號令。


曹爽似乎一直沒有好好思考過這個問題。問題是,在高平陵之變時,他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了。而這個問題,讓他越思考越絕望。


整個高平陵一片沉默,顯然是因為大家都等著曹爽說,我們現在就回洛陽城!因為,大家一塊回洛陽城,最多只是曹爽一夥,會有滅頂之災,而且命好點,他們有可能繼續當富貴翁;其它人,都是舞照跳、馬照跑。

曹爽知道,沒有幾個人會支持他領著皇帝到許昌的。因為,領著皇帝到許昌,從目前的情形去比,實在是十死無生的事。所以,除了已完全絕望的桓范,全抱著破命一條的態度,勸曹爽到許昌,其它人都不會接這種話茬。


現在的司馬懿,還沒有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如果他們敢往許昌跑,司馬懿的軍事行動,馬上就會展開的。到時,有幾個人會陪著曹爽這樣一條道走到黑呢?

當時的司馬懿,就在洛水邊默默的等待著曹爽回來,他有信心,所以他一直靜靜的等待著。


你的權力可以維持,是因為有一個,與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格局。你被打倒了,許多人的權力、地位、利益,都會受損。在這種背景下,有人敢打倒你,這些人自然會非常著急。如果這種人非常多,誰敢打擊你,下場一定很慘。


如果打倒你,大家都會獲得,那你權力再大、地位再高,也會隨時被滅掉的。因為,在這種背景下,大家肯定會通過各種方式,互相鼓動人們打擊你,當有人出來打擊你時,高聲喝彩的、暗自喝彩的人肯定很多;至少,坐在那裡默默看熱鬧的人,肯定會有很多。


其實,站隊和選舉,有時候是一樣的。大家雖然沒有選票,但是可以用其它方式投這個票。

最簡單而言,下的賭注大點,就是親自率人站在司馬懿陣營,幫著司馬懿接管曹爽的基本盤。蔣濟、高柔、王觀就這樣做的。

當然了,也可以選擇相反的,那就是積極跑到曹爽那裡,明確表示要和曹爽並肩戰鬥到底,桓范就是這樣做的。


下的賭注小點,就是四處串聯,看看別人啥態度,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把賭注押向可能贏的一邊,陳泰就是這種代表人物。

曹爽一夥最大劣勢還在於,並不是曹爽心懷僥倖,他身邊的人,其實都是心懷僥倖,所以誰也不敢積極鼓動曹爽玩命到底。因為,玩命賭下去,輸了就是全家慘死;現在就認輸,還有可能當富家翁。雖然他們也知道,這是九死一生的事,問題是這總比十死無生強點吧。


而司馬懿一夥呢?現在已拉開了陣勢,他們沒有任何僥倖心理了,因為在這種背景下,就算臨陣脫逃,好像也沒有什麼好結果的。所以,在此時此刻,絕沒有人會勸司馬懿、高柔、蔣濟、王觀等人終止行動的,因為他們已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了。


看待歷史最忌諱的就是開上帝之眼,首先對待高平陵之變,我們要搞清楚:持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士人官員不代表他們全都支持司馬家族取曹魏政權而代之。在當時人看來,司馬懿發動政變並非是要篡奪曹魏政權,而是撥亂反正。當然在誅殺曹爽三族之後。暗示底下人讓皇帝給他加九錫、立廟洛陽、封郡公、進位相國、增加霸府官屬等已經不是人臣之舉,遠遠超出人臣的底線,是自作家門、謀權篡位的行為。儘管在後世看來它是一個關乎魏晉政權嬗代極其關鍵的事件,當時人卻很難一下看透實質。 @淚痕春雨 充滿傳銷式的說教似乎看起來很有道理,實際全是胡說八道。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動機很有迷惑性,在沒有誅殺曹爽三族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司馬懿是為了阻止曹爽繼續胡亂改革、敗壞國典,而不是篡奪政權。既然如此地方都督們其實也沒理由參合這件事,退一萬步說,身在中央政治漩渦的蔣濟、許允、尹大目尚且被看不透政變的實質,又何論地方都督們?地方都督們或許認為這只是兩個輔政大臣的權力鬥爭,不是關乎曹魏社稷生死存亡的鬥爭。當司馬懿誅殺曹爽三族後和他進一步的行動,所有人都明白了,但是為時已晚,大局已被掌控。除了個別和曹魏政權有比較深的淵源、關係外,其他人並沒有必要摻和鬥爭,失去自己一方諸侯的地位很不划算,聽從中央的指揮調動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中央是誰掌權並不重要。即使有聰明人認識到司馬懿在七十之年冒著全族被殺的危險發動政變定然是為了改朝換代,也無濟於事。政變發生在短短的一兩天之內,地方反應過來也為時已晚。

還有就是,大家都覺得地方都督權力很大,可以一手遮天、稱霸一方、扭轉乾坤?事實並非如此,在曹魏、西晉前期,地方都督和刺史是由兩人分別擔任的,刺史治民,都督治軍,各不干擾,都督的權力其實是有限的。祝總斌先生曾言:[都督除在軍事上可以指揮州郡兵之外,並沒有獨立的財政權、治民權。刺史有時候連軍事上的指揮都不服從都督。]這也是一種平衡之術。史書典籍經常會出現刺史和都督不睦的記載。比如說冀州牧桓范統屬鎮北,但是「而鎮北將軍呂昭才實仕進,本在范後。范謂其妻仲長曰:「我寧作諸卿,向三公長跪耳,不能為呂子展屈也。」田豫和刺史程喜不睦。初,豫以太守督青州,青州刺史程喜內懷不服,軍事之際,多相違錯。喜知帝寶愛明珠,乃密上:「豫雖有戰功而禁令寬弛,所得器仗珠金甚多,放散皆不納官。」由是功不見列。

淚痕大師認為曹爽得了三票,魯芝、楊綜支持是因為曹爽的下屬。但是其他人的態度不記載不代表沒有,當時謁陵群臣有一大堆的,怎麼淚痕大師就言之鑿鑿得出曹爽得三票沒有其他人的支持呢?淚痕大師認為盧毓投了司馬懿一票,那我是不是可以認為盧毓的兒子盧欽投曹爽一票?還有幻想派大師又想像曹羲直接投降了,大師的史料呢?按照大師的演算法,初,宣王勒兵從闕下趨武庫,當爽門,人逼車住。爽妻劉怖,出至事,謂帳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憂。」乃上門樓,引弩注箭欲發。將孫謙在後牽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過去。 這個想張弓射死司馬懿的帳下守督是不是也把票投給了曹爽?

