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般為什麼浮躁?
我指的是想追求某些東西或者想進步的情況下。比如我天天在互聯網盲目地尋找有用的信息或者牛人的博客和經驗。看到什麼《我的編程生涯》之類的東西,很高興。但是看了之後也沒有什麼實際的收穫。這浮躁,如何循序漸進地破掉它!
謝邀。
浮躁的主要原因還是你「有理想,無藍圖」造成的。
十二歲,我第一次將興趣投入到寫作,夢想是做一個像斯蒂芬金那樣的恐怖作家。
我中過稿,也斃過稿,明白這是一條很漫長的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我一生都有可能無法完成。
我開始把目標慢慢縮小,每天寫一千字,每周讀一本書,每月過一篇稿,每年出一部書。
人生就像過河,夢想就像背後的大石頭。背著一整塊石頭過河,不是被壓死,也是被沉入水中淹死。
所以,我們要把石頭劈成小塊,一點一點帶走。
可能你一生都無法把所有石頭都背過河,但是已經背過的,就是你已有的成就。
夢想從來不是用來實現的,夢想是用來一寸一寸接近的。
把你偉大的夢想拆成平凡的小目標,落實到每一天,體會一寸一寸接近的快樂吧。
祝你好運!個人覺得浮躁的有幾個原因:
1.目標過大,實現可能性自己都不相信。劃分細小的目標不僅實現起來容易,而且能夠帶來成就感。
2.同時進行多個目標,精力分散,失去焦點。浮躁的人經常是我今天要這個,明天要搞那個,他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大,一碰到困難,就想先繞開,換另外一個方向。建議一段時間只抓住一個目標來實現,可以先從小習慣養成,比如設定上半年的目標是讀某個主題的書,並且用自己的文字分享出去,寫點心得。
3.信息過載,單純興奮。看到很多信息,懂了一些理論就以為自己懂這行,獲得了心理上的極大滿足感,其實還沒摸著門道。減少信息攝入,低信息,專深度。等你深度夠了,就會發現自己懂得太少了。
解決方法很簡單:專一,多讀書,自律,養成好習慣。但實踐起來就有點費神了,需要走一些路,和自己不斷鬥爭。建議看看@warfalcon@張永錫@鄒鑫這些幸福管理家們的分享和博文。有些答案很精彩,但都沒答到點子上。
浮躁的根本原因就是:急於滿足自己的需求!
看到別人有女朋友,自己也馬上想要,賣腎買了切糕,追到一個女生。浮躁!
男朋友賣腎給你買了七塊切糕,是一星期的量,本想每天吃一塊,但是按捺不住一天就全吃完了。這是浮躁!
朋友圈看到朋友去了沙縣小吃,各種曬照片,高大上。你馬上想要,打電話給家裡說又要買書快打錢來。把這也是浮躁!
看到別人社交賬號上有那麼多贊,你也想要,想要那種被認同的感覺。於是去各種搖一搖、漂流瓶、陌陌……積累著手機名里片的數量。這還是浮躁!
想成功,馬上想,看到電視里藍翔技校這麼牛逼,分分鐘報了名,夢想成為一名偉大的黑客。這依然是浮躁!
看到這裡各位應該已經明白了,浮躁不是因為沒錢,不是因為能力不行,也不是因為沒計劃。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是你浮躁的原因。
浮躁與否,其實在於人對待自己需求的態度,在於性格,在於思維方式。
心理學家把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只能吃一顆;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將獎勵一顆軟糖,也就是說,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做睡覺狀,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慾望,從而獲得了更豐厚的報酬。心理學家繼續跟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跟蹤研究的結果顯示:那些能等待並最後吃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機遇而不急於求成,他們具有一種為了更大更遠的目標而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一顆軟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則表現得比較固執、虛榮或優柔寡斷,當慾望產生的時候,無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馬上滿足慾望,否則就無法靜下心來繼續做後面的事情。換句話說,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由此可見,克服浮躁的關鍵在於兩點:價值判斷能力和自制力。
去吃夜宵好還是早點睡覺好?
首先,你得有判斷什麼是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的能力。
好想去吃夜宵,想想還有些小激動啊!
其次,你就得有管理自己情緒和慾望的能力。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
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風物長宜放眼量,走,吃夜宵去!
