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思道在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中是極為關鍵的人物,此人與史實是否有較大出入?


歷史上的鄔思道沒有什麽具體的記載,他在康熙朝幫世宗做過什麽,也沒有相關的記錄。
晚清的時候,紹興師爺很流行,紹興師爺這個行業中,以鄔思道作為「祖師爺」,而鄔思道的具體事蹟,都是後來的紹興師爺們回憶、加工、編造出來的,而且各種說法不一而足,也自相矛盾,但是總體來說都是吹噓鄔思道幫助世宗和田文靜變得很牛,是紹興師爺這個行業的一個理想形象。
二月河小說里的鄔思道,就取材於晚清的紹興師爺的這種傳說,其真實性基本就是呵呵呵了……


確有其人的,不過是田文鏡的師爺。


鄔思道的歷史背景肯定是與劇里的不相同的,那個時候信息高度不發達,他可能連皇上的面都沒見過,居然洞察康熙的心思比康熙的兒子(雍正)更清楚,這不是天方夜譚嘛?!他肯定是一群人的化身,而且在劇中也擔任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鄔這個人物在劇中有兩點作用,一是他算是雍正眾多謀士的化身,在幫助雍正的同時,推動劇情的走向,二是由於劇中沒有旁白,他的作用就是把觀眾沒看懂的劇情以及當時奪嫡的形勢說出來,讓觀眾更好的理解。


鄔思道在歷史上是田文鏡賬下食客,算是師爺級人物,田文鏡給他的待遇是很高的。雍正聽說過這個人,曾經在問安折回復田文鏡,「鄔先生安否?」,這就是鄔先生和雍正的全部交集了。
小說和電視劇是要突出雍正皇帝正面形象的,設計鄔思道這個人物有助於降低主人公陰損的一面。此外九子奪嫡是劍拔弩張,暗地裡較勁兒,鄔先生和四爺計劃著說出口來,勝過四爺自個兒心裡琢磨來的生動。
而在歷史上鄔思道這個人物很大可能是雍正本體,勉強湊合著來個隆科多。


那不是一般的大!
至於大到什麼程度?我覺得可以類比《封神榜》中西周各人和歷史中真實形象差距。

我向來認為,小說電影遊戲等對歷史的再創作中,對人物的塑造有幾個等級:
第一級是寫實。
真實歷史中怎樣,小說電影中大概不變,事迹等都一模一樣,這些都是小角色常有的,對藝術作品起到 一些增加現實感,讓大家覺得故事是真實發生過的。比如一些穿越劇中露臉不多的大臣,又或者剛剛熱映的電影《暗殺》中, 金九和金元鳳的形象塑造。
不過在某朝習慣拍攝的近現代史中,很多主角大人物也用類似的手法,不過我覺得應該稱為「有選擇寫實」,其基本技法是假話不說,真話不全說,總之你懂得……

第二級是寫意。
就是這個人物在作品中的性格習慣,處事方式跟歷史上記載或者表現出的性格(某一面)基本差不多,但是人物所經歷的故事則多為虛構,比如一些嚴謹的歷史劇,《走向共和》或者《康熙王朝》中的幾個主角,其人物性格基本沒有變型,但是這些人所經歷的時間過程跟歷史對照,前後出入不少,且有些故事,這些主要還是為服從影視劇客觀敘述規律而改造的。

而第三級就是造神。
這些往往會選用在正史不載或者很少篇幅的人物。這些人物往往出沒於各種野史話本,千百年流傳下來有了一套來自民間的故事體系和官方話語對立。
到了近現代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本朝建政後更是文盲率驟減,連《我愛我家》中和平母親這樣的勞動人民也能把瓊瑤的書看得「很溜」……所以這些人物在各種作品中就成為主角又發揚光大。
譬如金庸筆下的張三丰,又如題中的鄔思道。這些人物都是正史不載,野史上寥寥幾筆,留下了大量的發揮空間給後世作家,日積月累,到了當代作家的筆下自然有了無數素材。
若是有用到之時往往也加上個人特色的發揮和思考。,縱筆狂奔之時就容易寫出些超現實的東西。