至於淚痕大師的說的不表示就混不下去那就更可笑了,裴秀是曹爽的故吏,也沒見裴秀對曹爽有什麼表示,但是裴秀混成了大晉的開國功臣。再說了,關鍵時候,故吏的表示又有多大用呢?最重要的宮城、武庫已被佔領,司馬懿封鎖了整個洛陽,知道政變的高級官員都不多,又何況這些低級屬吏?

爽乃辟(裴秀)為掾,襲父爵清陽亭侯,遷黃門侍郎。爽誅,以故吏免。頃之,為廷尉正,歷文帝安東及衛將軍司馬,軍國之政,多見信納。遷散騎常侍。

很多人的政治態度不明,有一波人直接跪舔司馬氏成了大晉的開國功臣。典型的例子有荀勖、裴秀、盧欽,他們可都是曹爽故吏。

淚痕大師還把蔣濟也當成司馬懿的黨羽,實際呢,蔣濟的動機不是簡單的支持司馬懿而已,蔣濟不滿意曹爽「敗亂國典」,且本人和曹爽集團存在利益和禮法觀念上的衝突。但是對於司馬懿誅殺宗室自作家門的舉動明顯也是反對的。蔣濟可謂不負於心。

以隨太傅司馬宣王屯洛水浮橋,誅曹爽等,進封都鄉侯,邑七百戶。濟上疏曰:「臣忝寵上司,而爽敢苞藏禍心,此臣之無任也。太傅奮獨斷之策,陛下明其忠節,罪人伏誅,社稷之福也。夫封寵慶賞,必加有功。【今論謀則臣不先知,語戰則非臣所率】,而上失其制,下受其弊。臣備宰司,民所具瞻,誠恐冒賞之漸自此而興,推讓之風由此而廢。」固辭,不許,是歲薨。
孫盛曰:蔣濟之辭邑,可謂不負心矣。語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蔣濟其有焉。
世語曰:初,濟隨司馬宣王屯洛水浮橋,濟書與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爽遂誅滅。濟病其言之失信,發病卒。

盧毓被曹爽排擠倒是沒錯,似乎盧毓有充分的理由去支持司馬懿搞曹爽,實際呢,盧毓的兒子盧欽還是曹爽的下屬,很明顯;盧毓盧欽父子騎牆,父親黨司馬,兒子親曹爽。所以不管是司馬懿也好、曹爽也好,那個勝出,都不影響他們家族的政治地位。魏大將軍曹爽辟(盧欽)為掾。爽弟嘗有所屬請,欽白爽子弟不宜干犯法度,爽深納之,而罰其弟。

侍中許允勸說曹爽投降又被淚痕大師簡單歸結為司馬懿黨,但是從他聯絡夏侯玄發動政變謀殺司馬師的事實看,他也不是司馬家族的死黨。


史書有時候就像是電視劇,太簡略了。

晉書中司馬懿的本紀只有1萬字,而和曹爽前後鬥爭不過千字而已。這裡面死了多少人,背後發生多少事?區區千字怎麼可能說得清楚,現在隨便拍死一隻蒼蠅,發個通稿都不知幾千字,何況司馬懿打死這麼大一隻老虎?

歷史上類似於收永康郡王、上柱國徐及誅滅令狐的故事,怕不過區區百餘字吧?大概類似「安置魏忠賢於鳳陽。戊辰,撤各邊鎮守內臣。己巳,魏忠賢縊死。癸酉,免天啟時逮死諸臣贓,釋其家屬。」而已,這其中發生了多少驚心動魄的事情,權謀鬥爭,難以一一在案。

所以只是修改一個條件,推演是否可以翻盤,的確有點簡單了。這個條件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還有很多東西光從一兩處記載中是看不到的。

首先,司馬懿敢做這種事情,就是因為他把握不小 - 而這個把握包括了對曹爽本人能力和風格的判斷。所以 - 大司農桓范出赴爽,蔣濟言於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與范內疏而智不及,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 - 司馬懿根本沒把曹爽當盤菜。要是曹操在曹爽那個位置,你看司馬懿敢跳不?
其次,司馬懿的勢力史書上沒有記載清晰,但是很顯然不是一個光桿司令,而是有著廣泛的支配基礎的。帶兵這麼多年,本身又是世家大族(比曹家強得多),絕對不一個裝病的老頭。大家津津樂道司馬懿裝瘋賣傻,但這不是說他被曹爽輕輕一捏就可以掐死,只是這個方式對司馬懿來說最有效,迷惑曹爽將來成功率更高而已。就像司馬懿和諸葛亮對陣,死活不出戰,連女人衣服這種羞辱都忍了,真是怕了諸葛亮?非也,只是沒有必要用這種冒險的方式,固守的成功率更高,更穩妥,為何不用?

倘若曹爽真的抽抽了一下,在平行宇宙聽從了桓范的建議,挾天子以討司馬,當然比坐著等死成功率高一點。但這是一個長期大型項目,後續還有一系列的決斷,難道曹爽大部分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如果能的話,那他就該改名曹操了。至於王凌、諸葛誕這些後來反抗司馬家的,難道會配合曹爽圍毆司馬懿?這可不見得,這些人不像遊戲那樣和司馬懿相性很差,非要拼個你死我活,不過各個心懷鬼胎,自謀其利罷了。事實上,反咬曹爽的可能性更大 - 王凌不就被諸葛誕給咬了?