1、意識到自己將來有一天也會死,發現原來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感受到死亡離自己並不遙遠。
死亡是每個人生命的終點,出於對死亡的忌憚和對未知世界的恐懼,願意主動思考或談論死亡問題的人並不多。
許多人之所以浮躁,與未能對生命的本質和意義進行深度思考有重要關係,其直接後果就是對生命的珍貴和時間的價值缺乏明確的認知。
有去過公墓祭奠經歷的朋友可以回憶一下當時的感受,除了哀思之外,還有對生命短暫及珍貴的感嘆,這會讓人浮躁的心靈清靜許多。
「睡」在那兒的每一位,都曾經是經歷過每一天每一秒、經歷過喜怒哀樂的活生生的人。
不要聽信某些人嘴裡的各種對自己生命和健康不負責任的話,除非有強大的信仰和理性做支撐,否則在最終面對死神的時候,沒有幾個人能保持強大和堅強。
2、意識到自己生命是短暫和有限的,發現有些事情如果不抓緊時間,可能一輩子都做不成。
即使人能活到一百歲,這一生也就三萬六千五百多天,而每一天只有86400秒。
中國人對時間有限性的認識多停留在「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白駒過隙」、「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等民諺和成語層面,並且重點只放在對於某個具體領域的時間計劃和安排上,而缺乏對人生命整體的有限性的關注、思考及評估。
普通人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基本不涉及系統性的個人大型目標任務,也很少有機會參與系統性的工程,尤其是那種需要通過幾代人才能完成的代際傳承性的大型系統工程,其導致的後果就是對時間的消耗量和稀缺性缺乏深刻的感受。
對人生有重大意義和影響的事情,往往都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專註度才有可能完成的,尤其是那些可以改變人命運的關鍵性技能和習慣,比如英語、閱讀、寫作等。
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就意識到時間不夠用,會令人在生命的使用和習慣上精準很多,減少許多浮躁。
3、承認自己是普通人,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去實現自己想要的目標。
無論境況如何,在年輕時候很少有人會自認平庸,至多是不自信的程度有深有淺,但隨著年齡的成長以及經歷相似的人生階段,現實會讓人逐漸感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會讓人意識到自己與同類境遇的相似,會讓人感受某些看不見的網,會讓很多人意識到自己可能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大多數人都沒有顯赫的家境,也缺乏獨有的技能和敏銳的商業頭腦,都只能靠智慧、勤奮、勇氣、耐心和積累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浮躁的常見狀態就是自命不凡,如果能在自我認知和行為結果等兩方面都避免這一點,而且又積極承擔自身和家庭的責任,人會逐漸變得踏實。
4、多向那些比自己更加努力的強者學習,尤其是學習他們的精神。
強者很多,但大多數都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相當的距離,而且在現今的年代,媒體高度發達,營銷方式眾多,到底是真正的強者還是包裝出來的強者,在這個時代越來越難分辨。
這裡要學習的是那些已經是強者,但還依然比常人更加努力的強者。
很多人都想成為強者,但他們的興趣只集中對結果上的艷羨上,對成為強者所付出的代價,缺乏感同身受的體驗。
與強者的差距會讓人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關注強者的奮鬥精神、奮鬥過程並汲取其經驗教訓,你會在獲得力量的同時少走很多彎路,也會堅定你努力奮鬥的信心。
5、在孝敬老爸老媽的時候留意他們額角的白髮或其他任何衰老的痕迹。
這一點不是技巧,也不是刻意做出來的,能否對人有所觸動,取決於人的心態和敏感度。
有些東西被感受到,是一瞬間的事。
我曾見過在某行業內混的風生水起的大哥級人物,在春節與家人團聚時,在感受到父母年老之後在廚房抹眼淚的那一幕。
類似的經歷,相信每個人都有過,多想想自己身上的責任,多想想做什麼和怎麼做才能讓老爸老媽對你放心。
6、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生活規律習慣的人,內心狀態常會有一種在軌道上的感覺:從容不迫,有條不紊。
浮躁的對立面並不只有踏實,消除浮躁的關鍵在於有掌控感,而有掌控感源於有專註點,而規律的生活習慣正是專註點的保障。
在現代社會,人普遍處於快速生活節奏的狀態下,承受的壓力也比以往大許多,很多人看似忙碌,其實並沒有處於自己掌控的節奏,因此很難有掌控感,而且越沒有掌控感,就越容易浮躁,就越難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
7、學習一門無法速成的技能。
偏頗一點說,在目前的社會狀況下,多數宣稱的「速成」都等於浮躁。
人性的弱點之一就是總希望花最短的時間、付出最少的代價、得到最多的收穫,很多營銷人都善於利用這一點,儘管已經有無數上當受騙的例子,但中招者還是「前赴後繼」地出現,沒辦法,這就是人類的本性。
處於浮躁狀態下的人,要麼是無所事事,要麼是無法靜氣凝神的做自己應該做的事,要麼是生活節奏混亂,要麼是缺少明確的專註方向。
採用學習一門無法速成的技能的方法來消除浮躁,效果可能會驚人的好,牢記:先只學一門。像書法、樂器、寫作、閱讀都可以,而且最好能將之與你的學習和工作相結合相聯繫,因為一旦它與你的成長目標和經濟收入掛鉤,你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就會更有保障、更有持續性。
8、總結和反思浮躁產生的原因,建立自己的「浮躁滅火器」。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浮躁的日子,也只有經歷過浮躁,才清楚它對人成長和生活的影響,才能明白自己處於何種境況。
認真反思導致自己的浮躁的原因,情緒、環境、境遇的改變都會讓人變得浮躁。
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容易浮躁,有針對性的提前準備好自己的「浮躁滅火器」。
我的一個朋友隨身總帶著一個小本,上面寫的都是對自己以前經歷的反思以及提醒的話,他經常會翻看並且添加新的內容,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或許我們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但身邊常備著個「浮躁滅火器」,會讓自己踏實很多,畢竟,只有自己的親身經驗和教訓,才是最真實和最深刻的。
結尾的話:
1、人生快樂的種類許許多多,但同時也只有一種,你活著,所以你快樂。
2、你不是不擅長學習,只是沒有找到自己想要學習的東西而已。 ——東野圭吾《夢幻花》1.
第一次來到三里屯的club,我覺得很自卑。偷瞄電梯里的鏡子也是化過妝的臉,大胸長腿。可是面對身邊姑娘無懈可擊的五官,坦然自若的神態,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偷穿大人衣服的小孩,來到了不屬於我的地方。洋妞金髮紅唇,簡直移不開視線。waiter哥哥側臉很好看,神情很專註。身邊整容臉的姑娘喝醉了,但是很會照顧人的情緒,過一會兒就湊到我耳邊說幾句話,讓我不至於被冷落。然而她重複的都是一句:我覺得你長得好像一個明星。我笑笑,無話,她又給我加了點酒。
2.