話說回來,寫實也好,造神也罷,只要寫得足夠精彩,吸引讀者乃至揚名立萬都不是難事,說到底只是技法而已。
但鄔思道在二月河的筆下創作中,我覺得並非得意之處。
鄔思道橫跨康熙雍正兩本小說,在兩本書重合的九龍奪嫡篇章有著極大的篇幅和作用。這個人物厲害之處就是可以了解聖意。雖然同書中類似的技能並非鄔思道一人所有,譬如方苞或者張廷玉都有著揣摩聖心的本事,但他們不神的原因是他們跟著康熙雍正天天跑,加上自己用心鑽研,不少心理活動二月河先生還用明筆寫出,最後能看穿自然毫不出奇。
但是鄔思道在書中說連康熙面都沒見過(這裡應該是二月河的一個bug,在雍正書中康熙是見過鄔思道的),卻每每只看奏摺官報便能推測出那深不可測的上意,往往還一語中的,點醒眾人。這未免就過於神話,讓人難以信服。
若是類比推理小說中所謂「安樂椅神探」模式,揣摩這種一日三變又隨個人情感波動和性格隨時反覆的「聖意」 ,又難以比將鐵板釘釘的犯罪證據形成邏輯鏈的工作具有可信度的。
相反,當雍正臨朝,鄔思道歸隱江湖後他對雍正的看法秉持了一貫水準我倒覺得頗為可信,畢竟多年相攜,知根知底。

所以二月河創招鄔思道這個人物,我猜是想將雍正九龍奪嫡期間陰謀心計的側面分離到一個這一人身上,多少洗白些雍正用心狠毒的一面,為自己創造「雍正」這樣孤臣象形增加籌碼。但對全書整體藝術性可耐性也造成了不小的折損。
同時雍正上位後,失去鄔思道後卻依然陰謀深沉,絲毫不變,也讓人細想之下邏輯上也是矛盾的!


文人寫作,總在意淫自己能呼風喚雨


各位想的和我不太一樣,我不懂歷史史實,只說下個人看法,做大事謀定而後動,成為下一任皇帝和投標是一樣的,各有各的實力,想當初朱棣身邊還需要一個姚廣孝呢,這事需要一個團隊合作,不是一個人天才就能抵擋得了的,其他皇子結黨,各階層都都要依附,雍正只能跟著招標人的步子走。沒有一點戰略眼光和規劃,沒有參謀運作,一個人無論如何做不起來。以現在的眼光看,有這麼一個人很正常,沒有脫離實際,有些人就是看的遠,見的深,馬雲和劉強東,劉強東後面還有一手。


《戰天京》里關於左宗棠當師爺被人蔘劾為「著名劣幕」的敘述中,還曾提到過:
田文鏡上請安折,雍正給田文鏡的批複「朕安。鄔先生安否?」
可見一斑。


剛看完康熙大帝,接著看雍正皇帝,發現鄔思道這人在這兩本書里與雍正相識的背景都不一樣


大約是子不語還是別的什麼筆記了,有個那個「鄔先生安否」的梗。

大意是說雍正年輕時去南方溜達,住在一個姓鄔的老書生家。老書生倒是沒啥本事,人不壞,但渾渾噩噩的。多年後,已經當了皇帝的雍正跟地方官員書奏往來時問了一句鄔先生安否(大意如此)。地方官嚇壞了,不知這位什麼來頭,趕緊供了起來。

這整個就一搞笑段子


有創作,如果沒有鄔思道的穿引,二月河根本知道如何解釋了,這是逆向開發,把鄔思道看成歷史的必然和偶然君吧,反正通過他小說和歷史統一了


推薦閱讀:

雍正繼位後為什麼不去避暑山莊?
電視劇雍正王朝第七集中,康熙清理刑部冤案,康熙得知胤禛大病不能辦差很失望,是什麼心態?
雍正算不算的上是個「有為明君」?
如何評價雍正?

TAG:小說 | 清朝歷史 | 雍正帝 |