如小馬哥做QQ,老馬叔賣東西那是風生水起,難道他們只是踩對了點,做了風口上的豬?他們的確在風口上,但是真正的豬都被吹走了,留下的都是一時人傑。君不見當年的PCICQ,GICQ,易趣,慧聰或化為齏粉,或泯然眾人?曹爽倒真是只風口上的豬,一個決定不足以翻身,還得長倆翅膀才行。


這場政變本來的勝負手就不是士族,而是外地都督們站隊……結果曹爽生生不給站隊的機會。
當時士族沒兵權, 只有錢和地位。東晉士族成精了是因為士族有錢,地位和軍隊。當時太尉蔣濟和司馬家是合作關係,幫助穩住京城而已。別說追殺曹爽了,能追殺還用去談判騙曹爽回來?真拉出去和曹爽打,靠什麼?靠司馬師養的特種兵?能打過禁軍?靠留在京城的禁軍?不怕禁軍臨陣就倒戈了?打曹爽就是打皇帝啊~
這事本來是73開,到達許昌的曹爽開始招集各個都督,看都督們選擇誰~奈何曹真英雄一世,生了這麼個玩意


看了 @淚痕春雨的回答,懂了一個道理,史書因為不記載古人吃飯拉屎,所以古人是不用吃飯拉屎的。史書因為不記載男女之間的啪啪啪,所以那些男的可能都戴了綠帽子。


為大酋長補充一些史料
資治通鑒里的:
爽兄弟數俱出遊,司農沛國桓范謂曰:「總萬機,典禁兵,不宜並出。若有閉城門,誰復內入者?」爽曰:「誰敢爾邪!」

懿使侍中高陽、許允及尚書陳泰說爽宜早自歸罪,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謂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為誓。泰,群之子也。

懿謂蔣濟曰:「智囊往矣!」濟曰:「范則智矣,然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曹爽之在伊南也,昌陵景侯蔣濟與之書,言太傅之旨,不過免官而已。爽誅,濟進封都鄉侯,上疏固辭,不許。濟病其言之失,遂發病,丙子,卒。

三國志里的:
以隨太傅司馬宣王屯洛水浮橋,誅曹爽等,進封都鄉侯,邑七百戶。濟上疏曰:「臣忝寵上司,而爽敢苞藏禍心,此臣之無任也。太傅奮獨斷之策,陛下明其忠節,罪人伏誅,社稷之福也。夫封寵慶賞,必加有功。今論謀則臣不先知,語戰則非臣所率,而上失其制,下受其弊。臣備宰司,民所具瞻,誠恐冒賞之漸自此而興,推讓之風由此而廢。」固辭,不許。【孫盛曰:蔣濟之辭邑,可謂不負心矣。語曰「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蔣濟其有焉。】【世語曰:初,濟隨司馬宣王屯洛水浮橋,濟書與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爽遂誅滅。濟病其言之失信,發病卒。
晉書里的:
帝數其過失,事止免官。泰還以報爽勸之通奏。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爽意信之。桓范等援引古今,諫說萬端,終不能從。乃曰:「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范拊膺曰:「坐卿。滅吾族矣!」

架空歷史如果開掛太多就不好玩了:
其實如果那個位置是曹爽的話,我覺得他聽從恆范的建議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恆范的建議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可行性。
這兩點是不矛盾的。


清君側與清君要搞清楚。

有篇論文,馬伯庸推薦過。

司馬家嬗變,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跟元老重臣同盟,打擊名士派,主要是曹爽一族以及死黨。

元老們目標也很明確,反貪官不反皇帝。畢竟曹爽有問題不能代表曹家天下出了正統性危機。

而且曹爽集團也最多是腐化,而不是篡位。

所以蔣濟看到曹爽被族誅,發病而死。

要搞清楚每個人的底線與需求。

司馬懿是很清楚的。他是在賭人心。

他也是打出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口號。他是顧命大臣,口號就是不忍先帝基爺毀在曹爽手裡。

曹爽是名士派,與元老派不對付。

但是元老派的政治軍事經驗,遠比這些名士派豐富。所以說他讓很多人靠邊站,是逼迫他們跟司馬懿在一起。

不過有一點,曹爽跟元老派都一樣,低估了司馬懿的野心與殘忍。

曹爽真要那麼做,肯定起碼是魚死網破的結局。


沒用的,曹爽基本完敗。

首先,司馬懿從頭到尾都沒說是要滅亡魏國,而是審判曹爽的種種不軌亂紀行為(的確有),無論喜歡與否,都是一個清君側,附帶太后和士族支持。
在這裡插一句:有人說什麼後宮參政違反曹魏舊制,且不說這舊制不絕對的問題,曹爽先讓弟弟統領禁軍也是違反曹魏舊制的。。。
然後我們看看曹爽僭越奢華,搞曹睿女人,囚曹芳老媽,對外戰爭大敗,對內治國不行,得罪賢臣良將無數的情況嘛。。。

接著,各位說的那幾個會「支持」曹爽的人嘛。。。
蔣濟和陳泰是怪罪司馬懿不遵守承諾害死曹爽(實際上也不能全怪司馬懿),但是這代表他們就是曹爽的支持者了(很奇怪為什麼那麼多人在這裡有個非黑即白的概念)?然而在削曹爽權上他們可是沒有一點猶豫的,否則他們一開始腦抽去參加政變啊——縱觀全三國,就沒幾個說曹爽無辜的。
外鎮都督?呵呵
西方,司馬家的好同志,曹爽伐蜀時怒坑一記的郭淮不多說了。
北方,征北將軍程喜,幫著司馬懿坑杜恕。
南方,征南將軍王昶,司馬懿幹掉曹爽後第一個就詢問他如何處理政事,所以你們說呢?
毌丘儉和文欽?兩人在之後造反時大叫:我們之所以反對【司馬師】,是因為——他不如他老爹好!
諸葛誕?他能平步青雲當上大將軍,靠的就是司馬懿司馬師二人。
王淩?且不說他另立新君的謀反行為,還沒行動手下一堆人就投降司馬懿了,後面他自己也打都不打就投降了。
然後剩下的州泰,孫禮,鄧艾,王基,羊祜嘛。。。

曹爽唯一的勝算就是洛陽歸他們兄弟管的禁軍,那才是各位喊著什麼「董卓曹操打臉」的根據,但當司馬家突襲掌握禁軍後,面對同樣權力的司馬懿,曹爽的優勢就灰飛煙滅了——跟司馬懿比軍事?你在逗我?跟司馬懿比人望?你洗洗睡吧。