夜裡的中關村創業大街依然熱鬧, 短短一條街,各種我熟知但也只是熟知的名字發出驕傲的光。京東的奶茶除了貴點並沒有什麼不同。和荷蘭的紅燈區一樣,創業大街的課堂也用了透明的櫥窗。被參觀,同時也在炫耀。晚上沒有人,也沒有燈,這些櫥窗就像黑洞,誘惑著年輕的心。同伴對我說,你仔細聽,這裡有噼里啪啦泡沫破裂的聲音。
3.
打開朋友圈刷一下,被各種很互聯網的辭彙刷屏。每個人都在作著連接世界的夢。饑渴的青年按pua的指示營造著不屬於自己的朋友圈,95後的海歸美女創業者要做陌陌2.0,馬佳佳在嘲笑用著小米的我,余佳文比我有錢的多因此可以遊戲人生。跟任何紅人,都只離幾個微信好友的距離。看的多了,就會有一種代入感,有一種自己站在風口的錯覺。彷彿自己處於最好的時代。
然而,這只是北漂的一面。
4.
高聳入雲的寫字樓,風度翩翩的office lady,洋帥哥,這些都有。但是更多的北京女孩是不化妝的,大街上的人如你我都穿著優衣庫,暫時也看不出來什麼差別。一開始也好奇這些女孩為什麼不化妝,一開始也覺得每天10點上班真的太奢侈了。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我也開始不化妝,每天為了不又一次遲到步履匆匆。原來,大家不化妝是因為忙。大家都忙,也沒心思看你。哪怕10點上班,也得7點起床,耗費在路上時間太久。 這裡再也不能隨隨便便找誰玩,因為交通成本太高。
5.
來了北京一開始住不習慣,家鄉也好,武漢也好,住的地方都很寬敞。來了北京瞠目結舌,這麼小的地方也能住人?然而,後來發現那些個bat人才、名校畢業的天之驕子們、創業者們,那些做出了非常有名的產品的人,那些有著讓人敬仰的簡歷和工作經歷的人,這麼多有才華的人都擠在北京的格子間里,不,是格子間里的格子間里,這麼說吧,簡直住在一個套娃里。用著公用的廁所和廚房,吸著帝都的霧霾,過著方寸之地的生活。偶爾只能靠花花錢用工業時代的娛樂方式填補空虛。這些人兩年的薪水可以在我家鄉的小城市全款買一套120平米的房,卻在北京過著沒有根的生活。沒房、沒有家、沒有車、沒有伴侶。
眼紅著紅燈綠酒的生活,拚命去貼近,另一方面現實又是慘淡的。被擠壓,被攪拌,被撞擊,被撕裂,因而心空落落找不到歸屬,只好浮躁的飛了起來。
年輕時候的浮躁就像這個年紀的原始衝動,無處排解。少年時候像蹲伏很久的野獸,期待著唇間湧出茸毛,期待第一次的疼痛。我們對於成年之後成就的期望,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衝動,出生時由於不準回頭的勒令,老是想著有所補償。
但現實真正褪下內褲時我們又被嚇壞了————完全與想像中光滑的陰部不同,她的陰毛亂糟糟的,還扎人,雖然肉眼可見下面是肥美的,彷彿有一顆連呼吸都不用的腦袋深埋在中間。我們舉起的小鉛筆,不是走向卷筆刀而是像在一個豬油罐里胡亂攪動了幾下。絲毫不能盡興,所以我們憤怒,我們浮躁。
20 多歲的時候最容易浮躁。因為這個階段逐漸走出學校,走向社會,成為一個個平凡崗位上的一顆小小螺絲釘。 小時候因為到底讀清華還是北大而糾結,長大了考上了大學,不論是北大還是北大青鳥,不論是山東大學還是山東藍翔,未來都沒有定型,還有無限的可能。 唯獨到了這個時刻,好像要落到實地了,可以預見自己平庸的一生了。不能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了。所以浮躁,這是陣痛,也是掙扎。
之所以不能腳踏實地,是因為,對自己的能力沒有底氣。說到底,不夠相信自己。
我也迷茫也浮躁,所以我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只是希望那些雄心勃勃的少年,把野心化為一顆揣在兜里的糖。難過的是酸的,快樂的時候是甜的。在灰心的時刻吞掉它,願這一顆甜甜的糖能給你慰藉,願城市的涼薄不會澆滅你熱血沸騰的心。
我自己大致把浮躁的原因分了一下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1.目標缺失型的浮躁。
這種情況新生同學們比較常見,比如剛進入大學,突然放鬆了,老師上課完就走了,作業也很少布置,沒有了升學的壓力,考研也好,就業也好,尚且還遠,一下子不適應了。然而每天動做一下,西做一下,上課聽一耳朵,活動參加幾個,一個學期就過去了,感覺自己也沒有收穫到什麼。
這種類型浮躁的同學,一定要學會在新環境下制定一個目標和規劃,哪怕是為了一個目標而設定目標也要有。有了目標的好處在於,你凡事都有一個價值評判的坐標。比如要學習,那麼好,我先把目標暫定為本學期拿獎學金;要社團,你要就立志早日進入社團的核心;要玩,就好好出去玩,窮游富游,增長見識都行。有了目標,相應的時間、精力就會有一個側重,你對自己能力的增長和判斷也會有一個了解。
2.方法缺失型浮躁。
此種類型的浮躁也很常見,這部分同學有目標,有想法,也渴望改變自己。但有時候缺乏方法,做事效率低,功夫花進去了,但是沒有看到自己想要的成果。所以慢慢地開始變得焦躁起來。
解決這部分同學浮躁問題,其實很簡單:你樹立了目標,當你去做而不只是空想的時候,你其實就是在積累方法了。挫折、失敗、不順利,本身也是「方法」的一部分,你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調動你的思維,情緒,行動聚焦在這個方向,從0到1,效率低,挫折,失敗就是必經的。所以你的方向是對的,重要的是在挫折、低效率、失敗後及時進行反思和總結,這樣方法就會慢慢積累起來。