所以知道為啥曹爽敗得那麼快了吧?上至太后,下至絕大部分文武人才都想踹他,有個娃娃皇帝又有何用?正如同某人貼的地圖一樣,跑都跑不遠恐怕就被抓回來了

回來看了一下,發現還有人逼逼什麼皇帝威儀,實權什麼的。。。
楚漢時,熊心是被誰砍的?熊心的心腹宋義是被誰砍的?呵呵,皇帝。
東漢時,劉辨被誰殺的?董卓李傕手持皇帝,馬日磾拿著皇帝符節,你見關東英傑有幾個鳥?曹操有皇帝,你見劉備孫權嚇得納土歸降了?
後世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朱允炆了,他可是貨真價實的皇帝,不需要別的權臣代發命令,自己就想動手搞朱棣,結果你看看,北方十幾萬精兵猛將還是忠心耿耿的跟著朱棣。

曹髦?哦對哦。。。一,曹爽是皇帝嗎?二,曹髦最後是死是活?
皇帝能搞權臣的最根本關鍵因素,在於自己或自己手下有比對手更強的御兵統將、掌握人心的能力。就算曹爽是曹芳心腹吧,他們倆加一塊能比得上司馬懿?

無權太傅什麼的,仔細看看也是存疑。
司馬懿大概240年任太傅,然後同年推薦蔣濟當太尉。241年,和胡質在樊城大戰孫吳大將朱然。243年,攻皖城諸葛恪,開啟淮南屯田,提拔鄧艾。244年,參與議論勸阻曹爽伐蜀,和孫禮判定清河平原二郡分界。甚至到了248年,其親信程喜還幫忙搞掉了舊怨私仇的杜恕,軍政大事諸多參與,這叫沒實權,你在逗我?不要以為沒伐蜀就是沒實權好不。
還有別忘了,自從曹睿去世後,他和曹爽一樣有調動曹魏四方軍隊的權力
然後看了上文,你認為曹魏將士聽曹爽還是聽司馬懿?

我知道大家吹曹爽是不滿五胡亂華,不滿司馬懿擋住了你們的偶像諸葛亮,但事實就是四朝老臣司馬懿是當時曹魏的大明星大救星,其人和親信的軍政能力可以說霸佔後三國一流水平,士族精英的領軍人物。面對這種強大團體自己能力不足還去公然交惡,不是找死是什麼?

老實說,這問題和韓信自立一樣,是一個【看似很美好,實際假大空】的問題——對抗了,自立了,好爽是吧。。。然後呢?你以為就完了?你以為就不用履行義務了?糧食怎麼找,人才怎麼招,軍力怎麼維持?得得,我知道你們跟那倆一樣的政治廢物。


奇怪,這貼居然好多人都覺得曹爽去許昌就勝算很大?

先不說先帝託孤重臣,大魏都督中外軍事,太傅司馬懿自己帶(沒錯,就是自己帶,連征王凌都是司馬懿自己帶兵,追擊曹爽奪回魏帝這種有關生死的大事憑什麼以為司馬懿在洛陽呆著?)洛陽禁軍(上邊有人說啥洛陽禁軍司馬懿使喚不動,頂多帶3000死士來追擊,拜託,難道真有人相信軍隊里威望,曹爽能和司馬懿比?論名分,司馬懿拿著太后詔書連皇帝都可以廢掉好吧。)追擊的問題。


你們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魏帝曹芳和曹爽之間的矛盾啊。要知道,曹芳當時已經大婚,按正常來說早就該親政了,而曹爽有過隻字片語要歸政嗎?小皇帝都成年了,顧命大臣卻不提歸政,這本身就是重大矛盾吧。

面對司馬懿政變如此重大的事件,已經是成年的魏帝曹芳當時居然不發一言!在當時的情況下,你們覺得這是幫曹爽嗎?明擺著是心裡暗爽吧。

如果要去許昌,最簡單的問題是,當時許昌駐軍在誰手裡?答案是毌丘儉(都督豫州軍事),毌丘儉是什麼人?明帝東宮舊人,說白了,他才是魏帝的真正嫡系死黨,所以司馬師廢了魏帝曹芳,他才毅然舉兵。問題是,他是魏帝死黨,不是曹爽死黨啊!

而且他和司馬懿也有戰友關係,曾經陪著司馬懿去遠征遼東。曹爽憑什麼相信一個魏帝死黨又和司馬懿有戰友關係的毌丘儉會支持自己呢?最大可能是聽魏帝曹芳的,把曹爽兄弟拿下,然後和司馬懿談條件妥協吧,這對魏帝曹芳是好事,但是反正曹爽兄弟下場不會有啥大分別吧……

而且如果要去許昌,則再要援軍只能指望揚州和荊州都督二王,問題這兩位都是并州人,關係非常好,而為首的王凌和司馬懿還是好友,也是并州人,當時河內河東并州士族其實是一個集團,這種情況下,憑什麼指望王凌和其好基友支持曹爽啊?要知道在這之前,曹爽和王凌關係也不好,還特地派文欽和諸葛誕去牽制其,當然,如果王凌不動,那牽制他的文欽諸葛誕也動不了啊。

確實,曹爽集團被清理後,司馬懿和王凌產生巨大矛盾,但是這個矛盾首先是并州河東河內集團的內部矛盾,而且矛盾的引發更多的是曹爽的舊臣王凌的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引發的,這可不等於曹爽下令,王凌會支持啊。在我看來當時真的有可能支持曹爽的,反而是兗州刺史令狐愚吧,問題是,兗州是內地,令狐手裡沒兵啊。

總的看,完全不看好曹爽。當時外鎮都督,真正曹爽有把握的,估計只有夏侯玄一人,問題夏侯玄新官上任,立足未穩,又有郭的牽制,只怕是力不從心,而且等夏侯玄到了,估計黃花菜都涼了。而曹爽當時比較合適轉移的許昌,偏偏毌丘儉絕不是曹爽一黨,我覺得也是藥丸啊。

最後說一句,身為當國秉者曹爽兄弟簡直就是腦殘,當國十年把各大士族(那可不是後世不掌握兵權的士族,那可是實打實的掌握兵權能帶兵打仗的士族)得罪個遍也罷了。又得罪了皇帝導致曹氏皇族內部分裂,最後居然兄弟一起陪著皇帝去祭陵,連起碼的防範政變警惕性都沒有啊。難道連史記都沒讀過?

想當年呂后的子侄雖然不成器,但是也沒蠢成這樣啊,有後人如此,曹操曹真估計在地下也只能搖頭嘆息了……


這個問題,能否解決,取決於曹魏是否人才濟濟

高平陵之變後,曹爽的局面有點類似於董卓挾持劉辨,當董卓挾持漢獻帝的時候,外敵就是袁紹;結局是董卓失敗了,袁紹也沒有成功;董卓之後,王允、李傕郭汜、曹操三股勢力先後都挾持過漢獻帝,為什麼只有曹操能成功?

最關鍵的是政治判斷力;

照道理說,曹爽對於政變的警惕性應該相當高,原因很簡單,曹魏的天下就是從漢朝篡來的;你曹魏可以篡漢,難道別人不可以篡魏嗎?!

問題在於,曹爽恰恰吃虧在對篡魏的警惕性不高上;在階級鬥爭依然存在並且十分複雜慘烈,帝國主義和階級敵人亡我之心不死、企圖吃掉曹魏政權的形勢下,曹爽卻完全失去警惕,一旦有事,焉有不敗之理?!

具體就高平陵之變而言,曹爽犯了一個最不該犯的而且致命的低級錯誤:對權力理解不深刻;正是這個錯誤要了曹魏的老命

當時的權力中心其實是兩個,曹芳與郭太后(幼帝養母),只不過一明一暗,曹芳是幼帝,7歲登基,就是說皇權(儘管不大)實際上是掌握在太后的手上,即使拜謁明帝之墓高平陵(正始十年正月初六,249年2月5日)時,曹芳也只有17歲,太后即使還政,實權未必在曹芳手中;

東漢晚期,少帝登基,皇權大多掌握在外戚手中,最典型的漢少帝,因為外戚何進與宦官爭權導致東漢傾覆,殷鑒不遠,曹爽居然沒有概念;

正因為曹爽沒有概念,誤以為郭太后小泥鰍翻不起大浪,諸不知事情恰恰毀在郭太后手上;曹爽沒有警惕郭太后,所以,曹爽帶走曹芳的同時,沒有看管好郭太后(何況城內還有最大的政敵司馬懿,萬一他們聯手呢,就如漢獻帝與董承、劉備聯手);遺憾的是

一,曹爽居然將兄弟及其親信全部帶走,沒有留下一個親信看管郭太后,萬一郭太后跟漢獻帝一樣來一個衣帶詔呢?!

在某種程度上,漢獻帝的衣帶詔事件與高平陵之變性質是一樣的,曹操稍微疏忽,曹魏政權就不保了

這就可以看出曹操的高明之初,曹操任何時候(尤其出征的時候),一定會牢牢看住漢獻帝,後期甚至乾脆將漢獻帝軟禁了起來;
這也是為什麼曹操誅殺伏後的原因之一;

就是說,曹爽的政治能力遠遠比不上曹操

二,既然你沒有留下親信在首都,就應該帶走曹家軍。
沒有親信,就意味著遇到事情的時候,這支軍隊群龍無首;
反過來,自己沒有帶走曹家軍,就意味著沒有自己的鐵杆,遇到事情就無法應變;
就說明曹爽的軍事能力低下
事實上,曹爽吃過大虧(244年、正始五年,出兵伐蜀,一事無成)

在手握大權的情況下,曹爽居然犯如此低級的錯誤,讓曹爽去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能嗎?!
曹爽連李傕郭汜的水平都比不上,又怎麼能象曹操一樣去號令天下?!
司馬懿,諸葛亮都對付不了,你曹爽有能力對付嗎?
就是說,在當時的曹魏,皇室宗親人才凋敝之下,對於曹魏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幾乎不可能避免

反過來,如果曹操在曹爽的位子上,根本不會出現如此低級的錯誤,司馬懿根本就沒機會;即使司馬懿發生了政變,曹操大不了再上一次井岡山,再搞一次挾天子而令諸侯,何況曹魏本身經營了幾十年,根基還在

曹魏丟失天下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政權的腐敗導致了人才凋敝,用時髦的話來說,是在溫柔鄉裡面生活的太久,失去了對環境的敏感性(用毛概的理論解釋就是:抗拒不了極端腐朽糜爛的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以至於喪失了階級鬥爭的警惕性)


一、性質:高平陵之變是政變,背後是司馬懿和曹爽兩大勢力的鬥爭。絕不是3000死士打政權的軍事鬥爭。

這一點學術界討論過很多,陳寅恪認為:魏晉禪代,是東漢中晚期世閹宦集團和士大夫集團鬥爭的繼續和結果;馬植傑在三國史中的認為,兩個集團都代表世族地主,曹爽代表腐化已深的曹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華派,司馬懿代表世族地主中的事功派。

司馬懿集團主要有如下:

司馬師(中戶軍)、蔣濟(太尉)、高柔、王觀、和關隴集團武將
曹爽集團主要有

夏侯玄、夏侯霸、何晏、鄧颺、丁謐


二、起因:曹爽集團的專權、改制,影響了世族階層的利益

有關史籍多有曹爽 「變易舊章」 、 「屢改制度」 的記載, 司馬懿列舉曹爽的罪狀也斥其 「背棄顧命, 敗亂國典」 。主要內容有三:即「審官擇人」 、 「除重官」 、 「改服制」 。

不僅許多世族人 物被降職 、 黜免 , 而且世族代表的司馬懿已被架空。如孫禮因 「亮直不撓」 而遭爽黜,。這些被排擠的世族朝臣逐漸匯聚到司馬懿的周圍 , 形成了 一個政治集團, 其核心人物有盧毓、 鍾毓、 王 觀、 孫禮、傅嘏、王肅、 劉放、孫資、 高柔、蔣濟等。王肅世為大儒 , 司馬氏之姻親 , 他斥責何晏、鄧等說:「此輩即弘恭、石顯之屬,復稱說邪!」爽聞之戒晏等曰:「當共慎之!公卿已比 諸君前世惡人矣。」蔣濟上書批評曹爽改革: 「夫為國法度, 惟命世大才, 乃能張其綱維, 以 垂於後 , 豈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 ? 終無益於治 , 適足傷民 , 望宜使文武之臣各守其職 , 率以清 平, 則和氣祥瑞可感而致也。」王肅、 蔣濟諸人的言論反映出大族元老人物對何晏等人的敵視態度 。 (本段節引自王永平《曹爽、 司馬懿之爭真相考論》)