更重要的是,當你做一件事時,你的習慣是在被訓練的。方法是改進某一個點上的效率,而習慣是整個體系的改善。即便你低效率地學習3個小時,方法上沒有改進,但是你長時間學習的習慣已經在被潛移默化中提升了。這樣,當你方法積累起來的時候,習慣會讓它們起到加乘的效應,這是光知道一個方法的同學比不上你的地方。
3.對比型的浮躁。
這種浮躁主要來源於與身邊同學或者過去的對比。此種浮躁的同學基礎、能力不一定很差,但是他們很難去享受自己進步和成功帶來的成就感和喜悅。他們總是看到比自己強的人,或者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永遠感覺自己做的不夠。總喜歡拿別人的長處、優點去比自己的短處。
此類型浮躁症的同學一定要切記除去向外看,外在的價值標準外,還有一個向內看,內在價值評價標準。這個標準是建立在和自己比較的基礎上,自己的能力、知識、資源、平台有沒有隨著自己的努力一點點提升,如果有,那就大膽地去肯定和欣賞自己。
4.自卑型的浮躁。
自卑型的浮躁算是對比型浮躁的一個衍生,之所以把它單列出來,是在於它和對比型還稍有不同。對比型浮躁的同學基礎、能力不一定很差,而只是陷入鑽牛角尖的邏輯中。但是自卑型的浮躁,有可能是這部分同學確實自身的基礎、能力還比較差。
這部分的同學,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或者中小城市的同學突然進入一個更高的平台。受制於過去的環境,這部分同學的眼界、資源和能力都有所受限,到了新的環境,去對比周圍的同學,發現自己過去的優點不復存在了,因此容易陷入自卑之中。最後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就是特別好強,自尊心特彆強,急功近利地要證明自己;要麼就是特別軟弱,特別消極,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熱情來。
應對這種浮躁症,除了向內看以自己為價值評價標準外,這部分同學還要特別注意樹立一個成長的「時間觀念」,就是其實你認識到了差距已經是進步的開始了,你的眼界就已經被打開了,然後當你有意識地朝著自己弱勢方向努力的時候,隨著4年或者更長時間的積累,你所憂慮的差距會漸漸被拉平。這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極強或者極弱實際上都是打斷這個積累的連續性,是不持久的。
5.預期型浮躁。
此種類型浮躁的原因在於同學們做事總喜歡給自己制定一個預期,當預期不如意甚至結果還未發生時,就已經陷入了焦急、失落、消極暗示、恐懼的心態之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大量考研的同學,他們總是問我考不上怎麼辦啊?別人嘲笑我怎麼辦啊?一句話而言,就是特別害怕最後的失敗,達不到自己的預期。類似的,一次普通的考試,一次活動的面試,一次發言,一次表現的機會,都存在此種浮躁的誘因。
應對此種類型浮躁的主要辦法是降低預期。凡事一定要有一個目標,首先從目標上降低預期,不要設定過高的目標,比如本次考試我要做到「優秀」,就比我「一定要拿第一」要好。因而後者的解釋空間更大,這樣成就感也容易積累。其次是提前想到最壞的結果,然後想到應對之法,直到做好心理準備為止。比如考研失敗了怎麼辦?沒關係,周圍這麼多同學都不考研,難道他們就餓死了嗎?難道他們就不優秀了嗎?不是的。在校期間,尤其年輕階段,不管什麼樣的失敗,你總有腿伸步可走。因為年輕本身就是你最大的試錯成本。
以上五種浮躁類型常常同時存在,我們要學會從目標-預期-方法-內在-時間等多個角度去化解它,綜合思維-情緒-行動三個環節。關鍵還在於養成一種健康、積極的思維方式,讓思維帶動行動,讓行動帶動情緒。
陷入浮躁的時候,第一想到的不是馬上去擺脫它,你越想擺脫它其實越容易陷入浮躁帶來的不良影響中去。此時平復心情很重要,不要把浮躁當作很嚴重的問題,首先勸說自己這是正常的,把它看作是成長的一部分坦然接受。然後,慢慢地去思考,思考一點行動一點,看到不利局面中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哪些是可以通過行動改進的,用行動中的正面成果反饋給自己,不斷去強化正面的情緒,浮躁感自然而然就會慢慢消失。這個過程你只要順利開展一次,就會知道,有時候慢一點達到的效果比快更好,一味求快只會適得其反。
成長的這門武功,其實叫做「太極拳」,專門講究以慢打快,以柔克剛。該快則快,該慢則慢,以迂為直,不要著急哈。
--------taoyandeguanggaoshijian------------
有興趣可以關注我們公眾號「瀟張」,學生專屬的公眾號,專註解答大學生、碩博同學的心理、學習、生活問題。一開始,我們是那麼單純又那麼幼稚。
我只有一塊錢,為了虛榮,告訴你其實我有十塊,你相信了,內心很受挫,於是騙我說你的雞雞有30厘米,我也相信了,於是我也開始難過。
我們兩個都很無奈,又很浮躁。
我為了贏過你,開始誇大金錢的作用,編織一些謊言,讓你知道其實錢多比雞雞大更有用,你只是個沒用的窮小子。
你更生氣了,你開始吹噓你的泡妞戰績,以此告訴我,金錢不是萬能的,雞雞卻是萬用的,我也更生氣了。
我開始不顧一切尋找增大的藥方,不惜花光手裡的錢來換取各種靈丹妙藥,你為了掙錢也開始販賣一些劣質產品。
最後,我欠了一屁股債,你因劣質產品遭到很多人的仇恨。
我們更浮躁了……
直到有一天,我們決定坐下來,我翻開我的錢包,你掏出你的二弟,我們彼此坦然,如夢初醒,不再浮躁……
我們討論著,到底是什麼使我們浮躁起來了呢?