三、司馬懿籌備多年,一朝待發

1、與司馬師秘密籌劃,甚至連司馬昭都不知道此事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

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2、在輿論上, 大造 「謗書」 , 攻擊曹爽諸人,

據 《晉書·宣帝紀》, 懿辭職, 時人便為之謠曰:「何、 鄧、 丁, 亂京城」 。

3、拉攏世族階層,暗地裡形成反曹爽勢力

4、對曹爽行為觀察和反覆籌劃

世語曰:爽兄弟先是數俱出遊,桓范謂曰:「總萬機,典禁兵,不宜並出,若有閉城門,誰復內入者?」爽曰:「誰敢爾邪!」由此不復並行。至是乃盡出也。

曹爽兄弟出遊的習性,司馬懿一定早早知道,要說司馬懿沒考慮到政變後曹爽會南下許昌,這也太低估司馬懿的智商了。

5、對曹爽伐蜀的牽制

以司馬懿故將為例,郭淮在作戰中,遇到困難就停滯不前。

五年, 夏侯玄伐蜀, 淮都諸軍為前鋒, 淮度勢不利, 輒撥軍出, 故不大敗。《三國志·郭淮傳》

同樣,作為征蜀將軍的司馬昭,也是打退堂鼓。

大 將軍曹爽之伐蜀也,以帝(司馬昭)為征蜀將軍,副夏侯玄出駱谷,次於興勢。蜀將王林夜襲帝營,帝堅卧不動。林退,帝謂玄曰 `費禕以據險距守 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旋軍以為後圖。 爽等引軍旋。《晉書·文帝紀》

至於有人說,事變時,夏侯玄、夏侯霸在關隴,但其實核心幹將都是司馬懿心腹。所以誅殺曹爽後,一紙調令,就嚇跑了夏侯霸,把夏侯玄掉回京城也輕易殺掉。夏侯玄、夏侯霸對關隴軍隊的掌控力很弱,而曹爽伐蜀的失敗,又給他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是時,關中及氐、羌轉輸不能供,牛馬騾驢多死,民夷號泣道路。《三國志·曹爽傳》

四、曹爽的危機
拋開所謂的腐化奢侈這些噱頭,真正對政局勢力有影響的,一是上文說的伐蜀失敗。還有就是"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明眼人都能看出,曹爽想進一步控制皇帝,而且更重要的是,和郭太后結下了梁子。
此時曹爽內部陣營如何呢?
先看智囊桓范,敬重但是不親信。

於時曹爽輔政,以范鄉里老宿,於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親也。《三國志·曹爽傳》

所以案發的時候,司馬懿會老謀深算地說一句,桓范的意見,曹爽不會聽,這不是司馬懿的僥倖,而是早就料到的必然。
再看何晏,雖然是曹爽集團,但早已經看到了危機,只是騎虎難下。

《世說新語·規箴》 注引 《名士傳》:「是時, 曹爽輔政, 識者慮有危機。晏有重名, 與魏姻戚, 內雖懷憂, 而無復退也。」

五、高平陵之變經過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少帝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陪同。司馬懿兵出兩路,一路奪取武庫(繞開曹爽府);一路佔領司馬門。控制司馬門後,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關閉了各個城門,據守洛水浮橋;命令高柔持節代理大將軍職事,佔據曹爽營地;太僕王觀代理中領軍職事,佔據曹羲營地;曹爽在京城內的勢力,被逐個控制。

顯然,政變的核心首先在與武器庫,沒有武器,曹爽在京城的兵馬毫無戰鬥力;其次是奪取司馬門,隔絕皇宮和宮外的曹爽軍隊,獲得郭太后的支持,下詔書問罪曹爽。
詔書是司馬懿進行籌備的殺手鐧:

奏爽曰:「今大將軍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破壞諸營,盡據禁兵,群官要職,皆置所親;殿中宿衛,歷世舊人皆復斥出……太尉臣濟、尚書令臣孚等,皆以爽為有無君之心,……臣輒力疾,將兵屯洛水浮橋,伺察非常。」《三國志·曹爽傳》

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這三點,在皇城內外,都是已經是眾所周知,更是世大族懷恨在心的。甚至連桓范逃跑去找曹爽。司農丞吏都要阻止他。(范欲去而司農丞吏皆止范)
站在這個角度,我們再來看曹爽。

范說爽使車駕幸許昌,招外兵。爽兄弟猶豫未決,范重謂羲曰:「當今日,卿門戶求貧賤復可得乎?且匹夫持質一人,尚慾望活,今卿與天子相隨,令於天下,誰敢不應者?」羲猶不能納。

干寶晉紀曰:爽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木為鹿角,發屯甲兵數千人以為衛。魏末傳曰:宣王語弟孚,陛下在外不可露宿,促送帳幔、太官食具詣行在所。

的確,曹爽也是能臨時招募一些甲士;也是能選擇逃去許昌。這是一條鬥爭的可能,但不代表以曹爽為首的集團,能夠駕馭局勢打好這一局牌。
到這個時候,政治局面對曹爽很不利,詔書針鋒相對,句句見血;曹爽本來就算挾天子,就算回應,很難讓人信服。軍事上,曹爽本不善戰陣,屯甲兵也完全不能和死士相比。有人說,難道曹爽在宮廷里的軍隊不會響應嗎?只要消息封閉,曹爽兄弟不在京城,在動亂中,大多數將士群眾都不敢妄動,更別說響應曹爽了。政治鬥爭的原則從來都是,不鬥可求生,亂斗必死。曹爽久經官場,怎麼可能是因為膽小昏庸,不繼續反抗啊。根本就是局勢不利,負隅頑抗,不如放棄求生。

宣王使許允、陳泰解語爽,蔣濟亦與書達宣王之旨,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謂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為誓。爽信之,罷兵。《三國志·曹爽傳》

顯然,曹爽以為投降可以有一條生路(潛台詞是,他認為鬥爭是一定死,或者死亡的風險極高)。
事後司馬懿誅殺曹爽黨羽,有兩件事,可以反映當時的政局。
一是蔣濟因為曹爽被殺,悔恨自責而死。這說明至少很一部分支持司馬懿的世族,只是反對曹爽專政,並不想徹底誅殺曹爽黨派,更不想幫助司馬懿篡位。
二是在王凌傳中,關於後來曹爽黨派被殺,有言道:加變易朝典,政令數改,所存雖高而事不下接,民習於舊,眾莫之從。故雖勢傾四海,聲震天下,同日斬戮,名士減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失民故也。

政治鬥爭背後是勢力的爭鬥。曹爽在政變前,已經離心離德,而司馬懿看似退讓,但卻蓄勢待發。曹爽就算挾持皇帝負隅頑抗,雖然不能斷論,都是極有可能死得更快。


實際上,高平陵之變一旦發生,曹爽幾乎沒有翻身的可能。

政治方面:曹丕頒布「九品中正制」導致導致整個官僚體系的渠道牢牢掌握在士族手中;「推恩令」是吸收了漢朝八王之亂等叛亂的教訓,危害就是皇族力量被削弱,不足以與士族力量抗衡,而司馬氏是河北第一大族,擁有豐厚的政治資本。另外,在長期抵抗蜀國的過程中,司馬家族培養了大批親信。所以,司馬在政治上的劣勢並不是很明顯

軍事方面:曹氏家族基本上控制了禁軍,也就是洛陽的軍隊。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曹爽集團於是完全掌握宮中禁軍。但是不要忘了,司馬師掌管中護軍,太尉(三公之一)雖然沒有實權,但是號召力極強,太尉蔣濟是司馬家族的親信。所以,政變之前,軍事方面,司馬原來的劣勢較大;但是曹爽出了昏招(讓幾個掌管軍隊的弟弟曹羲和曹訓和自己一起出城,導致宮中禁軍無人統領,這一點,大司農桓范早就警告過,但是曹爽大意不聽),政變後,洛陽城門被封,這樣,政變之時,關鍵局部的軍事力量曹爽處於完全的劣勢。


個人能力與準備方面:政變之前的幾十年,司馬集團一直處在曹氏集團的猜忌之中,小心謹慎,對抗蜀國的過程中,鍛煉了超凡的政治和軍事實力;政變之前,裝瘋賣傻,把自己打造成受害者和被排擠的形象(實際上也是),徵得了大部分被曹爽排擠的舊士族的同情和支持。而曹爽集團,掌權後輕率伐蜀,大敗而歸;專權的過程中,樹敵太多,很多舊勢力都倒向了司馬一方,甚至最後太后也倒在了司馬懿一方(當然也是在脅迫之下)。

是否有擁兵許昌的可能:
先來看一下地圖:

高平陵在洛陽東南,距離許昌很遠,而且中間是河南中西部的山地,況且政變發生的時候,曹爽剛剛出洛陽,既然司馬懿能送書信給曹爽,那麼讓司馬師派軍隊剿滅曹爽也並非難事。如果你是曹爽,帶著一堆儀仗隊,就在洛陽附近,你敢冒險穿越山區跑到許昌抵抗嗎?所以,政變發生後,曹爽基本上就是一條死魚了。整個政變的前期和中期,完全是他為司馬懿鋪墊好的,怪不得別人;後期還想活命,真的太天真了


小人乘非位,莫不怳忽失守,偷安日日。—《史記·秦始皇本紀》


看史書的時候,我們會遇到很多臉譜化、貼標籤的歷史評價,不只我們看歷史的人會這樣,歷史學者們往往也難逃此窠臼。劉禪無能,晉惠帝是白痴,王敦是莽夫,桓溫是陰謀家。而臉譜化歷史人物是最不需要動腦的一個思考方式,你只要說出一個標籤,我們腦海里就會自動配置上一個自己熟悉的場景和形象。這是為什麼我們作為旁觀者總會輕易的得出結論,但是處於歷史參與者們的視角,他們面臨的環境要比我們看到的複雜的多,弄清楚他們當時的處境才能更理解一個歷史參與者他們當時行為的判斷依據。


而曹爽無疑也是眾多被臉譜化人物中的其中一個。在高平陵之亂髮生後,曹爽一直被歷史學家描述為一個目光短淺優柔寡斷的形象,而桓范被描述為一個足智多謀的形象(當然,司馬懿等這些人也這麼講過)。


高平陵之變自有曹爽當權後的得意忘形,也可見司馬懿的老奸巨滑。但是若非說曹爽卸甲投誠是的選擇是錯誤的,也未見得。結果是壞的,但是過程中的選擇判斷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當時情形下,曹爽是沒有選擇的,畢竟妻小家室都在司馬懿父子手中,司馬懿父子兵分三路佔領皇城,司馬懿在去佔領武庫的時候曾經過曹爽家,當時曹爽的妻子還和親信商量著怎麼辦。可以設想當時事發後,曹爽的家人是在司馬懿的控制之中。此時如果曹爽接受桓范的建議那就意味著放棄了家室親人的性命作司馬懿的人質。不單是曹爽一人,其兄弟等人的家室也一樣如此。曹爽兄弟幾個無法作決斷也是正常的。試問:如果短時間內(當時司馬懿不斷派使催曹氏兄弟,時間可以說是很緊迫的)讓你做決斷,一個是保守的投誠且有迴旋餘地,另一個是冒險拚死搏殺,一旦冒險別無退路,你會選擇保守做法還是冒險的做法?