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對不了解的事物充滿了不切實際的想像,被一個又一個的謊言所欺騙且不願醒來,卻對眼前的生活不屑一顧。
於是,我們成長了,我們更淡定,我們不會輕易被欺騙,不再那麼浮躁。
我們開始慶幸,這只是我們兩個人之間的爭鬥,只要兩人坐下來把話說開,這場浮躁的循環就可以終止。
可如果,是一群人之間的互相吹噓呢?人心似海。
大海的表面,有風必起浪,船過必留痕。
只有大海的深處是寧靜的。
所以,
凡是表面的東西,無論是外在還是自己的,都會帶來浮躁。
凡是深刻的東西,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會讓人沉靜。
1. 我也吃太多糖
一位婦女,帶著她的兒子,長途跋涉,去拜見聖雄甘地。她對甘地說,「我長途趕來,因為我兒子有個問題,我兒子吃太多糖,希望你能告訴他別吃太多糖,因為糖損害他的健康,牙齒,他會聽你的,他很崇拜你」。
甘地看著她說,「夫人,你能一個月後再來嗎?」。
她不明白為什麼,但還是聽了甘地的話,因為他是全印度人都敬仰的聖雄甘地。
她離開,長途返回,一個月後又回來,再次與甘地見面,她說「一個月前我來過」。他說「是的,我記得」。她說「你能告訴我兒子,不要吃太多糖嗎?」於是甘地注視著那個孩子說,「孩子,不要再吃太多糖」。就是這樣。
那個女人很困惑,她鼓起勇氣,說「聖雄,非常感謝,我肯定他不會再吃太多糖,但為什麼不在一個月前告訴他,在我第一次長途趕來的時候?」
甘地說,「夫人,因為一個月前,我也吃太多糖」。
這個故事我第一次讀到過是在丹.米爾曼的《深夜加油站遇到蘇格拉底》那本書里(已經拍成了電影《和平戰士》)。第二次聽到過是在Tal的《哈佛幸福課》視頻里。出現在,「第五講環境的力量」。
這本書是我讀過好幾遍的書。這門課程號稱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課程。卻講了同一個故事。
這本書、電影和這門課程都是克服浮躁的好作品,推薦給你。
《和平戰士》整個都在講一個年輕如何克服浮躁,最終創造奇蹟的。這裡不劇透。
回到甘地那個故事。當第二次聽到的時候,我已經能清晰的記得這個故事。但這個故事,除了Tal的解讀之外,在當時,我只解讀成,身教勝於言教;解讀成,行動,以身作則,比語言有力量。
雖然這些解讀都不錯。但是還有更進一步的內涵。故事中,這位婦女的心理過程很清晰,而甘地的心理過程是隱藏著的。我只知道故事的結局,卻不知道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比如,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甘地幾乎立即就說出讓她過一個月再來。為什麼?甘地喜歡吃糖,甚至吃的太多,他這一個月戒除了糖癮。他怎麼想的?如何做到的?
這必定發生了一個思維過程。只是故事沒有告訴我。
很久很久以後,我才有所悟。
甘地必定能時時與內心為伴。他能輕而易舉的進入自己心智大海的極深處。所以,不但沉靜,而且有力量。
2. 條件反射
前幾天,有位網友在我微信公號後台留言:
您好我是一名高一下學生來自遼寧,目標是中國人民大學,我這個人總犯毛病總去計划去想實施學習很少去執行應該怎麼辦啊,總去找學習方法,這是差學生的做法,我想做一個實踐者希望自己能考入理想的大學。我想請教一個問題,怎麼克服浮躁的心態?
微信頭像的名稱是某某某媽媽,照片是母子合影。我猜想這位母親有位讀高一的兒子,她正為她的學業發愁,所以有了這個問題。
看到這條留言的時候,我思考片刻,立即動筆回答。才寫完一行字,就停了下來,把寫下的內容都刪掉了。原因是,我發現我的心不靜。
發現了心浮氣躁之後,我就想:我剛才為什麼動筆寫下答案呢?