桓范勸言未必也全對,但是桓范即使清楚這一點,他的選擇也無非只有一條就是寄希望於曹爽召集洛陽及許昌其他幾處的兵馬,以及自己大司農調集糧草的權力作拚死一搏。因為他的處境與曹爽不同,他是在司馬懿攤牌後主動出城援助曹爽的,如果曹爽不反攻司馬懿的話,無論其他人命運如何,自己是難逃一死的,這是沒有迴旋餘地的,桓范當然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一點。但是曹家兄弟們的命運就不一樣,你看著他們其實有兩個選擇,帶皇帝去許都或投誠,但其實他們只有投誠認輸這一條路可走。如果去許都一方面意味著放棄家人性命,另一方面曹氏兄弟能否如桓范說的調集軍隊打敗未有敗績的司馬懿心裡是沒底的,曹氏兄弟雖然不如司馬懿精明,但也不至於說認不清當時形勢,曹爽當政把自己名聲已經弄壞了,本人當時在朝野中支持者是少數,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只是高平陵之變前,大家都在等另一個輔政元老司馬懿出山來推這堵牆。當曹爽知道司馬懿不是真的病了,已經準備反擊的時候,曹爽應該就已經明白自己沒有勝利的希望了。因為你要明白你的對手是四朝元老,被稱為魏國「周公」的權臣。以前兩人同時當政時,他已經領較過,司馬懿每次征戰必大勝而歸,曹爽每次往蜀國徵兵均以失敗告終,曹爽心裡早就明白各自的實力懸殊,這也是曹爽為什麼一直要用其他方法排斥司馬懿的原因。所以曹爽對桓范的建議有過客觀的評估,要不然也不會猶豫那一天一夜才下決定。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點我們要注意,曹爽是拿了五個人的人格來作的卸甲投誠的決定的,這五個人分別是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和曹爽的親信尹大目、四朝元老蔣濟,另一個四朝元老——司馬懿本人。前兩個人不說了,我們說後邊這三個吧,尹大目從小就是曹爽家家奴深得曹爽信任,尹大目總不會害自己吧。後來尹大目因為這事兒一直想著為曹爽報仇,可見這個人的人品是沒得說的,並真正是會為曹爽著想的一個人。再就是托尹大目帶來信件的蔣濟,司馬懿後來要處死曹爽等人三族時,蔣濟拚死為曹爽說情,包括一向貪財的他主動要放棄高平陵之變事後的封候的封賞。可見他當時是真的認為司馬懿會信守諾言不會殺曹爽的。甚至曹爽死後因為這件事,他一直鬱鬱寡歡三個月後也跟著抑鬱而終。再說司馬懿,當時曹爽在城外司馬仲達是指著洛水發誓不會追究的,司馬氏一向以儒士自居,舉世皆知,這是賭上了自己人格的。


所以放棄抵擋並非曹氏兄弟蠢,也因他們無法想到德比「周公」的晉宣皇帝突然的人性轉變,人性難測呀。


最後再回頭說說桓范這個人,本來在城裡睜隻眼閉隻眼就可不用趟這淌渾水的,史書上說他本人跟曹爽關係並不那麼親密,僅因為同鄉的緣故曹爽對他比較客氣。可是他為什麼冒這麼大風險要參與進來呢?一方面桓范是曹操舊屬,又是帝室鄉里之親之故。也不排除桓范有政治投機的目的,因為桓范在出城前和下屬分析過事件的走向,桓范的結論是,在這場戰爭中手握實權的曹氏兄弟勝算更大,所以他才鋌而走險出的城。司馬懿說桓范是一個智囊,可是桓范不懂審時度勢有的只是小智慧而已。


要說高平陵之變中能影響歷史逆轉的標誌性事件,不是曹爽的卸甲投誠,而是嚴世的猶豫,在樓上沒朝司馬懿射出那一箭。錯過了這次機會,後邊曹爽無論作出什麼樣的決定都已經挽救不了敗局。

最後還是那句話,那些說曹爽應該拚死一搏的,恕我直言,都是事後諸葛亮。因為你們的上帝視角讓你們知道這最終結局,如果不是知道結局,選擇投降是最穩妥的處理方式,當然,歷史裡沒有如果。

另外講幾個小細節:

1、要知道當時司馬懿屢建軍功,曹爽同作為輔政大臣之一為建軍功,效仿司馬懿征伐蜀漢從來沒勝過,成為一時笑柄,打仗曹爽兄弟肯定不是對手。有回答說司馬懿不會打仗的,建議你好好看書。

2、曹芳是不是明帝的兒子這在歷史上是有疑問的,人們普遍認為曹芳並不是明帝的兒子,再說曹芳是一個8、9歲就當皇帝的小朋友,他當權在法統和權威上都 是受質疑的。挾持一個血統有問題的皇帝跑到外地真的能令諸侯?曹爽自己在皇城裡的時候都沒能令群臣信服呢。

3、司馬懿為什麼要政變?除了曹爽一再相逼,還有曹爽當政不得民心,大臣都希望有人(準確的說是希望司馬懿)能站出來掣肘曹爽,司馬懿在高平陵之亂前一直被比作「周公」,高平陵之亂司馬懿是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要不然司馬懿裝病那麼多年怎麼可能突然就出山作亂?

4、曹爽並非魏國皇帝宗親,曹爽是曹真的兒子,一般認為曹真是曹操的養子,其父曹邵和曹操是關係比較遠的族親,也有一說曹真父親姓秦,也就是說曹爽和魏國曹氏親戚關係並非至親,親戚關係已經很遠了,當然魏國曹氏很信任他們這一脈是有的。所以要明白當時執政的兩人曹芳和曹爽,一個是來路不明的皇帝和一個血緣關係不強的皇叔在統治魏國就行了。這樣一看你就明白當時魏國宗室大臣們心情是很複雜的。

5、高平陵之變發生在249年,這事發生在司馬昭弒殺魏帝曹髦前11年,10多年後司馬家的人才封晉公、晉王、加九錫。在人們沒有預見司馬懿後代會做出這些齷齪事之前,當時對於高平陵之變的評價並非全是負面。《晉書 帝紀第二》說:「及宣帝(司馬懿)薨,議者咸雲「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司馬師)以撫軍大將軍輔政。」司馬懿去世時名聲都是特別好的,被比作名相伊尹。

這幾個小細節並不直接影響曹爽的敗局,但是明白了這些就更能理解曹爽作投降決定的合理性。


曹爽最傻逼的地方是:
政治鬥爭中,輸了還能保命的,就沒有。輸了就只能等死,早晚而已。慫個卵啊?

曹操對有號召力的敵人都是怎麼搞的?看看董承伏後,他憑什麼以為司馬懿這種人精會不殺他啊?


推薦閱讀:

三國中如果孫策不死,是否會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中有哪些美食?
《三國志》的真實性如何?
於同一時代,為何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對張仲景隻字未提?

TAG: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司馬懿 | 曹魏 | 曹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