原因是,為了回答而回答。我默認回答是應該做的,是對的。所以就回答了。正如,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戀愛而戀愛,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事業而事業,為了結婚而結婚,為了家庭而家庭,為了戰鬥而戰鬥一樣。似乎是條件反射。
當然,我們絕不是這麼簡單。我們會為了成績學習,為了面子學習,為了將來有個好工作、好大學而學習,為了前途而學習,等等。
正如我條件反射式的回答網友問題,可能是為了討好關注者,可能為了不願讓她失望,可能為了一種難以察覺的自大。
比如,人家問我這個問題,意味著,她認為我能回答這個問題。而事實上各種留言、提問,如果每天回答一個,已經夠我回答一輩子的了。如此看來,我就是無所不知的了。
這些都埋藏在意識深處。
即便有些意念深藏的幾乎難以被察覺,但仍然是浮躁的。正如大海上的驚濤駭浪,和難以察覺的洋流。
這段經歷讓我想起了甘地那個故事。
他已經克服了表面的條件反射,不做有求必應的事情,而是能應才去應。
至於那一個月他究竟是怎麼想的,他究竟為了什麼而戒糖,永遠都是個謎了。也許是為了那個孩子,那個母親,也許是為了自己,也許都包括。也許,他僅僅是為了訓練自己的意志力,修鍊自己的靈魂力量。
總之,我們浮躁,是出於表層意識,而表層意識又受周圍一切的影響。別人的輿論,以及表層利益。
所以,用榮格的話來說,浮躁是集體無意識的產物,是大眾的表層意識作用在個體精神上產生的作用。
對於個體來說,心如大海。
大海的表面,有風必起浪,船過必留痕。
只有大海的深處才是寧靜的。
克服浮躁的辦法是回到內心。
如何回到內心?
我從生活中得到過一些教訓。
3. 選擇靜的環境
心智是環境的鏡子。環境的浮躁,心智也容易浮躁。
除了自己以外,一切都是環境。讀書、音樂、視頻、朋友等等。
有些偉人在鬧事讀書練定力,這是值得敬佩的。但要注意讀的是什麼書。如果是迷人的小說,很快能沉浸進取,鬧市不打緊。有些艱深的書,即便在世界上最安靜的圖書管理,想融入進去都難。
練定力也要分階段。定力尚不及格的時候,不適合這麼練,越練越鬧心。還是先找個安靜的環境,滋養自己的興趣,培養起起碼的定力比較務實。
我迄今都聽不了喧鬧的音樂。喧鬧會明顯干擾我的思考和寫作。
4. 經典作品
經典的作品裡有能量。凡是經歷過時間考驗、被稱為經典的作品,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精神能量。原因是,它被許多人視為經典。這些作品必定觸及到人的靈魂深處,所以才能引起共鳴。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可想而知,其能量何等巨大。
問題是許多經典並不好看,讀起來很累,提不起興趣。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還有N種世界名著都是這樣的。
所以,浮躁的時候只能看有趣的,能夠引起強烈的閱讀願望的經典。比如金庸的小說、古龍的小說,還有阿西莫夫的科幻作品,等等。
電影裡面的《肖申克的救贖》《黑客帝國》《指環王》系列,《諜影重重》系列,《孤膽特工》等等,也屬於這樣的作品。
美劇裡面也有許多好作品例如《國土安全》等等。
這些好看的經典輪番反覆看。當時僅僅是為了好看。然後,你會不知不覺的思考許多問題。有些問題深刻的令你感到驚訝。於是,你開始不那麼浮躁了。你理解了許多事情,明白了許多道理。然後,你還會發現,它們幾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用得到。它們有它們獨特的價值。
然後,你開始有更深厚的定力和興趣去閱讀那些深刻但枯燥的經典了。這些經典會讓你更沉靜。
原因是,經典能激活人的深層意識。
無論是大眾文化中的經典,還是儒釋道那樣的高雅經典,都是如此。
5. 興趣
培養對任何一件事、一門知識、一門技能的興趣。
任何興趣的持續發展,都會讓人沉靜下來。
任何一個興趣發展下去,都會帶來三種效果。
第一,專註。
興趣最容易導向專註。
專註帶來愉悅。
深度專註帶來沉靜。
第二,觸及心智的深層。
無論是閱讀、音樂、還是體育,都是如此。
所有你想到的興趣愛好(前提當然是不傷人不傷己的),只要持續下去,必定讓人沉靜。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對世界上任何一物的深切感知,都是對整個世界的深切感知,也必定進入心智的大海深處。
即便跟朋友聊天這樣的愛好也是如此。
第三,掌握一門技能。
這是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有前途的必須,也是讓生活更有樂趣的必須。
6.向自己提更深入的問題。
比如我中學階段,很長一段時間非常在意成績。好勝心強,所以有動力,但也有明顯得負面效應。例如,不但浮躁,而且患得患失。成績有提升,擔心下次考試掉下去。成績下降,會否認之前的努力,甚至否定自己。
後來我問學習的為什麼?得出了好大學,好工作,好前程,這樣的結論。我不滿意。我繼續追問。問一天的學習目的是什麼?苦思冥想才知道,一天的學習就是為了進步。當我得到答案的那一刻,我明顯感到從那一刻、那一天開始,我的心境立刻踏實了。
於是,我所有的心思都轉向了如何讓自己踏踏實實的進步,哪怕一丁點兒。然後,又努力讓進步的更踏實,進步的更快一些。漸漸地,浮躁的,患得患失的感覺消退了。後來幾乎完全消失了。雜念少了,更加專註了,進步的速度更快。我發現了超越自我比超越別人困難,我發現超越自己比超越別人有趣,有意義。後來已經到了不在意排名的程度。
我相信,沒有絕對的靜,沒有絕對的浮躁。
但是每次向自己問更深入的問題,心會更靜一些。得出更深層的答案,心會更靜一些。
7. 踏踏實實的行動
許多事情,我們認為是對的,但卻由於種種原因不願意做。
例如看書、例如作業、例如完成手上的工作、例如對爸媽好一些,等等。
所有這些無論出於本性還是出於責任的,我們認為對的事情,都有特殊性。
即便強迫自己做,都有非同一般的效果。
即便是做了一點點,踏踏實實的做一點點,都會讓心更踏實,心智更靜。
《道德經》上說,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浮躁為濁,止住的辦法就是不繼續紛亂的思緒,而是踏踏實實的行動,或者問更深的問題。靜了之後,會感受到更深沉的內心,於是更容易清靜下來。這是一個正反饋的心理過程。
8.寫作
我在高中時開始自發的寫日記,大學時代繼續寫日記。
寫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寫著寫著就會讓思想連成一片。不但連成一片,還會寫出讓自己感到驚訝的內心想法。於是寫著寫著就靜下來了。
即便從毫無意義的但印象深刻的事情寫起都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實在什麼都不想寫的時候,抄寫一些名言警句到日記本上充數,也是有效的。
後來,寫作,寫文章。比日記更近了一步,也能達到入靜的效果。
起初,胡亂寫都可以。
寫著寫著,大腦中的思維碎片、記憶片段就會連成一體。
正如我現在正在寫的這篇文章。不是胸有成竹了才寫下來的。起初我只想到一點,然後發現了第二點,第三點,第四點,等等。這些內容本來都在我的大腦里,只不過,它們隱藏了起來。當它們連成一片,結成一體的時候,更穩固,更有力量,也讓人更沉靜。
我一直認為,寫作是發現內心宇宙的辦法。
9.苦難
不浮躁的終極道路是苦難。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苦,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苦其心志排名第一。
能做大事情的第一要義是苦難。而做大事的人必定是不浮躁的。所以不浮躁的第一要義是苦難。
這已經被無數歷史人物,有名的和沒有多少名氣的人證明了。
有趣的是,第一要義的苦,不是身體上的苦,而是心智上的苦。為什麼?
原因是,人是精神動物,心智上的苦為大苦。
心智不跨,能夠克服身體上的種種苦。
心智塌陷,身體上即便沒有苦,生命也會枯萎。
這是常識。
我講個平凡的故事。
我們高中是一個縣級重點中學。雖然是重點,但條件很差,吃的很差,同學們大多來自鄉下,非常能吃苦。細節這裡省略了。
但有許多市區(本不屬於我們學區)的同學卻來到我們這所學校讀書。他們家庭條件比較好,通過各種途徑來的。他們的父母有兩種願望。第一條是大家都熟悉的,因為是重點中學所以升學幾率更大一些。第二條就是因為苦。他們認為,小孩子年輕時多吃一點苦是有好處的,這是他們的心理。
實踐表明,他們是對的。
無病呻吟的人很多。原因是,這些人沒吃過苦。
而所有這些故事都告訴我們:
當心那些從苦難中走出來的人。
當心那些自找苦吃的人。
10. 深刻
一個人只要深刻的體驗過任何事物,都能更加沉靜。
體驗任何事物,都是體驗宇宙。
深刻的體驗任何事物,都會進入心智的太空。
能力不足以撐起慾望。。
從十七八歲到二十七八歲的差不多十年時間裡,大多數人都處於浮躁狀態。如果你恰好這樣,只能表明一件事情:你很正常——你並不孤獨,周圍的人和你一樣,甚至比你更沒底兒,你要做的就是穩住,給自己多一些快樂,多閱讀、多思考、多積累、多享受生命中這段「浮躁歲月」。 浮躁的首要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滿意度正處於遞減的階段。滿意度低(也就是不快樂)根源在於「不確定性」,看不清前途,不知自己要什麼,不滿足現狀但不知如何努力。從15歲左右開始,人的滿意程度開始持續下降。大抵上應該是不再無知無畏造成的。慢慢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無足輕重微不足道;終日在所謂的理想和扭曲的現實中痛苦、掙扎,卻又找不到明確的方向。直到45歲左右的時候,曲線才開始上揚。漫長的三十年。以一個普通人的心智,觀察、感受、理解、思索、實踐、反思、直至恍然大悟或者誤入歧途平均需要30年。 滿意度低,自我感覺不良好,很難不浮躁;越浮躁越負向作用,感覺越不爽——形成惡性循環。 浮躁的另一個原因,來自於一個不正確——至少並不完全正確的心態:人們總是希望馬上有確定的結果——就是俗話講的,「急於求成」。 人們總是在決定是否學習之前試圖弄清楚「這東西究竟是否真的有用?」這個貌似合理的想法,實際上是很愚蠢的。首先要知道的是,每個人的心智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受一定的限制。所以,在沒有學會某一項技能之前,很難知道學會那樣東西究竟有用到什麼程度。反過來,當看到人們某個人擁有一項技能,而判定此技能非常有用的時候,又往往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學習並精通一項技能,往往需要5到10年時間。 所以,想進入「踏踏實實」的狀態的第一步,就是明確一件事情:學習的真正樂趣不是因為它有用,而是因為學習的過程本身有趣。「學這個有用嗎?」的正確答案不是「有用!」,也不是「沒用!」。正確答案應該是「不知道有什麼用處……」 總結一下尷尬形成的原因,就是太多人的世界觀有問題:竟然不停地嘗試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去尋找一個永恆確定的方案——痴迷於一個根本不存在的狀態。最要命的是,不僅想知道確定的結果,還需要馬上知道——這就更荒唐了。浮躁的第三個原因——怪只怪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信息的高速流動意味著說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機會看到更多比自己更優秀的人,而誰都止不住幾乎是本能的比較。這比較就是壓力,來自環境的壓力。一個圓,越大,接觸的未知領域也就越多。 人們往往低估環境的巨大能量,但是,人們往往把來自環境的影響當作自己由衷的想法。與外界的無謂比較,使得每個人「憑空」多出了一個根本不屬於自己的目標。於是,動不動就出現被自己理想綁架的情況。越是不滿現狀,擺脫現狀的慾望就越強烈,而這種慾望會讓一個人最終迷失方向。 生活的本質是什麼呢?無非是「你要什麼就不給你什麼」,而生活的智慧是什麼呢?是「給你什麼就用好什麼」。某種意義上,「逆境造就成功、磨難令人成熟」之類的話純屬胡說八道——更可是失敗者對一生都未曾有機會體會的成功以及成功者的「意淫」式的猜想而已。失敗者永遠不會有機會了解成功的真相,因為人最容易受到自身經驗的局限,而不曾有哪怕一點點成功經驗的人更無從擺脫自身局限。 對現狀不滿,急於擺脫現狀,往往是常人最常不知不覺就掉進去的陷阱——儘管偶爾這也是少數人的真正動力。接受現狀才是最優策略,有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用什麼;做什麼都做好,用什麼都用好。不要常常覺得苦(那樣的話就會忍不住顧鏡自憐,浪費精力與時間),而是要想辦法在任何情況下找到情趣——快樂是一種本事。這些年我遇到的幾乎所有優秀的年輕人都有個特徵,他們最少對現狀不滿(可能是他們的優秀使得他們更加難以不滿吧?),他們熱愛自己的生活,他們相對更不在意外界的影響,他們更專註做事而心無旁騖,他們當然每時每刻都更加優秀。
因為我們急功近利。
我要減肥,
於是定下目標一個月不吃晚飯,爭取瘦下二十斤
餓了兩天,第三天忍不住吃了晚飯,
第四天上秤一看,發現一斤沒瘦,
於是著急、生氣、悔恨、厭惡自己,然後暴食一頓。
我要學習,
數了數六級英語辭彙書一共是二百四十八頁,於是計劃每天背二十頁,十二天背完一遍,
一個月可以背兩遍半。
然後第一天背了十頁,第二天背了五頁,第三天沒有背,
第四天一算,
不行,接下來要平均每天背二十五頁才能完成任務了。
日均計劃因為完不成而越來越重、又因為越來越重而更加完不成、又因為完不成而越來越重,
第二十九天的時候,你一共背了五十頁,
意味著第三十天要背五百六十六頁才能完成最初的計劃。
我想成長、想獨當一面,
於是迫切的想要尋找一個機會,
我每天睡覺都在想著怎麼出人頭地、
做夢都在想著怎麼一炮而紅(誒好奇怪的一個詞)
刷著淘寶想著有錢了我要買啥然後把那些東西放進購物車,
一直放到商品下架。
我為這一切感到焦慮浮躁,
在這種焦慮浮躁之下繼續一事無成,
然後又繼續更加焦慮浮躁,
如此反覆,惡性循環。
卻還老是給自己定下一些超常的目標。
欲求不得,還不腳踏實地。
楊絳說:一是讀書太少 ,二是想的太多
懶;
沒耐心;
流於表面的自我滿足。
潛意識裡的不自信
浮躁是一個近代流行詞,回答問題前需要先知道浮躁的定義。
浮躁的反義詞是:平和、踏實,心境平靜,沉穩。人為什麼會變得不沉穩,不平靜,不踏實呢?
1.捨本逐末。忘記自己本身需要什麼而去追求一些不屬於自己本來就想要的東西。本身需要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斜挎包,但看到琳琅滿目的品牌,開始嘗試追求更好的,甚至是最好的。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慾望,而求而不得,就自生煩惱,倘若強而為之,內心自然不平靜。
2.自我價值認知不足。自我價值認知就是上面所提及的「本」。一個人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能力、價值追求是自信、自愛、自尊的基礎。很多時候人的煩惱、浮躁就是源自於追求自己不應該追求的,選擇自己不應該選擇的。人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所以會攀比。一旦陷入了攀比的漩渦,浮躁就必然隨之,不管你與能力與否。
3.社會價值標準同一化。為什麼現代社會特別浮躁呢?我認為在現在媒體極其發達,信息高速傳遞的社會,社會的攀比的情況比以往的時候都要普遍,而攀比的標準也因為各種媒體的極力傳播變得同一化——也就是物質化。衡量人事物的價值至少可以包含物質及精神兩方面,而現代社會重視物質價值標準,個人自我價值認知不足,就容易捨本逐末,浮躁起來。
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
人浮躁是因為時間感,有未來,有過去,但過去和未來在這一刻存在嗎,還是只是你腦海里的幻想和執著。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成為現實。如果能證得當下這一刻才是最真實的,最重要的, 你能百分之一百把握的。心能安住於當下,產生精神關注,時間就像停止了一樣。如此便不浮躁了。
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修心。
用俗話說就是:狗攬八泡屎,泡泡舔不凈。
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常立志的人容易浮躁。做個減法吧。能力有限,但心太大。
時間有限,吾心太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